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5 ,大小:194.50KB ,
资源ID:542794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42794-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252(人民版必修1).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252(人民版必修1).doc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二章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秦)王朝,从(公元前221 )年到(公元前207 )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当秦汉王朝成为东方文明中心的时候,欧洲的文明中心是(古罗马)。随着( 丝绸之路 )的开辟,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开始影响世界,世界优秀的文明成就也逐渐传入中国。第一节 秦朝的统治重点难点: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秦朝因暴政迅速灭亡也给后世留下了深刻教训。因此,本课学习的重点是秦统一的条件和历史意义、秦朝

2、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本课学习的难点是分析、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考点一 秦的统一1、列举秦统一的历史条件:客观条件:A、社会基础(根本):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民族之间、地域之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B、人民愿望:春秋战国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C、诸侯争霸,局部统一主观因素:秦国具备了完成统一的历史条件A、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国富兵强,实力超过其他国家B、秦王赢政的雄才大略,广泛搜罗任用外来人才,部署统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2、列举秦统一过程中的四件大事A自公元前230至前221年,先后灭掉东方六国。B修灵渠,统一越族地区(见25页注解)C加强对西

3、南地区的统治D击退匈奴,取得河套地区,修筑万里长城3、秦统一的历史意义什么?(结束局面、奠定基础、提供条件)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战乱局面,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秦的统一,对后世影响大:)4、灵渠:秦始皇修灵渠的目的是(统一岭南),灵渠沟通了(湘 )水和( 漓 )水,将哪两大水系联系在一起(珠江和长江),灵渠位于(广西兴安),是世界现存的古老人工运河之一。它的开通,便利了(中原和岭南)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有利于当地的农业灌溉。(可联系春秋战国时期

4、的水利工程)对秦始皇攻打越族的评价,应着重于(有利于越族地区的开发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5、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修筑的目的是:(为了抵御匈奴南下,巩固北方边防),秦始皇命(蒙恬)主持修筑。起止点: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对修长城的评价:A、长城对抵御游牧民族骑兵的进攻,起到一定作用,保证了中原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B、长城的修筑,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赋予智慧和独创性的见证,是人类文明的一份宝贵遗产C、但长城也在一定程度上隔绝了中原人民与北部少数民族的往来,不利于民族融合;也是秦朝暴政的内容之一,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社会经济和生产的发展,导致了阶级矛盾激化6、秦朝的疆域:东临(大海)

5、,西到(陇西),南濒(南海),北抵(长城一带)。(秦的疆域,对后世影响大)读教材26页秦朝疆域插图,秦朝对地方的管理方式是实行(郡县制),其中今东北辽宁地区的直接管辖的机构是(辽东郡的设置)(注意对比唐朝时期对东北直接管辖的区域的不同),对蒙古高原(原匈奴居住地)的管辖的事件是(九原郡的设置),秦朝在今两广地区设置(象郡、桂林郡、和南海郡)(对这些边疆地区进行管辖的问题联结:读教材43页,后来汉武帝时期先后在西南夷地区设郡;汉朝时期在两广地区的南越设南海等九郡)考点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以(咸阳 )为都城,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

6、家。1、秦制定了哪些加强中央集权的制度?其影响如何?内容:政治上(哪三条)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颁布秦律经济上(哪四条)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修驰道文化上(哪三条)书同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影响:积极方面:A、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C、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巩固发展国家的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消极方面:通过皇帝的专制统治,大大加强了统治力量,使人民的处境恶劣。2、概述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中央是三公九卿制,地方是郡县制)中央

7、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的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的是(御史大夫),管理军事的是(太尉),负责下达皇帝诏令的是(丞相),负责国家监察事务的是(御史大夫 ),以下设诸卿,分掌政务;地方废除(分封制 ),推行(郡县制 )。县以下设(乡和里)等基层行政组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和诸卿及郡县长官)的产生方式是(皇帝任命制)取代了原来的官吏(世袭)制。秦始皇实现中央集权、达到绝对皇权的主要手段是(通过皇帝控制官吏任免权来实现)专题归纳:秦、唐、北宋、元、明、清中央官制分别是什么?(自己写上:75页、101页、112页、123页、129页)3、(秦始皇)参照六国律令

8、,制订颁布了秦律。结合教材27页中间一段小字,概括秦律特点,分析秦律的实质及影响特点:法律周密,涉及内容广泛,体现了法家思想,严刑酷法实质:秦律是秦朝封建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地主阶级的意志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具有进步性,对后世封建律令的制订也很有影响。但过于严酷,容易激化阶级矛盾,成为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阅读教材27页材料: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史记请回答:(1)你同意材料中的观点吗?为什么?(2)秦律有何特点和影响?参考答案:(1)不同意。因为在秦统一前,六国就有律令,秦律就是参照六国律令制订的。(2)法律周密,涉及内容广泛,体现了

9、法家思想,集中体现了地主阶级的意志,对后世律令的制订产生了重要影响。明成祖时期制订大明律,分析大明律的特点、实质是什么?(答案自己写一遍)3、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文化措施中实现了几个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 )能够实现这些统一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国家的统一 )秦始皇时期通令全国使用的标准字体是(小篆),另外后来社会上又流行一种更加简易的字体是(隶书 )。(书法专题连接64页: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曹魏的钟繇,开始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这是汉字书法的一种进步。)秦朝的统一货币有哪两种(黄金和铜钱 )?统一货币的主观动机是什么(加强统治)?秦朝征发赋税的依据是什么(按土地的多少)?秦

10、的货币样式(圆形方孔钱)被后世统治者所沿用。货币专题连接:81页:隋朝仍铸(五铢钱),唐朝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的是(唐高祖),从此,(开元通宝)成为唐朝通用的货币。唐以后历代货币,都以它为范式4、秦始皇时期封建国家统治人民的根本制度是什么(户籍制度)?汉朝是如何承袭并发展的?( 发展成为编户齐民制度)。秦始皇修弛道的目的是(控制广阔的国土,加强统治),区域是东达燕齐,南抵吴楚(隋文帝修的两条弛到道是什么?68页插图)4、()指出秦朝时期儒家的命运(焚书坑儒);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 )对儒学进行了发挥,他倡导的儒学的核心是(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此后儒家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封建社会的正

11、统思想);东晋( )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将道教变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唐朝)时期儒家思想影响到东亚国家,设立学校教授儒学的国家是( ) ;宋代的理学是以( )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明代科举考试仅从四书五经中命题,从而使儒家思想统治得到进一步强化5、秦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教育方面采取的措施是什么?(由官府举办,严禁私学,实行愚民政策 )教育专题连接:()概述我国教育的发展变化(内容及作用)(1)(20页)春秋时期:孔子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只允许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使平民的子弟也有受教育的机会。这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起了

12、积极作用。(2)(28页)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规定教育由官府举办,严禁私学,实行愚民政策。违背了教育发展规律,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3)(48页)西汉时期:西汉时董仲舒提出,应当建立太学等学校,用儒家经典作为教育内容。(4)(71页)唐朝时期:唐太宗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作官联系起来,有利于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76页)(5)(104页)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期:重新编撰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考试成就优秀者,可直接作官,以资鼓励。这就使学校变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运用:法家的观点是什么?秦始皇是如何实践法家思想的?法家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人们应按现实的需要进行政

13、治改革,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实行法治。法家的这些学说为秦始皇所采用,确立了皇权至高无上和建立了一套中央集权制度,并以严刑酷法镇压人民的反抗,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考点三 秦末农民战争1、秦末农民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秦的暴政 )?秦末农民战争的具体原因是什么(A、徭役繁重 B、刑罚严酷 C、赋税沉重 D、土地兼并严重 )?以上具体原因中哪一条是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结果(D )。2、公元前(209)年,(陈胜 )、(吴广 )领导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在( 大泽乡 )爆发了(即今安徽宿州),不久在(陈 )建立张楚政权(今河南淮阳)。陈胜、吴广先后

14、被部下杀害后,由(项羽 )、(刘邦 )等人领导的起义军继续进行反秦斗争,直到最终推翻秦朝统治。3、秦末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有哪些?A、历史地位的角度:中国历史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B、秦朝角度:推翻了秦朝的统治。C、后代汉朝角度:沉重打击地主阶级的统治,迫使后来的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他们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汉初“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D、农民的角度:起义的首创精神,为历代农民树立了榜样。第五节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教材框架2.重点难点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秦汉时期,边疆少数民族分布广泛。中原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虽然时战时和,但民族间的交

15、流和交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各族人民共同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因此,本课学习的重点是两汉与匈奴、西域的关系。本课学习的难点是正确评价中国古代史上民族间的战争。重要知识点分解两汉时期我国北方、东北、南方、西南、西北的少数民族分别是什么?两汉政权是如何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管理的(西域、西南夷、百越等地区)?(秦朝是如何加强对边疆地区管理的?唐朝又是如何加强对边疆地区管理的?元朝?明朝?) 民族:北方匈奴、乌桓和鲜卑,东北的夫余,南方的越族,西南夷和西北的西域各族管辖: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东汉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管辖西域汉武帝时,先后在西南夷地

16、区设郡,有利于当地社会发展汉武帝时,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进行有效管辖一、匈奴的兴衰1、排列匈奴兴衰过程中的几件大事、选择秦汉之际,统一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并形成强盛奴隶制国家的是(匈奴)(秦统一后出击匈奴,夺回河套一带,并修筑长城抵御匈奴,在河套地区设九原郡)后来匈奴内部混战不已,其中归附汉朝的一部是(呼韩邪单于),哪一皇帝(汉元帝)将宫女王昭君作为公主远嫁给他。概述昭君出塞的重大意义(参考:客观上促进和加强了匈奴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匈奴与汉族的友好和团结,巩固了塞北与中原的统一。也可参照教材41页最下面)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向汉称臣,与汉人杂居;北匈奴退居漠北,仍

17、威胁中原、河西和西域。东汉前期派兵出击北匈奴,北匈奴政权瓦解,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最后解除。2、汉初对匈奴采取什么政策?为什么?汉武帝时期对匈奴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结果如何?汉元帝时期对匈奴政策是什么?为什么?汉初,采取和亲政策,并进行贸易往来。原因:汉初国力有限汉武帝:对匈奴进行军事反攻,战争政策。原因:国力强盛,为了保护中原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反对掠夺。结果:匈奴受到重创,被迫迁徙漠北汉元帝:和亲政策。因为呼韩邪单于一部归附汉朝,为了加强两族的友好关系。诗云:“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此诗赞颂什么?你如何看待西汉时期汉族与匈奴族的关系

18、?赞颂出塞和亲的王昭君。(2分)汉初,经济凋蔽,急待恢复经济,巩固政权,无力对匈奴作战,故采取和亲政策。(2分)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具备反击匈奴的条件,故汉武帝三次派兵攻打匈奴,并取得决定性胜利,使西汉北部边境得以安定。(2分)元帝时又将昭君出塞,赢得了北部边境的和平景象。(1分)西汉在处理与匈奴的关系时,有战有和。尽管双方曾经常发生战争,但两族人民却保持着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和”始终是汉和匈奴关系发展的主流。(3分)3、 秦汉时期打败匈奴的著名将领有哪些?结合史实分析汉武帝反击匈奴胜利原因及历史意义。将领:蒙恬(秦代)、卫青和霍去病(西汉)、窦固和窦宪(东汉)汉武帝反击匈奴胜利原因:汉

19、武帝时,西汉王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为反击匈奴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卫青、霍去病等西汉将士的英勇善战;反击匈奴符合北部人民的愿望。胜利意义:对匈奴作战的胜利,解除了匈奴对西汉北部边境的威胁,保护了中原的经济文化;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其他少数民族免遭匈奴贵族的奴役和掠夺。因此,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符合各族人民的利益,具有积极意义。二、张骞通西域阅读教材42页插图,a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未达到出使目的,但获得大量有关西域的资料,同时也向西域各国介绍了汉朝的情况。(司马迁称这次出使为“凿空”):b.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西域诸国纷纷派使者回访,汉朝与西域终于

20、建立了友好关系。1.西域的范围:古代西域一般是指我国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的地区。注意古今地名对比2. 张骞通西域的目的是什么?简述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意义目的:联络西域攻打匈奴意义:西域交通畅通后,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中原同西域乃至更远地区之间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促进了西域社会进步,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促成当时世界上的几大文明在这里汇聚加强了中央政权与西域的政治联系,为西域最终归属中央政权奠定了基础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3、中央政府在新疆地区最早设置的管理机构是什么?列举中央政府在西北地区设置的管理机构还有哪些?一问,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二

21、问:唐朝时期唐太宗设置安息都护府,统辖高昌故地。武则天时由置北庭都护府,管辖西突厥故地,后与安息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4、阅读教材43页材料:细君公主居乌孙时写道: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汉书此段材料客观显示出汉朝时同乌孙也实行了什么政策?(“和亲)”5、东汉汉明帝时,班超开始经营西域,东汉政府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管辖西域,西域同内地的联系日益密切。三、西南夷和百越汉朝时,将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数十个语言不同、风俗各异的少数民族统称为“西南夷”。汉朝时,将华东、华南地区的众多越人部落总称为“百越”,其中,温州一带的越人称为东越,两广地区的越人称为南越

22、。1、汉武帝时,先后在西南夷地区设郡。东汉时,这些地区重新并入汉朝版图。2、汉武帝时,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进行有效的管辖。结合史实说明两汉时期民族交往的主要形式政治上:和亲(汉高祖、汉元帝与匈奴的和亲;汉武帝时期细君公主与乌孙的和亲等);少数民族臣附于汉朝(匈奴中的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东汉初年南匈奴向汉称臣);战争(对匈奴的战争);互派使臣(与西域各国的交往)经济上,开设互市(如,汉与匈奴的互市)文化上,生产技术和经济文化交流(如,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两族的生活)阅读秦汉时期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原因及影响(点拨: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掌握这一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

23、特点、原因及其影响,有利于加强对这一时期历史特征的把握)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主要指汉民族政权与匈奴、越族和西域各族的关系,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是:第一,中央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如秦始皇平定南越后,设三郡进行管理;汉武帝在西南地区设郡县,西汉在西域设西域都护等;第二,加速了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如秦开发珠江流域,匈奴开发蒙古高原等;第三,促进了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和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如中原技术传到边疆地区,两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等。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一是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经济文化发展;二是统治者采取了有效政策,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影响: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促进

24、了我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同时,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也带动了对外关系的发展,如“丝绸之路”的开辟等。第六节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教材框架重点难点两汉时期,国家强大,社会经济文化诸方面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对外交往频繁,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开始影响世界,世界优秀的文明也逐渐融入中国固有的文化。因此,本课学习的重点是两汉时期对外交往发达的原因和中外交往的主要史实。本课难点是理解中外交流的相互影响。知识点分解 两汉时期积极开展对外交往,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突破了东亚的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阅读理解两汉时期对外关系发达的原因1.两汉时期,国家统一,经

25、济文化发展,为对外交往奠定了基础。2.两汉时期,一些统治者采取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促进了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3.丝绸之路的开辟,为中外交往提供了有利的条件。(1)张骞出使西域开通的丝绸之路,成为连接东西两大文明的陆上交通要道。(2)汉武帝以后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水路沟通了东西文化圈之间的联系。阅读两汉时期,同中国交往的国家或地区有哪些?有东亚的日本、朝鲜,南亚和东南亚越南等国,中亚和西亚诸国,欧洲的大秦。一、与东亚、东南亚的关系(1)与朝鲜的关系(阅读、选择)政治交往:两汉时,朝鲜半岛的三韩多次派人赴汉,会见汉武帝和东汉光武帝,双方联系加强。经济文化交流:辰韩引进中国先进文化,被称为“秦韩”

26、;朝鲜的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铁制品等输往朝鲜。(2)与日本的关系(阅读、选择)政治联系:汉武帝时,日本通过朝鲜半岛派使来汉;东汉时,日本“奉贡朝贺”,光武帝赐以“印绶”。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丰富了日本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3)与越南的关系(阅读、选择)两汉时,中越经济文化交流密切,越南的象牙、犀牛、珍珠等输往中国;中国的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在越南推广。汉代生活方式和文化受中国影响最大的国家是(朝鲜)二、丝绸之路(在汉代,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开始了走向世界的历程。)丝绸之路1、丝绸之路的含义汉武帝时期逐渐形成的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

27、道,因主要贸易的货物是丝和丝织品(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故称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辟者是(张骞)2、丝绸之路开辟的条件汉朝国力强盛,丝织业发达张骞通西域,沟通了汉与西域的关系西域都护府的设置3、依据45页插图指出丝绸之路的路线、地处丝绸之路两端的国家、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到达中亚和印度半岛,再经中亚、西亚,到达欧洲。两端的国家:西端的大秦(古罗马,在今地中海地区);东端的唐朝(西汉时期,通往西域的道路都经过河西走廊,出玉门关、阳关后分为南北两道,之后的会合处是今天的(喀什),丝绸之路的出发地是(长安)重要意义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中国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

28、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在两汉时期的对外交往中,中国文化在向外辐射的同时,中国人民也吸取和借鉴了其他各国的文明。结合史实说明两汉时期,中国的铜镜、漆器等工艺品以及铁制生产工具传到朝鲜;铁器、铜器、丝帛传到日本;铁犁牛耕、水利工程技术传到越南;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中国从朝鲜越南引进了土特产品和珍奇动物,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三、与中亚、西亚、欧洲的往来1、与中亚、西亚往来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西亚大国安息利用陆上丝绸之路与汉朝频繁交往;利用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与大

29、秦之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的国家是(安息),安息即几天的(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2、与欧洲的关系(1)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最远行至波斯湾。后来大秦将目标转向海上,间接与中国进行丝绸贸易。(2)166年,大秦安敦王朝的使者到达东汉,这是正史中关于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史实记载在后汉书中阅读教材46页材料:(大秦)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瑇瑁,始乃一通焉。 后汉书请回答:(1)大秦与汉朝为什么长期不能直接往来?(2)为了双方的直接往来,汉朝和大秦王朝各做了哪些努力?(3)“始乃一通”开始于哪一年?参

30、考答案:(1)因为安息居中阻隔,企图控制中国与大秦的交往,自己坐收转手贸易之利。(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沿岸。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到达东汉。(3)166年。汉朝时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大,开始走向世界。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说明上述论断,并简要分析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政治方面:与朝鲜、日本往来密切,东汉光武帝还赐给日本倭奴国王一枚“汉倭奴国王”的金印;东汉时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加强了与西亚的友好往来;166年大秦安敦王朝从海道来东汉。经济方面:中国的冶金等技术传入朝鲜、日本;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传入西亚和欧洲,中西商贸关系发展起来。文化方面:汉朝先

31、进的科技文化远播亚欧地区,并对东方文化产生重大影响。(6分)原因:汉朝时封建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科技水平居世界前列;当时统治者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4分)第七节 秦汉时期的文化教材框架重点难点秦汉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这种大发展是国家统一,社会经济发展,各民族联系加强,对外交往发展等多方面的原因促成的;同时,这种大发展,也是对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本课学习的重点是分析总结秦汉文化发展的原因和影响,掌握这时期突出的文化成就。本课学习的难点是分析、理解秦汉文化的特点。知识点:阅

32、读理解秦汉文化发展的原因秦汉封建大一统的局面和经济的发展,为秦汉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秦汉时期,中国境内各民族的交流和对外的频繁交往,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秦汉强有力的政策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如秦始皇统一文字等秦汉时期,继承并发展了先秦的优秀文化。结合史实说明秦汉文化的突出特点和历史地位统一与多样性有机结合,秦“车同轨,书同文”,汉“独尊儒术”,各民族文化蓬勃发展。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中亚、印度文化随丝绸之路传入中华,秦汉文化也广泛外传。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造纸术、九章算术等领先于世界。气势恢弘,如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史学巨著史记等,享誉世界。一、先进的科学技术1、简述秦汉时期在天

33、文历法、数学、医学、造纸领域的成就(1)天文历法西汉: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制订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公认为世界最早。东汉:科学家张衡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他发明的可以遥测地震发生方向的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2)数学:成书于东汉的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3)医学: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医学文献,它奠定了我国医学理论基础。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东汉“神医”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东汉“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4)

34、造纸术: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西汉时已经有了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人称“蔡侯纸”(该纸原料易得,造价低廉)。2、造纸术发明和改进的重大意义发明和改进: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西汉时已经有了纸。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该纸原料易得,造价低廉。意义: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4世纪起,造纸术传到朝鲜、后来又传到越南和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后来经阿拉伯逐步传到非洲与欧洲为人类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外传情况见教材48页插图)(到了哪一朝代,纸的产量大增,逐渐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60

35、页魏晋南北朝时期)3、秦汉文化成就斐然,许多成就居于世界先进行列。秦汉时期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哪些领先世界的成就?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最早;九章算术中的许多算术命题和解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东汉著名医学家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二、思想哲学与宗教1、哲学(1)哲学发展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出现唯心论和唯物论的斗争(2)两汉时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家是谁?哲学观点分别是什么?唯心主义哲学家董仲舒和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董仲舒对儒学加以发挥,使其处于统治地位:认为天和人息息相

36、关,皇帝要依照天意行事。他倡导的儒学核心是“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从而使儒学带有神学倾向。王充的唯物论思想:王充批判神学的唯物论思想主张体现在论衡中:认为万物由元气构成,元气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反对天人感应和有神论,认为精神依存于形体;他还从无神论出发,反对厚葬,提倡节俭。(3)列举战国到南北朝时期我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及其哲学观点(自己写上)战国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子:21页 自然有自己的规律,星坠日食,刮风下雨,春生夏长,是自然的正常现象,具有唯物思想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东汉无神论思想家王充:49页 论衡中对神学展开批判:认为万物由元气构成,元气是

37、一种客观的物质。反对天人感应和有神论,认为精神依存于形体,人死不为鬼;他还从无神论出发,反对厚葬,提倡节俭。南朝时期反佛思想家范缜:63页 在神灭论一书中,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体存在,精神就存在;形体死亡,精神也就死亡。 神灭论的地位是:神灭论的反佛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的重大发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臣闻天之所大奉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致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

38、(吉祥之意)应诚而至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妖孽生矣。此灾害所由起也。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天道,自然也,无为;如谴告人,非自然也六经之文,圣人之语,动言天者,欲化无道,惧愚者之言。论衡谴告材料三: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死而精气灭。能力精气者血脉也,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论衡论死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观点?(2)材料二、三反映了王充的什么思想主张?(3)如何看待这两种思想的历史影响?答案:(1)天人感应的思想。自然界的灾异和祥瑞是天对人君的谴责和嘉奖,人不能违背天意。(2)天道自然,无感知能力;精神依存于形体,鬼神是不存在的。(3)董仲舒维护专

39、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和社会稳定,有其适应时势的一面,但助长封建迷信泛滥。王充打击了当时盛行的迷信妖异学说,树立了唯物主义鲜明旗帜,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2、宗教形成新格局(选择)(1)两汉时期宗教新格局是什么?佛教传入,道教产生(2)概况外部宗教传入:(西汉)末年,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内地;东汉明帝派使臣到西域求佛法并请来两位高僧,还在洛阳为他们建造了白马寺。本土宗教产生:东汉时,民间流传的神仙方术与道教学说相结合,形成了道教,太平经是当时道教的主要经典。3.史学成就巨大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至汉武帝年间的历史,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东汉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

40、代史,叙述了西汉一朝的历史。阅读教材49页材料: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请回答:(1)材料体现了司马迁怎样的治学方法和目的?(2)司马迁编著的史记有何特点?参考答案:(1)对历史传说和民间轶闻,结合历史发展进程进行考证,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其治学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既体现了他宏大的治学理想,又体现了历史学的重要社会功能。(2)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社会全貌;书中体现了进步的历史观,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文学成就。4.文学新成果:两汉文学,以(赋和乐府诗)最为突出。赋作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兴起于两汉,其特点是讲究排比、散文韵文并用,词藻华丽。代表作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的赋现实感强,篇幅较短,代表作有班固的两都赋等。汉代诗歌,以(乐府)为代表5.艺术成就辉煌:秦兵马俑是中国雕塑艺术的珍品;东汉成都的说唱俑和洛阳的杂技俑造型生动活泼;秦汉的砖瓦、瓦当极具艺术价值。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彩绘帛画是汉代艺术的珍品;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艺术性强。- 15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