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生用书P33)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汉字自从成了汉语的书面符号,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从甲骨文所记录的商周编年史,毛公鼎的篆文所镌刻的嬴秦的历史,先秦诸子的论辩和散文,汉代的史记说文,直到康乾盛世所刻的九百卷、近五万首的全唐诗和近八万卷的包括经史子集的四库全书,浩瀚的典籍集聚了一代又一代文化精英的思维逻辑和艺术创造。中国作为古典文献的大国,其文献数量或质量都无愧为上乘。汉字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它的生命力来自它的内部结构。汉字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结构体,在形音义之中,表意是它的主体功能。隶变之后字形稳定少变,占汉字大多数的形声字,表意的形旁相对明确,表音能力较差。稳定的形、义
2、使它超越了标音能力的缺陷,尽管古今汉语和南北方言语音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还能“由文知义”。于是,隔代的人可以共享书面阅读,异地的人可以借助文字沟通。不同的民族虽有各自的语言,用汉字书写的书面语,都被大家尊为共同的文化载体。唐代之后的一千年间,切韵系韵书作为标准音,通过科举取士普及全国,形成了“文读”的字音类别,使古今南北的字音差异保持着多多少少的对应,使操着不同口音的人都认同统一的汉语。满族入关统治中国三百年,正是处在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华文化达到鼎盛的时期,四库全书和红楼梦所标志的文言和白话也登上了顶峰。这就是各民族共同使用汉字、多民族共同创造统一文化的最好见证。统一的文
3、字不但维系着统一的书面语和统一的民族文化,也使我们这个拥有数亿人口的大国能够经常保持着统一的局面。汉字在它的青春时期,不但勤勤恳恳地为中华民族服务,还作为中华文明古国的友好大使,传播到东亚的许多邻国,形成了太平洋西岸的汉字文化圈。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向中国学习了一千年,先是直接学汉字,读四书五经,公元720年成书的古事记就是用文言文写的,750年创造了汉字笔画式的表音文字假名,用汉字和假名拼音来书写日语。二战期间,曾有人提出要废除汉字,因为汉字已经用“音读”和“训读”的形式进入日语的血脉,废除不成,后来采取限用汉字的办法,规定了1 945个汉字作为“当用汉字”。朝鲜从公元372年起使用汉字,14
4、44年也创制了汉字笔画式的谚文字母,直到1910年被日本吞并。韩国1987年规定,小学只学谚文,中学学1 600个汉字。越南在汉代中叶之后纳入中国版图一千年,一直以汉字为正式文字,直到1945年才改用拼音。正是因为汉字以表意为主、不精确表音,所以才能够被不同语系的语言借用为文字符号,这种情况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几千年间,汉字的形体发生过甲、金、篆、隶、楷、草等字体的变化,在笔画的选择、结构的调整、繁简的变异上经过了不断的探索实践,在时代的演变中,创造了书法艺术。汉字不但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还成为类似西方绘画、雕塑的艺术陈列品,这在世界文字之林中也是极为罕见的。(摘编自李如龙汉字的历史发展和现实
5、观照)1下列表述,不能体现汉字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的一项是()A汉字作为汉语的书面符号,承载着几千年的中华文化,由汉字书写而汇成的浩瀚的典籍集聚了中华文化精英的思维逻辑和艺术创造。B各民族共同使用汉字使得不同民族能够共同创造统一文化,也使得中国这个拥有数亿人口多个民族的大国能够经常保持着统一的局面。C汉字有着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在它的青春时期,作为中华文明古国的友好大使,传播到东亚的许多邻国,形成了太平洋西岸的汉字文化圈。D汉字的书写形成了书法的艺术,历代书法大家留传下来的珍贵墨宝成为类似西方的绘画、雕塑的艺术陈列品,是华夏子孙的宝贵遗产。解析:选C。C项不符合题干要求,不属于汉字对“中华民族文
6、化”的影响,而是对域外文化的影响。2下列关于原文第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治维新前日本已向中国学习了一千年,公元720年成书的古事记即用文言文写就,750年创造了汉字笔画式表音文字假名。B由于汉字已经以“音读”和“训读”的形式进入日语的血脉,所以二战期间日本试图废除汉字未成,后来只能采取限用汉字的办法。C“谚文”是朝鲜从公元372年起使用汉字之后,在公元1444年利用汉字的笔画创造出的文字,即使现在,汉字在韩国依然有影响。D因为汉字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表意文字,所以才能够被日本、朝鲜、越南等不同语系的多个国家借用为文字符号,并沿用千年至今。解析:选D。汉字不是绝无仅有的表意文字。原
7、文是“正是因为汉字以表意为主、不精确表音,所以才能够被不同语系的语言借用为文字符号,这种情况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代之后的一千年间,科举取士使得切韵系韵书作为汉字标准音普及全国,这使得各地操着不同口音的人都认同统一的汉语。B满族入关统治中国三百年间,是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华文化的鼎盛时期,红楼梦代表着当时白话的最高成就。C尽管古今汉语和南北方言语音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因形声字字形少变,表意的形旁相对明确,不会因语音变化而影响书面阅读和文字沟通。D汉字经过在笔画的选择、结构的调整、繁简的变异上的探索实践,发生过多种字体的变
8、化,但自从隶变之后,字形是基本稳定的。解析:选C。C项“但因形声字字形少变”错误,不是“形声字”而是“汉字”的字形少变。二、(2015寿光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官话与国语张鸣当今的普通话,追根溯源,跟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是满人统治的确有那么点关系。满人入关之前,其实很多人都会说汉语,但说的大抵是那时的东北方言。所谓东北方言,就是融合了众多北方话形成的,很接近今天的普通话。当然,满人也说满语,这个满语,经过努尔哈赤引入蒙文,制成满文,已经成了满人的“国语”,或者叫清语。入主中原之后,满人统治者一度要求做官的人,无论满汉,一律要学清语,不仅识满文,而且会说满语。就像在全国推行剃发一样,
9、实行征服者的文化改造。然而,清语的推广,却不了了之。原因是满人自己,包括皇帝也不喜欢“自己的语言”。因为这样的文字,仅仅是最高层出于政治目的生造出来的,没有多少群众基础。这个文字里,没有传说,没有诗歌,更没有故事。相形之下,汉语里什么都有,特别是有满人极其喜爱的三国演义。在没入关之前,满人就是双语并用。入关之后,论武力,他们是征服者,论文化,他们则是被征服者。皇帝从小读书,就是只重汉文,不重满文,教满文的谙达,根本没有地位。皇帝尚且如此,时间一长,别说汉臣不能说清语,就连满人大臣也不会说了。大家都在说官话,所谓的官话,就是今天东北话和北京话的混合体。清朝是满人当家,只能如此,进入民国,北洋政府
10、时代也如此,定都南京的国民党政府,高层大多为南方人,还是如此,那时的国语,跟现在的普通话,基本差不多。几千年中国的文字,都是统一的。这首先要归功于象形字,音义可以分开,虽然中国人都说方言,方言之间,很多都风马牛不相及,但不耽误用同一种文字沟通。其次,要归功于科举考试,如果不是持续1 300多年的科举考试,无形中在文化人中贯彻了“书同文”的意志,即使是象形文字,也一样会在使用中出现歧义,有些地区,会逐渐根据自己的方言,造出自己的汉字来,别的地方根本就不认识。每次科举,虽然取士不多,但大士绅带小士绅,所有习文之人,读的都是一样的书,写的都是同样的文章,写出的东西,自然同文同义了。不可能出现广东读书
11、人写的东西,跟山西人不是一种文法的情况。文字如此,说话也类似。做官的人,必须说官话。当年本省人不能做本省的官,一省的官场,官员们都来自五湖四海,大家如果各说方言,漫说同僚之间无法沟通,就是上下级之间,也没法对话。再说,清朝的规矩,官员上任,皇帝必定要召见一次,哪怕小小的县令也是如此,如果被召见的时候,一口土语,那么你说什么皇帝都不明白,没法留下好印象。所以,不会官话,对仕途很不利。(摘自今晚报,有删节)4下列选项中,关于“官话与国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满人入关之前,只会说满语,这个满语,经努尔哈赤引入蒙文,制成满文,成为满人的“国语”,又叫清语。B满人入主中原后,其统治者要求为官者一律
12、要学清语,不仅识满文,而且会说满话,为此,清语成为满清时期的官话。C所谓官话,就是今天东北话和北京话的混合体,跟现在的普通话很接近。D满清统治结束后,进入民国,定都南京的国民政府决定,废除满清时期官话清语,推行现在的普通话。解析:选C。A项,“满人入关之前,只会说满语”与原文“满人入关之前,其实很多人都会说汉语”不符;B项,“清语成为满清时期的官话”与文意“汉语是满清时的官话”不符;D项,“定都南京的国民政府决定,废除满清时期官话清语”与原文表述不符。5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满人入主中原之后,满清统治者曾一度要求官员一律要学清语,实行文化改造,但最终的结果是他们在文化方面反而成
13、为了被征服者。B清语没有成为官话的主要原因是文字里没有传说,没有诗歌,没有故事,更没有多少群众基础。C满人入关后,皇帝只重汉文,不重满文,就连满人大臣也不许说清语,时间一长,汉语就自然成了官话。D说官话便于同僚和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再加上清朝召见时会给皇上留下好印象,因此,不说官话对仕途不利。解析:选C。C项“就连满人大臣也不许说清语”于文无据,原文的表述是“就连满人大臣也不会说了”。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满清统治者试图将清语作为官话进行推广,但因其自身的局限性及缺乏群众基础,愿望未能实现。B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方言千差万别,但文字都是统一的,这要归功于象形字的音义可以分开和持续的科举考试。C清语仅仅是最高层出于政治目的生造出来的文字,没有群众基础,缺乏文化内涵,就连满清皇帝自己也不喜欢,要想征服汉文化谈何容易。D中国的科举考试,在文化人中无形地贯彻了“书同文”的意志。大多数的习文之人,读同样的书,做同样的文章,这样有利于文字与文法的统一。解析:选D。“大多数的习文之人”与原文“所有习文之人”表述不符,范围被缩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