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13生物与环境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5安徽合肥第一次质检)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由此可以估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的密度。后来发现这次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分析其原因不正确的是()A捕鱼用的渔网网眼太大B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C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小D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解析: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可能的原因有:捕鱼用的渔网网眼太大,致使体形较小的鲫鱼捕获不到;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使估算值比实际值大;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少,造成
2、误差偏大;重捕时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对估算结果无影响。答案:D2(2015宁波八校模拟)对某地区新引入一种鸟的种群增长速率增长速率(出生率死亡率)17年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如下表。下列对该鸟种群描述正确的是()年份第1年第2年第3年第4年第5年第6年第7年增长速率0.661.242.813.672.941.650.03A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C种群增长受种群密度的制约D第34年中种内斗争最激烈解析:从表中知,增长速率是先增大后减小,符合“S”型曲线的特征,B项错误;种群个体的数量在不断增加,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项错误;生物的生存空间是有限的,随着种群
3、数量的增加,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种群增长速率变慢,C项正确;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时刻应该是种内数量最大、种群密度最高时,由表知是第7年,D项错误。答案:C3(2015江苏扬州中学质检)关于群落的描述不准确的是()A水平结构上种群分布与土壤的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有关B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C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D沙丘上造林、沧海桑田等现象说明了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解析:植物群落出现分层现象的原因主要与光照(森林)、温度(高山)等因素有关,环境因素影响植物
4、群落的分层现象,因此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答案:B4(2015浙江绍兴一中)如图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和消耗状况,其中各数字序号表达的含义分别为:生产者呼吸释放量;分解者呼吸释放量;消费者呼吸释放量;生产者光合作用消耗总量。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流经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表示B的量越小,说明该农田生态系统施用的有机肥料越多C消费者同化作用的大小可用表示D该农田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量与消耗量相等解析: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为分解者呼吸释放量,的量越小,说明可供分解者分解的有机质就越少,该农田生态系统施用的有机肥
5、料应越少;消费者的同化作用量除用于自身的呼吸作用外,还有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和流入分解者中的能量及未被利用的能量;该农田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量为,小于光合消耗量。答案:A5下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解析:考查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在K/2时,种群的净补充量最大,因此有害动物不宜在此时防治,因此A错误;该图示不能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由于人类与自然种群不同,除自然因素外还受其他因素如计划生育的影
6、响,因此B错误;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用于指导生产实际,因此C正确。在K值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获量最多,因此D错误。答案:C6经调查,某生态系统中Y、X、Z分别为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每个营养级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如图甲所示(图中每一柱条代表一个物种)。一段时间后个体数量发生变化,结果如图乙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X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BZ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C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D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且其中某种生物处于竞争劣势解析:假设每一营养级从左到右的柱条依次为1,2,3,
7、4,5,由图解可知,一段时间后,Z2数量增多,X2数量减少,Y1和Y2数量减少,Y5数量增多,其他的物种数量变动不大。由于X2数量减少很多,导致X1和X3被捕食的机会增加,也就是被捕食的压力增加。Z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是由于食物充足引起的,而非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Y5数量的增加、Y1和Y2的减少可能是竞争导致的结果,不一定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Z2是第三营养级,由各个种群的数量变化可以推测,该生态系统中可能存在X2Z2这样的捕食关系,因此X营养级的其他两种生物数量没有大的变动,所以竞争关系不明显。答案:A7(2015河北石家庄一模)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8、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无机环境B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昆虫,可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D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些是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解析: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既可来源于无机环境,也可来源于生物,A错误。答案:A8(2015河南郑州一模)如图是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A、B、C、D分别代表不同营养级的生物类群,对此图解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A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减去自身呼吸消耗的能量BD中所含的能量与C中所含的能量之比就是能量从C传递到D的效率CB同化的能量要大于B、C、D呼吸消耗的能量
9、之和D由于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一定的,所以B获得的能量越多,留给C、D的能量就越少解析: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A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A错误;能量从C传递到D的效率是指D同化的能量与C同化的能量之比,B错误;B同化的能量要大于B、C、D呼吸消耗的能量之和,因为还有一部分能量流向了分解者,C正确;B获得的能量越多,留给C、D的能量也越多,D错误。答案:C9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 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池塘编号捕食者数量/
10、只蝌蚪存活率/%甲乙丙1087740225830253442321148203710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解析:随着池塘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丙蝌蚪存活率降低,乙存活率升高,说明捕食者的食物主要是甲和丙,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增加,A正确、D错误;三种蝌蚪由于有相同的食物来源和生存空间而构成竞争关系,但捕食者的介入改变了它们原有的竞争,B正确;无捕食者时,乙蝌蚪的存活率最低,说明无捕食者时乙的竞争力最弱,乙可能消失,C正确。答案:D10将江苏某地
11、当年收获的小麦秸秆剪成小段,于7月20日开始分别进行露天堆放、水泡和土埋3种方式的处理,3次重复,每隔15天检测一次秸秆腐解残留量,结果见下图。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秸秆还田后翻耕土埋应是利用秸秆的合理方法B土壤中的空气和水分条件不利于多种微生物对秸秆的分解C如果将处理开始时间提早30天,则3条曲线的位置将呈现上移趋势D从堆放、水泡2条曲线可以推测好氧性微生物分解能力高于厌氧性微生物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微生物分解作用的相关知识。从环境条件分析,露天堆放会导致水分不足,水泡处理会导致氧气不足,土埋处理时空气和水分条件较有利于多种微生物对秸秆的分解,故秸秆还田后翻耕土埋应是利用秸秆的合理方法;如
12、果将处理开始时间提早30天,因气温较高,微生物分解活动增强,则3条曲线的位置将呈现下移趋势;从堆放、水泡2条曲线可推测好氧性微生物分解能力低于厌氧性微生物。答案:A11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种群密度的相关知识。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13、A选项中该种群的出生率为20%;一雌一雄婚配制的动物,生殖期雌雄比越接近11,婚配成功率越高,出生率会越高;推迟某动物的性成熟,则出生率会降低;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中,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答案:B12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解析:此题考查种群特征与种群密度的影响因素。由图示知,12
14、月份未成熟个体数目为0,又知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故该种群可能从6月份开始,出生率就为0,A正确;天敌倾向于捕食年老体弱的动物,故天敌的迁入可能会导致衰老个体减少,使种群年龄结构发生改变,B正确;图示各月份中,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百分比不同,C正确;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使该种群的正常性别比例发生改变,导致种群密度改变。答案:D二、非选择题(共40分)13(12分)(2013新课标全国卷)回答与草原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1)草原上鼠的天敌从鼠获得的能量最终来自于_固定的能量。(2)草原上,某种鼠的种群密度除了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外,还受该鼠种群的_、_、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
15、响。(3)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时,为避免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做到_。(4)草原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_和_。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与草原生态系统相关的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群落结构以及能量传递等知识。(1)草原上所有生物获得的能量最终均来源于草原生产者固定的能量。(2)生态系统中,某一种群的种群密度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除了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外,还受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3)随机取样是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遵守的基本原则。(4)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答案:(1)生产者(其他合理答案也可)(2)出生率死亡率(3)随机取样(4
16、)垂直结构水平结构14(12分)(2013广东理综)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富含有机质和无机成分,可用作肥料,但其多环芳烃(PAHs)等有机污染物含量通常较高,施入土壤会带来二次污染。生物质炭是由作物废弃秸秆等炭化而成。将污泥、含7%生物质炭的污泥均堆放一段时间后用于盆栽实验,研究它们对黑麦草生长及PAHs迁移的影响,结果如下表:测定项目红壤红壤污泥红壤含7%生物质炭的污泥土壤PAHs含量(g/kg)5271 079765黑麦草叶绿素含量(mg/g)2.02.12.3黑麦草每盆干重(g)1.72.32.7黑麦草PAHs含量(g/kg)401651428(1)生物质炭孔隙结构发达,能改善土壤的通气状况,
17、使根系细胞_加强,_合成增加,从而促进根系对土壤养分的吸收。(2)由表可知,施用含生物质炭的污泥_,从而促进黑麦草生长;污泥的施用使土壤和黑麦草的PAHs含量_,但生物质炭的输入_,从而降低PAHs污染的风险。由此可见,生物质炭有望用作污泥改良剂,促进污泥的推广应用。污泥的应用符合生态工程的_原理。解析: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生态系统的结构及生态工程的相关知识。(1)由题中信息可知,生物质炭能改善土壤的通气状况使氧气含量增加,从而促进了根细胞的有氧呼吸,根系对土壤中的矿质元素的吸收方式为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ATP),而有氧呼吸能释放大量能量(ATP)。(2)由表中数据可看出黑麦草的干重
18、与叶绿素含量呈正相关,用含生物质碳的污泥培养的黑麦草的叶绿素含量和每盆干重比用红壤、红壤污泥培养的黑麦草的叶绿素含量和每盆干重多,所以施用含生物质炭的污泥可提高黑麦草中叶绿素的含量,从而提高黑麦草光合作用,进而促进黑麦草的生长;表中数据显示施用污泥可使土壤和黑麦草中PAHs含量增加,施用生物质炭后测得的此数值降低,说明生物质炭能降低土壤中PAHs的含量从而降低PAHs污染的风险;生物质炭可作为污泥改良剂促进污泥被植物重新利用,同时降低环境污染,符合生态系统工程的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答案:(1)有氧呼吸ATP(2)使黑麦草叶绿素增加增加能降低土壤中PAHs的含量物质循环再生15(16分)(2013
19、重庆理综)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1)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上图所示。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图中,Oa,物种密度上升,原因是在适宜条件下,物种的_;bc,物种逐渐消失,物种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物种能耐受_;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物类型将是_。(2)该坡地经治理后,既扩大了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了对大气中_的固定,又提高了经济产出,初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解析:主要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密度上升;由曲线图可知bc,物种为优势物种,物种因不能耐受弱光而逐渐消失,而物种因能耐受弱光所以其种群密度降低到相对稳定;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乔木将占主导地位。(2)该坡地经治理后,在增加植被覆盖面积,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增加了对大气中CO2的固定的同时,也提高了经济产出。答案:(1)样方法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弱光乔木(2)碳元素(C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