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化学新教材苏教版必修第一册课件:专题4 第3单元 微专题5 利用比较法全面认识物质的性质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53618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80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化学新教材苏教版必修第一册课件:专题4 第3单元 微专题5 利用比较法全面认识物质的性质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20-2021学年化学新教材苏教版必修第一册课件:专题4 第3单元 微专题5 利用比较法全面认识物质的性质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20-2021学年化学新教材苏教版必修第一册课件:专题4 第3单元 微专题5 利用比较法全面认识物质的性质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20-2021学年化学新教材苏教版必修第一册课件:专题4 第3单元 微专题5 利用比较法全面认识物质的性质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20-2021学年化学新教材苏教版必修第一册课件:专题4 第3单元 微专题5 利用比较法全面认识物质的性质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2020-2021学年化学新教材苏教版必修第一册课件:专题4 第3单元 微专题5 利用比较法全面认识物质的性质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2020-2021学年化学新教材苏教版必修第一册课件:专题4 第3单元 微专题5 利用比较法全面认识物质的性质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2020-2021学年化学新教材苏教版必修第一册课件:专题4 第3单元 微专题5 利用比较法全面认识物质的性质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2020-2021学年化学新教材苏教版必修第一册课件:专题4 第3单元 微专题5 利用比较法全面认识物质的性质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2020-2021学年化学新教材苏教版必修第一册课件:专题4 第3单元 微专题5 利用比较法全面认识物质的性质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2020-2021学年化学新教材苏教版必修第一册课件:专题4 第3单元 微专题5 利用比较法全面认识物质的性质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2020-2021学年化学新教材苏教版必修第一册课件:专题4 第3单元 微专题5 利用比较法全面认识物质的性质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2020-2021学年化学新教材苏教版必修第一册课件:专题4 第3单元 微专题5 利用比较法全面认识物质的性质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2020-2021学年化学新教材苏教版必修第一册课件:专题4 第3单元 微专题5 利用比较法全面认识物质的性质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2020-2021学年化学新教材苏教版必修第一册课件:专题4 第3单元 微专题5 利用比较法全面认识物质的性质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2020-2021学年化学新教材苏教版必修第一册课件:专题4 第3单元 微专题5 利用比较法全面认识物质的性质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2020-2021学年化学新教材苏教版必修第一册课件:专题4 第3单元 微专题5 利用比较法全面认识物质的性质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2020-2021学年化学新教材苏教版必修第一册课件:专题4 第3单元 微专题5 利用比较法全面认识物质的性质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2020-2021学年化学新教材苏教版必修第一册课件:专题4 第3单元 微专题5 利用比较法全面认识物质的性质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2020-2021学年化学新教材苏教版必修第一册课件:专题4 第3单元 微专题5 利用比较法全面认识物质的性质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4 硫与环境保护 第三单元 防治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 微专题5 利用比较法全面认识物质的性质 1SO2 的重要性质(1)物质漂白性的比较 漂白类型漂白原理常见代表物漂白特点 加合型与有机色质结合,形成不稳定的无色化合物SO2一定条件下,SO2放出,又恢复原色 氧化型将有色物质氧化为无色物质氯水、HClO、Ca(ClO)2、O3、H2O2、Na2O2褪色后不能恢复原色吸附型吸附作用物理变化活性炭通过一定的处理可以重复使用(2)SO2 和 CO2 性质的比较(常温下)二氧化硫二氧化碳 气味有刺激性气味无味毒性有毒无毒 物理性质溶解性易溶(与水的体积比140)可溶(与水的体积比 11)与水反应S

2、O2H2OH2SO3CO2H2OH2CO3 SO2 和 CO2 通入澄清石灰水中,都先生成沉淀,当气体过量时沉淀又溶解化学性质与碱Ca(OH)2反应Ca(OH)2SO2=CaSO3H2O、CaSO3SO2H2O=Ca(HSO3)2Ca(OH)2CO2=CaCO3H2O、CaCO3CO2H2O=Ca(HCO3)2 与碱性氧化物(CaO)反应SO2CaO=CaSO3CO2CaO=CaCO3 弱氧化性SO22H2S=3S2H2OCO2C=2CO 化学性质还原性SO2能被 KMnO4(H)、X2(XCl、Br、I)、Fe3等氧化剂氧化无 漂白性有,不稳定无 化学性质对环境的影响形成酸雨引起温室效应 鉴

3、别利用二氧化硫的还原性,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溴水、FeCl3 溶液、H2O2 等鉴别 利用二氧化硫的漂白性,用品红溶液鉴别 2.浓、稀硫酸的判断方法(1)称量:取等体积,重者为浓硫酸(用手掂掂也能分辨出来)。(2)放出 H2:分别加入到有铁片的试管中,放出气体者为稀硫酸。(3)脱水性:用玻璃棒分别蘸取试样在纸上写字,在常温下,一会儿变黑者为浓硫酸。也可用锯末、蔗糖等做相似的实验。(4)吸水性:加到 CuSO45H2O 晶体中,使晶体变白者为浓硫酸,得蓝色溶液者为稀硫酸。(5)吸水性:各取等质量试样,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称量,增重者为浓硫酸。(6)氧化性:分别加入到有铜片的试管中,加热,放出刺激性

4、气味气体者为浓硫酸。(7)酸碱指示剂:在蓝色石蕊试纸上滴 12 滴待测溶液,变红色者为稀硫酸,先变红再变黑者为浓硫酸。1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光学化学过程,在清洁空气、污染空气中形成硫酸型酸雨的过程如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光照能引发酸雨的形成 B所涉及的变化均为氧化还原反应 C污染空气能加快酸雨的形成 D优化能源结构能有效遏制酸雨污染 B 由图示可知,酸雨形成的两个途径中都使用了光照的条件,A 正确;三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硫酸,没有化合价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B 错误;由图中信息可知,污染空气中的氮的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及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可以通过光化学反应生成硫酸,在这个

5、过程中,氮的氧化物是催化剂,加快了酸雨的形成,C正确;优化能源结构能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能有效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故能有效遏制酸雨污染,D 正确。2有学生为了证明 SO2 是一种酸性氧化物,做了以下实验:向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过量的 SO2 气体,溶液褪色,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实验一定能证明 SO2 是一种酸性氧化物 B若 SO2 是一种酸性氧化物,溶液中可能发生的反应是:SO22NaOH=Na2SO3H2O C若 SO2 是一种酸性氧化物,溶液中可能发生的反应是:SO2Na2SO3H2O=2NaHSO3 D若要证明 SO2 是一种酸性氧化物,还需在实验结束后再加酚酞或

6、氢氧化钠溶液 A 酸性氧化物的概念:能够与水反应只生成对应的酸,能够与碱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为酸性氧化物。A 项,向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过量的 SO2 气体,溶液褪色,可能是因为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所以该实验不能说明二氧化硫为酸性氧化物,故 A错误;B、C 项,若 SO2 是一种酸性氧化物,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溶液,亚硫酸钠溶液再与二氧化硫、水反应生成亚硫酸氢钠,故 B、C 正确。3区别浓硫酸和稀硫酸,既简单又可靠的方法是()A常温下与铜片反应 B与石蕊溶液反应 C用玻璃棒各蘸少许溶液涂在纸上 D加入锌片看是否有气体生成 C 常温下浓硫酸和稀硫酸都不能与 Cu 反应;锌

7、与浓硫酸反应产生 SO2,与稀硫酸反应产生 H2,可以区别,但不是最简单的方法;C 项利用浓硫酸有脱水性而稀硫酸没有脱水性来区分两种溶液,较简单。4下列事实与浓硫酸表现出的性质(括号中)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浓硫酸可用来干燥某些气体(不挥发性)B在空气中敞口久置的浓硫酸,溶液质量增大(脱水性)C在加热条件下铜与浓硫酸反应(氧化性、酸性)D浓硫酸在白纸上书写的字迹变黑(吸水性)C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用来干燥某些与浓硫酸不反应的酸性或中性气体,如氢气、二氧化碳等,表现的是浓硫酸的吸水性,故 A错误;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则在空气中敞口久置的浓硫酸,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使溶液的质量增大,表现的是浓硫酸的吸水性,故 B 错误;浓硫酸与铜在加热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铜和二氧化硫气体,反应中硫元素化合价降低,硫酸表现的是氧化性和酸性,故 C 正确;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能使有机物中的氢、氧元素以水的形式脱出,则浓硫酸在白纸上书写的字迹变黑,表现的是浓硫酸的脱水性,故 D错误。Thank you for watchin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