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核舟记一、解释加点的字1.有奇巧人 2.罔不因势象形 3. 高可二黍许 4.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5.中峨冠而多髯者 6.其两膝相比者 7.佛印绝类弥勒 8.矫首昂视 9.神情与苏、黄不属 10.珠可历历数也 11.其人视端容寂 12.其船背稍夷 13.钩画了了,其色墨 14.其长曾不盈寸1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二、翻译1.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3.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4.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三、选择题1.选出下列“之”与例句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能以径寸之木 箬篷覆之 闭
2、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右臂挂念珠倚之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2.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绝类弥勒(绝):很 B 历历数也(历历):清清楚楚 C如有所语(如):比如 D勾画了了(了了):线条简单 3下列字词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A诎右臂支船(诎) B左臂挂念珠倚之(倚) C东坡右手执卷端(执) D绝类弥勒(类)四、阅读课文第二段,做题1.这段文字具体介绍“核舟”的形状、构造等情况。请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出这段文字介绍的内容。(不超过12个字)2.这段文字的第一句所用的说明方法是()A.列数字 B.打比方 C.作比较 D.分类别3.第2至
3、3句的说明顺序是_ _。4这段文字中描写核舟上交代舟上人游览的地点以及周围景物、环境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回答)五简答1.本文具体描写“船头”“舟尾”人物各异的形态,其目的是什么?2.在介绍核舟时,作者为什么从船的中部写起?3“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4. 刻画两个“舟子”的形象,有什么作用?核舟记基础过关参考答案一、解释加点的字1.有奇巧人:特殊的技艺 2.罔不因势象形:无,没有;依据;模拟,仿照 3. 高可二黍许:大约 4.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缓缓地;起5.中峨冠而多髯者:戴着高高的帽子 6.其两膝相比者 靠近7.佛印绝类弥勒:极像 8.矫首昂视 举9.神情与苏、黄不属:不
4、相类似 10.珠可历历数也 清清楚楚11.其人视端容寂:正;平静 12.其船背稍夷 平13.钩画了了,其色墨:清清楚楚 14.其长曾不盈寸满1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挑选;长而窄二、翻译1.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2.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打开窗子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3.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一粒一粒清清楚楚数出来。4.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那个人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
5、,好象在听茶水声音似的。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造的。三、选择题1.选出下列“之”与例句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能以径寸之木 箬篷覆之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右臂挂念珠倚之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2.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B ) A绝类弥勒:很 B历历数也:清清楚楚 C如有所语:比如 D勾画了了:线条简单 3下列字词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A ) A诎右臂支船 B左臂挂念珠倚之 C东坡右手执卷端 D绝类弥勒四、阅读课文第二段,做题1这段文字具体介绍“核舟”的形状、构造等情况。请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出这段文字介绍的内
6、容。(不超过12个字)答:核舟的船舱2这段文字的第一句所用的说明方法是(A)A.列数字 B.打比方 C.作比较 D.分类别3.第2至3句的说明顺序是_由中间到旁边_。4这段文字中描写核舟上交代舟上人游览的地点以及周围景物、环境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答:“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五简答1.本文具体描写“船头”“舟尾”人物各异的形态,其目的是?答:说明核舟工艺的精巧(或:说明雕刻者高超的技艺)2.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在介绍核舟时,作者为什么从船的中部写起?答:空间顺序。核舟中部高,十分引人注意;船边的窗户可以关闭,从这里说能引起读者兴趣;核舟要表现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而中间部分雕刻有苏轼的诗句,从这里说起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引发读者想象。3“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答:写出了介绍的顺序: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突显核舟的主题。4. 刻画两个“舟子”的形象,有什么作用?答:两个舟子,一个粗犷悠闲、一个平静专注,“椎髻”、“执扇”、“抚炉”,“听茶”等细节,突出了雕刻家的“奇巧“;舟子的情态和泛舟的主角的情态呼应;给观赏的人造成了江上泛舟的实感;巧妙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