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市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一次综合练习语文学科测试20183一、本大题共8小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丝绸之路的概念自19世纪末提出之后,就成为东西方交通的代名词。许多研究者认为,陆上中西交通可能很早就存在,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前,欧亚大陆东西方之间在农作物和家畜方面就已经有了交流。东方的粟通过今天的新疆等地传入西方,而驯马、小麦等从西方传入中国,重要的传播路线就是后来所称的丝绸之路。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出于匈奴军事威胁、谋求和平发展的目的,派张骞出使西域,从此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是沟通长安和罗马,横贯亚、非、欧的贸易通道和文化走廊。自开通西域后,汉朝在这里设立了
2、西域都护府、西域长史府等行政管理机构,护中华帝国与域外的交往。唐代有以安西大都护为核心的“安西四镇”等军政建置,还在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城修筑城堡。这些措施对于保护中西陆路交通、保障经济利益、巩固西北边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丝绸之路上长期的商贸往来、频繁的出使求法,极大地丰富了中原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使人们接触到异国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以及语言、服饰、艺术等,“胡帽”“胡乐”“胡旋舞”等曾在长安盛极一时。中外文化的交流也造就了中原人们宽广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丝绸之路还促进了沿途各国的人口增长,以及商业、医药、手工业及畜牧业的繁荣发展。中华古老的文明、繁盛的都市、广阔的疆域,
3、吸引了众多周边国家前来朝觐、学习。当时的长安已成为照亮西方的国际性大都市。中华文明得到广远的传播,故而有学者称这条丝绸之路为文化“大动脉丝绸之路的发展以唐代中期的安史之乱为分水岭,在此之后,西北陆路长期受阻。明朝永乐之后,中国在西北方向采取守势,退嘉峪关自保,丝绸之之路至此彻底衰落。当然,这期间奥斯曼帝国的崛起,阻断了东西方的交通,使丝绸之路不再像以前那样畅通了。(取材于肖小勇、傅梦孜、高建新的相关文章)材料二丝绸之路还有一条海上通道。一取认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发展于唐宋、兴盛于元明,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国家实行海禁政策导致其逐渐衰弱。“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受多种时代因素的影响与
4、制约,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航海技术。汉代中国人之所以能踏开“海上丝绸之路”,关键在于掌握了帆舵配合的季风航海术。到了隋唐,随着中外交往的繁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的航海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当时航海者的远洋地文知识和具有航路指南性质的记载都更加丰富,对远洋季风规律的掌握与应用,也愈趋娴熟。宋元发达的航海技术,促进“海上丝绸之路”进入繁荣发展阶段。宋元航海术最重要的突破体现在全天候磁罗盘导航和大洋天文定位技术方面。随着航迹推算对测向定量化的要求,单纯的“揆南北”的“指南浮针”与由天干、地支组成的二十四向方位盘组合起来,演进成“磁罗盘”。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从一地航行到另一地的转向针位点集合技
5、术,形成了“定向行船”所依赖的航路指南。海员们还掌握了通过观测天体(特别是北极星)的高度,来判定船的地理位置(主要是南北位移)的天文定位技术,从而使航迹推算的船位误差得到了关键性的修正。明初,郑和航海术将“海上丝绸之路”推进到一个空前辉煌的历史阶段,出现了举世闻名的郑和船队七下西洋的盛景。郑和航海术主要体现在集航用海图与航路指南于一身的郑和航海图上。郑和航海图不但对广大西太平洋与北印度洋航区标注了具体的地理位置,还对沿途景物进行了写实性的描绘,而且对沿途的导航物与碍航物,如山峰、岛屿、浅滩、礁岩、港口等进行了标识。图中还出现了具有航迹推算与修正技术意义的针路系统,并吸收运用了其他航海者的先进仪
6、器与导航方法,将之与中国传统的量天尺观测技术结合,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横渡印度洋的过洋牵星系统。(取材于孙光圻的相关文章)材料三“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是我国继承和发扬古丝绸之路精神,结合时代背景和世界大趋势,提出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它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合作原则,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创造了一种新型国际合作模式。“一带一路”涉及世界60多个国家,44亿人口,GDP规模超过21万亿美元,建立了以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世界性新兴大市场。2017年,我国“一带一路”建设进入全面务实合作的新阶段,取得明显成效。
7、贸易投资合作继续深化。2017年,我国与沿线国家贸易额达7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8%,增速高于全国外贸增速3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43万亿元人民币,增长121%,进口31万亿元人民币,增长268%;我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144亿美元,在沿线国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1443亿美元,同比增长145%。重大项目扎实推进。东非铁路网起始段肯尼亚蒙内铁路竣工通车,中老铁路首条隧道全线贯通,中泰铁路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匈塞铁路、卡拉奇高速公路等项目进展顺利。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等成为“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的典范。自贸区建设取得突破。我国与格鲁吉亚、马尔代夫签署自贸协定,与摩尔多瓦、
8、毛里求斯正式启动自贸协定谈判,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取得积极进展。对外援助效应提升。我国启动“共筑援助之桥,畅通一带一路”行动,落实了多项重大援助举措,积极为沿线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开办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举办专题培训班,帮助受援国增强自主发展能力。“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助推中国梦的实现,还助力沿线国家实现现代化,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一带一路”合作所产生的辐射效应,必将超越某一国家、某一区域,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造成深刻影响。(取材于高峰、王晓易的相关文章)1.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西方交流早于张骞开通西域时期B. 汉唐政府
9、重视丝绸之路有军事目的C. 包容的心态造就了中外文化的交流D. 丝绸之路使中华文明得到广远传播2.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丝绸之路兴衰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它的兴盛与国家政治密切相关 B. 安史之乱是其衰落的根本原因C. 明朝西域政策与汉唐不尽相同 D. 它的衰落与奥斯曼的崛起有关3. 根据材料一,下列诗句不能体现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项是A. 西方有六国,国国愿来宾。B.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C. 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D.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4. 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材料一的“消弭”:“弭”的读音为mB. 材料二的
10、“娴熟”:“娴”为形声字,从女,闲声C. 材料二的“揆南北”:“揆”在文中是测定(方向)的意思D. 材料二的“天干、地支”:“天干、地支”此处用来表示方位5.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汉代航海者已经掌握了帆舵配合的季风航海术B. 隋唐时期,具有航路指南性质的记载更加丰富C. 宋元时期,航迹推算的船位误差得到关键性修正D. 明朝郑和的过洋牵星系统是中国传统技术的结晶6. 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影响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因素的一项是A. 国家海禁政策# B. 认识自然水平C. 天体星辰星座 D. 航海导航技术7. 根据材料三,下列对“一带一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继承发扬了古丝绸
11、之路精神B. 广大发达国家是合作的主体C. 有助于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D. 产生了多个方面的辐射效应8. 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为世界发展贡献了哪些中国智慧,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 C 2. B 3. D 4. A 5. D 6. C 7. B 8. 古代中国创造了陆上丝绸之路,打通了中国与西方的沟通,传播了中华文明;古代中国还创造了“海上丝绸之路”,推进了航海技术的发展;今天的中国创造了“一带一路”新型国际合作模式(或:建立了以发展的世界性新兴大市场)【解析】1. 试题分析:C项,因果颠倒,材料一说的是“中外文化的交流也造就了中原人们宽广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点睛:本题考查
12、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2. 试题分析:B项,“根本原因”不当,原文说的是“丝绸之路的发展以唐代中期的安史之乱为分水岭”。由原文“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出于匈奴军事威胁、谋求和平发展的目的,派张骞出使西域,从此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丝绸之路”可知A项正确;由原文“明朝永乐之后,中国在西北方向采取守势丝绸之
13、之路至此彻底衰落”可知C项正确;由原文“奥斯曼帝国的崛起,阻断了东西方的交通”可知D项正确。3. 试题分析:D项,诗句出自杜牧的过华清宫,描写华清宫所在地骊山的景色。诗人从长安“回望”的角度来写,犹如电影摄影师,在观众面前先展现一个广阔深远的骊山全景:林木葱茏,花草繁茂,宫殿楼阁耸立其间,宛如团团锦绣。“绣成堆”,既指骊山两旁的东绣岭、西绣岭,又是形容骊山的美不胜收,语意双关。与“东西方文化交流”无关。4.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性比较强,既考查到了字音的识记,又考查到字义和文化常识。解答时可逐项排查,找到答案。A项考查字音的识记能力,“消弭”诗读音为“xio m”,意思是清除、消除某些不好的事情
14、。B项考查造字法,C项考查字义,D项考查文化常识,结合原文可知这三项是正确的。5. 试题分析:D项,“中国传统技术的结晶”不当,原文说的是“吸收运用了其他航海者的先进仪器与导航方法,将之与中国传统的量天尺观测技术结合,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横渡印度洋的过洋牵星系统”,由此可知,过洋牵星系统不是中国独创的。6. 试题分析:C项无中生有,材料二中没有依据。由“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国家实行海禁政策导致其逐渐衰弱”可知A项正确;由“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航海技术”可知B项正确;由“当时航海者的远洋地文知识和具有航路指南性质的记载都更加丰富”可知D项正确。 7. 试题分析:B项不当,原文说的是“建立了以广大发展中国
15、家为主体的世界性新兴大市场”。由原文“是我国继承和发扬古丝绸之路精神,提出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可知A项正确;由原文“我国与沿线国家贸易额达7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8%,增速高于全国外贸增速36个百分点”可知C项正确;由原文“重大项目扎实推进”“自贸区建设取得突破”“对外援助效应提升”可知D项正确。8.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可通读全文,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出相关信息,再进行概括即可。如,由材料一“是沟通长安和罗马,横贯亚、非、欧的贸易通道和文化走廊”,可总结出中国古代创造了陆上丝绸之路沟通中西,传播了中华文明;由材料二“丝绸之路还有一条海上通道”可总结出海上丝绸之路的贡献;由材料三可总结出今天
16、中国“一带一路”的贡献。二、本大题共6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达乎死生之分,则利害存亡弗能惑矣。故晏子与崔杼盟而不变其义。延陵季子,吴人愿以为王而不肯。孙叔敖三为令尹而不喜,三去令尹而不忧。皆有所达也。有所达则物弗能惑。荆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次非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袪衣,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孔子闻之曰:“夫善哉!不以腐肉朽骨而弃剑者,其次非之谓乎?”禹南省,方济乎江,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
17、主。禹仰视天而叹曰:“吾受命于天,竭力以养人。生,性也;死,命也。余何忧于龙焉?”龙附耳低尾而逝。则禹达乎死生之分也。天固有衰歉废伏,有盛盈坌息;人亦有困穷屈匿,有充实达遂,此皆天之容物理也。古圣人不以感私伤神,俞然而以待耳。晏子与崔抒盟。其辞曰:“不与崔氏而与公孙氏者,受其不祥!”晏子附而饮血,仰而呼天曰:“不与公孙氏而与崔氏者,受此不祥!”崔抒不说,直兵造胸,句兵钧颈,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则今是已!”晏子曰:“崔子!子独不为夫诗乎!诗曰:恺悌君子,求福不回。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子惟之矣。”崔抒曰:“此贤者,不可杀也。”罢兵而去。晏子之仆将驰,晏子抚其仆之手曰
18、:“安之!毋失节!疾不必生,徐不必死。”晏子可谓知命矣。命也者,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人事智巧以举措者不得与焉。故国士以义为之决而安处之。白圭问于邹公子夏后启曰:“践绳之节【1】,匹士之志,三晋之事,此天下之豪英。以处于晋,而迭闻晋事。未尝闻践绳之节、匹士之志,愿得而闻之。”夏后启曰:“以为可为,故为之;为之,天下弗能禁矣。以为不可为,故释之;释之,天下弗能使矣。”白圭曰:“利弗能使乎?威弗能禁乎?”夏后启曰“生不足以使之,则利曷足以使之矣?死不足以禁之,则害曷足以禁之矣?”故贤主使不肖以赏罚,使贤以义。使其下也必义,审赏罚,然后贤不肖尽为用矣。(取材于吕氏春秋知分)注:【1】践绳之节:正直之士
19、的节操。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人亦有困穷屈匮 穷:困厄B. 直兵造胸 造:制造C. 而迭晋事 迭:多次D. 审赏罚 审:慎重地10.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达乎死生之分 其孰能讥之乎B. 故晏子与崔抒盟而不变其义 不与崔氏而与公孙氏者C. 俞然而以待耳 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D. 不与公孙氏而与崔氏者 古之学者必有师11.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有所达则物弗能惑到达某地,事物就不能看清楚了B. 则今是已那么现在就是你生命终结的时刻了C. 疾不必生,徐不必死快了不一定就能活,慢了不一定就会死D. 然后贤不肖尽为用矣12. 下
20、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孙叔敖通晓义理,为官和离任都不会受到情绪的干扰。B. 禹通晓生死之义,但是面对黄龙,依然十分害怕死亡。C. 白圭认为“正直之士的节操”是天下最杰出的事情之一。D. 文章结尾指出贤主应用赏罚的方式役使“不肖”之人。13. 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生不足以使之,则利曷足以使之矣?14. 请从“次非”“晏子”中任选一人,概述其面对生死考验时的做法,并谈谈你对这种做法的认识。【答案】9. B 10. D 11. A 12. B 13. 丢掉宝剑能保全自己,我哪里会舍不得宝剑呢!生存都不能够用来驱使他,那么利益又怎么足够用来驱使他呢? 14.
21、示例一:对两蛟夹绕船只,必死无疑的状况,临危不惧,刺杀蛟龙,保全了性命。我认为,勇于面对强敌的做法值得学习。面对外界的凶险,与其害怕、逃避,不如放手一搏,这样才能战胜强敌,闯过险境,得以生存。示例二:晏子面对武力逼迫、富贵诱惑,宁死不屈,不改变自己的言论,陈述自己不会用邪曲、迂回之法而保全性命。我认为这种宁死不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它告诉我们即使面临生死考验,也不能随意改变自己的志向,要做到“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解析】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B项,“直兵造胸”,“造”如解释为“制造”,则与语境不合,从文中来看,第
22、五段说“崔杼不说,直兵造胸,句兵钩颈”,意思是“崔杼很不高兴,用矛顶着他的胸,用戟勾住他的颈”,“造”应解释为“到,达到”,今天也有“造访”之说。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
23、释前后词。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D项,两个“者”都是指“的人”。A项,“达乎死生之分”,“乎”是介词,相当于“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其孰能讥之乎”语气词,表疑问,吗。B项,“故晏子与崔杼盟而不变其义”,“与”是连词,和;“不与崔氏而与公孙氏者”,“与”是动词,亲附。C项,“俞然而以待耳”,“然”是助词,的样子;“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然”是代词,这样。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
24、,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本题中,比如“乎”,两个句子中“乎”的位置截然不同,故用法也不同,“乎”放在动词之后,一般相当于“于”,放在句末一般是语气词,放在形容词后是形容词词尾,解释为“的样子
25、”。1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首先浏览句子,看有无特殊句式,有无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以及通假之类的词语,然后分析所给的译文。A项,“有所达则物弗能惑”,“达”,通晓;“物”,外物;“惑”,使动用法,使迷惑。这句话是说“通晓义理,那么外物就不能使之迷惑了”,选项把“达”“惑”理解错误。B项,“则今是已”,“则”,那么;“是”,代词,这个时刻;判断句。C项,“疾不必生,徐不必死”,“疾”,快;“徐”,慢;“不必”,古今异义,不一定。D项,“然后贤不肖尽为用矣”,“然后”,古今异义,这样以后;“贤”,形容词做名词,贤德之人;“为
26、”,表被动,被。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以”,连词,表目的,来,用来;“全”,保全;“余奚爱焉”,宾语前置句,应为“余爱奚焉”,“奚”,疑问代词,什么,此处是指“宝剑”,“爱”,舍不得,吝惜。这句话可直译为“丢掉宝剑来保全自己,我还吝惜什么呢”。第二句中,“不足”,不能够;“使”,驱使;“则”,那么;“曷”,怎么。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从次非晏子中任选一人,概述其面对生死考验时的做法,并谈谈你对这种做法的认识”,这
27、是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首先到文中圈出“次非”和“晏子”面对生死考验时的做法,然后进行概括,最后谈自己对此的认识。如“次非”,文章第二段从次非与船上之人的对话可知,两条蛟龙绕船人是必死无疑的,但次非“攘臂袪衣,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面对强敌,不退避,不躲藏,迎难而上,放手一搏,这种精神值得学习。如“晏子”,文章第五段写晏子面对武力的逼迫和富贵的诱惑宁死不屈,不改变自己的言论,这种宁死不屈、不改变自己志向的气节值得我们学习。文言文参考译文:通达事理的人,通晓死生之义。通晓死生之义,那么利害存亡就不能使之迷惑了。
28、所以,晏子与崔杼盟誓时,而不改变自己遵守的道义。延陵季子,吴国人愿意让他当王而他却不肯当。孙叔敖几次当令尹并不显得高兴,几次不当令尹也并不显得忧愁。这是因为他们都通晓(义理)啊。通晓(义理),那么外物就不能使之迷惑了。楚国有一个叫次非的人,在干遂那得到了一把宝剑。他回来的时候坐船渡长江,到了江心,有两条蛟龙从两边缠绕住他乘坐的船。次非对船工说:“你是否见到过两条蛟龙缠绕住船,龙和船上的人都能活命的?”船工说:“没有见过。”次非捋起袖子,伸出胳膊,撩起衣服,拔出宝剑,说:“我至多不过成为江中的腐肉朽骨罢了,如果丢掉宝剑能保全自己,我哪里会舍不得宝剑呢!”于是跳到江里去刺杀蛟龙,杀死蛟龙后又上了船
29、,船里的人全都得以活命。孔子听到这事以后说:“好啊!不因为将成为腐肉朽骨而丢掉宝剑的,大概说的就是次非吧!”禹到南方巡视,在渡江的时候,一条黄龙把他所乘的船驮了起来。船上的人都大惊失色。禹仰脸朝天感慨地说:“我从上天接受使命,尽力养育人民。生,是事物固有的特点;死,是命中注定。我对龙有什么害怕的呢?”龙伏下耳朵垂下尾巴游开了。这样看来,禹是通晓死生之义的。天本来就有衰微、亏缺、毁弃、隐伏,有兴盛、盈余、聚积,生息;人也有困顿、窘迫、贫穷、匮乏,有充足、富饶、显贵、成功。这些都是天包容万物的原则。古代的圣人不因自己的私念伤害神性,只是安然地对待罢了。晏子与崔杼盟誓。崔杼的誓词说:“不亲附崔氏而亲
30、附齐国公室的人,必遭祸殃!”晏子低下头含了口血,仰起头向上天呼告说:“不亲附齐国公室而亲附崔氏的人,必遭祸殃!”崔杼很不高兴,用矛顶着他的胸,用戟勾住他的颈,对晏子说:“如果你改变你说的话,那么我可以与你共同享有齐国;如果你不改变你所说的话,那么现在就是你生命终结的时刻了!”晏子说:”崔子,你难道没有学过诗吗?诗中说:和悦近人的君子,不以邪曲求福。我难道能够以邪曲来求福吗?你考虑考虑这些话吧!”崔杼说:“这是一个贤德的人,不可以杀死他。”于是崔杼撤去兵器离开了。晏子的车夫要赶马快跑,晏子按着车夫的手说:“安稳点,不要失去常态!快了不一定就能活,慢了不一定就会死。”晏子可以说是懂得天命了。天命啊
31、,是不知为什么会这样但最终却这样了。靠耍聪明来做事的人,是不能领会这些的。因此国家杰出的人,按照义的原则决断,安然地对待它。白圭向邹公子夏后启问道:“正直之士的节操,平民百姓的志向,三家分晋的事情,这些都是天下最杰出的。因为我住在晋国,所以屡次听到晋国的事情,不曾听到过正直之士的节操、平民百姓的志向,希望能听您说一说。”夏后启说:“认为可以做,所以就去做,做了,天下谁都不能禁止他。认为不可以做,所以就不去做,不去做,天下谁都不能够驱使他。”白圭说:“利益也不能驱使他吗?威严也不能禁止他吗?”夏后启说:“就连生存都不能够用来驱使他,那么利益又怎么足够用来驱使他呢?连死亡都不足够用来禁止他,那么祸
32、害又怎么足够用来禁止他呢?”因此,圣明的君主用赏罚役使不肖之人,用道义运用贤德之人。贤明的君主自己的臣属一定要根据道义,慎重地施行赏罚,这样之后,贤德之人和不肖之人就都能为自己所使用了。三、本大题共4小。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答张十一【1】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2】闲开艳艳花。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注释:【1】本诗写于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2】踯躅:即羊踯躅花。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描绘了山水空净,猿鸣声声,人烟鼎盛,一派繁华美好的景象。B. 额联“竞”字写出了筼筜蓬勃生
33、长,“闲”字写出了羊踯躅悠然开放。C. “未”字统领“报”与“知”,诗人慨叹自己未报君恩,不知会死于何地。D. 尾句中“斗”同“陡”,本句的意思是诗人顿时感觉头发白了一多半。16. 本诗首联调动了视觉与听觉写景,下列诗句不含这种写法的一项是A.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B.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韦应物登楼寄王卿)C.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春怨)D.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戎昱桂州腊夜)17. 南涧中题写于柳宗元被贬之后。这首诗与答张十一所表达的贬谪之情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南涧中题(节选)柳宗兀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孤生易为感,失
34、路少所宜。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18.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韩愈之文长于针砭时弊,师说讽刺了当时在士大夫之间耻于相师的风气,“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小石潭记写于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 ”,表达了他在潭边的所见所感。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词人遥想三国时周瑜“ ,谈笑间, ”,抒发了壮志未酬的感慨。白居易被贬江州,作琵琶行,“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 。”琵琶女的技艺与身世,令他感慨颇深。【答案】15. A 16. C 17. 相同点: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被贬之后的忧愁、痛苦。(答思念友人、失
35、路不得志亦可分)不同点:韩诗表达出“未报恩波”的不甘,诗人流露出仍想有所作为的情感(或:韩诗有短暂的欢愉)。柳诗则主要表达了孤寂无人知的痛苦(或:柳诗表达了对后人有一点期许的感情)。 18.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解析】15. 试题分析:A项,“人烟鼎盛,一派繁华美好的景象”有误。“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意思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清澈得以见到江底的沙粒,两三户人稀疏坐落在山中,悲伤哀怨的猿啼声处处可听。勾画出阳山地区的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递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淡淡几笔,生动地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点睛:本题
36、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16. 试题分析:A项,“喧”写的是喧闹声,是从听觉的角度写景;“莲动”写的是看到莲花晃动,是从视觉的角度写景。B项,“砧杵”是写听到捣衣声,是从听觉写景;“荆榛寒雨中”是看到的景象。C项,“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意思是说庭院空旷寂寞,春天景色行将逝尽;梨花飘落满地,无情无绪把门关紧,只写
37、了看到的景象, “梨花满地”是从视觉角度写景,没有写“听觉”。D项,“晓角”是写早晨的号角声,从听觉角度写的;“孤灯落碎花”则是看到的景象,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的,故答案应为C项。17.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比较两首诗的思想情感,解答时可分别分析两首诗的思想情感,然后比较,找出异同。答张十一功曹是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的诗作,通过描写景物,抒发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愤慨。诗的前半部分写景。首联生动地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颔联是作者为前面一联的冷落景象又点缀了一些鲜艳、明快的色彩,增添了些许春天的生气。诗的下半段叙事抒情,颈联蕴含着诗人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
38、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尾联写得委婉曲折,写愁不说愁,只说霜毛陡加,至于何以至此,尽在不言之中。南涧中题是柳宗元于柳州刺史任所作,略可代表柳宗元之谪居心态。全诗以记游的笔调,写出了诗人被贬放逐后忧伤寂寞、孤独苦闷的自我形象。节选部分着重抒写诗人由联想而产生的感慨。诗人自述迁谪离京以来,神情恍惚,怀人不见而有泪空垂。人孤则易为感伤,政治上一失意,便动辄得咎。如今处境索寞,竟成何事?于此徘徊,亦只自知。以后谁再迁谪来此,也许会理解我这种心情。诗人因参加王叔文政治集团而遭受贬谪,使他感到忧伤愤懑,而南涧之游,本是解人烦闷的乐事,然所见景物,却又偏
39、偏勾引起他的苦闷和烦恼。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的题型,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要注意下列字词的正确写法:卑、盛、谀、凄、怆、邃、纶、樯橹、涯、沦、逢、曾。四、本大题共6小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地气重凝每天,我们第一件事往往是关注天气,也经常问别人“今天天气怎么样”,很少有谁问“今天地气怎么样”。人立天地间,天气有阴有晴,看得见、触得着,地气却不然。不过,小时候,记忆最深的就是跟伙伴们满地追逐、摔跤、捏泥人、弹琉璃球小伙伴们个个壮得像小牛犊,很少生病,家长们说:“多亏吃了土、接了地气。”
40、那个年代各家兄弟姊妹都不少,父母照顾不过来,才让孩子一个个疯跑疯玩。孩子们也不知因衣服脏了、破了,挨了多少骂。现在的孩子们就没那么幸运,想接触点泥土或玩玩我们玩过的游戏,几乎是一种奢望。衣服和手掌稍微有点脏,家长就会立马给冲洗干净,甚至还要专门消毒。“让孩子接触地气”,现在的年轻家长也很难认同。我的一位同事,孩子经常生病,只好把孩子的奶奶从乡下接进城里照看孙子。奶奶照看孙子自然会用心尽力,这一点不容置疑。可儿媳却对老太太有些“怨言”,原因就在于老太太经常带着孙子到楼下的空地上玩耍,因而儿媳与老太太产生分歧。老太太说:“让孩子晒晒阳光、吃吃地气,就不生病了。我的几个孩子都是这样带大的。”“孩子见
41、土长得壮”“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这些老话,虽然很多人耳熟能详,可老太太说不出科学依据,只得退让作罢。记得早些年下地劳作,长辈都要求必须先把鞋脱了,“地是通人性的,不能用鞋踏。如果踏了,地就喘不动气,庄稼就不爱长啦”。被耕种过的土地、有人住的地方,才会沉淀凝聚地气。地气旺人气,人与自然齐生共荣添灵气。地气伴随春天醒来,既让人耳目一新,还会渗入无色无形的空气,让你听到、嗅到、感觉到。她用这些方式告诉我们,她的脚步敏捷而轻盈,她的美丽无处不在。开春的大地仿佛有一种声音,隐隐约约,丝丝传到耳畔听不清,道不明。侧耳谛听,隐约的,不是风滑过树梢,也不是管弦丝竹的余音噢!那分明是地气在蠕动!她从遥远的土层深处
42、传导而来。当布谷鸟的歌声在田野上空倏然滑过,冰凌刚刚消融的土地,被地气一熏,身子松软,山冈上立刻“草色遥看近却无”。盛夏时节,悠悠的地气被正午火辣的阳光照射,愈发炎热而强烈,灼烤的大地和路面上升腾起一阵阵、一波波的热浪,清晰可见,那正是我们平日看不到的地气!稔熟的秋天,地气被丰收的声音和味道浸润着,揉搓着,搀扶着,扩散着,丰厚而饱满;冬天,地气聚敛,谦卑地覆盖起季节的浮躁,偶尔会在避风的山沟、泉旁,飘逸为白色的雾气,时隐时现几分朦胧与神秘。眼下城市摊大饼般地成长,许多人反而感觉无处生存。从农村走进城市,天天奔走在宽敞平坦的柏油路上,觉不到泥土的珍贵和芳香。在城里生活久了,整天脚踏水泥路,穿梭于
43、高楼大厦,总觉得自己无根无落、越来越轻,好像要飘浮起来一般。城市日益增高的水泥森林、鸣笛穿梭的汽车、雾霾升腾的味道,渐渐掏空人们的心灵,感到上不着天、下不触地,没了降落、抵达和栖息的地方。许多人由向往城市的繁华,转向抗拒甚至恐惧城市的繁华,喜欢鸡鸣狗盗的乡村、雨后泥土的清香、遍地庄稼的田园风光。一句话,那是怀想和留恋大自然的天然地气的纯正。地气是大地母亲呼出的气息。大地厚重地载着万物,天空任我们思绪驰騁。俗话说:“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今年清明节我回到故乡沂蒙山区那个小山村时,正赶上乡亲们赶着牛、扛着农具下地耕种。我陪老父亲来到自家菜园地,脱掉皮鞋,双脚插进故乡松软潮湿的土
44、地时,一股凉爽的气息瞬间传遍全身,身心被地气抚浸润和包围,顿感缕缕慈爱与温暖,神清气爽。过去听说,长久躺在病床上的老人,需要下床走走,接接地气,才能逐渐康复。地气究竟是什么?记得我爷爷曾说过:“开春吸几口新鲜空气,炒盘第一刀韭菜,喝碗新剜野菜熬的粥,人就气血畅通,就接上地气了。”说得深些,农具上没有手印,手掌上没有血泡和老茧,对粗苯的农具就没有感觉、没感情,对百姓也不会动情、不会有真情。吃着农家粗茶淡饭,熟知那一长串鲜活而简单的人和事,才理解土话里深藏的含义,才会打开内心的玄机。脚下粘过多少泥浆,心中就积淀多少真情嘛。假若韭菜、麦苗都分不清,地瓜、土豆都不认识,蒲公英、苦菜、荠菜、车前草都叫不
45、出名,就不可能真懂民情和乡事。没有“土气”,也就接不上地气。真心话是在心窝里暖出来的、焐出来的,用情用心才会接收到地气、扛得起风雨。这与每粒种子破土之前,都先憋着劲往下扎根、先接通地气是一个理儿。尊天道,守地理,就是信仰自然规律。季节正在翻页,新的生命与梦想又在深厚新鲜的土壤里孕育着嫩芽苞(取材于厉彦林地气重凝)19. 下列文中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不容置疑 B. 耳熟能详C. 耳目一新 D. 鸡鸣狗盗20.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认为自己小时候比孩子幸运,因为那时能满地追逐,能够经常接地气。B. 人与自然齐生共荣,这体现在有人住的地方就会凝聚地气,而地气又
46、能够旺人气。C. 第段划线句用拟人的手法写出自己太长时间没有与土地接触后的无着无落之感。D. 文章结尾句用诗意化的语言描绘了土地对新生命与梦想的孕育,充满美好与希望。21. 第段分别描写了地气春夏秋冬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22. 文中多次强调要“接地气”。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如何才能做到“接地气”。23. 论语中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样,民众就会背着孩子来归附,“焉用稼?”这与地气重凝中第段划波浪线的句子观点是否矛盾?请谈谈看法。24. 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接地气”的人物,下列对这些人物形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47、. 红楼梦中的刘姥姥来自社会下层,农村生活孕育了她精于又朴实善良的复杂性格。B. 边城中的爷爷淳朴厚道,对孙女翠翠充满无尽的爱,是边城小镇茶峒纯朴民风的代表。C. 故乡中的闰土,少年时朴实活泼,成年后却麻木寡言,只能用精神胜利法自我麻醉。D. 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扎根于黄土地,勇于担起责任,带领乡亲办砖厂一起发家致富。【答案】19. D 20. C 21. :春天:隐约、温热(蠕动);夏天:炎热、强烈;秋天:丰厚、饱满,冬天:谦卑、朦胧(聚敛)。 22. 要和土地多接触;耕种土地时要尊重土地、爱惜土地,让人与土地齐生共荣;要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天然地气的纯正;(I)要用情用心深人农家生活,懂民情和
48、乡事;要信仰自然规律。 23. 示例一:矛盾,我同意孔子的观点。为政者应注重用“礼”、“义”、“信”来引导百姓,而不是亲自去耕种。社会应有合理分工,为政者的主要职责是治理国家,让百姓更好地知礼、崇义、守信,两不是去耕种土地。示例二:不矛盾,我认为两者应该结合。一方面,为政者要用“礼”、“义”、“信”来引导百姓;另一方面,为政者也应该懂得稼穑之苦。这样,才能深入体验百姓生活,懂得百姓疾苦,从而更好地进行治理。 24. C【解析】19.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文中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成语的运用。考生应先理解成语的意思,然后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D项,“鸡鸣狗盗”,指微不足道的本
49、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文中说的是“喜欢鸡鸣狗盗的乡村、雨后泥土的清香”,此处是说“乡村的生活”,应为“鸡鸣狗吠”,意思是“鸡啼狗叫彼此都听得到。比喻聚居在一处的人口稠密”。A项,“不容置疑”,不允许有什么怀疑,表示论证严密,无可怀疑。文中说“奶奶照看孙子自然会用心尽力,这一点不容置疑”,使用正确。B项,“耳熟能详”,听得多了,能够说得很清楚、很详细。文中说“这些老话,虽然很多人耳熟能详”,使用正确。C项,“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令人感觉到很新鲜。文中说“地气伴随春天醒来,既让人耳目一新”,使用正确。20.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这
50、是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比较多,如内容的概括、手法的分析、语言的品味。考生要明确选项考查的点,然后有针对性的分析。C项,“第段划线句用拟人的手法”错误,不是拟人的手法。所谓“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而“在城里生活久了,整天脚踏水泥路,穿梭于高楼大厦,总觉得自己无根无落、越来越轻,好像要飘浮起来一般”,这本就是写人的感受,何来“拟人”一说?2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第段分别描写了地气春夏秋冬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这是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首先到第四段圈出相关的内容,然后进行概括。如“春天”,“开春的大地仿佛有一种
51、声音,隐隐约约,丝丝传到耳畔听不清,道不明。侧耳谛听,隐约的,不是风滑过树梢,也不是管弦丝竹的余音噢!那分明是地气在蠕动”,春季的地气隐约、温热、蠕动;如“夏季”,“悠悠的地气被正午火辣的阳光照射,愈发炎热而强烈,灼烤的大地和路面上升腾起一阵阵、一波波的热浪,清晰可见”,夏天的地气炎热、强烈;如“秋季”,“稔熟的秋天,地气被丰收的声音和味道浸润着,揉搓着,搀扶着,扩散着,丰厚而饱满”,秋天的地气丰厚、饱满;如“冬季”,“地气聚敛,谦卑地覆盖起季节的浮躁,偶尔会在避风的山沟、泉旁,飘逸为白色的雾气,时隐时现几分朦胧与神秘”,冬天的地气谦卑、朦胧、聚敛。2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中多次强调要
52、接地气。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如何才能做到接地气”,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意的能力。第一段说幼时“跟伙伴们满地追逐、摔跤、捏泥人、弹琉璃球”,第二段写来自乡下的奶奶“带着孙子到楼下的空地上玩耍”,第三段写“早些年下地劳作,长辈都要求必须先把鞋脱了”,这些内容说明“接地气”需要和土地多接触;如第三段“地是通人性的,不能用鞋踏。如果踏了,地就喘不动气,庄稼就不爱长啦”,这是说耕种土地时要尊重土地、爱惜土地,让人与土地齐生共荣;如第五段“怀想和留恋大自然的天然地气的纯正”;如第七段“吃着农家粗茶淡饭,熟知那一长串鲜活而简单的人和事,才理解土话里深藏的含义,才会打开内心的玄机。脚下粘过多少泥浆,心中就积
53、淀多少真情嘛”;如第八段“尊天道,守地理,就是信仰自然规律”,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2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接地气的人物,下列对这些人物形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C项,“故乡中的闰土,成年后却麻木寡言,只能用精神胜利法自我麻醉”错误,从文中来看,闰土的行为是从祖祖辈辈“历史遗传”下来的尊卑有序的等级观念,亦即封建宗法制的儒家主流文化的体现,而闰土叫水生“给老爷磕头”,是将这等级观念继续遗传下去。闰土的身上体现出坚守故土安于现状的一辈辈扎根大地“生于斯死于斯”的传统农民保守的生活和生命观念,这并不是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麻醉。五、本大题共2小
54、题。25. 微写作。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80字。俗话说,“佛争一炷香,人活一口气”。请你结合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六部名著中的一个人物,来阐述对这句话的理解。某中学要举行一场“古诗文朗诵会”。如果让你推荐一篇古诗词或古文,你会推荐哪一篇?请说明推荐理由。请以“春天的声音”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答案】杜甫盛赞李白的诗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自己也十分自负地说“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洲”,他的诗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极尽夸张之能事,一旦诗兴大发之时,豪情便喷薄而出,一泻千里,但又收放自如,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将进酒即为明证
55、。全诗气势雄伟,有如大河奔流,一泻千里;诗情豪迈,言语狂放,却又沉着抑郁,决不悖谬。诗句长短变化,节奏徐疾有度,用典清楚明白,首尾呼应自然,堪称名篇。【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六部名著中的一个人物”来阐述对“佛争一炷香,人活一口气”这句话的理解。首先理解“佛争一炷香,人活一口气”的意思,应是说人要活出尊严,活出精气神;然后从所提供的六部名著中选出一个与这句话相关的人物,分析其表现。如红楼梦中的晴雯,虽然身份低微,但依然保持自己的品性,活出自己的尊严;如边城中的翠翠,如红岩中的江姐、小萝卜头,如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如老人与海中的老人。考生只要能结
56、合人物的表现分析作答即可。(2)试题分析:题干说“某中学要举行一场古诗文朗诵会。如果让你推荐一篇古诗词或古文,你会推荐哪一篇?请说明推荐理由”,首先要选择一篇古诗词或一篇古文,然后陈述推荐的理由。考生可以围绕诗人的品性、作品的特点、传达出的精神气节等几个方面陈述理由。如李白的将进酒,这首诗非常形象的表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在这首诗里,他演绎庄子的乐生哲学,表示对富贵、圣贤的藐视。而在豪饮行乐中,实则深含怀才不遇之情。全诗气势豪迈,感情奔放,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浇愁,抒发了自己的愤激情
57、绪。(3)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以春天的声音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这是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明确写作的对象,“春天的声音”,这就要求考生思考春天有哪些声音,这些声音可以是具体的,如鸟儿的啼鸣,也可以是细微的,需要用心去感知的,如花开的声音、破冰的声音、小草生长的声音然后要明确写作的要求,“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抒情应有载体,要言之有物,不能无病呻吟。26. 作文。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不少于700字。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两位前贤说的名言警句能给你什么启发?请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你注意到身
58、边的变化了吗?你关注到了国家的发展和变化了吗?你还期待生活中出现什么变化?请以“变”为题,写一篇记叙文。【答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是我的国,家是我的家,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题记人们尊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痛恨奴颜婢膝的卖国之辈。这是作为一个国家的人民对祖国的爱戴,就好象绿叶对根的情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保家卫国,我们义不容辞!我剖开历史的长河,沿着长河寻找他残留下来的足迹。好一个“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在兵败被俘后,被囚禁了三年之久。三年里,元臣千方百计的劝他投降,即使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到土牢里劝降,并许以丞相之职,他仍然毫不动摇,反而
59、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将军,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就死,还说什么鬼话!”于是,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慨就义了。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他视死如归。即使山河破碎,身世浮沉,他都义无反顾。1061年,荷兰殖民主义者将贪婪的爪牙伸向了中国台湾。“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于是明末清初,郑成功下定决心赶走侵略军,并亲率2。5万名将士,分乘几百艘战船,浩浩荡荡地从金门出发。永历十六年初,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侵略军头目被迫到郑成功大营,在投降书上签了字。至此,郑
60、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中国神圣领土台湾。也许是天妒英才,郑成功英年早逝,但是他那爱国的灵魂却却永垂不朽!历史的沧桑说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所有爱国者都把祖国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因为他们知道个人的理想、前途和国家的命运是紧密相联的。着名音乐家拉赫玛尼诺夫说过:“如果你失去了祖国,你也失去了自己。”唇亡齿寒,做了亡国奴,连人格、自由都不能保证,还谈什么幸福与个人利益?“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心系祖国,万水千山都是情,天涯海角都有爱,理想自然就在前方,前途也不再渺茫!可如今,我们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威胁,日本觊觎钓鱼岛已久;越南,菲律宾等对南海虎视眈眈
61、。作为中华儿女的我们,此时正应该挺身而出,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我们不需要像司马迁那样“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也无需像岳飞那样“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更不必像王昌龄那样“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我们只需要秉着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是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管前方的路由多么困难,我们都要立志,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儿女最大的贡献。!而且不知从何时开始,电子地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互联网上。而且“问题地图”广泛地存在,甚至在一些部委和地方政府网站上也能发现“问题地图”。这些地图要么是把我国大片领土标到国外;要么是漏绘我国南海诸岛、钓鱼岛、赤尾
62、屿等重要岛屿;要么是把我国领土台湾按独立国家表示或者漏绘台湾岛;甚至错绘我国行政区域界线,擅自发布重要地理标志信息;还把一些敏感的、不宜公开的、甚至是涉及国家秘密的相关信息标注在地图上。如此种种,都是不尊重我国领土主权的表现,我们应该及时指出,并要求立即改正。无论哪个岛屿,只要是中国的土地,都牵动着华夏儿女的情思,都不能抹去!在茫茫人海中,也许我们只是沧海一粟。但是,“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难以至千里”,对整个国家来说我们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我们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一种光荣!“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无论天涯海角,祖国永远在我们心中!
63、【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新材料作文,所给材料是两则名言,这就需要考生先理解这两则名言的意思,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是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话是说“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前者是说国家兴亡与个人的密切关系,后者是从个人的角度来说个人对国家应有的态度和做法。本次作文的核心应是“个人与国家”“从小家到大家”,联系历史上,前人已经给我们做出了表率,如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如岳飞“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
64、如陆游“位卑不敢忘忧国”,如周恩来“为中华之掘取起而读书”。然后分析要求,“写一篇议论文”,这就要求考生观点一定要明确,论据要充足。考生可以采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参考如下:人要有家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试题分析:这是一则命题作文。“变”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话题,其基本意思是“和原来不同,变化,改变”。大千世界、万事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你注意到身边的变化了吗?你关注到了国家的发展和变化了吗?你还期待生活中出现什么变化”,从变化的对象来看,如社会,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在变化,国家政策也在变化,人民当家做主;从自然的角度来看,由于人类一些不正当的做法,给环境带来许多危害,导致
65、自然灾害的频频出现,同时许多动物也在灭绝,许多动物的栖息习惯也都在改变;从生活角度来看,生活水平在提高,许多人从吃细粮转向粗粮,开始关注身体的健康,从汽车到骑行,从都市到乡村,人们的生活状态也在发生变化;从人事的角度来看,我们在长大,父母在变老。写作时可就人、事、物、理等方面选择一个角度写深写透,只要与“变”相关就“符合题意”。要学会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世界(包括人、事、物、理各方面),在我们的生活中,“变”的结果可能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但它比起思想僵化,固步自封,抱残守缺总是一种进步。“文章合为时而著”,写“变”这话题,要在思想上、意识上、精神上、风貌上表现出新的时代气息,从内容到形式都要求
66、进步,求发展,求创新。如写一个人的变化,可以写由“好”变“坏”,也可以写由“坏”变“好”,要揭示出这种变化的“根源”,给读者有益的启发;或者从一个小的视角写社会生活的变化,可以写物质生活,也可以写精神生活,要能够把握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正确方向,做到观点正确,思想健康。参考例文:责任与国家“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古往今来,责任对于人来说是不可缺少的,我们有义务去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责任重于泰山。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很多人都在有意的逃避着自己的责任,我觉得,他们是可笑的,是无耻的。作为人民的父母官,却徇私枉法,做不到清正廉洁;作为一名正义化身的警察,却让坏人
67、为所欲为,做不到执法必严;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作家,却打着作家这个职业的旗号用恶毒的文字损害别人的尊严,做不到实事求是诸如此类,这些人没有基本的责任感,他们忽略了自己身处位置上应该承担的责任,说白了,就是缺少职业道德。作为一个正常人,我觉得,我们一定要勇于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如果你逃避了一个人该承担的责任,那么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你非人类。三国时诸葛亮说过一句话“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由此不难看出诸葛亮是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君子,而对于我们来说,不需要像诸葛亮一样去承担天下的大任,况且我们也没那个本事,我们能做的就是认真对待自己最基本的责任,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责任重于泰山,古时如此,今天更应该
68、如此。女娲补天,最终劳累而死;荆轲刺秦未成功,搭上了自己的性命;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戚继光身挡敌人的机关枪、邱少云在烈火中被活活烧死这些人这么做是为了什么?他们飞蛾扑火般的举动还不是为了“责任”这两个字。如果女娲不是人类的始祖,荆轲不是燕国的使臣,董存瑞、戚继光、邱少云不是人民的战士,那么,他们也不会为了这些责任而搭上自己的性命吧。“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句话形象的阐释了一个臣子对一位君王的责任,若不是为了责任,谁会像白痴一样有人叫你死你就去死的,一切的一切,还不是为了“责任”吗?我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就应该去承担一个公民该承担的责任;我们作为一名合格的学生,也应该去承担一个学生该承担的一切责任。责任源于生活,一个人要想生活下去就必须要学会承担责任,不要去逃避。你说一个没有翅膀的鸟还是鸟吗?一个没有壳的蜗牛还是蜗牛吗?所以说,一定要勇敢的承担责任,努力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