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1 ,大小:115.50KB ,
资源ID:544046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44046-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练习:第七单元 能力测评卷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练习:第七单元 能力测评卷 WORD版含解析.DOC

1、第七单元能力测评卷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青春心态:“五四”文学审美心理素描这个概括来源于徐志摩,默境中他写道:但见玫瑰丛中,青春的舞蹈与欢容,只闻歌颂青春的谐乐与欢踪。轻捷的步履,你永向前领;欢乐的光明,你永向前引,我是个崇拜青春、欢乐与光明的灵魂。这里青春、欢乐、光明是三位一体的,“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五四”作家不是将欢乐当成是一种消费和闲暇来对待的,“五四”作家不是简单地将光明当作外在于个人的目标来认识的,他们是将欢乐、光明融合在个体的人的生命形态“

2、青春”之中,“五四”作家的青春教又是光明教和欢乐教。正因如此,“五四”文学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以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在其发刊词敬告青年中竭力赞美青年。新青年杂志将“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作为自己的天职;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2卷1号上发表青春一文,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而中国以后之历史应成为“青春之历史,活青年之历史”。“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

3、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由此“五四”文学运动在这一背景中是与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从新文学的创作主体这一角度来说,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以1918年时“五四”作家的年龄为例,陈独秀、鲁迅两人算是比较大一些,其余李大钊29岁,周作人33岁,钱玄同31岁,刘半农28岁,沈伊默35岁,胡适27岁,都是很年轻的,至于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陶晶孙、冯沅君、庐隐、石评梅、冰心、丁玲等冲上“五四”文坛时许多人只20出头。他们的出现给现代文坛带来一股青春风,一扫中国文坛的暮年气。以哪些作家为主体往往会决定一种文学的

4、性质,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是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五四”文学则是情感的自燃,青春的激情和幻想,青春的骚动和焦虑,青春的忧郁和苦闷,青春的直露和率真“五四”文学是青春性的文学,“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空穴来风。梁启超的“新文体”可算是它的精神先兆,梁氏文章“雷鸣怒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一扫四平八稳,老态龙钟之气。1900年他在少年中国说中表现了希望变老大中国为少年中国的憧憬,前文所及李大钊青春一文与上文有着气脉上的承续关系,郭沫若也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是“年轻的

5、祖国”,“五四”作家的青春气息是如此地富有感染力量,主体的气息投掷于对象的身上,使得对象也变成青春勃发的了。祖国在更生,是年轻的祖国;时代在变化,是年轻的时代。这种整体的青春气息在“五四”时代的文学杂志的名称上也可以明确地看出,新青年新潮流少年中国猛进创造狂飙等等都是一种青春风格的命名。“五四”文学审美心理上的青春气息几乎是不证自明的。“五四”作家的忧郁是青春的忧郁,“五四”作家的幻想是青春的幻想,他们对于青春的迷恋已经到了走极端的程度,钱玄同甚至说过不可理喻的话“人过四十该枪毙”。(摘编自葛红兵正午的诗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五四”作家的宗教是青春、

6、欢乐与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由于他们将欢乐与光明融合在个体的生命形态之中,所以“五四”作家的青春教又是光明教和欢乐教。B“五四”文学运动的转向是指以自虐、黑暗、老年心态为特征的封建文学向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五四”青春型文学的转向。C“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终结了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催生了中国现代的青春型文化,是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化运动。D“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具有历史和时代生活基础的,梁启超、李大钊和郭沫若等为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的形成做出了贡献。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D项,“具有历史基础”

7、文中无据;“郭沫若等为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的形成做出了贡献”有些牵强,文中第、段只提到“梁启超的新文体可算是它的精神先兆李大钊青春一文与上文有着气脉上的承续关系,郭沫若也说”,但说郭沫若做出贡献就牵强了。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引用徐志摩默境中的诗句,为论述“五四”文学的鲜明特征奠定了昂扬、欢乐的基调。B文章第段中的“宗教”其实是指“五四”作家的追求和向往,这里运用了比喻的论证方式。C文章第段先以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为例,然后以李大钊的文章为例,集中论述了青年一代在“五四”时期的重要作用。D文章两段的论证思路是相同的,一开始就提出论点,然后列举事实加以佐证,

8、很有逻辑力量。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项,“集中论述了青年一代在五四时期的重要作用”不正确。第段论述的中心是首句,即“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开篇引述徐志摩的诗句,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出青春、欢乐与光明这个话题,为论述“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这一主旨服务。B一个时代的作家主体特性往往决定一个时代的文学性质,中国封建时代的作家群以士大夫为主体,体现出一种老年心态,因此李大钊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C“五四”文学运动与“五四”文化运动是平等并列的两个不同的概

9、念,在从封建文化向新文化转变的背景中,前者与后者是相应和的。D“五四”新文学的创作主体是青年,“五四”文学是青年的文学,那么,“五四”新文学的读者群自然是青年,他们的青春气息使祖国成为年轻的祖国。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强加因果,原文并没有明确介绍“李大钊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的原因,且原文第段说“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是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并不是“体现出一种老年心态”。C项,混淆二者关系,“五四文学运动与五四文化运动是平等并列的两个不同的概念”不正确,两者不是“平等并列”,而是从属关系。D项,“五四新文学的读者

10、群自然是青年”说法绝对,且文中也没有关于“五四”新文学的读者的内容,依据现实可知,“五四”新文学的读者不只是青年人。(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近日,国家旅游局将北京等18个城市确定为“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其中江苏有7市榜上有名,分别为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扬州、镇江。江苏也成为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最多的省份。2014年是“美好江苏欢乐游”三年市场推广计划的最后一年,江苏省旅游局将以拓展国内中远程市场和境外客源市场为重点,推出一批经典旅游景区,研发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努力培育南京、苏州等国际旅游名城,同时重点支持徐州建成区域旅游中心城

11、市;积极策划具有国际影响力和江苏文化特色的旅游节事活动。作为国家首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之一,扬州智慧旅游建设已初见成效,今年还将继续推进智慧旅游建设,着力打造“安全、便捷、高效、舒适”的旅游环境,建设“宜游城市”。为了给游客提供更加智能化的旅游导览服务,扬州将建设数字3D景区,实现在线游览。目前已基本完成瘦西湖、个园和东关街3D模型建设。其次是建设旅游数字信息库,进一步完善扬州旅游信息咨询导览体系,有效提升旅游体验。随着“散客时代”的到来,能否提供符合游客需求的人性化、个性化服务,成为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的首要参考。(摘编自商务旅游2014年1期)材料二近年来,旅游成为春节的主题词。今年春节假期

12、,全国共接待游客3.86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750亿元,再创新高。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成为广大群众欢度春节的重要方式,举家出游成主流,周边休闲成新潮,旅游体验受关注。调查显示,度假休闲超越景点观光成为居民春节假日出游的第一动机。我国出境游群体每年持续壮大,每年向全球输出上亿人次出境游客,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地位。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报告,中国旅游消费在2016年增长了12%,中国游客境外旅行人次在2016年增长了6%。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出境游客总消费额逾五分之一源自中国游客,排第二的美国游客消费额仅占中国游客的一半。香港投资银行里昂证券预

13、测,到2021年中国游客每年出境游消费额将达到惊人的4290亿美元。(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2月28日)材料三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和文化密不可分。这是各地旅游发展中总结出来的实践经验,现实证明打好“文化牌”可以有力助推旅游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各地在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跨越,一个共同的重要着力点就是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旅游专家魏小安表示,文旅融合已经成为现实发展方向,全国各个城市已经组建了100多个文旅集团。“力求旅游发展的文化导向符合转型升级的需求变化”。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年初,全国各类文旅基金数量已经超过100家,规模上百亿的已经超过10家。文化旅游产

14、业已逐步演变为一个多方位、多层面、多维度的综合性大产业。从消费需求来看,文化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生活追求的新时尚。20162022年中国文化旅游市场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为41.2亿人次,偏好文化体验游的人群已经达到50.7%。(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8年3月15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居民在春节假日出游正成为时尚,从20132018年的春节旅游市场来看,出游人数呈现出逐年递增的特点。B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出境旅游已成为重要的旅游方式,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出境游总消费额最高的国家。C根据相关数据,中国出境游客人数已远超美

15、国。预计到2021年每年出境游消费额将达到惊人的4290亿美元。D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要和文化深度融合。因此,国内各个旅游景点都要大力修建亭台楼阁。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并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D项,“国内各个旅游景点都要大力修建亭台楼阁”错误,原文无据。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国家旅游局确定的“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的数量分布和全省旅游开发、扬州智慧旅游建设等来看,江苏省旅游工作做得很出色。B随着“散客时代”的到来,旅游城市是否有符合需求的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是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的重要考量内容。C文化旅游产业已经逐步成为一个综

16、合性大产业。相对于国内游客,目前国外游客偏好文化旅游的占比要高得多。D利用“文化牌”可以促进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因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与文化融合已成为现实发展方向。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概括分析的能力。C项,“相对于国内游客,目前国外游客偏好文化旅游的占比要高得多”错误,根据原文材料三“2015年我国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为41.2亿人次,偏好文化体验游的人群已经达到50.7%”可知,没有国内国外游客的对比,“偏好文化体验游的人群已经达到50.7%”包括的是“国内外游客”。6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国旅游发展的新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对“怎样更有针对性地推动我国旅游事业

17、的发展”提出三条建议。(6分)答: 答案(1)新特点:假日旅游、出境旅游已成为人们的重要生活方式;智慧旅游成为旅游发展的新方向;文化与旅游结合,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2)建议:做好假日游,出境游的配套服务工作,提供符合游客需求的人性化、个性化服务,给游客良好的旅游体验;推出更多经典旅游景区,开发更多精品旅游线路,并进一步加强智慧旅游建设,给游客提供更加智能化的旅游导览服务等;打好“文化牌”,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归纳能力和对某问题个性化的探究解决能力。此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1)由材料二“我国出境游群体每年持续壮大,每年向全球输出上亿人次出境游客,连续多年保持世

18、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地位”等可知,假日旅游、出境旅游已成为我国人们的重要生活方式;由材料一“作为国家首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之一,扬州智慧旅游建设已初见成效,今年还将继续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可知,智慧旅游成为我国旅游发展的新方向;由材料三“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和文化密不可分。这是各地旅游发展中总结出来的实践经验,现实证明打好文化牌可以有力助推旅游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可知,文化与旅游结合,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2)根据材料一“能否提供符合游客需求的人性化、个性化服务,成为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的首要参考”可以提出建议:做好假日游的配套服务工作,提供符合游客需求的人性化、个性化服务,给

19、游客良好的旅游体验;根据材料一“研发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努力培育南京、苏州等国际旅游名城,同时重点支持徐州建成区域旅游中心城市;积极策划具有国际影响力和江苏文化特色的旅游节事活动”可以提出建议:推出更多经典旅游景区,开发更多精品旅游线路,并进一步加强智慧旅游建设,给游客提供更加智能化的旅游导览服务等;根据材料三“各地在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跨越,一个共同的重要着力点就是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可以提出建议:打好“文化牌”,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合欢树史铁生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

20、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很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为了我的腿,母亲的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尽管医院已明说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但母亲不死心,她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钱买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服用,让我洗、敷、熏、炙。“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可母亲仍不放弃,直到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

21、烫伤,这对于瘫痪病人实在太悬了。后来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但又抱了新的希望。“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一样锲而不舍。三十岁时,我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母亲为什么早早地走了呢?迷迷糊糊中,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老天爷可怜

22、她,就召她回去了。”这让我心里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风正在树林里吹过。几年前,老街坊们就提醒过我:“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听了心里一阵抖。还说,我家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小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起来,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花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

23、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再过一年,母亲去世,我们搬离了同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悲痛弄得把那棵小树忘记了。与其在外边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着那棵树吧。来到老院子,老街坊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眼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但我再难看见它了,因为老院里扩建了小厨房什么的,过道窄,摇车进不到里面的小院儿。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我告别了老街坊,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悲伤也成享

24、受。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取材于史铁生作品集)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儿子作文比赛得了第一,母亲却说她小时候作文写得还要好。她这样说是为了激发儿子的好胜心,激励孩子努力成为作家。B文章在叙写作者所遭遇的人生变故中穿插对母亲的回忆,塑造了一个坚忍伟大的母亲形象,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感念之情。C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作者写这一点是想要暗示,当年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D回到老院子时,老街坊谁都没问作者获奖的

25、事,因为在质朴的老街坊眼中,生活、健康与工作显然比写文章获奖更重要。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散文的综合赏析能力。A项,“激励孩子努力成为作家”说法错误,根据原文,母亲说这话时“我”才十岁,还没有瘫痪,更没有想当作家。C项,“当年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说法错误,这里没有“迷信”的意思,母亲认为“是个好兆头”一方面是为合欢树高兴,另一方面也是对生活,特别是对“我”充满了新的信心。D项,原因分析不完全符合原文,老街坊没问获奖的事,也有可能是不知道。8本文开头写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这样写在内容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 答案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不免孩子气的性格,使母亲

26、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很率真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展现母子俩曾经有过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形成对照,更能表现母亲的伟大和对母亲的怀念。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把握作者写作意图及重要段落作用的能力。分析把握文章重要段落作用,要根据重要段落所在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去分析把握。本题题干已经指出内容为“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位置为“本文开头”,这是考查分析把握文章首段作用的能力。首段的作用往往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或总括全文,或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情感。本文第一段写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儿

27、子作文得了第一,母亲告诉儿子自己小时候作文写得比他好,主要塑造了母亲形象,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像孩子一样率真可爱。“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展现母子俩曾经有过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与下文“我”双腿瘫痪后,母亲因为心疼、焦急、忧愁而过度操劳并早逝形成对比。写母子间小冲突这种快乐的生活气氛和轻松笔调,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压抑的气氛形成对照,更能表现母爱的伟大和对母亲的怀念。9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

28、分)答: 答案想表现的是:母爱是普遍的;母爱又是独特的。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以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使文章具有含而不露,韵味悠长的特色,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审美的空白。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写作意图及鉴赏语言独特魅力的能力。本题是对文章结尾部分的考查,文章的结尾往往起到卒章显志、深化主题的作用;而以“拟想”的独特方式结束,又给人以“言虽尽而意无穷”之感。文章的收束段,作者将笔触落到“孩子树影儿妈妈”这三者构成的关系中:孩子们一定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合欢树”,只是他们不懂“我”的“合欢树”。此间传达出一个如斯的意念:母爱的普遍意义与个性体验将相依相伴,生生不息。两小问之间存在必然联系,文章以母

29、子关系为主线,结尾部分“母亲树影儿孩子”这一组关系所蕴含的意味不难理解,它使文字含蓄、空灵构成一种哲理美,给读者留下审美的空白。二、古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马祖常字伯庸,世为雍古部,居净州天山。有锡里吉思者,于祖常为高祖,金季为凤翔兵马判官,以节死赠恒州刺史,子孙因其官,以马为氏。曾祖月合乃,从世祖征宋,留汴,掌馈饷,累官礼部尚书。父润,同知漳州路总管府事,家于光州。祖常七岁知学,得钱即以市书。十岁时,见烛欹烧屋,解衣沃水以灭火,咸嗟异之。既长,益笃于学。蜀儒张摐讲道仪真,往受业其门,质以疑义数十,摐甚器之。延祐初,科举法行

30、,乡贡、会试皆中第一,廷试为第二人。授应奉翰林文字。拜监察御史。英宗为皇太子,又上书请慎简师傅。于是奸臣铁木迭儿为丞相,威权自恣。祖常知其盗观国史,率同列劾奏其十罪,仁宗震怒黜罢之。秦州山移,祖常言:“山不动之物,今而动焉,由在野有当用不用之贤,在官有当言不言之佞,故致然尔。”疏闻,大臣皆家居待罪。祖常荐贤拔滞,知无不言。寻兼翰林直学士,除礼部尚书。丁祖母忧,起为右赞善,复除礼部尚书,寻辞归。天历元年召为燕王内尉仍入礼部两知贡举一为读卷官时称得人。升参议中书省事,参定亲郊礼仪,充读册祝官,拜治书侍御史,历徽政副使,迁江南行台中丞。元统元年,召议新政,赐白金二百两、钞万贯。又历同知徽政院事,遂拜

31、御史中丞。帝以其有疾,诏特免朝礼,除枢密副使,顷之,辞职归光州。复除江南行台中丞,又迁陕西中丞,皆以疾不赴。至元四年卒,年六十,赠摅忠宣宪协正功臣、河南行省右丞、上护军、魏郡公,谥文贞。(选自元史马祖常传,有删改)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历元年/召为燕王/内尉仍入礼部/两知贡举一/为读卷官/时称得人B天历元年召/为燕王内尉/仍入礼部两/知贡举一为读卷官/时称得人C天历元年/召为燕王内尉/仍入礼部/两知贡举/一为读卷官/时称得人D天历元年/召为燕王内尉仍/入礼部两知/贡举一为读/卷官时称得人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分析语句的意思可以发现,“天历元年”

32、是古代帝王的年号,在此句后面应断开,可以排除B项。再根据语法结构,“燕王内尉”是“召为”的宾语,应在“内尉”后断开,可以排除A项和D项,故答案为C。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乡贡,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B古代官职任免升降有专门的名称。拜:授给官职。除:免去职务。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C丁忧,指的是做官的家里有长辈去世,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个月。D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答案B解析“

33、除”应为免去旧职而任新职。12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马祖常自幼勤奋读书,元朝实行科举制度,马祖常应试,乡试、会试皆中第一名,廷试第二名。授应奉翰林文字,拜监察御史。B马祖常不畏权贵,敢议国事。奸臣铁木迭儿任丞相,专权跋扈,祖常独自弹劾他十大罪状,最终将铁木迭儿罢职。C马祖常荐举贤能,弹劾那些不贤无能者,做到了知无不言。其职务屡经变动,后辞官归乡。D元统元年,马祖常被召回朝参议新政,皇帝念他身体有病,特地下诏令他免于朝拜礼。答案B解析“祖常独自弹劾他十大罪状”不正确,应是他与同僚弹劾其十大罪状。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十岁时,见烛欹烧屋

34、,解衣沃水以灭火,咸嗟异之。(5分)译文: (2)山不动之物,今而动焉,由在野有当用不用之贤,在官有当言不言之佞,故致然尔。(5分)译文: 答案(1)十岁时,马祖常看到灯烛倾倒烧着房屋,就脱下衣服浇上水来灭火,人们都赞叹他,认为他与众不同。(2)山本不动之物,如今移动,必定是在朝外有当用不用的贤人,在朝为官者有当言不言的佞臣,所以招致这样罢了。解析(1)关键词:欹,倾斜。沃,浇。咸,都。异之,以为异,认为他与众不同。(2)关键词:在野,指不担任朝廷官职。在官,在朝为官。致,招致。然,这样。参考译文马祖常,字伯庸,先祖世代为雍古部,居住在净州天山。高祖锡里吉思,在金代末期为凤翔兵马判官,尽忠金朝

35、,死后赠恒州刺史,子孙世袭为官,以马为姓氏。曾祖月合乃,随从世祖征伐宋,留于汴京,掌管粮饷,官至礼部尚书。父马润,为同知漳州路总管府事,安家在光州(今河南潢川)。马祖常七岁时就好学,得钱就买书。十岁时,马祖常看到灯烛倾倒烧着房屋,就脱下衣服浇上水来灭火,人们都赞叹他,认为他与众不同。长大后,更加勤奋学习。四川儒生张摐在仪真讲学,祖常去拜他为师,学习中提出疑问数十条,张摐非常器重他。延祐初年(1314),元朝实行科举制度,祖常应试,无论乡试、会试皆中第一名,廷试第二名。授应奉翰林文字。后授予监察御史之职。英宗为皇太子,马祖常又上书请皇上慎重延聘师傅。在那时奸臣铁木迭儿为丞相,作威作福,专横跋扈。

36、马祖常知道他偷看国史,与同僚弹劾其十大罪状,仁宗大怒,将铁木迭儿罢职。传闻秦州有山移动,马祖常借此上疏说:“山本不动之物,如今移动,必定是在朝外有当用不用的贤人,在朝为官者有当言不言的佞臣,所以招致这样罢了。”皇帝看了奏章后,大臣们都居家等候审查治罪。马祖常荐举贤能,弹劾那些不贤无能者,知无不言。不久又兼翰林直学士,任礼部尚书。其祖母寿终,马祖常辞官归家服丧;后起任右赞善,又任礼部尚书,不久辞官回乡。天历元年(1328),朝廷召祖常任燕王内尉,仍入礼部任职,两次主持贡举考试,一次为读卷官,当时人们都认为他称职。升参议中书省事,参加制定亲郊礼仪,充任读册祝官,拜任治书侍御史,后历任徽政副使、江南

37、行台中丞。元统元年(1333),召回朝参议新政,赐白银二百两、钞万贯。又任同知徽政院事,最终拜为御史中丞。皇帝念他有病,特诏令他免于朝拜礼,委任为枢密副使,不久,辞职归光州。又任他为江南行台中丞,又调任陕西中丞,都因病未赴任。至元四年(1338)卒,年六十,赠摅忠宣宪协正功臣、河南行省右丞、上护军、魏郡公,谥号“文贞”。(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二首(其一)苏轼雨过浮萍合,蛙声满四邻。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拄杖闲挑菜,秋千不见人。殷勤木芍药,独自殿余春。注这首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木芍药:牡丹花。

38、殿:在最后。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句扣诗题“雨晴”,第二句以“蛙声”写出了雨后初晴的景物特点。B作者看似悠闲,实则孤寂,这可以从“拄杖挑菜”的细节描写中看出。C作者以“梅子欲尝新”暗示季节的更迭,“欲”在这里是快要,而不是想要的意思。D海棠花已凋谢,如梦一样难觅踪影,表达了作者对海棠生命短暂的悲叹。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项,“作者对海棠生命短暂的悲叹”错,从全诗来看,应该是表达对春天易逝的惜春伤春之情。15尾联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答: 答案拟人。“殷勤”“独自殿”等词语赋予“木芍药

39、”以人的感情,表达了作者的感激与赞美。对比。木芍药与上文的海棠、梅子对比,体现了“木芍药”善解人意,延续保持春光到最后的特点。借物抒情。借对木芍药的感激与赞扬,表达自己惜春而不得的伤春之情。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准确判定诗歌的表现手法有哪些,再结合诗歌中的语句具体分析其表现的情感。尾联“殷勤木芍药,独自殿余春”,意思是只有殷勤的木芍药,还独自开放在晚春,“殷勤”“独自”赋予“木芍药”人性化特点;同时,殷勤的木芍药独自开放在暮春,与前面的“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形成对比,作者赞美木芍药情意恳切,同时感伤百花的无情。由此可见,

40、作者是借对木芍药的感激与赞扬,来表达自己惜春而不得的伤春之情。白话诗歌一场雨后浮萍都聚集在一起,池塘里蛙声一片。海棠已经落尽像梦一样无影无踪,梅子将熟快能吃了。悠闲地柱着拐杖挑着菜,庭院里不见佳人荡秋千。只有殷勤的木芍药,还独自开放在晚春。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天地宇宙间,生命渺小,微不足道,苏轼赤壁赋中“,”两句即表达此意。(2)赤壁赋中,以“,”两句,写出雾气、江水、夜空浑然一体的景象。(3)登泰山记中描写日出时情景的句子是:,。答案(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3)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三、语言

41、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而荷叶铺满了河面,地等待着雨点和远方的蝉声、近处的蛙鼓一起奏起夏天的雨的交响曲。田野上当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田野上几乎总是金黄的太阳。也许,人们都忘记了雨。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自天而降,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顿时,你会产生一脉悠远的情思。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妆了,它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但在南国,雨了。它既不倾盆瓢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

42、。在冬日灰蒙蒙的天空中,雨变得透明,甚至有些干巴,几乎没有春、夏、秋那样富有色彩。但是,在人们受够了冷冽的风的刺激,讨厌那干涩而苦的气息,当雨在头顶上飘落的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仿佛从那湿润中又漾出花和树叶的气息。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争先恐后迫不及待不期而至咄咄逼人B争先恐后刻不容缓不期而至咄咄逼人C一马当先刻不容缓不期而遇盛气凌人D一马当先迫不及待不期而遇盛气凌人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争先恐后:指争着向前,唯恐落后。主要形容动作,也可形容人或物。一马当先:指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

43、领先或带头。运用对象是“数不清的杂草”生长的情况,应用“争先恐后”。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侧重心情。刻不容缓:指形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指的是客观形势。根据语境,应选“迫不及待”。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不期而至:期,约定时日;至,到来。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到来。所用对象为“雨”,突出其“来到”,应用“不期而至”。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盛气凌人: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语境中没有“傲慢自大”的意思,应用“咄咄逼人”。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当田野上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

44、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几乎总是金黄的太阳。B田野上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田野上几乎总是金黄的太阳。C当田野上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田野上几乎总是金黄的太阳洒下光芒。D当田野上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田野上几乎总是金黄的太阳。答案D解析A项,“几乎总是金黄的太阳”前缺主语;B项,“时候”因缺少介词,前后不能搭配,应该是“当时候”;C项,句式杂糅,“田野上总是金黄的太阳”与“太阳洒下光芒”两个句子杂糅在一起。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天空是暗的,田野是静的;雨却闪着光,在倾诉着。B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

45、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C雨闪着光,在倾诉着;天空是暗的,田野却是静的。D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括号前有一句“自天而降”,所填内容应该注意空间顺序。先是天空,然后是田野。所以先排除D项。“暗的”“静的”分别与“闪着光”“倾诉着”构成转折,故排除A、C两项,答案为B。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啸,是一种介于呼叫与歌唱之间的声音。,如徐干情诗“啸歌倚华楹”里以啸呼唤爱情,曹植杂诗七首“悲啸

46、入青云”中以啸来表达青云之志难以实现的悲凉。从魏晋开始,啸歌与清谈、饮酒、服药、弹琴等等一样,成为名士风度的象征。,据记载,阮籍之啸可“闻数百步”,南朝还有“嵇琴阮啸”的美誉。,与其沉默寡言的个性、有苦难言的境遇有关,也和他常与善啸高人切磋,其人其事得六朝以来文史家的关注有关。答: 答案啸可以用来传情达意其中阮籍的啸歌最为著名推究其能够成为啸歌的名家高手的原因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文段的中心内容是讲述啸的作用以及阮籍之啸的成因。是下文关于“啸”的两个例子的总领句,且两个例子都是陈述啸表达情感的作用,故此处可填“啸可以用来传情达意”一类的句子。引出下文“阮

47、籍之啸”,“闻数百步”“美誉”是陈述阮籍啸歌的非同一般,故此处可填“其中阮籍的啸歌最为著名”一类的句子。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对阮籍善啸原因的分析,故此处可填“推究其能够成为啸歌的名家高手的原因”一类的句子。21请把下面的一则材料压缩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40个字。(5分)己亥年正月十五,入夜后的紫禁城灯火辉煌,游人惊叹声不断,自从94年前化身为故宫博物院,这是它第一次在夜间开放。故宫宫墙被红灯笼装点得熠熠生辉,伴随着中央民族乐团的演奏和京剧的演出,伴随着名画千里江山图被投影到宫殿屋顶上,紫禁城古建筑群首次在晚间被大规模点亮。故宫博物院票务系统也开通了预约免费参观抢票活动,预约门票几分钟内就被抢光。

48、这是故宫首次在晚间免费对预约观众开放。此举让将近600岁的故宫变得更加年轻,也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公众的距离。答: 答案(示例一)己亥年正月十五(或“元宵节”)故宫(或“紫禁城”)首次在晚间被灯光装点并对预约观众免费开放。(示例二)己亥年正月十五(或“元宵节”)故宫(或“紫禁城”)首开晚间灯光秀并首次对预约观众免费开放。(按要素点给分)解析本题考查语段压缩及概括的能力。新闻压缩,要保留主要事件。所谓“事件”,要有时间、地点、事件(发生了什么事)等基本要素。通读这则材料,找出时间(“己亥年正月十五”或“元宵节”)、地点(“故宫”或“紫禁城”)、事件(首次在晚间被灯光装点,并对预约观众免费开放),然后

49、组合成句。注意不要超过规定字数。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仰望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世间万物,满目琳琅,何可胜道也哉?人生天地间,触物难免有情。请联系你的生活体验,充分调动想象,写一篇情景交融的作文,标题自拟,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万物皆有天性,美无处不在。一处美景,一种自然景观,一棵树木,一只小鸟,一件小小的工艺品,往往都蕴含着某种情趣,它能引起人的联想,触动人的思考,从而产生情感。文章要求触物生情,情景交融。触物(景)生情是景物描写的重要方法。“触景”就是看到一种景物,受到景物的冲击;“生情”就是产生一股感情。这“触景”是因,“生情”是果。

50、也就是开始并没有什么想法要倾诉,没有什么感情要抒发,突然在一种外界景物的刺激下,产生许多联想,涌起一股感情,这便是触景生情。写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必须是情由景(物)生,有感而发,也就是看到景物以后,产生了深刻的感受,好像非说出来不可,在写景的同时叙写作者的感受,即所谓借景抒情,借景言理;(2)描述时要以情为主,以景为次,写景为了抒情,在写景时应当句句是情,字字是情,就是把作者的情思完全融入所描绘的景物中,表面看起来似乎是客观的写景,但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深情,这叫做寓情于景;(3)要把两者交织起来,一边写景,一边抒情,真正做到情景交融。无论是哪类写景的文章,都不能单纯为写景而写景,而应借

51、助对景物的描写,通过比喻、夸张、对比、拟人等方法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或对大自然的赞美,或对生活的热爱,或对祖国秀丽山川的赞叹,感染读者,文章字里行间所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才是这篇文章的中心。参考立意(1)写迷人的秋色、北方的雪等,表现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祖国秀丽山川的赞叹;(2)写身边的风景也动人,表达对生活的热爱;(3)写触摸都市、感受乡村等,表现对繁华、进取与朴素淡泊、宁静安宁生活的思考;(4)写有那么一棵树、你看那山等,表达对高贵品质的赞美;(5)写风景在路上,表达青年人要积极参与生活等感悟;(6)写窗外,表达瞬间心灵的震动;等等。佳作展台触摸都市陶渊明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52、,让我们感受到了他隐居田园的自在与宁静,而余秋雨那句“依我看,夜晚的景色除了月亮,就是万家灯火”,让我更想去欣赏那万家灯火的美。月亮那样遥远,那样宁静,那样纯洁,却在夜晚照耀着喧闹的都市。两者如此不统一,却又如此和谐。而那喧闹的城市犹如在教堂戴着耳机听摇滚一样另类。远方的霓虹灯闪耀,车水马龙,夜深了,却还繁华着的都市,我喜欢你的活力。像是一颗年轻的心,激情地跳跃。不比乡村,那缓慢的节奏,也许适宜老者的居住。都市,我触摸到了你的激情,你的年轻。月亮的光芒将渐渐被取代,那快到地平线的太阳即将升起。这段时间的都市反而安静了,像一个少妇卸妆后露出干净、朴素的面容,同样的美好;像一个啼哭的婴儿,安静地在

53、梦乡游玩。都市的安静是如此难得,更令人珍惜。昨夜万家灯火的美景褪去。都市,我触摸到了你的宁静,那种比乡村更难得的安宁。太阳努力攀爬,那阳光先到达,而后自己才终于气喘吁吁一跃上了地平线。穿梭于小巷的流动小摊叫卖早饭,有急匆匆挤公交上班的上班族,有戴红领巾拿着牛奶上学的学生,我喜欢那种忙碌的样子,不管是为了生活,还是为了理想,那种被他人认为麻木的忙碌真的让我觉得充实。不像山野的游魂,无所事事。都市,我喜欢你的忙碌。有次回老家,在家门口等奶奶,忽然安静的心跳莫名加快,偶尔听到家畜的叫声,太寂静了。我适应不了这里的沉静。我想念都市的万家灯火,我想念都市的年轻,都市的忙碌。每个时间段所触摸到的都市皆有不

54、同,使我感到欣喜与新鲜。擦肩而过的行人,绿了又红的红绿灯带给我好奇,好奇带领我去触摸它们的背后的秘密。希望可以在城市中找到我的梦想,因为我喜欢它的年轻与忙碌。点评(1)巧妙引用。文章开头引入陶渊明的诗句,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更能让阅读者立刻窥见作者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给阅卷老师留下较佳印象。又引入余秋雨的名句,以此领起全篇,引起作者触摸都市的欲望,去欣赏那万家灯火的美。(2)通篇对比。文章在表现手法上多处采用反衬和对比。宁静的乡村与喧闹繁华的城市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文中又穿插城市与乡村蒙太奇式的切换,构成对比反衬,突出都市的本质特点,表达对都市的热爱。(3)触景生情。触景生情就是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起联想,产生某种感情。作者不管是看到月亮、霓虹灯还是太阳,都被眼前的景物所触动:让我更想去欣赏那万家灯火的美;我喜欢你的活力;我喜欢你的忙碌。一边写景,一边抒情,真正做到情景交融。(4)结构清晰。本文在结构上,层次井然。文章开首,总写都市的万家灯火。接着分写都市的月亮,都市的年轻、活力和激情,都市下半夜的宁静、干净与朴素,都市白天的忙碌。文章最后卒章显志,直接抒情,表达向往年轻、忙碌的都市的主题。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