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弥渡二中20112012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题高一历史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祭祖的习俗。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结源于古代的( ) A分封制 B 宗法制 C 禅让制 D井田制2、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中,诸侯因义务所在,蜂拥而至勤王。这一典故是下列哪一政治制度的反映( ) A宗法制 B王位世袭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 3、史书记载,结束了汉末以来三国分裂局面的晋武帝司马炎共有儿子26人,但太子司马衷却天生痴愚。晋武帝想要废太子,另择继承
2、人,皇后劝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于是晋武帝没有更换太子的人选。由此 可见,晋武帝选太子是根据( ) A 世袭制的父死子继原则 B君主制的集权独裁原则 C 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原则 D 禅让制的尚贤原则4、诗经.大雅上说:“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这段诗歌所反映的政治制度鼎盛于(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5、我国自2008年1月1日起,清明、端午、中秋节纳入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追根溯源,下列选项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6、周王离世后,按照当时的理法,能够继承王位的是 ( )A大女儿 37岁
3、正妻 B 二儿子34岁妾一 C三儿子28岁妾二 D四儿子15岁正妻7、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特别繁忙,除了将大臣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名政府高官应是 ( )A. 丞相 B. 御史大夫 C. 太尉 D. 郡守8、秦朝“在政府组织上,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做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材料中这一“规范”是指( ) A.分封制度 B.世袭制度 C.中央集权制度 D.宗法制度 9、史记集解中记载“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万民莫敢用
4、之”。该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 ) A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 B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C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10、在秦朝,采取“朝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这对于政治决策的重大意义是( )A安抚群臣,为君主效力 B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C展现民主,体现君主关怀 D进行廷辩,显示大臣才能11、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下列表述与科举制相关的是( )A“龙生龙,凤生凤”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C“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制”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12、假设唐太宗时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
5、多机构,请问它的修建需要中央政府如何运转( )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D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13、汉武帝时期创立的重要地方监察制度是( ) A、 州刺史制 B、 察举制度 C、 郡国并行制 D、 郡县制14、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材料中所说的这项制度指的是(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15、元朝和清朝统治者设立的管理西藏事务的行政机构分别是( )A.中书省 、理藩院 B.枢密院、理藩院C.宣政院、理藩院 D.御史台、都
6、察院16、图1和图2中,我国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 )图1图2A分封制、郡县制 B郡国并行制、行省制C郡县制、行省制 D分封制、行省制17、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人答“金榜题名”。有人说“功成名就者快活”。朱元璋听了都不以为然。当听到万钢说“畏法度者快活”时,赞赏地点点头,随后对其委以重任。朱元璋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 )A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B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C万钢的回答揭示了快乐的源泉 D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18、我国的监察制度确立于秦汉时期,最早发端于秦朝设置的( )网A丞相 B御使大夫 C太尉 D廷尉19、宋代时,
7、为分散宰相的权力而增设的副宰相的名称是( )A同平章事 B枢密使 C三司使 D参知政事20、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给许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和珅等人都是军机大臣。这些大臣( ) A必须是高级军事将领出身 B都是由皇帝亲自“钦定”的亲重大臣 C其实际的官职就是丞相(宰相) D处理军政大事有独立的决策权21、中国古代某地发生洪灾,内阁大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情境最有可能出现于(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22、近代列强侵华,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最早允许外国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的是来(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8、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23、“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与该诗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中法战争 B抗日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24、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场战争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25、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材料中“新的革命策略”是指
9、( )A进行武装斗争 B开辟农村根据地C领导城市暴动 D建立统一战线26、“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上述歌词反映了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这次巨变是指( )A国民革命运动 B辛亥革命 C抗战胜利 D新中国成立27、中国政府第一次公开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是在( ) A、联合声明 B、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 C、告台湾同胞书 D、中美联合公报28、“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适合解决的问题是( ) A、少数民族问题 B、香港,澳门,台湾问题 C、邻国边界问题 D、外交关系问题29、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
10、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主要体现了下列哪一外交政策?(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一边倒” D“一大片”30、在一次会议后,一位美国记者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你知道这是哪一次会议吗?( )A德黑兰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万隆会议 D开罗会议 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题14分,32题12分,33题14分)31、”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
11、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三 (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 (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檐曝杂记 请完成: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1、图示3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2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3分) (2)材料二中的”上”是指谁?你怎样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5分) (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
12、期,材料三、材料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6分) 32阅读下列材料(12分)材料一 从1840年开始,为打开中国的大门,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华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材料二 “开放、厦门、福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开放、重庆、杭州为商埠”。“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材料三 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谱写了一曲曲抗击入侵者的光辉篇章。 以上材料均摘自 历史必修一专题二课文请回答:(1)列强“打开中国
13、的大门”其真正目的是什么(2分)?根据材料一概括列强能打开中国大门的主要条件是什么?(2分)(2)应用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所呈现的内容他们分别出自近代史上哪些不平等的条约?(3分)这些条约的签定,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共同影响是什么?(2分)(4)结合材料三,在近代“抗击入侵者”的众多英雄人物中,选择一位你最钦佩的人(1分)并简要说明你的理由(2分)。33、阅读下列材料: (14分)材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妇女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废除买卖婚姻、买卖奴婢,禁止娼妓;后宫妃嫔也设立职务。” 太平天国颁布了一套”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的礼制,从天王到普通士兵,等级森严。诸王出行,”凡朝内军中大小官员士兵,如不回避,冒冲仪仗者,斩首不留”。 材料二 材料三 请完成: (1)据材料一,指出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性和局限性。(6分) (2)材料二图片所示事件有何意义? (2分)(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其结果如何? (3分)(4)综合上述材料,你从中得到哪些认识? (3分)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