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2 ,大小:945.50KB ,
资源ID:553018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5301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步步高》2015高考生物(人教版)一轮精品讲义:第30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步步高》2015高考生物(人教版)一轮精品讲义:第30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doc

1、第30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考纲要求1.种群的特征()。2.种群的数量变化()。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考点一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关系重要程度:1 种群密度(1)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2)调查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2 出生率、死亡率(1)概念: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2)意义: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3 迁入率、迁出率(1)概念: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2)意义: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因素。4 年龄组成(1)概念: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2)类型:增长型、稳定

2、型和衰退型。(3)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5 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1 探究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观察下图中种群各特征的关系,回答相关问题。(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能够预测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4)除以上条件外,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2探究两种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不同点比较项目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对象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调查程序注意事项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中样方数量不宜太少宜选用双子叶

3、植物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相同调查期间没有大规模迁入和迁出,没有外界的强烈干扰易错警示与种群特征有关的4个易错点(1)年龄组成并不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够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2)种群数量不等于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加。(3)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某种昆虫卵也可用样方法调查。(4)样方法计数时应遵循的原则。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

4、的个体,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1 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随机取样B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C根据调查数据估算该种群密度D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答案B解析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关键步骤之一是在调查区内随机取样,而不能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A项正确,B项错误;常用的取样方法有等距取样法和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适合长方形地块的取样,五点取样法适合于较为方正的地块进行取样,D项正确;最后根据调查的数据取各样方的平均值估算种群密度,C项正确。2 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

5、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捕获数(只)标记数(只)雌性个体数(只)雄性个体数(只)初捕50502822重捕50103218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B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72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答案D解析因土壤中小动物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因而对其丰富度的调查一般采用取样器

6、取样法;标志重捕法理论计算公式NN1N2/N0,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即N0值减小,N值会增大;通过两次捕获情况,不能确定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捕获次数过少,偶然性较大);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 只/hm2。3 如图所示,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B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C对大型动物易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剧烈答案D解析曲线a表示随着生物种群密度的增大,生物个体的存活率降低,说明该种群生物个体生存所需要的空间较大,因

7、此该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根据曲线b可知,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时的存活率最高;对大型动物实行易地保护时,若迁移的种群密度过大,会造成存活率降低,部分动物死亡;曲线b代表的种群在种群密度最大时,种群个体间的竞争最激烈。考点二种群数量的变化重要程度:1 研究方法:构建数学模型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2“J”型曲线(1)条件:理想环境。(2)公式:NtN0t。3“S”型曲线(1)条件:有限环境。(2)定义: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3)K值:又称

8、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4种群数量波动和下降的原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5意义:保护野生生物资源、对有害生物的防治。1在下表中比较“J”型和“S”型曲线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曲线模型形成条件资源无限的理想条件资源有限的自然条件增长率不变越来越小有无K值无K值,持续增加有K值,可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种群增长速率曲线2. 讨论模型构建的应用(1)K值的应用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措施: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对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锁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降低K值。(2)K/

9、2值的应用对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措施: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把握K/2值处黄金开发点,维持被开发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值处,可实现“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从而不影响种群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有害生物防治的措施: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K/2值处(若达K/2值处,会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特别提醒(1)种群增长率与种群增长速率的比较增长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其计算公式为:(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100%增长率,即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增长的数量(即曲线斜率),其计算公式为:(这一

10、次总数上一次总数)/时间。假设某一种群的数量在某一单位时间t(如一年内),由初数量N0增长到末数量Nt,则这一单位时间内种群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分别为:增长率(末数初数)/初数100%(NtN0)/N0100%(无单位);增长速率(末数初数)/单位时间(NtN0)/t(有单位,如个/年)。(2)对“”的理解NtN0t,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1时,种群密度增大;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1时,种群密度减小。1 关于图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A种群“J”型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B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

11、的增长率为0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答案B解析种群“J”型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由于有环境阻力的存在,种群增长曲线不是标准的“J”型;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变,此时种群增长率为0;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2 右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t1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N,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t2时种群个体的数量与在t0时种群个体的数量相等B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ND在t1t2时,该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答案B解析由题可

12、知,0t1种群增长速率不断增大,到t1时刻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K/2,t1t2种群增长速率不断减小,到t2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即K值,故A错误、B正确、D错误;由于在t1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N,因此环境容纳量(K值)约为2N,C错误。3 温州某地乌鸦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增长情况如图所示,后一年的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的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双选) ()A第6年以前乌鸦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B第5年的乌鸦种群数量相同多于第7年的种群数量C第3年的乌鸦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第3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最大答案BD解析由于代表当年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所以在第3年之前种

13、群数量呈增长状态,第3年的1,此时乌鸦的增长率为0,第39年间C试管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不同D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开始下降答案B解析当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时,若环境条件适宜生存,由于起初种群数量不多,环境条件(食物、空间)优越,天敌少,环境阻力小,种群表现出增长速率加快。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增多,环境阻力使种群增长速率减缓,种群表现为“S”型增长,在K/2时4个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K值指的是环境容纳量,到达K值的时间与环境阻力的大小呈正相关,因此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号试管内的环境阻力最大,因此最先达到K值并积累有毒物质,导致种群数量最先开始下降,所以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

14、值所用的时间。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与死亡率及迁入与迁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J”型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其特点是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倍)增长(数学模型:NtN0t)。3“S”型增长曲线成因: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从而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直至平衡。4在自然界中,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均会影响种群数量,故大多数种群数量总处于波动中。高考模拟提能训练高考题组1 (2013浙江卷,4)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

15、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答案B解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一年新生个体数为20,出生率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死亡率为10%,种群年增长率为10%,A项错误;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的动物,当雌雄比例越接近11时,参与生殖的个体数越多,此时的出生率就越高,B项正确;调控环境条件,使动物性成熟推迟,动物的繁殖时期推迟,会导致年平均出生率更低,C项错误;三种年龄结构

16、类型的种群,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D项错误。2 (2012新课标全国卷,6)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组成(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组成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答案D解析图中12月份没有未成熟个体,而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表明在6个月内可能没有新的个体出生,所以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A对。天敌的迁入,主要捕食到该种群中“老、弱、病

17、”的个体,会影响种群的年龄组成,B对。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月份中各年龄组的个体数会有变化,表明种群的年龄组成会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C对。大量诱杀雄性个体,造成性别比例失调,从而会对种群的密度造成影响,D错。3 (2012重庆卷,4)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答案B解析由图中看出,该东亚飞蝗种群初始阶段增长曲线为“S”型。在a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为了有效防治蝗

18、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故A项正确;ab段,种群增长率越来越小,但种群密度不断增加,二者不呈正相关,故B项错误;性引诱剂可以诱杀雄虫,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可用于防治害虫,C项正确;将蝗虫种群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既不使其灭绝,也不使其成灾,有利于维持食物链的稳定,维持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项正确。模拟题组4 种群是生态研究的一个重要单位,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A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B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中,种群增长速率在各阶段是不同的,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C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阶段D合理密植农

19、作物时,其数量可以大于最大值即K值答案AB解析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应是处于稳定阶段;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可以接近K值,但不能大于K值。5 如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答案C解析A项中,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控制有害动物应在K/2之前最有效;B项中,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主要措施是实行计划生育,即降低人口出生率来减少净补充量,不能靠增加死亡率来减少净补

20、充量;C项中,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来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项中,K时种群密度最大,若进行捕捞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6 请根据如图所示“种群增长”的坐标曲线,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_符合马缨丹初期疯狂蔓延的趋势。这充分体现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的生物_的特性。(2)根据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曲线_,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_。(3)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

21、把握在_点后进行,原因是_。(4)若图中曲线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如果灭鼠时只采用毒饵诱杀的办法,则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你依图提出更有效的控制鼠害的方案:_。答案(1)过度繁殖(2)55亿(3)ee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4)增加老鼠生存环境阻力(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考虑),使其环境容纳量降低解析(1)马缨丹引种到夏威夷后,在初期疯狂蔓延,体现了生物过度繁殖的特性,此阶段的种群数量变化可看做是“J”型增长,如曲线所示。(2)由于地球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S”型增长,如图中曲线所示。种群数量在K/2时,资源和空间比较充足,K/2是

22、种群发展的最适数量,所以全世界人口的最适数量为1101/255亿。(3)由于e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所以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e点后进行。(4)有效控制有害动物数量的关键措施是增加其生存环境阻力,从而降低其环境容纳量,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答案D解析分析题图可知,分别指死亡率、出生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主要是改变性别比例,从而降低出生

23、率;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预测种群数量变化主要依据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可以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进城务工农民的迁入和迁出。2 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A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 m2左右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答案D解析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A项错误。一般而言,北温带地区每个样方的大小,乔木为100 m2,灌木为16 m2,草本为1 m2,所以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00 m2左右,B项错误。调查蒲公英,除计

24、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外,还要把样方两个相邻的边及顶角处的个体统计在内,其他边缘不作统计,C项错误。3 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由此可以估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的密度。后来发现这次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分析其原因不正确的是()A捕鱼用的渔网网眼太大B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C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小D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答案D解析在利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该鲫鱼种群密度调查时,要注意在调查时研究对象没有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标志物不能脱落、不能影响到标志对象的正常活动,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做到随机捕鱼,只有这样才能减

25、小估算值与实际值的误差,使调查结果准确,具有代表性。4 根据甲、乙两个国家各年龄段的人口数量曲线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B甲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C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D甲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答案A解析根据年龄组成的特点,甲国家人口是幼年个体数较多,老年个体数较少,属于增长型;乙国家人口中幼年、老年个体数大体相同,属于稳定型。5 如图表示将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对此叙述正确的是()A绵羊种群的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保持恒定不变B绵羊数量达到K/2值时,绵羊的出生率最大,增长速

26、率最快C种群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这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的体现D绵羊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答案C解析种群的数量达到K值后,即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A错误;绵羊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D错误。6 如图是某种生物迁入某一生态系统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由此可以判断()A种群数量先增大后减小BB点时种群数量最大C影响A点和C点增长速率变化的因素不同DB点对应的种群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答案C解析从图中曲线不难看出,种群增长速率0,说明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不断增加。由曲线信息可知,D点时种群数量最大。影响A点和C点增长速率变化的因素不同。B点对应的种群增

27、长速率最大,此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因此为增长型。7 某学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B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C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D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答案C解析由题意可知,种群数量先增加,然后维持稳定,最后减少,表明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然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本实验的不同时间的取样起到相互对照的作用,C错误;为了实验的准确性,在每次取样前都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使酵母菌均匀分布。8 如图为某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K1

28、为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点时由于某种因素的改变使环境容纳量由K1变为K2。下列导致K1变为K2的原因中,最不可能的是()A该种群的天敌大量迁出B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C气候条件发生了改变D该种群生物的营养级降低答案B解析由图可知,该生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由K1增加到K2,说明环境条件变得相对更适宜、更有利于该种群生物生活。A项,该种群的天敌大量迁出,有利于该种群数量增加;B项,由于K1是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迁入大量同种个体不会影响K1的变化;C项,气候条件发生变化,可能更有利于该生物的生存;D项,该种群生物的营养级降低,获得的能量增加,使该生物的环境

29、容纳量增加。二、双项选择题9 在实验室中利用定量培养基来培养某蝇类时,其幼虫数目与羽化为成蝇数目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当幼虫数量低于或超过30只时,羽化成蝇的比例小于50%B由图中可知,幼虫羽化成为成虫,不仅受基因的控制,也受环境的影响C当幼虫数量增加时,种内斗争加剧,降低了幼虫羽化的比率D该现象不利于维持种群数量平衡答案AD解析依据图示分析:当幼虫数量小于30只时,羽化成蝇率50%,A错误。该现象有利于维持种群数量平衡,D错误。10西花蓟马是一种外来入侵害虫,主要寄生在各种植物的花内,寄主范围广泛,同时极易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西花蓟马在不同寄主上的种群动态如图所示,下列相关

30、叙述正确的是()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西花蓟马的种群密度B西花蓟马在入侵地的种群数量呈现“J”型增长C西花蓟马种群数量的变化与寄主生长周期的特点有关D杀虫剂难以改变西花蓟马抗药性基因的频率答案AC解析对于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类群,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采用样方法,A正确;从图上看出,西花蓟马在入侵地的种群数量不呈现“J”型增长,B错误;杀虫剂作为自然选择的因素,可以增加西花蓟马抗药性基因的频率,D错误。11如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t1t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Ct3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大,t5时乙

31、的种群密度最大D若乙种群为某种害虫,则在t4时防治的效果最佳答案BC解析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在t2t3时间内大于0,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A错误;t3t5时间内乙种群数量一直增多,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此时,甲种群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正确;甲种群密度最大在t3时,乙种群密度最大在t5时,C正确;若乙种群为某种害虫,则在t4之前就应防治,D错误。三、非选择题12福寿螺原产于亚马孙河流域,我国引入后进行人工养殖。后来,由于福寿螺在野外迅速蔓延,种群密度逐渐增大,一些地方的秧苗遭到啃食,农作物减产。福寿螺已被列入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亚马孙河流域,

32、由于鸟类、鳖等与福寿螺之间形成了_关系,从而有效地抑制了福寿螺的_。(2)福寿螺在我国野外由于缺少_而迅速蔓延,此时期的种群数量增长类似于_型曲线。欲调查福寿螺种群数量,一般采用_法。(3)研究发现,中华鳖可捕食成年福寿螺,有人用中华鳖进行生物防治实验。如图是放养中华鳖后,福寿螺卵块的数量变化情况。_时间段,福寿螺种群密度下降最明显,此时,_福寿螺的数量会明显减少。从种群特征上分析,导致89月份福寿螺种群密度很低的主要原因是_。实验结果证明:_。答案(1)捕食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增长)(2)天敌“J”样方(3)6月中旬7月中旬成年(生殖期)出生率基本为零(出生率非常低)中华鳖对控制福寿螺种群数量

33、效果十分明显解析(1)在原产地,由于天敌鸟类、鳖等可以捕食福寿螺,福寿螺不会过快增长。(2)福寿螺作为外来物种,引入我国后,由于缺少天敌,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应后会快速繁殖,种群数量的增长接近“J”型曲线。福寿螺活动范围很小,其种群密度的调查应采用样方法。(3)引入天敌进行生物防治能有效地控制福寿螺数量增长。中华鳖可捕食成年福寿螺进而降低卵块的数量,从而导致福寿螺出生率的下降,达到控制福寿螺数量的目的。13回答种群密度的有关问题:.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

34、量,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初次捕获并标记只数(M)重捕只数(n)重捕个体中被标记只数(m)32364(1)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写出样方中种群总数(N)的计算公式_。(2)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_只/hm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_。.(1)如图表示某小组的同学在进行双子叶草本植物苦荬菜种群密度调查时确定的小样方之一,圆圈表示个体。请将应该计数的圆圈涂黑。(2)下表是该班级10个小组的调查结果,则该块地中苦荬菜的种群密度为_。(样方大小1 m2)组别123

35、45678910株数02334124233答案.(1)NMn/m(2)144高.(1)略(提示:计数样方内部和相邻两边及顶点的所有个体,统计边角的原则一般是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2)3株/m2解析.(2)根据公式NMn/m,计算出2 hm2的种群总数为288只,种群平均密度则为144只/hm2。由于第一次捕捉的个体被标记后,第二次很难被捕捉到,导致第二次捕捉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减少,在公式NMn/m中由于分母m的值减小,使得N值比实际情况偏高。.(1)取样调查只有随机取样才具有科学性。(2)要舍弃特别悬殊的数据,取多组邻近数据的平均值。故该块地中苦荬菜的种群密度为3(株/m2)。14依据探

36、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过程和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某学生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是这样的:从静置试管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进行计数,记录数据;把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冰箱中培养;第七天再取样计数,记录数据,统计分析绘成曲线。请纠正该同学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错误_。(2)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可在显微镜下对微生物细胞进行直接计数。血细胞计数板是一个特制的可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玻片,样品就滴在计数室内。每个计数室由2516400个小室组成,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 mm3。现将1 mL酵母菌样品加99 mL无菌水稀释,用无菌吸管吸取少许滴在盖玻片边缘,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现观察到

37、图中该计数室所示a、b、c、d、e 5个中方格80个小室内共有酵母菌44个,则上述1 mL酵母菌样品中约有菌体_个。为获得较为准确的数值,减少误差,你认为采取的做法是_。答案(1)应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再吸取酵母菌培养液进行计数;应将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适宜温度下培养;应连续七天,每天观察、取样计数并记录数据(2)2.2108多取样、取平均值解析要理解实验过程中各个步骤的要求及其原因,才能更好地理解实验的原理。在实验过程中,对酵母菌的总数进行计算是很难的,所以要采用抽样检测法,每次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时,都要进行振荡,目的是让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分布均匀,减少计数的误差;培养酵母菌时,要提供酵母菌生活的最适条件,包括温度、无菌条件等,所以不应该放在冰箱里进行培养;7天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是不断变化的,所以连续7天每天都要进行取样、观察、计数,而不是仅在第7天进行计数。在显微镜下观察时,要注意多取样,取平均值,尽量减少误差。计算酵母菌总数时,要先计算出每个计数室中酵母菌的数量,然后乘酵母菌总体积。所以上述1 mL酵母菌样品中的总数为:4001001 0000.12.2108个。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