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年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一轮学案(人教版必修一)4-1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43428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98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一轮学案(人教版必修一)4-1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2年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一轮学案(人教版必修一)4-1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22年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一轮学案(人教版必修一)4-1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22年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一轮学案(人教版必修一)4-1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22年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一轮学案(人教版必修一)4-1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2022年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一轮学案(人教版必修一)4-1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2022年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一轮学案(人教版必修一)4-1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2022年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一轮学案(人教版必修一)4-1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2022年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一轮学案(人教版必修一)4-1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2022年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一轮学案(人教版必修一)4-1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2022年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一轮学案(人教版必修一)4-1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2022年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一轮学案(人教版必修一)4-1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2022年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一轮学案(人教版必修一)4-1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2022年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一轮学案(人教版必修一)4-1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2022年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一轮学案(人教版必修一)4-1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2022年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一轮学案(人教版必修一)4-1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外交【思维框图】【时空定位】第13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自主复习】考点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主干知识】【名师点拨】1.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的区别【认知深化】一、多元史观解读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1.革命史观: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结束。2现代化史观:为国家的政治民主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石。3文明史观: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进一步推动中国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4全球史观: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5

2、社会史观:带来婚葬礼俗的改革,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社会风气的转变。二、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的区别项目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背景1949年新中国正式成立之前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即将确立制定主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内容制定了新中国各项制度的总原则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国家的国体与政体性质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历史作用对新中国的各项工作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为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法律保障【经典例题】 (2021浙江卷14)1949年,毛泽东在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这次“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

3、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B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施政纲领C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略D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答案】B【解析】共同纲领规定国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是新中国初期的施政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故选B项;1949年10月日开国大典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排除A项;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排除C项;1982年宪法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

4、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排除D项。2.(2020江苏卷12)建国初期,一位老大爷谈到种痘运动说:“现在的国家真好,共产党毛主席处处关心我们,从解放后,没听说哪个地方闹天花,也看不见有麻子的孩子啦。我家的四个孩子,要是在过去请花先生栽花,顶少也得一石来粮。”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来说明( )A. 社会主义改造成效显著B. 新中国获得民众政治认同C. 民主政治建设扎实推进D. 卫生防疫体系的全面建立【答案】B【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民众对中共领导全国人民抗击天花等疫病所取得的成果十分认同, 这从侧面反映出新中国获得了民众的政治认同,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三大改造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与民主政治无

5、关,排除C项;“全面建立”不符合建国初期的史实,排除D项。考点二、【主干知识】【名师点拨】1.政治建设的典折历程2.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3个关键点(1)一个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一条线索:民主法制的演进(确立破坏健全)。(3)三个时期:19491956年,19661976年,1978年至今。3.民主政治的新发展4.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基层民主的实质是把权力下放给基层和人民群众,农村基层民主是农村稳定乃至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经典例题】(2018.4浙江高考1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是这次会议的重要成

6、果。该成果的核心内容是()A以根本大法形式确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B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C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D设立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答案】A【解析】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以根本大法形式确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故A项正确;B项是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故B项错误;1980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强调必须解决党和国家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邓小平的讲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故C项错误;经

7、济特区的设立开始于1980年,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考点三、“一国两制”理论及实践【主干知识】【名师点拨】1.2.一国两制构想与实践3.漫画:我们期盼祖国的统一漫画说明:漫画中的“中国”或“China”在一个方形的框架内,表明我们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决不动摇;漫画中,“台湾”是“中国”或“China”的一点,“少了这一点,就不是完整的中国”表明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期盼祖国的统一”体现了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祖国统一是民心所向。4.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区别(1)港澳问题是殖民主义侵略遗留的问题,涉及国际关系问题。(2)台湾问题是国共两党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当前

8、阻碍台湾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是岛内“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的阻挠和破坏。【认知深化】推动和阻碍祖国统一大业的因素1.阻碍因素(1)国际反华势力推行“以华制华”战略,谋求其所谓全球化战略利益与国家利益是台湾问题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2)“台独”势力采取“公投制宪”、渐进式“台独”、去中国化等。(3)两岸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分歧。2.有利因素(1)两岸人民同宗同祖、血肉相连,文化一脉相承,结束两岸分裂状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2)中国国际地位提高,赢得国际社会普遍认可。(3)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为我们的和平统一大业提供了条件。(

9、4)切实可行的“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5)港、澳回归的成功范例。(6)历史依据自古以来,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7)两岸关系的缓和,经济合作的交流等。【经典例题】(2019北京高考19)1972年,中国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指出“香港、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所谓殖民地范畴”。联合国采纳了中国的立场。中国政府这一举措() A奠定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石 B掌握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 C是“一国两制”的具体体现 D标志着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答案】B【解析】由材料“香港、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

10、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联合国采纳了中国的立场”可知中国明确港澳主权问题,通过致函联合国掌握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故选B项;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排除A项;“一国两制”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初,排除C项;香港1997年回归,澳门1999年回归,排除D项。【课时检测】1.下图是1953年的宣传画参加选举去。此宣传画折射出的历史信息是()A.人民政治协商制度得到落实B.男女政治平等有了宪法保障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开始形成D.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答案】C【解析】据题干材料,观察题图可知,人民参加人大代表选举,可判断新中国开

11、始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选C。人民政治协商制度是指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与材料中人民选举不符,A错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于1954年,B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D错误。2.1954年宪法确认的民主的主体不仅包括了工农劳动群众,还包括了“可以合作的劳动人民”,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专政的对象也不是整个资产阶级,而只是官僚资产阶级。由此可见当时()A.新中国民主具有广泛性B.民族资产阶级仍有革命性C.宪法强化了阶级矛盾D.政治协商制度具有稳定性【答案】A【解析】据题干材料可知,民主的主体不仅包括工农群众,还包括民族资产阶级,这说明新中国民主是广泛的人民民主,故选A。3.毛泽东

12、在1949年11月发表的关于大量吸收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指示中说:“在目前时期应一律组织联合政府,即统一战线政府。在这种合作中大批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此外,青海、甘肃、新疆、宁夏、陕西各省省委及一切有少数民族存在地方的地委,都应开办少数民族干部训练班,或干部训练学校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民族反动派,没有大批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该指示()A.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B.能够彻底解决我国的少数民族问题C.有利于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D.推动我国首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建立【答案】C【解析】由材料“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民族反动派,没有大批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

13、能的”,表明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为了解决少数民族问题,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故选C;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排除A;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有利于解决我国的少数民族问题,但是不能彻底解决,排除B;我国首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是在1947年建立的,排除D。4.(2021通辽模拟)通常情况下,修改宪法都以前一部宪法为基础。1982年,我国修订宪法时,邓小平等一些领导人主张不能以1978年或者1975年宪法为基础,而应该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订。这一主张从侧面说明()A.1954年宪法确定的若干原则一度被破坏B.“文化大革命”期间宪法修订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C.新时期法

14、制建设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D.宪法的修订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答案】A【解析】1982年宪法要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说明1954年宪法的一些原则在中间遭到了破坏,故A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宪法违背社会主义原则,B错误;新时期的宪法修订主要是时代的要求,受人为因素影响不大,故C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宪法修订不是要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而是要继承传统宪法的优点,故D错误。5.黄炎培说:“在东半个地球大陆上边,建造起一所新的大厦来。这大厦是钢骨水泥的许多柱子撑起来的。这些柱子是什么?第一是中国共产党,还有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其他爱国分子,这些单位就是一根一根柱子。这钢骨水泥是

15、什么?就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大厦”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B.“柱子”体现了平等团结的愿景C.“第一”凸显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D.“钢骨水泥”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答案】D【解析】 “大厦”指的是新中国,当时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故D错误,符合题意;东半球新大厦即指新中国成立,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各个“柱子”体现了各党派平等团结的愿景,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第一”是中国共产党,凸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6.1954年,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从资本主义的束缚

16、和小生产的限制下面,解放我国的生产力,使我国国民经济能够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得到有计划的迅速的发展。”据此可知,该会议的召开()A.架构了新型国家的基本框架B.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C.体现了人民民主的政治原则D.表明过渡时期在我国的结束【答案】B【解析】B与材料中“能够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得到有计划的迅速的发展”相符,故选B;1949年的“共同纲领”确立了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与“1954年”不符,且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材料未涉及政治原则,与材料中“国民经济”不符,排除C;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过渡时期在我国的结束,与材料中“1954年”不符,排除D。7.下表为1953195

17、4年北京市西单区人大代表选举名额分配表(总人数176人),这表明()类别政府民主党派团体驻区机关工人文教卫生私营工商业少数民族宗教街道居民人数964853241313442比例%5.113.412.274.5530.1113.647.397.392.2723.86A.民主和法治原则得以确立B.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正式形成C.人大代表来源具有广泛性D.少数民族地区代表实行普选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北京市西单区人大代表选举名额分配表”可知,人大代表的选举范围有十类之多,说明人大代表来源广泛,故C正确;材料中人大代表来源广泛,是民主、法治的有力体现,但不是原则确立的标志,故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

18、“人大代表选举名额分配”,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是政治协商制度,故B错误;材料反映的不是少数民族地区代表的选举情况,故D错误。8. 1954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同时对部分省市建制进行调整。辽东、辽西两省合并为辽宁省,松江省并入黑龙江省等,京津沪外的中央直辖市均改为省辖市。中央人民政府此举主要是为了()A.加强统一领导提高行政效率B.配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C.逐步推进社会主义基层民主D.确保依法治国的方略落到实处【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此举主要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故A正确;材料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无关,故B错误;逐步推进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是在改革开放后,故C错误;依

19、法治国方略是改革开放后提出的,故D错误。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成就斐然,其中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上所取得的突出成就是()A.确立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在各地普遍推行基层民主选举制度C.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写入宪法 D.恢复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机关【答案】B【解析】1954年宪法正式确立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写入宪法,故A 、C错误;基层民主选举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改革开放后,在各地普遍推行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是这一时期民主建设的突出成就,故B正确;“文化大革命”结束就已经恢复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机关,故D错误。10.“一国两制”既充分尊重了中国

20、的文化精神和政体传统,又吸纳了联邦制的包容性优点,从而具备了一般单一制国家结构模式所没有的柔性特征。这充分说明“一国两制” ()A.吸收了联邦制所有的优点 B.整合了中西政体和文化精神C.发展了联邦政体的柔性特征 D.继承了传统政体和文化精神【答案】B【解析】 “吸收了联邦制所有的优点”说法过于绝对,故A错误;材料“充分尊重了中国的文化精神和政体传统,又吸纳了联邦制的包容性优点”反映了“一国两制”整合中西的特点,故B正确;“一国两制”不仅仅吸收了联邦政体的特点,还有中国的文化精神,故C错误;“继承了传统政体和文化精神”只是材料的一方面,不全面,故D错误。11.有学者认为,“一国两制”下的香港“

21、是中国未来统一的一种示范、一种模式或者一种标本。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同时香港也是把中国领向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的基地和桥梁”。据此,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不包括()A.国家统一样本B.社会制度引领 C.文明交流枢纽D.经济发展标本【答案】B【解析】本题可以采取排除法。结合题意和“一国两制”的含义可知, A、C、D 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香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内地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所以不能说香港是社会制度的引领,故B错误,符合题意。12.据统计,1992-1997年台商在祖国大陆的投资项目合计约20 000个,投资额约110亿美元,年平均项目约3 000个,金额约18亿美元。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22、)A.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承诺B.对“一国两制”构想达成共识C.解除了台胞赴大陆探亲的限制D.对“坚持一个中国”达成共识【答案】D【解析】据题干时间“1992-1997年”,台商对大陆投资项目和投资金额可知,两岸关系逐步发展,这得益于“九二共识”的达成,1992年海峡两岸对“坚持一个中国”达成共识,促进两岸关系有了进一步发展,故选D。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法的界定十分模糊,倒是皇帝圣旨、朝廷法令、祖宗遗训更具威力。因为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法律对皇权的约束作用微乎其微。法律遇到开明皇帝有些用,一遇到昏庸暴君,无法无天,所谓“人亡政息”。这遗风流传至今即权

23、大于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徇情枉法。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材料二“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为”。孙中山全集材料三1954年宪法既确认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又在原则实现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上,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它记载了我国人民一百多年来英勇奋斗的胜利成果,又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五年来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82年宪法体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曹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问题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

24、,根据材料二举例说明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以法制取代专制的实践。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1954年宪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82年宪法颁布以来,中国民主法制建设所取得的主要成就。【答案】 (1)特点:法律是由君主制定;皇权大于法律;体现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法律原则。实践:1912年,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文献,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里程碑。(2)特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成就:提出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并将其写入宪法;积极发展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等各种形式的基层民主,不断提高人民有序政治参

25、与的能力和水平。【解析】第(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一“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可知古代法律是由君主制定,皇权大于法律,体现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特点;第二问结合所学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进行阐述。第(2)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三“确认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记载了我国人民一百多年来英勇奋斗的胜利成果,又总结了”可知1954年宪法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的特点;第二问结合所学从1982年宪法后我国法制建设成就进行回答。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下面是台湾中学历史教科书1949年后的中国历史目录摘编。第三节中国共产党政权的演变一、中国共

26、产党政权的建立与巩固二、“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1966-1976年三、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四、创造两岸双赢,中国人屹立世界1.两岸关系的发展A.军事冲突时期(19491978年)B.冷战对峙时期(19791986年)C.交流对话时期(1987年迄今)2.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内外因素A.国际因素B.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C.台湾内部因素3.两岸交流的现况4.当前两岸问题的焦点:统独之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答案】建议一:增加社会主义制度在大陆的建立。理由:新中国成立,经过以三大改造为代表的社会主义

27、革命,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体现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建议二:增加冷战与两岸关系。理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全面冷战,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加剧两岸分裂程度。建议三:增加台湾问题与国际认知。理由: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唯一合法政府,已被联合国和国际社会公认。【解析】从经济角度来看,可以增加社会主义制度在大陆的建立;理由从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角度回答。从政治角度来看,可以增加冷战与两岸关系,理由从美苏全面冷战,两岸分裂角度回答;可以增加台湾问题与国际认知,理由从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坚持一个中国”的角度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