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 ,大小:14.98KB ,
资源ID:555784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55784-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新教材2021-2022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学案:第二单元 第5课 篇目(一) 老子四章 WORD版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新教材2021-2022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学案:第二单元 第5课 篇目(一) 老子四章 WORD版含答案.docx

1、第二单元 第5课 篇目(一)老子四章 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经2.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3.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学习“以喻说理”的写法。学习重难点重点: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难点:理解老子的辩证思想,注意区别对待思想中的消极因素。引导学生把握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历史背景: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在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的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究底,对知识非常渴望。为了解开自

2、己的疑惑,老子经常观察日月星辰,思考天为何物,以致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这段经历,使老子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也使他远近闻名。老子生活于春秋时期,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周朝式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不断发动战争。残酷的战争让老子目睹了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室史,他提出了一系列治国安民的主张。老子一书所述的内容便反映了他的思想和主张。(二)作者简介: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聘,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三)字词:1.字

3、音字形毂(g) 埏埴(shn zh) 户牖(yu)自矜(jn) 泮(pn)2.重要词语释义当其无,有车之用(指车毂的中空处)埏埴以为器(揉合黏土)凿户牖以为室(门窗)自矜者不长(自我夸耀)企者不立(站起脚的人)自矜者不长(长久,一说意为得到敬重)有道者不处(为,做)强行者有志(勤勉而行)死而不亡者寿(腐朽)其安易持(持守)其未兆易谋(解决)其脆易泮(同“判”,分离)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同“蔂”,土筐)常于几成而败之(接近)是以圣人欲不欲(想要)复众人之所过(弥补、补救)3.通假字(1)曰余食赘行(行,同“形”,形貌)(2)其脆易泮(泮,同“判”,分离)(3)起于累土(累,同“蔂”,土筐)4.古

4、今异义(1)凿户牖以为室古义:以(之)为,把.作为。今义:认为。(2)跨者不行古义:不能远行。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3)强行者有志古义:强劲奋进。今义:用强制的方式进行。5.一词多义(1)是自是者不彰(动词,认为正确,肯定)斯是陋室(动词,表判断)是寡人之过也(指示代词,此)(2)也其在道也(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舒缓语气)也无能为也已(语气助词,用在句末,增强陈述语气)(3)为为之于未有(动词,做)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向)为仲卿母所遗(介词,被)何辞为(句末语气助词,表反问)6.词类活用(1)形容词的活用自见者不明(形容词作动词,明察)自是者不彰(形容词作动词,明辨是非)(2)名词的活用

5、自伐者无功(名词作动词,建立功勋)7.文言句式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状语后置句,即“合抱之木,于毫末生”)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状语后置句,即“九层之台,于累土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状语后置句,即“千里之行,于足下始”)三、总体感知第十一章:通过对“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体现老子“有无相生”的观点。第二十四章:阐述“有道者不会彰显自我”的道理。第三十三章: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第六十四章:告诉人们要始终保持慎重,要依照自然规律,要有坚定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地去完成某件事情。同时,引出“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做法。四、学习课文1.第二十四章中“企者不立.

6、自矜者不长。”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答: _明确:这里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结果都是不好的,会使人们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2.第三十三章中的“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的“富”与“志”各有什么含义?答: _明确:“富”即富有,主要是指精神上的富足。物质的需求不高,也能相对富足。“志”即志向,志向只限于思想意识,不是“有志”;只有将志向付诸实践,并坚定不移,竭力实行,才是“有志”。3.如何理解“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包含的意味?答: _明确:这些语句中包含辩证意味

7、,其表现及结果往往是对立统一的,贯串着以退为进和所谓“委曲求全”的处世哲学,但它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所以要灵活运用。4.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应怎样理解“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答: _明确:“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这才是最聪明、最难能可贵的。“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一个人倘若能审视自已、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执行,那他就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5.老子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排比句式来强调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也曾强调积累的重要性,两者的思想是否相同?答: _明确:观点一:相同。“合抱

8、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强调只有从小处开始积累,才能完成大事。荀子劝学中“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也强调从小处积累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来看,两者的思想是相同的。观点二:不相同。两者的思想有某种继承关系,或者说荀子吸取了老子的部分观点。但荀子与老子的结论是不同的,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主张;而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强调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树立信心,坚定意志,耐心地、一点一滴地去完成某件事情。 自我检测

9、1.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类型,并解释其含义。(1)自见者不明(2)其安易持(3)其微易散(4)不贵难得之货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有道者不处 处:为,做B.自伐者无功 伐:夸耀C.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泮:同“判”,判断D.复众人之所过 复:弥补,补救3.(1)老子四章中“_,_”写选择“自知”,是因为在现实社会中,自知实际上更为困难。(2)老子四章中通过列举分析车毂、器皿、门窗等典型的日常生活用品,阐明了“_,_”的道理。4.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材料一: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材料二: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

10、,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第二十二章)(1)请说一说你对第一则材料的理解。(2)具体分析材料二中老子的“不争”观,并说说其与材料一中孔子的“不争”有何区别。答案:1.(1)明:形容词用作动词,明察。(2)安:形容词用作名词,安稳的时候。(3)微:形容词用作名词,细小的时候。(4)贵: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看重。2.C3.(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2)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4.(1)老子认为不偏执己见,才能明白事理;不自以为是,才能明辨是非;不夸耀自己,才能得到敬重,成就功业。不与天下争胜,天下也就没有人与你争高下。(2)老子是从顺应天道的角度来讲“不争”的,主张人不刻意而为,顺天道而行,认为这样就会以“不争”而立于不败之地;孔子是从君子的个人修养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不争”的。解析:2.泮:同“判”,分离。4.回答第一问就是对材料进行翻译。回答第二问需要找到两人观点的根本区别,由材料内容可知,孔子的“不争”是从“君子”的角度来讲的,老子的“不争”是从“顺天道”的角度来讲的。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