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宏观览要 内容主旨现代中国政治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的奠基在民主政治建设上,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初步建立了根本的政治体制、统一战线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提出以“一国两制”为核心的国家统一政策,在民主政治、祖国统一大业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文革”时期民主法制遭到践踏在政治上,民主法制遭到践踏,公民权利得不到保障,党内正常的组织生活无法开展改革开放时期民主法制、祖国统一等方面取得巨大的成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依法治国,民主政治建设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祖国统一方面,
2、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港澳回归,海峡两岸关系不断发展现代中国外交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外交方面取得非常突出的成就20世纪70年代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改善,外交取得重大突破新时期,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推进新型区域合作第7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标要求(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2)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3)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
3、和艰巨性。(4)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5)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主干梳理 巧点妙拨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奠基:七届二中全会(1)召开:1949年3月,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2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1)召开:1949年9月,北平。 3成立(1)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决定以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2)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4意义(1)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
4、权的国家。(2)建立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3)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二 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1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1)初步建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2)正式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后,全国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主要职能为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3)初步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组成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1)
5、条件(2)标志: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a内容: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b特点: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c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指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背景: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目的: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3)依据:共同纲领规定和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4)实施(5)意义三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1中共八大
6、(1)背景: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2)内容: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等任务,强调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3)意义: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良好开端。2“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四 新时期的民主与法制建设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思想: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政治: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3)组织: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2法制走向健
7、全 (2)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3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1)恢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2)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重要讲话,体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3)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4)重视民族工作。1984年正式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5)基层民主政治建设。199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
8、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各地创造性地发展了各种村民选举制度。 祖国的统一大业一 “一国两制”构想1背景(1)1949年,国民党退往台湾,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隔绝的敌对状态。(2)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2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3含义(1)“一国”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2)“两制”是指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4意义:“一国两制”构想是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体现实事
9、求是的精神;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二 香港、澳门的回归1概况: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2意义: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并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新范例。三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海峡两岸政策的调整(1)1979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2)中央人民政府倡议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3)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采取一些开放措施,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终于被打破。
10、2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次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2)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即“九二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3)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推动了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4)2005年胡锦涛会见国民党主席连战率领的“和平之旅”访问团,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首次握手,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5)2008年,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终于实现。(6)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反对“
11、台独”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3立场(1)1995年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提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2)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现国家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强调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动祖国统一进程。思考探究 共同纲领不是正式宪法的原因共同纲领是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因政协不是普选产生的正式代议制机构,它通过的共同纲领只起到临时宪法作用,不是正式宪法。思维点拨 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关系(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
12、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2)民主必须法制化,法制必须保障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化与法制化的统一。 思维点拨 多视角归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1)政党地位:在多党合作的关系中,共产党是处于政治领导地位的唯一执政党,各民主党派与中共在法律上是平等的,组织上是独立的。(2)政党关系:政治上是密切合作关系。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议政,共产党不是独揽政权,民主党派也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在野党,二者是政治合作的关系。(3)合作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4)合作方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最重要的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
13、作的重要渠道和场所。 思维点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1)人民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主要制度形式,体现了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2)代表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广泛的代表性。(3)权威性: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权威性。(4)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易混易错 民族区域自治民族自治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自治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利,而不是某一少数民族的自治。 思维点拨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1)前提是在国家的统一领
14、导下。(2)基础是少数民族聚居,核心内容是自治权。(3)坚持的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知识拓展 村民自治制度村民自治制度是当前农村治理的基本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民主制度。村民自治制度作为人民公社解体以后农村基层的一种新组织形态,是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内在需求与国家的支持、引导合力作用的结果,是一种直接的社会民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易混易错 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区别(1)港澳问题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涉及国际关系问题。(2)台湾问题是国共两党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当前阻碍台湾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是岛内“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的阻挠和破坏。 知识
15、拓展 关于台湾问题的认识(1)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代表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同台湾当局的关系问题,应该由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自己来解决。(2)台湾问题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尊严、反对外来干涉的问题。(3)台湾问题的本质是分裂与反分裂、“台独”和反“台独”的斗争,焦点是一个中国与“两个中国”的斗争。互动探究 分层突破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说:“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他还说:“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
16、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就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中国当代史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新中国初创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两项:一是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二是对公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的相关教育和公民的民主实践。其中,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主要指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内民主制度等的确立。张
17、荆红建国初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评析教你读史1.史料一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说明了该制度适合中国的国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2史料二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人大代表的城乡比例,说明了新中国初期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和工业化发展方向。3史料三主要说明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答:_答案(1)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2)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而不是反对党或在野党。我国多党合作的实质是团结合作
18、,而不是多党竞争、轮流执政。(3)我国各民主党派都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护,享有宪法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选举比例规定的时代背景。答:_答案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开展社会主义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建设;工人阶级居于主导地位。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民主政治的特点。答:_答案(1)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主要形式。(2)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团结在一起。(3)根据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建立人与人之间、
19、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关系,并建立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正确关系。(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1新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点(1)本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2)特点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相继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科学理论,这些理论成果包含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以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为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前的革命环境里就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如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权,抗日根据地的“三三制”政权,都是为实现人民民主而进行的探索和创造。新中国成立后宪法几经修改,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以始终保
20、持先进性的中国共产党为领导力量:坚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也是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要求。适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巩固和发展既适应我国基本国情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又因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民族特点和文化传统相承接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就是战争年代中国革命实践的产物。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能够发展完善,一方面在于先进政党的领导,另一方面在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为其提供了源泉和动力。2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
21、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推翻了三座大山,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权和人民民主思想的实践,能够代表多数人的利益,是由我们政权的性质决定的,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认同,有利于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台湾问题的核
22、心是祖国统一。和平统一已成为国共两党的共同语言。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可以有其他省、市、自治区所没有而为自己所独有的某些权力。司法独立,终审权不须到北京。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0页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反分裂国家法教你读史1.史料一有两层含义:一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二是祖国统一是我国的内政问题,不容许别的国家插手。2史料二主要反映了“一国两
23、制”的具体内容。3史料三反映了我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台独”势力,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史料运用1史料一中邓小平提出的实现统一的“适当的方式”是什么?后来又有何发展?答:_答案邓小平提出的实现统一的“适当的方式”是两党平等会谈,后来发展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2根据史料二,概括“一国两制”的特点。答:_答案特点:根本目的是实现祖国统一;前提是一个中国;两种制度并存;高度自治。3根据史料三,指出中国大陆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分析反分裂国家法制定的主要目的。答:_答案立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坚决反对“台独”。主要目的:反对和遏制“台
24、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1)有利因素海峡两岸人民同祖同宗、血肉相连,文化一脉相承。结束海峡两岸分裂状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中国共产党“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制定及成功实践对此产生了积极影响。台湾与大陆经济具有互补性,发展海峡两岸关系,进行经济贸易往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党和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促进了两岸关系的缓和与发展。(2)不利因素国际反华势力推行“以华制华”战略,谋求其所谓全球化战略利益与国家利益是台湾问题长期
25、存在的根本原因。“台独”势力采取“公投制宪”、渐进式“台独”、“去中国化”等。高考研析 把握考向2018全国卷T412018全国卷T30考频5年2考1(2018全国卷,3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考查点知识考查中共八大与法制建设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素养考查(1)唯物史观;(2)时空观念答案C解析A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新
26、政权建立是在1949年,与材料时间“1956年”不符,排除B项;根据材料时间“1956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党的中心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因此,在法制建设上,也必须与之同步,为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保障,故C项正确;依法治国是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上提出的,排除D项。2(2018全国卷,41)材料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据郭德宏等
27、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考查点知识考查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调动和运用知识素养考查(1)时空观念;(2)历史解释答案意义: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健全国家治理体系、推动基层民主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等角度分析。命题角度1新中国成立初期巩固政权的措施(2019内蒙古集宁一中高二期末)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
28、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这些措施()A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B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C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D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可知,这些措施强化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感,故选A项。材料的主旨不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排除B、C、D三项。命题角度2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2019江苏徐州高二期末)一届人大召开前,中共中央非常关注民主人士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所占比例,多次召开会议讨论。经过努力,一届人大后非中共人士在国务院各部委中占37.2%,在国务院组成人员中占25.5%。这
29、一状况()A体现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民主B削弱了中共的核心领导地位C实现了各党派共同执政局面D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共中央非常关注民主人士在各级人大中的比例,最终一届人大后国务院及其各部委人员构成比例中,非中共人士占据相当比例,这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是新型社会主义民主,A项正确。非中共人士在国务院及其各部委中所占的比例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并未削弱中共的核心领导地位,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不属于共同执政,排除C项;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时间是1956年,排除D项。命题角度3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与法制建设(2019吉林长春普通高中一检)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年计(
30、规)划编制的四种决策类型。它反映了我国()决策类型五年计(规)划决策主体决策方式“一言堂”决策二五、三五、四五国家主要领导人个人决策内部集体决策一五、五五、六五政府内部集体决策、程序化决策咨询决策七五、八五、九五政府内部外部精英集体决策、程序化决策、协商决策集思广益决策十五、十一五政府外部精英公众集体决策、程序化决策、协商决策A计划经济体制的完善过程B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被极大调动C经济决策民主化逐渐加强D政府对经济生活的调控作用减弱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出中国经济建设过程中经济决策方式逐渐由个人决策向集体决策、程序化决策、协商决策等形式转变,说明中国经济决策民主化逐渐增强,故C项正确。中国经济体制
31、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经济决策方式的变化,不能体现调动了企业和地方积极性,故B项错误;中国经济实行宏观调控、微观自主原则,政府对经济生活的调控作用并没有减弱,故D项错误。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9江西南昌高二期末)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等代表参加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为副主席。这表明()A建国初期我国实行了多党政治B践行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C政协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D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答案B解析1949年9月是建国前夕,且A项不符合史实,故排
32、除;一届政协代表来源广泛,团结了各界人士、各民主党派,故B项正确;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后,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才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故排除C项;社会主义原则是1954年宪法的原则,故排除D项。2(2020河南南阳一中开学考)“国家应在经营范围、原料供给、销售市场、劳动条件、技术设备、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调剂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此段话符合下列哪一文件的精神()A临时约法 B共同纲领C五四宪法 D八二宪法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新中国初期新民主主义
33、经济的特点,属于共同纲领的内容,故B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要求,故排除。3(2019河北邢台高二期末)毛泽东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指出:1949年9月召开的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必须“尽可能广泛地包括全国各阶级、各党派、各人民团体,乃至各种职业、各种信仰的广大人民的代表”。这反映出新政权()A实行多党执政方式 B实行包容性的民主C是无产阶级的政权 D得到全国人民拥护答案B解析材料“尽可能广泛地包括全国各阶级、各党派、各人民团体,乃至各种职业、各种信仰的广大人民的代表”反映了民主主体的广泛性,表明是实行包容性的民主,故选B项。材料没有反映实行多党执政方式、是无产阶级的政权、得到全国人民拥护,
34、故排除A、C、D三项。4(2019重庆区县高二期末)1954年12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人民政协要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计划;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该章程出台的背景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B人民政协开始代行全国人大职权C人民民主专政政权诞生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答案A解析章程的规定体现了人民政协的参政议政职能,人民政协不再代行人大职权,而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结合“1954年12月”可知背景主要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故选A项。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是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之前,故
35、排除B项;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诞生与题意无关,故排除C项;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排除D项。5(2019内蒙古集宁一中高二期末)有学者在评价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时说,这种民主形式可以“赋予权力机关和公职人员权力合法性以及公共决策合法性”。与这种民主形式相一致的制度是()A政治协商制度 B基层的“海选”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赋予权力机关和公职人员权力合法性以及公共决策合法性”,结合所学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被赋予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符合题意,故选D项。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
36、组织,不是权力机关,排除A项;基层的“海选”制度是实现基层民主的制度,不是国家权力机关,排除B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不是权力机关,排除C项。6(2019湖南长郡中学高二期末)在各级人大召开的基础上,1953年1月组成以毛泽东为主席的宪法起草委员会。3月,全国政协邀请各界民主人士500余人15次座谈宪法草案初稿。此后,经过修改的宪法草案公布后,全国有1.5亿人参加讨论。材料表明()A新政权建立充分体现民意B新中国体现依法治国理念C新中国制宪程序的民主性D人民普遍参与新中国立法答案C解析材料“政协邀请各界民主人士500余人15次座谈宪法草案初稿经过修改的宪法草案公布后,全国
37、有1.5亿人参加讨论”体现了宪法制定过程中的人民民主的原则,C项正确。材料不是讲新政权建立,A项错误;1997年中共十五大时,我国提出了“依法治国”的理念,B项错误;人民“普遍”参与新中国立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7(2019内蒙古集宁一中高二期末)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A都适应了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B分别标志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C都改变了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D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答案A解析
38、1953年我国开始三大改造,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82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已有三年多的时间,新宪法的颁布为经济建设明确了方向并提供保障。因此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都适应了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故选A项。1982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发生变化,排除B项;1982年宪法没有改变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排除C项;两部宪法均没有总结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排除D项。8(2019河北邢台高二期末)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要保持应有的独立性;要忠于法律和制度,忠实于人民利益,忠实于事实真相;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可见,这次会议强调()
39、A法制建设 B司法独立C人人平等 D人民民主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要保持应有的独立性”“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可知,这次会议从法制机关的独立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方面强调加强法制建设,故选A项。材料虽然提到司法机关的独立性,但是材料主旨是法制建设而不是司法独立,排除B项;人人平等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C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人民民主,排除D项。9(2019黑龙江双鸭山一中高二期末)1990年4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其中第十二条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享有高度
40、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对于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该法是处理海峡两岸关系的基础B该法能促进民族平等和共同繁荣C该法是香港成功回归祖国的见证D该法是香港地区长治久安的基础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是针对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律,也是我国“一国两制”构想的具体实施,这有利于香港地区的长治久安,故D项正确。“一个中国”原则是处理两岸关系的基础,故排除A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了民族平等和共同繁荣,排除B项;香港回归是1997年7月1日,故排除C项。10(2019江苏盐城高二期末)台湾同胞为祖国改革开放作出重大贡献。从1992年到1997年,台湾与大
41、陆贸易总额增长了124.7亿美元,在大陆投资项目增至20125个,总额约110.34亿美元。这直接得益于()A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开始被打破B“九二共识”促进两岸的经贸合作C两岸接受了“一国两制”的构想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从1992年到1997年,台湾与大陆贸易交往的快速发展”,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两岸达成“九二共识”,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对促进两岸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故B项正确。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开始于台湾赴大陆探亲运动,时间是1987年,且该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台湾当局至今仍未接受“一国两制”构想,排除C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42、制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D项。11(2019江苏扬州高二期末)香港的确没有变:驾驶汽车依然右舵左行;每到周三晚上和周六下午,人们依然会涌入赛马场。但香港的确又发生了变化:一些关注政治的市民有了被街坊们选为立法会议员的可能,而这样的事情在港英时期根本无从发生。这里的变与不变()A说明“一国两制”得到很好的实施B说明香港回归没有对民众产生深刻的影响C体现了香港居民生活方式的多元化D反映了回归前后香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答案A解析据“一国两制”方针,回归后香港人的生活方式保持不变,材料中的“没有变”证实了这一点;在“一国两制”方针下,实行“港人治港”,材料中的“发生了变化”又证实了这一点,故A项正确
43、。B项与材料中的“发生了变化”不符,民众的民主权利更加充分,排除;香港的生活方式与社会制度均未改变,排除C、D两项。12(2019湖南长郡中学高二期末)2001年,海峡两岸达成使用两岸资本并在两岸注册的船舶,各自不悬挂五星红旗和青天白日旗,而只悬挂各自公司旗,开通了两地直航航线。这反映出()A大陆提出“一国两制”理论B通过协商解决了香港问题C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D台湾当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答案C解析材料“海峡两岸达成使用两岸资本并在两岸注册的船舶只悬挂各自公司旗,开通了两地直航航线”说明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C项正确。材料信息与“一国两制”及解决香港问题无关,排除A、B两项;台湾
44、当局并没有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3(2019河南名校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临时约法规定人民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政治自由,但是却没有规定如何保障人民享有这些权利和自由。据当时独立周报记载:“与农夫田父谈于树林之下,语以代议制度之善,及国会选举之不宜草率投票,则皆瞠目而不解,问其故,则曰:吾人困于土匪军队之不暇,何暇及其他。”后来的选举法又对选民资格作了性别、年龄、财产等种种条件限制,使妇女、贫苦群众和一部分资产阶级丧失了选举权。摘编自刘东、曹均学对辛亥革命是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几点思考材料二根据选举法的规定,从1
45、953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各个地区的民主选举逐步展开。选举的那一天,选民们穿上自己认为最漂亮的衣服,高高兴兴地来到选举站。天津市四区郭庄子女青年蒋宝珍,结婚时正赶上选举,她为了投票,等了两个钟头才上花车,她说:“结婚是大事,选举更是大事;结婚是喜事,选举更是喜事。”全国进行基层选举的单位共有21.4798万个,进行基层选举地区的人口共为571434511人,全国参加投票选举的选民达2.78亿人,占登记选民总数的85.88%。摘编自柳润涛新中国首次大规模普选始末(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民众对于选举的态度及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民国初年选举相比,新中国首次普选的不同,
46、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首次普选的意义。答案(1)态度:冷漠。原因:辛亥革命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民国政府对于选举缺少宣传力度;社会动荡使民众缺乏关心政治的热情。(任答两点,言之成理即可)(2)不同:选民范围更加广泛;民众更具选举热情。意义:提高了广大民众的民主意识;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推动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建立。(任答两点,言之成理即可)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则皆瞠目而不解,问其故,则曰:吾人困于土匪军队之不暇,何暇及其他”可知冷漠,漠不关心。第二小问,结合所学概括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全国进行基层选举的单位共有21.4798万个,进行基层选举地区的人口共
47、为571434511人,全国参加投票选举的选民达2.78亿人,占登记选民总数的85.88%”可知,相比于民国选举,选民范围更加广泛;根据材料二“选举的那一天,选民们穿上自己认为最漂亮的衣服,高高兴兴地来到选举站”“女青年蒋宝珍,结婚时正赶上选举,她为了投票,等了两个钟头才上花车”可以看出民众更具选举热情。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即可。14(2019山东德州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492008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简表时间法律1949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或者批准的法律共23件,包括
48、政务院及所属各机构组织通则、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选举法等19541958年1954年,通过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此后,通过的法律共60件,包括全国人大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地方组织法、法院组织法、检察院组织法、兵役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19591978年1966年起,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停止工作。除1975、1978年,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分别通过了新中国第二、三部宪法外,全国人大共通过法律6件,包括商标管理条例等续表时间法律19791992年除3件宪法修改和1982年宪法外,共通过法律126件,包括选举法、地方组织法、法院组织法、检察院组织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
49、外合资经营企业法、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19932003年除宪法修改2件外,共通过法律153件,包括立法法、行政复议法、公司法、证券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拍卖法、票据法等20032008年除宪法修改1件外,共通过法律72件,包括劳动合同法、循环经济促进法、企业破产法、物权法、行政许可法、监督法等摘编自陈斯喜新中国立法60年回顾与展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中某一时段或若干时段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看法:我国宪法的制定与修改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说明: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通过的共同纲领带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对刚刚诞
50、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1954年,为了从政治上向社会主义过渡,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用根本大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我国的国体与政体,也指明了全国人民继续前进的正确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制定了1982年宪法,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此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国人大又对宪法进行了多次修改,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使之适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示例二)看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说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
51、来,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国家立法工作全面展开。1982年宪法的颁布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供了根本依据,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刑事、民事、诉讼程序和国家机构等方面的一系列基本法律,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992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法律件数大为增加。一方面我国加强了经济立法,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另一方面,针对立法、行政、司法等制定了相关法律,进一步健全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从而保障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解析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首先根据“19492008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简表”,从法律制定与修改所体现的特点、法律体系的完善等方面来归纳出观点;然后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法律建设等相关知识来论证观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