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随堂检测1赫鲁晓夫改革在农业方面提倡“玉米运动”,主观目的是缓解粮食困难的压力,客观结果却造成粮食大量减产。主要原因是()A违背自然规律 B没有考虑农民利益C改革重点不在农业 D农业集体化运动的阻碍解析:选A。赫鲁晓夫由于不顾自然条件,盲目扩大玉米种植,违背了自然规律,最终导致粮食大量减产,A正确。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方面,注重考虑农民利益,B、C错误。D与题干无关。2“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根本触动斯大林模式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2、解析:选C。开创了改革先河的是赫鲁晓夫,A项说法错误;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经济方面,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改革没有成效,因而说他“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触动斯大林模式,故B项说法错误,C项说法正确,本题选C;D项不符合题意。3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为改变国民经济衰退形势,他()A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B在工业方面重点发展军事工业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D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解析:选A。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为缓解经济困难,他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B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C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D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3、。4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的共同之处是()A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B都加强了党的执政能力C都突破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D都是对苏联生产关系的调整解析:选D。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A项不正确;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实行政治改革,放弃了党的领导地位,党的执政能力遭到削弱,B项不正确;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C项不正确。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图是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的对比:对应时期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上台:1953年下台: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1964年下台:1982年材料二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
4、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做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道: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历史风云网(1)从材料一看,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对苏联经济的作用如何?(2)材料二中1986年苏联“无法继续前进时”,戈尔巴乔夫是如何解决“铁轨”问题的?结果如何?解析:第(1)题应注意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上台的时间,再结合材料一图示指出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的作用;第(2)题应围
5、绕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分析。答案:(1)在一段时期内有一定的效果,但长期而言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失败的境地,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经济存在的问题。(2)解决: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结果: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困境,政治体制改革使国内局势失控,导致苏联解体。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下图中场景是在哪位领导人改革时出现的()A斯大林 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解析:选B。图中场景反映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大规模垦荒。2赫鲁晓夫任职期间曾说:“自行编制计划的制度对于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来说,是争取巩固集体农庄经济的强有力手段。他能够从单位面积获得最高产
6、量出发进行安排。”材料中的“强有力手段”指的是()A突破斯大林模式,放弃对农业的计划管制B允许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C强化对农民物质利益的激励作用D引导农民面向市场安排农业生产解析:选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B项不符合史实;赫鲁晓夫所阐释的改革制度是自行编制计划,并非是引导农民面向市场安排生产,排除D项;C项是赫鲁晓夫曾经采取的改革措施。故选C。3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称,当时苏联领导和他自己在走向“解冻”的同时,又担心“解冻”引起洪水泛滥,局面难以控制,“因此我们似乎曾经阻止过解冻”。这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A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B反对公开地否定斯大林模式C明显存在着犹豫和徘徊D阻碍了苏联社会制度
7、的变迁解析:选C。材料中“当时苏联领导和他自己在走向解冻的同时,又担心解冻引起洪水泛滥因此我们似乎曾经阻止过解冻”的信息说明赫鲁晓夫在改革的时候对斯大林模式明显存在着犹豫,故C项正确。4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这一措施()A突破了旧体制的弊端 B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C力图调动企业积极性 D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解析:选C。考查苏联的经济改革。从材料信息看,勃列日涅夫时期,企业的自主权有所扩大,材料中的规定有利于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材料信息反映了对旧体制的改革
8、,但成效如何不得而知,故A项表述不当。B项中的“行政手段”表述不正确,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经济手段,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说明企业是否“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排除D。5有位西方记者去采访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家里没人。邻居说:“加加林上天了。”记者说采访他的夫人也可以。邻居说:“他夫人排队买菜去了。”记者说:“没关系,我可以等。”邻居迟疑了一下说:“你最好还是去等加加林,他从天上回来可能还快一些。”这一笑话意在说明()A苏联航天科技的先进B苏联民众遵守公共秩序C苏联经济的短缺状态D苏联人对西方的警惕性解析:选C。本题解答的关键是弄清楚材料中幽默笑话讽刺的主要对象买菜排队等的时间比航天员从天上回来还要慢
9、。反映出当时生活用品极度匮乏的现状。6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都失败的重要原因是()A把重点放在农业上B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C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D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解析:选C。两者的改革都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这是其失败的根源所在。7俄罗斯历史学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A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B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采取的措施激进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
10、了马列主义D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解析:选B。本题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A项表述错误;B项表述符合材料的核心内容;从题干材料无法得出戈尔巴乔夫改革“完全”背离马列主义,C项错误;D项表述不符合题意。8戈尔巴乔夫在其著作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中说:“赫鲁晓夫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因此,我承认,改革是同赫鲁晓夫所做的事有一定联系的。”这说明()A二者的改革意图有相似之处B二者改革都突破了苏联的关键问题C后者改革是深化前者的改革D后者对前者的改革措施加以模仿解析:选A。材料中戈尔巴乔夫承认自己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有“一定
11、联系”,这种联系就是二者改革意图的相似性,即“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也就是力图冲破斯大林模式的羁绊。只有A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可以排除。 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苏联军事工业增长表项目年份美国苏联洲际导弹19681 05485819781 0541 400潜射导弹196865612119786561 015战略轰炸机19685451551978432135核弹头19684 3001 300197811 0004 500材料三“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
12、样讽刺戈尔巴乔夫请回答:(1)通过材料一可以得到哪些历史信息?(2)如何看待材料二中军事工业的迅速增长?(3)前苏联杂志主编讽刺戈尔巴乔夫的原因有哪些?(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苏联经济改革的基本历程。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图文材料的解读和理解能力。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考查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第(1)问考查了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和作用;第(2)问实际考查了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评价;第(3)问旨在考查学生对戈尔巴乔夫改革影响的掌握;第(4)问需要对三次改革进行总体概括和比较。答案:(1)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显露,日用品供应不足,人们生活水平下降;赫鲁晓夫改革后,苏联的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产
13、量有了较大的提升。(2)一度使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但是军备竞赛又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苏联的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3)戈尔巴乔夫先是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但缺乏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经济改革失败后,戈尔巴乔夫又把改革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4)基本历程:探索停滞深化失控的艰难历程。一、学思之窗(教材P100)对比新经济政策,理解邓小平为什么说“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提示: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改变国家垄断贸易。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模式存在严
14、重的弊端,模式僵化。二、本课测评(教材P101)为什么会出现戈尔巴乔夫改革?其结果如何?提示:原因: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为了缓和经济困难,他首先进行了经济改革。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又把改革转向了政治领域。结果: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使一些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乘机掀起了全盘否定苏联历史、全盘否定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浪潮。苏共“二十八大”使苏联国内的政治斗争更加激烈,社会环境更加动荡不安,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倾向加强,最后导致苏联解体。三、学习延伸(教材P101)通过对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过程的了解,谈谈你从中能够得到哪些启示。提示:(1)改革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本国国情出发。(2)改革不能背离社会主义原则和方向。(3)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