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环境治理类试题(建议用时:30分钟)1某淡水湖泊生态系统因为N、P元素等无机污染物引起了藻类的大量繁殖,研究人员拟采用生物控制技术进行防治,对该生态系统的有机碳生产率及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研究时,检验水样中所有生物可看作微型_。图甲显示:5、7月份0.2 m处有机碳的生产率很高,但0.6 m以下水深处有机碳生产率较低,主要原因是_。(2)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某生物种群每两年增加50%,若初始数量为3 000只,则6年后,种群数量Nt_。(只写表达式,不计算)(3)在进行研究石菖蒲、水芹菜这两种不同水生植物净化水质的能力实验时,常要将其从原产地取来后,
2、先置于模拟实验环境条件下培养10天,目的是_。(4)图乙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某几个营养级示意图(ai表示能量值,表示生理过程)。图中表示_,分解者获得的g、h中的能量依次来源于_营养级。22019年年底以来,东非地区爆发了近几十年来最严重的沙漠蝗灾,印度和巴基斯坦等亚洲国家也受到沙漠蝗灾的重大冲击,导致大量农作物被毁。沙漠蝗飞行能力强、食量大,可聚集形成巨大蝗群,繁殖周期约为30天。回答下列问题:(1)从种群特征的角度分析,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地沙漠蝗虫种群密度短期内迅速增加的直接原因是_。(2)群居型成熟沙漠蝗雄成虫会释放挥发性化合物苯乙腈纶,驱避同种其他雄虫,以减少求偶竞争提高交配效率。该化
3、合物属于一种_信息,上述实例体现了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3)根据蝗灾发生及治理过程中的调查数据,科研人员绘制了右图所示的曲线。蝗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用图中_点对应的种群数量表示。在干旱季节,应将蝗虫种群的数量控制在图中_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之前,其原因是_。3某海岛生活着一种黑尾鸥的海鸟,因为环境的破坏,导致黑尾鸥的数量急剧下降。为了保护黑尾鸥,人们进行了科研调查,下表为黑尾鸥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回答下列问题:时间/年2468101214增长速率(万只/年)0.61.462.33.02.30.60(1)调查黑尾鸥的种群数量变化,采取的最合理调查方法是_,理由是_。(2)14年间,黑尾
4、鸥的种群数量增长呈“_”型曲线,黑尾鸥在第_年时数量达到了最大值,这是该海岛所能维持的黑尾鸥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_。(3)岛上有一种专吃黑尾鸥的蝮蛇,为了更好地保护黑尾鸥,有人认为应该捕杀蝮蛇,生态学家认为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并非有害无益,理由是_。4池塘中生活着多种浮游动植物,其中大型溞是常见杂食浮游动物,具有较强的摄食能力,可用于控制水体中藻类的过度增长。为探究大型溞对藻类的影响,某实验室进行了以下相关实验。.多次采集池塘水,混匀后分别装入透明塑料桶中,将塑料桶随机分成5组(C0C4组),向桶中加入大型溞,使其密度依次为0只/L、5只/L、15只/L、25只/L、50只/L。将水桶置于适
5、宜光照下,每三天计数一次,统计每组水样中藻类植物细胞密度,实验结果如下图1所示。.研究者还统计了各组水体中小型浮游动物的密度变化,结果如下图2所示。(1)池塘相当于一个生态系统,输入其中的总能量为_。该生态系统的基石是_,池塘中的所有生物可看作一个_。(2)根据上述信息,大型溞在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_营养级,它与小型浮游动物的种间关系是_。据此分析C4组对藻类抑制效果反而不如C3组的原因是_。(3)将透明桶置于适宜光照下的目的是_。第4天到第7天,C0、C1、C2组藻类植物细胞数量下降的原因可能有_(写出两项即可)。(4)由上述实验可知,投放大型溞可用于防治水体富营养化(N、P污染)造成的藻类暴
6、发,但需考虑大型溞的投放_等问题。参考答案与解析角度1环境治理类试题1解析:(1)群落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故检验水样中的所有生物可看作微型群落。由于藻类大量生长,堆积在表层,使下层水体中光照强度明显减弱,故5、7月份 0.2 m处有机碳的生产率很高,但0.6 m以下水深处有机碳生产率较低。(2)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某生物种群每两年增加50%,则每两年的增长率是150%,若初始数量为3 000只,则6年后,种群数量Nt3 000(150%)3,呈“J”型增长。(3)在进行研究石菖蒲、水芹菜这两种不同水生植物净化水质的能力实验时,为了使植物适应实验环境条件,常要
7、将其从原产地取来后,先置于模拟实验环境条件下培养10天。(4)图乙中表示初级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获得的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g)属于生产者即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初级消费者遗体中的能量(h)属于初级消费者即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答案:(1)群落藻类大量生长,堆积在表层,使下层水体中光照强度明显减弱(2)3 000(150%)3(3)使植物适应实验环境条件(或驯化)(4)初级消费者的呼吸作用第一、第二2(1)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迁入率大于迁出率(2)化学有利于种群的繁衍(3)BAA点之前蝗虫种群数量较少,增长速率较慢3解析:(1)调查黑尾鸥的种群数量变化,采取的最合理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理由是
8、黑尾鸥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2)14年间,黑尾鸥的种群数量增长呈“S”型曲线,黑尾鸥在第14年时数量达到了最大值,这是该海岛所能维持的黑尾鸥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或K值)。(3)岛上有一种专吃黑尾鸥的蝮蛇,为了更好地保护黑尾鸥,有人认为应该捕杀蝮蛇,生态学家认为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并非有害无益,理由是捕食者吃掉的大多数是年老、瘦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着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捕食者一般不能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答案:(1)标志重捕法黑尾鸥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2)S14环境容纳量(或K值)(3)捕食者吃掉的大多数是年老、瘦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着促进种群
9、发展的作用;捕食者一般不能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4解析:(1)输入池塘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产者,该生态系统的基石是池塘中的生产者。池塘中的所有生物可看作一个群落。(2)根据题中信息可知,大型溞可捕食藻类和小型浮游动物,其在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和第三营养级。小型浮游动物也可捕食藻类,因此大型溞与小型浮游动物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根据图2信息可知,C4组添加了较多的大型溞,抑制了小型浮游动物的生长,从而使某些藻类得以繁殖,导致C4组对藻类抑制效果反而不如C3组。(3)将透明桶置于适宜光照下有利于藻类进行光合作用;藻类植物竞争(种内斗争)加剧、有害代谢产物积累、环境资源有限、水体无机盐得不到及时补充等因素都可能导致第4天到第7天藻类植物细胞数量下降。(4)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投放大型溞可用于防治水体富营养化(N、P污染)造成的藻类暴发,但需考虑大型溞的投放密度等问题,大型溞投放太少或过多都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答案:(1)池塘中的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池塘中的生产者群落(2)二和第三捕食与竞争大型溞密度过大,抑制小型浮游动物的生长,从而使某些藻类得以繁殖(3)利于藻类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藻类植物竞争(种内斗争)加剧、环境资源有限、有害代谢产物积累、浮游动物摄食量大于藻类增殖量、水体无机盐得不到及时补充(4)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