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1 ,大小:67.50KB ,
资源ID:554736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54736-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天津市南开区南大奥宇培训学校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天津市南开区南大奥宇培训学校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1、天津市南开区南大奥宇培训学校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春秋时代,社会群体可分为公子、卿大夫、士三层;到战国时期,大夫或士大夫越来越成为官僚、贵族和有名望的知识分子的统称。这种变化说明A. 等级制度逐渐消失B. 社会结构发生变化C. 儒学思想产生影响D. 官僚政治已经确立【答案】B【解析】战国时期等级制度仍然存在,并未逐渐消失,故A错误;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发生巨变,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故“大夫或士大夫”称谓含义发生变化,故B正确;“大夫或士大夫”称谓变化与儒学思想没有直接联系,故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当时官僚政治已经确立,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

2、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和社会变革的重大影响,再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大夫或士大夫越来越成为官僚、贵族和有名望的知识分子的统称”即可结合所学知识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2. 古希腊社会商业化加速了商业中产阶级的迅速发展,从而改变了古希腊社会的政治力量结构。材料中社会新阶层的出现A. 满足统治阶级需要B. 加重下层民众负担C. 推动社会转型发展D. 激化已有社会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商业中产阶级的发展,促进古希腊政治力量的变化,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利于建立民主政治,故C正确;商业中产阶级的实力增强,不利于贵族政治的实行,故A错误;不会加重下层民众负担,B排除

3、;古希腊社会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最突出,故新阶层的出现不会影响已有的矛盾,故D排除。3. 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A. 分封制B. 三公九卿制C. 郡县制D. 郡国并行制【答案】C【解析】【分析】由材料“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反映了秦朝废分封行郡县,故排除A,选C;B是中央官制,无关;D是西汉初年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 【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4. 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

4、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A. 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 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 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各行业的人通过努力和智慧而致富,体现了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C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B项从材料中无法推出,且汉代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材料反映的是富人影响力较大,不能得出其控制郡县的结论,故D不正确。5. 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称“丁忧”。明清两代对官员“丁忧”之制执行非常严格,如果一个官员因为贪恋手中权力,父母死了隐匿不报,一旦被告发立刻

5、削职为民,而且在士人阶层中成为人所不齿的败类。这一现象表明A. 西周形成的礼乐制度影响深远B. 古代法制深受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C. 历代王朝都以孝廉为选官标准D. 明清时期道德与法律开始融为一体【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强调儒家思想中的“孝”,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在政治上深受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故B正确;材料中主要强调儒家思想中的“孝悌”,西周礼乐制度中强调的是世袭制和等级制,没有孝的内容,A排除;历代王朝并不是全以孝廉为选官标准,科举制以考试为标准,C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道德与法律融为一体,强调孝悌早在汉代察举制就有了,故D排除。6. 有史书曾记载:在签订南京条约的过程中,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

6、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这从本质上反映()A. 清朝缺乏近代外交经验B. 清朝不了解世界形势C 中英两国治理秩序差异D. 清朝不懂得国际公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以及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国家是以经济利益为主导,因此他们更加注重条约的内容,尽可能地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而中国一直是专制主义以及天朝上国的思想,所以非常注重形式,这就体现了两国的治理秩序差异。缺乏近代外交经验和不了解世界形势并不是本质反

7、映,故A、B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本质上反映的是两国政治体制以及思想的不同,也就是治国秩序的不同,与国际公法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7. 在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中,英国和日本从中国攫取利益的最主要出发点A. 力图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 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C. 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D. 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提供有利条件【答案】B【解析】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五口通商,体现出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英国商品输出的要求,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设厂的条款,体现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日本资本输出的要求,故B正确;马关条约体现出列强瓜分世界和资本输出的要求,A、D不符合南京条约,C不符合马关条约,

8、因为南京条约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提供有利条件,排除C。8. “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是A.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B. 民族工业的产生C. 贸易中心的转移D. 传统纺织业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信息“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反映了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故A正确;材料信息和民族工业的产生、贸易中心的转移无关,故BC错误;这意味着传统纺织业的衰败,故D错误。9. 1938年初,国民党中央通过的决议规定: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实行“计划经济”,“树立重工业基础”,

9、采取扩大国防生产能力、奖励海内外人民投资、鼓励轻工业的发展等措施。这个决议意在A. 使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B. 强化官僚资本垄断地位C. 使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化D. 积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以军事为中心”、“重工业基础”、“国防生产能力”,可得出这个决议意在使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A项正确;材料这个决议意在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没有体现出强化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B项错误;材料这个决议意在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没有体现对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影响,C项错误;材料这个决议意在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没有体现出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项错误。10

10、. 读“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示意图”,图示中两次发展低谷出现的共同原因是A. 中国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B. 帝国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C. 中国政府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D. 中国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示意图,第一次低谷的出现是由于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第二次低谷的出现是由于日本对中国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故两次低谷出现的共同原因是帝国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答案为B。第一次低谷出现时中国没有出现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排除A;从两次低谷出现的时间看,中国政府经济政策没有进行重大调整,排除C;中国官僚资本的出现是1927年后,从时间上看不符合,排除D。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

11、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发展11. 史学界认为,在中国近代前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曾出现了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A. 为辛亥革命到来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B. 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传统自然经济C. 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D. 根本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重要内容,其冲击瓦解着自然经济,B正确;只有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辛亥革命的到来奠定

12、了经济和阶级基础,A错误;C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而非产生的结果,排除;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其对封建势力有一定的妥协性,并不能从根本上动摇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D排除。12. 历史学家金冲及论述说,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国民党当政后并没有实行这一政策。20世纪30年代时,中国广大农村仍然是半数以上土地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的10%的地主富农手中。中国共产党发动土地革命,使数百万无地农民获得土地,其实质是( )A. 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B. 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C. 巩固根据地红色政权D. 推动根据地农业发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关键词“实质”。20世

13、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使广大贫农分到了土地,其实质是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A、C、D项是这样做的目的和结果。所以本题选B。【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土地革命。13. 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后,国民致府组织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将东部沿海的大部分高等学校和大量战略物资、工矿企业抢运到了云、贵、川等地。有史学家称其为“东方的敦克尔克大撤退”,这次“大撤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A. 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资源的阴谋B. 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C. 为迁都重庆奠定了基础D. 为持久抗战奠定了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把大批

14、的物资、大学迁往西南地区,主要是为持久的抗战做准备,故D正确;日本帝国主义已经掠夺了沦陷区的资源,排除A项;西迁是适应战时的需要,并不能改变中国的工业布局,排除B项;C项不属于最重要的意义,排除。14. 1901年,清廷谕令各省科举考试在能够解说四书五经的同时,也要有论述中国历史、政治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将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可取得功名;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这反映当时A 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B.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C. 科举制度宣告终结D. 中国教育呈现新旧交替的发展特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尊

15、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题干中既有“留学生”,又有“进士、举人出身”等信息,可知此时中国教育新旧并存,D项正确。中国教育近代化起步于洋务运动时期,排除A。“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实施的,B项错误。中国正式废除科举考试是在1905年,C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教育事业20世纪初的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呈现新旧交替的发展特征15. 毛泽东说:“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

16、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这段话出自A. 新民主主义论B. 论联合政府C. 论人民民主专政D. 论十大关系【答案】A【解析】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把中国革命分为两步走的战略,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A正确;B是关于政府组织;C属于国家建设;D属于社会主义建设。 二、非选择题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在这一时期。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

17、、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000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500种,该五路即占80%。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1)依据材料一,归纳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指出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所呈现的关系。材料二 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如震泽县志续载,乾隆二十一年,“瘟疫遍行,家无不病,病无不危”,名医孙日琏施诊施药,“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又如

18、相城小志载,光绪十七年,“疫症盛行,呕泻螺疮起”,龚霞伯以四味中药“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等(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明清时期有何新发展?实践效果怎样? (3)综上,谈谈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答案】(1)作用:促进了学术的复兴;满足了教育的需要。关系: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2)理论张仲景的“伤寒论”。新发展:创立了温病学说。实践效果:运用温病学说治疗传染病,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3)相互作用:社会需要推动了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解析】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根据“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学术的

19、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归纳回答。第二小问根据“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500种,该五路即占80%。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归纳回答。(2)第一小问根据“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回答。第三小问根据“疗效显著”“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 “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回答。(3)综合上述材料,可见社会的需求推动了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反过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科学

20、技术印刷术、中医。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直到1895年为止,上海几乎仍旧是个纯粹经商的城市,因此人口从未超过50万尽管1843年至1895年间由于外国人创办的经商机构的结果,人口增加了一倍,但是如果跟1895年以后伴随着市内现代工业发展而造成的人口激增相比,那么早期的增长就显得微不足道了。【美】墨菲现代中国的钥匙(1)据材料一,分析上海城市在1895年前后有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上海现代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材料二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的抵制日货运动,上海华商纱厂盈利迅速提高,并出现了建立新厂、增加设备的热潮,形成了中国棉织业发展史上的所谓“黄金时期”。与此同

21、时,华商烟厂、火柴厂等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据统计,1919年在农商部注册的工商企业达到104家,超过历年最好水平。其中注册的工业公司在1919年为65家,资金44728300元,也是亘古未有。摘编自李宗超近代中国经济民族主义的理性与非理性(2)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期间上海民族工业发展的表现及主要原因。材料三 据1919年新青年的调查,上海有各类工厂2291家、工人18万,加上交通运输码头工人12万、手工业工人20万,共计50万。当时,上海城市中人口才200万,工人占了四分之一。邢建榕近代上海不仅是商业性消费城市(3)据材料三,指出当时上海城市阶级结构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对社会政

22、治带来的影响。【答案】(1)变化:从纯粹商业城市转变为现代工商业城市;人口数量激增。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大量输出资本;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实业救国思潮推动。(2)表现: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轻工业为主。原因:抵制日货运动。(3)特点: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影响:为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解析】【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尽管1843年至1895年间由于外国人创办的经商机构的结果,人口增加了一倍,但是如果跟1895年以后伴随着市内现代工业发展而造成的人口激增相比”可归纳出变化是从纯粹商业城市转变为现代工商业城市;人口数量激增。原因:结合材料所给时间和所学知

23、识可知,主要有甲午战争后列强大量输出资本;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2)表现:从材料中的企业数量来看,可归纳出企业数量增加;从材料中的企业规模来看,可归纳出规模扩大;从材料中的工业结构来看,可归纳出轻工业为主。原因:根据材料“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的抵制日货运动”可归纳出原因是抵制日货运动。(3)特点:根据材料“上海城市中人口才200万,工人占了四分之一”可归纳出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影响主要体现为为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国家始终是以变体的家长制形态出现的,

24、也就是“家天下”的变体。当时由于小农经济无法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国家的权力机构往往并不深入到乡村社会,而是止于县政;在乡村社会通过“家国同构”的社会组织,利用乡村自治组织力量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对“家”的认同自然而然地延伸为对“国家”的认同。因此,治国和治家的规则是通用的,“三纲五常”既界定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又规范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而专制皇权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因而往往借助乡村社会内生的伦理教化来实现在乡村的统治,而不仅仅是借助“横暴的权力”。摘编自任剑萍对中国古代“家国同构”之探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政治统治基本特点,并分析形成上述特点的主要原因。材料二 鸦片战

25、争后介绍外国历史地理著作的问世,打开了国人嘹望世界的窗口,初步产生了真实而朦胧的世界观念,同时摒弃了“天朝大国”的守旧意识。从19世纪70年代起,尤其是甲午战后,西方近代国家观念多渠道传播输导到中国,都是以西方近代国家理念为坐标,宣扬了西方近代国家的议会制度、三权分立学说和主权在民思想,无形中构成对君权至上的天朝意识的挑战。在维新人士中,严复比较系统地把西方近代政治学说译介给国人,用进化观念观察社会和国家问题。梁启超热情传播卢梭的天赋人权论、孟德斯坞的三权分立说等理论。孙中山也主张,革命成功后建立的民国,“效法美国选举总统,废除专制,实行共和”。摘编自李华兴中国近代国家观念转型的思考(2)根据

26、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你对近代中国国家观形成过程的认识。(要求:史事完整,逻辑清晰,史论结合,结论正确。)【答案】(1)特点:父权、皇权的专制统治;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家国同构;利用乡村自治束缚农民;重视伦理教化等。原因: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宗法制度及观念的影响;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儒家思想的影响。(2)认识:伴随西方列强侵略,清朝统治腐朽日益衰落。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同时,西方近代国家观念及民主政治思想冲击中国传统观念和守旧意识。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先进分子通过学习西方努力寻求救国方案的努力。但是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民族资产阶级没有能

27、够找到正确的救国之路。【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在乡村社会通过“家国同构”的社会组织,利用乡村自治组织力量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可知,古代中国政治统治的基本特点有家国同构、乡村自治;根据材料“三纲五常既界定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又规范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而专制皇权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因而往往借助乡村社会内生的伦理教化来实现在乡村的统治”并结合所学可知,强化父权、皇权专制、重视伦理教化也是古代中国政治统治的基本特点。(2)认识: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后介绍外国历史地理著作的问世,打开了国人嘹望世界的窗口,初步产生了真实而朦胧的世界观念”“甲午战后,西方近代国家观念多渠道传播输导到中国,都是以西方近代国家理念为坐标,宣扬了西方近代国家的议会制度、三权分立学说和主权在民思想,无形中构成对君权至上的天朝意识的挑战。”可知,伴随西方列强侵略,清朝统治腐朽日益衰落。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同时,西方近代国家观念及民主政治思想冲击中国传统观念和守旧意识。根据材料中所列举的近代中国人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先进分子通过学习西方努力寻求救国方案的努力。但是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民族资产阶级没有能够找到正确的救国之路。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