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4-2015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测案):专题20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46459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9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2015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测案):专题20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4-2015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测案):专题20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4-2015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测案):专题20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4-2015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测案):专题20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4-2015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测案):专题20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2014-2015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测案):专题20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2014-2015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测案):专题20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2014-2015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测案):专题20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2014-2015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测案):专题20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2014-2015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测案):专题20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2014-2015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测案):专题20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2014-2015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测案):专题20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2014-2015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测案):专题20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2014-2015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测案):专题20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2014-2015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测案):专题20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一、(2014高考原创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话说“东”“北”东、西、南、北是定至四方的方位词。“东”具有新生、光明、温暖的特点,“北”有死亡、阴暗、寒冷的特点,这种特点决定了其所具有的文化内蕴。 一、东太阳每天从同一方向升起,又从另外同一方向落下,因此,不难想象,对绝大多数原始民族来说,四方中最先产生的方位概念应该是东和西。东方是太阳的诞生地,是给人们送来光明和温暖的地方,是给大地带来春天和生机的地方。因此,他们对东方怀有深深的敬意。春从东来、春由东生。古代社会每当春天来临的时候,要举行隆重的迎春典礼,这典礼要在东郊举行。吕氏春秋孟春纪:“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春于东

2、郊。”东方主生,属阳,所以东和男子就有了联系。“东方千骑”形容夫婿的显赫。汉乐府陌上桑“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后以“东方骑”指女子的贵婿。东既主生,生为人们所向往,所以东西相对时往往以东为佳,以西为劣。拿牛郎织女位置的演变来说。牛郎织女的神话发端于天上的牵牛星和织女星,牵牛星在银河东,织女星在银河西。然而神话中却说:“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织女为天帝之女,尊贵,故居于东;牛郎是寒门少年,卑贱,故居于西。汉语中当几个词并列时,许多情况下其排列顺序不是任意的,一般是按由尊到卑、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次序排列的,方位词的排列也遵循着

3、这一规律。成语中“东”“西”对举时也都是先东后西,如“东倒西歪、东鳞西爪、东张西望、声东击西”等。尊崇东方的心理使得人们在述说事物不确定或无须明确的方位时喜欢说成东。如孔雀东南飞:“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东篱”“东轩”“东园”之类的说法古籍中也时有所见。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篱笆不一定都在东面,只是诗人们乐于说东而已。二、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观察到山的南坡,草木茂盛,一片葱茏,而北坡往往草木稀疏,甚至寸草不生,显得阴冷荒凉。南主生,北主死,所以北方是死亡之所。“南”“北”对举时美好的事物属南,不好的现象归北。陶渊明咏贫士“南圃无遗秀,枯条盈北园”。苏轼三月二十

4、九“南岭过云开紫翠,北江飞雨送凄凉。”两军打仗,输了的一方是“败北”;运动场上比赛,负方也是“败北”,这“败北”之“北”,并不等于东南西北方位的北。“北”字古文字字形很像两个人背靠背之形,一个向左,一个向右,这个“北”字即古之“背”字。“北”被假借为表示方位之“北方”义以后,就另造了“背”字。北既为背,“败北”就可以理解了。当两军相接时,是正面相向的,激战之后,败方撤退,转身逃跑,就成了背向敌方,这就是“败北”了。胜方朝着败军背后衔尾穷追,这就是“追亡逐北”,逐其背也。北即背,“败北”就是背敌而逃,逃的方向不管是东、是南、是西,都叫“败北”。1下列关于“东”的文化内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5、)A“东”应该是大多数原始民族最先产生的方位概念,因为太阳每天从同一方向升起,又从另外同一方向落下。B“东方”给人们温暖,给大地带来生机,古人对东方怀有深深的敬意,“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就是佐证。C“东方”主生,属阳,所以东和男子就有了联系,后以“东方骑”指女子的贵婿。D“东”在有些地方表示不确定或无须明确的方位,这是因为尊崇东方的心理,“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中的“东”就是如此。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山的北坡往往草木稀疏,甚至寸草不生,阴冷荒凉,“南”“北”对举时美好的事物属南,“南圃无遗秀,枯条盈北园”就是如此。B“北”字即古之

6、“背”字,最先是没有“背”字的,“北”被假借为表示方位之“北方”义以后,才造出“背”字。C胜方朝着败军背后衔尾穷追,这就是“追亡逐北”,逐其背也。北即背,败北,是向北方逃跑,因为北方是死亡之所。D“败北” 就是向背向敌方的方向逃走,当两军相接时,是正面相向的,激战之后,败方撤退,转身逃跑,就成了背向敌方。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牵牛星、织女星实际位置和神话中的位置不一样,是“东”“西”二词的传统文化蕴涵的差异造成的。B汉语中当几个词并列时,顺序是要遵循一定规律的,是按由尊到卑、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次序排列的,方位词也不例外。C“东倒西歪、东鳞西爪、东张西望、声东

7、击西”等成语中都是先东后西,这种现象和人们奉“东”为尊的心理有关。D苏轼三月二十九:“南岭过云开紫翠,北江飞雨送凄凉。”中把南方写的很美好,北方写的凄凉,可以看到方位词的文化内涵的影子。【答案】二、(2014高考原创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永远流传的语言符号文化传播最重要的载体是文字,要真正接触古人的灵魂,则必须理解古文字。纵观历史,每次学术思想发生重要变化时,一定会伴随文字学的深人研究与传播。东汉后期发生古今文之争,许慎的说文解字便是应运而生的第一部文字学专著;王安石变法时也要对文字学进行一番新的解释,亲自著字说。中国的汉字适于永久性的流传。先不说字形和字体,只看传播文字的载体便可

8、以感受到中国先民杰出的智慧。就现存史料来说,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殷商时的知识分子把占卜的结果以文字形式用刀雕刻在龟甲或大块兽骨上,然后集中存放,可能是想用来验证占卜的准确性,肯定也有长期保存、流传后世的意识。其结果真的流传下来,致使三千余年后的人们从土里将其挖掘出来后基本还能认识,能读懂大体的意思,堪称奇迹。流传至今最早的甲骨文是河南安阳小屯出土的殷墟文字,距现在已有三干六百多年。这不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世界的瑰宝,殷墟已被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可以看出其重要地位。从现在考古学来看,考证最重要的依据依然是古文字,在诸多出土文物或墓葬中,只有看到相关文字,才能最后确定墓葬主人的身份和其他问题,

9、由此可见文字的重要性。中国人历来有不朽意识,即使肉体消亡,也希望灵魂永生希望自己的名字和事迹永载史册,于是便干方百计地通过文字将其记录下来,并希望永远流传。在甲骨文之后,一些地位显赫的大贵族便把自己的名字和一些大事(包括刑法等)铸在青铜器上,这便是金文。大型青铜器中适合于铸造出文字的主要是钟和鼎,因此这类文字又称“钟鼎文”。最初的钟鼎铭文往往只有几个字或一两句话,到西周后期字数逐渐增多。周宣王时的毛公鼎二十三行、四百九十七字,是目前发现的最长的钟鼎铭文。其后,人们便把文字镌刻在石头上,所谓的勒铭、立碑、石鼓文均同此类。稍有地位和影响的人物死后,后人一定要请名人撰写墓志铭并刻碑。诸如此类的举措,

10、目的都是一个:永远流传。另外,用朱漆写在简陵上、用墨写在宣纸上等方式,也可以长久保存。近现代不断出土的竹简,敦煌保存的唐代人写的卷轴,全部是一千多年前的文字,至今依然清晰完整。甲骨文也好、钟鼎文也好,石鼓文也好,只要是汉字,今人便能够看明白绝大多数,确实达到了流传的目的。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比较系统地连贯地记载三干余年的有文献可证的历史,文字和记载文字的形式是关键性因素之一。应当说,中国历史所谓的“分久必合”,汉字和汉语言的文化传承是重要的因素之一。2006年8月初公布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微的创意便来自篆字,其中许多项目图标的确很有篆字的神韵,可见汉字生命力之强大。文字的产生是人类文明进

11、步的重要里程碑,是文学流传下来的前提。1下列各项中对“汉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是适于永久性流传的文字,从字形和字体上看,有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等形式,这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中国先民杰出的智慧。B“汉字”种类很多,但今人能够看明白绝大多数,它使中华民族三干余年的有文献可证的历史得以流传。C“汉字”和汉语言的文化传承是中国历史所谓的“分久必合”的重要因素之一。D“汉字”的生命力非常强大,2006年8月初公布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微的创意便来自篆字。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字是文化传播最重要的载体,是文学流传下来的前提,要真正接触古人的灵魂,则必须理解

12、古文字。B每次学术思想发生重要变化时,一定会伴随文字学的深人研究与传播,许慎的说文解字便是例证。C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它是雕刻在龟甲或大块兽骨上的文字,三千余年后的人们从土里将其挖掘出来后基本还能认识,能读懂大体的意思,堪称奇迹。D古文字是现在考古学考证中最重要的依据,在诸多出土文物或墓葬中,只有看到相关文字,才能最后确定墓葬主人的身份和其他问题。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流传至今最早的甲骨文是河南安阳小屯出土的殷墟文字,他不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世界的瑰宝,已被列人世界文化遗产。B金文是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记载的是显赫的大贵族的名字和一些大事,他们希望自己的

13、名字和事迹永载史册。C稍有地位和影响的人物死后,后人为了先辈的事迹永远流传,找名人撰写墓志铭并刻碑。这样就产生了石鼓文。D文字还可写在简陵上、宣纸上,也可以长久保存。近现代不断出土的竹简,敦煌保存的唐代人写的卷轴,全部是一千多年前的文字,至今依然清晰完整。三、(2014高考原创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家风乃吾国之民风鲍鹏山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中国也有着世界上传承最悠久的家族,比如孔子家族,至今已传承两千五百多年了,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家族。这样的国,这样的家,必是文化深厚德行敦厚,并因此而承传绵久。这样的家,一定是有“家风”的。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

14、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家风的形成往往是,一个家族之链上某一个人物出类拔萃深孚众望而为家族其他成员所宗仰追慕,其懿行嘉言便成为家风之源,再经过家族子孙代代接力式的恪守祖训,流风余韵,代代不绝,就形成了一个家族鲜明的道德风貌和审美风范。家风对家族的传承至关重要。没有淳厚家风,无法使一个家族瓜瓞不绝,更无法使一个家族不分崩离析。有认同感的家族才有凝聚力,这种认同感显然不可能是家族财产,因为财产常常被瓜分而最终罄尽,只有一种东西可以被家族中所有成员分沾,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因此增值那就是让所有家族成员引以为豪的“家风”,家风是一个有影响力有美誉度的家族必备的要素,也是一个家族

15、最核心的价值。家风往往体现在有德望的祖先定下的家训家规中,这些家训家规在中国有着诸多的名称:“家规”“家矩”“家训”等等,若一言以蔽之,就是“家教”。无形的家风必须依赖有形的家教而得以流传并发扬光大。 “家教”是所有民族都拥有的一种对子孙的教育方式,但以中国为最有特色,因为,在中国,“家教”尤为重要和必要。中华民族历几千年而血脉不断文明不坠,我们自有我们全社会共同尊崇的价值基础。这个价值基础是以儒家道德信仰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我们民族的信仰系统不是仰仗宗教,而是仰仗对自身传统道德的尊崇和修习,修习的最普遍方式,非仪式而是“教化”。 “教化”的方式包括多种:宗法制度的熏陶和约束、官方倡导鼓励以至于

16、全民崇尚的读书(以读儒家经典为基本内容)、良风美俗中的礼仪习得等。而家教,是“教化”中最重要也最普遍的形式,直言之,没读过儒家经典的人在古代中国比比皆是,但是,完全没有接受过家教的人几乎没有。很多没有受过学校教育、又无宗教信仰的人,其基本价值观并无悖谬,甚至道德信念极深,为人极其诚悫敦厚,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中国式的“家教”。中华民族创造过世界民族中罕见的奇迹:那就是,国民整体的教养气质,都是彬彬有礼温柔敦厚的,国民的行为举止,也是有理有据规矩方圆的。这是“教化”之功,而“家教”,在“教化”之中,居功至伟。中国人安身立命之处不是天国,而是家国。家风乃吾国之民风。(摘自2014年2月24光明日报)

17、 1下列各项中对“家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家族文化风格,它体现家族成员的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B“家风”对家族的传承至关重要,一个家族的生生不息,一个家族和睦团结,依赖于淳厚的家风。C“家风”是一个有影响力有美誉度的家族必备的要素,也是一个家族最核心的价值。D“家风”体现在有德望的祖先定下的家训家规中,这些家训家规就是“家教”,还被称为“家规”“家矩”“家训”等。2下列各项中对“家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教”是家风得以流传并发扬光大必须依赖的具体形式。在中国有着诸多的名称,如:“家规”“家矩”“家训”等等。B“家

18、教”是所有民族都拥有的一种对子孙的教育方式,在中国尤为重要和必要,所以中国最有特色。C“家教”可以使很多没有受过学校教育、又无宗教信仰的人基本价值观并无悖谬,甚至道德信念极深,为人极其诚悫敦厚。D“家教”是“教化”方式中最重要也最普遍的形式,没读过儒家经典的人在古代中国比比皆是,但是,完全没有接受过家教的人几乎没有。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家族之链上某一个人物深孚众望为家族其他成员所宗仰追慕,其懿行嘉言经过家族子孙代代接力式的恪守,流风余韵,代代不绝,就形成了家风。B有认同感的家族才有凝聚力,这种认同感就是让所有家族成员引以为豪的“家风”。C中华民族历几千年

19、而血脉不断文明不坠,我们有我们全社会共同尊崇的以儒家道德信仰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这一价值基础。D“家教”在“教化”之中,居功至伟,它使国民整体的教养气质,一直都是彬彬有礼温柔敦厚的,国民的行为举止,也是有理有据规矩方圆的。四、(14届安徽合肥高三二次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中国美学认为,艺术不是为人们提供一件有使用价值的器具,也不是用命题陈述的形式向人们提出有关世界的一种真理(知识体系),而是向人们打开(呈现)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这个意象世界照亮一个本然的生活世界,这是人与万物融为一体的世界,是充满意味和情感的世界,这就是“美”与“真”的统一

20、。这个“真”不是逻辑的“真”,而是存在的“真”。这就是王夫之说的“如所存而显之”,“显现真实”,就是显现存在的本来面貌。这也就是杜夫海纳说的“灿烂的感性”,就是以情感性质的形式揭示世界的意义,是感性与意义的内在统一。中国美学的这个理论,在理论上最大的特点就是重视“心”的作用,重视精神的价值。这里的“心”并非被动的、反映论的“意识”或“主观”,而是具有巨大能动作用的意义生发机制。心的作用,就是赋予与人无关的外在世界以各种各样的意义。这些意义之中也涵盖了“美”的判断,离开人的意识的生发机制,天地万物就没有意义,就不能成为关。中国美学的意象理论,突出强调了意义的丰富性对于审美活动的价值,其实质是恢复

21、创造性的“心”在审美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提高心灵对于事物意义的承载能力和创造能力。受中国美学的影响,中国传统艺术都十分重视精神的层面,重视心灵的作用。宗白华强调中国艺术是一个虚灵世界,是一个“永恒的灵的空间”,强调中国艺术是“世界最心灵化的艺术,而同时又是自然的本身”;他提醒大家要特别注意中国的工艺器物、艺术作品的虚灵化的一面,并且与易象相联系,更多地体验“器”的非物质化的一面,与“道”可以契合的一面。中国艺术家追求“意境”,“意境”就是艺术作品显示一种形而上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所以宗白华在他的著作中多次说过,中国艺术常常有一种“哲学的美”,中国艺术常常包含一种形而上的意味。一些西方汉学家

22、特别喜欢把中国艺术从“物”的层面去考证和分析,这种考证和分析当然很有价值,但他们中间有的人在这么做的时候,常常抽走中国艺术的精神的层面、审美的层面,抽走宗白华所强调的虚灵化的层面。在他们那里,中国艺术不再是“永恒的灵的空间”。这样,他们的研究,实际上完全否定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的价值。中国美学的这个理论,突出了审美与人生、审美与精神境界的提升和价值追求的密切联系。艺术的本体之所以是“意象”,艺术活动之所以是意象创造活动,就是因为它可以照亮人生,照亮人与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从而引导人们去努力提升自已的人生境界,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和更有情趣的人生。(选自叶朗追求照亮生活的艺术之光,有删改

23、)【小题1】与“意象世界”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A、意象世界是一个完整并且有意蕴的情景交融的感性世界。B、意象世界是一个充满意味和情感的人与万物相融的世界。C、意象世界是一个美与真相统一的能显现真实的感性世界。D、意象世界是一个感性与意义相统一而更偏重情感的世界。【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从中国美学关于艺术作用的观点人手,阐明了意象理论的基本内涵,进而指出杜夫海纳所说的“灿烂的感性”是受到了意象理论的影响。B、第二段紧承上文,指出中国美学的意象理论最大的特点是重视“心”的能动作用,其目的在于提高心灵对于事物意义的承载能力和创

24、造能力。C、第三段首先指出中国美学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然后指出西方汉学家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价值的错误理解,最后介绍宗白华在这方面的论述。D、第四段在前三段论述意象理论内涵、特点和影响的基础上,最后阐明意象理论可以引导人们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和更有情趣的人生。【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美离不开“心”的能动作用,如果离开了人的意识的生发机制,美就在天地万物之间不复存在了。 B、中国工艺器物、艺术作品的虚灵化特别值得重视,它使得中国艺术成为世界最心灵化的艺术之一。 C、西方汉学家都喜欢把中国艺术从“物”的层面去考证和分析,完全否定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

25、价值。 D、因为艺术活动可以不断地去创造意象,所以艺术才得以照亮人生,照亮人与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五、(14届辽宁沈阳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

26、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

27、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

28、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致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在这些节令

29、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二十四节气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因而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下列对“二十四节气”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能用土圭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并确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B我国古代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

30、气,称节气,全年分72候24节气,这种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早在淮南子中就有完整记载。C二十四节气由我国劳动人民独创,不仅反映了季节的变化,还具有指导农事活动的功能,对人民生活有广泛的影响,是重要的文化遗产。D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知,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了四季的开始。张冠李戴。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阳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一年共经历24个节气,“节气”“中气”交替出现,现在人们把它们统称为“节气”。B二十四节气的制订经历了不断改

31、进和完善的过程。公元前104年,邓平等人在太初历中正式将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并明确了其天文位置。C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节气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小雪、大雪等节气反映气温在一年中的升降变化。D“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谚语讲述的是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的顺序,民众对此耳熟能详。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的影响,这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结合紧密,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B民间“冬至饺子夏至面”“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说法说明夏至、暑伏与日常生活紧密

32、相连,许多民俗活动也在这些节令里开展。C “惊蛰”用天上初现惊雷和地下蛰伏的虫子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而在我国南方虫子根本不蛰伏,所以无法有“惊蛰”一说。D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六、(14届河北石家庄高三二模)阅读下面文本,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诗与禅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一属文学,一属宗教,它们的归趣显然是不同的。然而,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要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这又使它们有了互相沟通的可能。禅宗在唐代确立以后,就在

33、诗人中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诗人们谈禅、参禅,诗中有意无意地表现了禅理、禅趣。而禅师也在诗中表现他们对世界和人生的观照与理解。于是,诗和禅就建立了联系,到宋代,以禅喻诗遂成为风气,在这风气中出现了严羽的沧浪诗话这部著名的文学批评著作,这部诗话牵涉到的以禅喻诗的评论,又引出各种赞同和反对的意见,是是非非,争论了将近一千年。诗和禅的沟通,表面看来似乎是双向的,其实主要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诗赋予禅的的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禅赋予诗的却是内省的功夫,以及由内省带来的理趣;中国诗歌原有的冲和淡泊的艺术风格也因之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也许把禅的作用估计过高,但不可否认,禅给了

34、诗一种新的刺激,使诗的面貌更加丰富多彩了。禅对诗的渗透,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是以禅入诗。以禅入诗,是指把禅意引入诗中。其中有些作品是用禅语阐述禅理,只有诗的躯壳而没有诗的审美价值,严格地说不能算是诗,或姑且称之为“禅言诗”。这些诗总的看来并无可取之处,只有个别富有理趣的作品能引起我们的兴趣。更值得研究的是另外一些作品,它们或写花鸟,或绘山水,或吟闲适,或咏渔钓,并没有谈禅,但在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寓有禅意。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青苔返照如同一个象征,使人想到大千世界就这样不知不觉地生生灭灭,无有常住。禅宗重视“返照”的功夫,“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所用

35、的字面也使人联想到禅宗的教义,而诗里所表现的清静虚空的心境,更是禅宗所提倡的。冷斋夜话里的一段记载也很有趣。华亭船子和尚有偈曰: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丛林盛传,想见其为人。山谷倚曲音,歌成长短名曰:一波才动万波随,蓑笠一钩丝。金鳞正在深处,千尺也须垂。吞又吐,信还疑,上钩迟。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明月归。船子和尚写的是垂钓的情景和过程,意象丰富,境界高远,而又寄寓着随缘任运的禅理。千尺丝垂,以见求之深,万波随动,以见动之广;鱼既不食,遂空载月归。诗的意境亦返于清净虚空,有禅理禅趣而无禅语,简直可以当一首渔父词来读,和柳宗元的江雪、张志和的渔歌子相去无几

36、,难怪为人所盛赞。禅对诗的渗透,另一方面就是以禅喻诗。细分有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的区别。以禅参诗是态度和方法去阅读欣赏诗歌作品。以禅衡诗是用禅家所谓大小乘、南北宗、正邪道的说法来品评诗歌的高低。以禅论诗则是用禅家的妙谛来论述作诗的奥妙。这是三种不同的以禅喻诗。 (摘编自袁行霈诗与禅)1下列对于诗与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与禅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诗属于文学范畴,禅属于宗教范畴,二者的归属、旨趣都不同。B 禅赋予诗以内省的功夫,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拓宽了诗歌的意境,提升了诗歌的品味,使诗充满理趣。C 诗与禅建立联系是在禅宗在唐代确立之后,诗人广泛地受到禅的影响,而禅师的诗歌也表现了他

37、们对世界和人生的观照与理解。D 诗与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追求言外之意,二者的沟通表面看来似乎是双向的,其实主要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这部文学批评著作问世后,人们对于其以禅喻诗的评论有不同看法,引出了一千多年的诸多争论。B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这句诗形象地说明诗和禅的相互作用,表明了二者相互依赖的关系。C 中国诗歌的艺术风格冲和淡泊,在以禅喻诗成为风气后,这种风格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可见,禅对诗的风格是有影响的。D 王维的鹿柴并没有禅语,之所以能使人联想到禅宗的教义,只是因为笔墨之外寓有禅意。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赋予禅的是外在的形式,禅赋予诗的则是内省带来的理趣,由此可见,禅对诗的影响更大更深刻。B 船子和尚写了垂钓的情景和过程,丝纶、水波、游鱼、月明等意象丰富,寄寓随缘任运的禅理,意境之美可以和江雪渔歌子相比。C 以禅喻诗细分起来有三种: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三者虽然有区别,但都体现了禅对诗的渗透。D 禅言诗有些是用禅语阐述禅理,有诗歌的形式却没有诗歌的审美价值,可取之处不多,因而不能流传至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