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同步测控2 (人教版必修2)基础巩固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最大的城市是()A.济南B.广州C.武汉D.上海解析:上海是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受西方的影响最大,变化最大。答案:D2.下列对西方殖民主义的评价,比较客观的是()A.对殖民地进行大肆掠夺,是历史的反动B.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明C.造成了殖民地的长期落后D.造成了殖民地的落后,但也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解析:对殖民主义的评价,应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在看到殖民主义罪恶的同时,也应看到它在客观上的进步作用。答案:D3.“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所反映的社会变化是在()
2、A.洋务运动时期B.维新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土地改革时期解析:所给材料是戊戌变法时期的打油诗,反映了维新变法给妇女带来的变化。答案:B4.19531957年是改革开放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增长最快的时期,原因是()A.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B.土地改革的完成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D.实行人民公社化解析:“一五”计划的实施,是我国大规模进行经济建设的开始,人民生活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答案:C5.1953年,我国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的目的是()A.打击投机商囤积居奇的投机行为B.解决农民卖粮难的问题C.稳定物价,保障人民基本物质生活的需要D.为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奠定基础解析:只有稳定物价,满足人民基本
3、物质生活的需求,才能赢得民心,巩固政权。答案:C综合应用6.我国基本上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是在20世纪()A.50年代初B.50年代末C.80年代末D.90年代初解析:我国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是在1987年。答案:C7.中国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是指()A.婚姻法的颁布B.取缔卖淫嫖娼等社会丑恶现象C.“断发易服”D.“废止缠足”解析:1950年颁布婚姻法,是解放妇女、移风易俗的一项重大举措,带来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答案:A8.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每百户拥有家用电器统计表(台/百户),可以看出()1985年1990年1995年1998年2000年录音机41.1669.7572.8357.6347.9
4、3影碟机16.0237.53电冰箱6.5842.3366.2276.0880.13洗衣机48.2978.4188.9790.5790.52彩电17.2159.0489.79105.43116.56我国家电制造业飞速发展家电在我国农村开始普及城镇家庭生活水平日益提高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我国城镇家电普及发展很快A.B.C.D.解析:本题适用排除法,既然是城镇,那就不包括农村。答案:D9.假如你是一个导游,现在要陪同一个外国旅游团到安徽凤阳农村考察,外国友人请你介绍19531956年、19581964年、19661976年、1978年以来凤阳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并简要分析1978年以来发生变化的
5、原因,你准备怎样介绍呢?解析:按历史时期进行讲解。参考答案:(1)19531956年,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农业合作社,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根本性变化,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2)19581964年,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高潮,各地纷纷组建人民公社,浮夸风泛滥,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3)19661976年,是十年“文革”时期,农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农民四处逃荒要饭。(4)1978年至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大为改善,农村经济走向繁荣。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总结了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
6、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夯基达标1.下列现象不属于近代风俗习惯变化的有()A.断发易服B.废止缠足C.取缔赌博D.婚姻自由解析:注意时间限制“近代”。注意本题为逆向选择题。C项是建国后的内容。答案:C2.下列不属于鸦片战争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习俗发生变迁的原因是()A.西方列强舶来各种洋贷B.租界里西方人把其生活方式移植过来C.洋务派的倡导D.清政府发展近代工商业解析:C项应为“维新派”或“革命派”。答案:C3.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新中国政府对粮食、棉花、食用油等采取统购统销政策。对这一政策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反映了物质条件的比较丰富B.保证了人民基本生活的需要C.缓和生活必需品的购销矛
7、盾D.在当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解析:解答时,需要结合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城镇人口猛增,商品粮的销售量大幅度增加,而当时中国生产力水平落后,再加上一些投机商乘机哄抬物价,粮食的购销矛盾尖锐。所以A项的表述错误。答案:A4.下列不属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新变化的是()A.粮食统购统销B.衣着五彩缤纷C.安居乐业D.菜篮子工程解析:A项是建国初国家实行的措施。答案:A5.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风俗习惯方面的新变化不包括()A.取缔贩毒吸毒B.倡导婚姻自由C.取缔聚众赌博D.取缔反动会道门解析:B项早在戊戌变法时就已存在。答案:B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早在道光年间(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
8、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在时势的流变中推动着生活习俗的演变。“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采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曰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材料二:传统社会的价值观是“贵义贱利”,居于“四民之末”的商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但是,晚清社会的发展却从根本上逆转了传统的价值观,“重商”不仅发展为影响深远的持久的社会思潮,而且也改变了清王朝的国策,由“重农抑商”变为“以工商立国”,表现在社会风尚方面商人不仅捐纳功名跻身于绅士之列,而且有名望的绅士们也相率从商,在绅与商的交互渗透中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绅商”阶层。在社会交往中,也出现“交往重衣冠而不问出身”的时俗同时,社会应酬也带着明显的
9、商业利益,而不再以联络友情为主。材料三:受西方民主平等观念的影响,从属于晚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大业的社会习俗的变革一向被歧视受性别不平等压制的妇女,开始走向社会,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并为男女平等而斗争。同时在一般礼仪中严格的“等级”“身份”的界限也趋于模糊。请回答: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晚清习俗的变化,说明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并指出变化的原因。解析:解答时:首先,需要运用教材中的大背景:鸦片战争后新的服装、观念、住宅等传入中国;其次,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得出新变化的主要表现;第三,判断这些“新变化”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主要是看其是否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最后,原因的回答也需要结合鸦片战争后
10、的中国社会大背景。参考答案:(1)习俗变化:趋洋附西的生活方式模式、商人地位的提高、社会应酬商业化、妇女地位有所提高、等级身份观念有所淡化。(2)积极的变化:清政府的政策转向“以工商立国”、男女平等、社会成员的平等。(3)消极的变化:崇洋倾向、商业化倾向。(4)原因: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生活方式等传入中国;中国近代社会的不断进步。7.想一想:为什么西式服装能够被国人接受并得以流行?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对当时社会背景的了解,对西式服装流行的原因作全面的分析。参考答案:从穿着的角度来讲,西装适体、潇洒;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共和建立,剪除辫子,移风易俗成为时代潮流
11、。剪发必然引起服饰的变化,因而剪发风行必然推动易服潮流的兴起。民国成立后,清朝袍褂、补服等都已过时,满式的鞋帽、衣饰已受到人们的厌弃。但是,在民国初年,成熟的中式服饰尚未出现,在易服的风气中出现了一股盲目的西化倾向;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看,民国初年服饰崇洋风气受西化思潮的推动。民主共和的建立实质上是在制度层面学习近代西方文化,辛亥革命的理论及其制度模式均直接源于西方。辛亥革命党人长期在海外活动,接受西方文化较多。因而,当共和制度建立后,新政府以西方社会政治为原本进行大量改革,仿行西政西俗成为一时风气,在都市社会兴起一股西化思潮。8.简述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概况。解析:(1)问注意题干关键
12、词“近代”,(2)问考查近代物质生活的习俗的变迁。参考答案: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有:断发易服,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西式糖、烟、酒和饮料,西式住宅花园式洋房。近代风俗习惯的变迁有: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社交礼仪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称呼采用“先生”“同志”,“改正朔,用阳历”,增添国庆、元旦等新节日。走近高考9.维新派在改良社会风俗上,大胆地突破清朝禁忌,走在了时代的前面。突破的禁忌主要有()断发易服废止缠足住洋楼,吃西餐改正朔,用阳历A. B.C. D.解析:据所学内容分析可知项内容不符合维新派改良社会习俗的内容。答案:B10.鲁迅先生写道:“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个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都摩肩挨背的存在。”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反映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渐进性B.反映了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多层性C.反映出中国先进文明受到西方舶来工业文明的影响D.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丰富性解析:一要读懂材料内容,二要把材料放在近代中同社会生活变迁的时代背景中分析。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