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滕州市第五中学2015-2016学年度高一期末复习语文模拟试题(二)第I卷(选择题)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剔透(t) 孟陬(zhu) 庇护(b) 摒弃(bng) B.趿拉(t) 澄澈(chng) 潜在(qin) 憎恨(zng) C.载体(zi) 脑髓(su) 绯闻(fi) 启碇(dng)D.依偎(wi) 矿藏(cng) 氛围(fn) 巷道(hng)2.下面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令尹 丞相 御史 堤辖 (官职名)B蒲坂 崤山 繁峙 岢岚 (地方名)C六必居 福同惠 日升昌 东来顺 (老字号)D虞美人 鹧鸪天 雨霖铃 点绛唇 (词牌名)3.下列
2、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只要我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就一定创造出前无古人的奇迹。B当代诗坛颇不景气,想起唐宋诗词的成就,不禁让人产生今非昔比的感觉。C听说这位气功大师能够功发疾消,今天会了他一下,果不其然,他没有那么大的能耐。D有些同志对于自己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小的错误总是不以为然,认为这只是十个指头中的一个指头,无关大局。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对“教养”的追求(即精神和心灵完善),并非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它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B年年月月我都到这园子里来,年年月月我都要想,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
3、什么?C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D我给他画了几个青头菌,牛肝菌,一根大葱,两头蒜,还有一块很大的宣威火腿。火腿是很少人画的。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小学是人生品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开展新高考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能够帮助高中生从寻找分数向寻找自己转变。B.4G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因此,必须重视通信技术,解决阻碍通信技术发展的问题。C.遍布徽州乡村的老房子,除了粉墙黛瓦外,高低错落的五叠式马头墙也以其抑扬顿挫的起伏变化,勾勒出皖南民居独特的韵律感。D.大型电视活动
4、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不仅可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更能培养学生正确书写汉字的观念。6.把下列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即使一位修养很高的人,也许还有某些缺点可气的是,她谋死了“我”的隐鼠,还喜欢“切切察察”地搬弄是非这就是社会事物的多面性既可爱,又可气鲁迅的阿长与,里面的阿长可爱不可爱可爱的是,她助人为乐,给“我”买来一直渴慕的绘图本山海经A BC D第II卷(非选择题)二、名句默写(1)蒹葭采采, 。 (诗经秦风)(2)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3) ,英俊沉下僚。 (左思 咏史)(4)
5、此中有真意, 。 (陶渊明 饮酒)(5)滟滟随波千万里,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6) ,脉脉不得语。 (古诗十九首)(7) ,天下归心。 (曹操短歌行)三、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九日齐山登高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衔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需独霑衣。注牛山何需独霑衣:韩诗外传: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之上,而北望齐曰:美哉,国乎!郁郁蓁蓁,使古而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俯而泣下沾襟”。牛山,在今山东临淄。1、写景的句子中“涵”字用得极好,请加以赏析。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四、现代文文本
6、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漫话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在讨论作为历史事件的改革之前,有必要先梳理一下“改革”的含义。此词首见于后汉书之梁统传和黄琼传,皆指对已有成规的改动变易。自此以后,“改革”遂成习见之词,而且其词义越来越宽泛,凡对原有制度、惯例、习俗,甚至文体、文风的改易变革,均可称之为改革。不过,近代以前,改革是一个中性词,既可用于革故鼎新的正面场合,也可用于变好为坏的负面场合。近代以来,改革演化为一个纯褒义词,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就体现了这种趋向:“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不过,今人所言历史上的改革,所用显然并非上述宽泛的词义,而是一个相对狭义的概念,特指政
7、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比较重大的除旧布新。对于这种形式的历史事件,今天概以“改革”称之。具体到某次事件,则或称之为“变法”,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等;或称之为“新政”,如王莽新政、庆历新政等;或称之为“改革”,如孝文帝改革、张居正改革等。这些称谓,有的当时就有,更多的则是后人所加。如同改革本是中性词一样,说某人“变法”,也未必就是正面评价。古代典籍中甚至常将“变法”与“坏纪”连用,意为变乱成法、败坏纪纲。正因为“改革”含义宽泛,在不同人的心目中,其范围相差悬殊。有人将改革的范围划得很大,几乎是“江山代有改革家”;也有人将改革的范围划得很窄,认为真正称得上改革的事件没有几次。具体到某人某
8、事,看法更加纷纭。比如,引发“国人暴动”的周厉王,在历史上向来形象不佳,但有人称他是中国史上见诸记载的最早的改革家。再如王莽新政,有人说是“托古改革”,有人说是“复古改制”。又如张居正,多数人认可他是改革家,但也有人说他的政策并无新意,算不上改革。即便当事人自己的说法,也不一定可以为据。如管仲推行的一系列政策,今人称之为“改革”或 “革新”,他自己却说是“修旧法”。事实上,要给改革下一个严谨、周延的定义,是非常困难的,更不可能提出一套量化指标。改革之事,古今中外皆有。从改革的原初推动力看,既有自上而下的改革,也有自下而上的改革,但前者占绝大多数。在中国漫长的王朝史上,君主一直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9、和权力,没有君主的发动或支持,就不可能出现改革。所以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全部都是自上而下,即由统治阶层中的一部分人发起和推行的。平民大众没有推动改革的途径和机会,当他们忍无可忍时,只能揭竿而起,发动以改朝换代为目标的暴力革命。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很多,用人是否得当是一个不能忽略的重要因素。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积极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君大力招贤、大胆任用。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虽然认识到“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但却不善于识人用人,所倚任者多为反复无常的奸佞小人,给改革造成很大的伤害。纵观中国历史上的改革,能像管仲那样一帆风顺,或像孝文帝那样基本成功者,并不多见。大
10、多数改革都遭遇了挫折或失败,如商鞅变法是政存身败,张居正改革是人亡政息,王安石变法是半途而废,戊戌变法是昙花一现。若观察君主之外的改革者的命运,能够善始善终者可谓凤毛麟角,绝大多数身败名裂,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如吴起乱箭穿身,商鞅惨遭车裂,王安石忧愤而死,张居正死后抄家,戊戌六君子喋血刑场。改革之难,于此可见。篡用明太祖的一句话说:“犹行荆棘中,寸步不可移,纵得出,体无完肤矣。”(节选自博览群书)1下面关于“改革”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革”一词首见于后汉书之梁统传和黄琼传,都是指对已有成规的改动变易。B自后汉书之后,凡对原有制度、惯例、习俗,甚至文体、文风的改易变革都可称之为改
11、革,词义越来越宽泛了。C“改革”一词感情色彩的变化是以近代为分界线的。近代以前,改革是一个中性词,而近代以来改革演化为一个纯褒义词。D现在所说的改革是一个相对狭义的概念,特指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比较重大的除旧布新。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如同改革本是中性词一样,“变法”也是一个中性词,古代典籍中甚至常将“变法”与“坏纪”连用,意为变乱成法,败坏纪纲。B“改革”一词含义宽泛,所以不同的人所认为的改革范围差异极大,具体到某人某事,看法更加多样化。C引发“国人暴动”的周厉王,在历史上向来形象不好,但有人称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改革家。D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人的改革看法不同,即使是
12、当事人自己的说法,也未必可以为据。所以,给改革提出一套量化指标是不可能的。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中国漫长的王朝史上,因为平民大众只能发动以改朝换代为目标的暴力革命,所以改革都是由君主发动或支持的。B改革必须用人得当,否则会给改革造成很大的伤害。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能够取得显著成效,就是因为国君大力招贤、大胆任用。C古今中外的改革既有自上而下的改革,也有自下而上的改革,但前者占绝大多数。D纵观中国历史上君主之外的改革者的命运,能够善始善终者非常少,绝大多数都身败名裂,甚至有的还付出生命的代价。(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铁 周海亮红色的铁伏在砧上,任一把大钳夹持,任两
13、把铁锤反复锻打。老铁匠的小锤轻敲上去,如蜻蜓点水,小铁匠的大锤紧跟上来,似巨雷轰顶。柔软的铁像面团般变着形状,灼烫的火星在大锤落下的瞬间如烟花般迸散绽放。几点火光飞溅老铁匠腰间的牛皮围裙,又在霎时熄灭。围裙就像黄褐色的天幕,黑色的星光点点。炉火熊熊,红和蓝的火焰缠绕交织。小铁匠气喘吁吁,挥锤的胳膊渐渐变得沉重,表情也开始痛苦。老铁匠看看他,停下手里的小锤。歇一歇喝口水,他说,你好像心不在焉。小铁匠没有搭话。因为这把刀?老铁匠问他。小铁匠只好点点头。他用一条黑色的毛巾擦着彤红的脸膛,村里人都说你是汉奸。还说你是小汉奸?老铁匠面无表情。那是肯定,小铁匠瞪着老铁匠,干脆我们逃了吧!夜里咱们爷俩你觉得
14、能逃出去吗?老铁匠仍然面无表情。那也不打了!小铁匠把毛巾狠狠地扔到地上,不打能怎样呢?大不了是一死。不打?老铁匠苦笑,不打铁,我们还是铁匠吗?他站起身,从熊熊炉火中钳出再一次变得柔软的铁,用力按到砧上。儿啊,开锤!军刀在两个月以后打造完毕。青蓝的刀锋,弧形的刀柄,雕了简洁图案的刀鞘。刀似乎可以斩断目光和阳光,那是一把令人胆寒的好刀。小野小队长按时过来取刀,身边跟着四个持枪的日本兵。他盯着刀,嘴角不停抖动。他问老铁匠,全是铁的?老铁匠说,当然。小野再问,如何?老铁匠说,可试。小野就抽出腰间的军刀,哇哇怪叫着冲上来,一道寒光自上而下,直逼老铁匠。老铁匠微微一笑,手中刀轻轻一迎,“噗”一声响,小野的
15、军刀,便折为两截。小野向老铁匠翘起拇指,好快的刀!又摆摆手,示意身边的日本兵接过刀。想不到老铁匠却退后一步,说,刀暂时不能拿走。不能拿走?小野愣住。不能拿走。老铁匠说,刀柄上还没有刻字。刻字?这是规矩。老铁匠说,只有刀柄上刻了字,才算一把刀打造完毕,刀才算有了主人。如果你信得过我,后天过来取刀。小野想想,再看看老铁匠,再想想,再看看老铁匠,然后点点头。他在一张纸片上写下自己的名字,递给老铁匠。要刻得和这个一模一样,小野说,能办到吧?老铁匠笑笑,没问题。别耍花样啊!放心!后天我来取刀!请!可是第二天老铁匠就不见了,连同那把削铁如泥的军刀。小野暴跳如雷,他把全村人驱赶到一起,逼他们说出老铁匠的下落
16、。当然没有人说。也许连他们也不知道。也许连小铁匠也不知道。日本人早在村子通往外界的唯一路口设下重重关卡,老铁匠的突然失踪,让他们百思不得其解。愤怒的小野几次想毙掉小铁匠,可是他终未下手。他们正在村后的山上修筑工事,这个时候他们需要一位强壮的铁匠。一个月后的一个夜里,山上的壮丁们突然组织了一次暴动。他们用石块打死四个看守,然后四散而逃。尽管日本人的机关枪哒哒扫个不停,可是最终,还是有三十多人逃了出去。小铁匠在突围中中弹身亡。据说他是这次暴动的组织者。据说他在临死前只说了一句话。他说,爹告诉我,能屈能伸才是铁。再后来,日本人就投降了。多年后他们那栋老房子突然倒塌。在一个雨夜,伴着一道划破天空的闪电
17、。人们在听到一声闷响后爬起来看,就惊呆了。那房子,只剩下一面伫立的墙。那面墙里,镶着一位伫立的老人。只剩白色骨架的老人。风雨中,白色骨架岿然不动,似乎他的每块骨头,都闪烁出红和蓝的光泽。红色像铁锈或者红的炉火。蓝色像刀锋或者蓝的炉火。白色骨架的手里,紧握着一把刀。军刀。刀柄上清晰地刻着三个字:中国铁。(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情节曲折、极富戏剧性,但老铁匠的失踪、小铁匠的组织暴动,来得太突然了,这是一个小小的遗憾。B小说一开始写老铁匠得知自己被村人说成是汉奸后仍面无表情地打铁,说明老铁匠一开始并没有想要反抗,而是逆来顺受想要忍气吞声躲过这一劫。C“刀
18、柄上清晰地刻着三个字:中国铁。”文字简练,系点睛之笔,对主题进行了阐释与深化,使标题的匠心得以彰显。D小说以饱含深情的笔调,用爱国主义者的鲜血和骨气让一块普通的铁拥有了震撼心灵的内涵,老铁匠与小铁匠互相映衬,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完美。E作者运用悬念,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传神地刻画出了父子俩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祖国尊严的高大形象。(2)“铁”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3)小说中的老铁匠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老铁匠说,“能屈能伸才是铁”。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具体理由。(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85岁屠呦呦至今不是中科院院
19、士,她自己怎么说 屠呦呦摘得诺贝尔医学奖之后,她的“无博士学历,无院士头衔,无留洋经历”特殊身份又受到广泛关注,如何评价她背后大量科研人员的贡献也引发争议。 舆论对屠呦呦落选院士的“打抱不平”由来已久。有人认为,一个获得美国医学最高奖的科学家,竞无法评上中国的院士,不是由于学术原因。人民网2011年的一篇评论就曾强调:屠呦呦除了“不善交际”,还“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在会议上也好,个别谈话也好,她赞同的意见,马上肯定;不赞同的话,就直言相谏,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 然而,学术界对于屠呦呦却不乏质疑之声。2009年,屠呦呦发表了由她编著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后,同样参加“523”项目,
20、并在改造青蒿素分子结构中作出关键贡献的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李英曾撰文称,这本书“许多部分歪曲历史,无视当今现实,严重误导读者”。 其实,早在2011年获得拉斯克医学奖之后,屠呦呦就曾亲自谈到过这个问题,态度要平和的多。 她说,青蒿素项目不是一个人做的,是一个团队做的,是一个大协作项目,是许多人共同参与的结果。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她个人,也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著名科学家饶毅也曾撰文谈及屠呦呦落选院士的问题。他说:屠呦呦确实在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但青蒿素的研究过程复杂, “几乎从头到尾经常出现矛盾”。如果哪天屠呦呦获得了普遍认可,“我希望,中国大众不能简单地英雄崇拜,认为他们是完人。
21、他们不是,也没有人是”。 以下为人民日报2011年11月的一篇报道: 屠呦呦,在两个月前还只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一名普通研究员,而现在,她已经成为新闻的主角。因为她获得了美国拉斯克医学大奖,因为这个奖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药界所获得的最高的世界级大奖。 掌声之外,也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声音。作为一个团队项目,屠呦呦有没有资格以个人的名义获奖?“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现实,又让人对于中国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产生了些许疑问。 而今天,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或许能给我们一些答案。 在15日召开的中国中医科学院2011科技工作大会上,屠呦呦研究员被授予中国中医科学院杰出贡献奖,她所带领的青蒿素研究团队同时获得了100万
22、元人民币的奖金。此前,屠呦呦更是获得了美国2011年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这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药界所获得的最高的世界级大奖。 从幕后走到舞台中央,81岁的屠呦呦平静地说,总结这40年来的工作,我觉得科学要实事求是,不是为了争名争利。 三个“第一”,让她赢得拉斯克奖杯。 带着沉甸甸的拉斯克奖杯,面对赞誉和争议,屠呦呦从容淡定。 我国在1 967年组织了全国七省市开展包括中草药在内的抗疟疾药研究,先后筛选化合物及中草药达4万多种,也没有取得阳性结果,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任务后,屠呦呦任科技组组长。 从1969年1月开始,历经380多次实验,190多个样品,2000多张卡片,她查阅大量文
23、献,借鉴了古代用药的经验,设计了多种提取的方法,终于在1 971年提取出青蒿素。 用乙醚提取青蒿素,这个看似一个极为简单的提取过程,却是拉斯克看重的首创精神。 青蒿素在研制成功之后,无论是申报国家奖励,还是获得国外奖项时,都有一些不同的声音。美国拉斯克奖评委们作了认真的调查后,在最后一份正式的文件中谈到,他们表彰的是屠呦呦对青蒿素的发现,而评奖的关键是三个第一:第一个把青蒿素带入了“523”项目、第一个提取出了具有100%活性的青蒿素、第一个将青蒿素运用到临床并证实它有效。 中国中医科学院张伯礼院士说,这三个第一就等于首创。 首创只是开始。屠呦呦认为,中医药成分复杂,杂质多,如果在未掌握规律之
24、前盲目提取,便无法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成分,直接的一个结果就是在实践中反映不出应有的抗疟效果。所以,这就需要研究人员反复试验,不断改进方法,不断地发现。 然而,如果这些发现不是突破性质的,青蒿素也许仍然无法被提炼出来。起初,屠呦呦选用的是北方生长的青蒿,但是试验效果并不明显。通过反复实践,她发现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与产地有关,南方的比北方的含量高;青蒿素的抗疟药效还与药物部位密切相关,茎和杆是不含抗疟物质的,叶子才是药用部位;叶子还与采收的季节有很大的关系,只有夏秋季叶子繁茂的时候,青蒿素含量才是最高的。 不断研究,不断发现,屠呦呦说,只要国家需要,我就必须持之以恒。 (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有
25、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舆论对屠呦呦落选院士的“打抱不平”是有科学依据的,屠呦呦之所以不能评 上院士,就是因为她“不善言辞”。 B作者认为屠呦呦发表的她自己编著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这本书许多部分 歪曲历史,无视当今现实,严重误导读者。 C著名科学家饶毅也曾撰文谈及屠呦呦落选院士的问题。他说屠呦呦确实在青蒿 素的发现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 D.屠呦呦说,青蒿素项目不是一个人做的,是一个团队做的,是一个大协作项 目,是许多人共同参与的结果。这个荣誉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E屠呦呦发现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与产地有关,南方的比北方的含量高;而关键 的药用部位就是根。(2)屠呦呦面对学术界的质
26、疑的反应,表明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分析。(3)屠呦呦凭借什么获得了拉斯克大奖?请简要回答。(4)屠呦呦似乎对自己不是院士的事实没有太多的争辩,你认为她是如何做到这一点 的?联系实际,谈谈她的做法给你怎样的启示?五、文言文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试题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上马
27、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
28、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
29、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史记.项羽本纪)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B、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
30、泽中以故汉追及之C、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D、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2、下列加点的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今独巨有船,汉军至,无以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B、于是项王乃上马骑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C、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不忍杀之,以赐公D、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天之亡我,我何渡为3、下列各句对本文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其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只因念及他心爱的虞姬和乌骓马,他慷慨悲歌,至于泣下。 B、东城快战时,项羽部下仅剩二十八骑。他奋起神威,持短兵器与汉军战
31、,斩二将,杀数十百人,叱退汉军数里。这充分印证了“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更增加了结局的悲剧色彩。 C、项羽已知当日无法脱身,遂想为部下作出表率,快速作战,并自信可以三次战胜敌人,为部下突破包围,斩下敌军将领,拔掉敌人军旗。 D、项羽在生命的尽头,不愿渡江,送出良骓,并让旧识因自身而获利。在“成王败寇”这样一种传统观念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与他是个本色英雄,与他“重义”的人格魅力都不无关系。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2)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
32、至,无以渡六、语文文字运用下面的一幅对联,打乱了顺序,请你将其整理为一幅较为工整的对联。康桥河边 旷世伟人 多情游子 橘子洲头 作别西天云彩 书写壮志豪情上联: 下联: 七、写作题现代诗人戴望舒曾经在一首烦忧的小诗里,写下这样的诗句: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你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难以忘怀的“烦忧”?或关乎父母,或关乎朋友,或关乎一面之缘的陌生人,或关乎自身成长的秘密。请以“烦忧”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自拟题目,不得套作,不得抄袭,力求表达真情实感,700字左右。 试卷答案一、基础知识1.CA剔透t 孟陬zu;B潜在qin;D氛围fn2.
33、A3.A4.CA小括号应紧贴“教养”,放在“的追求”的前面。B最后的问号应改为句号 。D青头菌后的逗号应改为顿号。 5.AB.句式杂糅。可改为“4G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都起到了积极作用,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C.搭配不当。“勾勒”和“韵律感”不搭配,可将“勾勒”改为“体现”。D.语序不当。可改为“不仅能培养学生正确书写汉字的观念,更可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6.D二、名句默写(1)白露未已 (2)怅寥廓 (3)世胄蹑高位 (4)欲辨已忘言 (5)何处春江无月明 (6)盈盈一水间 (7)周公吐哺三、诗词鉴赏(1)、“涵”是沉浸的意思,诗人登高俯览江水,从碧波如画的清
34、溪中,见到鸿雁南飞和齐山的倒影,把这里的一派秋光通过一个“涵”字曲折地摄入眼底,这优美的景色,读来使人神往。(2)、既有放浪沉醉的自嘲自勉,又有世事沧桑,光阴易逝的的感叹,诗人通过表面的超然物外,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内心的不平与感慨。四、现代文文本阅读(一) (1)1C(C项答非所问,不是“改革”的含义。)(2)C(C项范围太大。原文第三段说“但有人称他是中国史上见诸记载的最早的改革家”)(3)D(A项强加因果;B项“就是因为国君大力招贤、大胆任用”不对,原文第五段是“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君大力招贤、大胆任用”;C项由原文第四段“所以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全部都是自上而下”可知中国历史上的改革是“自上
35、而下的改革”)(二).(1)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B、E不给分。(A这叫“艺术留白”,是为了让读者“参与创作”,引发读者深入的思考,并得到不一样的作品内涵或启发。B结合下文可知,老铁匠面无表情说明他胸有成竹,早就想好了反抗到底的策略。E文中没有心理描写。)(2)铁是本文的线索。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和重要情节。铁暗示本文的主题,象征着中国人民钢铁般的傲骨和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3)从老铁匠锻造的削铁如泥的军刀可以看出他的技艺高超;从他面对村人的误解从容淡定、面对敌人的淫威沉着周旋可以看出他的能屈能伸,临危不惧;从他最后突然失踪化为墙中骨架可以看出他视死如归,坚决反抗的爱国精神。(4
36、)同意。我们需要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但在特殊情况下,我们也许更需要忍辱负重。一块普通的铁,只有忍耐住千百次锻打的痛苦,才会在火与锤的唤呼下变得刚硬锋利,成为削铁如泥的利器;一个平凡的人,只有经受得起被他人误解,能屈能伸,才能够等待最佳时机一击制胜,成就不凡的人生。我们不但要懂得去爱国,更需要掌握爱国的方式。在抗击外族侵略时期,勇敢献身是爱国。在和平建设时期,理智、合法地表达我们的爱国情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韬光养晦,建设强大的祖国同样是爱国。头脑发热冲动的打砸国人的日产汽车,焚烧国内的家乐福超市都是不理智不合法的伪爱国。我们在生活中,在失意时能忍耐,在逆境或困境中能乐观向上,在得意时能信心百
37、倍干一番大事业,这才是我们做人的应有之义。(三)(1)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A、B不给分。(C项完全正确,根据文本第6段。D项与原文的区别在于“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她个人”,也就是说,这个荣誉在属于她个人的同时,也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D项内容不完整,故给2分。E项,前半部分是正确的,关键的药用部位是叶子,不是根,故给1分。A项,原文强调是“不是学术原因”,并没有说就是因为“不善言辞”。B项不是作者的观点)(2)低调、平和。不把所有的功劳归结为自己,而认为是中国科学家群体的。理智、平静。在获得拉斯克大奖之后,能够平静地对待。从容、淡定。面对赞誉和争议,她没有去辩解什么,而是从容淡定
38、。(3)三个“第一”,让她赢得拉斯克奖杯。第一个把青蒿素带入了“523”项目。第一个提取出了具有100%活性的青蒿素。第一个将青蒿素运用到临床并证实它有效。(4)她具有实事求是,持之以恒,创新进取的科研精神。她拥有淡泊名利,理智平和,从容淡定的品性和修为。启示:我们做一件事情,应当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既然决定了去做一件事情,一定要尽自己的努力把这件事做好。面对赞誉,不能骄傲自大;面对争议,不能畏首畏尾。应当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不能因为外界轻易动摇自己的想法。五、文言文文本阅读(1)、C (2)、A “没有用来的办法” B于是|方才C率领|拿来D 助动词的|主谓间取独)(3)、D(A不只因念及虞
39、姬和乌骓马。B “非战之罪也”只是项羽自己的说法。印证的并非是“非战之罪也”,客观上表现了项羽的勇猛无敌。C “快战”是痛痛快快作战之意,“刈旗”是砍倒军旗之意。)(4)、(1)我带兵起义至今已经八年,亲自打了七十多仗,我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所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失败过,因而能够称霸,据有天下。(“身”“败北”“霸”“有”各1分,句意畅通1分)(2)“江东虽然小,但土地纵横各有一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称王了。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到了,没法渡过去。(“地方”“王”“急”“无以”各1分,句意畅通1分)【参考译文】项王的部队在垓下修筑了营垒,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
40、兵把他团团包围了好几层。深夜,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王大为吃惊,说:“难道汉已经完全取得了楚地?怎么楚国人这么多呢?”项王连夜起来,在帐中饮酒。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有骏马名骓(zhu,追),项王一直骑着。这时候,项王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诗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呀骓马不再往前闯!骓马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怎么安排你呀才妥善?”项王唱了几遍,美人虞姬在一旁应和。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能抬起头来看他。 于是项王骑上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趁夜突破重围,向南冲出,飞驰而逃。天快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命
41、令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赶。项王渡过淮河,部下壮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项王到达阴陵,迷了路,去问一个农夫,农夫骗他说:“向左边走。”项王带人向左,陷进了大沼泽地中。因此,汉兵追上了他们。项王又带着骑兵向东,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汉军骑兵追赶上来的有几千人。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了,对他的骑兵说:“我带兵起义至今已经八年,亲自打了七十多仗,我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所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失败过,因而能够称霸,据有天下。可是如今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今天肯定得决心战死了,我愿意给诸位打个痛痛快快的仗,一定胜它三回,给诸位冲破重围,斩杀汉将,砍倒
42、军旗,让诸位知道的确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 于是把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汉军把他们包围起几层。项王对骑兵们说:“我来给你们拿下一员汉将!”命令四面骑士驱马飞奔而下,约定冲到山的东边,分作三处集合。于是项王高声呼喊着冲了下去,汉军像草木随风倒伏一样溃败了,项王杀掉了一名汉将。这时,赤泉侯杨喜为汉军骑将,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瞪大眼睛呵叱他,赤泉侯连人带马都吓坏了,倒退了好几里。项王与他的骑兵在三处会合了 。汉军不知项王的去向,就把部队分为三路,再次包围上来。项王驱马冲了上去,又斩了一名汉军都尉,杀死有百八十人,聚拢骑兵,仅仅损失了两个人。项王问骑兵们道:“怎么样?”骑兵们都敬服
43、地说:“正像大王说的那样。” 这时候,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那里,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小,但土地纵横各有一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称王啦。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到了,没法渡过去。”项王笑了笑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于是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长者,我骑着这匹马征战了五年,所向无敌,曾经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送给您吧。”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追兵交战。光项籍一个人就杀
44、掉汉军几百人。项王身上也有十几处负伤。项王回头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相识吗?”马童这时才跟项王打了个对脸儿,于是指给王翳说:“这就是项王。”项王说:“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说完,自刎而死。王翳拿下项王的头,其他骑兵互相践踏争抢项王的躯体,由于相争而被杀死的有几十人。最后,郎中骑将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争得一个肢体。五人到一块把肢体拼合,正好都对。因此。把项羽的土地分成五块;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六、语文文字运用.答案:(上联)康桥河边多情游子作别西天云彩;(下联)橘子洲头旷世伟人书写壮志豪情。解析:通览对联内容,先将内容分成两类,一类与再别康桥有关,一类与沁园春长沙有关;然后在表达通顺的前提下,将相关内容一一对应;最后按照上联仄声结束,下联平声结束的规律,定出上、下联。(2分)七、写作题.根据题干提示,应选取生活感悟,围绕“烦忧”展开。需要结合自身感受,写出真情实感,注意文体“记叙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