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训练:第9课 说“木叶”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44497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训练:第9课 说“木叶”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训练:第9课 说“木叶”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训练:第9课 说“木叶”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训练:第9课 说“木叶”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训练:第9课 说“木叶”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训练:第9课 说“木叶”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训练:第9课 说“木叶”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训练:第9课 说“木叶”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训练:第9课 说“木叶”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训练:第9课 说“木叶”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9课说“木叶”必备知识基础练进阶训练第一层:语言建构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征戍(sh) 橘颂(j)招徕(li) 萧萧落木(s)B歧路(q) 无妨(fn)陇首(ln) 得鱼忘筌(qun)C寒砧(zhn) 桅杆(wi)漂泊(p) 秋风袅袅(nio)D疏朗(sh) 窸窣(x)迢远(tio) 灼灼其华(zhu)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干燥传颂诗文钢锭天高地阔B精采语言洗练绵密随心所欲C钟爱精巧无比启发精神饱满D典型无人问津联想淋琅满目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在这

2、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的形象。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A启示钟爱奥秘 B启发钟爱奥妙C启发喜爱奥秘 D启示喜爱奥妙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我们时常说到乡愁,什么是乡愁?乡愁是我们的百姓对生养自己的故土故乡刻骨铭心的情感与爱恋,是家园真正的精神价值。B企业的发展需要通才,所谓通才不是指万金油或叫作万应锭式的人,而是指能在技术研发、成本核算、外交沟通等方面都能挑大梁的人才。C无数案例告诉我们,防止电话诈骗,最有效的方法是对陌生电话的求救、告急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就可不落于言筌。D说“木叶”不说“树叶”

3、,决非古人标新立异,“木叶”作为意象而言,蕴含着更多的意味,包含着更多的情感,更能体现其艺术特征。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现代诗的主流是自由体新诗,它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主要以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等内容为主。B“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和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之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C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的流光溢彩。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D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

4、为固定的暗示性。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条、明月等等。6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守护文化多样性,是关涉人类文化发展未来的大问题。在不同文化主体之间,要倡导有创建的交流、理解与对话。这种文化理解是一个双向承认的过程:。前者是自觉、内省,后者则是宽容礼让、平等开放。A首先是了解“自身”文化以理解“他者”文化,然后是接触“他者”文化以认识“自身”文化B首先是接触“他者”文化以了解“自身”文化,然后是认识“自身”文化以理解“他者”文化C首先是接触“他者”文化以认识“自身”文化,然后是了解“自身”文化以理解“他者”文化D首先是了解“自身”文

5、化以认识“自身”文化,然后是接触“他者”文化以理解“他者”文化7下列各句中,标点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B我们无妨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C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D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8下列对句子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

6、这里得到了启发。”文章开头紧扣题目,说明“木叶”的来历,以及对后代诗歌产生的影响。B“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引用这些诗句,都是为了说明古代诗人特别喜欢使用“木叶”一词,因此“木叶”在古诗中很常见。C“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设问开头,引出对“木叶”与“树叶”在诗歌运用上的分析。D“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木叶”就是“树叶”,引用诗句说明古诗句中“树”和“叶”是常见的,而“树叶”连用不常见。关键能力综合

7、练进阶训练第二层:思维发展与提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一重帘外即天涯:宋词中帘意象及心理学阐释崔小敬宋词中的帘,品种繁多,形态各异,就前者而言,有珠帘、绣帘、画帘、翠帘等;就后者而言,有卷帘、开帘、低帘、高帘、下帘、上帘、疏帘、重帘等。帘的原始功能在于遮蔽和阻隔,但这种“遮”和“隔”又有其特殊性,它既不像“侯门一入深似海”那样遥不可及,也不像“墙里秋千墙外道”那样难以逾越。可以说,帘之妙处正在于它的隔未全隔、而通未全通,也可以说是隔犹未隔,通犹未通,只看当事人的心态和感觉如何,这便预示帘的阻隔功能具有喜剧性与悲剧性的双重内涵。以词人常用的“隔帘看未真”一句为例,就可以产生两种感受截然相反

8、的心理。第一,乐观的视角:虽然隔帘看未真,但毕竟是看到了,这是何等的幸福和慰藉;第二,悲观的视角:虽然隐隐约约看到了,然而毕竟得不到真切实在的接触,这又是何等的痛苦和折磨。当人与人(通常是帘内的女子和帘外的男子)隔帘相对时,二者就进入了一种微妙的情境中。帘内的世界对帘外人而言,就成了一种神秘幽深的存在,但这一存在对他而言又是那样的近在咫尺却不可接近,那样的引人入胜却不可触摸。而帘外的世界对帘内人而言,则隐喻着一种美丽然而难以预测的诱惑,一种与当下生存不同的别样的激情与热烈。在她的内心深处,不管是接受还是抗拒,那样一种隐秘的渴望已经被点燃。此时的帘,不仅隔开两个人的身,似乎也隔开了他们的心,至少

9、帘外的人是这样认为的。帘内的人对这帘外人的态度是不太明朗的,道是无情又似声声呼唤,道是有情又似诸多推拒。有时候,帘内人虽然在场,却未出场,即她只是作为一种现实的存在,却未表现出任何情感的波动,这对帘外人来说,似乎更成为一种“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惆怅。如舒亶木兰花蒋园口号中帘内的她,既不知道自己的存在曾经装点过他春日的记忆,也不知道自己的离去触动了一颗敏感的心。她凌波微步地来,亦是行云流水地去,对于帘外的他来说,显得这转瞬间的相遇犹如一场迷离的梦。还有一种特殊场景,即帘外人与帘内人二者之中有一个是不在场的,也就是说有一方是缺席的。一种情境是帘外人的缺席。我们从帘内女子的举动神态及她所表现出的无意识

10、或下意识的感触与忧思,可以看出她此时此刻的寂寞、无聊、慵倦。这一切都隐秘地传达出了对未出场的帘外人的渴望,也是她对一种新的生命与生活的渴望。另一种情境是帘外人在场,而帘内人缺席。也就是说,抒情主体仅看到了帘,而并未看到所想看到的对象,但仅是帘这一物件已引起了他无限的联想。由于帘内人的不在场,因此帘内的世界就不再具有吸引力,反而以它的空洞引起了抒情主体的反感。但他仍然想象着她室内的景象,回忆着曾经的甜蜜与温存。他对她的渴望因她现时的不在场而显得更加沉重和痛苦,也因她的不在场而显得更加纯洁和真挚。帘作为一种柔情而忧伤、具有强烈女性化倾向的意象在宋词中大量出现,一方面有词作为一种文体本身的限定,另一

11、方面与宋代士人心态也有较大关联,尤其是对这一意象的处理中,词人普遍流露出一种对现实的无奈情绪。既无力进行抗争,又无法断然舍弃,结果只能在忧郁、感伤、惆怅中自语自慰,自己为自己营造一个小小的柔弱的艺术世界,“一重帘外即天涯”,词人在狭小的情感空间里默默咀嚼孤独与寂寞。(选自古典文学知识,有删改)1关于“帘”意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词中的帘,品种繁多,有珠帘、绣帘、画帘、翠帘等;形态各异,有卷帘、开帘、低帘、高帘、下帘、上帘、疏帘、重帘等。B帘有遮蔽和阻隔的功能,这种“遮”和“隔”又有其特殊性,它既不像“侯门一入深似海”那样遥不可及,也不像“墙里秋千墙外道”那样很容易逾越。C帘的妙处在于

12、它隔未全隔,通未全通,也可以说是隔犹未隔,通犹未通。这与当事人的心态和感觉有关。D宋词中的帘意象,柔情而忧伤,具有强烈女性化倾向,一个原因是词这种文体本身的限定,另一个原因是与宋代士人的心态有关联。2下列理解和分析,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A当帘内的女子与帘外的男子相对时,帘内的世界对帘外人而言,就成了一种神秘幽深的存在,那样的近在咫尺却不可接近,引人入胜却不可触摸。B帘内人在场却不出场,对帘外人来说,似乎更成为一种“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惆怅;对帘内人来说,不知道自己的存在会给他带来何种影响。C帘内人缺席,但帘这一物件已引起了帘外人的无限联想,他仍然想象着她室内的景象,回忆着曾经的甜蜜与温存,而这

13、些联想又只能给他带来沉重和痛苦。D帘外人缺席时,帘内女子常常表现出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感触、忧思、寂寞、无聊和慵倦。这都是对新的生命与生活的渴望的表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隔帘相看可以产生两种感受截然相反的心理,这与阅读宋词时是从乐观的视角还是悲观的视角来看相关,乐观的视角产生幸福和慰藉感,悲观的视角则产生痛苦和折磨感。B帘外世界对帘内人而言,隐喻着一种美丽然而难以预测的诱惑,一种与当下生存不同的别样的激情与热烈。不管她接受与否,都会有一种隐秘的渴望被点燃。C隔帘相对时,帘不仅隔开了帘内外两人的身,也隔开了两人的心。帘内人对帘外人的态度是不太明朗的,道是无情又似声声呼

14、唤,道是有情又似诸多推拒。D宋代词人在对“帘”这一意象进行处理时,普遍流露出一种对既定现实的无奈情绪,既无力进行抗争,又无法断然舍弃,常常沉溺在忧郁、感伤、惆怅的情绪中。学科素养升级练进阶训练第三层: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这样的作品,其韵味也与

15、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只在篇末显露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

16、”,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行云流水信手拈来浑然天成悠然自得B行云流水信马由缰相得益彰悠然自得C天衣无缝信手拈来相得益彰泰然自若D天衣无缝信马由缰浑然天成泰然自若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B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C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D因此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仅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B这不仅在

17、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C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D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在诗歌中,象征意蕴总要凝定在一定的意象中。因此欲捕捉象征意蕴,。一首诗的意象,其表层意义往往容易理解,但表层意义与深层意蕴有什么关系就不那么一目了然了。这二者,又有距离,显得扑朔迷离。,因为

18、诗中的任何信息只有在与“上下文”的联系中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5汉语中的一些量词形象生动,富有韵味。仿照例句,从备选例子中选择一个量词妙用的例子加以揣摩赏析。钩:一“钩”月亮。寂静的夜空,升起弯弯的月亮,如同小巧轻灵的帐钩,洁白如玉,使人产生美好的联想和想象。泓:一“泓”清泉。清澈的泉水从泉眼中流出,是那样充盈而明亮。它既写出了泉水水量的丰沛,又写出了泉水水质的明净。备选例子:一“挂”瀑布 一“叶”扁舟 一“缕”笛声一“轮”明月答:6下面是一封邀请函初稿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第四届“挑战杯”全国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计划于10月5日至10月7日在北京王府井大饭店召开。会议

19、期间,组委会还将拨冗举办模拟联合国指导教师及社团领袖论坛,并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忝列现场与家长共同探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人才培养的问题。诚邀您拜读此函,并携孩子报名参加大会。我们将鼎力提供服务,期待您孩子的精彩表现能获得评委的垂爱。答:7古代诗歌中有许多如“木叶”与“落叶”一样耐人寻味的意象,不同的意象可以营造不同的意境。根据本课所学知识,在下面两组意象中任选一组,通过描写营造所对应的意境。100字左右。第一组:明月杨柳杜鹃凄婉、哀伤第二组:落日大江远山雄浑、壮丽选择第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林庚:布衣情怀林庚先生出身世家,其父林宰平“生平爱艺术,好朋友,精书法,能诗文”,身在北大,兼职

20、清华,与梁启超、王国维等同为清华国学院德高望重的大学者。按说,从这样的家庭出来的该是做派十足的世家子弟才对,可是,林庚先生不然。先生少年英发,从国内顶尖的中学毕业后,于1928年考入清华大学读物理。两年后,先生突然发现自己对文学居然如此难以割舍,于是找到了当时清华大学的国文系主任朱自清,申请转系。不久,他就成了国文系的学生。在此后不长的时间里,他发表了二三十首旧体诗词,在旧体诗词中流连忘返。只是突然有一天,他醒悟到:古典诗词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近极致,无论今人怎么努力,都难免嚼前人嚼过的馍一样的格律,一样的措辞,一样的风格,一样的主题现代人无论有何等的才力和心气,都难以超越古人而另拓疆土。从此

21、,先生开始写起新诗来。不几日,先生在现代杂志上发表了第一首诗风沙之日。先生的新诗生涯,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自此,诗人林庚横空出世,声名鹊起。其诗既有翩翩欲飞的少年精神,亦有一抹唐诗的风韵,故在众多诗作中独树一帜。可以说,如此年少而成就如此大名者,在彼时的清华,大概唯曹禺一人可比。1933年,著名诗集夜的出版使先生顺利毕业。毕业后的林庚先生,开始担任朱自清的助教。1934年夏天,东北烽烟渐盛,战火直逼北平。这时,先生下江南了,由北平而南京,由南京而上海,由上海而杭州,一路山水,一路诗文。在这烟雨江南的山山水水中,先生且走且写,且行且歌。可即使身在六朝金粉的江南,他仍不忘硝烟弥漫的北国。经此南行,长

22、居北方的先生与南方结下了不解之缘。抗战全面爆发后,先生作别北平南下,在厦门大学开始了其严谨的学者生涯。抗战胜利时,先生也完成了其皇皇巨著中国文学简史。此书甫出,文坛为之轰动。先生本是诗人,谈诗论艺自是牛刀杀鸡。其书于楚辞、唐诗、魏晋文章与明清小说等,均有新论,笔之所至,蔚成经典,尤其是“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更成为中国诗论中的经典论断。新中国成立后,清华、燕大文科尽数归并北大。先生与季羡林、吴组缃等齐集燕园。从此,先生在燕南园一住就是大半生。先生决意摒弃俗事,专情研究。他以“远离功利,抗拒诱惑”自守。国内外的一切邀请,他都拒绝;一切媒体,他都回避;一切荣誉,他都不要。他只是固守着自己的大宁静

23、,清清静静、自自在在地做着自己的事,全然疏远了外界各种热闹场、名利场。有人说:“先生从不涉足权力名利,这不是自命清高,不是不屑于谈名逐利,他是压根儿就没有这些概念。诗歌和学术,才是他一生的修行”。信然!年深月久,因先生的彻底低调,外界竟也将先生淡忘了,真是“山中有高人,世上无人知”了。先生却不以为意,仍专注于自己的创作和研究,并在80岁高龄时出版了意趣盎然的(西游记)漫话,遂成为明清小说研究的又一高峰,直令无数内行人士大呼相见恨晚。90岁那年,先生又出版了新著空间的驰想。先生蛰居燕南园,读书写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萧然自远,既不媚世,亦不怨世,保持着本真自然的心境和生活。那些年,燕南园中常见

24、一位清癯挺拔的老者在园中散步,此公仙风道骨,目光清朗,面色和煦。其时,弟子们送给他十六个字:建安风骨,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布衣情怀。先生蔼然颔首。又是一年,快到中秋了。这将是诗人此生的第96个中秋。国庆后的第三天,先生独坐窗前,仰望苍天,唯见皓月当空,一层薄薄的月光洒落下来,地上铺了一层软软的清辉。先生用他那清瘦的手盛了一汪清辉,静静地把玩着,体会着,脸上渐渐漾出了一丝微笑。“月亮,什么时候才能圆呢?”诗人自言自语。再过几日,就是中秋了。然而,先生等不了了。就在那个晚上,那个月色皎洁的晚上,我们的诗人,去了。(有删改)8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介绍了林庚先生

25、的家世,写林庚先生出身世家,父亲是德高望重的大学者,这和后文写林庚先生的布衣情怀构成了对比。B林庚先生创作的新诗一扫旧体诗的创作风格,独树一帜,诗中洋溢着翩翩欲飞的少年精神,这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声誉。C在清华园就读期间,林庚以创作新诗而闻名,年纪轻轻就声名鹊起,而在当时的清华,只有曹禺一人可与他相提并论。D林庚先生在晚年依然治学不辍,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他撰写的西游记漫话代表了明清小说研究的最高成就。9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语言特色。答:10林庚先生初学物理,后改学文学,你对此有何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并再举一例进行阐述。答:第9课说“木叶”必备知识基础练1解析:A项,萧(xio);B项,妨(fn

26、);C项,泊(b)。答案:D2解析:A项,传诵诗文;B项,精彩;D项,琳琅满目。答案:C3解析:“启示”,启发提示,使有所领悟;“启发”,阐明事理,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钟爱”比“喜爱”程度更深。“奥秘”,深奥的尚未被认识的秘密;“奥妙”,(道理、内容)深奥微妙。答案:B4解析:C.不落于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刻意修饰的痕迹。错用对象。A.刻骨铭心:铭刻在心灵深处。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B.万应锭:万能药。D.标新立异: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众不同。答案:C5解析:A项,句式杂糅,应改为“主要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等内容”或“以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等内容为主”。B项,搭配不当,“听见

27、”和“游子的漂泊”不搭配,应改为“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C项,两面对一面,应改为“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答案:D6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根据前后照应的原则,采用排除法。由“双向承认”排除D项;由“前者是自觉、内省,后者则是宽容礼让、平等开放”可知,前者强调“自身”文化,后者强调“他者”文化,排除A项;由“认识”和“了解”的认识程度,排除B项。答案:C7解析:冒号管到句末,故A项错,冒号应删去。C项中的“哀江南赋”是赋名,应用书名号,而不用双引号。D项中引用的诗句在句内,“落叶何翩翩”后的句号应删去。答案:B8解析:引用诗句说明这些诗人

28、使用“木叶”是受了屈原的影响,是从屈原的诗句中得到了启发。答案:B关键能力综合练1解析:“也不像墙里秋千墙外道那样很容易逾越”错误,原文第一段是“也不像墙里秋千墙外道那样难以逾越”。答案:B2解析:“只能给他带来沉重和痛苦”说法过于绝对。答案:C3解析:“这与阅读宋词时是从和折磨感”错,原文第一段说的是“只看当事人的心态和感觉如何”,指的是抒情主人公或者作者,而不是读者。答案:A学科素养升级练1解析:行云流水:飘浮的云,流动的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根据语境,用“行云流水”更合适。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

29、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信马由缰:骑着马不拉缰绳,任其自由行动,比喻漫无目的地闲逛或随意行动。根据语境,用“信手拈来”更合适。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也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相得益彰: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语境中用于形容“作品”,用“浑然天成”更合适。悠然自得:形容自由清闲、心情舒畅。泰然自若:形容镇定、毫不在意的样子。语境中用于形容兰亭集序的内容,用“悠然自得”更合适。因此,答案选A。答案:A2解析:从逻辑关系上看,应是因果关系,“进而”表递进,“因此”表因果,排除A、B两项;从上下文逻辑关系上看,应先言“端整沉着”,后表“颇具跌宕摇曳之

30、姿”,排除D项。答案:C3解析:此句必须有主语“这”与上文衔接,排除A、C两项;同时,“鲜明可感的内容”是“浓烈的情感抒发”的直接表现,排除B项。答案:D4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找准话题。在文段所提供的语境中,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角度应保持一致,而不能混杂。其次考虑语境的和谐。一个文段所描述的画面、环境、情调、氛围、风格应和谐统一,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景致应契合,才能感染读者。再次注意逻辑事理。在语言表达中,应该注意上下文、前后文之间的对应和呼应,若前面说到一种情况,后面就须与之照应统一,不能顾此失彼,自相矛盾。答案:必须先抓住诗中关键的意象既

31、有联系这里的关键是把握住“上下文”5解析:要答出运用量词的妙处,语言要简洁,同时注意联系所修饰形容的对象的特点。答案:(示例1)“挂”:一“挂”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挂”字既写出了瀑布飞泻而下的磅礴气势,也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的壮美景象。(示例2)“叶”:一“叶”扁舟。用“叶”字不仅写出了船的小而轻,而且让人联想到古代文人的潇洒与悠闲。一条小船自由自在地漂荡在漫无边际的水面上,任意东西,多么惬意!6解析:“拨冗”,客套话,推开繁忙的事务,抽出时间。不能用于自己,可改为“隆重”;“忝列”,谦辞,有愧于排列在其中。不能用于对方,可改为“亲临”或“莅临”;“拜读”,敬辞,阅读。此

32、处是说请被邀请者读自己发出的邀请函,表达不得体,可改为“阅读”;“鼎力”,敬辞,大力(用于请托或表示感谢时)。不能用于自己,可改为“全力”或“大力”;“垂爱”,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此处是说希望参加论坛的孩子能获得评委的喜爱,可改为“喜爱”或“青睐”。答案:“拨冗”改为“隆重”“忝列”改为“亲临”或“莅临”“拜读”改为“阅读”“鼎力”改为“全力”或“大力”“垂爱”改为“喜爱”或“青睐”7解析:答题时注意所给事物的常用象征意义,例如明月、杨柳、杜鹃在凄婉、哀伤的意境营造上很容易联想到思家、离别、游子羁旅路上的场面等。而落日、大江、远山很容易联想到祖国的大好河山、

33、塞外的壮丽风景等。另外,注意在描写时必须出现所给的三种意象。答案:(示例)第一组:孤独的河流在夜的黑暗中静静流淌。即将远行的人儿,驻足河岸,因了月光的牵引迈不开启程的脚步。他放眼四顾,只看见天上的明月洒下清冷的光芒,他知道月光深处是恣肆满溢的眷念。杨柳的青丝是无助的手臂,它挽得住春风,却挽不住杜鹃的悲啼、游子的忧伤。第二组:大江在崇山峻岭中匍匐前行。在它的左岸,远山被落日的微光镀上了一层金黄,燕雀噤若寒蝉,唯有雄鹰在苍茫的天地间翱翔。这个时节,塞外的野草疯狂生长,在阴山脚下,长城尽头,手执长缨的骑士,踏碎嗒嗒的马蹄,朝向大漠的深处,绝尘而去。 8解析:B.“一扫旧体诗的创作风格”错,原文说林庚

34、先生的新诗“亦有一抹唐诗的风韵”。C.“只有曹禺一人可与他相提并论”错,原文是“如此年少大概唯曹禺一人可比”。D.“代表最高成就”错,原文是“成为明清小说研究的又一高峰”。答案:A9解析:解答本题时,应先指出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具体说明如何运用了此手法,最后结合文本主旨,点出其表达效果。“清辉”本是看得见却摸不着的,作者却用有体感的“软软的”一词来形容眼中的清辉,化视觉为触觉,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形象。答案: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月光洒满大地的情景。“软软的”一词,化视觉为触觉,写出了月光的柔和。整个句子通过描写月色,渲染了洁静、清冷的氛围,烘托

35、了林庚先生超凡脱俗的高洁形象。10解析:解答本题时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给出理由。本题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如首先对林庚先生初学物理后改学文学一事表明赞许的态度,然后指出此做法的合情合理之处,最后举一类似例子佐证即可。答案:(示例)赞成。每个人都应该充分认识自己,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及时调整人生目标。林庚先生初学物理,但当他发现自己钟情于文学时,便果断地改学文学,此后在文学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如鲁迅先生,初学医,后弃医从文,终成为一代文学大师。如果林庚先生不及时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那社会上或许会多一个平庸的物理学者,却少了一个才情卓著的文学大师;如果鲁迅先生不及时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那社会上可能会多一个普通的医生,却少了一面中国文学的光辉旗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