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二 班 第 组 学号 姓名 小组评价: 老师评价: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重点难点】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预习自测】基础知识梳理一、 从“无为”到“有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提出的背景)1、“无为而治”(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 ”的思想(“黄老之学”),采取 政策。(3)措施: 、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 等。 (4) 结果: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
2、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 “有为”(1)原因(汉初面临的社会问题): 内: 的势力日益膨胀, ,割据局面正在形成。 外: ,边关危机,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2)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汉武帝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已经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1、董仲舒地位:汉朝儒家代表,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著有 一书。2、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1)新儒学思想的特点:糅合 、 和 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3、(2)思想主张:目的 主 张结果加强中央集权提出“ ”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所接受,有利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宣扬“ ”“天人合一”和“ ”学说提出“ ”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三、儒学成为正统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1)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政治方面:起用 参与国家大政。 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3)教育方面: 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中央兴办 ,由儒家 负责教授(意义:打破了 的陈规,提高儒学的地位);全国各郡设学校, 推广儒学,初步建立 系统。2、独尊儒术的影响: (1) 此后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 思想。(2)逐渐成为两千多年中
4、国 的主流思想。(3)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多民族的国家。问题导引:1 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相比,新在何处?联系是什么?2“五经”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根据教材内容,归纳汉代儒学教育状况。【重点难点问题阐释】1西汉新儒学与先秦儒家思想特征的显著区别先秦儒学(民间学派):(1)内容多是关于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从政方面的治国原则;(2)具体化,没有形成抽象的理论基础;(3)有理想化的色彩。西汉新儒学体系(官方哲学):(1)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2)儒学独尊,思想专制,政治制度化,宗教化;(3)宣扬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带有神学色彩。2如何评价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积极:(1)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
5、家;(2)促进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塑造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消极:(1)神学迷信,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2)思想文化专制,容易扼杀民族创造力,钳制人们的思想;(3)“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不利于科学思想的发展。【限时自测】1春秋繁露记载:“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这体现了哪一思想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君权神授”,强化君主专制C“天人感应”,约束君主行为 D“春秋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2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据此西汉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主要区别 A神化封建统治 B宣扬仁政 C为统治者服务 D反对苛政刑杀3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
6、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A强调“春秋大一统”B糅合了多学派思想C趋向“三教合一”D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4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A道家“无为”思想不能解决现实问题 B汉武帝急需从“无为”转向“有为”C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儒家思想有利于汉武帝的“大一统”5. 史载:“汉初萧(何)曹(参)为相,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忧乱。”它反映汉初的统治思想是 A儒家主张 B.墨家主张 C道家主张 D.法家主张6. 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董仲舒思想中,最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7、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感应、天人合一”C“春秋大一统” D“三纲五常”7“从来皇帝的尊号中都有奉天承运继天立极这样的字样。明明是流氓地痞、靠杀人放火、打家劫舍发迹的人,只要一登皇位,就自然而然戴上这样神圣的光环。”曾为皇帝制造神圣光环的历史人物是A老子 B董仲舒 C李贽 D梁启超8汉武帝的哪些措施,对于促使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起了直接的作用举贤良对策 重用文学儒者 举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 设立地方郡国学校,广泛传播儒学A. B. C. D. 9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
8、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10.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以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私学文化”与“帝国文化”的区别在于A是否兼容并蓄B是否包含民本思想C产生的根源不同D政治地位不同11.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C“诸不在
9、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12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文化体制与思想局面的转变里,我们能够看到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古代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的终结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确立中央集权的加强和自然经济的鼎盛A B C D 13.【合作探究】(考察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材料一:丞相臣斯昧死言:“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
10、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史记秦始皇本纪(1)据材料一,归纳李斯的言论要点。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 汉书董仲舒传 (2)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的言论要点。(3)概括指出这两种言论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我的疑问】【我的知识树】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学案答案【基础知识梳理】无为而治,与民休息,减轻田
11、租,赋税和徭役,诸侯国,土地兼并严重,匈奴为患,春秋繁露,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春秋大一统,加强君权,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三纲五常,儒学家,儒家学说,儒家经典,太学,五经博士,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地方教育,正统,传统文化【问题导引】1(1)新在: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的理论,强调深化王权和等级名分,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提出了“大一统”思想并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适应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2)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思想为新儒学所继承。2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汉初的儒学教育状况:(1)汉武帝
12、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2)兴办太学,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考试合格后即可以做官,儒学地位大大提高。(3)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汉武帝下令全国郡县设置学校,使儒学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限时自测】1-5 CABDC 6-10BBCDD 11-12 CA【合作探究】参考答案:1、李斯的言论要点:私学兴盛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建议“焚书”,控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主义。2、董仲舒的言论要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儒学教育,注重思想教化,以礼治民。3、共同之处: 适应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加强思想控制。 不同之处: 前者强调以法家思想排斥其它各家,后者以儒家思想来取代百家争鸣。 前者强调以残暴手段来实现文化专制,后者强调教化和灌输。 前者主张依法治国,后者主张以德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