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二历史一、单项选择题(35*2=70分)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A. 家族和睦B. 等级秩序C. 贵族世袭D. 宗法观念【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宗法观念。材料“长兄如父冶”“小儿不及长孙冶”体现了血缘与等级关系,反映的是宗法观念,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家庭管理问题,没有涉及家庭和睦问题,故排除A选项;材料强调的是“长”字,而不是等级问题,所以排除B选项;C项反映的只是材料的一个方面,故排除。点睛:材料长兄为父,老嫂比母阐明了在子女中当老大的就有承担家庭的责任,就应当关心爱护弟弟妹妹,帮父母拉扯这个家。“
2、为父”隐含了当兄长的不仅要照顾弟妹,还要肩负教育、培育的责任。弟妹与老大感情上不仅是一种兄妹、姐妹亲情,还含一丝类似父母之间的那种养育之情。诸弟对长兄之尊敬仅次于父,故有长兄为父之说。2. 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A. 宗法制B. 郡县制C. 君主专制D. 中央集权制【答案】A【解析】宗法制把家、国联系在一起,为人臣者忠于君主,为人子者孝顺长辈,忠孝观念根源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中心的父系宗法制度。 (评:这道题可能有学生考虑到“忠君”,会选择“君主专制”,本题的干扰项有点难度。再看源头,忠君之源,依然是宗法制。3.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
3、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 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 制度法令的统一D. 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是考查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分封制下,爵位和官职世代相传,即实行世袭制。而郡县的行政长官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官吏任免的标准是才干政绩。故地方政治权利向一般平民开放,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即材料中所谓“公天下”。故最佳选项为D项。考点: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和郡县制点评: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异同:分封制郡县制不同点时 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与中央关系被分封的诸侯,有一定的独
4、立性,封位世袭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县令皇帝任免影响容易形成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划分标准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在国家大一统条件下实行的,按地域划分共同点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王权的统治性质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4.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A. 地方拥有适度权力B. 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 行省权力集中专断D. 君主专制得以加强【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行省掌握地方上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
5、,但是其官吏的选用与所属军队的调动权则分别由中书省、吏部与皇帝掌管,体现了其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说明元朝地方拥有适度的权力,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了行省拥有地方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缺乏实际权力”的表述与题意不合,故B项排除;材料中反映了行省不具备官吏的选用与军队的调用权力,因此“权力集中专断”的表述不合题意,故C项排除;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行省的权力范围,“君主专制得以加强”不合题意主旨,故D项排除。【名师点晴】行省制起源于元朝,是13世纪以来中国主要行政模式,是现代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行省在职能和权力行使方面表现为主要为中央收权,同时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在中央对地方的行政
6、统属中发挥承上启下和代朝廷统摄节制的作用,但是在官吏的任免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这也是行省的特点,权大而不专,从而防止了行省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使命的减弱和向地方割据势力的转化,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使行省具有一定的地方权力。5.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 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C. 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 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答案】A【解析】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钱币,其目的是打击地方郡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此时,汉武帝早已实现了国家统一,故B项错误;钱币铸造与赋税征收没有直
7、接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是加强君主的权力,故D项错误。【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点睛:鉴于币制混乱和铸币失控后引起的吴楚叛乱等严重后果,汉武帝在统治期间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才使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货币问题得到了比较彻底的解决,最终确定了五铢钱的地位。五铢钱是秦汉货币史上的一大转折,实现了中央对货币铸造权的集中统一,从经济上加强了中央集权。6. 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 )A. 瓦解宗法体系B. 防止地方势力膨胀C. 健全地方行政机构D. 完善地方监察制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宋时期的地方
8、制度。依据所学分析选项,A明显错误,宗法体系或宗法观念在中国古代从商周时期以来长期存在并占有重要的地位;B项符合题意,之所以“避亲”就是防止形成家族势力,进而造成地方割据;题干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地方机构的设置问题,故排除C项;题干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并没有强调完善监察制度,故排除D项。所以应选B。【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宋时期的地方管理7. 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A. 反对中央集权B. 主张建立内阁C. 主张加强相权D. 反对三省六部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
9、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该朝臣认为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是乱政,由此可知他是希望用中书省来牵制皇帝的,故该朝臣主张加强相权,故本题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君相矛盾,不是中央和地方矛盾,故A不符合题意;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与材料“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不符。【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君相矛盾8.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A. 专制皇权B. 中央集权C. 监察权力D. 对农民的控制【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
10、内阁、军机处等制度”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制度军事为了加强皇权,反映的趋势是专制皇权不断强化,答案为A。本题反映皇权强化,没有涉及地方问题,故不是加强中央集权,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监察机构,自然不是监察权力的强化,C错误。材料不是针对农民,D错误。9. 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务,设内阁制A. 内阁成员的地位和权势有过提高B. 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C. 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答案】B【解析】设置内阁制的是明成祖朱棣,A项错误。内阁设立之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B项说法正确。内阁不能统率六部百司,C项错误。明代以司礼
11、监的太监牵制内阁,取代之说不符合史实。10. 读表1,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表1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高层政区州路行省布政使司省统县政区郡郡州州路、府、州府、直隶州/州府、直隶州县级政区县县县县县县州、县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题干限制词:不能。秦汉至明清,县级政区都是县,A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魏晋南北朝时期,州是高层政区,至隋唐时变为统县政区,清朝则为县级政区,故B项认识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
12、是为中央集权服务,故C项“促进了地方自主性”说法是错误的,符合题意,为正确选项;从简表可知,秦汉与隋唐是两级制,而魏晋南北朝、宋金、元明清都是三级制,故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从汉至元政治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央集权制11.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正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宣誓旨在A. 限制权力滥用B. 防止官员腐败C. 培育权利观念D. 增强责任意识【答案】D【解析】“限制权力滥用”应当是在权利行使机制上要有约束制度,或是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材料说的
13、是官员在就职前和18岁男子在行使公民权利前,材料“官员就职前须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平审判”体现了古代雅典的这些宣誓旨在增强公民的责任意识,所以D项正确、A项不正确。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了公民行使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故C项说法不全面。【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点睛: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很容易选择A项。初读材料感觉题目并不难,但本题不能用排除法来完成,完全依靠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它与以往的考查点有所不同,不是简单的以雅典民主制度的相关内容为切入点,而是通过设置材料情境,这个情境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学生需要正确的理
14、解A、D两项才能得出答案。12.雅典将领阿里斯蒂德被公民大会陶片放逐后,仅过了两年多就被召回,因为波斯大军入侵,需要他参与作战。打败波斯后,他得以重新任职,而指挥战争获得胜利的功臣地米斯托克利却被陶片放逐。由此可见A. 多数人的意愿未必代表公平正义B. 陶片放逐法是对将领去留的表决C. 直接民主导致了雅典的派系纷争D. 主权在民容易导致城邦内部混乱【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描述的现象表明雅典民主政治中的原始直接民主方法,由于公民的道德休养的差异,在投票中出现以多数票而不是以公正正义或真理来判断,体现它的弊端,故C项符合;陶片放逐法是针对所有公职人员
15、而不是仅仅对将领,故B错误;A项与史实不符;D项表述错误。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13. 古希腊城邦雅典的公共墓地主要用于埋葬牺牲的战士,城邦为他们树立墓碑,刻上所有牺牲者的名字,但并不写明他们的家世。这旨在强调A. 城邦公民的平等B. 军事对城邦的重要性C. 共同的宗教信仰D. 血缘对城邦维系的作用【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墓碑,刻上所有牺牲者的名字,但并不写明他们的家世”可以看出材料强调城邦公民的平等,故A项是正确的;材料中反映城邦对战士的死后的一种礼遇,没有体现出军事对城邦的重要性,故B项不符合题
16、意;不写明家世体现了要否定家族和血缘在城邦中的作用,故C项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平等14. 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A. 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B. 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C. 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D. 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按照常理,自杀是个人的自愿行为,不受法律的过分约束,但该规定明显是限制这一自由的行为,说明C选项正确。限制自杀的规定的初衷不是为了尊重生命而是加强
17、对个人的管制。如果“崇尚自然法则”应该不去自杀,两者逻辑上有矛盾。所以BD选项排除掉。法律体系的完备的程度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A选项排除掉。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特点15.罗马法虽然是与交换还不太发达的社会状态相适应的,但是它仍能阐明在进行交换过程中法人的各种规定,因而能成为工业社会的法的先声。这表明,罗马法A. 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B. 脱离当时社会发展的状况C. 合乎世界各国的司法现状D. 体现商品经济的基本要求【答案】D【解析】罗马法“仍能阐明在进行交换过程中法人的各种规定”,说明罗马法规范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基本要求,故D项正确;
18、罗马法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故A项错误;罗马法“是与交换还不太发达的社会状态相适应的”,故B项错误;C项错在“世界各国”。16. 20世纪初,英国首相阿斯奎斯说:“我们现在有一个牢固确立了两百年的传统,即归根到底,王位的占有者接受其大臣的建议并据此行事。”这一传统的确立,使一个以小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成为欧洲各国效仿的对象。各国效仿的理由是A. 英国经济上的成就得益于其制度设计B. 殖民主义深刻影响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C. 英国“光荣革命”宣告了欧洲新社会政治制度的诞生D. 英国启蒙思想奠定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政治的理论基础【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
19、中“我们现在有一个牢固确立了两百年的传统,即归根到底,王位的占有者接受其大臣的建议并据此行事”可知,材料指的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由“这一传统的确立,使一个以小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可得出,材料说明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对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故A项正确;题干中没有体现“殖民主义”,故B项排除;材料阐释的是英国政治制度的建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故C项排除;题干中没有体现“启蒙思想”,故D项排除。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影响【名师点晴】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学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和基本历史理论。本题以
2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逻辑分析与归纳能力,体现了新课标高考高于教材、脱离教材的命题思路。本题反映的逻辑现象是先进的制度建设是经济建设的保障,找出两者的准确关系即可获取正确答案。这告诉我们,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要加强能力型试题的解题训练,加大理论分析与归纳。17. 德国19世纪中期仍处于分裂状态促成德国实现统一的人物是A. 马丁路德B. 俾斯麦C. 加尔文D. 歌德【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六七十年俾斯麦领导普鲁士进行了三次王朝战争从而统一了德国,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领袖人物,故A项错误;加尔文领导了法国的宗教改
21、革,故C项错误;歌德是德国的文学家,故D项错误。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国统一18.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三个国会建设方案。方案一(弗吉尼亚方案)方案二(新泽西方案)最终方案(康涅狄格方案)设立一个按人口比例分配表决权的国会设立一个各州无论大小有同等表决权的国会设立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最终方案形成过程体现了A. 选举是民主原则的基本体现B. 国会是代议政体的权力中枢C. 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D. 分权是共和制度的关键措施【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终方案既兼顾了州又兼顾了人口的数量,这是一个伟大的妥协,
22、也就体现了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自身正确,但材料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美国是三权分立不存在权力中枢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自身也正确,但材料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理解方案一只兼顾人口,方案二只兼顾州,最终方案是二者均兼顾,这其实是两种方案相互妥协的产物。19.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A. 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B. 传统朝贡体系已
23、经解体C. 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D. 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答案】D【解析】题干中地方督抚上奏的内容中认为,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说明当时清朝的地方督抚已经注意按照国际法来处理中日之间的交涉问题,这明显体现了近代的外交观念,故选D;题干中没有说到日本是借助于西方列强侵害中国的权益,故A与题意不符;由“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可知,当时琉球国还在向中国进贡,维持着朝贡关系,故B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地方督抚的上奏只是在行使其职权,对政府提出建议,而不是干预朝廷外交事务,故C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名师点睛:中国外交近代化是指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
24、过程中,中国一方面试图通过自身的力量赶走外国侵略者获取独立,另一方面认同接受西方文明,外交上从消极排斥与抵抗、蒙昧无知中丧失主权,转变为接触与适应、尝试改变弱势处境,再到主动争取国际社会主体权资格、追求建立平等新型外交的历史演变过程。20. 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A. 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B. “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C. 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D. “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是由于小农经济出身农民
25、阶级局限性所致,因为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胜利,故D项正确;“长歌涌入金陵”,定都天京后孤军北伐,是失败的主观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腐朽享乐”导致内部矛盾尖锐,以致发生内讧,这是领导者被胜利冲昏头脑,进取心逐渐衰退的表现,但不是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主张绝对平均,在当时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空想,但这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的表现之一,故C项错误。【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21.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
26、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且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A. 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B. 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C. 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D. 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03年”正值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已经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结合材料中的“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可知,作者旨在提醒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故A正确。从材料中分析可知,作者旨在提醒国人警惕西方列强的侵略,而不是颂扬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呼吁列
27、强保护弱国,排除B、C。题干材料并没有体现出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排除D。故选A。【点睛】选择题一般会提供较为明确的时间信息,但有的题目其时间要素不是显性的,而是包含在题目的题干、材料或材料出处甚至是题目的释文当中。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充分利用题目的表述,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教材,正确提取题目中有效的时间信息,确定其所述历史现象的时间。本题的解题关键之一是时间“1903年”,学生解题时可结合20世纪初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进行分析,有助于得出正确答案。22.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
28、出当时A. 立法服从于政治B. 行政服从于司法C. 从人治走向法治D. 民主政体臻于完善【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中从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到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结合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的背景分析,目的是为了防止袁世凯的独裁,可见立法服从于政治的需要,故A项正确;行政服从于司法的主张材料未体现,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可见并未实现从人治走向法治,故C项错误;这时民主共和政体刚刚确立,因此臻于完善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故答案选A。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3.下图所示为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A
29、. 维新变法的必要性B. 辛亥革命的局限性C. 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D. 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为本题主要考查点。从题干材料扩展,“新县长”作为民国时期的县长,仍然“诣各庙拈香行跪礼拜礼”,表明其深受传统礼教的影响,说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A、D明显错误;C与题意相反,所以应选B。24.“12月18日,天津商会等团体召开市民大会到会者约十万余人。社会人士李实忱宣布了与日交涉原则:反对会外交涉;取消二十一条;山东权利无条件收回;满蒙领土完全。经全场同意后,致电张仲述,请其在美仍督促专使提鲁案于大会讨论。津埠民众运动达到高潮。”上述史实发生于A. 五四运动期间
30、B. 巴黎和会期间C. 华盛顿会议期间D. 开罗会议期间【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与日交涉原则”“取消二十一条”“山东权利无条件收回”“在美”“太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会议中涉及关于中国山东问题的交涉问题,“社会人士李实忱宣布了与日交涉原则:反对会外交涉;取消二十一条;山东权利无条件收回;满蒙领土完全”说明,当时日本已经占领山东,由此可知,材料中的史实发生于华盛顿会议期间,故选C。【考点定位】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名师点睛】本题华盛顿会议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的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读的能力。因此这启示我们在备考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25.193
31、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A. 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B. 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C. 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D. 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增产”,选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和材料主旨是吻合的,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在材料中不能直接体现出来,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地人民一直未能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32、故本题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26.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A. 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B. 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C. 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D. 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答案】A【解析】由题干中的“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说明在抗日根据地中
33、国共产党使得农民摆脱了原来“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的处境,农民获得了很多的自由和权利,这样就获得了农民的拥护,并激发了他们抗日的热情,故选A;由“是否减租减息”可以看出地租还要交的,所以B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由题干中的“抗日根据地”可以得出,这是抗日战争时期,而国民革命是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故排除C;D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排除。名师点睛: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赢得民众的支持,是与其一直把民族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有直接关系的,这一题考查了“执政为民,立党为公”这一时政热点。考生在做题时充分利用“抗日根据地”这一信息,然后确定时间,再结合所学与材料信息,就可以排除掉三个选项,也
34、可以直接选,所以这一题还考查了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27.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A.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B.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需要C.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D. 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陕甘宁边区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共中央所在地和抗日根据地,再根据“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可
35、知,这一文件的颁布有利于团结全民族一切力量抗战,故B项正确。土地革命发生在1927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民革命发生在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都属于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而不是民族战争时期,排除A、C;当时的首要任务是打败全民族共同敌人日本侵略者,而不是反抗国民党政府,排除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28.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这一变化说明A. 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B. 马
36、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C. 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起D.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答案】A【解析】“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个口号具有两层含义,其一强调联合的重要性;其二强调联合的阶级性,联合是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要通过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体现了科学共产主义精神。因此这一变化说明了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故A项正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1848年2月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故B项错误;工人运动在欧洲兴起的标志是19世纪
37、三四十年代的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故C项错误;此时资本主义制度还未在全世界范围内确立,因此主要矛盾仍然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矛盾,故D项错误。点睛:从以往高考试题考查情况来看,马克思主义作为低频考点,今年高考竟然考到两次,这契合了当今中国的社会热点,凸显出历史高考的政治指导性,又呼应了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问题。这启示我们平常学习时在关注历史周年热点事件的同时要注意感受时代脉搏。29.“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段话出自A. 政府论B. 共产党宣言C. 乌托邦D. 共同纲领【答案】B【解析】试题
38、分析:本题考查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由题干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形态:阶级和阶级斗争已经消亡,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A项,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在政府论中集中阐述了自己的启蒙思想,提出了天赋财产权利的神圣性和建立在社会契约论基础上的政治分权学说,与题干不符。故A项错误。B项,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较为完整而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阐述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和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锐利思想武器,这与题干中的思想相符。故B项正确。C项,乌托邦是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的作品,莫尔描绘了一个幸福、理想的国家,但他不可能理解资
39、本主义的历史地位,也不可能科学地描绘出理想社会的形态并提出实现理想制度的途径。故C项错误。D项,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和施政方针,规定了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性质和基本原则,还规定了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政策,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与题干不符。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30.下图取材于1945年一幅名为端赖合作的漫画,该漫画反映出A. 国共联合进行淞沪会战,抵抗日军进攻B. 双十协定是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成果C. 重庆谈判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建立D. 抗战胜利前后国人对和平前景充满期盼【答案】D【解析】注意漫画创作的时间“1945年”以及漫画标题端赖合作、图片上的文字“国
40、共”“复兴门”“建国大道”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抗战胜利前后,全国民众希望国共继续合作,实现和平建国,故漫画反映了国人对和平前景充满期盼,故D项正确。淞沪会战发生在1937年而且是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的会战并非国共联合,排除A;双十协定是1945年重庆谈判的结果,重庆政协会议召开于1946年初,排除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标志是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重庆谈判时抗日战争已经取得胜利,排除C。故选D。【点睛】通过上述分析,解答此类题型时,准确判定主题寓意是关键。考生要能通过画面文字、人物形态、画面事物构成及相关事物的异同对比等,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地判定其所含的真实信
41、息,进而明确漫画的本质主题寓意。31.1917年7月,俄国临时政府下令向德军发起进攻,结果俄军损失惨重。同年9月,俄军最高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发动反政府叛乱,派兵进逼彼得格勒;在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下,首都几万名工人武装起来保卫首都并最终瓦解了叛乱军队。这些历史事件产生的共同结果是A. 催生了工兵代表苏维埃B. 临时政府日益陷入困境C. 为第一届人民政府成立创造条件D. 推动民主革命转入社会主义革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C、D三项分别发生于二月革命后、十月革命后和七月流血后,均与题目中的时间“9月”不符;由题目中的信息“临时政府下令向德军发起进攻损失惨重”“反政府叛乱进逼彼得格勒”可知B项
42、的表述与题意相符。故本题应选B。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3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A. 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B. 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C. 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D. 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迅速展开筹建新中国的工作。故本题应选A项;B
43、项发生于“文革”结束后,C项提出于1956年,D项提出于1953年,均与题目中的时间“1948-1949年”不符。【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新中国建立前后的民主政治建设。33. 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可以获悉A. 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B. 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C. 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D. 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答案】D【解析】从费孝通的
44、回忆可知此事发生于“北平”时期。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自即日起北平重新更名为北京,并确定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由此判断A错误,A指的是1954年召开的一届人大;第一次政协会议从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后就开始筹备,准备比较充分,并不匆忙,排除B项;服装是职业和身份的象征,从材料可知除了穿“工装”的工人外,还有其他社会各阶层,普通工人只是其中一部分,代表具有广泛性。据此排除C项,得出 D项。【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应注意空间限定“北平”。考察从材料中获得信息的能力。34. 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
45、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A. “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B. 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C. 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D. 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采用排除法,C项强调的是“九二共识”,而题干没有体现,故排除。同时,题干根本没有涉及到港澳回归,故D项也不符合。另外,至今,“一国两制”构想在台湾也没有完全普及,许多台湾民众还是不认同它的,故A项说法有误。而根据材料信息“返乡
46、运动”和“想家”,即可明确B项符合。【考点定位】必修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国家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与实践。35.以下是四幅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宣传画。按画中主题体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豪情满怀迎跃进 民兵与样板戏 第一部宪法颁布 欢庆香港回归 A. B. C. D. 【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是大跃进时期,发生在1958年;发生在文革期间,即1966-1976年;第一部宪法颁布是在1954年;香港回归是在1997年,故选C。二、材料解析题(每题10分,共30分)36.美国独立后成功地进行了制度创新,其宪法在中央政府的权力构建中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众
47、议院有弹劾(违法失职的总统、副总统和高级文官)的全权。参议院有审讯一切弹劾案的全权。凡必须经参议院及众议院一致同意的命令、决议应经总统批准。经参议院的协议及同意,并得该院出席议员三分之二赞成时,总统有权缔结条约;总统提出大使、公使、领事、最高法院法官及合众国政府其他官吏,经参议院的协议及同意时任命之摘自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材料二 美国总统威尔逊本是国联的发起人和积极的鼓吹者,但是参议院拒不批准凡尔赛和约。结果,美国没有加入国联。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三国会授权罗斯福进行大规模的干预及调节,但在罗斯福新政的前期,最高法院与行政间则展开激烈的争吵。法官们先后宣布新政的几个
48、主要法令违宪,予以废止。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改编(1)指出美国宪法三权分立制的理论思想主张出自哪位思想家的著作,并请概括该理论思想的主要内容。(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美国三权分立的制度设计。【答案】(1)孟德斯鸠。三权制约与平衡。(2)可避免滥用职权(避免独裁或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有时也会出现三权扯皮,甚至相互否决,导致效率低下,影响统治集团意志的有效贯彻。【解析】【详解】(1)根据所学容易得出答案:三权分立提出者是孟德斯鸠。体现的思想是三权制约与平衡。(2)此问从三权分立的影响来分析,有积极性和
49、消极性两个方面。通过所学可以得出答案。可避免滥用职权(避免独裁或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有时也会出现三权扯皮,甚至相互否决,导致效率低下,影响统治集团意志的有效贯彻。37.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
50、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材料二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2
51、)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答案】(1)特点: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交织(局处海嵎)。原因: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2)危害: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3)说明: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解析】试题分析:(1)主要考查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
52、争。旨在考查学生在相应的材料中寻找有效认息并结合所学答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一中的信息“兵舰既弱,坐守而已”即可得出“被动挨打”的结论;由材料一中的信息“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即可得出“海陆交织”的结论。第二小问“主观原因”由材料一中的信息“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伯统海军驻威海坐守而已”即可得出“主帅指挥不力,避战不出”的结论;由材料一中的信息“海军水手向提督乞生路诸洋员请姑施教敢降”即可得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的结论。(2)主要考查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旨在考查学生在相应的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答题的能力。由材料二中
53、的信息“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甲午战争)后,日人培力既厚”即可得出“刺激了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的结论;由材料二中的信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中国乃不国矣”即可得出“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结论。(3)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的客观影响,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答题的能力,主要考查辛亥革命和维新思想。可从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开展及其影响的角度思考作答。甲午战争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和政治变革思潮。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战争【名师点睛】全面认识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
54、影响(1)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亡国灭种之祸迫在眉睫。(2)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初步发展,为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奠定了基础。(3)洋务运动破产。(4)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能挽救中国,应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5)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群体的觉醒,从而大大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政治上民族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农民阶级掀起了义和团运动;其二
55、,在经济上出现了办厂自救、振兴实业、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爱国热潮。38.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经过不懈探索与奋斗,取得了辉煌成就。据图,回答(1)描述1934年至1936年革命根据地分布范围变化的特点。(6分)(2)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概述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8分)【答案】(1)面积由小变大,分布范围由分散到集中连片,从地跨两省到地跨四省。(2)建立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根据地政权建设;领导根据地军民抗战;创立新民主主义里理论【解析】试题分析:(1)注意观察图片信息,注意比较1934年和1936年革命根据地的分布状况,1934年的革命根据地主要集中在四个地区,呈分散状态,而1936年的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范围扩大,由此可归纳出面积由小变大,分布范围由分散到集中连片,从地跨两省到地跨四省。(2)抓住时间“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作出的贡献可联系这一时期的主要史实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领导敌后战场的抗战,以及毛泽东思想的成熟等角度来分析,可概括出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根据地政权建设;领导根据地军民抗战;创立新民主主义理论。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农村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