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北京市海淀区人大附中2020届高三生物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46353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6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海淀区人大附中2020届高三生物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北京市海淀区人大附中2020届高三生物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北京市海淀区人大附中2020届高三生物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北京市海淀区人大附中2020届高三生物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北京市海淀区人大附中2020届高三生物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北京市海淀区人大附中2020届高三生物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北京市海淀区人大附中2020届高三生物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北京市海淀区人大附中2020届高三生物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北京市海淀区人大附中2020届高三生物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北京市海淀区人大附中2020届高三生物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北京市海淀区人大附中2020届高三生物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北京市海淀区人大附中2020届高三生物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北京市海淀区人大附中2020届高三生物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北京市海淀区人大附中2020届高三生物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北京市海淀区人大附中2020届高三生物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北京市海淀区人大附中2020届高三生物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北京市海淀区人大附中2020届高三生物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北京市海淀区人大附中2020届高三生物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北京市海淀区人大附中2020届高三生物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北京市海淀区人大附中2020届高三生物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北京市海淀区人大附中2020届高三生物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高中生物实验方法和选材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可用本尼迪特试剂、比色法鉴定橙汁中还原糖的含量B. 稀释涂布法可用于测定土壤中细菌、霉菌的种类和数量C. 哺乳动物血液和菜花都不宜作为材料用于DNA粗提取实验D. 洋葱鳞片叶内表皮没有颜色干扰适宜用于观察染色体数目【答案】B【解析】【分析】1、本尼迪特试剂是检测还原糖的试剂,它与还原糖反应颜色由蓝色变为红黄色。2、稀释涂布平板法可用来测定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平板划线法可以用于菌种的纯化和分离。3、DNA粗提取实验材料,选用DNA含量相对较高的生物组织,成功的可

2、能性更大。【详解】A、橙汁的颜色会干扰沉淀量的判断,A错误;B、稀释涂布法通过菌落的数量来代表活菌数,通过菌落的形态特征来鉴别其种类,B正确;C、哺乳动物血液中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线粒体,而白细胞数量少,均不适宜做提取DNA的材料;菜花是植物细胞含有大量的DNA,可以作提取DNA的植物材料,但在提取前需先去除细胞壁,C错误;D、洋葱内表皮细胞不分裂,不会形成染色体,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课本基础实验原理和选材,意在考查学生能独立完成教材所列的生物实验,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

3、、处理。2.下列有关实验材料和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通过对比MnO2和肝匀浆对H2O2分解的催化效率可证明酶的高效性B. 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应保持温度始终为37C. 淀粉、蔗糖、淀粉酶和碘液可用于验证淀粉酶的专一性D. 测定温度对酶活性影响时需先将酶和底物混合后再在相同温度下保温【答案】A【解析】【分析】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2、酶的生理作用是催化。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详解】A、通过无机催化剂(MnO2)和肝匀浆(过氧化氢酶)催化H2O

4、2分解速率,证明酶的高效性,A正确;B、由于不确定实验使用的底物和酶的种类,所以并不能确定37较为适宜,B错误;C、蔗糖和蔗糖的分解产物都不与碘液发生反应,无法检测蔗糖是否被分解,C错误;D、测定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时,应先将酶和底物分别保温在实验设计温度,再混合,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探究酶的特性,对于此类试题,需要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取材是否合适、实验选用的鉴定试剂是否合理、实验条件控制是否得当及实验设计是否合理等,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3.为探究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将同一品种玉米苗置于25条件下培养,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5、( )A. 此实验共有两个自变量:光照强度和施肥情况B. D点比B点CO2吸收量高原因是光照强度大C. 在土壤含水量为40%60%的条件下施肥效果明显D. 制约C点时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主要是土壤含水量【答案】A【解析】【分析】通过图解可以看出实验的自变量有光照强度、土壤含水量、有无施肥,因变量为CO2吸收量。解决本题应注意以下几点:光照强度、温度、土壤含水量、肥料供应情况均可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强度;若单独改变某一条件,可以使光合作用强度继续增强,则该条件为此时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在设计对照试验时,除自变量不同外,所有无关变量应相同;应确定适合观察的因变量,以对实验进行结果的统计与分析。【详解】A

6、、本实验有不同光照强度、是否施肥、土壤含水量三个自变量,A错误;B、D点和B点的自变量为光照强度不同,D点光照强度大于B点,所以CO2吸收量高,B正确;C、通过图解D点与E点(或B点与F点)的CO2吸收量比较,可看出施肥影响明显是在含水量在40%60%的条件下,C正确;D、C点土壤含水量较少,光合作用强度较低,在C点基础上增大土壤含水量,可提高其CO2吸收量,因此C点条件下限制玉米CO2吸收量的主要因素是土壤含水量,D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通过坐标曲线的分析,考查考生对坐标曲线、光合作用限制因素的分析能力以及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措施;还通过实验的设计与分析,考查考生对对照实验中自变量、因变量、

7、无关变量的控制能力,以及实验结果的预测与分析能力。4.在适宜条件下,用不同浓度的某除草剂分别处理甲和乙两种杂草的叶片,并加入氧化还原指示剂,根据指示剂颜色变化显示放氧速率,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需要先建立指示剂颜色变化与放氧速率关系的数学模型B. 相同浓度时颜色变化快的品种受除草剂抑制效果更显著C. 与品种乙相比,除草剂对品种甲光合速率抑制较强D. 除草剂浓度为K时,品种甲的叶绿体仍可发生CO2固定【答案】B【解析】【分析】叶片光合作用时水被分解,产生氧气,氧化还原指示剂遇氧气后颜色发生变化,指示剂颜色变化越快,放氧速率高,光合作用越强。【详解】A、指示剂遇到氧气才会变色,

8、所以要先建立指示剂颜色变化与放氧速率关系的数学模型,A正确;B、指示剂颜色变化越快,放氧速率高,说明光合作用受到的抑制作用弱,B错误;C、相同除草剂浓度下甲的放氧速率低于乙,说明除草剂对品种甲光合速率的抑制较强,C正确;D、由于放氧速率属于净光合速率,当净光合速率0时,真光合速率=呼吸速率(不为0),所以仍然有CO2固定,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综合知识,意在考查识图和题干信息的理解能力,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建立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5.小麦育种专家育成的“小麦二体异附加系”,能将长穗偃麦草的抗

9、病、高产等基因转移到小麦中。普通小麦6n42,记为42W;长穗偃麦草2n14,记为14E。如图为普通小麦与长穗偃麦草杂交选育“小麦二体异附加系”示意图。根据流程示意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普通小麦与长穗偃麦草为同一个物种,杂交产生的F1为四倍体B. 过程可用低温抑制染色体着丝点分裂而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C. 乙中来自长穗偃麦草的染色体不能联会,产生8种染色体数目的配子D. 丁自交产生的子代中,含有两条来自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的植株戊占12【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普通小麦与长穗偃麦草杂交选育小麦新品种的过程。先将普通小麦与长穗偃麦草杂交得到F1,表示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获得甲

10、,再将甲和普通小麦杂交获得乙,乙再和普通小麦杂交获得丙,经选择获得丁,最终获得染色体组成为42E的戊。【详解】A、普通小麦长穗偃麦草杂交产生的后代F1不育,存在生殖隔离,不是同一个物种,A错误;B、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原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不是抑制染色体着丝点分裂,B错误;C、分析题图可知,乙中来自燕麦草的染色体组是一个,因此长穗偃麦草的染色体不能联会,产生的配子的染色体数目是21+07E,共8种染色体数目的配子,C正确;D、丁体细胞中含有一条长穗偃麦草染色体,自交后代中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的情况是2条:1条:0条=1:2:1,因此含有两条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的植株戊占1/4,D错误。故选C。考点:

11、本题主要考查遗传与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6.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 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B. 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C. 35S标记噬菌体的实验中,沉淀物存在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D. 实验中釆用离心的手段是为了把DNA和蛋白质分开【答案】C【解析】【分析】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和蛋白质外壳(C、H、O、N、P);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

12、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详解】噬菌体是病毒,是营活细胞寄生生活的生物,不能直接在培养基上培养,A错误;该实验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保温培养,但时间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B错误;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而噬菌体在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并没有进入细菌内,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若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少数蛋白质外壳未与细菌分离所致,C正确; 实验中釆用离心是将噬菌体与被侵染的大肠杆菌分离,故D错误。7.北京地区蛙生殖季节是46月,在一年中的其他月份,为促进蛙卵的

13、成熟和排放,可人工向已怀卵雌蛙腹腔内注射蛙垂体悬浮液。表中列出了不同月份,制备注射到每只青蛙体内的雌蛙垂体悬浮液所需的垂体个数。关于这个实验的设计与结论分析错误的是( )月份912月12月3月4月垂体个数5432A. 表中数据显示:越接近繁殖季节,所需垂体个数越少B. 据此数据可推测:越接近繁殖季节,垂体产生的促性腺激素越少C. 据此数据可推测:越接近繁殖季节,蛙卵的成熟程度越高D. 若换用雄蛙的垂体,可以获得同样的实验结论【答案】B【解析】【分析】垂体可以产生促性腺激素,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调节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雌蛙垂体悬浮液中含有的促性腺激素可作用于卵巢,促进蛙卵的成熟和排放。蛙卵发育越

14、成熟,需要性激素越少,因此需要促性腺激素量也越少。【详解】A、由题干可知,北京地区的蛙生殖季节是4-6月,表中数据显示各月份中4月所需垂体数量最少,因此越接近繁殖季节,所需垂体个数越少,A正确;B、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促进卵细胞成熟,越接近繁殖季节所需要的垂体数量越少,是由于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更多,以及卵更接近成熟所需激素更少两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B错误;C、越接近繁殖季节,所需激素更少,说明蛙卵的成熟程度越高,C正确;D、雄蛙的垂体也能分泌促性腺激素,可以获得和雌蛙同样的实验结论,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动物激素调节相关内容,意在考查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能运用

15、这些信息,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8.将青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在脊柱下部打开脊椎骨,剥离出脊髓一侧的一对脊神经根(包含背根、腹根和由背根腹根合并成的脊神经,如图)。已知分别电刺激背根、腹根、脊神经均可引起蛙同侧后肢发生收缩。若利用上述实验材料设计实验,以验证背根具有传入功能,腹根具有传出功能,实验操作和预期结果都正确的一组是( )实验操作预期结果A剪断背根中央处,分别电刺激背根向中段、外周段刺激背根向中段蛙后肢收缩;刺激背根外周段不发生反应B剪断腹根中央处,分别电刺激腹根向中段、外周段刺激腹根向中段蛙后肢收缩;刺激腹根外周段不发生反应C剪断脊神经,分别电刺激背根、腹根蛙后肢均不收缩D剪断背根

16、、腹根中央处,电刺激脊神经蛙后肢收缩A. AB. BC. CD. D【答案】A【解析】【分析】背根传入功能:电刺激背根向中段可以产生后肢运动反应,表明神经兴奋进入脊髓的中枢并通过传出神经纤维引发相应肌肉收缩,可见是传入功能。电刺激背根外周段不发生反应,表明背根无传出功能。腹根传出功能:电刺激腹根向中段不发生反应,而电刺激腹根外周段可以产生后肢运动反应,表明神经兴奋进沿传出神经纤维引发相应肌肉收缩,因此是传出功能。【详解】A、电刺激背根向中段后肢收缩,表明神经兴奋进入脊髓的中枢并通过传出神经纤维引发相应肌肉收缩,可见是传入功能;电刺激背根外周段不发生反应,表明背根无传出功能,A正确;B、刺激腹根

17、向中段蛙后肢收缩,表明神经兴奋进入脊髓的中枢并通过传出神经纤维引发相应肌肉收缩,可见是传入功能;刺激腹根外周段不发生反应,表明腹根无传出功能,B错误;C、脊神经由背根和腹根合并,电刺激脊神经蛙后肢均不收缩,不能说明背根具有传入功能,腹根具有传出功能,C错误;D、脊神经由背根和腹根合并,电刺激脊神经蛙后肢收缩,不能说明背根具有传入功能,腹根具有传出功能,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能否依据解剖结构和实验提供的相应的生理现象,通过推理得出脊神经背根和腹根的生理功能。首先要能读懂示意图,了解“向中段和外周段”的涵义,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从而得出正确结论。9.研究人员利用农杆菌侵染水稻叶片

18、,经组培、筛选最终获得了一株水稻突变体。利用不同的限制酶处理突变体的总DNA、电泳;并与野生型的处理结果对比,得到图所示放射性检测结果。(注:T-DNA上没有所用限制酶的酶切位点)对该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A. 检测结果时使用了放射性标记的T-DNA片段做探针B. 该突变体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T-DNA插入到水稻核DNA中C. 不同酶切显示的杂交带位置不同,说明T-DNA有不同的插入位置D. 若野生型也出现杂交带,则实验样本可能被污染,检测结果不准确【答案】C【解析】【分析】将目的基因插入到农杆菌的Ti质粒的T-DNA上,通过农杆菌的转化作用,就可以使目的基因进入植物细胞,并将其插入到植物细

19、胞中染色体的DNA上,使目的基因的遗传特性得以稳定维持和表达。它是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采用最多的方法。放射性标记的T-DNA片段做探针的目的是检测受体细胞的DNA中有无目的基因。均显示一条杂交带,说明在这一突变体中,T-DNA插入位置是唯一的。【详解】A、图示结果突变体中出现放射性,说明使用了放射性标记的T-DNA片段做探针对目的基因进行检测,A正确;B、该突变体产生的根本原因是T-DNA携带目的基因插入到水稻的DNA中,B正确;C、不同酶切杂交带位置不同,说明不同酶切后带有T-DNA的片段长度不同(即:不同的酶切位点距离T-DNA的远近不同),C错误;D、由图所示放射性检测结果可知,野生型

20、无放射性杂交条带,若野生型也出现杂交带,则实验样本可能被污染,检测结果不准确,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通过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方法检测目的基因的方法,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运用,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判断能力。10.研究人员用图1中质粒和图2中含目的基因的片段构建重组质粒(图中标注了相关限制酶切割位点),将重组质粒导入大肠杆菌后进行筛选及PCR鉴定。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A. 构建重组质粒的过程应选用Bcl和Hind两种限制酶B. 使用DNA连接酶将酶切后的质粒和目的基因片段进行重组C. 能在添加四环素的培养基上生存一定是含有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D. 利用PCR鉴定含目的基因的大肠杆菌时应选用引物甲和引物

21、丙【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1)分子水平上的检测: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

22、A-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2)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详解】A、选择的限制酶应在目的基因两端存在识别位点,但BamH可能使质粒中的两种标记基因都破坏,因此只能选Bcl和Hind两种限制酶切割,A正确;B、使用DNA连接酶将酶切后的质粒和目的基因片段进行重组,B正确;C、能在添加四环素的培养基上生存的也可能是没有重组目的基因的大肠杆菌,C错误;D、PCR技术要求两种引物分别和目的基因的两条单链结合,沿相反的方向合成子链,故所用的引物组成为图2中引物甲和引物丙,D正确。故选C。11.科学家提出两种不同假说来解释酶与底物的专一性

23、问题,“锁钥”假说和“诱导契合”假说。“锁钥”假说认为,底物和酶好似钥匙和锁的关系,一把锁只能被一把钥匙打开。“诱导契合”假说则认为,底物不能直接与酶很好地结合,与酶接触后会诱导酶的空间结构发生一定的改变,结构改变后的酶可以与底物完美结合,这就好像两个人握手的过程一样。科研人员为证明上述两种假说,设计如下实验。在蚯蚓蛋白酶II(EfP-II)反应液中,加入底物CTH,反应生成黄色物质,检测黄色物质的吸光度(A405),绘制出曲线EfP-II+CTH。待上述反应完成后,再加入底物CU,反应产生同样的黄色物质,继续检测吸光度,绘制出曲线EfP-II+CTH+CU。各种不同底物组合的反应曲线,如下图

24、。(1)蚯蚓蛋白酶II是由蚯蚓细胞_上合成的具有_作用的一种蛋白质。蚯蚓蛋白酶II的酶活性可以用单位质量的酶在单位时间内_表示。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有_(写出两个)。(2)在酶反应液中,分别进行操作:先加入CTH,250min后再加入CU。结果如图(a)所示。操作:先加入CU,250min后再加入CTH。结果如图(b)所示。比较操作与,加入第二种底物后酶促反应速率变化的差别是_。根据酶与底物专一性的假说,推测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_。图中实验操作_的反应速率结果可以支持这一推测。(3)“锁钥”学说和“诱导契合”学说的主要分歧在于,酶与底物结合时,_。(4)综合以上分析,请在下面选择你认为本实验结果支

25、持的假说,并说明理由。如果你认为不支持任何一种假说,请选择不支持现有假说,并写出可以解释实验结果的假说。支持“锁钥”假说:_支持“诱导契合”假说:_不支持现有假说:_【答案】 (1). 核糖体 (2). 催化 (3). 催化底物CTH(或CU)生成黄色产物的吸光值变化 (4). 温度、pH、抑制剂 (5). 操作升高幅度显著高于操作 (6). 酶与CTH结合,空间结构改变,再与CU结合时,结合不好,反应速率较低;酶与CU结合,空间结构改变,再与CTH结合时,依然可以很好地结合,反应速率较高 (7). EfP-II+CTH+CU+CTH(EfP-II+CTH+CTH) (8). 酶的空间结构是否

26、会发生改变 (9). 支持“锁钥”假说:酶与CTH反应后,再与CU反应速率较低,说明空间结构固定不变,结合CU不好 (10). 支持“诱导契合”假说:酶可以分别与CTH和CU反应,说明空间结构发生相应改变,适应与不同底物的结合 (11). 不支持现有假说:第一种底物与酶结合时,诱导酶空间结构发生相应改变,之后再与第二、第三种底物结合时,空间结构保持不变【解析】【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较温和等特性。【详解】(1)蚯蚓蛋白酶II的本质是蛋白质,在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酶具有催化作用。蚯蚓蛋白酶II,能够催化底物CTH(CU)

27、,反应生成黄色物质,可以在单位时间内检测黄色物质的吸光度(A405)变化来表示酶的活性。影响酶的因素有,温度、pH值、重金属离子、抑制剂等。(2)根据图示可知,操作加入第二种底物后反应速率改变不明显;操作加入第二种底物后,反应速率明显升高,且升高幅度显著高于操作。根据酶的专一性假说,操作中酶首先与CTH结合,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再与CU结合时,结合不好,反应速率较低;而操作中酶首先与CU结合,空间结构也发生改变,再与CTH结合时,依然可以很好地结合,反应速率较高。操作中EfP-II+CTH+CU+CTH(EfP-II+CTH+CTH)的结果说明,酶与CTH结合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后,虽然与CU结合不

28、好,但仍然可以与CTH很好的结合,进一步证明以上推测。(3)根据题干对两种假说的解释可以看出,“锁钥”假说认为一把锁只能被一把钥匙打开,“诱导契合”假说认为底物与酶接触后会诱导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关键不同在于酶与底物结合时酶的空间结构是否会发生改变。(4)支持“锁钥”假说:由操作可以看出,酶与CTH反应后,再与CU反应速率较低,说明空间结构固定不变,只能与CTH结合,与CU结合不好。支持“诱导契合”假说:由操作可以看出,酶可以分别与CTH和CU反应,说明空间结构发生相应改变,适应与不同底物的结合。不支持现有假说:由操作的结果分析,可能有另一种情况,即第一种底物与酶结合时,诱导酶空间结构发生相

29、应改变,之后再与第二、第三种底物结合时,空间结构保持不变。【点睛】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获取题干信息,并结合实验思路及所学酶的相关知识,灵活运用解题。12.植物的叶肉细胞在光下合成糖,以淀粉的形式储存。通常认为若持续光照,淀粉的积累量会增加。但科研人员有了新的发现。(1)叶肉细胞吸收的CO2,在_中被固定形成C3,C3在_阶段产生的_的作用下,形成三碳糖,进而合成_进行运输,并进一步合成淀粉。(2)科研人员给予植物48小时持续光照,测定叶肉细胞中的淀粉量,结果如图1所示。实验结果反映出淀粉积累量的变化规律是_。(3)为了解释(2)的实验现象,研究人员提出了两种假设。假设一:当叶肉细胞内淀粉含量达到一

30、定值后,淀粉的合成停止。假设二:当叶肉细胞内淀粉含量达到一定值后,淀粉的合成与降解同时存在。为验证假设,科研人员测定了叶肉细胞的CO2吸收量和淀粉降解产物麦芽糖的含量,结果如图2所示。实验结果支持上述哪一种假设?请运用图中证据进行阐述。_。(4)为进一步确定该假设成立,研究人员在第12小时测得叶肉细胞中的淀粉含量为a,为叶片光合作用通入仅含13C标记的13CO2四小时,在第16小时测得叶肉细胞中淀粉总量为b,13C标记的淀粉含量为c。若淀粉量a、b、c的关系满足_(用关系式表示),则该假设成立。【答案】 (1). 叶绿体基质 (2). 光反应 (3). ATP和H (4). 蔗糖 (5). 最

31、初一段时间内,随着持续光照时间增加而逐渐增加,之后几乎不增加 (6). 支持假设二。实验结果显示,叶肉细胞持续(或并未停止)吸收CO2,淀粉降解量快速增加,说明合成和降解同时存在 (7). b-ac(ba+c)【解析】【分析】光合作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光反应和暗反应。光反应必须在光下才能进行,类囊体薄膜上的光合色素吸水光能,完成水的光解和ATP的合成;暗反应有光无关都可以进行,由光反应提供ATP和还原氢,在叶绿体基质完成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详解】(1)叶肉细胞吸收的CO2,在叶绿体基质参中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CO2首先与C5结合生成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被还原,生

32、成蔗糖,进一步合成淀粉。(2)由图分析可知,024小时内,淀粉积累量随着持续光照时间增加而逐渐增加,24小时后几乎不增加。(3)叶肉细胞的CO2吸收量代表光合作用中淀粉的合成量,麦芽糖的含量代表淀粉的分解量。分析图2可知,CO2吸收量基本不变,即淀粉的合成没有停止,而从6小时开始麦芽糖的含量逐渐增加,说明淀粉在不断分解,即淀粉合成和降解同时存在,故支持假设二。(4)第12小时测得叶肉细胞中的淀粉含量为a,第16小时测得叶肉细胞中淀粉总量为b,则b-a代表通入13CO2的四小时内淀粉的积累量,若小于这四小时内淀粉合成总量c,即b-ac,则说明一部分淀粉被分解,假设二成立。【点睛】本题考查植物光合

33、作用的相关知识,关键是结合题图的实验结果分析解题。13.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可引起人体严重的呼吸系统症状,甚至造成死亡。科研人员为研制针对该病毒的特异性治疗药物进行了系列研究。(1)该病毒主要通过其表面囊膜的S蛋白与宿主细胞膜受体D结合来感染宿主细胞。如图1所示,S1与受体D结合后导致S1和S2分离,S2的顶端插入到宿主细胞膜上,通过S2蛋白的_改变从而将两个膜拉近,发生膜融合过程。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利用宿主细胞内的_等为原料合成大分子物质组装成新的病毒,扩散并侵染健康细胞。(2)R是该病毒的S1上与受体D结合的部分。科研人员用从康复者体内筛选出的三种抗体甲、乙、丙进行实验,研究它们与R的

34、特异性结合能力。另用抗体丁作为对照抗体。实验流程如图2所示,结果如图3。在实验过程中将_作为抗原固定,分别将_加入反应体系,然后加入酶标记的抗体(能与待检抗体结合,携带的酶可使底物反应显色),其后加入底物显色,检测相应的吸光值(颜色越深吸光值越高)。该实验中抗体丁可以作为对照抗体的理由是_。实验结果表明_。(3)研究发现该病毒在感染宿主细胞后,有一种更快速的传播方式。当被感染细胞表面的病毒囊膜蛋白与健康细胞表面的受体D结合后,膜发生融合实现病毒的转移。为了探究三种抗体能否抑制病毒在被感染细胞和健康细胞之间的传播,科研人员展开研究。请在下表中的空白处填写相应实验处理,完成实验方案。(注:鼠受体D

35、与人受体D存在序列和结构上的差异)组别实验处理实验结果实验组抗体甲表达病毒囊膜蛋白的细胞_无细胞融合抗体乙部分细胞融合抗体丙部分细胞融合对照组1不加抗体_表达鼠受体D的细胞无细胞融合对照组2抗体丁表达病毒囊膜蛋白的细胞_部分细胞融合对照组3_表达病毒囊膜蛋白的细胞表达人受体D的细胞部分细胞融合实验结果说明,三种抗体中,甲可以阻断病毒通过细胞融合的途径进行传播,乙和丙效果不明显。(4)科研人员进一步利用多种方法深入研究了三种抗体与R结合的区域,实验结果表明,甲与乙结合R上不同的区域,甲与丙结合R的区域部分重叠。综合以上系列研究结果,研究人员推测将_两种抗体联合使用会具有更强的抗病毒能力。如果希望

36、用联合抗体治疗中东呼吸综合征患者,还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研究?_(写出一个方面即可)【答案】 (1). 空间结构 (2). 核苷酸、氨基酸 (3). R (4). 不同浓度的甲、乙、丙和丁 (5). 抗体丁不与R结合 (6). 不同浓度下甲、乙和丙均与R特异性结合,甲和乙的结合能力强于丙 (7). 表达人D受体的细胞 (8). 表达病毒囊膜蛋白的细胞 (9). 表达人D受体的细胞 (10). 不加抗体 (11). 甲与乙 (12). 制备甲与乙联合抗体的方法;比较单一抗体与甲乙联合抗体的抗MERS-CoV效果;对感染MERS-CoV的动物使用甲乙联合抗体治疗,检测治疗效果;评估甲乙联合抗体对动物

37、体主要组织器官和正常细胞是否具有副作用【解析】【分析】病毒不具备细胞结构,仅含有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病毒侵入机体后,外壳破裂,核酸释放出来,利用宿主的原材料合成自身的蛋白质外壳和核酸,然后组装成新一代病毒并释放。【详解】(1)由图1看出,S2与S1分离,其顶端插入到宿主细胞膜上后,S2的形态结构发生改变(即空间结构改变),从而将两个膜拉近,便于膜的融合。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利用宿主细胞内的核苷酸、氨基酸等为原料合成核酸、蛋白质等大分子,进一步组装成新的病毒。(2)由题干分析,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甲、乙、丙三种抗体与R的特异性结合能力,故将R作为抗原固定,再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甲、乙

38、、丙和丁抗体(丁抗体不与R结合,作为对照),然后再加入酶标记的抗体,以便进行检测。分析图3结果可知,与丁抗体和空白组相比,不同浓度下甲、乙、丙抗体均与R特异性结合,且甲、乙抗体与R的结合能力强于丙抗体。(3)结合题干和图表分析,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三种抗体能否抑制病毒在被感染细胞和健康细胞之间的传播,自变量为抗体种类和受体D种类,因变量为细胞融合情况。故作为无关变量应与其他组一致,即表达病毒囊膜蛋白的细胞;实验组与对照组2和3相比,自变量为抗体种类不同,实验组3为空白对照,故为不加抗体;、为无关变量应与实验组3一致,即表达人D受体的细胞。(4)由题干信息可知,甲与乙结合R上不同的区域,甲与丙结合

39、R的区域部分重叠,故选用甲、乙两种抗体联合使用,抗病毒能力更强。若要使用联合抗体,需进一步研究制备甲与乙联合抗体的方法;比较单一抗体与甲乙联合抗体的抗MERS-CoV效果;对感染MERS-CoV的动物使用甲乙联合抗体治疗,检测治疗效果;评估甲乙联合抗体对动物体主要组织器官和正常细胞是否具有副作用等方面。【点睛】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获取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的病毒相关知识及实验思路解题。14.赤腹松鼠是植食为主的树栖啮齿动物,常破坏林木的树皮,是主要的森林害鼠。为了防治赤腹松鼠对人工林的危害,四川洪雅林场的技术人员用PVC软管制作毒饵站,并对毒饵站防治赤腹松鼠的效果进行研究。(1)洪雅林场的赤腹松鼠构

40、成了生态学上的一个_。为了研究对赤腹松鼠的防治,技术人员需要调查赤腹松鼠_,来评估防治的效果。(2)利用投放毒饵来防治赤腹松鼠对林木的危害,其生态学的原理是_。(3)在进行毒饵站防治赤腹松鼠危害效果的研究中,为了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从毒饵站和饵料两个方面分别需要考虑的是_。样地总使用毒饵袋数/袋无毒饵料取食数(率)投放毒饵前投放毒饵后3月4月5月6月7月9月12月A110018(18%)3(3%)2(2%)2(2%)0(0%)2(2%)3(3%)A210023(23%)2(2%)4(4%)3(3%)0(0%)2(2%)2(2%)B120071(355%)2(1%)1(05%)1(05%)0(0

41、%)2(1%)0(0%)B220058(29%)3(15%)3(15%)2(1%)1(05%)1(05%)5(25%)C20043(215%)54(27%)58(29%)30(15%)18(9%)38(19%)42(21%)表:毒饵投放前后各月各样地无毒饵料取食数(率)(4)技术人员在林场内选取5块样地,其中4块防治样地,编号为A1、A2、B1、B2(A样地每公顷安装4个毒饵站,B样地每公顷安装8个毒饵站),以及1块对照样地,编号为C。样地在投放毒饵前后需要投放无毒饵料并记录取食数,这样操作的目的是_。无毒饵料取食情况的结果如上表,由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5)基于此项研究,请为该林场未来的赤

42、腹松鼠防治工作提出一项具体的措施。_【答案】 (1). 种群 (2). 防治前后的种群密度(数量) (3). 提高死亡率 (4). 毒饵站位置、构造;饵料颜色、气味、味道 (5). 通过无毒饵料的取食来反映赤腹松鼠的种群密度 (6). 毒饵站可以显著降低赤腹松鼠的种群密度,每公顷投放4个与8个毒饵站无显著性差别 (7). 可以每公顷安装4个毒饵站来防治赤腹松鼠危害【解析】【分析】种群密度:直接反映种群的数量,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死亡率:能够直接决定种群大小和密度变化。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密度增大;当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密度不变;当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时,种群密度减小。【详解】

43、(1)洪雅林场的所有赤腹松鼠构成一个种群;要评估防治赤腹松鼠的效果,可调查防治前后该种群的密度(数量),进行比较。(2)防治赤腹松鼠对林木的危害,需降低赤腹松鼠种群的密度,利用投放毒饵可增大该种群的死亡率,从而降低种群的密度。(3)进行毒饵站防治赤腹松鼠危害效果的研究中,毒饵站位置、构造,饵料颜色、气味、味道等因素都会影响实验结果,需排除这些无关变量的影响。(4)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样地每公顷安装的毒饵站数量,因变量是无毒饵料取食情况。投放毒饵前后在样地投放无毒饵料,目的是通过无毒饵料的取食来反映赤腹松鼠的种群密度;分析表格数据,A、B样地与C样地比较,可以看出毒饵站可以显著降低赤腹松鼠的种群密度,A样地与B样地比较,可看出每公顷投放4个与8个毒饵站无显著性差别。(5)研究结果表明,每公顷投放4个与8个毒饵站无显著性差别,为了降低成本和避免环境污染,可以每公顷安装4个毒饵站来防治赤腹松鼠危害。【点睛】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获取题干信息,并结合实验思路及所学相关知识,灵活运用解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