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市清华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第一部分 选择题1.左传(文公十三年)管仲对日:“而贡包茅不入,无以缩酒,寡人是征。”山西出土的晋侯苏编钟上有一段铭文记载:“王亲令晋侯苏:率乃师伐凤夷。”以上这两段史料反映了诸侯要对周王尽的义务包括朝觐述职镇守疆土缴纳贡赋出征作战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而贡包茅不入”、“王亲令晋侯苏:率乃师伐凤夷。”等信息可知,诸侯王要对周王尽的义务包括缴纳贡赋和出征作战,因此项符合题意,D选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朝觐述职和镇守疆土的内容,项不符合题意,其他选项错误。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D选
2、项。2.汉书卷14诸侯王表序:“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结合下图分析汉武帝时期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其作用是A. 巩固分封制度B. 增加财政收入C. 加强中央集权D. 增强封国势力【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推恩之令”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其作用是使王国越分越小,无法与朝廷对抗,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该规定的作用是削弱封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不是巩固分封制度;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封国的规定,不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D选项错误,汉武帝的措施使王国势力下降。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3、3.唐朝的中央机构为三省六部。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 中书省草诏B. 门下省执行C. 尚书省审议D. 枢密院军事【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三省分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分别执掌决策(草诏)、审议、执行,所以A正确,排除BC;枢密院不属于三省六部制,排除D。4.史学家钱穆指出:“军机处不过是皇帝御用的秘书,实实在在只是皇帝的一个南书房。”其意是指A. 皇帝对宰相权力的限制B. 南书房可以参与机要事务C. 清朝皇权专制的加强D. 军机大臣跪受笔录的重要【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清设军机处的目的。【详解】根据材料“军机处不过是皇帝御用的秘书,实实在在只是皇帝的一个南书
4、房。”可见清雍正帝军机处的根本目的是为加强皇权,故选C。明清时期已经废除了宰相制度,故排除A。南书房只是皇帝文学侍从值班之所,故排除B。军机大臣跪受笔录是军机处的特点,不是皇帝设置的目的,故排除D。【点睛】清朝设置军机处1.设立:清朝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设军机处。2.特点: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使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机构单简、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高;政治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3.作用: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制度,君主专制达到顶峰。5.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继325年窥探之
5、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是指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A【解析】1514年葡萄牙人首次来到中国,325年之后的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以武力方式打开了中国的大门,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故答案为A。BCD项从时间和材料中“赶往近代的最初一步”来看,不符合要求,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影响6.下图照片中的建筑是清代北京清漪园昙花阁(注:清漪园是颐和园的前身),
6、由一位随军记者拍摄,是最早被摄入镜头放入北京景象之一,后该建筑被焚毁,请判断该照片拍摄时间最早应为A. 1842年鸦片战争期间B.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C. 1895年甲午战争期间D.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劫掠圆明园,可能导致材料图片出现,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842年鸦片战争时期,英国没有侵入北京;C选项错误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战火没有烧到北京;D选项错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北京再次被侵占,与材料中“该照片拍摄时间最早”不符。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7.近代一场发
7、生在中国与其邻国之间的战争,使中国从傲视“四夷”的天朝大国降为备受凌辱的半殖民地;而其邻国则迅速实现向现代化的转变,从东亚的边缘一跃而成为东亚的新帝国中心。请判断下图军事路线图反映的这场战争是A. 第一次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中日甲午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清陆军、海军进攻路线”、“日陆军、海军进攻路线”、“黄海”、“平壤”、“威海卫”、“丰岛”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鸦片战争是中英之间的战争,与日本无关;B选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主要是英法联军与清政府之间的作战,与日本无关;D选项错误,八国联
8、军侵华战争主要是陆上战役,没有海上战役。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8.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据此判断西方列强获得的特权是( )居住和租地 领事裁判权 关税自主权 最惠国待遇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西方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的特权知识点。“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是在中国境内的国土上建立的,说明具有居信和租地权;由“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可说明列强获取了领事裁判权,因此,C项正确;两项特权题干没有涉及,无从体现。考点:近代中国的民
9、主革命18401900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9.某同学对辛亥革命的主要史实通过画时间轴的方式呈现出来,图中分别为A. 湖北军政府成立;同盟会成立B. 同盟会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C. 四川保路运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D.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兴中会成立于1894年,黄花岗起义发生于1911年4月,武昌起义发生于1911年10月,清帝退位发生于1912年3月。分析选项内容可知,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于1912年1月,符合题意,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湖北军政府成立于1911年10月,同盟
10、会成立于1905年,不符合题意;C选项错误,四川保路运动发生于1911年6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于1912年3月,不符合题意;D选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于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于1912年3月,不符合题意。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B选项。10.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依据所学判断,“新”表现在A. 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B. 革命领导力量;工人阶级C. 革命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D.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政党,它的建立表明中国革命进入到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因此B选项正确
11、。A选项错误,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中国,中国革命任务由反抗封建统治转变为反侵略反封建,不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后革命面貌的新变化;C选项错误,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中国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不能进行推翻资产阶级政权的无产阶级革命;D选项错误,中国社会性质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没有发生改变。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1.作为图片资料,下图可以用来研究的历史事件是A. 金田起义B. 戊戌变法C. 义和团运动D. 五四运动【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图片的能力。根据图片信息“北京学生”“曹汝霖住宅”判断该事件应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开始于北京,曹汝霖是卖国贼,D正确。A选项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内容;B、C选项与
12、此无关。点睛:解答图片性的问题关键点有三:一是图片的名称或者标题;二是图片中的文字,这是解决图片问题的最重要的突破口;三是图片中涉及的内容,这要与所学知识来结合,分析出主要考点,进一步解答。【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12.毛泽东的诗词七律长征创作于1935年10月,其中“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歌颂的是A. 秋收起义B. 建立井冈山根据地C. 二万五千里长征D. 挺进大别山【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七律长征”、“红军”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的是红军长征中对困难的蔑视及克服困难的信息,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秋收起义发生于1927年9月,与材料信息不符;B选项错误,井冈
13、山根据地建立于1927年10月,与材料信息不符;D选项错误,挺进大别山时间是在1947年6月,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3.在一张标注为“大日本陆军总部绘制”的中国湖南某地的地图上,比例尺是五万分之一。每一座山丘、每一个村庄、每一条小路、每一片树林都在图上画的清清楚楚。图上标示日期为“昭和三年”,也就是公历1928年。这说明A. 日本人想对中国地理开展学术研究B. 日本人对中国民众的生活很感兴趣C. 日本陆军总部帮助中国勘测地理D.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1928年,日本陆军总部绘制非常清晰详细的中国地图,说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蓄谋已久的,
14、早就有吞并整个中国的意图,因此D选项正确。“大日本陆军总部绘制”的中国湖南某地地图明显带有军事目的,并非是对中国地理开展学术研究,也不是对中国民众生活感兴趣和帮助中国勘测地理,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4.胡锦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以国民党军队为主题的,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太原、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其中处应填写A. 正面战场;淞沪B. 敌后战场;百团C. 中国远征军;滇缅D. 战略决战;淮海【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淞沪会战是国民党在抗战期间正面战场上组织第一次大规模会战,因此A选
15、项正确。B选项错误,百团大战是中共在敌后战场领导的主动出击日军的战役, 与国民党军队无关;C选项错误,滇缅会战发生于1942年,是抗战的后期;D选项错误,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共产党军队主导的战略决战,不是抗日战争时期以国民党军队为主题的战役。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5.下图是一张纪念某次会议召开十周年的邮票,这次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邮票中缺失部分应填写的会议名称是A. 日内瓦会议B. 万隆会议C. 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D. 不结盟运动会议【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1955年”、“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亚非团结万岁”等信息结合所学可
16、知,这是1955年召开的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万隆会议,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1954年,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与材料信息不符;C选项错误,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大的合法席位,与材料信息不符;D选项错误,不结盟运动兴起于1961年,是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中国没有参加。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6.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是A. 日内瓦会议B. 联合国大会C. 万隆会议D. 不结盟会议【答案】A【
17、解析】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故选A。考点: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日内瓦会议17.某高一同学学习中国现代“开创外交新局面”内同时,收集了两端史料:1972年“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8年“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两段史料分别出自A. 中美联合公报中日建交公报B. 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建交公报C. 中美联合公报日内瓦公约D. 中美联合公报
18、九二共识【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1972年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信息可知,这是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依据材料中“1978年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信息可知,这是1978年12月16日发表的中美建交公报,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日本的信息;C选项错误,日内瓦公约是1864年至1949年在瑞士日内瓦缔结的关于保护平民和战争受难者的一系列国际公约的总称。生效于1950年10月21日,与材料信息及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九
19、二共识是指1992年11月代表大陆官方的海协会与代表台湾官方的海基会“就解决两会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问题所达成的以口头方式表达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与材料信息及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8.下图是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以下表述史实有误是A. 1954年,周恩来倡导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家关系的准则B.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签署中美建交公报D. 1972年,中日两国政府签署联合声明实现邦交正常化【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分析选项内容可知,1972年,尼克松访华,
20、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建交公报签署于1978年12月,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同印度和缅甸总理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准则,后来成为国际上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A选项不符合题意;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选项不符合题意;1972年,中日两国政府签署联合声明实现邦交正常化,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C选项。19.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下图是政协的会徽,以下理解正确
21、的是红星表示无产阶级领导齿轮、嘉禾表示工农联盟为基础四面红旗表示当时的四大阶级“1949”是政协召开的时间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徽体现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民主阶级大团结”的精神。“红星”表示无产阶级领导。“齿轮、麦穗”表示工农联盟为基础。“四面红旗”表示四个阶级(即当时的四大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大联合。红星下面的“1949”四个阿拉伯数字,表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诞生的年号。因此项符合题意,D选项正确。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20.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
22、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下图为签字场景)签订,一下摘录了协议中的部分内容,请你补充完整:“三、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民族政策,在中央人民政府同意领导之下,西藏人民有实行 的权利”A.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B. 民族区域自治C. 改编为人民解放军D. 驱逐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民族政策”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协议中规定:“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民族政策,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之下,西藏人民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因此B选项正确。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改编为
23、人民解放军和驱逐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都与民族政策无关,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21.下图是1953年12月北京市西单区群众打腰鼓,扭秧歌,庆祝普选的情景。这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取得重大成果是A. 创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 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D. 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1953年12月”、“普选”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54年9月,在普选的基础上,我国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人民当家作主有了最重要的制度保障,是20世纪50年代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取得重大成果,因此A选项正确。
24、B选项错误,三大改造指1953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不属于民主政治建设;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北京市西单区群众庆祝普选的情景,并未体现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D选项错误,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与材料时间及题意不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22.香港、澳门问题源于晚清政府与英国、葡萄牙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下列两图代表着中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成功范例。这一实践成果能够体现出的政治理论是A. 人民主权B. 政治协商C. 民族区域自治D. 一国两制【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这展示的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结合所学可知,香
25、港和澳门的回归,是邓小平“一国两制”理论的成功运用,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人民主权是指国家或政府的最高权力来源于和最终属于人民,与港澳回归没有直接关系;B选项错误,政治协商是人民政协三大主要职能之一,与港澳问题的解决没有直接关系;C选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与港澳回归没有直接关系。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23.下图是1982年9月邓小平在北京接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的一张照片,请你为会谈中的邓小平选择最恰当的谈话语句A. “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B.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C.
2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D.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的此次谈话的焦点是香港问题,在谈到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时,邓小平明确指出:“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这为香港的顺利回归奠定了一定基础。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是邓小平在1978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时的总结报告,同时也被视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与材料信息无关;C选项是1988年9月,邓小平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的论断,与材料信息无关;D选项是1983年邓小平的题词,为新时期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27、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24.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反映了A. 民众要求打破两岸隔绝状态B. “九二共识”成功解决了台湾问题C. 香港澳门的回归产生重大影响D. 海峡两岸“三通”局面完全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台湾返乡运动是台湾民众的行为,这反映了民众要求打破隔绝状态,与亲人见面的愿望,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1992年,海峡两岸以民间团体对话的形式,进行政治经济方面的接触与会谈,双方
28、达成“九二共识”,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香港回归是在1997年,澳门回归是在199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两岸“三通”局面形成是在200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25.罗马法发展情况与下图阶段对应准确的是A. 罗马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B. 出现世界史上第一部成文法C. 民法大全编纂成功D. 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公元6世纪民法大全的编成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建立,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出现于公元前449年,属于罗马共和国时期,只有习惯法的表述与史实不符;B选项错误,公元前272年,罗马统一了除
29、波河流域以外的整个意大利,在此之前十二铜表法已经建立;C选项错误,民法大全是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撰的,是在罗马帝国分裂后。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26.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到今年已经在位63年,是英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君主。她曾经对英国人民说:“我无法领导你们作战,我不能赋予你们法律或司法判决,但我可以做其他一些事情。”女王可以做的事情包括同意议会通过的法律 任命首相和内阁大臣操纵议会和政府的选举 代表英联邦,成为精神领袖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国王有形式上的任免权和统一议会通过
30、法律的权力,是国家的象征,没有实权,故选B。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君主立宪制27. “弗莱彻诉佩克”案发生在1810年的美国,最终裁决为佐治亚州的法律损害了公民的财产权,违反了联邦宪法第一条第10款的规定,因而是无效的。依据所学判断,有权做出这一决定的机构是A. 佐治亚州政府B. 众议院C. 最高法院D. 参议院【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美国民主政体的相关内容。由题意可知,最终裁决为佐治亚州的法律“违反了联邦宪法第一条第10款的规定,因而是无效的”,这属于司法解释权,归美国最高法院左右,故选C。地方州政府享有的是地方行政权,众议院和参议院享有的是立
31、法权。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民主共和制美国1787年宪法的颁布28.法国宪法修正条文规定“凡曾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其作用是A. 阻塞所有君主派的复辟之路B. 开始确立法国共和政体C. 肯定了君主立宪政体D. 违背了民主共和原则【答案】A【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法国1875年宪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法国实行总统共和政体,从而断绝了君主专制政体在法国再现的可能,同时也实现了法国此后政治长期稳定,对法国产生重大影响,材料反映的正是此点史实,故A项符合题意,其余诸项均不是该宪法的作用。考点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法国1875年宪法法国1875年宪法的内容【详解】请
32、在此输入详解!29.下图为某书目录局部,此部分涉及的内容是A. 英国责任制内阁形成B. 美国两党制形成和发展C. 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建立D. 普鲁士完成德意志统一【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50、60年代,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已得到迅猛发展,德意志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化国家。国家的分裂状况已成为阻碍德意志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在统一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时,1862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任命被称为“铁血宰相”俾斯麦开始了统一德意志的进程。经过1864-1870年三次王朝战争,普鲁士完成德意志统一,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国,因此D选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信息与
33、德意志的统一有关,与英国、美国和法国无关,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30. 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德国的评述是A. “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B. “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C. “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D. “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要求选择1895年德国政体的评述,结合所学应该知道这时德国已经发布了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该宪法的特点是皇权至高无上,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故“上议院主用世爵”中上议院指的是德国的联邦议会,“君权仍重”更能看出是德国的情况,故选D。C应该指的是
34、美国政体(三权分立),“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更具有英国政体的特点,故排除CA。根据“君主”“不能独断”可以排除掉B。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31.1848年初版的共产党宣言出版至今,用200多种文字,出版了数百种版本,其影响波及全世界,这在世界学术理论领域是绝无仅有的,这主要是由于共产党宣言总结了1871年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预言无产阶级将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肯定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发展阐释了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规律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巴黎公社运动发
35、生于1871年,项错误;共产党宣言阐述了无产阶级是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推动者,项错误;共产党宣言论述了阶级斗争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项正确;共产党宣言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项正确。因此项符合题意,A选项正确。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32.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巴黎公社取得的成功没有比预示的未来更重要;它作为象征比作为事件更有威力。”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巴黎公社A. 标志大规模工人运动的兴起B. 提出了建立理想社会的设想C. 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尝试D. 将由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巴黎公社象征意义更具有威力,因为巴黎公
36、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尝试,选项C正确;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大规模工人运动的兴起,排除A;巴黎公社事发偶然,并未提出建立理想社会的设想,排除B;巴黎公社最终失败,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排除D。33. 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 美国内战B. 普法战争C. 俄国二月革命D. 彼得格勤起义【答案】D【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图片信息的提取能力。由材料“攻占冬宫”可知,这一事件是彼得格勒起义,所以答案选D,排除AB。俄国二月革命是一场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和反对沙皇制度的政治斗争,二月革命后,政权掌握在资产阶级的手中,所以排除C。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
37、彼得格勤起义【名师点睛】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参加十月革命的起义群众攻下冬宫,在这里逮捕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各部部长,这座昔日皇宫回到人民手中。十月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俄国共产革命等)是1917年俄国革命经历了二月革命后的第二个阶段。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7日(儒略历10月25日)。【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34. 有人认为:“战争,更正确地说,是临时政府没有能力结束战争,成了列宁获得胜利的主要原因。”对此理解正确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平、土地和面包”是当时民众的迫切要求“七月事件”使临时政府丧失了人民的支持和平法令的颁布是彼得格勒起义胜利
38、的重要原因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二月革命”爆发背景是:19世界60年代沙皇改革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但俄国远远落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一战激化社会矛盾。1917年爆发“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建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没有退出一战,国内矛盾激化。1917年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指出无产阶级要夺取政权。引发的“七月流血”,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因此都是列宁领导起义成功的重要原因。故选A。和平法令是攻打“冬宫”同时召开的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大会通过的,不是彼得格勒起义胜利的重要原因。因此不准确。考点:十月革命点评:十月革命是第一次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
39、,是在俄国多种矛盾交织的情况下发动的城市武装起义,最终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社会主义由理想转变为现实,人类从此进入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期,是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的背景和过程都需要掌握。35.二战后美苏形成了冷战的格局,冷战开始的标志是A. 丘吉尔“铁幕”演说B. 杜鲁门主义提出C. 马歇尔计划推行D. 北约的建立【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946年3月,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实际上揭开了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的序幕,不是冷战开始的标志;C选项错误,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冷战
40、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冷战开始的标志;D选项错误,北约是二战后美国针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表现,不是冷战开始的标志。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36.二战结束后,欧洲逐渐走向联合,当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三个机构于1967年合并时,国际局势当中已经发生的有A. 美国已被迫于1973年从越南撤军B.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于1970年发射成功C. 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D.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不结盟运动兴起【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欧洲三大机构合并成立欧洲共同体在1967年,20世纪50年代中期不结盟运动兴起符合题
41、意,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美国已被迫从越南撤军出现于1973年,此时尚未发生;B选项错误,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于1970年发射成功,1967年尚未发生;C选项错误,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此时尚未发生。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37.1947年,苏联先后同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签订了贸易协定,以帮助他们恢复和发展经济,加强彼此的经济关系。西方国家认为苏联如此行动是为了与美国的一项政策相对抗,美国的这项政策是A. 杜鲁门主义B. 马歇尔计划C. 北大西洋公约D. 发动越南战争【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苏联针对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
42、援助、协助重建的马歇尔计划,在1947年7月到8月,与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南斯拉夫等国签订了双边贸易协定,被西方称之为“莫洛托夫计划”,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是政治表现,不是经济方面的表现;C选项错误,1949年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国际军事集团组织,与材料时间及题意不符;D选项错误,1959-1975年的越南战争是冷战中的重要局部战争,与材料时间及题意不符。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38.从下列图片中提炼一个主题,最符合要求的是A. 美苏冷战在欧洲加剧B. 亚洲局部热战大范围升温C. 世界多极趋势的出现D. 冷战热战交
43、织【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柏林墙是德国分裂的体现,是“冷战”的表现,越南战争是美国阻止越南建立社会主义政权而发动的侵略战争,属于局部“热战”。所以这体现了冷战和热战的交织,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越南战争发生在亚洲,属于“热战”;B选项错误,柏林墙位于欧洲,是“冷战”的表现;C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多极趋势的出现。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39.下图为拆除柏林墙的场面。拆除柏林墙的背景是A. 东欧剧变开始B. 两德统一实现C. 苏联完全解体D. 南斯拉夫内战【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拆除柏林墙是在1989年,当时背景是东欧国家出现社会变革,即东欧剧变,因此A
44、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两德统一发生在拆除柏林墙之后;C选项错误,1991年苏联解体发生在此之后;D选项错误,南斯拉夫内战爆发于1991年苏联解体后。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40.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相关的因素包括欧洲国家走向联合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美苏实力大大下降第三世界力量壮大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欧洲国家联合,实力增强,冲击两极格局,属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的因素和表现,故符合题意;日本经济发展,开始摆脱美国控制,属于多极化趋势的因素和表现,故符合题意;美苏实力下降属于两极格局的变化,故不符合题意;不结盟运动兴起使第三世界力量壮大,冲击两极格局,属于多极化趋势的因素和表现
45、,故符合题意。故符合题意,排除ABD,所以选C。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41.外交,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从全球视角看国家发展和外交时刻。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材料一 1793年,英王特使马戛尔尼来华,在谒见皇帝的礼仪上被中方要求其像藩属国一样三跪九叩,马戛尔尼表示可以像觐见自己国王那样行礼,这个答复使乾隆断然拒绝接见该使团。后来,马戛尔尼向乾隆施行的礼仪应该就是“长跪请安”的旗礼形式。同治十二年,总理衙门与各国公使商定的觐见礼单中表明公使的觐见礼仪为五鞠躬。但是“此次觐见的礼仪规定被强调是一次清帝因各国需呈递国书而准许的特殊优待礼节,仅是一次特例而已,各国使臣以后不得援引为惯例,再行
46、渎请”。1891年,光绪皇帝接见六国公使。据晚清重臣荣庆记载,“总理衙门带使臣一员及翻译一员入,两大臣带引于前,自东门入,去帽一鞠躬,十二步二鞠躬,至主位三鞠躬,呈国书。”此次的觐见没有再像同治十二年一样进行几个月之久的礼仪交涉,而是作为无需商议的惯例来照行了。摘编自韩鼎赢传统长幼相见礼仪的终结与现代重建(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清朝时期外国使节觐见礼仪的发展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材料二 时代周刊是美国的时事性周刊之一,对国际重大事件进行跟踪报道。时代周刊对中国的报道有以下内容:日期封面1950年12月11日封面人物是毛主席,标题是:红色中国的毛。1954年5月10日封面人物是周恩来总理
47、,他身后的栅栏里关着一条“张牙舞爪”、“目露凶光”的青龙1972年3月6日封面用汉字“友”把画面切割成几块,其中包括尼克松与毛泽东、周恩来的会面;尼克松一行参加长城、观看芭蕾舞红色娘子军等。1979年1月1日封面人物是邓小平,他被评为本年度的风云人物,宣称“邓小平代表了中国新时代形象”。1986年1月6日封面人物是邓小平,他再一次成为年度风云人物。1996年1月29日封面人物巩俐是第一位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华人艺人。2002年11月18日封面刊登了姚明身穿NBA休斯顿火箭队战袍的照片,被称为“巨人先生”。2003年以来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中国影视、音乐、体育等各界人物不胜枚举。(2)结合材料和所学
48、,从“美国对中国态度变化的角度 ”对材料进行解读。提示:将美国对中国态度的变化分为四个阶段。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材料三:(3)结合上面材料和图片,试述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建树,并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答案】(1)变化:由跪拜礼到鞠躬礼;由经常争论到成为定制。原因;鸦片战争前,清朝以天朝上国自居,将西方国家视为蛮夷之邦,因而要求西方使节在觐见时使用跪拜礼。鸦片战争后,中外战争打破了清朝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外交往增多,中国向西方学习,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不断传入,因而在使节觐见清朝皇帝时逐步改为鞠躬礼。(2)美国对中国态度变化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新中国成
49、立后到70年代,在美苏争霸的国际形势下,美国持反华态度。第二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美关系缓和并建交,对华报道比较客观,主要是政治层面。第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在世界的经济舞台上地位越来越重要,美国对中国经济发展关注。第四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格局逐渐形成,美国对中国的关注是多角度的。总结:影响美国对中国态度变化因素是多元的: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提高等。(3)建树: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积极
50、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实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中“1793年,英王特使马戛尔尼来华,在谒见皇帝的礼仪上被中方要求其像藩属国一样三跪九叩”、“同治十二年,总理衙门与各国公使商定的觐见礼单中表明公使的觐见礼仪为五鞠躬。”、“此次的觐见没有再像同治十二年一样进行几个月之久的礼仪交涉,而是作为无需商议的惯例来照行了。”等信息可从由跪拜礼到鞠躬礼、由经常争论到成为定制等方面说明清朝时期外国使节觐见礼仪的发展变化。结合所学从鸦片战争之前清朝的“天朝上国”思想、中外战争的影响、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
51、的传入等方面说明变化原因。(2)依据材料二中“1950年12月11日红色中国的毛”、“1954年5月10日张牙舞爪、目露凶光的青龙”、“1972年3月6日封面用汉字友把画面切割成几块”、“1979年1月1日邓小平代表了中国新时代形象”、“2003年以来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中国影视、音乐、体育等各界人物不胜枚举。”等信息从新中国成立后到70年代美国持反华态度、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并建交,对华报道比较客观、20世纪80年代美国对中国经济发展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对中国的关注是多角度的、影响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变化因素等方面解读材料信息。(3)依据材料三中信息结合所学从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
52、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等方面试述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建树。结合所学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的增强等方面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42.中国政治制度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受参议院弹劾后,由特别法庭审判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段、宗教之区别;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自由;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
53、利。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属之。(1)中国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结合约法的具体内容,说明其进步意义。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上图所示内容出版于哪一历史文献?简要说明该文献的历史地位。材料三 据1954年9月人民日报报道:在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各地选出1226名代表,其中包括177名少数民族代表,147名妇女代表。这些代表齐聚北京中海南参加会议,共商国是。(3)上文中“代表”参加的是什么会议?该会议有何历史意义?【答案】(1)确立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如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否定君主专制。约法
54、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带有鲜明的革命性和民主性(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3)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意义: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中“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受参议院弹劾后,由特别法庭审判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等信息可知,中国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依据材料一中“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等信息结合所学从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否定君
55、主专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带有鲜明的革命性和民主性等方面说明其进步意义。(2)依据材料二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内容出版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依据材料二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等信息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3)依据材料三中“1954年9月”、“全国人民普选”、“这些代表齐聚北京中海南参加会议,共商国是。”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些“代表”参加的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结合所学可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