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吉林省吉林市五十五中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基础知识(16,每小题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A. 敕造(ch) 惫懒(bi) 讪讪(sh) 扪参历井(shn)B. 蹙缩(c) 歆享(xn) 榫头(sn) 监生(jin)C. 錾银(zn) 两靥(yn) 桌帏(wi) 拗他不过(ni)D. 咨嗟(ji) 洿池(ku) 贾人(g) 间或一轮(jin)【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组”,然后结合字形结构和字意辨析字音正误。A项,“讪讪”应
2、读shn shn;C项,“两靥”的“靥”应读y;D项,“洿池”的“洿”应读w。故选B。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黯然 和霭 编辑 绯薄B. 保袱 蹒跚 浩劫 纷至踏来C. 试泪 苍茫 附和 纳萃D. 贿赂 呻吟 焦灼 佳肴【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字形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没有错别字的一项”,然后结合字形结构、字音以及字意辨析字形正误。A项,“和霭”应为“和蔼”,“绯薄”应为“菲薄”;B项,“保袱”应为“包袱”,“纷至踏来”应为“纷至沓来”;C项,“试泪”应为“拭泪”,“纳萃”应为“纳粹”。故选D。3.下列句子加点词语解
3、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百年:借指晚年。B.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茫然:失意的样子。C.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左迁:贬官,降职。D.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偏僻:偏激,不端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B项,“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意思是“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茫然”,渺茫遥远的样子,指古史传说悠远难详,茫昧杳然。故选B。4.下列
4、句中加点词语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 填然鼓之B.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 五十者衣帛食肉D. 谨庠序之教【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实词中词类活用词活用类型判断能力。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对于词类活用,要根据语言环境判断,平时注意多积累,总结规律。D项,“谨”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A项,“鼓”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击鼓;B项,“王”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为王,称王;C项,
5、“衣”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穿。故选D。5.“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中百二十步接近于( )A. 60米B. 120米C. 180米D. 240米【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中百二十步接近于”,然后回顾所学的文章,结合书下的注释解答问题。唐代五尺为一步,唐太宗李世民把自己的双步,也就是左右脚各走一步,定为长度单位“步”,唐代的一步为1.514米,一百二十步大约就是182米。故选C。6.下列各句中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鲁迅那铿锵有力的文字振聋发聩,在艰难而苦闷的岁月里,对国民起着实实在在的启蒙作
6、用。B. 繁华的大街,两旁是高耸的楼厦、林立的商铺,一切都是那么繁华,只有他衣衫破烂,筚路蓝缕,显得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C. 姚明和叶莉结束了多年的爱情长跑,于8月6日在上海完婚。两人感情很好,间不容发,非常亲密。D. 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吹开了紧闭的心扉,人们打扮得更加光鲜,出行更加方便,从前那些鲜见的瓜果蔬菜都登堂入室,摆上自家的餐桌。【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A项,振聋发聩: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都听得见。比喻高超的言论能使麻木糊涂的人
7、觉醒。语句形容鲁迅文字对国人的警醒,使用正确。B项,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难与辛苦,不能用来形容贫穷或衣衫破烂,不合“只有他衣衫破烂”这一语境。C项,间不容发: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言空间距离极小。形容极为精密或精确。也比喻时间紧迫,情势危急。不能用来形容夫妻感情亲密,不合“两人感情很好非常亲密”这一语境。D项,登堂入室:比喻学识由浅入深,逐步达到很高的成就。不能用来形容物品从屋外挪至屋内。故选A。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凭借NBA的一部宣传片,姚明完成了从单纯的“体育明星”转变到“体育、娱乐明星”。B. 要进行素质教育,关键在于应该以改变教育思想为根本,而教育思想的改变,取决
8、于教育体制和整个社会人才观念的转变。C. 有尽之言能传无穷之意,诀窍就在“言”是经过精选的,有典型性,能代表或暗示出许多其他的东西。D. 最近报道显示,虽然出现了禽流感疫情,但由于政府及时采取了有效的防控措施,鸡肉的销售量和消费信心并未受太大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做好此题应该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共六大类: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A项,属成分残缺,缺少了“完成了”的宾语中心语,可在句末加上“的过程”;B项,属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关键在于“与“应该以为根本”应删去其中一项;D项,属搭配不当,“鸡肉”可修饰“销售量”,但不能
9、修饰“消费信心”,可删去“和消费信心”或在“和”后加上“消费者的”。故选C。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杜甫,字子美,他的诗,反映了唐代动乱的现实,揭示了人民的痛苦生活,称为“诗史”。在艺术上,为古代诗歌开辟了现实主义广阔道路,创建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B. 厄纳斯特海明威,英国现代作家。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C.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之一,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诗九百九十余首。其诗风格飘逸、豪放。D. 祝福以一个淳朴善良的农村妇女为主角,把人物放在一个复杂
10、的社会关系里,通过对祥林嫂的塑造,为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提出强烈的控诉。【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以及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把握选项考查的具体方向,再与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进行比对。考生在课内学习的时候尤其要关注书下的注释。B项,“厄纳斯特海明威,英国现代作家”错误,海明威是美国作家。故选B二、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真人秀:有意思也要有意义过去几年,真人秀在中国的发展几乎可以用“鲜花着锦、烈火烹油”来描述。这一从西方舶来的节目形态,
11、在体验了超乎寻常繁华的同时,也深藏着隐而未现的危机。本该以“真”为核心元素的真人秀,在不加节制和恶性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开始变得越来越“假”,甚至在公众言谈中成为“过气艺人”夺眼球、搏出位的“孤注一掷”。赫胥黎说“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他所担心的正是文化演变成感官刺激和物质欲望的概念碎片,而真理则被掩盖于日常生活的琐屑狂欢之中。电视是当代社会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从规律上看,任何一种节目形态发展的过程都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个是“有人看”,即电视节目具备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基本特征,或提供实用的信息,或带来轻松的娱乐;第二个是“有意思”,即在拥有特定的观众群体的基础上,努力提升节目的制作水准,
12、给观众带来日益精良的审美体验;第三个是“有意义”,也就是令电视履行公共文化空间的社会责任,令经过验证的主流价值得以彰显,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转。目前中国的真人秀节目已较为顺利地完成前两个阶段的任务,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等节目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了对外国模式的完整移植和精细改造,并将自己打造为当代社会最显著的视觉奇观之一。眼下的发展方向,应当是着力解决第三个问题,也就是“有意义”的问题。“真人秀”的本质虽是“秀”,但特色在于“真”,亦即,同样是娱乐,也必然有真诚和虚假的区分。这个“真”字,既包含节目形态设计上的真实性考量,即以“记录”而非“虚构”作为叙事和表现的主要手段;也明确要求节目在文化
13、价值上承载一种不造作、不浮夸、不炫耀的本真的生活态度。脱离了返璞归真的文化内涵的真人秀,哪怕拥有再豪华的明星阵容、再盛大的狂欢场面,也只能是伪装在真实外壳下的一种娱乐至死的新形式而已。当下,中国的真人秀仍高度依赖“明星制”,在价值倾向上也极为倚重商业逻辑和消费主义。“素人”的概念虽很早即被提及,但囿于电视产业的独特结构,真正有影响力的节目罕见。反而是在网络自制领域,一些新潮的生产者更好地捕捉了真人秀在形态和内涵上的发展规律,推出了兼容“有意思”和“有意义”的素人实境秀,比如腾讯视频我们15个将15个背景迥异的普通人置于平顶的封闭空间,进行全天24小时、一年365天的完全呈现,便在形态上十分符合
14、真正意义上的真人秀文化要求。中国的素人秀和欧美国家的主流素人秀相比还有一定的区别:风靡全球的幸存者和泽西海岸等节目更多强调冲突的因素,如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这与西方文化对个人英雄主义的推崇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我们15个等素人秀却更强调“社群”的概念,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显然也是中华文明传统的要旨所在。概而言之,真人秀节目固然是一种获取娱乐的方式,但如果这种娱乐与文化和价值的土壤相脱离,则必然会演变成“为娱乐而娱乐”的虚无态度。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互联网视频行业的崛起,原有的电视文化体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新兴的节目生产主体显然有着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更长远的规
15、划设计,逐渐意识到随着明星资源的耗尽和观众审美的疲劳,那种以“外国模式、明星出位、粉丝互掐”为传播特征的真人秀必将走向“真实”的对立面并将其在过去几年中积累的文化资源消耗殆尽。形态上的“素人”和“真实情境”以及文化价值上的回归主流,才是令真人秀焕发青春活力的必由之路。(摘编自光明日报2015年08月01日09版)9.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中国,过去几年真人秀节目发展迅速,但在不加节制和恶性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质量变得参差不齐。B. 当前真人秀节目让人大饱眼福的同时,也潜藏着隐而未现的危机,那就是节目已经变成了“过气艺人”夺眼球、搏出位的“孤注一掷”。C. 电视节目除了要
16、为观众提供审美体验以外,还得履行公共文化空间的责任,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转。D. 任何一种电视节目首先必须得有人看,或提供实用的信息,或带来轻松的娱乐,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10.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中国的真人秀节目已完成“有人看”“有意思”两个阶段的任务,完成了对外国模式的完整移植和精细改造,成为当代社会最显著的视觉奇观之一。B. 中国真人秀节目应该着力解决电视节目“有意义”的问题,这是眼下此类节目的发展方向。C. 高度依赖“明星制”是当下中国真人秀的一大特点,并且在价值倾向上也极为倚重商业逻辑和消费主义。D. 捕捉真人秀在形态和内涵上的发展规律、
17、兼容“有意思”和“有意义”的素人实境秀在目前中国有一些探索和尝试。1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真人秀不能脱离返璞归真的文化内涵,要求节目在文化价值上应承载一种不造作、不浮夸、不炫耀的本真的生活态度,否则只能成为娱乐至死的新形式。B. 真人秀是人们获取娱乐的一种方式,其本质是“秀”,特色在于“真”,这种娱乐必须与文化和价值的土壤相结合才不至于为“为娱乐而娱乐”。C. 对比中国素人秀与欧美主流素人秀节目,也可以发现中外文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关系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D. 随着互联网视频行业的崛起,原有的电视文化体系虽然因囿于其独特的结构受到一定的冲击,但新兴的节
18、目生产主体也会将其在过去几年中积累的文化资源消耗殆尽。【答案】9. B 10. A 11. D【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B项,曲解文意,“那就是节目已经变成了过气艺人夺眼球、搏出位的孤注一掷”的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开始变得越来越假,甚至在公众言谈中成为过气艺人夺眼球、搏出位的孤注一掷”。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对
19、文本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分析近五年高考命题,语文试卷中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悄然在发生着变化。如果说之前在语句对照的层面就能做对选项,那么现在需要在读懂的基础上对信息与说理性进行甄别。因为考纲的要求已然发生了变化,所以考生在平时复习中一定要注重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不仅限于会提取筛选信息。A项,“中国的真人秀节目已完成了对外国模式的完整移植和精细改造,成为当代社会最显著的视觉奇观之一”的表述以偏概全,原文是“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等节目”完整移植于外国模式,并非所有的中国真人秀节目都来源于国外。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以及推断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
20、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D项,“但新兴的节目生产主体也会将其在过去几年中积累的文化资源消耗殆尽”张冠李戴。原文是“原有的电视文化体系”,而不是新兴的节目生产主体,因为他们是“有着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更长远的规划设计”。故选D。(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警告的枪声美国杰克考克斯彼得森在冰面上慢慢地爬行,他停下来休息,把注意力从悄悄跟踪的海豹身上移开。很快,他对冈
21、纳的妒忌又涌上心头,以致心神不宁。彼得森在记忆中就一直痛恨冈纳。他们是在瑞典海岸附近的岛屿上一块儿长大的。不论做什么,那个聪明的、比他小两岁的冈纳总是要比迟钝的彼得森强。彼得森最近对冈纳的怨恨是由一份渡轮工作引发的:冈纳已经收到大陆旅行合同,而彼得森多年来对这份夏天的工作一直梦寐以求。彼得森恶狠狠地摆脱掉心中的怒火,把注意力重新集中到海豹身上。作为一个熟练的猎人和渔民,他娴熟而又小心翼翼地穿过亮晶晶的冰面。那只海豹舒适地躺在温暖的阳光下,距离彼得森约100米远,已经在射程之内。但它紧靠冰块的边缘,如果彼得森不能一枪打中,它就有可能逃脱。身穿白色风雪服的彼得森在冰面上很隐蔽。他扭动身体,慢慢地把
22、来复枪一英寸又一英寸往前推,将它架在宽宽的有黄铜底板的滑雪板上,枪上套着一个伪装用的小帆布网。他爬上一块冰,舒服地趴在冰角上。通过白色帆布网上的小孔,他沉着迅速地瞄准海豹头后部,扣下了扳机。只听见两声噼啪声,海豹一阵阵地痉挛,然后身体翻转,倒向了一侧。每年春天,岛上的男人都要出去捕海豹,这是他们的很大一部分收入。捕猎的那几周里,他们的生活不仅艰苦而且危险,但一直要干到刮起南风、慢慢增强的阳光开始融化冰块为止。因此,岛民们必须小心翼翼地观察冰块,因为悄悄跟踪海豹的人也许会突然发现自己所在的浮冰正在漂走,结果导致送命。彼得森用绳索捆住海豹,把它拖向他那笨重的铁皮船。冰面已经破裂,他看见几块险象丛生
23、的大冰块。他和岛上其他人都觉得这里不值得再待下去,决定当天晚上就回家。前几年,一想到回家,彼得森心里总是乐滋滋的,但是,现在一想到回家他就沮丧。他的父母亲非常指望他能得到渡轮合同,以便使家里生活好过一些。然而,就是冈纳这小子坏了这件好事。彼得森一肚子怒火,沿冰块的边缘慢慢走着。突然,他看见一个人正在跟踪一只海豹,是冈纳。彼得森是看到了冈纳戴的那条鲜艳的蓝围巾才认出冈纳的,那条围巾是自己的妹妹伯吉塔因为爱冈纳而为他织的。看到那条蓝围巾,彼得森好像被人抽打了一下。“你再也不能忍下去了。”一个声音在他头脑中对他说,“你忍了这么久,真是个傻瓜!”现在,一颗子弹就可以解决所有这些痛苦。没有人会知道,没有
24、人能知道是谁开的枪,有人被当成远处的海豹而被误杀的情况以前并非没有发生过。彼得森在冰上站稳,再次眯着眼睛端平来复枪。现在他真正要猎杀,猎杀那个总是挡他路的人。他小心翼翼地瞄准冈纳的头部。枪声在冰上回响,彼得森立刻意识到没有射中。他看见冈纳跳了起来,慌忙朝四周看了看,抓起滑雪板上的来复枪,半爬半跃地跳了几码远。然后他又急忙往后看了看,放下滑雪板,并开始匆匆把滑雪板拖过冰块。怎么回事?难道冈纳知道自己成为人靶了?彼得森躺在那里目瞪口呆,为自己所做的蠢事瑟瑟发抖。自己是否已经犯了图谋杀人罪?冈纳步履艰难地穿过凹凸不平的冰块朝他走来。彼得森对突然发生的毁灭性的人生变幻惊诧不已:不久前他还在悄悄地跟踪海
25、豹,但过了一会儿他几乎成了双手沾满鲜血的杀人犯。他曾在什么地方读过这样的报道:难道他自己彼得森不正是因妒忌而发疯了吗?“感谢上帝!”他喃喃自语,从未如此深刻体会过这些话。他摇摇晃晃地站起来,等冈纳走过来。他能对冈纳说些什么呢?是一次意外,或者他看见有东西在动,以为是海豹?冈纳能相信他的话吗?他试图说话,可不知说什么好。“谢谢,彼得森!”冈纳大声喊道,“再晚一会儿,我就漂走了。我向四周一瞧,发现自己正在一块浮冰上,我险些没有跳过来。如果不是你鸣枪提醒,我就没命了。”冈纳走到彼得森跟前,拍拍他的肩膀:“谢谢,彼得森,谢谢;冰块化得很快,你警告的枪声来得正是时候。你怎么不说话,伙计?”彼得森的蓝眼睛
26、在雪镜后闪动:“是的,警告的枪声,冈纳。”他回过神来,伸出手:“它来得正是时候。”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彼得森难抑心中妒火,终于失去理智,开枪射击。知道没打中后,他很吃惊,又很懊悔自己的愚蠢行为。B. 小说相当精准地描述了彼得森的内心情感变化及过程,特别是他将仇恨之弹射向冈纳前后的既微妙又复杂的心理感受。C. 彼得森的射击水平并不高明,即便是在他非常仇恨冈纳,怒火中烧、目标非常准确的情况下,也难以瞄准并射中冈纳。D. 因为冈纳对危险一无所知,所以他把彼得森打算置自己于死地的鸣枪当作对方为提醒自己脱离危险而做出的善意行为。13. 彼得森为什么终于决定猎
27、杀冈纳?14. 小说结尾彼得森说的“警告的枪声来得正是时候”一句话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及自己的人生体验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2. C 13. 对冈纳心怀妒忌和怨恨。彼得森一直认为冈纳处处比自己强。可以很容易地推脱逃避嫌疑。在猎捕海豹的时节,杀了人会被当地人认为是当成海豹误杀的。自信无人知道他开枪。彼得森穿着白色的风雪服趴在白色的冰面上,十分隐蔽,不易被发现。 14. 冈纳的误解使彼得森意识到射向冈纳的枪声其实更是射向自己的枪声,是对自己灵魂和良知的一个叩问和警告。有时候人性的复杂和多变会蒙蔽人的良知,使我们一度迷失自己,犯下错误。但不是所有的错误都有机会弥补。因此,我们需要时刻反思自己的灵魂
28、,警告自己的良心,以免铸成大错。【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C项,“射击水平并不高明”表述错误。从上文彼得森猎杀海豹的表现来看,“他沉着迅速地瞄准海豹头后部,扣下了扳机。只听见两声噼啪声,海豹一阵阵地痉挛,然后身体翻转,倒向了一侧”,彼得森射击水平是高明的。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梳理小说情节,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29、。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彼得森为什么终于决定猎杀冈纳”,然后梳理小说情节,找到彼得森痛恨冈纳的内容,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如“他对冈纳的妒忌又涌上心头,以致心神不宁。彼得森在记忆中就一直痛恨冈纳。他们是在瑞典海岸附近的岛屿上一块儿长大的。不论做什么,那个聪明的、比他小两岁的冈纳总是要比迟钝的彼得森强”“彼得森最近对冈纳的怨恨是由一份渡轮工作引发的”“看到那条蓝围巾,彼得森好像被人抽打了一下。你再也不能忍下去了。”,由这些内容可知,彼得森内心对冈纳满怀妒忌和怨恨,认为是冈纳让自己没有得到渡轮这份工作,这是起因;如“在,一颗子弹就可以解决所有这些痛苦。没有人会知道,没
30、有人能知道是谁开的枪,有人被当成远处的海豹而被误杀的情况以前并非没有发生过”,由此可知,猎杀海豹的时候误杀人的情况出现过,他可以逃避嫌疑;如“身穿白色风雪服的彼得森在冰面上很隐蔽”,彼得森的穿着以及所处的环境让别人无法知道是他开的枪。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概括作答。【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内涵,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结尾彼得森说的警告的枪声来得正是时候一句话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及自己的人生体验谈谈你的理解”,然后到文中找到题干中的引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内涵,再联系人生体验谈感受。首先理解句子内涵。“警告的枪声来得正是时
31、候”在小说的结尾段,这里“警告的枪声”“正是时候”对于冈纳和彼得森来说各有内涵,对于冈纳来说,“再晚一会儿,我就漂走了。我向四周一瞧,发现自己正在一块浮冰上,我险些没有跳过来。如果不是你鸣枪提醒,我就没命了”,冈纳此时处境危险,要不是彼得森的枪声,他可能就漂走了,他认为彼得森在提醒自己,在救自己;对于彼得森来说,开了枪之后,他意识到“自己是否已经犯了图谋杀人罪”“彼得森对突然发生的毁灭性的人生变幻惊诧不已:不久前他还在悄悄地跟踪海豹,但过了一会儿他几乎成了双手沾满鲜血的杀人犯”“他曾在什么地方读过这样的报道:难道他自己彼得森不正是因妒忌而发疯了吗”,由此可知,彼得森意识到他射向冈纳的枪声其实更
32、是射向自己,是对自己灵魂和良知的警告,在自己即将滑向罪恶深渊的时候挽救了自己。然后联系人生体验谈感受。从结尾彼得森的反思可以看出,彼得森不是坏人,只是因一时的妒忌蒙蔽差一点酿成大错,这就好比人性的两面,有善有恶,当恶蒙蔽了善的时候,我们可能就会犯下错误;文中的彼得森至少还有机会弥补自己的过错,但是现实生活中,有些过错一旦犯下就难以弥补,那么如何避免大错?我们可以像彼得森那样来反思自己的行为,时时叩问自己的灵魂,不要让自己的良知被一时的嫉妒、贪婪蒙蔽。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三)文言文阅读(20分)劝学(节选)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
33、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
34、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木直中绳 中:合于。B. 虽有槁暴 暴:晒干。C. 假舆马者 假:借助。D. 君子生非异也 生:出生。16. 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A. 吾尝终日而思矣B. 登高而招C.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D. 蟹六跪而二螯1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种生活现象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实现超越。B. 第一段用“輮木为轮”来推导出通过学习和“参省乎己”才能达到理想境界的结论。C. 第二段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
35、见”这种生活体验阐明“善假于物”的重要性。D. 第三段通过正反对比论述了只有积累、持之以恒和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能有所成就。18. 下列各句中,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微斯人,吾谁与归?B.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进粟一石。D.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19.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 輮以为轮B.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C.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D.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20. 翻译句子:(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答案】15. D 16. C 17. B 18. C 19.
36、D 20. (1)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2)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自己,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D项,“君子生非异也”意思是“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生”通“性”,本性,禀赋,资质。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这是考
37、查虚词“而”的用法,然后根据“而”在句中的位置和“而”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例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中“而”是连词,表转折,却;C项,“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中“而”是连词,表转折,却;A项,“吾尝终日而思矣”中“而”是连词,表修饰;B项,“登高而招”中“而”是连词,表顺承;D项,“蟹六跪而二螯”中“而”是连词,表并列。故选C。【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推导出通过学习和参省乎己才能达到理想境界的结论”
38、错误,从第一段来看,第一段用“輮木为轮”应是说事物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以此为喻说明学习的意义;而学习和参省乎己才能达到理想境界的结论则是由“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这两个设喻推导出的,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会取直,金属制成的刀剑之类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会锋利,这就好比君子广泛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知识通达,行为没有过错。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然后判断例句的句式,再分析四个选项,选出与之一致的一项。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定语后置句,应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39、”;C项,“马之千里者,一食或进粟一石”也是定语后置句,“马之千里”应为“千里马”,“粟一石”应为“一石粟”;A项,“輮以为轮”是省略句,应为“輮(之)以(之)为轮”;B项,“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是状语后置句,“于”是标志,应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D项,“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固定句式,“孰与”是固定句式,意思是“和相比,哪一个更”。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没有通假字的一项”,这是针对通假设题。判断语句中是否存在通假现象,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把握语句中每一个词语的意思,如果某个字不能用其本
40、义、引申义等解释时,就要考虑通假问题;第二步,通过分析同音、近音或音变等把握是否通假。D项,“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没有通假;A项,“輮以为轮”中“輮”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B项,“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同“曝”,晒干;C项,“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虽,即使;有,通“又
41、”;槁,枯;暴,同“曝”,晒干;“者,也”,判断句;然,这样。(2)中,博学,广泛学习;日,每天;参省,检查省察;乎,介词,相当于“于”;知,通“智”,智慧;行,行为;过,过错。【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
42、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参考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我曾经整天思索
43、,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
44、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21.名句名篇默写。(1)写出咏怀古迹颈联_,_。(2)蜀道难写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的诗句:_,_。(3)登高中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秋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_,_。(4)问君西游何时还?_。(5)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6)写出秋兴八首(其一)的颔联_,_。【答案】 (1). (1)画图省识春风面, (2). 环
45、珮空归夜月魂 (3). (2)飞湍瀑流争喧豗, (4). 砯崖转石万壑雷 (5). (3)无边落木萧萧下 (6). 不尽长江滚滚来 (7). (4)畏途巉岩不可攀 (8). (5)猿猱欲度愁攀援 (9). (6)江间波浪兼天涌, (10). 塞上风云接地阴【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
46、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省、环珮、湍、豗、砯、壑、萧、巉、猱、度、兼、涌。三、写作(5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上海16岁女生武玉姝成为中国诗词大会比赛第二季冠军,很多粉丝惊呼这位00后少女,“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在实际的学习中,武玉姝不但能背诵 两千首古诗词,而且文理均衡。成功登顶后,她淡定地表达:“比赛结果都无所谓,只要我还喜欢诗词,只要我还能享受到它带给我的生活中的快乐,就够了。”高考语文试卷,古诗文默写只占5分。不少学生甚至家长一直以来存在这样的质疑:为了只占几分的古诗文默写,值得让学生花那么多时间学习和背诵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
47、文章表达你的看法。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诗里青春,手中流年五千年的浩瀚岁月里,诗歌是一朵馥郁袅娜的墨花,于变换的时空里绽放着华夏大地的千山万水,更传唱着炎黄子孙的喜怒悲欢。无论是春华秋碧,还是朝代更迭,诗歌的国度始终盛世未央,多少年沧海成桑田,诗人们的缱绻心事依然触手可及。中国诗词大会是一场久违的文化盛宴,16岁的少女武亦姝凭借其过人的诗词功底勇摘桂冠,博得一片喝彩。当人们无比钦羨这个华横溢的少女时,一个新的问题也在人们心中萌生开来:古诗文默写在150分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只占了5分,这3.3的比重,是否值得我们
48、花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呢?纪伯伦曾说:“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背诵诗歌的最初目的,是为了丰富我们的文化素养,传承文化,继往开来,而非仅仅是为了高考试卷上那3.3的分值。从何时起,我们将背通古诗文当成了一种负担,甚至抱怨古人为何要写那么多诗文。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背诵古诗文,我们能收获的不仅仅是试卷上的那5分,更有文学修养乃至整个人生的满意答卷。诗歌源自于生活。尘世的苦辣酸甜,生命的喜怒悲欢,都在诗歌中涓涓流淌,于岁月的流光中隽永绵长。那是“桃花灼灼,枝叶蓁蓁”的绚烂花事,是“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的干古遗憾,是“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真情告白。当生活跌落现实的尘埃,诗歌却
49、在尘埃里萌芽开花,绽放一片锦绣山河。诗歌源于生活,更是生活的升华。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诗人们目睹了现实世界的悲欢离合,便在心中勾勒了一座诗歌帝国。那是屈子的“后皇嘉树,受命不迁,是辛稼轩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是陈与义的“欲题文字吊古昔,风壮浪涌心茫然”。寥寥数语的背后,藏着朝代更迭的烽烟,更藏着诗人们无尽的山河泪。诗歌是生活的升华,是古人智慧的精粹,更是我们受益终生的文化瑰宝。在烟海浩瀚的诗歌中,我们看到了时空辗转的不同风景,领略了星移斗转的岁月变迁。那些背过的诗句或许被我们遗忘,但是它们已经汇成了我们的骨血,在悄无声息中晕染着诗意的青春。总有一天,我们会带着无限诗情画
50、意去看王摩诘的松间明月,去品元好问的千山暮雪诗里写青春,手里舞流年。背诵古诗文的意义是不需要质疑的,愿我们都能领悟诗歌的真正内涵,诗海扬帆,谱写自己最诗意的青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认真审题,读懂材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材料的内容是关于武亦姝成为“中国诗词大会”比赛第二季冠军的评论。材料中列举了三种看法:“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比赛结果都无所谓,只要我还喜欢诗词,只要我还能享受到它带给我的生活中的快乐,就够了”;不少学生甚至家长一直以来存在质疑,“为了只占几分的古诗文默写,值得让学生花那么多时间学习和背诵吗”。可以从三个角度考虑,思考“当代才女
51、的标准是什么”;探究“过程和结果”哪个重要的问题;探讨“学习的真正目的”的问题,还可以综合立意,探究“阅读古诗文的价值所在”和“传统文化传承”的问题。结合这些关键信息,挖掘其深层含意和原因。中国诗词大会掀起了中国国学热,热爱者有之,唏嘘者有之,艳羨者有之,批判者有之。材料中的有的观点还是合理的。但是我们要明白,一档电视节目容量有限,不大可能具备普及传统文化的能力。记忆力是基础,其他的各种能力都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在传统文化长期式微的背景下,这是需要呵护的。背诗也是需要下苦功夫的,不盲目追随同龄人聚集的潮流,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可敬的举动。行文时要注意通过材料的分析引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展开论述,论
52、述中可结合当下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和文化核心素养的培养等热点话题分析,使文章深刻。参考立意:1.当今社会,每一个当代人都应该承续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接受美的熏陶,感受情感的美、事物的美、文化的美,从而拥有丰盈的精神世界,诗意地栖居。2.提倡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带功利色彩地拥有真趣、真爱,培养和拥有超功利的学习和生活态度。3.批评当前教育以及其他领域中一些急功近利的短视思想,应着眼于人的发展来开展教育活动。可用素材: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命脉,是民族独立的象征。传承文化是每个人的责任。诗歌是中华千年文化的瑰宝,这些脍炙人口、含义隽永的诗篇,是中华文化的结晶,是风雨人生路上最好的精神伴侣。读读诗歌吧让心灵
53、徜徉在诗歌的花园,让思绪飞扬在缪斯的殿堂。含英咀华,化育灵魂,提高你的文学素养,绽放你生命的纯美之花!中国古诗词中既有修身明志的警言佳句,也有风花雪月的绵柔细雨。中华诗词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基。品读诗词经典,可以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激发了大众对祖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兴趣,甚至诗词创作的热情,增加了观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自豪之情,丰盈了有益人生。经典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园中经久不衰的瑰宝。结构层次:本文以“诗里写青春,手里舞流年”为题,表明观点。开篇以诗意的语言亮明对诗歌的认识,接着援引材料,从分析材料入手提出问题,进而说明背诵诗歌的意义,并讲明“诗歌源自于生活”,“诗歌是生活的升华”,表明“背诵古诗文的意义是不需要质疑的”这一观点。文章结构完整,语言流畅,很有文采,值得思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