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种群数量的变化 (20分钟70分)一、选择题(共9小题,每小题5分,共45分)1.一种生物迁入新的环境,由于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t年后种群的个体数量:Nt=N0t。下列关于该表达式参数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A.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个体数量B.N0为该种群的起始个体数量C.t表示该生物迁入该地的时间是t年D.表示第二年比第一年增加的个体数量【解析】选D。根据题中的条件可知,该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符合“J”形曲线,其数学模型表达式中的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2.(2020重庆高二检测)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A.图A为“J”形增长,增长速率始终不变
2、B.图B为“S”形增长,是一种理想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模型C.对濒危动物的保护,应改善其栖息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D.渔业捕捞过后的种群数量应该在D点左右,此时种内竞争不激烈,种群增长最快【解析】选C。图A为“J”形增长,增长速率逐年增加,A错误;理想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模型为“J”形增长,B错误;对濒危动物的保护,应建立自然保护区,给它们提供更宽广的生存空间,改善其栖息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C正确;渔业捕捞后剩余量应该在E点左右,以保持最高的增长速率,D错误。3.(2020河南高二联考)近年,我国科研人员采用海拔高度线路法和DNA指纹法,对岷山山系的一个大熊猫(我国特有珍稀动物)种群进行了调査
3、,获得了大熊猫种群的信息,如幼年、成年与老年的个体数量是15、60、11,平均每1 082 hm2有一只大熊猫。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査大熊猫种群数量只能采用标记重捕法B.该大熊猫种群成年个体多,属于增长型种群C.该大熊猫种群数量比较少,增长曲线为“J”形D.食物是限制大熊猫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之一【解析】选D。从题干信息可知,科研人员还采用了DNA指纹法对大熊猫进行了调查。据此可知,调查大熊猫不是只能采用标记重捕法,A错误;该大熊猫种群中幼年个体偏少,不属于增长型种群,B错误;从大熊猫的稀有性可以推测:该大熊猫种群增长曲线不可能为“J”形,C错误;影响大熊猫种群波动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最
4、终都可能影响到大熊猫的食物和生存空间,而从该调查地区的范围分析,其生存空间相对充裕,则食物可能是限制大熊猫种群数量增长的重要因素,D正确。4.在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中放入活酵母菌若干,抽样镜检,如图甲所示(图中小点代表酵母菌)。将容器放在适宜温度下恒温培养5 h后,稀释100倍,再抽样镜检,如图乙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培养5 h后,酵母菌种群密度增加400倍左右B.探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可以用标记重捕法C.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菌体D.培养5 h后,酵母菌种群数量不一定达到K值【解析】选D。根据图甲与图乙所示,乙视野中酵母菌数量大约是甲视野中酵母
5、菌数量的2倍,而乙视野是稀释100倍看到的结果,故培养5 h后,增加2100=200倍,A错误;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采用的是显微镜直接计数法(血细胞计数板),而标记重捕法则主要用于活动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B错误;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与样方法中计数类似,一般按“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处理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个体,C错误;培养5 h后,根据稀释100倍看到的图乙视野,无法判断此时酵母菌种群数量是否达到K值,D正确。5.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形曲线增长,如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形曲线增长,如图中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该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
6、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速率接近0B.种群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若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必须在c点进行D.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不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解析】选A。“J”形曲线和“S”形曲线的交叉阴影部分是环境阻力的影响,因此环境阻力应该出现在c点之后。防治害虫越早越好,c点时,蝗虫繁殖速率最快,这个时候防治效果甚微,应该在c点之前防治。K值是环境容纳量,会随环境改变而改变。6.(2020随州高二检测)环保工作者对某地最主要的草食动物某野兔种群数量进行连年监测,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t 年种群数量/(t-1)年种群数量。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从第1至第4
7、年末,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B.从第4年年末开始,种群数量持续衰减C.第3年末种群数量与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相等D.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4到第6年经历了先增加后减少的过程【解析】选D。从第1年至第3年期间,的数值接近1,说明种群数量基本不变,从第1年至第4年末,种群数量不呈“S”形增长,A错误;从第4年年末到第5年中期,一直大于1,种群数量一直增长,第5年中期开始,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即在第4年年末开始,种群数量先增后减,B错误;从第3年末到第5年中期,一直大于1,种群数量一直增长,所以第3年末种群数量小于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C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4到第6年经历了先增加后减
8、少的过程,D正确。7.对某地区新引入一种鸟的种群增长速率增长速率=(出生率-死亡率)17年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见下表。下列关于该鸟种群叙述,正确的是()年份第1年第2年第3年第4年第5年第6年第7年增长速率0.661.242.813.672.941.650.03A.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B.种群数量呈“J”形曲线增长C.种群增长受种群密度的制约D.第34年中种内斗争最激烈【解析】选C。由表中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可以看出:该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年龄结构由增长型转变为稳定型;第7年种群数量接近K值,种内斗争最激烈。8.如图表示草原上某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K0表示野兔种群在无天敌进入时的环境容纳
9、量),在某时间点天敌入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Ob时段种群数量增长较快,野兔的出生率最大B.d点种群数量下降,则天敌入侵的时间点最可能是该点C.若性别比例调查结果为雌/雄1,该比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种群数量增长D.在捕食压力下,野兔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将在K1K3【解析】选C。Ob时段种群数量增长较快,说明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较大,但无法判断出生率是否最大;d点时种群数量开始减少且之后环境容纳量降低,说明阻力在d点之前已加大,所以最可能是在d点之前天敌已入侵;雌兔的数量多于雄兔,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出生率,有利于种群数量的增长;天敌入侵一段时间后,野兔的种群数量在K2K3波动,因此有捕食压力时野
10、兔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在K2K3。9.(2020天津高二检测)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形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试管号培养液体积/mL105105起始酵母菌数(103)/个105510A.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B.试管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相同C.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形增长D.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开始下降【解析】选B。试管与、中的培养液体积均不同,试管与、中的起始酵母菌数也不同,试管与、中的起始酵母菌数不同,试管与、中的培养液体积不同,因此4个试管内的
11、种群达到K值所需时间不同,A正确;由培养液体积可知,试管内种群的K值小于试管,B错误;由于初始阶段,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十分充足,酵母菌的数量比较少,4个试管中的种群都会经历“J”形曲线增长,C正确;试管和内起始酵母菌数相同,中培养液体积多于,K值较大,所以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开始下降,D正确。二、非选择题(共25分)10.(2020辽源高二检测)如图是生态学家用大草履虫所做的实验得出的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大草履虫增长符合_形曲线。(2)大草履虫增长速率最大是在_点。(3)种群数量增长明显受到限制是在_段。(4)d点对应的种群数量称为_。此后,种群数量不再增长,原因是种群_增加,资
12、源有限,_激烈等,使种群的死亡率增加。(5)调查跳蝻的密度可以采用_法。(6)为了解机场内蜗牛密度,三个调查人员各自随机布设样方如图所示(图中阴影带为水泥小路,其他处为草地),其中最合理的是_(填序号)。【解析】(1)由图可知大草履虫增长符合“S”形曲线。(2)大草履虫增长速率最大是在K/2时,即b点。(3)由题图可知,到c点种群的增长率明显变小,d点种群的增长率趋向于0,所以种群数量增长明显受到限制是在cd段。(4)d点对应的种群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此后种群数量不再增长,原因是种群密度增加,资源有限,种内竞争激烈等,使种群的死亡率增加。(5)跳蝻的活动能力弱,调查跳蝻的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
13、6)根据种群密度调查的取样原则是随机取样,为了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故取样最合理。答案:(1)S(2)b(3)cd(4)环境容纳量密度种内竞争(5)样方 (6) (10分钟30分)1.(6分)(多选)(2020北京高二检测)为保护美洲某草原的鹿群,自1907年开始人工捕猎美洲狮和狼。若干年后,鹿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1905年前,鹿的数量保持在4 000头左右主要是缺少食物B.1925年前后,该区域内鹿种群的K值是保持在100 000头C.1927年后,鹿的数量迅速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草场被破坏D.鹿、美洲狮、狼等在该生态系统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解析】选A、B。1905
14、年前,由于有天敌美洲狮和狼等捕食者的存在,鹿的数量被抑制在4 000头左右,A错误;1925年前后,鹿种群数量约100 000头,由于种群种内竞争剧烈,导致种群数量下降并稳定至4 000头左右,可见环境容纳量(即K值)并非100 000头左右,B错误;由于草场连续7年耗损,食物减少,导致1927年后鹿的数量迅速减少,C正确;鹿和美洲狮、狼是捕食关系,美洲狮和狼是竞争关系,它们在该生态系统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生态环境相对稳定,D正确。【实验探究】2.(24分)(2020北京高二检测)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试管编号培养液
15、/mL无菌水/mL酵母菌母液/mL温度/A10-0.120B10-0.15C-100.120(1)该实验探究的是_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2)本实验中,某学生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如下:将A、B、C三支试管放置在表中相应的温度、其他条件适宜的环境中培养,从第一天开始取样计数,连续七天;用无菌吸管从静置试管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少许;加入血细胞计数板中,再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请纠正该同学实验操作中的两个错误。a._;b._。(3)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称为_,若吸取酵母菌样液1 mL并稀释10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 mm 1 mm 0.1 mm,由400个小格
16、组成)计数,如图表示一个中方格中酵母菌的分布情况,以该中方格为一个样方,计数结果是酵母菌有_个。如果计数的中方格酵母菌平均数为18个,则1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为_个。【解析】(1)根据表格中的实验设计,试管A和B研究的是温度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试管A和C研究的是营养物质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因此该实验课题为探究温度、营养物质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2)a.取样前振荡试管,以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实验误差。b.先盖上盖玻片,再将酵母菌培养液加入血细胞计数板。(3)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抽样检测法;统计样方中的酵母菌数量时,中格内部的酵母菌全部计数,边上的酵母菌只计数相临两边及顶角上的,所以图中中方格酵母菌数为15个;如果计数的中方格酵母菌平均数为18个,则1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为18254000.11 000100=2.88108个。答案:(1)营养物质、温度(2)取样前振荡试管先盖上盖玻片,再将酵母菌培养液加入血细胞计数板(3)抽样检测法 152.88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