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篇名句默写+古代文化常识+古诗鉴赏)一、 补写出下列两组句子中的空缺部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_,_”是王安石借盘庚迁都这一典故对自己行事准则的表达,也可把它看作历史上改革家果决精神的高度概括。(2)扬州慢的词前小序中写道:“暮色渐起,戍角悲吟。”词中对应的句子是:“_,_”。(3)枫至秋而叶红,其色如醉,令文人墨客情思翩翩,因而成为古代诗词曲中常见意象。请举出两个借“枫”传情达意的句子:“_”“_”。【答案】(1)度义而后动 (2)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3)渐黄昏 (4)清角吹寒 (5)示例:晓来谁染霜林醉 (6)停车坐爱枫林晚青枫浦上不胜愁(1)人生难免
2、有起伏得失,苏轼在赤壁赋末尾写到“_,_”,这两句宽慰客人应共同享受大自然的恩赐,同时也给予了我们人生启迪。(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化用论语微子里楚狂接舆的歌辞,用以表达诗人对过去的觉醒,对未来尚可补救的坚持的两句是:“_,_”。(3)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载人远行,而且负载情感。“舟”在古诗中成为表情达意的一个重要意象,如杜甫的“_,_”。【答案】(1)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2)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3)悟已往之不谏 (4)知来者之可追 (5)亲朋无一字 (6)老病有孤舟(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扁舟空老去,无补圣明朝/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二、完成下边两
3、道古代文化常识题。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弹劾”是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B“经略”是指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职位高于总督。C“世荫”是指在封建时代,子子孙孙因为先人或祖上有卓越的功勋而世袭官职。D“屯田”是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有官屯与民屯之分,以官屯为主。【答案】D【解析】屯田有军屯和民屯之分,以军屯为主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劝进”指旧时部属劝其主登基称帝,本文指劝说康王建立南宋政权。B“藩镇”
4、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这里含有“边界”的意思。C“廷对”指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咨询,或指科举时代的殿试,本文指后者。D古人相信天意和人事彼此感应,故本文“日有黑子”被视为朝政有失的证据。【答案】B【解析】“藩镇”,亦称方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是“保卫”之意,“镇”是指军镇;唐代朝廷设置军镇,本是为保卫自身安全。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溪上谣林希逸溪上行吟山里应,山边闲步溪间影。每应人语识山声,却向溪光见人性。溪流自漱溪不喧,山鸟相呼山愈静。野鸡伏卵似养丹,睡鸭栖芦如入定。人生何必学瞿仙,我行自乐如散圣。无人独赋溪山谣,山能远和溪能听。【注】林希
5、逸,是南宋有名的山水画家。养丹,道士静候金丹炼成。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写作本诗时能把诗情和画意结合起来,在选景和构图上有独到之处。B.诗人行吟溪山,认为自己沉浸在美丽山水之中,获得了心灵的满足,乐在其中,不必求仙求圣。C.诗人在畅游山水时无人陪伴,但他并不孤独,因为有远山静静地相对而坐,又有潺潺流水相随。D.诗人采用歌谣体式,随意而吟,自然闲散,如行云流水,这与诗人抒写闲逸恬静之情是很合拍的。16.宋诗鉴赏辞典评价这首诗“创造静的意境颇得王维鸟鸣山更幽之妙。”诗人是如何创造这一意境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5. C 16.
6、 颔联赏析:“娉娉”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扶风垂柳的柔媚之态,情趣盎然。“娉娉”“点点”巧用叠词,音韵和谐,对仗工整,形式优美。结构作用:照应首句“春半”,为下文的“蓑”“半湿”做铺垫。【解析】15.C C项,“有远山静静地相对而坐”是错误理解了诗意。诗的第一句就写到“溪上行吟山里应”,意思是说山与诗人的歌谣相应和,而不是“静静地相对而坐”。16.以动衬静。通过山的回音、溪流的水声、山鸟的叫声,衬托出环境的清幽寂静。正面描写(或比喻写静)。通过直接描写野鸡孵卵、睡鸭栖芦的静态,勾画出一幅恬静的溪山图。(或为了创造静的意境,诗中选取“溪上行吟山里应”“溪流自漱”“山鸟相呼”之声,从声音上以动显静,故
7、曰“溪不喧”“山愈静”。写“野鸡伏卵”“睡鸭栖芦”之态,则是直接写静态:“野鸡伏卵似养丹,睡鸭栖芦如入定。”这一联状物工巧,以道士“养丹”比喻野鸡伏卵,以老僧“入定”比喻睡鸭栖芦,新颖独到,风趣盎然,使这幅恬静的溪山图更添情韵。每点3分,答对观点1分,分析正确2分。)【诗意解读】南宋时期山水画很盛行,写山水的诗也很多。那时朝廷偏安一隅,国事不可问,许多文人厌倦世事,遁入山林。他们啸傲湖山,作画吟诗,借以寻求精神的寄托。溪上谣正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下产生的。诗人以传神之笔,绘出了一幅意境幽远的“溪山图”。溪绕山间,泉流石上。诗人行吟闲步,罕闻人语,但见溪光。溪流自漱,泠泠作响;山鸟相呼,嘤嘤成韵。野
8、鸡伏卵,似高士养丹;睡鸭栖芦,如老僧入定这里,没有喧嚣,没有束缚,一切宁静、和谐、自由自在。置身其间,真有出尘之感。这幅宁静的画面,与当时动乱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也曲折反映了当时南宋人民渴望安定的心愿。这首诗着力创造静的意境。“溪上行吟山里应,山边闲步溪间影;每应人语识山声,却向溪光见人性。”这四句化静为动,把溪和山都写活了。它们似乎有灵性,有感情,诗人吟啸,山同声应和;诗人闲步,溪形影不离。溪影山声,使这幅静的画面显露出生气,富于情趣。为了进一步创造静的意境,诗中还选取“溪流自漱”“山鸟相呼”之声和“野鸡伏卵”“睡鸭栖芦”之态,作为山声、溪影的点缀。前者继续从声音上以动显静,故曰“溪不喧”“山愈静”。后者则变换手法,直接写静态:“野鸡伏卵似养丹,睡鸭栖芦如入定。”这一联状物工巧,以道士“养丹”比喻野鸡伏卵,以老僧“入定”比喻睡鸭栖芦,新颖独到,风趣盎然,使这幅恬静的溪山图更添情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