1、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9长沙市高三统一模拟)考古发现,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出土的青铜器,其艺术特征与黄河上游地区发现的如出一辙,并且这种现象在北京和长江中游地区出土的青铜器中也能见到。这得益于()A工官制的发展 B礼乐制的普及C宗法制的促进 D分封制的推动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黄河下游地区与黄河上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以及北京出土的青铜器艺术特征几乎如出一辙,这一状况主要得益于商周时期推行的分封制,加强了全国各地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联系,D项正确。2(2020广东百校联考)公元前715年,鲁隐公向众仲询问关于赐姓的问题。众仲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
2、为谥,因以为族。”这说明当时()A诸侯国对地方管理松弛B血缘宗法观念开始形成C分封与族的发展合而为一D周王赐姓命氏的权力丧失答案C解析材料大意是天子立有德之人为诸侯,根据他的出生血统赐姓,分封土地而又根据封地命名氏。诸侯对于卿大夫,以其字作为谥号,后人便当作族号,即分封与族的发展合而为一,故选C项。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血缘宗法观念在西周之前就已出现,排除B项;材料中周王赐姓命氏的权力没有丧失,排除D项。3(2020海南等级考模拟)楚国是活跃在汉水和长江流域的一个国家。楚国君主的心病是,在周朝的政治体系中,他们的封号太低,与其强大的国力并不相称。第六代楚君熊渠曾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3、”由此可知()A楚国在军事上已经具备问鼎中原的实力B周楚两国征战给双方都带来深刻的影响C楚国“不服周”的态度纯属夜郎自大D商周沿袭而来的“天下观”在传播中受阻答案D解析随着楚国实力的强大,楚君熊渠公开宣称自己是蛮夷,不认可周王朝的爵位,死后不想用周王朝的谥法给自己加谥号,即不认可中原文化,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楚国军事实力,并且此时楚国在军事上不具备问鼎中原的实力,排除A项;周不是诸侯国,并且材料没有涉及征战的信息,排除B项;楚国国力强大,导致其出现“不服周”的态度,排除C项。4(2019贵州铜仁一中高二期末)国宝何尊是周代初期一位名叫“何”的贵族铸造的一件酒器,其内底铸有122字铭文,其中出
4、现目前已知“中国”一词最早的文献记载。如下图,“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国”指执戈捍卫之城。据此判断,“中国”一词的含义是()A天子所居之地 B诸侯分封之地C边疆防卫之地 D外邦朝贡之地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中国”一词的含义是指“中央之城”“居中之国”,即周天子所居京师,故A项正确。B、C两项是指“四方”,即京师以外的封地,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外邦,故排除D项。5(2019吉林六市高二期末)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封建的元素,本有两个:一为爵禄,受封者与凡官吏同;一为君国子民,子孙世袭,则其为部落酋长时固有的权利,为受封者所独。”下列有关其表述最准确的是()A封建社会存在世官
5、制和郡县制B宗法制威胁国家的统一C封建社会中,分封制长期存在D后者不利于统一,前者则不然答案D解析材料“一为爵禄,受封者与凡官吏同”反映了官僚政治的部分特点,而材料“君国子民,子孙世袭,则其为部落酋长时固有的权利,为受封者所独”反映的是分封制下受封者的特权,后者不利于统一,前者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材料“封建”指的是“封邦建国”,并非“封建社会”,A项错误;B、C两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6(2019中卫一中月考)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然所谓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乃传子法之精髓,当时虽未必有此语,固已用此意矣。盖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这表明()A宗法传子有利
6、于社会的稳定B贵族统治有利于政治垄断C立嫡以长加强了对地方控制D宗法制有利于选拔优秀官员答案A解析材料“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乃传子法之精髓盖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说明了宗法传子制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治垄断,故B项错误;宗法制立嫡以长是为了宗族内部的稳定,不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错误;宗法制是贵族政治,不利于选拔优秀官员,故D项错误。7(2019贵州贵阳联考)商周时期,以祭祀先祖的宗庙为中心,国(族)人聚集而居,以全族中辈分最高、与直系祖先的血统关系最近亲的子弟构成王族,聚集于宗庙近旁的王室区。所有同祖(族)人均居住在城邑之内,分别由宗庙中心
7、散布到外围区域。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法观念影响社会生活 B城邑布局体现皇权至上C古代城市功能划分明显 D家族经济决定政治地位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商周时期同一族居住在一起,其居住地按与直系祖先关系的亲疏来划分,这是受宗法观念影响的体现,表明当时宗法观念影响了民众的生活,故A项正确。秦朝开始形成“皇权至上”的观念,故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城市功能,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按血缘关系的亲疏,而不是按经济地位来划分居住地,故排除D项。8(2019江西南康中学月考)春秋左传中有一段关于宗法制的记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无适:没有嫡子。钧:均等)这段记载说明()A宗法制是按
8、年龄来确定继承人B春秋时期靠占卜解决继承问题C王位继承有一套较完整的办法D贤德是确立继承人的首要依据答案C解析材料大体含义是王后没有嫡子,就立庶出长子为王位继承人;如果王子年龄相同,就以德行好坏为依据选择继承人;若道德好坏没有大的差异以占卜结果为准,由此可知古代宗法制有一套比较完整周密的系统规则,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为片面解读材料,排除。9(2019四川棠湖中学期末)逸周书(原名周书,是一部记载西周诰誓辞命的记言性史书,作者不详,此书经后代学者考定为先秦古籍)卷五作摊解称:“西土为方千里,分以百县,县有四郡。”据此推定()A西周出现了郡与县是可信的历史B西周时贵族政治已解体C西周时县与
9、郡的长官由周王任命D郡县制在西周已经出现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逸周书经后代学者考定为先秦古籍”“西土为方千里,分以百县,县有四郡”可知,西周出现了郡与县是可信的历史,故选A项。西周时期,贵族政治尚未解体,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郡县长官与周王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只能说明西周出现了郡和县,不能说明出现了郡县制,排除D项。10(2019福建厦门高二期末)春秋时期,秦人只祭祀自己的先祖白帝少昊。战国时期,泰灵公“作上畤(条坛),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这一变化体现了()A宗法制度的异变 B血缘氏族的解体C华夏民族的融合 D政治联盟的形成答案C解析从春秋时期秦国人只祭祀先祖,到战国时期增加了祭祀黄帝和
10、炎帝,结合所学可知,C项正确。秦人祭祀远祖的对象增加,不会对当下的宗法制度产生冲击,A项错误;尊崇炎黄,不能体现血缘关系瓦解,B项错误;对炎黄的祭祀不是与炎黄在政治上的联盟,D项错误。11(2019福建厦门高二期末)战国时期,各国的将相及国君的子弟或多或少授有一定的封地。这些封君身任要职,权重名大,在食邑内有衣食租税之权,但不得“臣士卒”,封君失官或身死后,“封国食邑亦失”。战国时期的封君制度()A继承沿袭了分封制度B固化了传统的宗法贵族等级C是郡县制的特殊形式D适应了诸侯兼并的政治形势答案D解析战国时期的封君不得“臣士卒”,没有治民权,封君失官或死后“封国食邑亦失”,不能世袭,这体现了社会转
11、型时期的政治特点,D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战国的封君制度已经不同于西周初年的分封制,A项错误;封君失官或身死后,“封国食邑亦失”是对宗法贵族等级的破坏,B项错误;封君身任要职,权重名大,在食邑内有衣食租税之权,不同于郡县制的官吏,C项错误。12(2019石家庄市二模)西周时期的青铜铭文多为颂扬先祖、祝愿家族昌盛之类的套语。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具有浓厚的地域性,很多还记载了监制者的官职名号、工长名与工匠名,有的量器还记载了容量、重量和使用地点。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A集权政治的趋向 B宗法观念的消亡C生产技术的进步 D礼乐制度的完善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青铜器铭文的变化可知,政府强化对生产领域的
12、控制,这体现了集权政治的加强,A项正确。宗法制强调的是血缘关系,排除B项;青铜器铭文的变化与生产力发展无关,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属于礼崩乐坏的时代,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3(2019贵州思南中学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周在实力上并不如商朝,在征服商朝以后,必然面临着如何统治一个庞大国家的严峻问题。西周初建之际,中原地区出现了范围很大的权力真空,这就给周初实行大分封提供了方便条件。在夏商两代的千年统治中,名义上是版图广阔的大国,而实际上众多百姓仍被分割在一个个小国(包括诸侯国或臣服方国)里生活,经济、政治、文化、思想、习俗各方面都有不小差异,在不同的小国之间,心理上也有一定隔
13、阂,当时实行分封制,容易为社会所接受,有利于巩固新兴的政权。摘编自胡章华浅论周初实行分封制的原因材料二“封邦建国”虽然以姬姓贵族为主,但是为了稳定大局,也分封一些异姓贵族姬姓诸侯国的封国沿着殷周交通路线分布,大体与黄河流域主要农业生产区相吻合。异姓诸侯国封地集中在边远地区,控制东、北、南三方的戎狄蛮夷部落。周朝也分封了一些旁系姬姓贵族到较远地区,深入到原来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扩大中原文化的影响。樊树志国史概要(1)根据材料一,指出周初实行分封制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措施的特点,并分析这一措施在当时产生的影响。答案(1)原因:疆域广阔而力量不足;中原地区出现权力真空;
14、各地经济文化差异大。(2)特点:以姬姓贵族为主,异姓贵族为辅;姬姓贵族封国分布于交通要道和黄河流域,异姓贵族封国集中于边远地区,部分旁系姬姓贵族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影响:扩大了疆域;巩固了西周政权;推进地区间经济文化往来;扩大了中原文化的影响。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面临着如何统治一个庞大国家的严峻问题”“中原地区出现了范围很大的权力真空”“经济、政治、文化、思想、习俗各方面都有不小差异实行分封制,容易为社会所接受”概括原因。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虽然以姬姓贵族为主,但是为了稳定大局,也分封一些异姓贵族”“姬姓诸侯国的封国沿着殷周交通路线分布,大体与黄河流域主要农业生产区相吻合。异姓
15、诸侯国封地集中在边远地区一些旁系姬姓贵族深入到原来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概括特点。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异姓诸侯国封地集中在边远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14(2019江苏南京六校高二期末)家庭制度改革是商鞅变法中移风易俗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材料一秦地本是戎狄之区直至秦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戎狄之俗。例如,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这种陋俗经商鞅的严禁才消灭。张荫麟中国史纲材料二秦是个体小家庭定型化时期,所谓定型化是指它不仅作为一个具有一定血缘关系的亲属集团,而且成为一个最基本的社会组织细胞;在政治上得到了国家的承认,是户籍的最基本单位;在经济
16、上成为一个耕织结合在一起,自给自足的独立经济实体。以一对夫妻为核心的小家庭,男耕女织,构成相互提携力最顽强的小圈子,家庭成员间在生产劳动中彼此毫不攀比,生产积极性高涨,父子戮力,相忍饥寒,朝夕艰苦从事。勤俭持家、艰苦奋斗良好民风的形成与自力更生个体小家庭的训练是分不开的。个体小家庭作为社会生产的社会组织形式,其作用不可低估。直系个体小家庭成员间相互依存性最强,血缘关系简单,彼此亲合度达到最高点,父(家长)权、夫权降到最低点,因而也是最稳定的一种家庭形态。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中的“陋俗”指什么?商鞅是如何消灭这一“陋俗”的?(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国个体小家庭
17、“定型化”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指出商鞅家庭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促使商鞅家庭制度改革的根本原因和实质。答案(1)陋俗:大家庭共居一室(一个帐幕为一家)。措施: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制。(2)表现:血缘关系的亲属集团;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国家户籍的最基本单位;自给自足(耕织结合)的独立经济实体。积极作用:推动了小农经济的确立和发展;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良好民风的形成;有利于强化对基层的控制(社会稳定);保证了国家赋役的征派。(3)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的使用)。实质:封建化过程(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变
18、)。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可知大家庭共居一室。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在变法过程中为了减少宗族势力对社会的影响,采取了大而化小的策略,即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要求分家,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制。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所谓定型化是指它不仅作为一个具有一定血缘关系的亲属集团,在经济上成为一个耕织结合在一起,自给自足的独立经济实体”可知个体小家庭是血缘关系的亲属集团,是最基本的社会组织,是国家户籍的最基本单位,是耕织结合的独立经济实体。第二小问,根据材料“生产积极性高涨,父子戮力,相忍
19、饥寒,朝夕艰苦从事”可知有利于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根据材料“勤俭持家、艰苦奋斗良好民风的形成与自力更生个体小家庭的训练是分不开的”可知有利于良好民风的形成;根据材料“父(家长)权、夫权降到最低点,因而也是最稳定的一种家庭形态”可知有利于强化对基层的控制,社会稳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既有利于国家赋役的征派,也推动了小农经济的确立和发展。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关系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变化,故商鞅家庭制度改革的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的使用。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是古代封建王朝的经济基础,故商鞅家庭制度改革的实质就是秦朝封建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