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厘清文章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2体会文章在选材、组材方面的特点,学习点面结合及细节描写的写法。3赏析文章语言,体会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在20世纪初的中国,生活着这样一个特殊的工人阶层,他们住的是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的鸽笼,吃的是豆腐渣熬成的稀汤和烂菜叶,干的是每天十二三小时繁重的纱厂劳动。他们没有阳光,没有欢笑,甚至也不能拥有自己这就是包身工,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榨、失去人身自由的包身工。作者夏衍以纪实的文字预示了“没有法律,没有人道”的包身工制度必然覆灭的命运,揭示了中国革命的意义。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褴褛(ln l)谄媚(chn)譬如(p)籼米(xin) 搽粉(ch) 蹒跚(p
2、n shn)骷髅(k lu) 嘈杂(co) 蓬头(pn)隶属(l) 锭壳(dn) 胆怯(qi)莴苣(w) 虐待(n)二、辨析下列词语,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1营利盈利辨词两者都有获得利润的意思。“营利”指通过某种合法或不合法的手段获得利润,以赚钱为目的,未必赚到钱。“盈利”指扣除成本,还赚到了钱,其手段是合法的。也写为“赢利”。运用价值投资不能保证我们盈利,但价值投资给我们提供了走向真正成功的唯一机会。孤儿网,是专门从事孤残儿童和其他身处各种困境的儿童救助的非营利性网站。2保障保证辨词“保障”用来指“保护(生命、财产、权利等),使不受侵犯和破坏”。如:保障人身安全。作名词时,富有形象色彩,指
3、像屏障一样起保护作用的东西。如:安全是生产的保障。“保证”指“担保做到”,“确保既定的要求和标准,不打折扣”。如:保证完成任务。作名词时,指“作为担保的事物”。如:党的领导是我们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运用军民团结,众志成城,是国家安全的最佳保障。向他的头脑中灌输真理,只是为了保证他不在心中装填谬误。三、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写法和词语运用的正误,并将错误的改正。在包身工所有者带工老板的立场来看,后面的两种当然是很不利了,罚工钱就是减少他们的利润,停生意不仅不能赚钱,还要贴她二粥一饭,于是带工头脱口而出地就爱上了欧打这办法。每逢端午重阳年头年尾,带工头总要对拿莫温们送礼,那时候他们总
4、得谄(xin)媚地讲改正:_答案“脱口而出”应为“不假思索”;“欧”应为“殴”;“谄”应读chn。四、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这是杨树浦福临路东洋纱厂的工房。长方形的、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_。A一条水门汀的弄堂马路把它划成狭长的两块B一条水门汀的弄堂马路将它划成狭长的两块C被一条水门汀的弄堂马路划成狭长的两块D一条水门汀的弄堂马路使它划成狭长的两块C承前应用被动句,与前面的主语相搭配。五、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温情,没有人道,没有热没有法律,没有希望。改正:_答案语序不当,应改为“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
5、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著名剧作家夏衍夏衍(19001995),原名沈乃熙,字端先。1929年与郑伯奇等组织“艺术剧社”,在戏剧界发起无产阶级戏剧运动,并积极参与“左联”的筹建工作,成为我国左翼文艺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夏衍的文学成就主要集中在话剧创作方面。在各个历史阶段都曾产生较大的影响,促进了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作品有赛金花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心防和法西斯细菌等。本文写于1935年。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战争以后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前的国统区的黑暗。那时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农民生活极为困苦。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度日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的
6、侵略步步深入,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而资本家为了摆脱罢工的威胁,大量地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文章是作者在纱厂工人的热心帮助下,深入工厂实地观察了三个月,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积极的作用。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等的总称,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能迅速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兼有文学性、新闻性和政论性的特点。因为它是“报告”,要求反映事实,所以具有真实性;因为它是“文学”,又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要有典型性,并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7、”,具有文学性。包身工就是我国现代报告文学的代表作。文章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线索,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既介绍了包身工的居住、饮食、劳动等情况,又对“芦柴棒”等典型人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真实地描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无情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怒控诉,对包身工命运的深切同情,对帝国主义资本家、工头老板的无比愤恨。_答案包身工的来历命运悲惨任务探究一双线结构,虚实相生分析文章的结构 任务导引本文一条主线与一条副线交互发展,有机地结合,使读者对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既有触目惊心的直观印象,又有深刻全面的历史认识。全文宛如一条斑斓的彩带缀上
8、一串闪光的珍珠,纵横交错,虚实相生,严谨精美。学习时要注意分析。任务设计1这一篇报告文学的材料极为丰富,结构是纵横交错,作者是如何构思谋篇的?请结合文本分析。_答案课文以时间为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工来组织材料,中间穿插一些背景材料和作者的议论。作者把散乱的不完整的材料,像剪接电影一样,高度集中地组织在包身工从清晨到黄昏放工一天的时间里。首先是四点一刻,包身工起床的情形,展示了她们住宿条件之差,以及在种种折磨下精神状态的麻木,之后补叙了包身工的来历,使带工的谎言与现实条件的糟糕形成对比。然后是四点半,包身工吃饭的场景,接着进一步追根究源,分析了日本厂家之所以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的三大原因
9、。最后是五点钟之后,包身工们上工的情景以及做工时所遭受的种种威胁和虐待。紧接着穿插指出日本纱厂吸取中国工人的血汗迅速庞大的事实,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掠夺。最后部分,作者又概括叙述了包身工的悲惨结局。她们被折磨得“手脚像芦柴棒一般地瘦,身体像弓一样地弯,面色像死人一样地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结尾分析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本质,展现光明的未来。作者把具体生动的描写和精辟的说明议论交织在一起,相互补充,层层推进。既从纵的方面展示出包身工们的悲惨生活境况,又从横的方面说明了包身工制度的发生、发展及后果;既揭露了中国封建势力的凶残本性,又控诉了帝国主义的强盗行径,从而使作品主线
10、突出,穿插有致,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任务探究二丰富典型,点面结合分析文章的选材组材特点 任务导引读过包身工,人们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的许多内容使人久久难以忘却。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作者在选择材料方面注意了典型化。另外,夏衍在大量的原始材料中,只集中选用部分材料。这样,材料集中,中心思想更为突出。 学习时要注意作者的选材组材特点。任务设计2这篇文章中用到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新闻事实,一类是背景材料。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在课文中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_答案本文在叙述了一些新闻事实之后,往往引入一些背景材料,揭示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等情况。中间都有一些转折性的词句,使得衔接自然流畅。比如写
11、四点一刻被骂作“猪猡”的包身工起身的情景之后,就以“但是,她们正式的名称却是包身工”一句作为过渡,写这些乡下姑娘是如何被带工老板骗到城里来的。在介绍了四点半包身工们吃粥的情景后,就用“廉价的机器”来衔接,引出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的原因,对包身工受剥削、受压榨的情况做了具体、详细的介绍。3课文在选择材料方面注意了典型化,这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_答案典型人物。从上海杨树浦福临路东洋纱厂的工房区域内两千个左右的包身工中,作者选择了“芦柴棒”重点刻画,并贯穿全文。我们从“芦柴棒”瘦小的躯体上看到的是每一个包身工的可怜形象:“芦柴棒”遭毒打、受折磨的情景,是一切包身工经常受到的虐待和侮辱的剪影;
12、老板要“芦柴棒”“做到死”,这便是包身工们最终都不可逃脱的厄运。正是因为老板这样的敲骨吸髓,包身工才成为“骷髅一样”的“芦柴棒”。典型细节。细节描写,会使读者如同身临其境,感受到丰富、具体、真实的形象和事件。像“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等等,把这些细节连缀起来,就刻画出了包身工们起床时的场面;又如,写“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作者并没有进行详尽的描写,只选择了这样一个细节:“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这个细节,引起人们对她生活状态的许多联想。包身工早晨吃粥的情景也很细腻逼真:对粥的描写,使你立刻想到了猪食;包身工们
13、用舌头舔淋漓在碗外边的粥汁,蹲伏或者站立在路上和门口就食,使你仿佛听到了她们的饥肠辘辘;至于老板娘用锅焦、残粥搅拌清水来给包身工充饥的镜头,更把包身工猪狗不如的生活揭示得入木三分。典型场面。场面描写,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围绕着一个中心人物,表现其他众多人物的活动。如文章开始,作者简明地指出了时间、地点之后,就描写一个穿着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在大声地呼喊,接下去就写了在“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这个环境中,包身工们的各种活动,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当地的情景。看到这种情景,会使人们感到,包身工们过的真是“猪一般的生活”。又如,对包身工制度的形成也是通过带工到乡下“游说”的场面,形象地加以
14、表现的。读了这部分,我们既看到了带工在花言巧语地进行欺骗,又仿佛看到了那些极端痛苦、走投无路的农民们在认真地听着,在动心地思索,最后忍痛画押签字,把亲生的女儿卖给了带工的骗子。典型数据。在说明包身工居住条件的恶劣,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速膨大的情况,工人中包身工惊人的比例等时,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数据,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更有力地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具有雄辩的力量。4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作者精心选材,描写了包身工们一天的生活状况。他所用的手法是“点面结合”。所谓“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所谓“点”,就是一些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细节。请结合文本分析。_答案本文既
15、有对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概括介绍,对包身工群体形象的简略描写,如作者在记叙中集中写了包身工的起床、早餐、上工、放工四个场面,这面上的记叙与描写概括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劳动状况,又有对“芦柴棒”“小福子”典型人物的生动描写,作者以“芦柴棒”为例,通过“生病被打”“被泼冷水”“抄身”等细节描写,写出了包身工奴隶般地被榨完残留在皮骨里的最后一滴血汗为止的悲惨命运。“小福子”遭到“拿莫温”和“东洋婆”毒打惩罚的描写,也反映了包身工的不幸遭遇。任务探究三善用修辞,准确生动赏析文章的语言 任务导引包身工作为报告文学的典范,通过精练的词语、大量修辞格的运用以及细节描写,塑造了包身工这一饱受摧残、深受剥削压迫的人
16、物群像。甫一发表,就受到极高的评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章的语言打动了每一个善良人的心,激起了每一个人的良知。学习时要注意赏析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任务设计5赏析文章开头“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这句话的表达效果。_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包身工们的住所比喻为蜂房,将她们的活动比喻为生物的蠕动,一方面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她们住宿条件的拥挤、恶劣,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她们社会地位的低下,没有了人的尊严。6文章第二段“芦柴棒,去烧火!还躺着,猪猡!”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作用?_答案这句话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芦柴棒”形象地再现了小女孩瘦弱的形象特征,表明了其受摧残、剥削之严重;而“猪猡”这一称呼更是对包身工们的侮辱,表明资本家根本不把包身工当作人看待,写出包身工地位的低贱卑微。7“这种文明的惩罚,有时候会叫你继续到两小时以上。两小时不做工作,赶不出一天该做的生活,那么工资减少又会招致带工老板的殴打,也就是分内的事了。”其中加点的部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_答案句中加点的词语属于褒词贬用,是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说明无论哪种惩罚方式,其残酷程度是一样的,只不过看上去比直接的殴打更省力,也不那么血腥罢了。表现了作者对带工老板的残酷无情的极大嘲讽和强烈的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