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1汉武帝诏曰:“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此举的意图是()A施恩予诸侯子弟B缓和皇帝与诸侯王的矛盾C满足诸侯子弟获得爵位的要求D削弱诸侯王的力量2“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从制度层面而言,上述行政单位()A权力集中,地方军、政、财权无所不统B其长官职位世袭,享有较大的自主权C行使权力时中央无法节制,形成割据势力D为北宋埋下积贫积弱的祸根3元史地理志:“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为了对地方进行
2、有效的管辖,元朝采取的措施是()A推行郡县制度 B设置枢密使C实行三省制 D实行行省制度4下列制度的实行对当时的历史起了积极作用的有()秦的中央集权制元朝的行省制度隋唐的科举制度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度A BC D5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策略之一是()A召开政事堂会议B众设宰相,分化事权C以六部分割相权D设枢密院,与宰相抗衡6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二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制、再到行省制度的创立,反映了()A中央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B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民主化的趋势C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D中央与地方权力日益增大的趋势7吴晗曾形象地描述道:“在宋以前有三公
3、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这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A地方愈来愈服从中央B君臣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融洽C中央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D科举取士使大臣越来越注重礼仪8法国启蒙思想家魁奈说:“中国无世袭贵族,官爵仅靠功绩与才能获得工匠的子弟也能当上总督。”他所评价的是中国的()A分封制度 B察举制度C监察制度 D科举制度题号12345678答案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
4、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材料二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据司马光说:“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材料三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明太祖语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析,唐太宗对丞相的态度是怎样的?为此设置了怎样的政治运行机制?(2)据材料二分析,为什么说“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3)元代实行怎样的政治运行机制?据此并结合材料,说明明朝废除丞相的原因和措施。(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对中国社会造成
5、的主要影响。【答案解析】1D从材料中“与子弟邑”、“使有列位”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的“推恩令”,即允许诸侯再分封列侯,从而削弱王国实力,故选D项。A项是表现,C项是借口,均排除。B项中的“缓和”与事实不符,排除。2A“与都省为表里”表明题干所述为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3D4.D5.B6.C7C自唐宋以来政治制度的变化,清晰地表现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遭到压制的历史特点。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反映了专制皇权逐渐加强直至高度发展。8D9(1)态度:设宰相筹划大事,以弥补君主的不足。政治运行机制: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同时相权三分,有利于加强皇权。(2)宋代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而且还削掉了宰相的用人权和司法权。(3)元朝实行中书省一省制,中书省长官就是宰相。原因:中书省权力过重。措施:废丞相,权归六部,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4)趋势:相权渐趋衰落,皇权日益强化。影响:虽然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但也阻碍了新思想和新经济因素的产生和发展。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