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版《卓越学案》高考语文(全国版)二轮复习方略练习:第3章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三落实巩固提高 (1)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47923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版《卓越学案》高考语文(全国版)二轮复习方略练习:第3章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三落实巩固提高 (1)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6版《卓越学案》高考语文(全国版)二轮复习方略练习:第3章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三落实巩固提高 (1)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6版《卓越学案》高考语文(全国版)二轮复习方略练习:第3章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三落实巩固提高 (1)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6版《卓越学案》高考语文(全国版)二轮复习方略练习:第3章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三落实巩固提高 (1)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6版《卓越学案》高考语文(全国版)二轮复习方略练习:第3章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三落实巩固提高 (1)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水调歌头蔡伸亭皋木叶下,原隰菊花黄。凭高满眼秋意,时节近重阳。追想彭门注往岁,千骑云屯平野,高宴古球场。吊古论兴废,看剑引杯长。感流年,思往事,重凄凉。当时坐间英俊,强半已凋亡。慨念平生豪放,自笑如今霜鬓,漂泊水云乡。已矣功名志,此意付清觞。【注】彭门:徐州治所,蔡伸任徐州通判时曾率部北上,援助抗辽。(1)本词上片哪些景象体现了秋意?“千骑云屯平野”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答: 解析:木叶、菊花是典型的秋天的意象,古诗中很常见。“云屯”就是像云一样驻扎,运用了比喻修辞。答案:木叶下、菊花黄;比喻,许多的骑兵像云一样驻扎在原野上

2、。(答夸张亦可)(2)本词下片写出了哪几种“凄凉”?请简要概括。 答: 解析:从“当时坐间英俊,强半已凋亡”可知英雄不在的“凄凉”;从“自笑如今霜鬓”可知感慨自己年老体衰;从“漂泊水云乡”可知词人羁旅飘零之苦;从“已矣功名志”可知作者感叹功业无成。答案:英豪凋亡;年岁已高;飘泊他乡;功业未就。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野田黄雀行 曹植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注】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继位掌权,对曹植心存疑忌,本诗作于曹植的至交丁仪、丁廙被杀之时。捎:挥击,削破。摩:接

3、近,迫近。(1)“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解析:分析这两句的作用,首先要明确这两句的手法是起兴,暗示自己的险恶处境,然后要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这两句包含的情感,即悲愤,奠定了全诗的基调。答案:开头两句托物起兴(或用比兴手法),以树大招风、海阔生波来暗喻自己险恶的政治处境,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悲愤与忧惧,同时奠定了诗歌悲凉的感情基调。(2)诗歌是怎样以对比手法来塑造少年形象的?请简要分析。答:解析:题目要求从对比角度分析,因此要看看诗中有哪些对比,这些对比是怎样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比较明显的有“黄雀”与“鹞”对比,“罗家”与“少年”对比,投罗网的雀和得飞的雀对比。要结合具

4、体内容分析。答案:以黄雀的弱小与鹞的凶狠作对比,表达少年对强权的愤恨之情;以罗家得雀的喜悦和少年见雀被俘的悲苦心情作对比,表达少年眼见弱小被欺凌而无能为力的悲苦心境;以黄雀投罗的实写和脱网高飞的虚写作对比,表达少年救助友人的心愿;以初时对“利剑不在掌”的叹恨和结尾对“拔剑捎罗网”的向往作对比,表达少年对济难之权的希冀和实现凌云壮志的憧憬。3(2015陕西省宝鸡市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金陵怀古 王珪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注】王珪: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

5、均遭失败。(1)诗歌的第三联用了两个叠音词,试分析其效果。 答: 解析: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炼字主要是炼意、炼境、炼结构、炼手法,此题主要是炼境,答题时具体分析对景物描绘的作用,然后概括意境。答案:“暮吹”用“萧萧”象其声,“红叶”惊落,满地飘零,晚风之紧可以想见;“寒云”以“惨惨”状其色,“旧楼”难以承受住它的重量,云层之厚不言而喻。此联用两个叠音词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一幅萧瑟、惨淡的秋景图。(2)从结构上分析尾联的作用。 答: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尾联作用的题目,答题时先概括此联的内容,然后分析作用。作用主要为点明主旨和照应。答案:这是历史上虎踞龙盘、人杰地灵的雄都,如今竟一派凄凉,无人过问登临

6、此地,谁还有往日那种激扬奋发、踌躇满志的风情气韵呢?体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思。尾联归结全诗,为金陵秋景图点睛;“故国凄凉”与“江城满目秋”照应,“谁与问”与“独上”照应,全诗结构严谨。4(2015湖北黄冈高三质检)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秋月 宋程颢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1)“白云红叶两悠悠”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加以分析。答:解析:解答此题首先明确表达技巧,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及情感。“白云红叶两悠悠” 运用了虚实结合和借景抒情的手法,写了夜晚看到的云之洁白和枫叶之红艳,表现了诗人悠闲清静的心境。答案:运用了虚实结合和借景抒情的手

7、法。从实景角度看,写了夜晚看到的云之洁白和枫叶之红艳;从虚的角度看,具有象征意义,写出了“白云”的浮游和“红叶”的飘逸。借助景物描写,表现了诗人悠闲清静的心境。(2)有评者说,全诗无一笔写月,而处处见月,正如司空图所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你是否同意这个说法?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答:解析:诗人借助于秋月下的小溪,抒写了超脱尘世、闲适自在的情趣,流露了追求光明磊落的思想情怀。而这种情怀全部是通过皎洁的月光和月下的景色表现出来的,因而“全诗无一笔写月,而处处见月”。答案:同意。前两句写清亮的溪水绕着翠绿的青山,澄碧的天空倒映于水中,两者澄鲜一色,正是因为有皎洁的月光,诗人才在秋夜中欣赏到水之清,

8、感受到山之碧。诗的第三、四句写诗人在静观秋光月色之时而生的超尘脱俗、心旷神怡之感。全诗写景抒情朴素自然,所有景物和感受都是受到月光的笼罩,而全诗不着一“月”字,“尽得风流”。(如果答“不同意”,理由充分即可)5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浣溪沙洞庭 张孝祥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红蓼注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注】红蓼:指生长在水边的红色蓼草。(1)请简要说明上片中“尽”字的作用。答:解析:“尽”字写的是潇湘的行程已尽,自然引出“到洞庭”,而诗歌的题目就是“洞庭”,可见是交代了词人的行踪,有引出下文的作用。答案:“尽”字由江到湖,交代词人行踪;正

9、是“潇湘”已尽,自然引出下面描绘的洞庭美景。(2)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赏析词的下片。答:解析:题目明确要求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赏析,首先要分清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景,然后看看两者是怎样结合的,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答案:动静结合,静中见动,展现了优美的境界,表现出作者的愉悦之情。前面两句,水湾倒映出红蓼是“静”,波纹荡漾则为“纹缬乱”,跃出水面的鱼才会“双尾玉刀明”,自然有“动”。最后一句,疏星淡月倒影湖中,水中船影浸盖着星空倒影,静美无比,表达了作者喜爱、流连自然界的心态。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虞美人用李后主韵二首(其一) 刘辰翁梅梢腊尽春归了,毕竟春寒少

10、。乱山残烛雪和风,犹胜阴山北海窖群中。年光老去才情在,唯有华风改。醉中幸自不曾愁,谁唱春花秋叶泪偷流。【注】刘辰翁:南宋末年词人,入元后不仕,词近稼轩。华风:绚丽的风格。(1)“犹胜阴山北海窖群中”引用了哪个著名的典故?请简要说明其作用。答:解析:“犹胜阴山北海窖群中”中的典故可以从“阴山”“北海”“窖”“群”等字词中体会得到,是苏武牧羊的典故。这一典故的作用,可结合注释分析。答案:词人引用的是苏武牧羊的典故。(阴山,匈奴世居之地;北海,匈奴极北之地的湖泊;窖指地窖,群者羊群。言自己即使身在山中,遭受风雪摧残,但境遇也好过被拘匈奴、幽囚大窖、牧羊北海的苏武。)这一典故的运用,丰富了词作内容,表

11、现了作者从容面对风雪,以古人为师友,砥砺志节,不忘故国的高尚襟怀。(2)下阕“不曾愁”与“泪偷流”矛盾吗?为什么?试作简要分析。答:解析:这首词用李后主词韵,情感也有相通之处。“醉中幸自不曾愁,谁唱春花秋叶泪偷流”,醉中本想可逃愁,却忽听得有人唱起了李后主词“春花秋月何时了”,不禁让词人潸然垂泪。可见词人不是没有忧愁,而是用酒消愁。答案:不矛盾。“不曾愁”是因为醉,“醉”与“泪”都是表现南宋遗民亡国愁恨之深。亡国之痛只好借醉解脱,醉中却又被“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歌声勾起而更伤痛。这样写,因愁求解脱,解脱而不得,则遗民之忧伤愁恨,牢不可破。(只要能结合词句合理分析即可)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