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高考语文冲刺600分分层专题特训卷:难点强化针对练1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49909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高考语文冲刺600分分层专题特训卷:难点强化针对练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0高考语文冲刺600分分层专题特训卷:难点强化针对练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20高考语文冲刺600分分层专题特训卷:难点强化针对练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20高考语文冲刺600分分层专题特训卷:难点强化针对练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20高考语文冲刺600分分层专题特训卷:难点强化针对练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2020高考语文冲刺600分分层专题特训卷:难点强化针对练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2020高考语文冲刺600分分层专题特训卷:难点强化针对练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2020高考语文冲刺600分分层专题特训卷:难点强化针对练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2020高考语文冲刺600分分层专题特训卷:难点强化针对练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2020高考语文冲刺600分分层专题特训卷:难点强化针对练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2020高考语文冲刺600分分层专题特训卷:难点强化针对练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2020高考语文冲刺600分分层专题特训卷:难点强化针对练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2020高考语文冲刺600分分层专题特训卷:难点强化针对练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2020高考语文冲刺600分分层专题特训卷:难点强化针对练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2020高考语文冲刺600分分层专题特训卷:难点强化针对练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2020高考语文冲刺600分分层专题特训卷:难点强化针对练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难点强化针对练1(难点1:论述类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大地伦理的诗性建构“大地伦理”是著名的生态学者阿尔多利奥波德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其立足点在于重新审视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主张伦理学正当行为的概念必须扩大到包括对自然界本身的关心,道德上的权利概念应当扩大到自然界的实体和过程,“应该确认它们(植物、动物、水和土壤)在一种自然状态中持续存在的权利”。用生态批评的眼光来打量,中国现代乡土小说普遍具有鲜明的“大地伦理”情怀,表现出明显的“反工业化”的倾向。从根本上说,这类小说以批判封建宗法制为旨归,以重构一种人性的、田园牧歌的诗意乡土为内在诉求,表现出对大地的脉脉深情,实质是对“以农

2、为本”的传统民族心理的现代性回应。这一特性,客观上固然是由乡土小说自身的形成机制所决定的,“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换过程中,两种文明的激烈冲突使人们获得了观照传统农业文化的新视野乡土文学也从此才真正具有了独特的意义”;而主观上则是受到写作者内在情感的制约。现代乡土小说的书写对象是农业文明形态的宗法制乡村,其最大的特点是人对土地的依赖,正如费孝通所指出那样:“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这种强烈的依附关系能在最大程度上保持人对天地自然的原生态情感依赖、敬畏。现代乡土作家尽管大多是已从农村走出来的新型知识分子,尽管他们在写作时已获得反思、批判传统文化的思想武器,但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土

3、地情结始终或显在或潜在地影响着他们在文字中流淌的情感走向,从而形成了独具时代色彩的“双透视角”:一方面,在近现代西方先进思想的烛照下,作家们已清晰地看到封建宗法制如何造成古老乡土的衰败腐旧,农民的蒙昧困顿;另一方面,生于兹长于兹的故土情怀又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只是单纯的旁观者、审视者、批判者,回忆、怀念、眷恋等情愫不时溢上笔端。因而,他们的笔触常常不自觉地游走于现代性的批判与传统式的乡土眷顾之间,这种“分裂式”的写作视角在乡土小说中极为普遍,既有对封建宗法制的批判,也表现出回归诗意乡土的反工业化倾向。20年代以来形成的乡土小说,虽然主流观念是批判封建宗法制,但作家们的根基是建立在农业文明之上的,对

4、于乡村、土地、自然不可掩饰地表现出或潜在或明显的情感倾向。在他们的笔下,前工业时代的自然崇拜观念得以延续,表现出对以土地为象征的非人类世界的尊崇,是对“大地伦理”理论的生动诠释。(节选自农为平从生态批评视阈看现代乡土小说的生态性)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大地伦理”主张伦理学正当行为的概念必须扩大到自然界的实体和过程。B从生态批评视角看,中国现代乡土小说普遍具有鲜明的“大地伦理”情怀。C现代乡土小说以农业文明形态的宗法制为书写对象,突出人对土地的依赖。D乡土小说中“分裂式”的写作视角极为普遍,诗意地表现了反工业化倾向。答案:B解析:A.道德上的权利概念应当扩大到自然界

5、的实体和过程;C.现代乡土小说的书写对象是农业文明形态的宗法制乡村;D.既有对封建宗法制的批判,也表现出回归诗意乡土的反工业化倾向。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大地伦理”作为理论依据,对“中国现代乡土小说”进行相关剖析。B文中第二段文字,阐述中国现代乡土小说表现出明显的“反工业化”的倾向。C引用费孝通的话,增强文章说服力,是为了说明人对土地有着强烈的依附性。D文章采用总分的结构,先明确“大地伦理”的这一概念,再论述“反工业化”。答案:D解析:D项,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地伦理”这一重要概念,需要以重新审视人类与大自然的

6、关系作为立足点。B要重构一种人性的、田园牧歌的诗意乡土,作品必须表现出对大地的脉脉深情。C人对天地自然的原生态情感依赖、敬畏,源于人对土地的强烈的依附关系。D现代乡土作家独具时代色彩的“双透视角”,是受集体无意识的土地情结影响。答案:B解析:B项,原文是这样说的,“这类小说以批判封建宗法制为旨归,以重构一种人性的、田园牧歌的诗意乡土为内在诉求,表现出对大地的脉脉深情”,逻辑关系不符。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徽学的学科及学术价值尽管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徽学有一个被人们不断认识、熟悉、理解、接受和深化的过程。但是,首先必须明确其学科性质,确认其学科研究对象与研究主体。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说过

7、,“古来新学问兴起,大都由于新发现。有孔子壁中书出,而后有汉以来古文家之学;有赵宋古器出,而后有宋以来古器物、古文字之学”。他还论及了殷墟甲骨文、敦煌塞上及西域各地之间的简牍、敦煌千佛洞之六朝唐人所书卷轴、内阁大库之书籍档案和中国境内之古外族遗文等五项发现,认为:“此等发现物,合世界学者之全力研究之,当会产生新的学科。”如今,甲骨学、敦煌学、简牍学和明清档案学早已创立了各自的学科研究体系,并为学术界所广泛接受和认可。而徽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则形成较晚,它的创立,主要得力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以来至今徽州近50万件原始文书的大规模发现。加之有包括徽州族谱在内的9000余种徽州典籍文献传世,可供与文

8、书契约互相参证。现存8000余处徽州地面文化遗存,更是明清以来至民国时期徽州人生产与生活的真实见证。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徽学这座大厦坚实的学术支撑。因此,以徽州社会经济史特别是明清徽州社会经济史研究为中心,整体研究徽州历史文化和徽人在外地活动的徽学,正是建立在包括徽州文书在内的大量新资料的发现这一基础之上的。徽学研究的意义在于,它是以徽州文书为中心,结合其他文献和地面文化遗存等资料,综合研究明清社会实态,以重新反省和认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历程,并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脉络和规律。这正是徽学的学术价值之所在。因此,徽学研究的内容与对象尽管涉及各个领域和方面,具有一定的综合

9、性特征,但就学科性质而言,应当隶属于历史学研究范畴。徽学是以历史学科为主、多学科交叉的专门史研究的学科。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部分学者将徽学与敦煌学和藏学并提,称之为“中国三大地方学”,甚至是“三大地方显学”。这其实是误解了敦煌学和藏学的学科性质,同时对徽学的认识肤浅所导致的。应当指出的是,徽学研究的任务远非徽州地方史所能担当,徽学研究的性质亦非徽州地方学,更遑论敦煌学与藏学从未称自己为地方学。徽学实际上是以更宏大的背景、更广阔的视野,从整体史的角度,来考量和审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经济、历史与文化发展。徽学是20世纪一门新兴的学科和专门的研究领域,徽学所研究的徽州整体历史文化既是区域历史文化

10、,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小徽州”和“大徽州”的有机结合。徽学的学科建设,不仅关系到徽学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直接涉及中国地域文化研究理论和范式的创新问题,是徽学融入全球化视野,与国际接轨、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和构建徽学学科平台的重要基石。因此,徽学一定要从包括敦煌学、藏学在内的较为成熟的相关学科建设中汲取营养,以整体史的视野,构建严密而科学的徽学理论体系,这是徽学健康发展和走向世界的基本前提。(摘自卞利徽学:20世纪一门新兴的学科)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徽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首先必须明确其学科性质、学科研究对象与研究主体。B王国维认为:徽州原始文书被大规模发现

11、后,综合世界学者的力量一定会促使徽学的兴起。C徽学的研究内容和对象涉及多领域多方面,就其学科性质而言应属于历史学研究范畴。D徽学有了自己的学科研究体系后,才可与敦煌学和藏学并称为“中国三大地方学”。答案:C解析:A项,“首先必须明确其学科性质、学科研究对象与研究主体”错误,原文是“首先必须明确其学科性质,确认其学科研究对象与研究主体”;B项,“徽州原始文书被大规模发现后,综合世界学者的力量一定会促使徽学的兴起”理解错误,它不属于王国维的看法;D项,“才可与敦煌学和藏学并称为中国三大地方学”错误,由原文“更遑论敦煌学与藏学从未称自己为地方学”信息可知。所以选C项。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

12、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二段谈及王国维关于“新学问”产生的观点,目的是说明徽学是新兴学科。B文章论述了徽学研究的对象、学科性质以及徽学研究的意义等多方面的内容。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捎带批评了部分学者将徽学与敦煌学、藏学归为地方学的肤浅认识。D文章最后从徽学可持续发展、构建徽学学科平台等角度论及徽学未来的发展方向。答案:A解析:A项中“目的是说明徽学是新兴学科”错误。阅读文章可知:目的是论述徽学的兴起与徽州近50万件原始文书的大规模发现之间的关系。故选A项。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没有殷墟甲骨文、敦煌塞上及西域各地之间的简牍等文物的发现,可能就不会出现甲骨学、敦煌学、简牍学等

13、学科研究。B徽州现存8000余处的地面文化遗存是明清以来至民国时期徽州人生产与生活的真实见证,它才是徽学研究的坚实支撑。C徽学融入全球化视野,与国际接轨、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和构建徽学学科平台,关键在于徽学的学科建设能力。D徽学只有从较为成熟的相关学科建设中汲取营养,以整体史的视野,构建严密而科学的徽学理论体系,才能健康发展。答案:B解析:B项中“它才是徽学研究的坚实支撑”理解错误。原文“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徽学这座大厦坚实的学术支撑”中“所有这些”应指“50万件原始文书”“徽州族谱”“地面文化遗存”。故选B项。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如今,科学与技术构成的这束“普照光”照耀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14、,并且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不仅仅意味着技术广泛渗透于我们的物质世界,而且更是意味着技术成为一种难以察觉的社会意识形态,开始深度地干预并塑造着人类的文化生活。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话说,技术时代是人类的转折时期,其重要特征是科技成为决定的力量。当一个国家由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社会转型发展阶段,人们往往对科学技术寄托了太多的期望,因而就很容易进入一个技术统治的时代,这一点已经被西方国家的发展历程所印证。因此,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我们要自觉审视技术给我们社会生活所带来的影响。技术一方面提高了生产力,丰富了人的日常生活,但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技术与人文生活之间的日益分裂

15、。在古代社会,科学与人文尚未明显分化,因而是能够融洽共存的,譬如中国古代的周王官学就明确要求学生掌握六种基本才能,即“六艺”礼、乐、御、射、书、数。在古希腊,数学、几何学是被归为人文学科领域的。可见自然科学与人文原本是整个人类的知识之树统一的整体。这个大树上既有科学,又有技术以及人文。人是一种二重性存在,每个人既有肉体,也有心灵。人既需要人文,也需要技术科学。英国著名科学家斯诺曾经在两种文化中描述了理工科学者与人文学者相互轻视的状况,并认为“人文”和“技术”在近代以来的分化和难以沟通,这是有效解决世界问题与矛盾的最大障碍。诚然,技术和人文对应于不同的需求层次。自然科学从总体来讲,就是满足人的肉

16、体和生理需要的学问;而人文学科是满足人们精神和心理需要的学科,其表达的是人的方向性、目的性关怀,是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追求。发展科学技术就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生活,但是它不能解决人的心理精神问题。爱因斯坦就曾强调了人文和科学之间的相辅相成性,认为“科学没有宗教就像瞎子,宗教没有科学就像瘸子”。其实宗教的力量就是人文的力量,这也就表明科学一定要有方向,科学发展的方向性和目的性是通过人文来确定和实现的。强调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一个人为的划分,而不是世界的真实图景。所以哲学家海德格尔主张要回归人的“生活世界”,找回人与世界的原初关联性,因为生活世界是人文和科学相互统一的世界。对于科学和人文的融合问题,我

17、们从人类古代的教育模式和理念中或许能找到借鉴和启示。在古代,科技和人文还没有分开,但到了近代,二者的分化却衍生出了很多社会问题。当技术无孔不入侵入大众日常生活的时候,重返古代的科学人文融合模式就越来越难了。我们的社会现在是越来越世俗化了,注重当下、崇尚实用,这不啻是整个社会的世俗景观。世俗化有好的一面,但当金钱至上的观念盛行,物欲横流,信仰缺失,社会就难免步入普遍平庸的时代,这就难以重新找回有机的社会发展模式。(摘编自邹广文技术时代的人文关怀)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今人类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技术不仅为人类的物质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且与人类

18、的精神生活相融相生。B人们很容易被技术统治,是因为对科学技术过于看重,这一点已被西方国家的发展历程印证。C中国古代的周王官学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受教育者往往被要求知“礼”懂“乐”,还要被要求有“射”“御”“书”“数”等能力。D英国科学家斯诺认为“人文”和“技术”在近代以来的分化和难以沟通,妨碍了“解决世界问题与矛盾”的有效性。答案:A解析:“与人类的精神生活相融相生”错,第一段说“开始深度地干预并塑造着人类的文化生活”。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三段以古代官学内容和外国科学论著为论据,阐述了科技发展导致了技术与人文生活之间的日益分裂。B文章引出科学技术的作用后,分

19、析了技术与人文生活的关系,指出了发展科技的目的就是实现人文和科学的相互统一。C文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阐述了技术时代科学与人文难以融合的问题及其影响。D文章最后一段深化论点:不要人为划分科学和人文的界限,不要过于世俗化,才能找回有机的社会发展模式。答案:B解析:发展科技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生活”。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不能自觉审视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影响,那么,技术就会干预并塑造人类的文化生活,影响我们的人生意义与价值追求。B要重视并解决科学与人文的融合问题,满足人们生活的不同层次需求,让社会有机发展。C因为社会越来越世俗化,导致物欲横流、信仰缺失、步入平庸时代,所

20、以要注意科学和人文的融合,彻底消除社会的世俗化,重视人文方面的建设。D为了构建一个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有机的社会发展模式,科学发展应该回归人的“生活世界”。答案:C解析:“彻底消除社会的世俗化”错,第五段说“世俗化也有好的一面”。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当宋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犹如一座巨大的山峰,宋代诗人可以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但这座山峰同时也给宋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宋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有因有革,从而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宋诗的创新具有很大的难度。以题材为例,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

21、巨细无遗的程度,这样宋人就很难发现未经开发的新领域,于是宋人在唐人开采过的矿井里继续向深处挖掘。宋诗在题材方面仍有成功的开拓,主要是向日常生活倾斜。琐事细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比如苏轼曾咏水车、秧马等农具,黄庭坚多咏茶之诗。有些生活内容唐人也已写过,但宋诗的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比如宋人的送别诗多写私人交情和自身感受,宋人的山水诗则多咏游人熙攘的金山、西湖。所以宋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而不再是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在艺术上,宋诗的任何创新都以唐诗为参照对象。宋人惨淡经营的目的,便是在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

22、诗而言,都是新生的。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宋代诗坛还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黄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既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也是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经过

23、宋人的巨大努力,宋诗终于与唐诗并驾齐驱,成为古典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正如钱钟书所云:“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宋诗与唐诗既各树一帜,又互相补充,成为古典诗歌美学的两大范式,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摘编自莫砺锋宋代文艺高峰的启示)1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唐诗反映生活几乎无所不包,宋人只能在唐人的基础上继续向深处挖掘。B宋诗选材趋向平民化,不再写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具有平易近人的特点。C宋诗在艺术上的任何创新都是模仿唐诗、对唐诗风格进行陌生化的结果。D宋诗追求平淡,在丰华情韵的唐诗之外创造了古典诗歌的又一美学范式。答案:D解析:A项“只

24、能在唐人的基础上继续向深处挖掘”错,原文说“宋诗在题材方面仍有成功的开拓”;B项“不再写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绝对化,关于宋诗选材平民化的问题,原文说“宋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而不再是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强调“更多的是普通人”并非完全不写“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C项“都是模仿唐诗”错,原文说“宋诗的任何创新都以唐诗为参照对象”,“以唐诗为参照对象”并非“模仿”唐诗。1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围绕宋诗的艺术成就,重点论述了宋代诗人超越唐诗独树一帜的表现。B对于宋诗的艺术风格,文章从两个层面展开论证并指出其与唐诗的不同。C文章在论述中多次运用对比,展

25、示了宋人不落窠臼、锐意求新的创新精神。D文章先简述宋人面临的困境,再逐层论述其创新,最后总结宋诗的成就地位。答案:A解析:“超越唐诗”错,宋诗在唐诗之外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是一种艺术创新,但不能理解为宋诗“超越”了唐诗。唐诗与宋诗是“既各树一帜,又互相补充”“并驾齐驱”的“双峰”“两大美学范式”,文中没有谁超越谁的观点。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宋人对唐诗不是既学习继承又开拓创新,宋诗无法取得与唐诗并驾齐驱的地位。B宋诗在艺术上的创新成果告诉我们:只有树立明确的参照对象,创新才能取得成功。C开拓新领域、选择新角度、追求陌生化等等,都是创新之道,宋诗如此,其他领域亦然。D宋诗整体风格趋同而许多诗人风格各异,可见追求整体的统一并不妨碍个体各展所长。答案:B解析:宋诗以唐诗为参照对象进行创新,但不能由此得出任何创新都必须有明确的参照对象才能取得成功的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