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淄博五中20202021学年度高60级第一学期10月份月考一.本大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我国水稻起源的专题片,下列选项中符合他们拍摄要求的外景地点是A. 元谋人遗址B. 北京人遗址C. 河姆渡文化遗址D. 仰韶文化遗址【答案】C【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河姆渡氏族是生活在长江流域下游的母系氏族时期,此时人们已经开始种植水稻,故“拍摄我国水稻起源的专题片”应该是到“河姆渡文化遗址”,C正确;元谋人是生活在云南元谋县的原始人群,A错误;北京人遗址是生活
2、在今北京地区的原始人群,B错误;仰韶文化遗址是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而黄河流域是粟的发源地,D与材料不符。2. 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侯,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这最能表明分封制A. 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形式B. 森严的等级制度C. 权力分散未形成中央集权D. 分权与制衡的原则【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下权力关系的特点。材料没有反映出分封制下家庭结构与政治关系的一致性,没有体现出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故A项错误;虽然材料提及等级森严的“权力金字塔”,
3、但强调的是“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C项正确;“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只体现出分权,没有制衡,故D项错误。3. 下列生产工具发明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北京人等属于旧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半坡、河姆渡等属于新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夏商西周大都使用石制、木制、青铜工具,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依据时间排序,正确,故选C项。A、和项顺序错误,排除。4. 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妻妾一般称谓妻(正室)A.三哥(20岁,弱智)B.四哥(14岁)妾一(侧室)C.大
4、哥(25岁,聪慧)妾二(侧室)D.二哥(22岁,残疾)A. AB. BC. CD. D【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宗法制规定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所以正室所生的第一个孩子具有资格继承,故排除BCD,A符合题意。5. 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及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简单甚至破旧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衣服不就好了吗?”他
5、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A. 甲儒,乙墨,丙法,丁道B. 甲道,乙儒,丙墨,丁法C. 甲儒,乙法,丙墨,丁道D. 甲道,乙墨,丙儒,丁法【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甲强调顺其自然,是道家的观点;乙讲究身份地位和等级秩序,属于儒家思想;丙主张节俭反对铺张,属于墨家观点。丁主张实行统一制度,是法家思想,因此B项的排序正确。ACD三项错误。6. 据礼记记载:“天子之豆(古代盛食器具)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这种规定反映的本质是A. 严格等级制度B. 天子生活的奢侈C. 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D. 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天子之
6、豆(古代盛食器具)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可知,天子-诸公-诸侯-上大夫-下大夫各等级间使用“豆”的数量有严格的规定,这说明礼记的规定等级森严,A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各等级间使用“豆”的数量,没有涉及“生活”方面,B、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各地经济发展”状况,D错误。7. 如图是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时做的学习摘要。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A. 大变革的时代B. 统一国家的建立C.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 民族关系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春秋五霸”“务国变法”“百家争鸣”等信息可以看出,春秋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A项正确
7、;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没有统一,排除B;繁荣不符合主旨,排除C;材料从无法体现民族关系,排除D。8. 有人把春秋战国各种思想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拥有无限同情心与爱心的礼仪派”。下列正确对应描述的是()A. 儒道墨法B. 墨儒法道C. 法儒道墨D. 道法墨儒【答案】D【解析】【详解】“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是道家,道家强调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是指法家,法家强调君主的权威,强调建立中央集权制;“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是墨家,墨家主张互爱互利,反对不义战争,提倡节俭,反对浪费;“拥有无限同情心与爱心的礼仪派”是儒
8、家,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选项D正确,选项A、B、C排除。9. 秦始皇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还有人认为“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秦始皇得此评价的主要原因是A. 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B. 创立了皇帝制度和郡县制C. 实施分割相权的制度D.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千古一帝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确立了以“皇帝制和郡县制”为内容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为后世所沿用,故选D;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郡县制,A错误;郡县制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因此不是秦始皇创立,B错误;据所学可知,秦始皇设置丞相掌握行政权而没有分
9、割相权,C错误。10. 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表明A. 秦始皇帝,才能非凡B. 君相矛盾,尚不突出C. 政权系统,尚不完备D. 皇权至上,大权独揽【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可以得出皇权至上,大权独揽。故答案为D项;A项说法与主旨不符,排除;B项说法与皇权至上不符,排除;C项说法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点睛】本题属于提炼信息类选择题。其备考启示:其一,发现。即找出材料中关键的字词句段;其二,转化。
10、浓缩关键的字词句段,转化历史学科术语。11. 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汉书中又记载武帝以后立传者大增,有188人,其中士人有150人,约占80%。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诸子“百家争鸣”B. 始皇帝焚书坑儒C. 汉武帝独尊儒术D. 司马迁撰史记【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汉书中又记载武帝以后立传者大增”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与书从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到汉代成为官方史书的第一大部类,反映了其地位的提高,这与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有很大的关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
11、创始的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的统治思想,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有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但不是汉代儒学地位提高的原因,故A选项错误;秦始皇采取法家思想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焚书坑儒是对儒学的沉重打击,与材料中汉代儒学地位提高不符,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汉代儒学地位的提高,司马迁撰史记不是儒学地位提高的原因,故D选项错误。12. “汉兴,扫除繁苛,与民休息。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此段文献描述的是A. 文景之治B. 光武中兴C. 贞观之治D. 开元盛世【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汉言文景,美矣”知道这是对文景之治的赞誉。
12、答案为A。光武中兴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与“汉兴,扫除繁苛,与民休息。五六十载之间”不符,B错误。贞观之治是赞誉唐太宗,开元盛世是唐玄宗均与题目“汉兴”不符,C、D错误。【点睛】本题以关于汉代社会风貌的描写为考查指引,考查对文景之治知识点的掌握。13. 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杀死贵族、官僚、庶民三万余人,洛阳变成一片瓦砾,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上述历史事件带来的社会影响是A. 大大削弱了豪族势力,推动了社会发展B. 造成北方人大批南迁,促进江南开发C. 结束了北方门阀制度,社会趋于安定D. 豪族趁机扩充实力,形成军阀混战【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永嘉之乱后,北方
13、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其产生的社会影响是大量北方民南迁,促进了江南的开发,B项正确;洛阳成为废墟,北方分裂战乱的情况下,遭受打击的更多的是普通民众,AC项错误;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腐朽的豪族并没有促成军阀割据,而是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国家进入东晋十六国对峙的局面,D项不符合史实。14.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的更替排列正确的是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是三国,三国时间是220-280年,是东晋十六国,东晋是317-420年,南北朝,时间是420-589年,西晋,西晋是280-316年,故更替排列正确的是,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15
14、. 南北朝时期北方出现民族交融的趋势,我国古代“民族交融”一词的内涵是A 迁移、杂居、互通婚姻B. 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C. 各民族互相学习,扬长补短D. 各族人民共同进行反压迫斗争【答案】C【解析】【详解】“民族交融”指各民族互相学习,扬长补短,民族之间的共性逐渐增多,故C正确;A是交融的途径,不是民族交融的内涵,排除;B是民族交融的途径之一,不是民族交融的内涵,排除;各族人民共同进行反压迫斗争,无法体现“民族交融”,排除D。16. 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庶,人物殷阜。”这段文字反映了A. 隋朝洛阳,商业盛极一时B. 南朝时的
15、洛阳经济得到恢复C. 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D. 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5世纪”“洛阳”“礼义富庶,人物殷阜”,联系所学,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促进了其经济的发展繁荣,故D符合题意;隋朝建立于581年,时间不符,故A不符合题意;南朝偏安江南,而洛阳是北方城市,故B不符合题意;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战乱,士族制度受到冲击,“北民南迁”,士族制度在江南得到发展,故C不符合题意。17. 据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 郡县制的推行B. 九品中正制的实施C. 科
16、举制的设置D. 中央集权制的加强【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讲述的主要是选官制度,与郡县制的推行并无关系,故A项错误。从时间上“东晋”到“南齐”处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正是九品中正制,同时九品中正制是依据出身和门第将人划分九品,将出身作为选官的标准,并不考察才干,因而会出现“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与题意相符,故B正确。从“东晋”到“南齐”可以看出此现象出现的时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而科举制的设置是在隋朝,时间上不符;同时题干中“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并不以才能和考试成绩为标准,而科举制选拔官员是通过考试,选取有才干的人,与科举制不
17、符,故C错误。本题中的现象是由于选官制所导致的,与加强中央集权并无关系,故D错误。18. 尚书保存了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其中有“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欲至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的记载。这反映了()A. 儒家思想已经形成B. 王权与神权相结合C. 民本思想历史悠久D. “天人合一”学说【答案】C【解析】【详解】西周初期的史料中就有了注重百姓言论和保民的民本思想,说明民本思想的历史悠久,C项正确;儒家思想形成于春秋时期,A项错误;重视民意和保民思想与神权无关,B项错误;以民为本与“天人合一”学说不符,D项错误。19. 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
18、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A. 废分封,置郡县B. 废丞相,设三司C. 确立三省六部制D. 实行科举制【答案】C【解析】【详解】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确立三省六部制,使三省之间相互制约,故C符合题意;A是秦朝时期实行的,故A不符合题意;B是明朝朱元璋采取的措施,B不符合题意;实行科举制是为了解决官僚的选拔问题,而不是为了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D不符合题意。20. 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关于第一个“制”的说
19、法正确的是A. 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B. 其内涵封邦建国,以藩屏周C. 指是中央集权制度D. 指的是郡县制【答案】B【解析】第一个“制”指的是分封制,而分封制的内涵是封邦建国,以藩屏周,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分封制权力尚未集中,所以不是中央集权制度,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指的是分封制而非郡县制,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21. 下表的变化对社会政治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朝代东晋隋朝唐朝北宋比例4%172%245%461%A. 扩大了统治基础B. 加强了中央集权C. 提高了官员素养D. 放宽了录取标准【答
20、案】A【解析】从题中表格中的数据看,东晋寒门子弟的比例较低,而隋、唐、北宋,寒门子弟入仕比例逐年上升,这是实施科举制的结果,而科举制的实施使寒门子弟入仕增多,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选官制度,没有体现出加强中央集权和官员素养的提高,故BC项排除;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录取标准发生了变化,而不是“放宽”,故D项排除。22. 假设在下图所示中央机构所在的朝代,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座宫殿,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答案】D【解析】【详解】按照
21、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中书省负责起草工程相关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审核通过之后尚书省指令工部负责实行工程,D正确;A、B、C不符合三省六部制运行机制,排除。23. 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鸿恩大德,前古未比”。那么,隋朝修建大运河所起的最深远的影响是()A. 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B. 加强北部边防C. 加强南北经济的交流D. 巩固隋朝的统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纵贯南北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自北向南分为
22、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它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答案为C;A是开凿大运河的原因,排除;大运河的开凿有利于交通和经济的发展,不能加强边防,B错误;巩固隋朝的统治是开凿大运河的目的,而不是影响,D错误。24. 唐高祖武德年间(618-626年)全国人口有200余万户,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年)有约300万户,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有380万户。这表明( )A. 唐朝进人全盛时期B. 统治阶级更加开明C. 经济政策符合实际D.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初人口不
23、断增加,说明当时社会经济在持续发展,D正确;唐玄宗开元年间进入全盛时期,排除A;题干无法体现出统治阶级的开明性,排除B;通过题干无法推断出当时的经济政策是否与当时实际相符,排除C。25.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字混乱现象十分严重,汉字讹变丛生,异体纷呈,而唐朝书法强调书写的规范、统一,注重规范和法度。这一变化反映了( )A. 书法审美功能的发展B. 文化的发展其有多样性C. 政治局势影响文化走向D. 汉字书写体系开始成熟【答案】C【解析】唐朝时期社会稳定,国家统一,书法注重规范和法度显然鱼唐朝政局稳定有关,故C正确;书法审美与材料中政治因素不符合,故A错误;材料反映政治变化对于文化走向,不是文化的多
24、样性,故B错误;汉字书写体系成熟是魏晋时期,故D错误。26.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字混乱现象十分严重,汉字讹变丛生,异体纷呈,而唐朝书法强调书写的规范、统一,注重规范和法度。这一变化反映了( )A. 书法审美功能的发展B. 文化的发展其有多样性C. 政治局势影响文化走向D. 汉字书写体系开始成熟【答案】C【解析】唐朝时期社会稳定,国家统一,书法注重规范和法度显然鱼唐朝政局稳定有关,故C正确;书法审美与材料中政治因素不符合,故A错误;材料反映政治变化对于文化走向,不是文化的多样性,故B错误;汉字书写体系成熟是魏晋时期,故D错误。27. 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
25、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代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这种变化说明A. 艺术创作风格不同B. 北魏时期社会状况C. 艺术与现实的关系D. 唐朝国家统一强大【答案】C【解析】北魏时代社会动荡不安,所以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唐朝时期国力强盛,国家统一,唐统治者实行开放的经济文化政策,所以唐代壁画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因此材料中的变化体现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28.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博大精深。“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
26、赞的是()A. 诸葛亮B. 贾思勰C. 祖冲之D. 郦道元【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一生钻研自然科学,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三方面。他在刘徽开创的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位第七位,他的研究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的时间。故答案为C项。A项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其贡献与圆周率无关,排除;B项贾思勰是我国著名的农学家,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郦道元是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祖冲之提出的“祖率”对数学的研究有重大贡献,直到16
27、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才打破了这一纪录。29. 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A. 汉长安B. 唐长安C. 宋汴梁D. 元大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题干中的“节度使”和“中书省”可以判断出题干中的历史事件应该发生在唐朝,因为节度使是唐代的地方军政长官,中书省是三省六部制之一,故本题答案选B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的政治制度30. 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
28、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 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 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 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 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直接根据材料推断即可,根据“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说明道家、佛家的地位变化较大,只有儒教的地位相对稳定。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地位的变化第卷二.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6分,第32题15分,第33题16分,共40分。
29、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统一后,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先后征发徭役百余万,修筑长城;数次移民戍边,动辄数万家材料二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三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1)材料一所涉及的这些事实在秦朝能够实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汉
30、初实行了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3)依据材料三,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或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答案】(1)主要原因: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政令统一,便于国家集中力量等。(2)政治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渊源:承袭秦制。(3)措施:分封诸侯王国。具体内容: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后果: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解析】【详解】(1)原因:材料显示,秦朝统一后统一了文字、货币等,同时还修建了长城等。实现的原因可回答秦统一、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等方面。(2)政治制度:根据材料“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
31、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可知汉初设有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制度。渊源:从汉承秦制方面回答其渊源。(3)措施: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由材料“封建王侯”可知是分封诸侯国,实行郡国并存制。具体内容:由材料“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可知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后果:由材料“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可知其后果是王侯拥有任命官员和收取赋税的权力,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朝时.农民的赋税.强役.兵役负担沉重。统治集团互相残杀,统治残暴,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公元前209年,一些贫苦农
32、民在被征发去渔阳戍边的过程中起义,引发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材料二 西汉后 期,政治腐败,赋税沉重,社会矛盾尖锐。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称帝后推行的改制,引起社会严重动荡,爆发农民起义,推翻新朝。材料三 东汉后期政治腐败,外戚与宦官互相倾轧残杀,皇帝公开卖官鬻爵。豪强地主争权夺利,人民受到残酷剥削,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东汉政权。材料四 刘邦建立西汉后,下令十五税一(田租只收产量的十五分之一),把士兵送回家参加生产。汉文帝实行三十税一,以皇帝和皇后身份劝导百姓从事耕织。光武帝建立东汉后,鼓励流民返乡垦荒种地,恢复文景之治时候的三十税一。(1)
3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请分别指出材料一、二、三所涉及的农民起义名称。(2)根据材料四归纳刘邦.汉文帝.光武帝的共同措施是什么? (不得摘抄原文)(3)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分别采取的主要措施(要求:三个方面各写一条)【答案】(1)名称:陈胜吴广起义;绿林、赤眉起义;黄巾起义。(2)措施:减轻赋税、重视农业生产。(3)措施:推恩令;盐铁官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解析】【详解】(1)名称:据材料一“秦朝时,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负担沉重。统治集团互相残杀,统治残暴,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公元前209年一些贫苦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边过程中起义,引发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34、”可知,材料一涉及的是陈胜、吴广起义秦的暴政导致了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的爆发据材料二“西汉后期,政治腐败,赋税沉重,社会矛盾尖锐,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称帝后推行的改制,引起社会严重动荡,爆发农民起义,推翻新朝。”可知,材料涉及的是绿林、赤眉起义,推翻了王莽政权。据材料三“东汉后期政治腐败,外戚与宦官互相倾轧残杀,皇帝公开卖官鬻爵,豪强地主争权夺利,人民受到残酷剥削,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东汉政权”可知,材料三涉及的是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东汉政权。(2)措施:根据材料主旨可以看出,三位帝王都采取减轻赋税、重视农业生产的举措。(3)措施:
3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在思想上采取董仲舒的举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礼记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第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三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
36、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通典卷一四材料四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场帝始豆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碟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唐不同的选官标准。(2)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创立科举制历史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答案】(1)标准:西周以血缘为标准;汉初以德行为标
37、准;魏晋以门第为标准;隋唐以考试成绩为标准。(2)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繁荣。趋势: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选拔方式越来越公平、公开、科学。【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的是世卿世禄制,因此以血缘为标准;根据材料二“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可知汉初实行察举制,因此以德行为标准;根据材料三“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可知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因此以门第为标准;根据材料“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碟自进,按科应试”可知隋唐实行科举制,因此以考试成绩为标准。(2)影响:根据所学从缓和矛盾、官员素质、加强集权、文化教育的发展等方面来回答隋朝创立科举制的影响。趋势: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从制度发展和选拔方式等方面来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