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课后拓展作业一、语言基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近年来,我国在治沙中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对于_、治理难度大的干旱、极端干旱区原生沙漠、戈壁等,要严守生态红线,减少人为干扰,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盲目“向沙漠进军”、企图消灭沙漠是不现实的,不顾自然条件在沙漠地区大规模、高密度植树造林种草,也并不可取。一方面,沙漠自古就有,()。我们应该有消除沙患的信念和信心,但也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讲科学,不蛮干。另一方面,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但同时有一定的正面作用。沙尘天气发生时,会使浮游生物增加
2、,给海洋浮游生物提供丰富营养物质,消耗大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沙漠、海洋、陆地、森林等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一手抓自然修复,另一手也要抓人工治理,两者_,不可偏废。在人工治理的过程中,治哪里、怎么治、用什么树种、草种,都要经过科学论证、认真研究。立足于沙区实际情况,适地适树适草,优先选择易于成活和管护的乡土品种。记者在民勤最大的风沙口“老虎口”一带看到,如今,梭梭林_,曾经_的流沙被牢牢锁定。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地大物博相辅相成无边无际肆无忌惮B地广人稀相辅相成一望无际肆无忌惮C地广人稀相反相成一望无际有恃无恐D地大物博相反相成无边无际有恃无恐
3、解析:选B第一空,地广人稀:泛指地域广阔,人烟稀少。地大物博:指国家疆土辽阔,资源丰富。文中说“沙漠”,应该用“地广人稀”。第二空,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相反相成:指两个对立的事物既互相排斥又互相促成。即相反的东西也相互依赖,具有同一性。文中“自然修复”和“人工治理”之间并不是对立关系,只能选“相辅相成”。无边无际:形容范围极为广阔。一望无际:一眼看不到边。形容辽阔。两个词都适用。第四空,肆无忌惮:指恣意妄行,毫无顾忌。有恃无恐:因为有一些倚仗而毫不害怕,或指毫无顾忌。多指倚仗人。“有恃无恐”用于文中修饰“流沙”显然不合适。正确答案为B。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
4、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沙尘天气发生时,会消耗大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给海洋浮游生物提供丰富营养物质,使浮游生物增加。B沙尘天气发生时,会给海洋浮游生物提供丰富营养物质,消耗大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使浮游生物增加。C沙尘天气发生时,会给海洋浮游生物提供丰富营养物质,使浮游生物增加,消耗大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D沙尘天气发生时,会消耗大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使浮游生物增加,给海洋浮游生物提供丰富营养物质。解析:选C画线句的语病是语序不当,句子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沙尘天气发生,给海洋浮游生物提供丰富营养物质,使浮游生物增加,(浮游生物可以)消耗大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
5、当的一项是()A治沙是要减少沙尘暴等危害,治理人为造成的沙化土地,并不是要“消灭沙漠”B治沙并不是要“消灭沙漠”,而是要减少沙尘暴等危害,治理人为造成的沙化土地C治沙并不是要“消灭沙漠”,而是治理人为造成的沙化土地,减少沙尘暴等危害D治沙是要治理人为造成的沙化土地,减少沙尘暴等危害,并不是要“消灭沙漠”解析:选C根据括号前“沙漠自古就有”和括号后“我们应该有消除沙患的信念和信心”,应该先说“治沙并不是要消灭沙漠”,最后说“减少沙尘暴等危害”,再者“不是而是”符合日常的逻辑习惯。故选C。二、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年三十夜的爆竹这些年,年三十夜几乎每年都是回乡下陪父母过。按乡下的说法
6、,叫花子都有个年三十夜,这普天同庆的日子,无论你贫穷、富有,生活在城市、乡村,是在自己的出生地,或是流浪在异乡,在年三十夜,哪怕是远隔千万里的游子,都要不辞辛劳,奔赴自己的家乡,与亲人们聚在一起,团团圆圆,开开心心过个热闹的年!在我们那儿乡下,年三十夜吃年夜饭前先要祭祖,家家户户,堂屋香火前八仙桌上摆上酒菜,焚香、化纸钱,对着祖宗牌位三叩九拜,然后放爆竹,但听得满村的爆竹声在群山回响,此起彼伏,经久不息。更为热闹的时刻则是凌晨“开财门”。我们那儿的习俗,年三十夜,吃过晚饭,十点钟左右,每家每户都要大门紧闭,亲友串门只能从侧门进出,称之为“封门”;到了凌晨一至三点,在堂屋里点上红烛,斟上美酒,焚
7、香,击磬,随着悠扬的磬声,化纸钱,祭拜天地,然后打开大门(即为“开财门”),燃放爆竹烟火,迎春纳福,迎接新的一年到来。谁家的爆竹声响得久、烟火放得多,喻意这户人家兴旺发达。一时间,爆竹声铺天盖地在群山回响,绵延不绝;黑暗的天空被焰火点亮,璀璨夺目,把年三十夜推向高潮!这几年回乡过年,有时我一个人回去,有时是带着妻儿回去;弟弟也偶尔带着弟媳回去;父亲长年病着,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家里有个病人,气氛难免有些压抑,年夜饭常吃得寡淡无味。斟上酒祭祀,遇弟弟也回去过春节的时候,为了烘托节日气氛,兄弟俩也喝上三两杯,浅尝则止,索然无味。隔壁的其敏表哥每年年夜饭吃得早,这几年常叫我去陪他喝酒,说与几个儿子喝不
8、起兴,有我这个省城去的“客”,才能喝得尽兴。表哥礼数繁多,先是与他喝几杯,再安排三个儿子、媳妇,甚至于孙子分头向我敬酒,最后他还要作“总结”,几巡下来,常是一二十来杯酒下肚,让我醉意朦胧。这边还没喝完,屋下的其兵表哥又来邀了,说年三十夜,我这个贵客不能只光顾一家,他家那儿怎么也得去喝杯新年酒。又跟随着去,同样的礼数,“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喝得昏天黑地,不知身在东西南北矣!饭罢哪里还守得了夜,开得了“财门”,连有些串门来想见见我的寨邻都无暇顾及,早早地就去见周公,任凌晨“开财门”铺天盖地的爆竹炸响,我昏沉沉的,一觉即到天明。家父自摔伤致残后,行动多有不便,故土难离,不愿外出,母亲守着他;
9、每年回去,想到父母不辞辛劳把我们兄弟三人养大,到了老年,妹妹远嫁他方,我们兄弟又在贵阳生活,家中只剩下他们两位老人留守,唯有寂寞相伴,心底未免郁郁于怀;前年秋,家父因病去世,春节回去陪母亲,百年老屋,只剩下母亲一人,人去屋空,触目伤怀,叫人情难自禁,唯有酒入愁肠,化作点点泪!母亲去年已到贵阳与我一起生活,快要过年的时候说是要回乡料理些事,还吩咐我别回去过年,她在乡下过完年即回来。因此,猴年的除夕,我没有回乡去,留在贵阳过。年三十夜,与岳父母,还有岳父弟弟一家及襟兄等,一大家子人,满满的两桌席,酒也喝了不少,幸而未醉。妻带着女儿在国外旅游,回到自己家里,我一个人守着空荡荡的屋子,听那窗外新年的爆
10、竹声阵阵炸响。我是一只倦飞的鸟,此刻,故乡远隔千山万水之外,感知不到故乡年三十夜的欢腾。城里人的爆竹是图个喜庆,也没个讲究,常是没来由地有一搭没一搭地乱放。于是,在年三十夜,我一个人,听了城市半宿七零八落的爆竹声。(有删节)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提及乡下关于年三十夜的说法,引出对家乡风俗的介绍,也为下文写作者这几年回乡过年做好铺垫。B作者把自己比喻成一只倦飞的鸟,而前文作者醉酒说“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作者觉得回乡来回奔波太累,自己也已经远离家乡,不想回乡。C“唯有酒入愁肠,化作点点泪!”写出了作者对无法陪伴双亲内心充满了愧疚之情,也寄托了作者对父
11、亲深切的怀念。D文章前后写到年三十夜的爆竹,乡下的“铺天盖地”而城市的“七零八落”,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身在城市作者内心的冷清。解析:选B文章末尾作者把自己比喻成一只倦飞的鸟,文中提到“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呼应文章开头,是在外漂泊让作者觉得累,故乡才是他心里永远的归宿,作者不是不愿意回故乡,相反是更加怀念故乡,更加怀念故乡“年三十夜的爆竹”。5文章第2段介绍家乡年三十夜的风俗,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让读者对作者乡村的风俗习惯有所了解,引出行文线索“年三十夜的爆竹”。家乡年三十的风俗,是传统节日文化的一种承载,既展示了家乡的淳朴民风,也传达出乡民对新年美好的祝愿。承上
12、启下,照应了文章标题“年三十夜的爆竹”;又为下文表哥们热情请“我”喝酒做好铺垫。6作者笔下的“年三十夜的爆竹”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进行概括。答案:“年三十夜的爆竹”既是庆祝节日的风俗,也是行文的线索。“年三十夜的爆竹”传达了亲人团聚欢乐及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年三十夜的爆竹”寄托了作者对亲人及故乡深切的怀念之情,亲情牵绊、乡土情结是永恒的主题。“年三十夜的爆竹”也是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的载体,作者赋予了它深刻的文化内涵。“年三十夜的爆竹”在乡村热闹,在城市则稀落,引发人们在现代城市文明之下,对乡土文化、传统民俗远离的深刻反思。三、表达运用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
13、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人类为什么要有底线?为了生存。人,是社会的群居物。任何人,都不能一个人活在这世界上。所以,只有让别人生存,_;让别人活得好,自己才活得好。希望所有的人都活得好,甚至为了别人的生存放弃自己的利益,这是“境界”。至少不妨碍别人的生存,_,不破坏社会的环境,这是“底线”。境界不一定人人都有或要有,_。因为底线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最后一道防线。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防线失守,全盘崩溃。答案:自己才能生存不侵犯别人的利益但底线却不能缺失8下面是活动策划前期准备阶段的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得当,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答案:(示例)先根据活动规划,搜集相关信息,激发创意,拟定初步方案;然后依据时间、地点、规模、参与者和费用预算等对拟定的初步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方案进行调整与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