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3 ,大小:90KB ,
资源ID:543723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4372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2高一历史教案 4.6 国共的十年对峙 11(人教版必修1).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2高一历史教案 4.6 国共的十年对峙 11(人教版必修1).doc

1、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第一节 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教学目标1 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国政局;“宁汉合流”;国民政府性质;“二次北伐”;“济南惨案”;“皇姑屯事件”;“东北易帜”;国民党的“训政纲领”;蒋介石强化国家机器;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特点;“改订新约运动”。2 能力方面:(1)通过旧军阀与新军阀、一期北伐与二期北伐对比的教学,培养学生概括、比较历史知识的能力。(2)通过“训政纲领”和中美关税新约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揭示其本质的能力。(3)通过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2、经济政策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具体分析并作客观评价的能力。3 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国民政府的性质、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国民政府的反动本质。(2)通过“东北易帜”的教学,使学生树立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观点,强化爱国主义情感。4 学生指导方面:(1)引导学生结合近代前期民族工业发展状况考察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的显著发展,对历史知识进行纵向联系,整体把握民族工业发展线索。(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分析“训政纲领”、中美关税新约等重要史料,掌握正确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重点、难点分析1 重点分析:(1)国民政府的性质是

3、重点。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后,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性质发生根本变化,成为代表大地主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政党和反动政权。突出这一重点,有助于学生理解本章引言关于大革命失败后国民阶级关系变化的论述,把握1927年至于937年国共对峙这一时代特征,加深对国民政府一系列反动内外政策的认识。(2)国民党的“训政纲领”是重点。“训政”的实行,确定了国民党一党专政垄断国家政权的政治体制,维护了蒋介石的独裁专制。这一特征,贯穿国民党22年反动统治的始终。2 难点分析:民族工业发展状况是难点。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民族工业经历了一个由显著发展到日渐萎缩的过程。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对民州长业具有推动和摧残、压迫双重作用

4、。对此,学生容易以偏概全。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剖析国民政府经济政策对发展民族工业的利弊,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课堂教学设计师:同学们,上学期欠已经学习了国民大革命的历史。自1924年国共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后,大革命的洪流在全国兴起。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谈谈大革命取得哪些成果,最大的成果是什么?生:(思考并作答)师:然而,这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却失败了。国民大革命是怎样失败的?生:(与教师共同回忆)师: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即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板书第一章与第一节课题,并用括号注明该时期起止年代:1927年8月1937年7日)一、 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的建立1 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国

5、政局师: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面临怎样一个混乱局面?生:(结合教材文字叙述,归纳新、旧各派政治、军事势力)2“宁汉合流”(1927年秋,南京)师:国民党内部最有实力的是宁汉两派。这两派已彻底背叛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政策,在反共这一根本问题上取得一致。但他们都以国民党“正统”自居,互相争夺最高领导权,是哪些因素最终促成了宁汉双方合流?生:(按教师要求读书):以退为进,是蒋介石在政治风向对他不利时的惯用手法。请看他在日记中的自白和下野后的活动。生:(新闻记者教材史料和小字,了解蒋介石日本之行情况)师:请同学们整理出国民政府自1925年7月成立到1927年秋宁汉合流的演变线索,在笔记本上绘制一

6、幅国民政府分合示意图。生:(同桌讨论、绘图)师:再回忆一下,中国近代除国民政府外,还有哪些政权曾定都南京?生:(列举)3 民政府性质师:请同学们思考,大革命失败后的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已经成为哪个阶级的政治代表中国国内阶级关系有何重大变化?还可对比一下国民党新军阀与北洋军阀有哪些异同?生:(同桌讨论)师:在独裁、卖国方面,新旧军阀并无区别。但北洋军阀单凭武力统治,封建性更为浓厚;而国民党新军阀实行一党专制,稍具近代色彩。宁汉合流后,国民党内派系争斗并未止息。蒋介石如何利用内外形势重新上台?生:(分析教材)师:为了共同对付奉系军阀张作霖,蒋介石复职后,与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国民党实力派取得暂时妥

7、协,承认他们各自控制一块地盘。这就为日后国民党新军阀混战进埋下了祸根。4 国民政府的“二次北伐”(1928年)师:(出示南京国民政府北代示意图)1928年4月,国民政府蒋、冯、阎、李四个集团军共70万人正式出北上讨奉。这次北代与1926年国共合作北伐,发生是否相同?为什么?生:(同桌讨论)师:同学们再思考几个问题:1926年北伐吴佩孚、孙传芳时,哪个帝国主义国家公开干涉并制造三次惨案?二次北伐符合哪派帝国主义利益?又必然遭到哪个帝国主义国家阻挠?生:(思考并回答)师:日本帝国主义为阻止北伐,公然出兵山东,侵占济南,大肆屠杀中国军民,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济南惨案”。生:(观看插图)师:同学们回忆,

8、在近代前期,日本帝国主义在哪座城市曾制造过屠杀过中国军民的大惨案?又在哪一年以什么为借口强占过山东?生:(互相补充)师:蒋介石对日本屈辱退让,下令绕道北伐。北伐部队继续北上,逼近京津。张作霖见大势已去,于1928年6月3日乘专列退出北京,次日在沈阳附近的皇姑屯被日军预埋的炸弹炸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皇姑屯事件”。日本侵略者为何抛弃这个工具?同学们如何认识这次事件?生:(各抒己见)师:(提醒学生注意北京名称的变化)张作霖死后,其子张学良就任东北保安总司令。国民党决定采取和平方式解决东北问题,日本却再次横加干涉,企图把东北从中国本土分裂出去。生:(参见本章第三节所引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密奏)师:张学

9、良身负国耻家仇,冲破日本的阻挠,毅然决然,于1928年12月薪9日,发出东三省“易帜通电”,宣布“力谋统一,贯彻和平”,“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同学们如何评价张学良这一行动?生:(同桌讨论)师;再总结一下,在“二次北伐”中,日本帝国议如何三次干涉中国内政?生:总结并回答师;北伐告竣,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开始“训政时期”。二、 国民党颁布“训政纲领”1 国民党的“训政纲领”(1928年10月)师:随着北伐军事行动基本结束,1928年8月,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宣布“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10月,国民党颁布“训政纲领”,“训政”原是孙中山设计的建立民国的程序,体现

10、了孙中山的民权思想。生:(阅读教材注释)师:蒋介石以实施孙中山的建国方略为名,实行“训政”。(出示投影训政纲领全文,见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三册)生(指定学生朗读师:根据以上材料,大家思考:训政的实质是什么?生:(思考)师:(补充介绍国民党中央机构)中央执行委员会由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是国民党最高党务机关。其核心又有两个机构:一个是中央常务委员会,负责日常党务:一个是中央政治委员会,又称中央政治会议,负责指导国民政府大政府方针。蒋介石不仅身兼这两个机构主席,还兼国民政府主席和陆海空军总司令。2,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师:蒋介石如何巩固独裁统治,残酷镇压革命才和进步人士?生:(结合教材文字及插图,了解

11、蒋介石独裁措施,缅怀革命先烈业绩)师:(补充有关“中统”、“军统”史料,点明两特务组织正式成立于抗日战争时期的1938年)蒋介石的独裁遭到国民党其他实力派的挑战,导致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三、 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1929年至1930年)师:(出示投影“1928年国民党军队序列”,见中国现代史参考资料)“二次北伐”后,国民党各派所占地盘大体如下:蒋介石占有最富庶的江浙等东南地区,控制沪宁杭三大城市;冯玉祥占有陕甘宁等西北地区;阎锡山占有晋冀等北方地区;李宗仁占有两湖广西等中南地区。利用中央政权排除异己,是新旧军阀的惯用手段。蒋介石在地盘分配和军队编遣问题上力图削弱其他各派,使他与冯、阎、桂之间的

12、矛盾日趋激化,最终导致兵戎相见。生:(阅读教材大字及小字,了解新军阀三次混战概况)师:1930年的中原大战,阎、冯、桂三派联合反蒋,故又称蒋桂冯阎战争。教材指出,这次大战不仅是国民党新军阀规模最大的混战,而且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军阀混战。生:(回忆北洋军阀时期的三次军阀混战)师:不论是旧军阀混战,还是新军阀混战,都是为了争夺地盘,都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生:按教师要求阅读教材史料及插图师:我们再了解一下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和外交政策。四、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1 整顿税务师:国民政府建立后,战争不断,军费开支浩大。生:(读“阅读与思考”中“19281936年国民政府军事支出表”)师:国民

13、政府为了增加收入,巩固统治,采取四项经济政策和措施。首先是整顿税务,加台对关税、盐税、统税的控制。生:(阅读教材小字及课后“19281936年国民政府主要税务表”)师:请谈谈对整顿税务的看法。有何成效?对民族工业的发展有何影响?生:(互相讨论,发表意见)2 控制金融师:什么叫“金融”,谁能为大家解释一下?生:(发言,互相补充。教师作必要归纳)师:国民政府通过哪四大银行控制金融?(强调准确记忆四行名称)这四大银行有哪些权?生:(阅读教材并复述)3 改革币制(1935)师:国民政府为什么要实行“法币政策”?能否与学过的世界史知识联系起来考虑?生:(思考)师:“法币政策”有其国际背景。在1929年至

14、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国际市场贵金属价格上扬,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据国民政府财政部统计,自1934年7月至10月,三个半月流出达2亿元以上,严重影响中国的金融和经济。因此,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宣布实行“法币政策”,其主要内容如何?生:(阅读教材)师:补充一句。“法币”以行权原属中央、中国、交能三行,中国农民银行是1936年新增的。请结合教材叙述及两幅插图,谈谈“法币政策”的作用。生:(互相补充)师:(作简要总结)一是改变了银两、银元、铜币、纸币并行流通的币制混乱现象,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二是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三是控制四大银行的四大家族乘机掠夺巨额白银

15、。4 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5)师:在国民政府推行“法币政策”的时候,世界资本主义各国逐步摆脱经济危机;国内大规模内战也基本停止。在此背景下,从1935年起,国民政府开展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生:(阅读材料)师:(补充史料)轻工业发展较快,其中棉纺织品、火柴产量增幅较大;交通运输业有相当进展,1936年开避第一条空中国际航线,1937年建成钱塘江大桥;重工业有所发展,农业生产在1936年达到旧中国最高水平。但由于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经济复苏只是昙花一现。5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特点师: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经济有何特点?生:(泛读教材)师:第一个特点是民族工业有显著发展。其发展状况

16、和原因是什么?生:(阅读教材小字及火柴大王刘鸿生回忆资料)师:请结合近代前期历史,总结中国民族工业从生产到三次发展的线索。生:(与教师共同回忆、总结)师:第二个特点是官僚资本迅速膨胀。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毛泽东同志对官僚资本的论断,分析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迅速膨胀原因,对比官僚资产阶级与民族阶级经济地位、政治态度的异同)师:第三个特点是美国在华经济势力急剧增长。“一战”前的1913年,在对华商品输出中,英国居首,美国次之,日本又次之;到1928年,日本居首位;而到1931年,美国跃居首位。英、日、美帝国主义在华经济势力的消化说明了什么?生:(联系已学知识讨论)师:帝国主义加强商品倾销,19

17、32年,中国人超达8.67亿银元,创外贸史上入超最高记录。与此同时,列强还扩大资本输出,进一步控制中国金融财政和重大业。生:(读小字及圆型图示)师:综合起来看,这一时期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是举步维艰的,它的发展受到哪些摧残?结合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加以分析。生:(分析并回答)师:最后谈国民政府前期的外交政策。五、“改订新约运动”(1928年)师:国民政府建立后,外交政策的主旨是什么?结合国民政府阶级性思考。生:(读书并回答)师:既然国民政府反苏亲帝,那么它1928年为何又发展“改订新的运动”?生:(分析教材)师:请回忆,鸦片战争后,资本主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清政府和北洋军阀手中取得哪些特权?国

18、民政府此次是否要废除外国所有在华特权?生:(互相补充)师:国民政府不敢提出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改订新约,只涉及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两项内容。关税新约谈判比较顺利。1928年7月,美国首先与中国订立整理中美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出示投影,全文见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三册)生:(指定学生朗读)师:美国出于什么目的首先与中国订约?新约是否会损害美国在华特权?生:(结合教材中史料讨论)师:列强用条约形式,表面上承认中国在关税上有对等的权利,是否意味着中国在实际上真能得到对等利益?结合当今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所处不同地位思考这个问题。生:(同桌议论)师:外国人长期把持中国海关,更使关税自主的实施

19、大打折扣。但关税新约华竟加强了国民政府对关税的控制,具有一定积极作用。生:(参看课后“阅读与思考”关税收入统计表)师:至于废除领事裁判权总是,由于英美法日等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借故拖延,迟迟未能签约。对改订新约运动,应如何评价?生:(思考并作答)师:改订新约,恢复了一些中国长期丧失的主权,在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它并未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更远远没有使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只有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愿望才得以实现。小结师: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统治。经过“二次北代”,统治中国16年的北洋军阀退出了历史舞台,此后又出现了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局面

20、。蒋介石凭借英美帝国主义支持打败对手,建立起军事独裁政权。为了巩固统治,国民政府采取了一些经济政策和措施,发起“改订新的运动”,中央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工农业也有一度发展。但是,中国仍继续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布置作业1 完成甲组、乙组练习。2 按照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四项,编制19271936年大事年表。北京33中学 班肖孟第二节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教学目标1 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南昌起义;八七会议;湘赣边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和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的经济

21、建设。2 能力方面:(1)通过南昌起义、八七会议、湘赣边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等内容的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以及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井风山的星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和“土地革命”等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比较深刻地理解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3 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南昌起义、湘赣边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等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深刻认识:三大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党和革命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坚持革命斗争的伟大创举,开创了中国共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新局面,

22、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2)通过“井冈山的星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和“土地革命”等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3)通过本节内容教学,使学生深刻认识中国民主革命的历程是艰难、曲折的,革命先辈们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永远值得后人缅怀和学习。4 学法指导方面:通过对南昌起义、八七会议、湘赣边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等内容的联系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历史知识、建立历史知识结构的方法。重点、难点分析1 重点分析:(1)对南昌起义、湘赣边

23、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的分析、比较是重点。三大起义为党探索中国革命新的道路,即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和理论启示。三大起义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因此将教学重点放在对三大起义的综合分析与比较上,特别是对三大起义历史作用的定位分析上。这样处理,可使学生较全面较深刻地理解三大起义,从整体上把握其历史地位;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以及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是重点。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井冈山人民,开展游击战争,发展红军武装,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这些革命实践,开创了土地革命时期第一个“工农武装割据”的范例。正是在总

24、结井冈山斗争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了胜利方向。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导和井冈山根据地示范影响下,全国各地的红军和革命根据地逐渐发展壮大。学习该部分内容,可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与发展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进而从整体上认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及其指导下的革命实践在土地革命时期乃至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所起的历史作用。2 难点分析:(1)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理解是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创建和发展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时总结井冈山斗争及其它根据地的经验教训,逐步形成和发展

25、的。对井冈山和各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为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由于学生缺少感性认识,比较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提出的背景,这一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使学生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有较深刻的认识。(2)对土地革命路线中限制富农政策的理解。1931年春,毛泽东在总结各根据地土地革命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这一路线规定了对富农实行限制的政策。其根本目的是,使富农“在反对地主的土地革命斗争中也可能保持中立”,并使其中的一部分人参加

26、反封建斗争。从而有利于调动一切反封建的因素,彻底打击地主阶段,保证土地革命运动的胜利。教学中应向学生讲请毛泽东制定限制富农政策的依据和目的。课堂教学设计师:有人用“血雨腥风”、“拨云见日”两个短语形容1927年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请问,这一年,中国社会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生:(回忆所学历史知识,或翻看新课有关内容,思考回答)师: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疯狂屠杀迫害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轰轰烈烈的人民大革命惨遭失败。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国民党反动派建立起国民政府反动统治,新旧军并行南北呼应,全国陷于一片黑暗之中。大革命失败后,处于白色恐怖包围之下的中国共产党虽然遭受极大摧残,但很快痛定思痛,逆境奋起

27、,决然以武装起义的枪声回答反动派的暴政,探索革命新的出路,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板书本节课题)一、工农武装起义1 大革命失败后的严峻形势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一自然段内容和补充材料,让学生认识大革命失败后的严峻形势。中国共产党必须用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挽救党、挽救革命的正确性)补充材料一:这一时期的革命力量受到极大的摧残。中国共产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大批共产党员及其领袖被杀害。一些党内的动摇分子公开退党甚至叛变自首,党员由大革命时期的6万多人减至1万多人,党的活动被迫转入地下;党领导的工农运动也受到严重摧残,全国有组织的工人由300多万下降到3万,各地农民协会910万会员大部

28、分散落。摘自中国共产党战略策略生:(阅读、分析)师: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新军阀取代北洋旧军阀,建立了对全国反动统治,中国革命暂进转入了低潮。面临生死考验,中国共产党从血的教训中彻底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从1927年秋收到1928年底,先后发动和领导了一百多次武装起义。其中影响最为重大的是南昌起义、湘赣边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2 南昌起义师:(1)(指导学生阅读本课第13页有关内容,包括引用的周恩来讲话,结合补充材料和南昌起义路线图,思考问题:A.南昌起义军队为何要南下广东?其结果如何?B.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2)(提示学生: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组成,表明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及时调整了

29、中央领导机构,并作出武装起义的重大决策。首次起义放在南昌,是因为当时在南昌敌我兵力对比,革命军队占优势,起义有成功的把握。起义部队继续沿用国民革命军名义,目的是争取和团结国民党左派)补充材料二:补充教材三:会议决定在南昌举行起义。并根据加伦的提议,规定起义后部队的行动方向:立即南下占领广东,取得海口,以取得国际援助,再举行第二闪北伐。摘自周恩来传生:(结合路线图,阅读,分析课文内容和补充材料,回答问题)师:(对学生回答作简短小结)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首次重大武装起义。起义在南昌获得成功,但革命军南下广东,再行北伐的计划,未能实现。南昌起义揭开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序幕,标志着中国共产党

30、创建人民军队和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开始。3 八七会议师:(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3页有关内容,要求学生联系大革命失败的教训,理解八七会议的重大决策和历史意义)(2)(提示学生:八七会议是在南昌起义爆发不久召开的。因情况紧急,会议中召开了一天,共产国际代表参加了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明确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对促使全党重视武装斗争起到了重要作用。限于党当时的理论水平,会议对一些“左”倾倾向,没有及时制止)生:(阅读课文)师:八七会议批判和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决定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主要任务。这些决策、决定,为全党

31、指明了新的出路,极大地鼓舞了在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的广大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为挽救党和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4 湘赣边秋收起义师:(1)(指导学结合秋收起义军向井冈山进军路线图,阅读课本第14页有关内容和补充材料,并思考问题:A.与南昌起义相比,湘赣边秋收起义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旗号,说明了什么?B.毛泽东文家市决策,弃攻长沙,改向罗霄山脉中断进军,意义何在?C.三湾改编对革命军队的建设,有什么重大影响?D.向井冈山进军,取得了什么成果)(2)(通过引导学生对上述问题的分析,以期对湘赣边秋收起义的概况有基本的了解,进而较深刻地理解这次起义的历史意义)补充材料四秋收起义原计划要去打长沙,大家也都想进长

32、沙,可是长沙打不下来,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到乡下去,在乡下站住脚,养精蓄税,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毛泽东思想在文家市对起义军的讲话)摘自秋收起义生:(结合史图,阅读、分析课文和补充材料,回答问题)师:(评析学生回答并作简短小结)湘赣边秋收起义是八七会议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影响重大的武装起义。在毛泽东带领下,起义军经历了初期进攻城市失败、转而进军农村成功的转折过程,并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实践表明,毛泽东创造的革命武装与农民相结合,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成功经验,代表了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革命

33、的正确出路。5 广州起义师:(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5页有关内容,了解广州起义的主要经过,概括起义的特点、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2)(提示学生:广州起义自1927年12月台票1日发动,13日失败,坚持了三天。起义失败后,部分起义军成功撤出了广州,转移到海陆丰和左右江地区参加当地的革命斗争,还有部分人员加入了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后来上了井冈山)生:(按教师的要求学习)师:广州起义是继南昌起义、湘赣边秋收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重大武装起义。起义成立了由工农兵代表选举产生的广州苏维埃政府,这是党主要依靠工人阶级和革命军人要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一次尝试。起义由于敌众我寡,在帝国主义

34、支持的国民党粤系军阀的猖狂反扑下失败。从主观方面看,起义主要领导者包括共产国际代表,固守大城市,与敌死打硬拼,丧失了及时撤出广州、保全革命力量的有利时机。师:(1)(引导学生对所学三大起义的知训进行综合分析和整理,以期从整体上较深刻地认识三大起义的历史功绩和历史意义)(2)(为使学生较深刻地认识三大起义的历史功绩和历史意义,引导他们思考下列问题:A .三大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留下了哪些不朽的功绩?B.三大起义的实践,为中国民主革命提供了什么经验教训?C.如何理解课本第15页有关对三大起义的评论)(3)(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课本,包括补充材料和史图提供的有效信息,说明问题)生:(

35、整理知识,思考问题,相互讨论,发表看法)师:(和学生共同探讨,综合学生的分析、认识、作出归纳)(1)三大起义的功绩: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新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创建了人民军队,确定了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锻炼了中国共产党人和高扬了党的旗帜。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鼓舞了革命志士和广大人民。开创了中国革命在反动统治薄弱的农村积聚发展革命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正确道路;为党从事政权建设提供了经验。)(2)三大起义的主要教训:首先夺取城市和巩固中心城市的革命道路,不符合中国民主革命的实际情况,因而不能成功。革命武装力量必须同农民、同土地革命相结合。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有很

36、大贡献,但其不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决定,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部分决策,给革命带来不应有的损失。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1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6页有关内容并思考问题:A.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后,开展哪些活动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生:(阅读、思考)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毛泽东领导井冈山军民,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革命政权,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范例。2井冈山会师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师:(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6页有关内容,了解井冈山会师的

37、概况,理解井冈山会师和红四军成立的历史意义)(2)(补充两则材料,其中一则系反面材料,目的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井冈山会师及红四军成立,对巩固和发展井冈山根据地所起的重大作用)(3)(提示学生:井冈山会师后成立红四军,是表示继续和发扬北伐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第四军“铁军”的光荣传统)补充材料五:“红军会萃井冈山,主力形成在此间。” 朱德补充材料六:据上海申报1928年6月23日载:“毛朱等达万余,势甚凶猛,鼓吹农民,大肆猖獗,现反攻茶陵,抵卫无方,求生乏术。”转摘自星火燎原生:(阅读、思考)师:(对学生的分析、回答加以小结)井冈山会师和红四军的成立,大大加强了井冈山根据地的军事力量并产生了第一

38、支主力红军,对巩固和扩大井冈山根据地起了重大作用。3“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师:(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617页有关内容,并思考问题:A.毛泽东在什么情况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B.这一思想包括哪些基本内函?应如何理解?C.这一思想的提出,有何重大意义?D.这一思想的提出,给予我们什么哲学启示)(2)(为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补充谭震林对当年井冈山斗争的有关加忆,或引导学生分析课本第21页“阅读与思考”中毛泽东的引文)(3)(提示学生:“八月失败”不仅给红四军造成很大损失,而且使井冈山根据地遭到严重摧残。这次挫折后,党内一些人对红色政权在白色恐怖包围下,能否长期生

39、存发生怀疑,提出“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问题。毛泽东三篇文章,分别写于1928年10月、11月和1930年1月)补充材料七:“1927年11月,井冈山根据地成立了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后来遂川、宁冈、永新等县,建立工农兵民主政府后,就着手抓土地革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抓成立县、区、乡各级地方武装;抓建立健全各级党组织和政权;抓发展生产,开办学校。”转摘自星火燎原生:(阅读、分析、探讨、回答)师:(结合学生分析和回答,作小结)为了及时总结井冈山和其它根据地的经验教训,批判党内存在的“左”倾错误和右倾悲观论调,毛泽东相继写出了这三篇不朽文章。毛泽东从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特点出发,科学论

40、证在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强调红色政权的存在与发展,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根据地为可靠后方和依托,三者相互依存,密切配合。并进一步指出,红色政权的存在与发展必须和争取全国革命胜利联系起来。这就是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毛泽东的这一思想是在中国革命实践基础上提出来的,因此,它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对指导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从理论方面说,它基本阐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革命胜利这

41、样一条道路;从实践方面看,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井冈山以及各革命根据地、各地的红军武装,逐步得到发展和壮大。4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师:(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7页“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和第18页“1927年至1930年夏红军创建的主要革命根据地表”,以理解在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导下,全国革命形势逐渐形成燎原之势)(2)(提示学生:1920年1930年,国民党新军阀之间连年混战,先后发生蒋桂、蒋冯、中原大战等战事,客观上给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发展以有利时机)生:(读图、读表)师:在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导下,红军和革命根据地逐渐发展。经过近三年的游击战争,到1930年

42、夏,红军已达10万人;革命根据地形成了遍及十余省的大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全国革命形势,自大革命失败以来,重新走向高涨。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1 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二、三次以“围剿”的胜利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7页有关内容)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使敌大为震骇。中原大战蒋介石获胜,反动营垒暂时稳定,蒋遂调转兵力,组织对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大规模“围剿”,“围剿”重点是中央革命根据地。毛泽东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军民取得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中央革命根据地进一步发展,赣南、闽西根据地连成一片,成为全国最大的“工农武装割据”地区。2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8页有关

43、内容,包括图片。要求学生:理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的有利时机;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和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其它革命根据地反“围剿”的胜利。了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及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概况。理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性质和建立的历史意义)生:(按教师要求学习)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革命根据地军民建立的全国性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它的性质是工农革命政权。它的成立,表明中国境内已经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政权,即红色政权同国民党政以的对峙。这对于推动革命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四、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的经济建设1 土地革命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819)页有关内容和补充材料,共思考问题:

44、A.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实行土地革命?B.毛泽东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线,为什么要对同样是从事封建剥削的富农衽有别于消灭地主阶级的“限制”政策?C.土地革命的历史作用)补充材料八补充材料九中国的富农大多有一部分土地出租,又放高利贷,对于雇农的剥削也很残酷,带有半封建性。但富农一般都自己参加劳动,在这点上它又是农民的一部分。富农的生产在一定时期还是有益的。富农一般地在农民群众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可能参加一分力量,在反对地主的土地革命斗争中也可能保持中立。摘自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生:(阅读、思考、讨论、回答)师:(对学生的认识作简短小结)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而占农村人口

45、绝大多数的农民却占有很多的土地或不占有土地,这是极不合理的。因此,要彻底铲除地主阶级赖以生存的封建土地制度,就必须实行土地革命。这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任务,也是党的中心任务。从八七会议开始,中国共产党就十分重视土地革命问题,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中心内容也是土地革命。土地革命的根本目的,是使广大农民获得土地,使他们在政治、经济上都获得解放。只有这样,才能动员他们积极投身革命战争,保卫根据地,拥护共产党;只有在经济上得到翻身,才能焕发其生产积极性,才能为巩固根据地,支援革命战争,提供更多的物质保证。早在井冈山根据地创建时期,毛泽东等就积极开展了土地革命。随着各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土地革命逐渐

46、推广。在总结各地土地革命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制定出一条土地革命路线,作为土地革命政策实施的依据。这条路线规定,广大贫雇农是土地革命的依靠力量,地主阶级是封建制度的代表,是土地革命的主要斗争对象。中农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是广大贫雇农的同盟者,因而在土地革命中要团结他们,经济上不能侵犯其利益。对中小工商业者也实行保护政策。富农是剥削者,但又不同于地主阶级,因此对富农采取限制政策,即没收他们用于出租进行封建剥削的土地,但允许他们保留部分土地甚至是好地,以稳定他们发展生产。限制富农的政策,目的是促使富农在反对地主阶级的土地革命中保持中立,并使其中一部分人也能参加反封建斗争,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反封建因

47、素,彻底打击地主阶级,确保土地革命的胜利。2 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9页有关内容,要求学生理解:根据地建设的根本目的是粉碎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为巩固和发展根据地,支持革命战争,提供更多的物质基础,其次为改善和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调动他们的政治积极性,以巩固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联盟。根据的地经济建设,以发展农业生产为第一位;在工业方面,注重国营事业,即军需工业和民用工业;也保障私人的正常企业。根据地经济建设的成就。)生:(按教师要求学习)小结师:(出示本课知识结构示意图,目的是以教师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综合整理知识的方位,并使学生对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和实践有综

48、合的辩证的认识)结构图如下:【简评】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运用历史资料,是该教案在学法指导方面的突出特色。在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上,执教人注意了以下几点:一、选择的材料具有经典性。教学内容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历史,因此选用这一时期卓有贡献的革命家的一些论述最能说问题。二、选择的材料具有“范例”性。为使学生认识问题深入浅出,执教人选用的材料体现了对重难点知识内容的分析、归纳,这对多数学生认识问题,有指导的“范例”作用。三、学生使用材料具有主体性。执教人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学生一起阅读、分析、归纳、讨论;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让材料在“史料结合”中发挥其应有的

49、作用。第三节 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教学目标1 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东方会议;九一八事变;伪满洲国的建立;一二八事变与上海军民的抗战;淞沪停战协定;东北的抗日救国斗争;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2 能力方面:(1)通过对“九一八事变”的前因后果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反动性的揭露,培养学生把握历史问题本质的能力;(3)通过对抗日救亡运动兴起的介绍,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3 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讲述“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使学生认识:九一八事变是日本

50、为转嫁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而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它是日本侵华的重要步骤,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2)通过对抗日救亡运动的介绍,使学生们懂得:日本的侵略,激起了全中国各阶层的愤怒,抗日救国成了一切有爱国之心的中国人的爱国行动。(3)通过对本节教材的讲述,要培养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和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仇恨,树立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4 学法指导方面: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上提供的历史材料,帮助他们学习概括提炼历史观点的方法。重点、难点分析1 重点分析:(1)九一八事变是本节课的第一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大规模武装侵略中国东北的事件,它的发生不是偶然的。一战后,日本在华扩

51、张受到了英美列强的遏制,中国的北伐战争使日本在华利益受到削弱,促成日本政府调整对华政策,加快吞并中国东北地区的步伐。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发生,日本经济遭受沉重打击,陷入极端困境,并导致政治危机,在内外交困情况下,日本法西斯势力决意冲破华盛顿体系对日本的束缚,趁英美忙于应付危机,蒋介石大规模“剿共”之际,夺取东北,以摆脱困境,并图谋争霸世界,于是,九一八事变就在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下发生。学习这一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近代历史的进程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情况 ,还可以培养他们全面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2)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也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九一八事变发征兵 ,日本侵略者步

52、步进逼,扩大侵华战争,导致中华民族的灾难日益加重。这时,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制约中国社会其他矛盾的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压倒一切的中心问题,成为一切有良心的中国人的历史使命。在强烈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热忱的激励下,中国社会各阶级和阶层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向世人证明了中华民族不是一盘散沙,具有不畏强暴,也于反抗的英雄气概和强大的力量。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也标志着国内战争将逐步转向民族革命战争。学习这一内容可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 难点分析: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是难点。这个问题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一,蒋介石虽为国家领袖,但他代表的

53、却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其反共反人民的政治立场,决定了他不可能也绝不会发动全国人民去实行抗战;其二,蒋介石既投靠英美,又与日本有秘密协定。九一八事变后,他不愿抵抗,而是幻想利用英美日之间的矛盾,让英美压迫日本归还东北三省,而没估计到英美也迫于经济危机,自顾不暇;其三,蒋介石只看到了日本经济、军事的强大,中国的落后,担心抵抗会导致亡国,危及自己的统治,所以,他采取了这一祸国殃民的反动政策,并镇压一切反对日本侵略的爱国行为。这不仅破坏了广大人民的抗日斗争,也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侵略气焰,酿成了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课堂教学设计(教师上课先播放一段在松花江上音乐,然后简单介绍此歌来历,转入正课)(板

54、书课标题)师: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是日本侵略者为独霸中国而精心策划的,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请大家考虑一个问题:明治维新后,日本对中国进行了哪些侵略?一战后日本对华扩张,遇到哪些障碍?生:(思考、回答)师:一是中国人民的反对;另外就是“华盛顿会议”制定了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暂时独霸中国的美梦。这使日本对华侵略不得不放慢脚步。但日本帝国主义绝不会放弃向中国扩张的一贯政策。1927年春的日本经济危机和同年中国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造成日本朝野震动,纷纷要求调整对华政策,加快对华侵略。于是,1927年6月27日到7月7日,日本政府召开了“东方会议”。一、日本帝国主义的大举侵华1 东方会议师

55、:请大家思考,这次会议讨论了些什么问题?确定了什么方针?生:(看书思考、回答)师:东方会议后,日本对华展开了一系列侵略,“济南事件”、“皇姑屯事件”都是日本将侵华方针付诸实施的具体表现。但由于张学良的“东北易帜”,日本想借张作霖被炸侵占东北三省的计划未能实现。但是,随着1929年资本主义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发生及对日本的影响,使日本侵略者决意对华大举进攻,夺取梦以求的中国东北三省。请大家看书回答:九一八事变是怎么发生的?中国政府又是如何应对的?2 九一八事变生:(看书讨论回答)师:(播放九一八事变中日军炮轰北大营和攻占沈阳后屠杀平民的录像片段,出示蒋介石给学良的不抵制密电,然后,电脑演示东北三省沦

56、陷的过程及有关财产、军事装备、国土面积、人口数字的损失。随后,教师请学生阅读书后“阅读与思考”提供的四条史料)请大家讨论:为什么当日本大规模武装侵占东三省的时候,蒋介石不顾民族的安危,采取不抵抗政策呢?从上面四条史料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生:(相互讨论,回答)师:(总结)正是由于蒋介石奉行亲帝反共反人民的政策,才决定了蒋介石对日本大举侵华实行“不抵抗政策”。在他看来,一切抵抗都是徒劳的,中日力量对比的差距,中国的落后决定了抵抗必败。而且更危险的是,一抗日,必然要发动人民,联合共产党,使其力量壮大,不仅不能完成“剿共大业”甚至有可能让共产党夺取天下。所以他认为:丢掉东北而能换来十八省的完整,是划

57、得来的。他还有一张王牌可以利用,这就是:利用英、美与日本之间的矛盾,让英美压迫日本归还东北。于是,他派代表去国联告状。请大家考虑,在当时世界形势下,国联能否为中国撑腰?它的态度怎样?日本能否接受国联的建议?生:(阅读教材小字,回答)师:既然日本不接受国联的建议,又不从东北撤兵,那它用什么办法来掩盖侵略中国的事实呢?生:(讨论回答)3 伪满洲国的成立师:日本于1932年初,通过策划成立“伪满洲国”,掩盖了其侵略中国东北的事实,“以华治华”,最终完成了“东方会议”所制定的侵略方针。从此,东北成了日本的殖民地。但日本的侵略扩张目标绝不是一个东北三省,而是全中国。英美的软弱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进一步

58、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野心,为扩大侵略利益,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者在上海又挑起了“一二八事变”。4 一二八事变师:日本发动“一二八事变”的战略意图是:一、利用这一事件,转移国际视线,保证伪满洲国的顺利“独立”;二、利用侵略上海给国民政府施加压力,迫使其妥协,承认吞并东北三省的既成事实;三、有可能的话,占领上海,把它作为对中国南部进一步侵略的基地。这是日本大举侵华的又一步骤,它的发生,又打破了蒋介石牺牲东北,换取其余省份安全的“幻想”。面对日本的这一侵略。中国方面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官兵,在军长蔡廷锴、蒋光鼎的率领下,奋勇抵抗。(指导学生看书,了解这场抗战双方作战情况)5 十九路军的抗战师:

59、一二八事变后,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上海军民的抗战,各种物资及慰问品大批汇往上海,许多战士也请缨杀敌。(出示地图)在京沪沿线和浙、皖、赣地区有国军60个师,近百万军队。但蒋介石却视“沪战在外交上应是局部问题,不能扩大;军事上,剿赤部队不能调用。”结果坐视上海军民抗而不援,弹药不补,捐款、捐物皆扣,终使十九路军在与超过自己一倍多的日本激战一个多月后,被迫撤离。国民政府同日本谈判签订了松沪停战协定(出示协定的主要条文)请大家分析讨论协定的危害是什么?生:(讨论回答)师:(总结)中国的主权丧失,上海成了不设防城市,日军留驻上海,为今后扩大侵略创造了条件。日本的不断侵略,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引起了全国各阶层

60、的极大愤慨,一场救亡图存的抗日运动就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1 东北义勇军的抗战师:首先起来抗日的,是失去家园的东北同胞。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不愿做亡国奴的东北人民和不愿意撤退的东北军,纷纷自发地组织抗日义勇军,同日本侵略者和汉奸卖国贼展开了殊死的斗争。义勇军的名称很多,(请大家看课本小字内容介绍)也没有统一的组织和领导,他们英勇战斗,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涌现了马占山这样的英雄人物。2 东北抗日联军师:在东北义勇军相继被日伪军个个击破的时候,却有一支坚强的抗日武装由小变大逐步成长,这就是中共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请同学们看课本第26页,了解一下中共领导的抗联武装发展情况,作战范

61、围和主要领导人)日本帝国主义的步步进逼,国民政府不抵抗,丧权辱国,也引起了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内部爱国力量的强烈不满。他们纷纷举起抗日反蒋大旗,也投入了抗日救亡运动。(请大家看课本第27页)1932年底,以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为首的民主人士在上海成立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3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成立师: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要求国民政府释放政治犯,保障人民的权利。该组织对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国民党反动派又是如何对待这一组织呢?(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内容及照片后,回答)生:(回答)4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师:从刚才我们所读小字内容可以知道,1933年1月,日本侵略者又开始了新的对华侵略。(出

62、示地图,分析日军侵略意图;夺取山海关和长城各口,为入侵华北扫清障碍)在此情况下,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同其老部下、共产党吉鸿昌组织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与日寇血战五昼夜,收复了多伦,将日伪军赶出了察哈尔省。这一胜利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但蒋介石却污蔑同盟军“妨碍统一政令”,其实就是破坏了他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遂派兵勾结日伪军夹击同盟军,结果同盟军弹尽援绝、宣告失败。冯玉祥离开张家口,吉鸿昌避入天津租界,后被国民党逮捕杀害。5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一二八淞沪抗战失败后,十九路军被蒋介石调往福建进攻红军,屡战屡败。该军将领逐步认识到“剿共”没有出路,士兵和下级军官的厌战和反蒋

63、抗日情绪,推动了蔡廷锴等将领走上了抗日反蒋道路。1933年11月,蔡廷锴等联合国民党反蒋势力李济深、陈铭枢等,在福建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也称“福建人民政府”),由李济深出任主席。他们与红军达成了抗日停战协定,调转枪口,向闽浙边界推进。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与红军的停战,共同抗日救国,得到了国内舆论的支持和同情。但却遭到蒋介石的仇恨。1933年底,蒋介石亲率大兵15万,并联合日军,夹击十九路军,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坚持不到两个月,最后失败了。小结(略)北师大实验中学 王京玉第四节 红军的战略转移教学目标1 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

64、策;王明“左”倾错误和中央苏区红军的第四次反“围剿”、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长征;遵义会议。2 能力方面:(1)通过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提示历史事件本质的能力。(2)通过王明的“左”倾错误、红军四次反“围剿”、第五次反“围剿”等史学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阅读、观察、判断、比较、综合、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3)通过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的教学,培养学生深入分析和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3 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及其实质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的反动性。(2)通过

65、红军长征及其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培养学生不畏艰难险阻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3)通过遵义会议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4 学法指导方面:(1)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教材中的相关历史材料,让学生掌握通过历史材料正确认识历史问题的方法。(2)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讨论“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等问题,让学生初步掌握史论结合深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重点、难点分析1 重点分析:(1)红军长征是重点。红军长征是本节内容的核心,是教材的中心环节。红军被迫长征是王明

66、“左”倾错误,特别是军事指挥方针上的错误在革命根据地全面贯彻的恶果,是我党在成长中经受的一次重大考验。长征的胜利,不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而且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完成新的历史任务,标志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2)遵义会议是重点。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教学中,不但要引导学生

67、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熟是通过自身的不断斗争实现的,而且要让学生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中国革命取得胜利。2 难点分析: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难点。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全国人民声讨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而蒋介石又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蒋介石把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视为首要敌人,其次才是日本侵略者。这一政策是不抵抗政策的继续,其裨是继续对日妥协,集中力量“围剿”红军,压制国内抗日力量。这是由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动本质决定的。课堂教学设计师:同学们,谁能结合上节课的内容给我们简单谈谈九一八事变后中

68、国社会的时局变化情况?生:(发表看法)师: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全国人民声讨祸国殃民的不抵抗政策。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社会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学生红军的战略转移。(板书第四节课题)一、 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1“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提出师:蒋介石不以大局为重,不顾及民族危机,然然于1932年6月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史料和相关内容,感知蒋介石对时局的态度)生:(阅读并理解史料)师:请大家谈谈对将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认识。生:(各自发表看法)师:表面上看蒋介石是以抗日为最终目的,安内是为了攘外

69、,实际上以先“安内”为借口,集中力量“围剿”红军,压制人民的抗日民主运动。“安内”是真实意图,“攘外”只是遮人耳目而已。同学们想想,这一政策与不抵抗政策在目的和本质上有没有区别?为什么蒋介石不顾及全国人民的意愿,还要继续提出反动政策呢?生:(思考并作答)师:“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与不抵抗政策是一致的。蒋介石之所以一贯推行反动政策,是因为他代表大地主资产阶级的利益,极端害怕人民力量,仇视革命。2 军粉碎国民党对根据地的第四次“围剿”师:(指导学生阅读材料中小字内容,了解蒋介石的第四次“围剿”准备和“围剿”策略)生:(阅读并了解教材的内容)师:在蒋介石对根据地进行第四次“围剿”时,中共中央发生了什么

70、变化?生:(根据教材简要回答)师:王明、博古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掌握了中央领导权,忠实地执行共产国际的“左”倾战略,在军事上推行“左”倾冒险主义,在组织上搞宗派主义,使湘鄂西、鄂豫皖两个根据地在第四次反“围剿”中失利。那么,第四次反“围剿”的结果怎样呢?(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31页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图)生:(观看插图,了解结果)师:红军为什么能够基本上粉碎敌人的第四次“围剿”呢?(指导学生联系第一、二、生次反“围剿”的情况,阅读教材中小字内容)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思路学习、思考并作答)师:(对学生的答案加以点拔、归纳)一、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1 王明“左”倾错误在根据地的全面推行师:(

7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详细了解并掌握王明“左”倾错误产生的北景及其在国统区推行的表现和危害)生:(阅读并了解)师:1933年初,临时中央机关被迫由上海迁到中央苏区,开始直接领导中央苏共式作,指挥反“围剿”战争。“左”倾错误,特别是军事指挥方针上的错误,在中央苏区开始全面贯彻。2,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师: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反动军队,对根据地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第五次“围剿”,得点进攻中央苏区。(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32页的两幅插图,阅读教材小字内容)生:(观察插图并阅读小字内容)师:蒋介石发动的第五次“围剿”与前向次有什么不同?生:(思考并作答)师:第五次“围剿”得到了帝国主义的支

72、持,装备精良,力量充足;采取了战略上进攻、战术上守势的堡垒推进政策,以图聚歼红军主力。红军是否具有打破第五次“围剿”的可能性?(展示投影: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敌我力量对比表,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分析图表内容)生:(按教师的要求观察、比较、分析图表,并思考作答)师:(在学生作答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一步阅读教材小字内容中毛泽东的有关建议)生:(阅读教材第3233页小字内容)师:如果中共中央能够执行毛泽东的符合中国国情和根据地特点的正确军事主张,是可以取胜的,但他的正确建议遭到博古等人的拒绝。那么,博古等人在这次反“围剿”中采取了什么政策呢?他们的政策将会导致什么结果呢?(师生共同学习教材的相关

73、内容,并提炼观点)师: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断送了第五次反“围剿”的胜利希望,使红军在这次反“围剿”中失败,被迫实行战略转移。这充分说明政策和策略中党的生命。二、 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1 长征的开始师:1934年10月,临时党中央被迫决定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八万余人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留下3万红军由项英、陈毅率领,坚持游击战争,掩护主力红军突围。(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并观看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了解红军长征初期的极端危险形势)生:(按教师的要求学习)师:在革命的危难关头,毛泽东建议红军转兵贵州。这时大多数党的干部和红军指战员对王明“左”倾错误导致中

74、国革命处理极端危险境地的不满情绪达到了顶点,肯定和采纳了毛泽东的正确建议。转兵贵州避免了红军覆灭,为遵义会议的召开提供了条件。2遵义会议师:(先给学生点明遵义会议召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第34页小字内容,了解遵义会议的经过,注意把握这次会议上的激烈思想斗争)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思路学习)师: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遵义会议能够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领导地位)生:(互相讨论,选派代表发表见解)师:(肯定学生的思

75、维结果,提出自己的看法)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是在同错误领导的斗争中,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形成的正确的领导集体。(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教材中相关内容和关于若干历史总是决议摘录材料,深入理解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生:(按教师的要求学习)师: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生:(根据理解,发表见解)师: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

76、歧和矛盾的会议。因此,它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上走向成熟的标志。中国共产党的成熟正是通过自身的不断斗争实现的。同时,这次会议在革命危机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的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中国共产党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革命取得胜利。3 征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师:(通过大屏幕展示遵义会议后长征的节录片断)生:(感知展示信息,了解相关知识,进行情感体验)师:1936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教材第35页的相关内容和)史料,深入理解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的历史意义)生:(阅读并理解)师:红军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它令世人感叹

77、。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兹伯在谈到长征时曾充满敬佩地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它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大家肯定也有很多感慨,谁能谈谈自己的感想?生:(谈感想)师:大家还可以把自己的感想写成小文章。总之,长征的胜利,不但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而且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完成新的历史任务,标志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小结:(略)(视课堂时间指导学生处理教材第3637页“阅读与思考”)北京市大峪中学 谢国平第五节 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教学目标1 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华北事变;“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毛泽东论

78、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2 能力方面:(1)通过华北事变及日本对华北地区侵略的教学,培养学生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2)通过瓦窑堡会议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 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日本对华妆地区侵略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实质变中国为其殖民地。(2)通过“一二九”运动的教学,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和人生观的教学,激发学生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相联系的爱国主义情感。(3)通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过程和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过程的分析,使学生们认识到当时

79、团结抗日已成为全民族的呼声,中国共产党善于把握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及时制定出符合民族利益需要的正确政策,顾全大局,促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全民族利益的政党,也说明中华民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4 学法指导方面:(1)引导学生整理和归纳日本对华北地区侵略的史实,培养学生掌握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方法。(2)引导学生阅读书中及补充的有关历史材料,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和处理史料的方法。重点、难点分析1 重点分析:1)中国共产党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是重点。日本侵占东三省后,又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制造了华北事变,妄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国,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中国共产党不失时机地制

80、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将要到来时掌握政治上的主动,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中国革命的成功、失败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已经逐渐成熟起来,能够从中国的实际情况 出发,制定自己的方针政策。(2)西安事变是重点。西安事变是在日本加紧侵略中国和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背景下发生的。它的发生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而它是否和平解决,又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问题。这个内容是学生把握本节的关键,也与下个章节的学习密切相关。2 难点分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扭转时局的关键。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局势的发展存在着两个可能性。这是中华民族命运如何发展的大问题。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对当时中国时局的发展

81、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既结束了国共两党十年来的对峙局面,停止了内站,又为两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共赴国难,一致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因此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应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为什么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是扭转时局的关键?”史论结合深刻地认识国内主要矛盾的转化和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等问题。教学过程设计师: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阴谋,由来已久。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讲过的,日本为实现其侵华野心,制定了什么方针?采取了什么措施和行动?生:(思考并回答)一、 华北事变师:按照日本首相田中义一的设想,“灭亡满蒙”只是日本“征服中国”的第一步。为了继续实现其侵略中国的

82、野心,日本把侵略的目标放在了华北。同学们想一想,华北为什么成为日本大规模侵略的目标呢?先看二段材料。(投影)材料一:全国煤产量不过2800万吨,而(华北)五省每年所有产量约在1300万吨左右;河北棉花和山东小麦的产量,均为当时全国之冠;全国国有铁路实有长度13017公里,五省境内实有4631公里,占实有总长度的35%;天津、秦皇岛、青岛、烟台等地,为五省对内对外贸易的重要进出港口;在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收入中,五省关、盐、统三大税收合计,每年有13200万元。中国现代史大事纪事本末(上)第688689页材料二: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室孝良在给关东军的秘密情报中说:“1931年九一八,发动满洲事变

83、而占据之,一时帝国市场与原料、得稍缓和。现在,满洲市场亦臻饱和,短期间亦难再行扩大,即不能与帝国生产率之增进相调和。”“帝国原料与市场问题的解决是不能不注意易于进攻的。中国华北。”“华北,诚我帝国之最好新殖民地。”中国现代史大事纪事本末(上)第688689页生:(研读材料,然后回答)师:正由于华北在全国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并有着优越的交通条件,日本为了满足其扩展有的需要,自然就把新的侵略目标放在华北。那么,日本对华北地区的态度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看课本第38页上的材料,再结合刚才看到的材料,从中可以看出,日本侵略华北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生:(回答)师:为了达到把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国的目的,1

84、935年,日本在华北先后制造了一系列的事件。同学们看第37页有关何梅协定的背景和内容。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说何梅协定签订,使华北危机日益严重?生:(思考并回答)师:日本通过何梅协定,实际控制了河北省。日本为了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又策划了“华北五省防共自治运动”。1935年10月,日本内阁会议正式确立了鼓励华北自主案。接着,河北省河县汉奸在日军掩护下,占领县城,实行“自治”。随后,河北数十个县相继“自治”。11月,汉奸殷汝耕在通县发表宣言,宣称冀东21个县“脱离中央”,“自治独立”,成立了“防冀防共自治政府”,他自任“政务长官”。日本在华北制造的这一系列事件,统称为“华北事变”。国民党政府不允许

85、华北脱离中央政府的管辖而“自治”,但又慑于日本的武力威胁,采取了适应日本“华北政府特殊化”要求的方针,成立了“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会名义上隶属国民政府,实际上具有很大的独立性。日本把它看作是使华北成为第二个满洲国的过渡。同学们再看看第38页上的小字,结合华北事变的史实,归纳一下日本是如何侵略华北的?生:(思考,并从政治和经济方面归纳)师:华北事变的影响是什么呢?生:(思考并回答)师:(加以归纳)影响有两个:一个是使华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日趋殖民地化,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二是损害了英美在华北的经济利益,引起英美对日本的不满。二、瓦窑堡会议师: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民族的利益出发

86、在政策上作出重大调整。同学们先看课本第3839页。想一想,哪些史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策。生:(回答)师:第一是发表“八一宣言”。请同学们看第39页“八一宣言”的这段材料并思考两个问题:(1)材料中的三个“无论”,表现出中国共产党有什么变化?(2)中国共产党向全中国人民发出什么号召?在当时起到什么作用?生:(思考并回答)师:“八一宣言”的发表,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政策的态度有了明显变化。在大敌当前之时,中国共产党向全中国人民发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反映了当时全国广大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发展。第二是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潮到来之时,中国共

87、产党面临着从土地革命向民族革命战争转变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党就要及时地制定出适合新情况的政策路线和革命策略。1935年底,结束万里转战的中央红军,刚刚在陕北站稳脚根,中共中央即在瓦窑堡召开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第三是毛泽东在瓦窑堡会议结束后,在一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根据瓦窑堡会议精神,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请同学们看书第39页第一段,思考并讨论三个问题:毛泽东的这个报告讲了几个内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什么必须由共产党领导?为什么说这个报告奠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生:(思考并回答)师:第一和第二个问题比较容易理解,我们看看第三个问题。(看投影)由于当时政

88、治形势和中日民族矛盾上升,这就迫使一切不愿当汉奸亡国奴的中国人起来参加抗日民族战争,党就要“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军,是今天的革命向反革命进攻的需要。”毛泽东选集第一卷155页师:毛泽东这段话告诉了我们什么?生:(回答)师:我们再来看一段材料。(看投影)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这种情形,就给中国一切阶级和一切政治派别提出了“怎么办”的问题。中国的工人和农民都是要求反坑的,小资产阶级也是要反抗的,民族资产阶级的态度在今天的时局下有起变化的可能性。国民党营垒中,在民族危机到了严重关头的时候,是要发生破裂的。他们中的英美派,从自身利益出发,在英美的督促下,是有可能参加抗战的

89、。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第136页师:毛泽东这段话讲了什么观点?生:(回答)师:在这两段话里,毛泽东阐述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毛泽东的这个报告从主要矛盾变化入手,分析了当时中国政治形势的特点,论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就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中国共产党开展建立统一战线的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此时正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的伟大转折时期。瓦窑堡会议和毛泽东的报告表明党已克服和长征以来“左”的思想干扰,不失时机地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因而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就要到来的时候,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表明中国共产党已在革命实践中逐渐成熟起来

90、,能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制定自己的方针政策。瓦窑堡会议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在当时起了怎样的作用呢?最好用史实来说明。生:(回答)三“、一二九”运动师:我们先来看一段材料。(投影)亲爱的全国同胞:华北自古是中原之地,现在,眼见华北的主权,也要继东三省热河之后而断送了!安心读书吗?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亲爱的全国同胞中华民族的危机已到最后五分钟。我们,窒息在古文化城里上着最后一课的青年,实已切身感受到难堪的亡国惨痛。清华大学救国会告全国民众书1935.12.9根据这段材料,同学们说说“一二九”运动是在什么情况下爆发的?生:(回答)师:(对学生所答的加以概括)冀察政务委员

91、会即将成立,华北人民痛感沦亡迫在眉睫,华北危机日益严重。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号召下,在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北平大中学生成立了联合会,并于12月9日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一二九”运动开始了。它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2月9日这一天示威游行,清华、燕京大学等城外的学生被军警阻拦,在西直门与军警发生冲突。城内二千多名学生冲破军警包围,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到新华门前请愿。由于请愿没有结果,学生把请愿改为游行。当游行队伍到达王府井大街时,人数已增加到三千人。军警用水龙头向学生队伍喷射,并用皮鞭、木棍从两侧夹击过来,学生队伍被打散了,有40多人受伤。第二天,北平各校举行全市总

92、罢课。第二阶段12月16日是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的日子。这天,北平学联又组织了浩大的游行。大家看课本第40页小字段,了解游行的概况。生:(看课本师:了解了“一二九”运动发生的背景和经过之后,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一个是“一二九”运动发生在当时有什么意义和影响?二是现代青年应该向当时的青年学习什么?生:(思考并讨论)师:(概括地指出)第一个问题在书上第40页,讲了四点(指导学生在书中找出四点)。第二个问题是作为现代青年,应该发扬“一二九”运动的爱国主义传统,爱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时刻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当祖国需要的时候,我们应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现在,在千百万张平静的书桌都能放下的时候,国家和民

93、族需要什么?我们又应怎样去做呢?生:(思考)师:“一二九”运动后,党指出:革命青年知识分子必须走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目的是扩大学生运动的影响,向工农宣传抗日,争取最大多数的群众加入抗日的行列。北平学联组织了南下宣传团,到平津和河北等地区的工厂、农村、军队中,进行抗日宣传。其它地区的学生们也组织起来,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出现新高潮。四、西安事变师:西安事变是个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同学们都已熟知了。今天我们采取边提问、边讨论、,边回答的方式,来重温这段历史,也更加深刻地认识这段历史。第一问,西安事变为什么发生?生:(思考、讨论、回答)师: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张、杨二将军的爱国热情,蒋介石坚持反共政

94、策是导致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张、杨二将军是在“说谏”、“哭谏”都不能使蒋介石放弃内战政策以联共抗日的情况下,才实行“兵谏”,逼蒋抗日的。第二问,事迹发生后引起了什么反响?请同学们看课本第41页第二段大字,搞清楚国民党内亲日派、亲英美派及中国共产党分别持什么态度?为什么?生:(看课文并思考)师:当时因事变而出现的复杂局面,是张、扬二将军始料不及的,也是难以驾驭的,因此他们通知了中共中央,希望中共协助解决。由不同的主张,引发了不同的前途。中国共产党面对复杂的局面,做了冷静的分析。同学们看课本第42页阅读与思考的“西安事迹发展的两个前途及其拥护者”,思考第三个问题,事变后存在哪两种前途?各对谁有利?

95、生:(思考并回答)师: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确定了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和平解决事变,反对新的内战,推动蒋介石政府走向抗日,争取光明的前途。中央派周恩来为全权代表,与张、扬二将军和宋氏兄妹谈判,做了大量工作。经过两天的谈判,终于达成停目剿共、联全抗日等六项和平协议。最后,周恩来会见蒋介石,指出目前形势是“非抗日无以图存,非团结无以救国”,只有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才是唯一出路。蒋介石被迫同意达成的协议,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第四个问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有什么重大意义?为什么说是扭转时局的关键?生:(思考并回答)师:(加以概括)(投影)1 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和亲日派扩大内战的阴谋;2 迫使蒋介

96、石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使中共的“逼蒋抗日”的方针得以实现;3 国共两党由内战走向和平,由分裂对峙走向合作抗日,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最后考虑一个问题,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生:(思考、讨论)师:(加以概括)启示一: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不计前嫌,愿意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日,在复杂的形势面前,关于抓住主要矛盾,做出符合人民利益的决策,表明中共进一步成熟起来;启示二:中华民族各阶层人民,痛恨日本的侵略,采取各种方式进行抵抗;以张、杨为代表的国民党大多数人,也是赞同抗日的,在大敌当前之时,还是能把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的。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小结(略)注: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西安事变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