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试题历史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第I卷(本卷共28题,每题2分,共56分。)1.史记周本纪载:“褒姒不好笑(周)幽王为烽煫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记载表明诸侯对天子应尽的义务是A.朝觐述职 B.镇守疆土 C.随从作战 D.交纳贡赋2.关于秦朝设郡的情况,史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根据以下史料能够推定的是A.秦朝设郡数目不一 B.秦朝没有设立洞庭郡C.洞庭、黔中两郡范围重合 D.秦朝对湘西设郡管理3.汉武帝统治时期,君主专制制度较秦始皇统治时期有了发展,主要表现在A.颁布“推恩令” B.让身边工作人员等参与军国大事C
2、.实行察举制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除材料所述地区外,元朝“因其俗而柔其人”所采取的措施还有A.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 B.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C.在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 D.将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辖5.台湾学者许倬云评价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该论断强调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君主专制和官员任期制相结合C.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 D.“家天下
3、”与“公天下”共存6.亚里士多德曾很巧妙地指出过,在民主政体下,应该怎样通过多次地召开公民大会,使那些较远地区务农的农民不能够常常出席,而在事实上剥夺他们的公民权。这表明亚里士多德A.寻求规避直接民主弊端的途径 B.主张改变城邦民主的运作模式C.开始萌生现代民主模式的思考 D.坚决维护贵族阶层的政治特权7.古罗马侵权行为的责任方式经历了习惯法中的刑罚制裁(如“同态复仇”)到十二铜表法定额罚金、阿奎利亚法最高市价赔偿,最后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估价损失赔偿的复杂历程。这一历程反映了A.侵权行为认识的理性化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C.罗马法的体系走向完善 D.奴隶主贵族政权的削减8.“工业革命改变了
4、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A.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 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C.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D.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层更多参政9.美国宪政奠基者亚当斯(17351826年)认为:古代雅典的历史“对于我们的国人来说,就好比是大陆人所说的许多家庭拥有的梳妆室”,里面有许多用来反观自己的镜子。据此可知,亚当斯A.推崇古雅典民主政治运行机制 B.为后世民主化进程确立了规范C.强调雅典民主
5、影响深远和持久 D.重视从历史中寻找参照和启迪10.“割地赔款的巨创深痛,给中国社会以全方位、深层次的巨大震荡。洋务运动破产了,维新运动早产了,而顽固派的得志和仇洋排外运动的勃发,使中国在本世纪初(20世纪)几乎惨遭亡国之祸。”造成上述现象的这场战争对中国最大的危害是A.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B.刺激了列强对中国的瓜分C.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进一步加重了人民的负担11.有学者评价辛亥革命时指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了,为此后的革命打开了通道。这种不朽的业绩难道不值得我们今天给予热情的歌颂吗?”该学者认为辛亥革命A.促进了中国民主思
6、想的传播 B.推翻了封建等级制度C.是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开端 D.具有民主革命的一面12.在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后,日本代表牧野伸显担忧:“世人不察,以为在巴黎之中国委员,为血气所驱使,为功名所激发,致有此等行动。余深信此种感情早已浸润于中国一般国民,酝酿已数年之久。”由上述信息可知五四运动A.表明中国民族主义思潮日益觉醒 B.具有深刻的政治经济根源C.中国代表出于个人立场拒签合约 D.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13.创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下子通过一个行动来实现的。中共党史从何处讲起,这是一直为学界讨论的问题。毛泽东认为,“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
7、”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A.是中国革命阶级发展的产物 B.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C.为中国革命运动指明了方向 D.掀起了新一轮中国革命高潮14.2019年9月13日,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已经正式向社会公众开放。目前,香山革命纪念馆正在展出为新中国奠基中共中央在香山主题展览。下列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重大事件与此地有关的是提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吹响“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角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 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做了政治理论准备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A. B. C. D.15.在各级人大召开的基础上,1953年1月组成以毛泽东为主席的宪法起草委员会。3月,全国政协
8、邀请各界民主人士500余人进行15次座谈宪法草案初稿。此后,公布了经过修改的宪法草案后,全国有1.5亿人参加讨论。材料表明A.新中国制宪程序的民主性 B.新中国体现依法治国理念C.新政权建立充分体现民意 D.人民普遍参与新中国立法16.在论述新中国的民主制度时,毛泽东认为,二者应该是按照核子和电子的动力学相互联系起来。核子虽小,却非常重。环绕核子的电子很轻,却是自由的。没有电子,就没有进步。据此可知,毛泽东旨在强调A.要求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B.要实现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C.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D.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性17.2019年1月1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它的
9、发表在当时引起巨大反响,被看成是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这主要是因为它A.倡议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 B.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C.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 D.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18.20世纪50年代,尼泊尔代表团团长评价某次国际会议时说:“最重要的事实是到处洋溢着团结感。这种团结感是这样强烈,连那些反对公理并且跟着另外一方跑的人最后都不能不同意,因为他们不想违背潮流。”在这次国际会议上新中国A.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首次步入世界外交舞台C.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D.积极奉行不结盟的政策19.基辛格认为,美苏之间的冷战,“就是双方的战略家在确保相互摧毁的概念上至少达成了心
10、照不宣的共识,这个概念成为核时代的和平机制。”这反映了A.核武器是维护世界秩序的有力工具 B.美苏均势维持了世界相对和平C.冷战是美苏共同的主动性战略选择 D.核时代美苏的目标是和平共处20.下列图片中的生产工具与其他三个不属于同类的是21.农谚“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早稻水上漂,晚稻插齐腰”,“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以上农谚反映了A.劳动人民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劳动人民懂得尊重自然规律C.农业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生产部门 D.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22.明代太湖地区农业生产著作便民图纂中一幅插图的竹技词为:“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须分
11、管两相当。”此词可用来说明当时A.家庭经济模式仍未打破 B.农业经济结构得到改变C.重农抑商政策严格实行 D.资本主义萌芽己经产生23.清雍正年间的官窑督造官唐英一方面积极向民间工匠学习制作技法,另一方面也不断摹仿东西洋的彩法。一次出口的瓷器由于毫无创新之处,雍正不报销该瓷器的制作费用,唐英不得不自掏腰包。该材料说明A.官营手工业最能促进技术创新 B.官营手工业管理者要自负盈亏C.官营手工业产品部分投入市场 D.官营手工业管理相对较为懈怠24.“元明以来,江南水乡双林镇,以纺织闻名,随着外来定居的商人通过家族繁衍和科举考试成为本地缙绅他们似乎已在官府不在场的地方扮演着官府的角色”,而几乎同一时
12、期“威尼斯商人的活动使得地中海的商路扩大威尼斯还成立了城市共和国每一种公共设施都可以在威尼斯找到典范”以上对比说明A.中西方截然不同的行政管理模式 B.资本主义萌芽时代商品经济繁荣C.中西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地缘淡化 D.中国向近代转型的社会条件不足25.“大地主通常把土地长期出租,租约是长期的,因此他们也感到,同样的土地收入,购买力却下降了。这些土地贵族自然满腹牢骚。”这主要反映当时西欧A.商业革命促进了经济发展 B.价格革命打击了封建势力C.殖民扩张增加了土地供应 D.工业革命加速了社会分化26.右图为三角贸易示意图。它兴起于16世纪,在1718世纪成为最重要的洲际贸易,涉及欧洲、非洲和美洲,
13、形成三角形的主要商路。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 B.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C.为西欧资本输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D.客观上促进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拓展27.有人描述某一时期英国人生活的情景:以前,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艰苦却很悠闲。现在,社会的节奏变快了。时间支配了整个社会,时钟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导致生活节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工业化 B.信息化 C.城市化 D.电气化28.1896年,一位英国记者发表德国制造文章,“看看你们的周围各位的衣服的布料是德国织的甚至各位喜欢看的报纸的纸张也是同一个地方产的。即使烧掉德国制造的包装纸,手拿的拨火棍也是德国制造
14、。”其意在说明A.德国率先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B.英德两国不应互设贸易壁垒C德国的经济制度较为先进 D.英国自由贸易政策遇到困境第II卷(本卷共2题,共44分)29.(2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洋务外交时代:弱国有外交”;变局观取代夷夏观,海防外交取代塞防外交成为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外需和戎,内需变法”成为救国之策,中国即蒙受了刻骨铭心的国耻,外交上也实现了重大转型。袁南生从鞠躬到握手:中国千年外交的历史轨迹(1)分析中国有一物外交,向阳外交转变的主要原因,晚清时期有哪些事件体现了其“外需和戎,内需变法”的?(6分)材料二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对外政策上尝试以日本为外
15、交中心谋求与日本建立一种稳定的合作关系;1928年日本制造济南事件后,国民政府奉行联美制日政策,借住英美制衡日本在中国的扩张;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在事变初期实行不抵抗政策。1935年后,日本提出旨在全面控制中国的“广田三原则”,并积极策动华北事变。在这种形势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趋向强硬,抗日的外交政策初步形成。减永样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政策探析(2)据材料二,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对日外交政策的改变。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7分)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初,根据新的国际形势和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毛泽东高屋建瓴地从乒乓外交和斯诺传话开始,逐步实现对美、日外交正常化的战略性转变。
16、这是一个出乎当时国人预料的重大转变,如何统一全党与全国人民的认知,成为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在毛泽东、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对统一全党全国对国际形势和外交政策的看法实行了强有力的“核心领导”,稳妥有序地解决了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较好地统一了全国意志,顺利实现了外交战略的重大转变。以上材料摘编自石源华应对重大外交问题需要统一国家意志(3)根据材料三,指出毛泽东对中美、中日关系做出的战略性转变,并概括党和国家为此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4)通过近代以来中国外交关系的发展,说明外交政策的制定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2分)30.(23分)19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诞生,开始指引工人运动沿着正确的道路迅速
17、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历史辩证法思想,仔细研究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等人的著作,他们对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思想也作了批判考察。当时,英国、法国、德国都出现了令资产阶级震惊的工人运动。(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有哪些?(4分)材料二 巴黎公社的许多革命措施开启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第一步,它为现代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但由于当时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不够健全,巴黎公社没有妥善处理好政治文明与这两种文明的关系;况且,直接选举、全民选举等政治文明措施超过了当时的历史条件,很难落到实处,最终也导致了巴黎公社失败。丰云
18、论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关系(2)报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巴黎公社开启了哪些重要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这些文明建设难以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唯物史观的视角可以得出什么结论(5分)材料三 中华民国成立后,和平、秩序和统一并未出现。道德沦落、君主复辟和军阀割据长期困扰着孙中山,他求援的西方政府只支持各地军阀,对他发展中国的计划完全不感兴趣。而受过西式教育的新知识分子纷纷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思想领域进行激烈的变革,那些对凡尔赛和会极度失望的知识分子在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的影响下,开始转向马克思主义。摘编自徐中约(美)中国近代史(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传播的主要因素。(8分)材料四(4)材料四中两图所示历史事件选择的革命道路有何差异?简要说明选择道路差异的原因。(4分)材料五 恩格斯1895年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列宁也曾经说过“现在必须弄清一个不容置辩的真理,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在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东西,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5)从恩格斯、列宁的论述中你得到哪些启示?(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