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细胞的分子组成和结构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2动物细胞的重要储能物质是糖原,植物细胞的重要储能物质是淀粉。3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4无机盐对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维持血浆正常渗透压、酸碱平衡具有重要作用。5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6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C是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7真核细胞和原核
2、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有细胞膜和核糖体,且遗传物质均为DNA。8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有磷脂、糖类和蛋白质,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9细胞膜的三大功能: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生物膜的三大功能: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同时决定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酶的支架;使细胞内部区域化。10分离各种细胞器常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11溶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外来病菌或病毒,被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对细胞有用的,细胞再利用,废物则被排出细胞。12线粒体和叶绿体都与能量转换
3、有关,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13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等结构。14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15原生质层是指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16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大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吞和胞吐。其中需要载体的是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消耗能量的是主动运输、胞吞和胞吐。细胞代谢1细胞代谢是指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的许多化学反应。2活化能是指分子从常态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3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
4、,催化效率更高。4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5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等条件。6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为自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因变量;除自变量和因变量外的变量称为无关变量。7ATP的名称是三磷酸腺苷,ATP的功能是生物体新陈代谢的直接能源物质。8ATP的分子简式:APPP。ATP中远离腺苷(A)的高能磷酸键容易水解,也容易形成。9ATP在细胞内的含量很少,但需要量很大,这依赖于ATP与ADP的相互转化,这种转化时刻不停地发生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10细胞内AT
5、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11吸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相联系,由ATP水解供能;放能反应一般与ATP合成相联系,释放的能量用于将ADP转化为ATP。12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共同点: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但是前者需要氧和线粒体参与(原核细胞可以不需要线粒体),有机物被彻底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比后者多。13叶绿体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的薄膜上。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14光反应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产物是O2、ATP和H。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C的转化途径是CO2C3(CH2O)。细胞的生命历程
6、1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核的控制能力限制了细胞体积的大小。2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时间远大于分裂期。3有丝分裂最重要的变化是,间期DNA复制,数目倍增,分裂期在纺锤体的作用下将复制后的亲代细胞染色体平均分到两个子细胞中,从而保持了细胞的亲代和子代遗传性状上的一致性。4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的制作流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5减中染色体的特殊行为变化:(1)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2)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3)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6细胞的增殖是生物体
7、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7细胞分化的实质是细胞内基因的选择性表达。8细胞分化具有持久性、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和遗传物质不变性的特点。9细胞全能性是指离体的组织、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细胞全能性的结果是形成新的个体。细胞具有全能性的物质基础是含有本物种全套遗传物质。10细胞衰老的过程是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反映在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了变化。11细胞凋亡是一个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12癌症是细胞发生癌变后大量增殖而引起的疾病,癌细胞会恶性增殖和转移。癌变与基因有关。遗传的分子基础1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都证
8、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但后者更具有说服力。2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相关实验的实验思路是设法将DNA与蛋白质等其他物质分离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它们的生理作用。3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核酸,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4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5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物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6DNA分子上分布着多个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叶绿体和线粒体中的DNA上也有基因存在)。7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
9、信息,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来完成的,基因的表达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8密码子是指信使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终止密码子有3种。9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有两种:一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二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10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生物个体的表现型不仅要受到内在基因的控制,也要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的基本规律、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1等位基因是指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2基因分
10、离定律的实质是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两大遗传定律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3孟德尔杂交实验成功的原因是正确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再研究两对或多对性状的遗传;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通过设计实验对假说进一步进行验证等。4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只适用于真核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核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5生物的性状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型相同的两个体,其表现型不一定相同,表现型相同的两个体,其基因型也不一定相同。6伴性遗传是指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
11、联的现象。7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具有隔代交叉遗传现象。判断依据:母病子必病,女病父必病。8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具有世代连续遗传现象。判断依据:父病女必病,子病母必病。9人类遗传病监测和预防的主要手段是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10调查遗传病发病率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调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变异、育种和进化1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是诱变育种的理论基础。2基因重组发生在生物体的有性生殖的过程中,包括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联会时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
12、换,是杂交育种的理论基础。3单倍体是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可与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一致。特点是植株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利用单倍体植株培育新品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4多倍体的形成原因是低温或秋水仙素作用于细胞有丝分裂的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5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6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这个种群的基因库。7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8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产生是物种
13、形成的标志。9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人体的稳态与调节1组织液、血浆、淋巴在成分上的最主要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2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而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3内环境的功能: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4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6动物神经调节
14、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完成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7兴奋的产生机制:Na流入细胞内,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内正外负”。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但在反射弧中是单向传导的,只能由感受器传导到效应器。8兴奋在神经元间单向传递的原因是存在于突触小体内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9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低级中枢受到高级中枢的调控。10下丘脑通过控制垂体,来控制相关腺体的分泌活动,这种分层控制的方式称为分级调节。11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12胰岛素的生理功能是促进组织细
15、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13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14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15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16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该类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到该类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17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被吞噬、消灭。植物的激素调节1生长素发现的实验结论(1)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胚芽鞘
16、的尖端。(2)发挥作用部位尖端下面的一段。(3)感光部位胚芽鞘尖端。(4)生长素作用促进生长。(5)胚芽鞘弯曲原因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导致生长不均匀。2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3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4常考植物激素的作用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促进生根,促进果实发育。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促进发芽。乙烯:促进果实成熟。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5植物的生长发育不是某一种植物激素单独起作用,而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
17、调节的。6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7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的表达进行调控。种群和群落1种群密度:种群是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2影响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是年龄组成。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主要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前者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较弱的动物,如蚜虫和跳蝻,后者适用于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4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
18、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K值受环境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5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6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上大多数群落表现出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上常呈镶嵌分布。7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8群落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9人
19、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2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便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4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5生态农业依据的原理是能量多级利用
20、和物质循环再生。生态农业的优点是提高了能量的转化率,减少了环境污染。6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流动过程。7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和反复利用的特点。物质循环中最活跃的成分是消费者。8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9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动力;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基础;信息传递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10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
21、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11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12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13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14生物圈内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它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及潜在价值。生命科学研究中的技术和方法1显微观察法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观察质壁分离、观察染色体变异等。2染色排除法用台盼蓝鉴别死
22、细胞和活细胞。3差速离心法分离各种细胞器、制备细胞膜等。4对比实验法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探究某种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如“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酶作用特性相关实验。5密度梯度离心法用15N标记DNA,证明DNA半保留复制(重带、轻带、中带等)。6细胞染色法活细胞染色(健那绿染色线粒体);碘染色法,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淀粉;死细胞染色(醋酸洋红液、龙胆紫溶液、改良苯酚品红染液、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7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分泌蛋白形成;利用HO、C18O2探究光合作用过程中O2的来源;14CO214C3(14CH2O);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32P、35S);基因诊断等8
23、纸层析法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选修1,类胡萝卜素的提取鉴定)。9梯度设置实验法探究生长素对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探究酶活性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10假说演绎法孟德尔两大定律的发现,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用白眼雄果蝇为材料),DNA半保留复制方式的证明。11类比推理法萨顿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12样方法估算植物及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如蚯蚓、蚜虫、昆虫卵)的种群密度。13标志重捕法估算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种群密度。14取样器取样法探究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15抽样检测法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动。16模型构建法构建细胞亚显微结构物理模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物理模型,构建光合作用、种群特征、细胞
24、分裂等概念模型,构建种群增长两种数学模型(公式,“J”型、“S”型曲线),构建减数分裂、血糖调节过程物理模型。生物技术实践120 左右最适合酵母菌繁殖,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 。2醋酸菌是一种好氧性菌,只有当O2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其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 。3当O2、糖源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4进行微生物培养时,虽然各种培养基的配方不同,但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倘若将尿素作为唯一氮源,可筛选出尿素分解菌,倘若将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则可筛选出纤维素分解菌。5纯化菌种的接种方法包括平板划线法
25、(工具为接种环)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工具为涂布器),后者可用于活菌计数。6DNA和蛋白质等其他成分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利用该特点,选择适当的盐浓度就能使DNA充分溶解而使杂质沉淀或者DNA析出而杂质溶解,以达到分离的目的。7PCR反应每次循环可分为变性(95 )、复性(55 )和延伸(72 )三步,反应需在一定的缓冲溶液中进行。需提供DNA模板、两种引物、四种脱氧核苷酸、耐高温的DNA聚合酶。8凝胶色谱法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其中分子质量较大的蛋白质移动速度较快,透析法则可使分子质量相对较小的杂质得以去除。9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方法有蒸馏、压榨和萃取等,由于
26、水中蒸馏会导致原料焦糊和有效成分的水解,因此,柠檬芳香油的制备通常使用压榨法。10萃取胡萝卜素的有机溶剂,应该具有较高的沸点,能够充分溶解胡萝卜素,并且不与水混溶,故石油醚较适合作为萃取剂。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基因工程的工具包括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及载体,最常用的载体是质粒。2获取目的基因可通过如下三种方法:从基因文库中获取目的基因、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及通过DNA合成仪用化学方法直接人工合成。3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一个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除目的基因外,还需启动子、终止子及标记基因等。4标记基因的作用是鉴别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从而将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筛选出来
27、。 5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可包括采用DNA分子杂交技术检测转基因生物的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采用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通过抗原抗体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及通过个体生物学水平鉴定确认转基因生物是否被赋予了目的基因控制的生物学特性。 6蛋白质工程是指以蛋白质分子的结构规律及其与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现有蛋白质进行改造,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的生产、生活需求。7植物组织培养就是在无菌和人工控制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培养在人工控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导其产生愈伤组织、丛芽,最终形成完整的植株。
28、8进行植物体细胞杂交,必须先利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制备原生质体,再用物理法或化学法诱导细胞融合。9植物细胞工程的应用可包括植物繁殖新途径(微型繁殖、作物脱毒、人工种子制备)、作物新品种培育(单倍体育种、突变体利用)及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等。10动物细胞工程常用的技术手段有动物细胞培养、动物细胞核移植、动物细胞融合及单克隆抗体制备等。11人们常将动物组织经胰蛋白酶消化后的初次培养称原代培养,将贴满瓶壁的细胞重新用胰蛋白酶处理,然后分瓶培养称传代培养。12为保持正常的二倍体核型,目前使用或冷冻保存的正常细胞通常为10代以内的。13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包括:无菌无毒的环境;一定的营养;适宜的
29、温度(36.50.5)和pH(7.27.4);气体环境(95%空气5%CO2,CO2的作用是维持培养液的pH)。14胚胎移植的实质是早期胚胎在相同生理环境条件下空间位置的转换,而胚胎本身的遗传物质并不发生改变,因此各种性状能保持其原来的优良特性。15胚胎移植的优势:充分发挥雌性优良个体的繁殖潜力,从而大大缩短了供体本身的繁殖周期,大大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 16胚胎分割时要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以免影响分割后胚胎的恢复和进一步发育。17胚胎分割应选取桑椹胚或囊胚时期的胚胎,属于无性繁殖或克隆。18单一人工林比天然混交林稳定性低,易爆发虫害物种多样性原理;草原确定合理载畜量,不能过度放牧协调与平衡原理;引种考虑适应环境协调与平衡原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既考虑种树又考虑生活问题整体性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