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单元第18课一、素养达标1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C)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解析新学伪经考将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斥为伪经,其目的是摧毁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理论依据,为维新变法扫清障碍,因而遭到清政府的禁毁,C项符合题意。2(2021大连)下表所示为康有为的几次上书状况。据此可以推知,其主要意图是(C)奏疏背景内容上清帝第一书1885年,中法新约签订法专力越南以窥中国上今上皇帝书1895年,马关条约订立拒和、迁都、练兵和变法上清帝第五书1897年
2、,德国强占胶州湾等外衅危迫,分割迭至A维护专制统治 B倡导议会政治C挽救民族危亡 D实行君主立宪解析从材料中的背景和内容来看,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维新派救亡图存的主张也日益明显,C项正确,A项排除;B、D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3学者陈旭麓指出:“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以下各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B)A晚清政府拒绝通过改革挽救其统治B维新运动宣传新思想促进国人觉醒C百日维新首次实践了君主立宪制度D戊戌政变导致变法措施完全被废除解析根据材料,百日维新虽然失败,却对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了维新变法运动宣传新思想,促进国人觉醒的启蒙作用,B项正确;晚清拒绝改革的说法没有从整体上把握、理解材料的意思,A项错误;百日维新没有将君主立宪的主张付诸实践,C项错误;戊戌政变以后保留了京师大学堂,并没有完全废除变法措施,D项错误。4(2021揭阳)有学者统计,在18601900年间发生的400余起“反洋教运动”中,起宣传动员作用的“揭帖”,对传教士的称谓,由“夷”转向“鬼子”“洋鬼”等俚语俗语,且使用频次随着时间发展不断增多。这可以用来说明(A)A民族意识觉醒的程度B传教士在华活动区域C大众传媒的媒介功能D俚语俗语的使用范围解析“反洋教”斗争的“揭帖”中从使用文言
4、“夷”到使用俚语俗语“鬼子”“洋鬼”,说明参与斗争的群体由士绅阶层向社会下层民众扩散,体现出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意识觉醒的程度增强,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出传教士在华的活动范围,B项错误;“揭帖”不属于大众传媒,C项错误;各地区的俚语俗语并不相同,材料中无法体现,D项错误。5某学者评论义和团运动时写道:“他们站在新旧交替的世纪转折点,对已然逝去的时光作出了深情的回望,不愿意也不屑于看一眼面前金发碧眼的西洋。”这里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A)A没有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趋势 B起到了促进历史转折的作用C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D本质上依然是一场农民运动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不愿意也不屑于看西洋”可知,义和团运
5、动对西洋外来事物持排斥态度,盲目排外反映出义和团运动没有认清近代历史发展的趋势,故A项正确。6(2021威海)下图为1908年2月26日刊登在神州日报上的一幅漫画。它反映了作者(B)A对义和团运动的批判B对民族危机加深的担忧C对列强肢解中国的愤慨D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向往解析由漫画“拔除羽翼”的信息可知,20世纪初列强们争相侵略中国。这反映了作者对民族危机加深的担忧,故B项正确;此时义和团运动已经被镇压,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肢解中国的迷梦,故C项错误;漫画和资产阶级革命无关,故D项错误。7八国联军的统帅瓦德西认为,“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实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之四分之一也故瓜
6、分一事,实为下策。”这主要是因为 (D)A先进知识分子的舆论宣传B清政府顽强反抗列强侵略C西方列强之间的相互制约D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精神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迫使列强改变了侵华方针的是义和团运动的反抗,D项正确;B项不符合客观事实;A项不是主要原因;西方列强之间相互有制约,但在宰割中国问题上主要是同盟,排除C项。8(2021黑龙江高一期末)下图为近代某次列强侵华战争的示意图,这次战争后(B)A地主阶级萌发“师夷长技”思潮B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C中国的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D列强侵华方式开始以资本输出为主解析由示意图中的“清帝西逃路线”可知,这次列强侵华战争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依据所学知识可
7、知,这次战争后签订了辛丑条约,从此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B项正确;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萌发了“师夷长技”思潮,故A项错误;这次战争后,列强没有割占中国的领土,故C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华方式开始以资本输出为主,故D项错误。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天无雨,地焦干,只因鬼子止住天。神出洞,仙下山,附着人体把拳玩。山东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材料二有六位学士路遇义和团,因身边带有铅笔一支,洋纸一张,便被乱刀拿下。还有一家因有一根火柴,结果一家八口全部被杀。微历史:18401949历史现场(1)根据材料一分析,义和团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体现了什
8、么特点?(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怎样认识其影响?答案(1)原因:列强侵略中国,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特点:具有反帝爱国性质;没有先进思想指导,具有落后性。(2)问题: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抵制外来事物;比较残暴、落后。认识: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了反抗精神;但是盲目抵制西方先进文明,不利于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二、能力提升10(2021全国高考乙卷28)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C)A儒学地位颠覆B列强侵略加剧C政局变化迅速 D西学深入民心解析结
9、合所学史实分析,1898年戊戌变法废除八股文书商慨叹将损失惨重书商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 维新思想(新学)影响并不是想像的那么大书商投资新学书籍又面临亏损戊戌政变,变法失败,一切恢复照旧维新思想(新学)受到打压。书商的意识变化反映了政治变革,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排除。11(2021威海)光绪二十四年的国闻报报道:“工部主事陆续进呈御览之书,有泰西新史揽要、列国岁政纪要、文学兴国策、西国学校诸书。皇上之振兴实学,考求洋务,益于此可见矣”。这则报道说明当时(B)A民间赞许戊戌变法B皇帝意欲变法图强C清廷支持洋务运动D舆论宣传百日维新解析根据材料“陆续进呈御览之书,有泰西新史
10、揽要、列国岁政纪要、文学兴国策、西国学校诸书。皇上之振兴实学,考求洋务,益于此可见矣”以及光绪二十四年可知,这一时期光绪亲政,积极了解西方,意欲变法图强,B项正确;题干未涉及民间对于戊戌变法的态度,排除A项;这一时期洋务运动已经失败,排除C项;题干所列信息只是指出光绪帝的行为,并不能得出舆论有意宣传百日维新,排除D项。12(2021湖北高二月考)新学伪经考中的“新学”指古文经,“新”是王莽的国号。康有为认为今文经是孔子流传下来的真经;古文经根本不存在。它是王莽为篡位而伪造的,湮没了孔子微言大义,因此要“推廓伪说”。康有为的观点(A)A是学术服务政治的典型代表B考证了古文经为伪经C与儒学发展的史
11、实基本相符D动摇了儒学的主导地位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之所以“认为今文经是孔子流传下来的真经;古文经根本不存在。它是王莽为篡位而伪造的,湮没了孔子微言大义”,是在为维新变法制造历史理论依据,故选A项;康有为没有考证古文经为伪经,故B项错误;这与儒学发展的史实也不相符,故C项错误;“动摇了儒学的主导地位”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13(2021南京)在漫画太多的高利贷者中,俄国皇帝、德国皇帝和英国国王手中都拿着要求清政府赔款的条文,同时,俄国、日本和英国君王手中还拿着天平秤。一个中国人双膝跪地,目瞪口呆地举起双手。漫画右侧是山姆大叔,他若有所思地注视着这一切。与该漫画内容最为相关的是(D)A
12、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解析根据材料中涉及的国家数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符合辛丑条约,D项正确;南京条约只有英国和清政府签订,排除A项;瑷珲条约是沙俄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排除B项;北京条约签订国家中没有日本和德国,排除C项。14(2021丹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99年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
13、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已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摘编自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等材料二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 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
14、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1)根据材料一、二,可以确认的史实有哪些?(2)如果事实确如茅海建所考证,试分析康有为没有递送上书的原因。答案(1)确认的史实:甲午战败,签订和约。国内反对签订和约;士大夫阶层(举人)反应比较强烈;以上书形式反对签订和约;康有为上书未成。(2)因素:资产阶
15、级的软弱性;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康有为在当时影响有限;康有为个人因素。解析(1)确认的史实:根据材料“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可知,甲午战败,签订和约;国内反对签订和约。根据材料“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 464人次”可知,士大夫阶层(举人)反应比较强烈;根据材料“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可知,以上书形式反对签订和约;根据材料“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已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可知,康有为上书未成。(2)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在当时影响有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个人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