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3 ,大小:665KB ,
资源ID:542828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4282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山东省淄博市部分学校2020届高三6月诊断考试(二模)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山东省淄博市部分学校2020届高三6月诊断考试(二模)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1、部分学校高三阶段性诊断考试试题历史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先秦寓言中,凡言及愚蠢可笑之事,多冠以“宋人”,如拔茁助长、守株待兔,并进而形成了一种特殊

2、的文化现象。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A. 宋国人思维同化B. 先秦诸子的影响力C. 寓言文学的特点D. 周灭殷的特殊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西周灭商之后,将商朝遗民分封于宋,因此先秦寓言中愚蠢可笑之事多冠以“宋人”,这对于周的统治者而言可以强化其政权合法性,D正确;寓言故事并不一定是真有其事,因此不能由寓言故事判定宋人思维同化,排除A;寓言故事和先秦诸子之间的思想并无关联,而且先秦诸之并未专门针对宋国,排除B;寓言文学具有讽刺意味,批判性较强,但是寓言文学这些特点并题干现象的原因,排除C。2.西汉名臣丙吉起自狱法小吏,“后学诗礼,皆通大义,及居相位,上宽大,好礼让”;名臣黄霸少学律令,后“从夏

3、侯胜受尚书,力行教化而后诛罚”,终以循吏闻名。两人的经历反映了汉代A. 儒学独尊地位已经确立B. 呈现儒法思想的结合C. 儒学助推官吏能力提升D. 法家思想不符合潮流【答案】B【解析】【详解】丙吉起自狱法小吏,后来学习儒家经典礼诗,黄霸少学律令,后来师从夏侯胜,学习儒家经典尚书,前者上宽大,好礼让,后者以循吏闻名,由此说明汉代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相结合,B正确;通过题干无法判断儒学的地位,排除A;题干只反映了两人的思想经历,其行政能力是否提升,以及提升是否由学习儒学所得都难以得出,排除C;根据“力行教化而后诛罚”可知,法家思想在当时是符合时代需要的,排除D。3.公元780年,杨炎推行两税法,在税

4、收分配制度中采取了“两税三分”的原则,即中央派十余名特使分赴各州核定各州两税定额,再将定额划分为上供、送使(节度使留用)、留州三分。这一举措A. 解决了安史之乱遗留问题B. 加剧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危机C. 建立了新的国家预算体系D. 增强了地方的自主性积极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采取了两税三分的原则”“将定额划分为上供、送使(节度使留用)、留州三分”等信息可知,唐代中后期两税法实行三分制,并且地方税收支出仅需由中央对其进行定额管理,说明这时期建立了新的国家预算体系,C项正确;安史之乱遗留问题主要体现在藩镇割据,而材料内容无法解决安史之乱的遗留问题,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代中

5、后期两税法实行三分制,建立了新的国家预算体系,一定程度上缓和中央与地方在财政上的矛盾,不会加剧中央政府的财政危机,B项错误;材料所述措施使地方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合法的财政收支自主权,能够刺激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因此“增强了地方的自主性积极性”的表述没有准确体现材料措施的作用,D项错误。4.宋代帝王不再以注重功业的“皇帝”和象征君权神授的“天子”等称谓相标榜,而是流行用与“洒家”“农家”“医家”等相类似的“官家”,“官家”成为宋代帝王的专有称谓。这说明宋代A. 注重功业的皇帝观流行B. 世俗化的倾向加强C. 君权神授的天子观淡化D. 民间行为影响皇权【答案】B【解析】【详解】宋代帝王抛开与功业

6、、神权相关的称谓,用类似“洒家”等民间常用的称谓,自称“官家”,说明宋代世俗化的倾向加强,B项正确;宋代帝王“不再”注重功业的皇帝观,A项错误;“君权神授”的天子观淡化不符合材料主旨,C项错误;材料只分析了宋代帝王的称谓,不能说明民间行为影响“皇权”,D项错误。5.下图为明朝徽州地区部分乡村纠纷处理方式比例图。这反映了A. 民间风俗和习惯对基层社会治理发挥决定作用B. 基层社会矛盾体现出明代阶级矛盾十分尖锐C. 国家法与习惯法在基层治理中相互配合与交融D. 明朝徽州地方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已失效【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明朝徽州地区部分乡村纠纷处理方式比例图”可以看出多数纠纷是“经

7、乡村各种调停和仲裁解决”和“提起诉讼后经调停和解解决”,真正“提起诉讼后经地方官裁定解决”的较少,说明民间纠纷多数由基层治理中根据习惯法处理完毕,只有难以处理的才经过诉讼由国家法裁定解决,体现了国家法与习惯法在基层治理中相互配合与交融,故选C;民间风俗和习惯也是以法律为基准的,不能说风俗习惯起决定作用,A错误;基层社会的矛盾不能说就是阶级矛盾,B错误;D说法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6.明清时期土地交易更为频繁,下表是有关明清时期民间土地买卖类型的材料。由此可知,当时A. 租佃关系与契约关系盛行B. 土地高度集中现象严重C. 土地所有权变更灵活多样D. 土地的市场化程度较高【答案】D【解析】【详

8、解】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民间土地买卖类型有“活卖”“找贴”“绝卖”等,并且有着不同的买卖方式,说明当时土地买卖市场化程度较高,故选D;租佃关系是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与材料的土地买卖不同,与材料内容不符,A错误;材料显示土地买卖,没有体现高度集中,B错误;不管怎样买卖,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权仍然是土地私有制,C错误。7.有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该学者A. 掩饰了列强侵略的本质B. 认为战争爆发有偶然性C. 旨在批评清政府的顽固D. 揭示了战争爆发的根源【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结

9、合所学可知列强发动侵略战争的根源是获得原料产地和消费市场,以“贸易扩张”掩盖列强的侵略本质,A正确;战争爆发都是有预谋的,即使有偶然的,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必然性,B错误;材料说法掩盖了侵略本质不是批评清政府的顽固,C错误;爆发战争的根源是获得原料产地和消费市场,材料没有体现,D错误。8.甲午战前,中国出现一股君民共主的政治思潮,陈炽、郑观应等人主张设议院、议员由选举产生,“凡国家大政方针,由议员根据民意议论利害得失,再上呈君主定夺”。这股思潮A. 未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B. 为维新运动创造了条件C. 植根于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D. 旨在抵制暴力革命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甲午战前

10、,中国出现一股君民共主的政治思潮”可知郑观应等人认为设立议院,实行选举,君民共同来治理国家,是一种初步的君主立宪制度,虽然有一定的局限,但为维新运动探索了道路,创造了条件,故选B;中体西用主要学习器物,材料学习制度,A错误;材料内容与民族工业无关,排除C;材料内容与暴力革命无关,排除D。9.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说:“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黄遵宪信中的“新约”A. 打破了闭关锁国的局面B. 使清政府成为了列强的统治工具C. 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D. 反映了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的转变【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

11、料“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可知是日本割占台湾,使东南失去了屏障;“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是日本在通商口岸开始工厂,影响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由此可知黄遵宪的“新约”是马关条约,标志对中国的侵略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即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的转变,故选D;A是南京条约的影响,B是辛丑条约的影响,C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影响,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0.1903年,陈独秀认为人民群众是“草野愚民”,“每喜从同,恶德浊流,惰力甚大”。1920年,他则认为“今日的世界,不是资本家创造出来的,乃是数千年来劳动者创造出来的”,“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这一变化反映了A. 马克

12、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B. 知识界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C. 民主与科学观念深入人心D. 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1903年时候陈独秀对人民群众是持蔑视态度;1920年陈独秀认为资本主义应该被抛弃,认识到创造世界的是工人,认识到工人阶级的重要性,联系所学可知陈独秀在五四运动后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故选A;材料体现陈独秀对人民群众的认识,不能表示知识界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过于绝对化,B错误;1919年以前主要宣传民主与科学,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五四运动标志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11.下图为194

13、1年在南京成立的中央储备银行发行的中储券。该券可与法币进行兑换,曾在华东、华中和华南等汪伪统治区大量流通。该券发行的目的是A. 封锁敌后根据地的经济B. 掠夺沦陷区的物资财富C. 加强国统区的经济统制D. 扰乱解放区的金融秩序【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41年在南京成立的中央储备银行发行的中储券”可知是南京汪伪政权发行的伪币,汪精卫政权通过中储券在华东、华中和华南等地流通,达到在中国沦陷区进行经济侵略,掠夺资源,故选B;中储券在汪伪统治区,与A无关,排除;汪伪政权不是国统区,不是解放区,CD错误。12.自1956年以后,“雇工”几近在中国绝迹。改革开放后关于“雇工”问题,1979年

14、中央规定“不准雇工”,1981年变为“雇工不能超过8个”,到了1987年则去掉对雇工数量的限制。该变化A. 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B. 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国有企业改革C. 使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地位得以确立D. 为私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改革开放后,中央政府逐渐放宽了对“雇工”的限制,这有利于私营经济的发展,为私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故D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错误;题干信息反映的是政府对“雇工”的政策变化,与国有企业改革无关,故B错误;题干信息没有涉及非公有制经济的地

15、位,故C错误。13.罗马法规定,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具有欺诈故意的行为,或者是因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这体现出罗马法A. 道德意识的法律化B. 重视维护社会稳定C. 已经形成完备体系D. 具有形式主义特征【答案】A【解析】【详解】因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罗马法批判不讲诚信等不道德的行为,是道德意识的法律化。故A项正确;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罗马法提倡善意和诚信,不是重视维护社会稳定,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罗马法形成完备体系和具有形式主义特征,排除CD。14.史学界关于文艺复兴的起源,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这反映A. 历

16、史解释与历史事实难以统一B. 角度和立场影响历史认识C. 历史评价方式具有多样性特点D. 历史认识取决于时代变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史学家对文艺复兴的起源有“经济因素说”、“政治因素说”和“文化因素说”,是从不同的角度妒忌文艺复兴起源的认识。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出是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去认识历史的,即角度和立场影响历史认识,故选B;历史事实是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要对历史人物和事件作出准确的功能性定位,即有什么用问题,二者是可以统一的,A错误;历史评价是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作出蕴含褒贬的态度,不能说存在多样性,C错误;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研究视野的扩展,历史认识越

17、来越客观,而不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D错误。15.下图是德皇威廉二世贪婪地吞食世界的漫画,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主要是基于德国A. 企图建立世界霸主地位B. 民族矛盾的不断加深C. 经济得到了跃进性发展D. 延续了军国主义传统【答案】C【解析】【详解】漫画中德皇威廉二世要吞食世界,实际上反映的是德意志帝国对全球侵略扩张的野心,出现这种野心是因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德国经济高速发展,超过英法,成为世界第二,即经济得到了跃进性发展,成为扩张的主要原因,故选C;材料问的是原因,A是目的,排除;B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军国主义传统是要吞食世界的一个历史根源,对外扩张以建立在强大的经济基础上的,不是主要原因

18、,排除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3分,第19题14分,共55分。16.旧唐书与资治通鉴都有关于“玄武门之变”的记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唐高祖武德九年,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长孙无忌等于玄武门诛之。甲子,立为皇太子,庶政皆断决。建成、元吉,实为二凶。中外交构,人神不容。运属文皇,功成守正。善恶既分,社稷乃定。后晋刘煦旧唐书材料二 立嫡以长,礼之正也。既而为群下所迫,遂至蹀血禁门,推刀同气,贻讥千古,惜哉!夫创业垂统之君,子孙之所仪刑(效法)也,彼中、明、肃、代之传继,得非有所指拟以为口实乎!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1)

19、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刘晌与司马光对“玄武门之变”的不同态度,并结合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评析。(2)研究“玄武门之变”时,你如何看待旧唐书与资治通鉴的史料价值。【答案】(1)态度:刘煦持赞赏(理解、同情、肯定等也可)态度。司马光持否定态度。评析: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换频繁,统治者大都通过政变上台,旧唐书迎合了时局的需要。北宋时期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儒家伦理道德和忠孝观念的影响,便于统治者寻找借鉴、吸取教训。(2)皆属官修史书,是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与权威性的文献类史料。官修史书受时代的影响,政治性强,不一定完全反映客观史实。须与其他史料印证。【解析】【详解】(1)态度:根据“建成、元吉,实为二凶。

20、中外交构,人神不容”可以看出刘煦持赞赏态度。根据“遂至蹀血禁门,推刀同气,贻讥千古,惜哉”可以看出司马光持否定态度。评析:根据所学可知,刘煦是后晋时代的人物,其处于五代十国时期,当时政权更换频繁,统治者大都通过政变上台,旧唐书迎合了时局的需要。根据“北宋司马光”可知,其处于北宋时期,当时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再加上儒家伦理道德和忠孝观念的影响,司马光这样评价便于统治者寻找借鉴、吸取教训。(2)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从二人皆属官修史书,是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与权威性的文献类史料。同时指出官修史书受时代的影响,政治性强,不一定完全反映客观史实。须与其他史料印证。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95

21、1年,中央财委着手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开始实行,边实行边编制,1957年底各项指标超额完成。此后,除了1963年至1965年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之外,我国还先后编制执行了发展国民经济的九个五年计划。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家将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2006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十一五”(20062010)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五年规划的性质和作用: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要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22、职责的重要依据。据王家云、杨成敏新中国制定实施“五年计划”的审视等以“一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为例,对“国家将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作出合理的解释。【答案】对“国家将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的历史解释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从一五计划方面作答角度1:背景:新中国初期工业基础薄弱,国民经济恢复;帝国主义孤立与封锁;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角度2:内容与特征:指令性计划;单一公有制;优先发展重工业角度3:成就与不足: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展开;计划经济体制也存在一定局限。(2)从十一五规划方面作答角度1:背景:改革开放深化,综合国力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经济全球化。角度2:内容与特征:战

23、略性规划;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市场在资源分配中的关键作用;政府职能转变。角度3:成就: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推进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对“国家将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的历史解释可从两个角度展开。一方面可结合所学分析一五计划开展的背景、内容、特征及影响。另一方面可分析十一五计划开展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再根据材料“首次提出五年规划的性质和作用: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的信息,进行概括与总结,即可得出较为合理的解释。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834年,英国国会通过济贫法(修正案),史称“新济贫法”。

24、主要内容有:接受救济的人应给予一种比独立的劳动者低的生活标准。在全国兴建济贫院,严格禁止对有工作能力的人提供济贫院之外救济,进入济贫院要经过严格审查。所有的受救济贫民必须被关进济贫院或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受助者必须接受三个苛刻条件:承认接受救济是不体面的、个人的人生自由要受到限制、失去政治权利。据丁建定英国新济贫法制度的实施及其评价等(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英国1834年新济贫法制度的特点。(2)英国的新济贫法自问世以来,人们对其实施效果的评价和争论一直没有间断。有历史学家认为新济贫法或其中的部分内容是“残忍的”,也有历史学家认为新济贫法是“有益的”。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答案】(1

25、)立法保障;政府设置救济机构;院内救济且资格审查严格;监狱式管理,强制劳动;救济条件苛刻,侵犯人权。(2)【答案一】观点:新济贫法或其中的部分内容是“残忍的”。理由:新济贫法加重了对劳动者的压迫盘剥,易激化社会矛盾;侵犯人权、丧失政治权利;体现了对贫穷的漠视与冷淡。答案二】观点:新济贫法是“有益的”。理由:新济贫法把救济与就业相结合;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民的生活困难;降低了济贫支出;适应了工业革命的发展。【答案三】观点:新济贫法或其中的部分内容既有“残忍”之处,也有“有益”之处理由:新济贫法加重了对劳动者的压迫盘剥,易激化社会矛盾;侵犯人权、丧失政治权利;体现了对贫穷的漠视与冷淡。同时也应该看到

26、新济贫法缓解了贫民的生活困难;降低济贫支出;适应工业革命的发展等方面也产生了积极影响。【解析】【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英国国会通过济贫法(修正案)”来看,这有着立法的保障;依据材料“在全国兴建济贫院”来看,政府设置了专门的救济机构;依据材料“进入济贫院要经过严格审查”来看,实行院内救济且资格审查严格;依据材料“必须被关进济贫院或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来看,实行监狱式管理,强制劳动;依据材料“承认接受救济是不体面的、个人的人生自由要受到限制、失去政治权利”来看,救济条件苛刻,而且侵犯了人权。(2)【答案一】依据济贫法制度中对接受救济人民的审查、救济条件等方面来看,新济贫法加重了对劳动者

27、的压迫盘剥,易激化社会矛盾;从救济条件来看,侵犯人权、丧失政治权利,体现了对贫穷的漠视与冷淡。因此,新济贫法或其中的部分内容是“残忍的”。【答案二】依据材料中救济的方式来看,新济贫法把救济与就业相结合,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民的生活困难,降低了济贫支出,适应了工业革命的发展。因此,新济贫法是“有益的”。【答案三】依据以上两点来看,新济贫法在加重了对劳动者的压迫盘剥,激化社会矛盾,侵犯人权的同时,也缓解了贫民的生活困难,降低济贫支出,适应了工业革命的发展。因此,新济贫法或其中的部分内容既有“残忍”之处,也有“有益”之处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资本主义发展不同阶段的周期特征与增长特征表(16

28、个国家的算术平均数)摘编自高峰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演变材料二 正如天体一经投入一定的运动就会不断地重复这种运动一样,社会生产一经进入交替发生膨胀和收缩的运动,也会不断地重复这种运动。而结果又会成为原因,于是不断地再生产出自身条件的整个过程的阶段变换就采取周期性的形式。摘编自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0年作为第二、三阶段分界点的理由,并简析第三阶段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状况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世界现代史的相关知识,论证材料二的观点。(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答案】(1)理由:1950年资本主义经济基本恢复,进入黄金发展时期。原

29、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西欧与日本的崛起。(2)水平三:能结合材料信息从三个角度进行论证。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实运用准确,史论结合,相关论证充分合理。角度1:观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呈现周期性波动或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周期性爆发。角度2:结合1929-1933年大萧条、20世纪50-70年代资本主义发展黄金时期、20世纪70年代滞涨危机等史实对观点进行论证。角度3:总结升华,如指明经济危机发生根源或发生的必然性。水平二:能结合材料信息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证。观点较为明确,史实运用基本准确,相关论证基本合理。水平一:能结合材料信息进行论证。阐述相

30、关史实基本准确,论证较为合理。示例:观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呈现周期性波动。论证:1929-1933年经济危机和二战对资本主义经济造成巨大破坏,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指标呈现下滑趋势。二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20世纪50-70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进入黄金时期,经济指标呈上升发展。1973年开始的滞涨危机,使资本主义国家再次受到重创,经济停滞。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推动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但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导致资本主义发展呈现周期性波动的特征。【解析】【详解】(1)理由:根据表格的经济数据看出,1950-1973的GDP、人均GDP、非住宅固定资本存量、出口量都远

31、远超过1913-1950年,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基本恢复,进入黄金发展时期。原因:结合所学,可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西欧与日本的崛起等角度分析总结。(2)根据“社会生产一经进入交替发生膨胀和收缩的运动,也会不断地重复这种运动”,可拟出观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呈现周期性波动。论证:结合所学可知,可从1929-1933年经济危机和二战对资本主义经济造成巨大破坏,二战后至20世纪50-70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进入黄金时期,1973年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涨危机等史实进行说明。最后总结,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存在,导致资本主义发展呈现周期性波动的特征。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