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0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考点02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考点0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点04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选择题1【来源】2017年高考真题(全国卷24题)考点01 难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
2、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2【来源】【全国市级联考】山东临沂2017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点01 难钱穆先生在孔子与论语中说,儒家论人生,主张节欲寡欲以至于无欲;但绝不许人寡情、绝情乃至于无情。这表明儒家思想A. 主张建立礼乐制度 B. 深受宗法制的影响C. 认同情感的积极性 D. 提倡人文理性精神32017年高考真题(全国卷25)考点02 难.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4【来源】【全国市级联考】2017届
3、江西鹰潭高三二模考点01 难在殷周制度论中王国维指出:“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其中“天定”的是A. 分封远近 B. 爵位高低 C. 殷周成败 D. 嫡庶亲疏5【来源】【全国百强校】2017届湖南长沙长郡中学高三一模考点01 难(原创)有学者指出:国君时常通过不断纳妾来显示自己的实力与财富于是就有了同父异母的许多个儿子。在理论上,继承者首先是嫡长子,其次是嫡次子;如果没有嫡子,再考虑由庶子来继承。然而在实际运作中,国之君或权臣之族可以根据其喜好,来挑送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这使得各王子及其各自的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这观点实质上()A. 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B
4、. 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C. 反映了宗法制下对王权的争夺 D. 抨击了一夫妻多制的弊端6.2017年高考真题文科综合(全国卷25题)表1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7.2017年高考真题文科综合(全国卷27题)考点03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
5、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82017年高考真题文科综合(全国卷26)考点03表2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旧唐书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新唐书太宗本纪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
6、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9【来源】【全国市级联考】山东淄博2017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点02 难战国时期秦国司法机关受理案件后,要把当事人的姓名、身份、籍贯、是否有前科等问题写成书面报告;然后前往现场勘验、调查,每一过程都要做笔录;庭审时要听取当事人双方的口供,可进行刑讯;最后,司法机关做出判决。整个审判过程都记录下来,制作成“爰书”。秦国的这种做法A. 成为统一六国的司法保障 B. 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C. 反映了对司法程序的重视 D. 保证了审判公正合理10【来源】【全国百强校】甘肃天水一中201
7、7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诊断考点02 难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在泰山封禅大典后的刻辞中写道:“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强调礼、等级和恪守等级下的各自职责。以后他又多处题辞,提倡“合同父子”,即子孝父慈,强调男女各修其业等家庭礼教。由此说明秦始皇A. 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B. 并没有完全废除儒家的治国思想C. 旨在传播儒家贵贱尊卑等级思想 D. 以恪守宗法伦理道德为最高理想11 【来源】广东揭阳市2017届高三二模考点03 难宋代苏轼在唐论中称:唐太宗将天下之兵,分布在八百多个兵府内,在关中设置五百个兵府,在地方和边疆则设置了节度使,让其手握重兵,这一制度使朝内大臣不敢政变,地
8、方将帅不敢叛乱,四境夷狄不敢犯边,是最好的制度。苏辙文章实质上是对北宋出现的哪一政治现象的评论A. 重文轻武 B. 守内虚外 C. 重本抑末 D. 兵将分离12【来源】广东揭阳2017届高三二模考点03 难西汉初年,对于汉朝的建立,社会普遍接受群雄“逐鹿”,刘邦捷足先登的解释,强调“人力”竞逐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东汉初年,“天命兴汉”说完全取代“逐鹿”说成了社会主流观点。对这一现象解释合理的是A. “天命”说源于董仲舒儒学 B. 官方意识形态由唯物主义转向唯心主义C. 是论证汉朝统治合法性和正当性的需要 D. 反映西汉政权由盛转衰13.【来源】【全国市级联考】山东临沂2017届高三下
9、学期二模考点03 难汉宣帝曰:“庶民所以安其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唐太宗曰:“为朕养民者,唯在都督、刺史县令尤为亲民,不可不择。”明太祖称:“府州县官,民之师帅。”由此可见A. 汉唐明三代出现的地方良吏最多 B. 古代统治阶级强化对县官的管控C. 皇帝视地方官为治国的重要帮手 D. 封建时代各级地方权力僭越中央14.【来源】【全国省级联考】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2017届高三二次联考考点03 难东晋南朝时,贾弼之祖孙三代专精谱学。弼之撰十八州士族谱,共七百多卷。宋刘湛、齐王俭、梁王僧孺也都有谱学专著。谱学盛行反映了A. 士族用谱学挽救衰亡的命运 B. 士
10、族注重本家族的谱系C. 突破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 D. 谱学是选官的重要依据15【来源】山东威海2017届高三二模考点03 难历史上曹操的形象多变。西晋陈寿著三国志,称赞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而南朝笔记小说世说新语对曹操父子则多有贬损,曹操假谲、毒杀曹彰等皆源于此。这说明A. 正史比文学作品更接近历史真相 B. 人物形象随着时间推移而模糊C. 儒学地位的变化混淆了评价标准 D. 记述者的立场影响了历史评价16【来源】【全国市级联考】陕西榆林2017届高三二模考点03 难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确定了监察与行政(包括中央、地方甚至是基层)的分离,中央、地方的监察机构与
11、政府机构的相对分离,监察官员与政府官僚的分离。这确保了监察权力的A. 分散行使 B. 法制化 C. 独立运作 D. 世袭化17【来源】【全国市级联考】河南商丘2017届高三三模考点03 难新唐书论及昭宗(公元888-9004年)说:“自古亡国,未必皆愚庸暴虐之君也。其祸乱之来有渐积,及其大势已去,适丁斯时,故虽有智勇,有不能为者矣,可谓真不幸也,昭宗是已。”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昭宗愚庸暴虐导致唐政权的灭亡 B. 唐朝气数已尽,昭宗也无力回天C. 昭宗顺天应民,主张无为而治 D. 昭宗不幸在于有智勇而用人失策18【来源】【全国市级联考】河北保定2017届高三二模考点03 中难两汉时期皇帝曾把
12、外戚作为辅佐皇帝的重要依靠,如西汉初期的吕后家族,中期的霍光,后期的王莽、王凤。但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附马却有意选寒微之家。这一变化A. 反映了皇权专制的不断强化 B. 使外戚由此淡出了政治舞台C. 与明朝丞相制度的废除有关 D. 杜绝了外戚与朝廷官员的勾结19 【来源】【全国市级联考】江苏南京2017届高三年级三模考点03 中难下图是南宋理宗宝祐四年录取的进士出身统计数据表。其中父辈有官职者,低等级的又占了半数以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科举制度结束贵族体制 B. 选官推动社会阶层流动C. 南宋时科举制走向成热 D. 考试成为做官必经之路20【来源】【全国市级联考】江苏盐城2017届高三三模
13、考点04 易最近反腐剧人民的名义引发了收视热潮。1723年,雍正帝曾推行“养廉银”制度,即政府给予官员足够高的俸禄,以此杜绝官场贪污腐败现象。但事实上最终只剩下“高薪”而没有实现“养廉”。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A. 惩治腐败不能仅靠制度建设 B. 雍正“养廉”制度不够完善C. “人治”之下的腐败难以根治 D. 自古至今腐败现象不能根除21【来源】【全国省级联考】2017年高考信息卷(全国卷I)考点04 难有人认为我国古代某一朝代的皇帝“身兼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中国古代的这一皇帝是A. 秦始皇 B. 汉高祖 C. 唐太宗 D. 明太祖22【来源】【全国百强校】2017届四川成都第七中学高三二诊模拟
14、考试考点04 易(明)景泰三年,皇帝想通过廷议(法定的议事程序)更换太子,由于惧怕朝臣反对,于是赐予陈循等人重金,收买人心,最终达到目的。这反映出A. 廷议制度提高了朝廷议决效率 B. 明代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C. 廷议制度确保了朝廷公正法治 D. 明代中央决策趋于制度化23【来源】江苏南京市、盐城市2017届高三一次模拟考点04 难明人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七载:“今各部之事,皆听命于阁下,所不待言,虽选曹(吏部)有员缺,亦送揭帖与阁,然后注选。此不知胡汪当国时有此事否。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这说明当时A. 六部停止了运行机制 B. 内阁获得了官吏任免权C. 相权日益受阁
15、权抑制 D. 内阁权势日盛带来祸患24【来源】【全国市级联考】2017届海南海口高三4月调研考点04据史料记载,自明成祖后,皇子被封为藩王后必须离开京城,“不临民,不治事”,非奉诏不得进京;清代诸皇子则酌封亲王,可留驻京师,“内襄政本,外领师干”,形成皇帝在宗室亲王直接簇拥下共同运作官僚体系管理国家的局面。明清这两种分封A. 背景相同 B. 内容相同 C. 对象不同 D. 目的相同第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25(24分)【来源】2017届湖南百所重点中学高三阶段性诊断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社会是以“道德为主,法律为辅”的社会治理形式,而地
16、方执法是由地方官员进行的,地方官员往往就是制度的代表。在这种情况下,当地案件能否得到合理的判断就依赖于地方官员的断案能力及道德水平。对百姓更为不利的是,在当时的案件审判技术限制下,为了能够尽快平息民愤和上级压力,许多封建朝代都将酷刑苛吏合法化,甚至都有一整套的刑具严刑逼供。 摘编自陈杰中国古代冤案略议材料二德雷福斯是一个犹太人,1892年到法国陆军参谋部任职。1894年10月,他因被怀疑出卖国家军事机密而被逮捕。该案件引起社会较大关注,当时,极左翼中的温和派反对由德雷福斯案件引起的民族主义骚动,但后来该派发生了分裂,对右翼势力妥协,导致共和国越来越向右滑去。在1898年的议会选举中,温和派失去
17、了议会中的绝对多数,权力中心开始左转。同时激进派因在德雷福斯案件中广泛介入悍卫共和与资产阶级民主的斗争而信誉大增。1902年,激进派在议会中占据了绝对多数并组成了孔勃内阁,继续打击和限制民族沙文主义和教权派等右翼保守势力,确立了在法国的统治地位。1906年7月,德雷福斯最终获得平反。摘编自温智勇德雷福斯案件与法国政治方向的转变考点03(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发生冤案的原因。(8分)考点09(2)根据材料二,分析法国德贾福斯案件平反产生的影响。(8分)考点03(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怎样防止冤案的发生。(8分)26(12分)【来源】2017届重庆市垫江县第四中学高三第一次月
18、考历史考点04 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认为,中国的历史(古代史)是一部不断改朝换代的历史,因而不断产生令人感到乏味的重复:创业打江山、国力大振、继而是长期的衰败,最后全面崩溃。中国历代正史都反映了这一点,难怪中国人总是认为,最好的做法就是恢复上古的黄金时代。结果,中国文明就在这反复不断的人事变迁中艰难前行,而汉代以后的中国历史也多多少少都是汉代历史的重演罢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的观点。(要求:首先提炼观点;对该观点赞成、反对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所学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27. 16分)【来源】2017年高考真题(天津卷12
19、)易(2015年底以来,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和成果展示,在学术界和社会公众间引起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据汉书载,刘贺是汉武帝之孙,昌邑哀王之子,幼年继承王位。公元前74年,汉昭帝逝世,无子,霍光立刘贺为皇帝。然而不久,霍光与群臣联名上奏刘贺入朝后的劣迹,如: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要求废黜刘贺。皇太后准奏。前63年,刘贺受封为海昏侯。考点01(1)刘贺封号与汉代哪一制度有关?概括汉书所载刘贺帝位被废原因。(4分)材料二自武帝崩后,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又亲信昌邑旧臣,计在位二十七日,
20、遣使者“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有收回权力之迹象。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摘编自廖伯源昌邑王废黜考考点01(2)材料二对刘贺被废原因是如何解释的?(2分)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为何不同。(4分)材料三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一些人据此轻易判断:刘贺绝非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而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摘编自辛德勇海昏侯刘贺等考点01(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的出土文物所印证的史实。这些出土文物对材料一、二有何价值?你如何看待材料三中关于刘贺的评价?(6分)参考答案1A 【
21、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分封制度。A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内涵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故A项正确。B项,分封制下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诸侯国内王侯地位最高,并没有强化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C项,诸侯国相对独立,具有土地管理权、行政权和军权,并不能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故C项错误。D项,古代中国贵族世袭制的确立并非始于周代分封制,夏商时期已经开始了。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2B【解析】材料中强调了论语虽然强调的是节欲寡欲,但不是无情和绝情,这说明儒家思
22、想强调的是人文关怀,注重血缘亲情,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礼乐制度;C选项只突出了儒家对情的态度,没有体现对欲的态度;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理性”。3.C4D【解析】分封远近、爵位高低是可以改变的,不属于“天定”,排除AB;殷周成败也不是天定的,排除C;嫡庶亲疏是与生俱来的,是不容人为改变的,故D正确。5C【解析】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材料反映的是在嫡长子继承制下王位继承仍存在变数,并不是否定嫡长子继承制,A错;材料并没有明确“商周时期”,排除B;嫡长子继承制反应的是王位继承问题,出现“使得各王子及其各自的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局面,反映了王位的争夺,故C正确;一夫多妻制
23、的弊端属于现象,不属于材料的实质问题,排除D。6.C7.B【解析】A、C、D三项说法过于绝对。通过材料内容可知,对于宋太宗是否去过宫中这一事件有两种不同的记载,所以B项正确。8.C9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根据材料内容来看秦国对司法审判的过程处理非常详细,反映出对司法程序的重视。故C项正确。从材料中看不出对秦统一的作用,所以A项错误。对审判的全过程都有详细记载,不能说是形式主义,因此B项错误。从材料中也不能得出能够保证审判公正合理这样的结论,D项过于牵强,错误。点睛:这种阅读材料类的问题,一般把范围限定在材料之内,不要过度解读。10B【解析】秦朝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24、,A错;“贵贱分明”“强调礼、等级和恪守等级下的各自职责”“子孝父慈”符合儒家重视礼、维护等级制度、讲求孝道,故B正确,秦始皇的做法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故C错误;D选项材料无法体现。11B【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苏辙在唐论中讲到唐太宗的用兵之道在于“朝内大臣不敢政变,地方将帅不敢叛乱,四境夷狄不敢犯边”重心在于内外皆安,正是对应了北宋时期守内虚外的政策,正确选项为B项。重文轻武主要在于地方上任用文官,取消节度使,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重本抑末是重农抑商的别称,主要是经济政策,材料中并未提到。所以C项错误;兵将分离在材料中也未体现,故D项错误。12C【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刘邦建立西汉是依靠“
25、人力”竞逐,获得了社会的普遍认同。而东汉的建立者并非出自于竞争,而是依靠谶纬,或者说是“刘姓”而来,政权的合法性需要新的说法,故而诞生了“天命兴汉”这种说法。据此正确答案应该为C项。A项与试题内容无关,错误;这种现象并不能说明官方意识形态由唯物主义转向唯心主义。故B项错误;“天命兴汉”是东汉的说法,不能反映西汉政权由盛转衰,所以D项错误。13C【解析】从材料中看,无论是汉宣帝、唐太宗还是明太祖都格外强调地方政治的重要性,强调地方官吏是与民众接触最多的人,是联系皇帝与民众的重要的桥梁,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说法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一点;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地方管理的重要性,不是对官吏的
26、管控;D选项说法错误,过于绝对。14D【解析】东晋南朝时,门阀士族竭力维护自己的特殊社会地位,为严格区分士、庶,于是谱学盛行,谱学是吏部选官的重要依据,是维护士族政治特权的工具,故D正确;A、B不是谱学盛行的主要原因,排除;九品中正制是东晋南朝时的选官标准,C错误。15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史观问题。“正史比文学作品更接近历史真相”的说法不科学,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西汉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已经确立,西晋和南朝时儒家思想的地位没有变化,排除C项;西晋陈寿和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的编撰者)所处时代不同,立场不同,因而对曹操看法不同,故D项正确。16C【解析】这种监察制度以皇权为中
27、心,确定了监察与行政(包括中央、地方、甚至是基层)的相对独立与分离,中央、地方的监察机构与政府机构的相对分离,监察官员与政府官僚的分离,从而确保了监察权力的独立运作,C正确;A、B、D三项说法错误。17B【解析】根据“其祸乱之来有渐积,及其大势已去,适丁斯时,故虽有智勇,有不能为者矣,可谓真不幸也,昭宗是已。”说明唐朝的灭亡并非因为昭宗愚庸暴虐,而是唐朝“大势已去”,A错误,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昭宗顺天应民,主张无为而治”,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用人失策”,排除D。18A【解析】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相权较大,皇权为了制衡相权选择外戚辅佐。而到明代时丞相制度已被废除,皇权极大的加
28、强,不需要外戚制衡丞相。另外外戚反而成为加强皇权的障碍,因此要选寒微之家。由此可知A选项正确,正是皇权强化的表现;B项绝对化,外戚权力受抑制并不代表淡出政治舞台,错误。丞相制度废除与外戚淡出都是皇权专制加强的表现,而不是原因,C错误。这种选法并不能杜绝外戚与朝廷官员的勾结,只要有权力存在,就不可避免。所以D项错误。19B【解析】依据题中进士出身统计数据表可见,三代不仕者300人,父辈有官职的100多人中低等级的又占了一半以上。因此科举选官推动了社会下层向上层流动,B项正确。依据题中科举制度“含宗室”可知贵族体制并未结束,A项错误。“科举制度走向成熟和考试成为做官必经之路”在题文中没有提及,故C
29、、D两项不符合题意。20D【解析】从材料来看,“养廉银”制度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最终结果收效一般,究其根本是因为制度本身存在一定的问题,封建社会的腐败现象很难根治是因为皇权至上导致的社会不公,腐败现象不仅仅是制度建设能解决的,所以A、B、C选项正确。D选项说法过于绝对,腐败现象是可以根除的。21D【解析】该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调用相关史实加以分析理解的能力。材料中的皇帝“身兼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说明此时的皇帝兼职了原先宰相大臣的职能,依据史实判断,该现象应当出现在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之后,故D项正确。22D【解析】皇帝赐予陈循等人重金,是由于中央决策趋于制度化,皇帝的意见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故
30、答案为D项。材料不能反映朝廷议决效率的提高,排除A项;明朝君主专制是在不断强化,但材料不是反映这一主题,排除B项;从最终结果来看,廷议制度未能确保公正法治,排除C项。点睛:教材认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得到加强,这是总体趋势,也有例外的情况。本题考查君主权力受到制约的情况,本题的回答需要根据材料内容分析得出。23D【解析】据材料中“今各部之事,皆听命于阁下”可以看出材料中主要阐释了各部是内阁的下属,且无法体现六部停止运行机制,故A项排除;据材料中“虽选曹(吏部)有员缺,亦送揭帖与阁,然后注选”可以得出内阁参与官员的任免,但是官吏的任免权属于皇帝,故B项排除;材料中所述现象时宰相已经废除,故C项排除;
31、据材料中“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表明内阁权势日盛带来祸患,故D项正确。24D【解析】明代、清代统治者的分封方法的根本目的都是维护统治,故D正确;从材料看出两种分封的内容不同、对象相同,故BC错误;根据所学判断,两种分封的背景不同,A错误。25(24分)(1)原因:古代中国“道德为主,法律为辅”治国理念的影响;判案取决于地方官员的断案能力及道德水平的高低;案件审判技术水平的限制;采用严酷手段逼供以获取证据。(8分)(2)影响:推动了法国政治派别的重组;巩固了法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法国的右翼势力;有利于法国法治的进步。(8分)(3)防止:建立健全的司法
32、监督体系;严禁刑讯逼供;对执法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提高其执法水平和道徳素养;加强执法过程中的透明度,实行社会监督。(8分)【解析】(1)从材料中的“中国古代社会是以道德为主,法律为辅的社会治理形式”“案件能否得到合理的判断就依赖于地方官员的断案能力及道德水平”“当时的案件审判技术限制”等信息可以概括归纳出古代中国发生冤案的原因。(2)从材料中的“激进派在议会中占据了绝对多数并组成了孔勃内阁,继续打击和限制民族沙文主义和教权派等右翼保守势力,确立了在法国的统治地位”等信息可以分析得出法国德雷福斯案件平反产生的影响,如推动政治派别重组、巩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打击了法国的右翼势力和有利于法治进步
33、等。(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根据对材料的分析,结合联系现实,对于冤假错案的形成原因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分析,找出防止冤案发生的方法。如材料一提到的古代中国断案方式严刑逼供,就有很大可能造成冤案,因此现代法治严禁刑讯逼供。还可以从司法监督、执法人员自身法治意识等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即可。26(12分)提炼观点:费正清认为中国古代是一部改朝换代、王朝循环的历史。(2分)明确观点:我(赞成或反对)这一观点。我认为这一观点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也不完全正确。(l分)评析(论证)观点:(一)赞成的史实依据:尽管经历了不断的改朝换代,但直到明清时期,小农经济形态仍然占主导地位;政治制度仅局限于修补完善;思想上儒家
34、为代表的传统思思根深蒂固;科技、教育主要服务于传统体制,难有创新;由开放走向封闭,拒绝近代潮流;受西方文明冲击,才艰堆向近代社会转型。(二)反对的史实依据:改朝换代不是简单的重复和重演;农业精耕细作体系不断扩展,促进了江南和边远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养活了更多的人口;政治制度中的选官制度不断改进,日趋合理,使森严的等级壁垒有所松动;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导致了新经济和新阶级、新思想因素出现;科学技术承古萌新,出现宋元明清时的发展高峰;这些为鸦片战争后向近代转型提供了一定基础。(三)另外观点的史实依据:(综合以上两方面的依据)评分标准(教师可以按照以下三个等级赋分,在相应等第的分数限定内酌情赋分)
35、:一等(96分)紧扣评论对象,现点明确;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材料举例恰当、充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63分)仅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30分)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未引用史实或史实错误;论证欠缺说服力,史实与观点不一致,表述不清楚。行文不规范,层次不清,前后文衔接不上,叙述不连贯。【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论证和阐述问题的能力。首先要提炼出观点,观点从材料“中国的历史(古代史)是一部不断改朝换代的历史,因而不断产生令人感到乏味的重复”中归纳出。然后,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
36、评析,主要史论结合。27【答案】(1)(4分)郡国并行制度。失礼仪,乱制度。(2)(4分)霍光专权,刘贺急于收权,矛盾激化。材料一是史事记述,材料二是史事分析。(3)(8分)儒学成为正统。丰富了材料一、二的史事记述和分析。仅凭现有出土文物推翻汉书对刘贺的记述不客观、充分。【解析】(1)制度:由材料一中的“刘贺是汉武帝之孙,昌邑哀王之子,幼年继承王位”可知这是属于分这些出土印证了所学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史实。价值:刘贺墓出土的这些文物对于解读材料一、二中关于刘贺被废的史实和分析应该是多了一些证据,所以其价值就是丰富了材料一、二的史事记述和分析。看待:根据材料三中“轻易判断”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根据历史研究孤证不立的原则,应该说客观地讲,仅凭现有出土文物推翻汉书对刘贺的记述不客观、论据并不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