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省2012年走向高考专题复习检测35综合训练1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岳桦任林举第一次去长白山,是1995年的夏天。也是从那时起,才知道岳桦是一种树的名字。那是一种只在长白山上才有的树。那时的长白山,还没有进行旅游开发,没有什么所谓的“景点”,许多人去长白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看天池。我们大概也是那个样子,所以一爬上汽车,人们的心和飞旋的车轮就达成高度的默契,一路盘旋而上,直奔峰顶。尽管一路上的好花、好树、好景层出不穷,但似乎都与我们无关。过后,当我重新翻阅那天的记忆时,除太阳未出时的美人松剪影和最后的那泓天池水还算清晰,中间大部分片段都是些红绿交错、模模糊糊的虚影,如一张张焦距没
2、有对准的照片。只有那些岳桦树,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意外,也是一个惊奇。接近山顶时,我无意中将疲惫的目光从嘈杂的人群转向车外,突然,我感觉到,有什么我不知道的事情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那些树,纷纷沿着山体将身躯匍匐下去,并在斜上方把树梢吃力地翘起。在透明的、微微颤抖的空气里,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强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这些树的名字,就叫做岳桦。本来,树与树并立于一处时应该叫做林或森林,但许许多多的岳桦树并存一处时,我们却无法以“林”这个字来定义这个集体。因为它们并不是站立,而是匍匐,像一些藏在掩体下准备冲锋或被火力压制于某一高地之下的
3、士兵那样,集体卧伏于长白山靠近天池的北坡。如果非给它们一个词不可的话,也许叫“阵”或“阵营”更合适一些。那么,构成这个巨大阵营的,到底是怎样的一支队伍?它们到底肩负怎样的使命?我不知道白桦和岳桦在血缘上有什么联系,不知道它们到底是不是同一种植物,但我坚信,它们彼此是迥然不同的,就算当初它们的生命基因都来自同一棵白桦树上的同一颗种籽。白桦生在山下,与溪水、红枫相伴,过着养尊处优、风流浪漫的日子,风来起舞,雨来婆娑,春天一顶翠绿的冠,秋日满头金色的发,享尽人间的艳美,占尽色彩的风流,如幸运的富家子弟,如万人追捧的明星。而岳桦却命里注定难逃绝境,放眼身前身后的路,是道不尽的苍茫、苍凉与沧桑。有人断言
4、:“性格决定命运。”暂不说这句话用于人是否准确,但用到树上,肯定是不准确的,实在讲,应该是命运决定了性格。岳桦,之所以看起来倔强而壮烈,正是由于它们所处环境的残酷。想当初,所有的桦都是长白森林里白衣白马的少年,峰顶谷底任由驰骋。后来,那场声势浩大的火山喷发,将所有的树逼下峰顶。就在向下奔逃的过程中,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前边已经是郁郁葱葱的一片,每一种树都沿着山坡占据了自己的有利地形,没有了空间,没有了去路;而后面,却是火山爆发后留下的遍地疮痍与废墟,以及高海拔的寒冷,但那里却有着绝地求生的巨大空间,尽管那里有风
5、,有雪,有雷电,有滚烫的岩石和冰冷的水,最后,它们还是选择了调头向上。一旦选择了返身向上,桦就变成了岳桦。而今,不管我们把怎样的情感与心愿给予岳桦,岳桦也不可能变成那些挺拔而明快的白桦了,如同山下的白桦永远也不能够站到它们这个高度一样,它们再也不可能回到最初的平凡与平淡。因为从白桦到岳桦,作为一种树已经完成了对树本身或者对森林的超越,它们的生命已经发生了某种质变。而今,与山中的那些树相比,岳桦更像一场风;与那些各种形态的物质存在比,岳桦更像一种抽象的精神。(有删节)1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记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_解析考查某个情节的作用,应从两个方面作答:一是结构上;
6、二是内容上。作者插入的长白山之行的回忆,突出了路上的匆匆与模糊,虚影多,实影少,但这并非作者的本意所在,写虚是为了写实为写岳桦作铺垫。答案补充解释旅行中的印象;为下文描写岳桦进行铺垫。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1)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强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_(2)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_解析理解语句在文中含意,注意结合上下文来理解,不要孤立地分析,有时还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分析。(l)中的“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指来自外部的压力;“生命的挣扎
7、”指对压力的一种反抗;“喘息”“叫喊”一个代表了苦痛,一个代表了希望。(2)中的“无形的脚”指人们难以觉察到的灾难;“陷阱”指灾难;“不似从前”指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答案(1)绝地中的桦为了生存而迸发出巨大的生命能量;生存挣扎的代价是沉重的;生命的痛苦与希望同在。(2)不幸的命运常常是在毫无准备中降临;桦的生命轨迹与生存环境因灾难而发生了根本改变;它们将面临新的抉择。3作者坚信岳桦与白桦是迥然不同的,他的主要理由是什么?请根据文意作简要概括。_解析岳桦与白桦是不同的,文本的第八段阐述了两者的不同。在具体回答时可分条陈述。答案它们的命运不同:白桦生长在山下,养尊处优,而岳桦生长在山上,身处绝境;它
8、们的形态不同:白桦挺拔明快,而岳桦身躯匍匐;它们的性格不同:白桦风流浪漫,而岳桦倔强壮烈。4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来表现岳桦?这样写有什么好处?_解析“返身而上”“回到”“超越”等是拟人手法;“岳桦更像一场风”“岳桦更像一种抽象的精神”是比喻手法。运用拟人生动形象,运用比喻化深奥为具体。答案第一问拟人,比喻。第二问通过拟人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由谷底到峰顶、由平凡到卓越的过程更加生动形象;通过比喻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的内在气质得以揭示和提升。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书房的窗子杨振声今天又想到了我那书房的窗子。说起窗子,那真是人类穴居之后一点灵机的闪耀才发明了它。它给你清风与明月,它给
9、你晴日与碧空,它给你山光与水色,它给你安安静静的坐窗前,欣赏着宇宙的一切。一句话,它打通你与天然的界限。窗子的功用,虽是到处一样,而窗子的方向,却有各人的嗜好不同。我独喜欢北窗,那就全是光的问题了。说到光,我有一致偏向,就是不喜欢强烈的光而喜欢清淡的光,不喜欢敞开的光而喜欢隐约的光,不喜欢直接的光而喜欢反射的光。就拿日光来说罢,我不爱中午的骄阳,而爱“晨光之熹微”与落日的古红。纵使光度一样,也觉得一片平原的光海,总不及山阴水曲间光线的隐翳,或枝叶扶疏的树荫下光波的流动。至于反光更比直光来得委婉。“残夜水明楼”是那般的清虚可爱,而“明月照积雪”使你感到满目清晖。不错,特别是雪的反光,在太阳下是那
10、样霸道,而在月光下却又这般温柔。其实,雪光在阴阴天宇下,也满有风趣。特别是新雪的早晨,你一醒来全不知道昨宵降了一夜的雪,只看从纸窗透进满室的虚白,便与平时不同。那白中透出银色的清晖,温润而匀净,使屋子里平添一番恬静的滋味。披衣起床且不看雪,先掏开那尚未睡醒的炉子,那屋里顿然煦暖。然后再从容揭开窗帘一看,满目皓洁,庭前的枝枝都压垂到地角上了。望望天,还是阴阴的,那就准知道这一天你的屋子会比平常更幽静。至于拿月光与日光比,我当然更喜欢月光。在月光下,人是那般隐藏,天宇是那般的素净。现实的世界退缩了,想象的世界放大了。我们想象的放大,不也就是我们人格的放大?放大到感染一切时,整个的世界也因而富有情思
11、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之“晴雪梅花”更为空灵,更为生动;“无情有恨何人见,月冷风清欲堕时”比之“枝头春意”更富深情与幽思;而“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也比“水晶帘下看梳头”更动人怜惜之情。这里不止是光度的问题,而是光度影响了态度。强烈的光使我们一切看得清楚,却不必使我们想得明透;使我们有行动的愉悦,却不必使我们有沉思的因缘;使我们像春草一般的向外发展,却不能使我们像夜合一般的向内收敛。强光太使我们与外物接近了,留不得一分想象的距离。而一切文艺的创造,决不是一些外界事物的堆拢,而是事物经过个性的熔冶、范铸出来的作物。强烈的光与一切强有力的东西一样,它压迫我们的个性。以此
12、,我便爱上了北窗。南窗的光强,固不必说,就是东窗和西窗也不如北窗。北窗放进的光是那般清淡而隐约,反射而不直接。说到反光,当然便到了“窗子以外”了。我不敢想象窗外有什么明湖或青山的反光,那太奢望了。我只希望北窗外有一带古老的粉墙,最低限度地要老到透出点微黄的颜色;假如可能,古墙上生几片青翠的石斑。这墙不要去窗太近,太近则逼窄,使人心狭;也不要太远,太远便不成为窗子屏风;去窗一丈五尺左右便好。如此古墙上的光辉反射在窗下的桌上,润泽而淡白,不带一分逼人的霸气。这种清光绝不会侵凌你的幽静,也不会扰乱你的运思。假如,你嫌这样的光太朴素了些,那你就在墙边种上一行疏竹。有风,你可以欣赏它婆娑的舞容;有月,你
13、可以欣赏窗上迷离的竹影;有雨,它给你平添一番清凄;有雪,那素洁,那清劲,确是你清寂中的佳友。即使无月无风,无雨无雪,红日半墙,竹荫微动,掩映于你书桌上的清晖,泛出一片青翠,几纹波痕,那般的生动而空灵。你书桌上满写着清新的诗句,你坐在那儿,纵使不读书也“要得”。 (选自品味人生,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有删改)5窗子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说明。_解析本文主要内容是写了对“光”的认识与感受。表达自己喜欢清淡的光、隐约的光、反射的光等,但作者写“光”却全由“窗子”引起并串联。所以“窗子”是本文的行文线索。答案窗子是本文的一条重要线索。作者开篇写窗子的功用,接着主要写“我”喜欢北窗的理
14、由,最后具体形象地描绘想象中北窗的景象。6本文语言典雅,请以第段为例,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_解析第段文字富有特点,用词富有文采,生动、有表现力。句式整散结合,有排比句,也有短句,节奏上富有美感,同时灵活运用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表现力和感染力。答案选用了诸如“山阴水曲”、“隐翳”、“枝叶扶疏”、“清虚”、“清晖”等有文言色彩的词语,格调典雅。(或:在用词上使用了对比手法,如“强烈”与“清淡”、“敞开”与“隐约”、“中午的骄阳”与“落日的古红”等成对的词语并举,使语言繁富而典雅。)句式上长短相间,以长句为主,且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具有典雅之美。使用排比,如接
15、连使用了三个“不喜欢喜欢”,显得整齐、工稳、典雅。(或:多处直接引用了古典诗文名句,如“晨光之熹微”、“残夜水明楼”、“明月照积雪”,使语言具有古典韵味。)7作者为什么说“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之“晴雪梅花”更为空灵、更为生动?请联系第、段作简要分析。_解析结合第、两段内容,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更空灵,更生动”,就上下文的对比内容即可归纳出来。答案月下梅花因光色幽暗而比晴雪梅花更显空濛灵动。因为幽光能激发人的想象,人的想象被放大,人格也被放大,更富有情思。因为光度影响了态度,月光与日光所带来的美感是不同的。8在第、段中,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想象中的古墙和疏竹?_解析作者写了古墙
16、,从第段看,是为了写北窗的光;从第段看写“疏竹”是为了和“古墙”一起衬托北窗之光影的幽美。从整体看,虚实结合,行文富于变化。答案通过古墙和疏竹把北窗的光影之美形象地描绘出来,强化了作者对北窗的偏爱,因为此处更宜于读书和写作。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增强了画面感,营造了诗的意境。写想象中的古墙和疏竹,使行文摇曳多姿,富有变化。三、阅读下文,完成912题。瓷器的意味池莉只要日子一好,瓷器就是一个好东西。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瓷器是个好东西了。比如许多人搬了新家或是装修房子,只要稍有余地,便会置一架多宝柜,架上最少不了的就是瓷器。瓷器的确是好看,其质地、造型、图案、色彩,没有其他什么工艺品可以媲美,实在是一
17、件无可非议的雅物。一般的东西,单从名字上看不出太大的好处,房子就是房子,住人的地方。只有瓷器的名字取得讲究,如叫什么青花釉里红玉表春瓶的,简直就像欧洲古典女人的长裙,是绝不肯平铺直叙的,到处都镶了繁复的精致的华丽的花边,修饰出无穷无尽的意味。现在,瓷器毫无疑问是一件大雅之物。然而它是怎么来的?是做什么用的?这么往深处一想,就会发现瓷器原来是一个大俗之物。瓷器原来是作吃喝拉撒用的,最初脱胎于陶器。在汉代之前,一般都烧制陶器,它的发明和用途直接源于人类基本生活的需要。陶器发现的年代早,据说原始社会的燧人氏就会制造陶器了。人类懂得了使用火,用火烤熟的食物是烫的,这就要求使用相应的容器,于是各种各样的
18、为生活服务的陶器便被创造了出来。釉是汉代发明的,有了釉之后,陶器便向瓷器大大地前进了一步。但是瓷器也仍然是用于实际生活的,等到在现实生活中足够使用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比较丰富了,这才有少数人的艺术天分开始觉醒,更高的追求出现了。真正作为单纯欣赏对象的精美瓷器这才出世。这个年代就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唐代。唐代首开瓷器艺术的风气之先,想必也是因为丰衣足食之后无所事事,便有了多余的精力去热乎艺术。那时候,一件精美的瓷器作品出来,人们便口口相传。传到社会上有钱有势的人那儿,他们就不惜千金购买了过去,藏入深宅观赏把玩,一帮文人骚客也为其吟诗作画。一来二去,瓷器的佳名传到宫廷,皇家也是凡人,对瓷器的
19、喜欢也是有的,不喜欢也是有的,但是既然达官贵人这般青睐瓷器,在社会上又有了文名,皇家也难免附庸风雅,也欣赏把玩起瓷器来。瓷器贡入宫廷,反过来又刺激了社会。商人有利可图,他们便会投资瓷器工艺,工匠自然受到了极大的鼓舞,艺术灵感喷薄而出。就这样,一波波,一浪浪,推动着瓷器精益求精的创作,直到宋代的登峰造极。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大浪淘沙,肉腐骨存,瓷器终于完全摆脱了最初的粗陋面目,登堂入室,成了艺术品。尽管瓷器已经被公认为艺术品,但至今为止,用于吃喝拉撒的瓷器器皿还是用于吃喝拉撒,并没有因为成为了价值连城的艺术品而失去世俗性,世俗是瓷器厚实而庞大的艺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它才一步步登高,越来越好,艺无
20、止境,美无止境。可见大雅寓于大俗,无俗也就无雅,不俗也就不雅,俗雅其实是一体的。再说了,即便是当年官窑出的夜壶,皇帝撒过尿,诗人写过诗,你就是不在乎它,不供在博古架上,不送给博物馆,不卖给文物商店和收藏家,依然拿它撒尿,它也就无所谓俗雅。它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尽自己的本色就是。这就好比一个人出了家,超尘脱俗,不在红尘话语中,自然又是一重清凉境界了。这是艺术和做人最难的境界,就是做到了别人也无从知道,因为它不再在任何媒体露面和喧哗,大众很快就忘记了它。只有在意外的或者偶然的某一刻,它与它的知音相逢,那一刻当然就是夺人魂魄,惊天地而泣鬼神的了。9怎样理解“只要日子一好,瓷器就是一个好东西。现在人们
21、越来越觉得瓷器是个好东西了”在文中的含意?_解析赏析句子在文中的含意,首先要综观全文,对思路、主旨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然后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分析。本句中“日子一好”中的“日子”虽然指的是人们物质生活充裕,丰衣足食,而“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瓷器是个好东西了”便意味着人们有更多的精力去热爱艺术,追求精神上的享受。答案物质生活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前提,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瓷器的价值了。10阅读文章第自然段,从三个方面简要概括瓷器的演变。_解析第段讲了陶器到瓷器,实用到艺术;第段讲了从粗陋到精益求精。答案从陶器到瓷器从实用到艺术从粗陋到精致11文章是围绕“瓷器的意味”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
22、路。_解析文章一开始由多宝柜上的瓷器谈起,先历数了瓷器的演变过程,最后则由瓷器上升到做人的境界,“意味”一词由此点出。答案由现实生活中瓷器的雅引出话题。追溯瓷器从俗到雅的历史过程。点击做人如瓷器尽自己本色的境界。12作者认为“大雅寓于大俗,无俗也就无雅,不俗也就不雅,俗雅其实是一体的”。结合全文,请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_解析此句出现在文中第段段末,作者由“世俗是瓷器厚实而庞大的艺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它才一步步登高,越来越好,艺无止境,美无止境”得出了这一结论,显然作者强调了“俗”是“雅”的根基,“雅”则是“俗”的升华,俗与雅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但作者由瓷器得出的根本“意味”还不在于“俗
23、雅”,而在于超越俗雅,尽自己的本色。答案(1)分析:俗与雅是相互依存和辩证统一的。超越俗雅,尽自己本色。(2)评价:作者从日常生活中的瓷器品味出了艺术和做人的至高境界,不是脱离大俗,追求大雅,而是能认识到俗与雅的辩证关系,从而超越俗雅,尽自己的本色,自成一层清凉境界。此观点新颖独到而又深刻辩证,拨开了许多人思想上的迷雾,使人有醍醐灌顶之感,不愧为大家手笔。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孕妇和牛铁凝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着。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当它拐进麦地歪起脖子啃麦苗时,孕妇唤一声:“黑,出来。”黑是牛的名字。黑迟迟不
24、肯离开麦地,孕妇就恼了,“黑!”她喝道。孕妇爱赶集,只为了什么都看看。婆婆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怕孕妇累着身子。黑也怀了孕啊,孕妇想。但她接过了缰绳,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做伴,她和它仿佛有点儿同病相怜,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感,于是一块儿腆着骄傲的肚子上了路。回来时,孕妇也没骑黑,走快走慢由着黑的性儿,当她走得实在沉闷,才冷不丁叫一声:“黑呀!”她夸张地拖长声,把黑弄得挺惊愕,拿无比温顺的大眼瞪着孕妇。孕妇乐了,平原顿时热闹起来。远处,依稀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黑点,是那些放学归来的孩子,孕妇累了,在路边一个巨大的石碑上坐下来,黑又信步去了麦地闲逛。这石碑属于一个王爷,后来让一些城里来的粗暴的年轻人给
25、推倒了。石碑躺在路边,成了过路人歇脚的坐物。碑上刻着文字,个个如同海碗大小。孕妇不识字,她曾经问过丈夫那是些什么字。丈夫说:“知道了有什么用?一个老辈子的东西。”孕妇坐在石碑上,又看见了这些字,她的屁股压住了其中一个。这次她挪开了,小心地坐在碑的边沿。她弄不明白为什么她要这样,从前她歇脚,总是一屁股就坐上去。那么,原因还是胸膛下面的这个肚子吧。孕妇对这肚子充满希望,这希望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若是孩子也问起这碑上的字,她不能够说不知道,她不愿意对不起孩子。可她实在不认识这碑上的字啊。放学的孩子们走近了,她叫住一个本家
26、侄子。向他要了一张白纸和一杆铅笔。孕妇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白纸,等待着孩子们远去。她仿佛要背着众人去做一件鬼祟的事。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当她打算落笔,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她的手很巧,却支配不了手中这杆笔。她努力端详着那陌生的大字,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落下了第一笔,她描画着它们,心中揣测它们是什么意思,又不由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上已经很久,她的脸红彤彤的,茁壮的手腕不时地发着抖。可她不能停笔。她的心不叫她停笔。她长到这么大,还从来没干过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儿。不知何时,黑已从麦地返回,卧在孕妇的身边。它静静地凝视着孕妇,脸上满是驯顺,像是守候
27、,像是鼓励。孕妇终于完成了她的劳作。在朦胧的暮色中她认真地数,那碑上的大字是十七个,她的白纸上也落着十七个: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怡贤亲王神道碑纸上的字歪扭而又奇特,像盘错的长虫,像混乱的麻绳。可它们毕竟是字。有了它们,她似乎才获得一种资格,似乎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而那块写字的碑却永远立在了孕妇的心中。每个人的心中,多少都立着点什么吧。孕妇将她劳作的果实揣进袄兜,捶着酸麻的腰,呼唤身边的黑启程。黑却执意不肯起身。它换了跪的姿势,要主人骑上去。“黑呀!”孕妇怜悯地叫着,强令黑站起来。孕妇和黑走在平原上,像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她不
28、住地抚摸它,它拿脸蹭着她的手,一股热乎乎的东西涌现在孕妇的心房。她很想对人形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她永远也形容不出,心中这种情绪就叫做感动。“黑呀!”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嘟嚷,声音有点儿颤,宛若幸福的呓语。(有删节)13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由于历史的原因,巨大的石碑被推倒了,村民们拿它作歇脚的坐物,也算是发挥了它的作用。B孕妇非要等放学的孩子走了以后,才上前去描画那些字,表明她是个内敛害羞的人,她本来是可以叫会写字的人帮她写的。C孕妇努力描画石碑上的字。这些字给了孕妇无限的希望和寄托,她认为只有这样自己才有资格与将要出世的孩子见面。D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地嘟嚷,是因为回家
29、的路尽管漫长,走起来很累,但母牛一路的相伴与温情,让一切变得幸福而轻松。E本文中诗意的笔调,在从容淡定的叙述中,传达了一种温馨和谐的人生意味,表现了一个女人将为人母的幸福和喜悦。解析 A“也算是发挥了它的作用”一句分析不当,从文中来看,它更是文化、文明、知识的象征。B.“她是个内敛害羞的人”表述不当。D.“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地嘟嚷”是因为她内心的感动,这感动不仅仅是因为母牛一路的相伴与温情,更因为对自己未出生的孩子的希冀。答案CE14小说中的孕妇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括。_解析可结合文中具体事件来分析人物性格,如对牛的态度、不再坐碑上的字、为孩子描摹碑上的字、对孩子的希冀等。答案具有善良、温
30、婉等传统的女性美;有责任心,做事认真;对人生抱有美好的向往和期待。15牛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_解析回答本题可把牛和文中的“孕妇”进行对照,二者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但要明确写牛是为塑造“孕妇”这个形象服务的。同时,牛的温顺以及它和主人之间的关系也为文章营造了气氛。答案通过怀孕的牛与孕妇形象的并置,凸显孕育新生命的幸福与喜悦;通过牛与孕妇之间的亲昵行为,表现人与动物之间的温馨和谐;通过对牛的形象描述,反衬孕妇作为人具有的能动性和理性的追求。16孕妇并不认识石碑上的字,也不会写字,却十分努力地描画着它们,后来还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小说这样来写孕妇,有人认为让人感动,
31、也有人认为有些做作,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_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不管你是持哪一种观点,都要做到观点鲜明,并且还要给出恰当的理由,言之成理。理由的概括要结合全文内容,切忌生拉硬扯,无中生有。答案观点一:这样写让人感动。突出了孕妇对文化知识的朦胧追求,虽然她不识字,但这不影响她对文化的尊重;揭示了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女人在将为人母时的责任感,在她看来,学会认这几个字,将来就不担心孩子的提问了;表现了孕妇认识到文化知识对孩子未来成长的重要性,也表明她在尽可能地弥补自己没有文化知识的不足。观点二:这样写有些做作。触动她描画字的原因主要应该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不只是路边一块废
32、旧的石碑;孕妇自己不会写字,想临摹石碑上的字,可以请放学的孩子帮忙,不必那么费劲,非要自己描画;作为未来的母亲,孕妇识不识字,其实都不影响她对孩子的责任与爱。综合训练2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桃花心木林清玄乡下老家前面,有一块非常大的空地,租给人家种桃花心木的树苗。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 高大而笔直,从前老家林场种了许多,林场的桃花心木已是高达数丈的成林,所以当我看到桃花心木仅及膝盖的树苗,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种桃花心木的是一个高大的人,他弯腰种树的时候,感觉就像插秧一样,不同的是,这是旱地,不是水田。树苗种下以后,他总是隔几天才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的天数没有规则,有
33、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我住在乡下时,天天都会在种有桃花心木苗的小路散步,种木苗的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我感到愈来愈奇怪。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有时就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我起先以以他太懒,隔那么久才为树浇水。但是,懒的人怎么会知道有几棵树枯萎了呢?后来我以为他太忙,才会做什么事都不按规律。但是忙的人怎么可能行事那么从从容容?我忍不住问他,到底是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会无缘无故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应该不会这么容易就枯萎吧?种树的人笑了,他说:
34、“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保收。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很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只要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种树的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都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生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底,一旦我们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可以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是一吹就倒了。”植树者言,使我非常感动,想到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我们会养成独立自
35、主的心,不会依赖。在不确定中,我们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觉知。在不确定中,我们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生命的法则不可能那么固定、那么完美,因为固定和完美的法制,就会养成机械式的状态,机械的状态正是通向枯萎、通向死亡之路。 当我听过种树的人关于种树的哲学,每天走过桃花心木苗时,内心总会有某些东西被触动,这些树苗正努力面对不确定的风雨,努力学习如何才能找到充足的水源,如何在阳光中呼吸,一旦它学会这些本事。百年的基业也就奠定了。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等高,是那么优雅而自在,宣告着自主的生命。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2004年3月下半月版知音)
36、1桃花心木树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文章开篇为什么要介绍这一树形特点?答:_答案桃花心木树形最突出的特点是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开篇介绍树形高大笔直,与仅及膝盖的树苗形成对比,表达作者的难以置信,从而为下文写种树人刻意培养树的生存能力作铺垫,强调了在种树苗时使树根长壮扎深,独立自主、努力生长的重要性。2文章前部分讲到种树人的种树习惯,对此作者有很多地方感到困惑不解。作者不解之处有哪些?答:_答案为什么种树人给树浇水的时间(或天数)没有规则,浇水的量也不确定;为什么桃花心木莫名其妙地枯萎,他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桃花心木苗容易枯萎是不是因为种树人不能每天来浇水的缘故;种树人到底是懒还是忙,为什么总
37、是很从容。3“生命的法则不可能那么固定、那么完美,因为固定和完美的法则,就会养成机械式的状态,机械的状态正是通向枯萎、通向死亡之路。”如何理解文章中的这段话?答:_答案人生有很多不确定的际遇,这种不确定性,养成了人的自立自主的精神,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觉知,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但生活在“固定和完美的法则”中,作为人的创造力就可能被束缚、 被窒息,人的依赖性会增强,生存能力会降低,在优胜劣汰的社会中就可能被淘汰。不唯人类如此,万事万物都是如此。4简要概括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答:_答案自然亲切朴实,清新明丽,意味隽永,感性而有韵味,哲理通俗易懂。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38、成58题。青瓦情思段锡民朦朦胧胧的细雨,如轻纱,如薄雾,柔柔地笼罩着沧桑百年的老瓦房,编织了一幅天然的意境幽远的水彩画;瓦垄里雨丝汇成的水滴,晶莹地滚落,“滴滴答答”地滴在阶下,仿佛多情少女弹奏的琵琶心曲如果,你从废墟里挖出了一枚远古的瓦片,请你捧起它来读吧。你会读到我们远祖凝聚在这小小瓦片里的心血,你的眼前会掠过一个伟大民族的耀眼的智慧之光。当我们远古的祖先从山洞、地穴里走出来的时候,当他们聪明的大脑已不再满足于茅草、石片、黄泥做屋顶遮风挡雨的时候,当他们迷茫的目光被熊熊的火光点亮的时候,当第一片青瓦铺上屋顶的时候,他们也许不知道,我们这个种族正在一步步走向文明,一步步走向智慧,一步步走向辉
39、煌。假如有一只神鹰,从遥远的大周王朝一直飞来,那么它从天空俯瞰大地,无论是繁华的皇城都市还是热闹的集镇码头,无论是杏花烟雨的春时江南还是霜染红叶的秋日北国,看到的定然是大片大片的青瓦屋顶。青瓦,是难得的雅俗共赏、贵贱咸宜的建筑材料。这小小的瓦片,似乎有神奇的魔法:宫廷等繁华场所铺上了青瓦,就会显得庄严大气;而庄稼院等普通场所铺上青瓦,也会显得十分得体。同样,寺庙等宗教场所铺上青瓦,就会显得异常肃穆;园林等休闲场所铺上青瓦,就会显得特别精致;商贾人家等富庶场所铺上青瓦,就会显得格外豪华;书院等文化场所铺上青瓦,就会显得相当典雅;甚至连剧院酒肆勾栏等娱乐场所铺上青瓦,也会显得分外华丽。更难得的是,
40、青瓦有一颗平常心,无论铺设在何处,都一样忠于职守,为人们遮风避雨、送暖挡寒。铺在宫殿上,它不因主人的权势而骄奢;铺在庙宇间,它不因神灵的高贵而自诩;铺在商铺屋顶,它不会因主人生意盛衰而变节;铺在庄户人家屋檐上,它不会因家园贫寒而负心。青瓦,是真正的大家风范,是真正的名流、大师,是名副其实的伟人、大腕:他们都因和百姓心心相通而受到景仰,他们都因平常心和谦逊而赢得尊重。我对青瓦存有特殊情感,我曾亲手烧过半年的青瓦。细腻的黄土加上细细的沙子做青瓦的原料,然后用木制的模具做成瓦坯,在大太阳下晒上两天,再慢慢阴干,就可以入窑了。在窑里码好瓦坯后,用土封好窑顶,就开始点火。窑门上方有一个小小的观察孔,是专
41、门“看火候”的,什么时候停火,全凭师傅的经验,停火过早,瓦烧得“生”,就不结实;停火晚,瓦会烧得变形。“住火”以后封好窑门,就开始“上水”。窑顶已事先用土围成了一个圆盘,挑来井水,倒进圆盘,让水慢慢渗入窑里。这也是一个关键环节:水渗得太慢,瓦同样不会结实,渗得太快,高温的瓦窑有可能发生爆裂。这道工序完成,就可以等着“出窑”了。 烧瓦是个辛苦活,可这里也有乐趣,当墨蓝色的还有些烫手的瓦片从窑中搬出,两片瓦轻轻撞去,发出铿锵的声音,证明是质量不错的青瓦时,会有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况且寒冷的冬天可以坐在温暖的窑门边闲侃,夏夜可以躺在凉爽的工棚里听蝈蝈们弹琴,秋日可以趁着忙碌间隙,从旁边的农田里挖来地
42、瓜,擗来成穗的玉米,埋在滚烫的窑顶土里。不一会,就烤熟了,那滋味不知比街头小摊上烤的强多少倍。烧瓦的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它用无声的言语,形象地描绘了青瓦从一堆泥土锻炼成有用之材的过程;它教给我们只有经过水和火的考验才能变得坚韧的道理;它还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做到宠辱不惊、质朴做人青瓦,是我的老师。历久弥坚、给人启迪的青瓦啊,你已然成为我心中的一道风景,一座丰碑!5文章题为“青瓦情思”,但第段却从细雨写起,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答:_解析解答此类题,一要考虑所考查语段对全文结构的作用,而要分析结构上的作用,则必须考虑所考查语段的位置;二要考虑所考查语段对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答案由细
43、雨写起,引出“瓦房”、“瓦垄”,进而引出下文对“青瓦”的描写及作者对“青瓦”的情思,显得含蓄而自然。(运用叠词、比例等手法,)为全文营造出优美迷人、绵延悠长的意境和情调,紧扣文章标题。6阅读全文,说说作者“读”出了青瓦的哪些内涵。答:_解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找准相关的信息区域;其次要对所找出的区域划分层次;最后要对各层进行分析,找出各层的中心句、关键句,对各层内容进行归纳概括。答案青瓦历史悠久,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青瓦雅俗共赏,贵贱咸宜(或宠辱不惊,朴素无华);青瓦忠于职守,平凡而谦逊;青瓦历久弥坚,坚韧有力。(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7怎样理解文章第段“历久弥坚,给人启迪的青瓦啊,
44、你已然成为我心中的一道风景,一座丰碑!”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答:_解析回答句子的含意时,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分析句子中关键词语的含义,二是在理解关键词语含义的基础上分析句子含意,对句子含意做出准确的解说。回答句子的作用时,也需要从两个角度把握,一是分析句子对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二是分析句子对文章结构的作用。答案青瓦的内蕴给“我”精神上的启迪和情感上的陶冶;呼应标题,卒章显志,表达出作者对青瓦的情思;由第三人称转换为第二人称,直接抒发作者对青瓦的赞美和崇敬之情。8请简要赏析第段的表达技巧(至少两点),并分析其表达效果。答:_解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熟悉常用的表达技巧的特征,根据各种表达技巧的特征
45、对考查语段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做出准确判断;其次,在分析运用某种表达技巧的作用时,需要考虑三点:一是对表现文章局部内容(主要指所在语段)的作用,二是对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作肜,三是会产生怎样的阅读效果。答案运用排比手法,“铺在”“铺在”“铺在”,表现了青瓦忠于职守的品质,语言有气势,富有感染力;运用比喻手法,把青瓦比喻成名流、大师、伟人、大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青瓦谦逊而朴素的特质;运用拟人手法,“骄奢”“自诩”“变节”“负心”“忠于职守”等词,使得青瓦具有了人的品格,表达了作者对青瓦高贵人格的由衷赞美;运用联想,由物及人,赞美了具有青瓦品格的平凡而谦逊的人,升华了对青瓦的认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46、成912题。岁月中飞翔的瓦王剑冰在桥上闲坐着的时候,我常常把目光长久地放置在瓦片上。那一片片的瓦以灰暗的色调,涂抹了周庄的岁月。这种瓦从窑里出来便是一种不太光明的颜色,不像西方的瓦,展现出红和蓝的鲜艳,也不像皇宫和寺庙那种金黄的宗教色光,这种瓦本就是代表了平民性,它不是用来装饰的,而是直接进入了生活。那些瓦只在中午的时候会全部保持一种颜色,早晨或傍晚,阳光会像涨潮一样一点点漫过一层层的瓦,而有些瓦由于屋脊的遮挡,还是会呈现出灰暗的颜色,让太阳感到无奈。到了傍晚,又如退潮一般,光线会一点点从一片片瓦上消失,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最终使一片片的瓦,变成一整个的瓦,变成一顶巨大的黑色的草帽。这高高低低
47、房上的一片片瓦,也确实像鸟的羽翅,扇动着却没有飞走。小的时候,曾帮人拆过老屋,看似不大的一块屋顶,却能拆下那么多的瓦片,一 片片肩并肩,膀挨膀地挤在一起,不给风雨以任何可乘的机会。瓦其实质地并不坚硬,很小的我,将瓦扣在地上,一挥拳便会让它粉身碎骨,这种瘾是砸了无数块瓦才出现的,每一块我都会砸成无数瓣,直到砸不动才停止我的破坏,而那些瓦终是要被废弃的。现在想起来,守候了一生,还因我等的调皮而不得“瓦全”。这种瓦掉落地上的时候,是不会发出大的声响的,尤其是这些经过了数百年风霜的瓦,它们的掉落甚至是无声的。瓦是一种亲密协作的典型。我发现一些屋角的瓦片出现了空缺,正是由于它们的空缺,其他的瓦也出现了裂
48、隙,不知是在哪一天,一片瓦悄然滑落,坠地的声音没有谁听见,而且会碎裂得成为一小撮灰灰的土块。不细心的人会轻易地扫走它。有些屋角的瓦是落在了水里,那同样激不起多大的声响,而且会以极快的速度沉入河底。这些瓦就此完成了它的使命,它们是用尽了最后的力气才失落的,它们绝不想失去自己的弟兄和责任。它们知道由于更多的瓦片的失落,会改变周庄的形容和地位。周庄的瓦同石头一样,坚硬地同岁月抗争着。我原以为瓦是平着盖在上面的,后来才知每一块瓦所覆盖的面积并不大,只是因为多了,才显出它们的作用,它们真的不如西方的一块铁皮,一整块地覆上屋顶,不知省了多少瓦片的劳苦。但是周庄必须以这些瓦片来表达自己的生活。在有雨的时候,
49、我钻进屋子里,听着薄薄的屋顶雨打瓦片的声音,那声音让人有些伤感,尤其连日阴雨的日子。是那些瓦片撑住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一天天一年年,只要瓦片不坠落于地,这生活就总是延续下去。其实瓦片不知道,屋子里的主人已走了一拨又一拨。瓦片不仅对同类表示出了友好,也对其他物种表示出亲切的包容。比如燕子或其他的鸟类飞过时忘掉的一颗草籽或瓜籽,瓦片会精心地为它们保存起来,不致让它们死去,即使没有谁找回这些失物,瓦片也会供养它们生长,长成花,长成草,甚至结成果。生活中突遭战火或灾祸,会有一个词叫“一片瓦砾”,可见瓦总是最后的底线。这个底线没了,生活也就失去了支撑的东西。(选自海燕2008年第1期,略有改动)9周庄的瓦
50、有哪些特点、品质?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_答案颜色灰暗,代表平民性。质地不坚硬,默默无声(落地无声)。亲密协作,共御风雨(或“有责任感”坚守一生)。对其他物种亲切包容。10说说下面两句话中加点词语在文中有何特殊的含义和作用。(1)岁月中飞翔的瓦。_(2)我常常把目光长久地放置在瓦片上。_答案(1)瓦本不会飞翔,这里“飞翔”用比拟的手法,突出了瓦的形状,像鸟在展翅飞翔;形象地说明瓦从古至今,经历过漫长的历史。(2)“放置”一词化无形为有形(或“化抽象为具体”),突出了我对瓦片注视的长久和专注,表现了我对瓦片的喜爱和思索。11为什么作者说“周庄必须以这些瓦片来表达自己的生活”?_答案这些瓦不是装饰性
51、的,代表着一种简朴的、平民化的生活。这些瓦经历过数百年的风霜,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意蕴,正适合于古老的周庄。(或“铁皮所代表的是一种西方文明,周庄的瓦所代表的是一种古老的中国文化。”)无数瓦片用自己的劳苦撑住了周庄人的日常生活,使他们的生活虽历经风雨和苦难而能延续下去。12作者写小时候挥拳砸瓦的经历有什么作用?_答案写小时候砸瓦,突出了瓦质地的易碎。瓦以易碎之躯坚硬地同岁月抗争,用瓦的不坚硬反衬出它的坚硬(或“坚韧”“坚守”)。瓦的结局最终是被废弃,不能瓦全,但却默默坚守一生,表现了瓦的奉献精神。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1316题。带着村庄上路卢年初我那时以为这一生大概只会做一件事:离开村庄
52、。我并非在村庄里过得不愉快,那里的水土很适合我,只不过村里人都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把离开村庄当作出息。我选择一个夏天离开,人们都在打磕睡,我神不知鬼不觉地走了,不要让他们以为我有什么留恋,以为我带走了村庄的什么东西,我走得要有出息,能留给他们的全留给他们。后来我发现我是自欺欺人。路上累了歇脚的时候,把行囊打开,里面装的是一整个村庄。我很羞愧,我曾想在城市的某个角落把它们抖掉,但人生这段漫长的路上,想要的东西还未得到时,原来拥有的东西你也还无法舍弃。在县城读书,我不能舍弃我的贫穷。在寄宿的同学中,我的伙食比许多人都要差,一般我只买个小菜,另外吃自己带的家乡菜:咸鱼、坛坛菜、鲊辣椒。肚子饿了,就用
53、炒米茶充饥。炒米茶是母亲亲手做的,只要用开水一冲,加点红糖,很香。在省城读书,我以为离村庄越来越远了,但我却无法摆脱家乡话的困扰。在机关里办公,我摆脱不了家乡老土的做派。我常常怀疑同事是不是私下里议论我是个乡巴佬。我常见到来看我的老乡,看到他们就像看到自己,我为此忧戚:难道真的就抛不开村庄了吗?在我尽力掩藏村庄时,村庄却如影子一样照看我,照看着许多像我一样从村庄出来的人。我毕业后被安排到这座城市,在城里我遇到一个叫莲的女子,她的一切都具有村庄的风韵。她不在乎我的家底,却看上了农家孩子的勤劳和朴实;接受她的爱情,我知道又等于接受了村庄的一笔恩惠。后来,我的继父、母亲跟着我进了城,开了一家土菜馆,
54、曾经叫我害差的家乡菜,全部端上了大桌子。家乡菜全部来自家乡的风水,别有一番滋味。借助土菜馆,我发了一点小财,我真的离不开村庄了。我开始懂得,我们这些出门在外的人,永远都是村庄的骄傲,也永远都是村庄的累赘;我们把她的善良播撒,也把她的丑陋翻新。不知何时起,我开始把村庄像糖一样含在嘴里,稍不留神,香甜就脱口而出。我走到哪里,村庄都扑面而来。村庄的竹器、村庄的粮食、村庄的花卉,全都进了城,我感到这一切似乎都是跟着我进城的。我们这些从村庄出来的人,常常聚会,侃起村庄,就好像是在村庄的某个田亩说话,高昂铿锵。当我们贫穷,老把村庄当作羞涩;当我们富有,又拿村庄来调味。我们永远在把村庄当作铺垫,当作背景。总
55、感觉对村庄有所亏欠,总是不想爽爽快快承认,终于有一天,我的灵魂在不断地拷问中,村庄才真实地凸现出来。走吧,回吧,从村庄出来的人,回去干点什么,或者什么也不干。村庄最初不认识我们,但等我们一开口,就知道我们是谁了,在这块土地上,我们毕竟赤身裸体地摸爬过,村庄还残留着我们的呼吸。其实正是我们想再次缩短和村庄的距离时,村庄似乎在一点点远去。村庄的风物,村人的思维,常让我们寡言少语,我们走近亲近,又走近了陌生。我们对村庄难以有什么回报,因为过去我们带走的太多。我们走的时候,不是带走一把铁锹,而是别的东西,这只有我独自在夜晚书写文字时才真正知道。而我那时疏忽了的是,我的文字又把村庄打扰了。我这后半生还有
56、最大的一个愿望要实现,那就是什么时候,要让村庄打个盹儿,我要带着我去上路。13下列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文章开头,“我”一心想离开村庄,但全文却抒发了他对村庄永远无法舍弃的深情厚意。B无论是在省城读书,还是在机关工作,“我”都曾为受到家乡话和“老土”做派的困扰而自卑过。C刚刚离开村庄时,“我”的行囊里装着整个村庄,曾想抖掉它却又不能。直到参加工作后,也仍然觉得家乡永远是自己的累赘。D“我走到哪里,村庄都扑面而来。”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我”对村庄的亲切感情。E这是一篇用诗的语言、按时间顺序、以村庄的贫富变化为线索写成的优美散文。解析C“永远是自己的累赘”错;E应为“以我”对村庄的感情
57、变化为线索。答案CE14“我们走的时候,不是带走一把铁锹,而是别的东西”中“别的东西”指的是什么?答:_答案(1)“别的东西”是指勤劳、淳朴、真诚、善良等美的精神、品德。15概括说明“我”对村庄的感情变化。答:_答案要点:(1)“我”想离开村庄,抛开村庄,因为离开才有出息;(2)“我”尽力隐藏村庄,但庄子却像影子一样关照我,我不断得到她的恩惠,这使“我”开始懂得我们永远是村庄的骄傲,对村庄心存感激之情;(3)“我”反省自己,认为自己对村庄应当有所回报。16联系全文,说说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在文章结尾处所说“我要带着我去上路”的。答:_答案句中的第二个“我”是指一个全新的“我”,考生对“我带着我去上
58、路”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答案示例一:“我”带着“新我”去上路。“新我”是对村庄有新的认识的“我”。“我”对村庄怀有深情厚意,不再因为村庄而“羞涩”。“我”要带着村庄去上路。答案示例二:“我”带着“新我”去上路。“新我”是指对自己有新认识的“我”。“我”已经和村庄融为一体,一辈子不可能摆脱村庄。村庄的精神将永远与“我”同行。答案示例三:“我”带着“新我”去上路。“新我”不想再打扰村庄,不再向村庄索取,而想让村庄休息。“新我”要更好地回报村庄,为村庄贡献力量。综合训练3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中国人的山水观罗兰中国人对山水的看法和西方人有所不同。中国人游山玩水,是持着纯欣赏的态度,而西方人则
59、是抱着征服的“壮志”。过去中国人谈游山,从未见有人说他“征服”了某个冰封雪冻的高山而引以为傲。中国人游山是欣赏它的深邃幽妙、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的含蓄之美,所以说是“寻幽探胜”。“寻”与“探”,都意味着一种小心翼翼的赞叹激赏之情。唐朝诗人常用山林来造境,以表达他们的禅思和对大自然的喜爱。因此,他们笔下的山是“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的生机,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幽谧,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的隐逸,是在入世的生活中,奋斗浮沉之余,给自己的心灵寻访一个自由逍遥、无人干扰的空间,使人间桎梏得到解脱。所以,中国人游山是纯然精神上的快乐与解脱,绝无一丝欲“征服”而后快的敌意。再看中国
60、人对水的态度,也与西方人有所不同。我常觉得中国人都是天生的道家,而道家哲学的具体象征就是“水”。从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到庄子的秋水,借河伯与海神若来比喻见识的小与大,再到渔父,借江上渔父来象征一种不屑世俗仪节的超然,都是用“水”来给人造成浩阔博大的思想境界,然后才对照出个人的渺小。因此,中国人游山玩水的“玩”,是“玩味”的“玩”,而不是介入其中的玩。文人乘月泛舟,静态多于动态,用心灵多于用体力。最高境界的“玩水”,是像苏东坡赤壁赋里的玩法,是静观的。由观赏“澄江似练”和“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而想象到自己可以“羽化而登仙”,最后体悟到“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
61、,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思。用这种哲思来面对世界宇宙,则不会演变成杀伐黩武或破坏自然生态的可怕结局。中国人是天生的哲学家,我们几乎可以从日常一切活动之中提炼出令人感动的意义。即使游玩,也不强调表面的体力活动。历来文人与武人都不鼓励匹夫之勇,他们饮酒是为了赋诗,游山是为了寻真,玩水是为了旷怀,郊游是为了陶冶性灵。旅行家徐霞客或许比较特殊,他是为了探寻地理山形,不是纯欣赏,但也未闻他以“征服某山”自我夸耀,他只是向大地求知而已。中国人欣赏山水的态度也可以从山水画中看出。国画中绝少穷山恶水,纵使孤峰插云,仍不会给人险恶的感觉。故
62、宫博物院收藏的后人临摹王维的雪石图、燕肃的寒岩积雪图,都使人觉得幽静之至,却又深藏着生机,而不使人感到惊惧可畏,望而却步。这是中国古人借艺术所表达的对世界的善意与爱惜,显现温柔敦厚之美,使人无论读诗看画,在孤高超逸之中却能感到无限的温和与安慰。“征服”,是人与自然站在敌对立场,来显示人类的强大。事实上,人类只可以“到达”却不可能“征服”。用“征服”的心情,专找穷山恶水去冒险,和中国式的游山玩水,在趣味上和格调上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敌对,后者是爱惜。人类有史以来,确实克服了无数自然界的阻力,创造了文明,这是值得夸耀的一面,但人类真正的成功,还是要与自然合作而善用自然,因“征服”而贬损了对自然界的
63、欣赏,固非人类之福;因“征服”破坏了自然界运行的秩序,恐怕更是人类之祸了。 (有删改)1中国人对山水的“纯欣赏”态度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文意概括作答。_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找准相关的信息区域,如文章第段、第段、第段;其次,要对找出的信息进行压缩,如果段落中有中心句就可以直接选用,如第段中的“中国人游山是纯然精神上的快乐与解脱”,如果没有中心句就要抓住关键词进行概括,如第段没有中心句,就需要抓住“静观”、“体悟”等概括。答案中国人游山是纯然精神上的快乐与解脱(答“中国人游山是寻幽探胜,欣赏含蓄之美”也可);中国人玩水是为了静观自然、体悟人生;中国人在山水画中表达出对世界的善意和爱惜(答“中国人在山
64、水画中显现出温柔敦厚之美”也可)2结合文意,回答下面的问题。(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中国人游山是纯然精神上的快乐与解脱,绝无一丝欲“征服”而后快的敌意。_(2)文章第段中举旅行家徐霞客一例的作用是什么?_解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分析运用材料对相关段落的作用,如“说明中国人游山只是向大地求知”;其次,要分析运用材料对表现全文主旨的作用,如“说明中国人游山不是纯欣赏,不是以征服为目的”;最后,要分析运用材料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和阅读效果,如“使文章说理更严谨、透彻”。答案(1)“敌意”是指将自然与人类尖锐地对立起来,必欲征服而后快的态度。(2)一是要说明中国人游山即使不是纯欣赏,也是对自
65、然保持一种谦卑(或:也只是向大地求知);而不是以“征服”为目的;二是使文章说理更严谨、透彻。3本文行文自然,层次清楚,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_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辨明文章体裁,根据体裁确定文章的基本思路,如选文是议论性散文,其基本思路是“引论本论结论”;其次,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文章引论、本论、结论各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在文章结构中的地位,如引论部分的提出观点、本论部分的分析观点、结论部分的卒章显志等。答案文章首先将中西方山水观加以对比,概括提出了中国人纯欣赏的山水观;接着以中国人游山玩水以及创作山水画为例具体阐释了中国人的山水观;再通过议论揭示了中西方山水观的本质的不同;最后卒章显志,点
66、明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旨。4文章结尾作者说“人类真正的成功,还是要与自然合作而善用自然”,你怎样看待这个观点?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_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表明观点,对文章结尾的说法是持肯定还是否定态度;其次,要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来证明观点,而不能空谈道理;最后,要对事例进行简要分析,论证事例和观点的逻辑关系。答案(略)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停靠点李汉荣在这个高速旋转的世界上,人们很难找到完整的、纯真的、可靠的、恒定的东西,来安放自己的心。商业不停地制造和推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时尚,小女生和小男生们会被它们诱惑,在慷慨地向时尚投去大量的眼球、激情和金钱之后,时尚制造者们很快又
67、设计出另一些时尚,诱导新一轮消费狂潮。时尚的海滩上,堆积着多少狂热的眼球和激情的泡沫。浪潮漫过来又漫过去,被洗刷的海滩空空荡荡,而在高处,资本正端坐在豪华别墅的沙发上,清点潮水送来的巨额利润。这个商业的星球不会有什么奇迹和神话。所谓奇迹,不过是一个穷人或一个不太穷的人一夜暴富的故事,所谓神话,不过是在财富的赌场上如何成功地进行巧取豪夺。房地产商说又为我们开发了一个天堂。等到你贷款购买了一处天堂的套间,住进去之后才发现,你每天的日出已被推迟了一小时,因为,太阳被前面更高的楼房,更高的天堂挡住了。又据说盛产羊毛的草原是一个天堂,你长途跋涉去那里看了一眼,你看见了那些瘦骨嶙峋的羊,那些在沙漠的边缘嚼
68、着草根瑟瑟发抖的羊,为人类制造温暖的它们,是如此的寒冷和无助。它们光秃秃的身体,我们暖融融的冬天似乎已没有什么恒定的事物让我们动荡的内心获得安宁。走在路上,看见一棵古老的树慈祥而大气地站立着,浓荫匝地,巨冠蔽日,我好像看到了从千里之外走过来的祖先,一位忠厚的有着无限阅历和深情的祖父,于是我停下来,坐在树下,安静地靠在树身上,像靠在祖父的身上,倾听他深长绵软的呼吸,我那漂泊无依的心,我那悬空的心,终于踏实地停靠在一个厚实的胸膛,那胸膛并不只是我自己小小的胸膛,而是一个更宽广更深厚的胸膛天空、土地、历史、记忆,由一棵古树汇合成一个完整辽阔的胸膛,我迷乱无定的心,在这个巨大的胸膛里均匀地跳动。过了几
69、天,或者过了几个月,我又去拜访那棵古树,已再也找不见它的身影。据说它遭雷击而死,又据说被害虫蛀死,又据说被开发商伐掉总之,它已经消失了,它见证过的千年岁月也随之消失。在它的废墟上,将崛起一座商业的天堂,一座时尚住宅楼正拔地而起。古树死了。祖父死了。祖先死了。那条清澈温柔的小溪,明天就有可能被烈日蒸发。那只擦过我肩膀飞过去的可爱燕子,后天黄昏还可能被我发现,但我看见的只是它躺在污水滩上的遗体。远山的那堆积雪,它一次次将我无处投靠无处逗留的目光遥遥地接住。我惶惑躁乱的心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停靠的秘密地点,那安静的白色似乎降低了这个发着高烧的世界的温度,心,在适度的寒冷里变得安静而宽阔,不急于奔赴什么,
70、就停在它自身的空白里,这一刻,心虽然无所事事,却回到了那本然、透明的状态,古人说的“本心”,大约就是这个时刻的那颗心吧。但是,过不了一两年,甚至过不了半年,就在今年夏天,那堆积雪,那堆积攒了千年,明亮了千年,被无数的眼睛眺望了千年的积雪,将永远地融化、消失,那座山将显露出石头狰狞而荒凉的面目。目光失去了这秘密停靠的地点,它变得更加游移而惶惑,有时,我就找一本古书,在那些清澈、亘古、凛冽的句子里,让眼睛和心,获得片刻镇静和抚慰。在越来越热的世界上,我的心越来越躁,越来越慌,也越来越荒。生存的地址不断变成遗址,记忆的圣地不断变成废墟。有时候,静下心来想一想,我真不知道那么多的人,无数的人,在这不断
71、毁损、灭绝的世界上,在这不断废弃破碎的生存里,是怎样为自己的心找到一个停靠点的。那么我呢?我的停靠点又是什么?(选自散文有删改)5从全文看,题目“停靠点”的含义是什么?答:_解析从全文看,题目“停靠点”指的是精神的寄托,而非具体可感的停靠点。文中依次写出了草原、古树、小溪和雪峰等自然景物,也写了书籍等社会文明产物,这些都是答题时可以参考的意象。答案指的是能够寄托人类精神并能提升精神境界的事物,可以是给人类带来崇高精神慰藉的和谐自然,可以是给人类高尚灵魂提供依托的社会文明。6作者为什么说“人们很难找到完整的、纯真的、可靠的、恒定的东西,来安放自己的心”?请分条作答。答:_解析考生要想答好本题,必
72、须通读全文,在理解“停靠点”的含义的基础上加以思考。文章前半部分主要谈人们在思想精神上的迷茫,后半部分则谈经济的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据此便可分点归纳作答。答案(1)商业化大潮带来的形形色色的思想使人们急功近利、心浮气躁,从而导致精神迷失;(2)经济的高速发展破坏了和谐的自然,以及人类文明。7作者在第自然段中着力描写自己停靠在那棵古树上的感受,有什么作用?答:_解析一般说来,分析“作用”应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入手。常用术语有“承上启下”“形成对比”“深化主题”等。就本题而言,考生既要谈“停靠在那棵古树上的感受”对表现文章内容的作用,再从形式上来谈它与后文的对比关系。答案从正面表明了停靠点的重要性
73、,表达了作者内心对找到心灵停靠点的渴望;和古树、雪峰等停靠点的消失带来的困惑形成对比,深化了主题。8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大量负面的社会现象,有人说这样写使文章的基调太过灰暗,是不可取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谈谈你的看法。答:_解析无论是否同意题目上的说法,都要结合原文以及考生自己的真实感受来谈,务求见解独到,言之成理。答案示例:同意。作者一味地列举社会负面现象,让人看不到社会发展中的亮点,容易导致人们对社会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难以激发出人们积极向上的生活热情。不同意。作者之所以列举了大量负面的社会现象,就是为了充分暴露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警示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
74、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发展。(言之成理即可)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鉴赏家汪曾祺全县第一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都是原装。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亲家一样了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卖批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
75、、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萄。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儿”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有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他还卖佛手、香橼。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叶三五十岁整生日,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叶
76、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因为爱他的画。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 画室。叶三不须通报,一来就是半天。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志,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
77、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叶三说:“紫藤里有风。”“唔!你怎么知道?”“花是乱的。”“对极了!”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季陶民最爱画荷花。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叶三说:“四大爷,你这画不对。”“不对?”“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
78、,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是吗?我头一回听见!”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一张也不卖!”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不卖。”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因为是远道来的,叶
79、三只得把画拿出来。客人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喔!喔!真好!真是神品!”客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叶三说:“不卖。”客人只好怅然而去。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八日(有删改)9小说题目是“鉴赏家”,但去用了很大篇幅写叶三卖果子,你认为作者有什么用意?答:_解析本文是篇小说,小说要有情节,有人物,而情节的展开也是为刻画人物服务的。所以,本题应从情节展开和刻画人物两个角度去思考。答案小说写了果贩叶三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表现了他乐观的(或热情的、诚实的、有
80、智慧的)人生态度,体现他有审美情趣,为下文写他是个不谄媚、懂艺术的鉴赏家作铺垫。10小说写叶三是鉴赏家,写了四层,按照下面的示例,对另外三层进行简要概括。示例:叶三看画_解析将故事情节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填写的内容还要保持结构上的一致,答案语言要精练,一般不要超过7个字。答案叶三懂画,叶三评画,叶三与画共存亡。11“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这句话写出了季陶民怎样的性格特点?这对叶三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答:_解析结合文中的语言描写,对题中句子的理解就更能切合人物实际,更能理解作者的写作用意。答案这句话表现出季陶民清高(或雅、与众不同)的性格特点。这与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81、的态度形成对比,突出了叶三既不像那些附庸风雅的假名士那样假充内行(或不懂装懂)、也不谄媚的特点。12作者以叶三把画带到棺材里作为小说的结尾,你认为这个结尾合适吗?为什么(100字以内)?答:_答案示例一:这个结尾很好,是全文的升华。因为本篇小说体现的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重友谊、重知己。正如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里的精神是和先人一脉相承的。答案示例二:这个结尾不合适,是全文的败笔。因为叶三把画作带进棺材,不过是文化痼疾之一:自私。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就是这样,将兰亭序带进坟墓,这只是满足了他个人的占有欲望,却让作品永远不见天日。答案示例三:这个结尾是神来之笔,将前文的赞赏化为了莫大的惋惜。因为叶三把
82、画作带进棺材,体现的是文化痼疾之一:封闭狭隘。作者在胡同文化中也曾有类似写法,文尾以“再见吧,胡同”体现对封闭的胡同文化的清醒认识。(角度不拘,有无具体例子均可,言之成理即可。)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撕日历的日子迟子建又是年终的时候了,我写字台上的台历一侧高高隆起,而另一侧却薄如蝉翼,再轻轻翻几下,三百六十五天就在生活中沉沉谢幕了。厚厚的那一侧是己逝的时光,由于有些日子上记着一些人的地址和电话,以及偶来的一些所思所感,所以它比原来的厚度还厚,仿佛说明着已去岁月的沉重。它有如一块沉甸甸的砖头,压在青春的心头,使青春慌张而疼痛。发明台历的人大约是个年轻人,岁月于他来讲是漫长的,所以他
83、让日子在长方形的铁托架上左右翻动,不吝惜时光的消逝,也不怕面对时光。当一年万事大吉时,他会轻轻松松地把那一摞用过的台历捆起,随便扔到什么地方让它蒙尘,因为日子还多的是呢。而对于中老年人来说,看着那一摞摞用过的台历,也许会有一种人生如梦的沧桑感。于是想到了撕日历。小的时候,我家总是挂着一个日历牌。那是个硬纸板裁成的长方形的彩牌,上面是嫦娥奔月的图画:深蓝的天空,一轮无与伦比的圆月,一些隐约的白云以及袅娜奔月的嫦娥飘飞的裙裾。下面是挂日历的地方,纸牌留着一双细眯的眼睛等着日历背后尖尖的铁片插进去,与它亲密地吻合。那时候我每天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撕日历。早晨一睁开眼,便听得见灶房的柴禾噼啪作响,有煮粥
84、或贴玉米饼子的香味飘来。这基本上是善于早起的父亲弄好了一家人的早饭。我爬出被窝的第一件事不是穿衣服,而是赤脚踩着枕头去撕钉在炕头被子一侧的月份牌,凡是黑体字的日子就随手丢在地上,因为这样的日子要去上学,而到了红色字体的日子基本上都是星期天,我便捏着它回到被窝,亲切地看着它,觉得上面的每一个字都漂亮可爱,甚至觉得纸页泛出一股不同寻常的香气。于是就可以赖着被窝不起来,反正上课的钟在这一天成了哑巴,可以无所顾忌地放纵自己。撕去的日子有风雨雷电,也有阳光雨露和频降的白雪。撕去的日子有欢欣愉悦,也有争吵和悲伤。虽然那是清贫的时光,但因为有一个团圆的家,它无时不散发出温馨气息。被我撕掉的日子有时飘到窗外,
85、随风飞舞,落到鸡舍的就被鸡一轰而啄破,落到猪圈的就被猪给拱到粪里也成为粪。命运好的落在菜园里,被清新的空气滋润着,而最后也免不了被雨打湿,沤烂后成为泥土。长大以后,家里仍然使用月份牌,只是我并不那么有兴趣去撕它了,可见长大也不是什么好事情。待到上了师专,住在学生宿舍,根本没日历可看,可日子照样过得一个不错。也就是在那一时期,商店里有台历卖了,于是大多数人家就不用月份牌了。我自然而然地结束了撕日历的日子。我在哈尔滨生活的这几年才算像模像样过起了日子,每天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翻台历,让它由一侧到另一侧。当两侧厚薄几乎相等时,哈尔滨会进入最热的一段日子。年终时我将用过的台历用线绳串起,然后放到抽屉
86、里保存起来,台历上有些字句也分外有趣,如1993年2月14日记载着“不慎打碎一只花碗”;而2月28日则写着“一夜未睡好,梦见戒指断了,起床后发现下雪了”;8月28日是“天边出现双彩虹,苦瓜汤真好喝”!台历有意无意成了我的简易日记本,当然就更加有收藏价值了。不管多么不愿意面对逝去的日子,不管多么不愿意让青春成为往事,可我必须坦然面对它。当我串起1995年的台历、将1996年散发着墨香气的日子摆在铁皮架上时,我仍然会在上面简要抒写一些我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的。如果能把幼时已撕去的日历一一拾回,也许已故的父亲就会复活,他又会放一条狗进我的睡房催我起床,也许我家在大固其固的那个已经荒芜了的院落又会变得
87、绿意盈门。但日子永远都是:过去了的就成为回忆。可它毕竟深深地留在了心底。当我年事己高,将台历的日子看花了,翻台历的手哆嗦不己时,嫦娥肯定还在奔月。13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1)它有如一块沉甸甸的砖头,压在青春的心头,使青春慌张而疼痛。_(2)撕去的日子有风雨雷电,也有阳光雨露和频降的白雪。_答案(1)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对快速逝去的青春的眷恋。(2)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过去的日子有欢欣愉悦,也有争吵和悲伤,五味杂陈。(过去的日子有痛苦也有幸福)14怎样理解“翻台历的手哆嗦不己时,嫦娥肯定还在奔月”?_答案虽然“我”年事己高,眼睛花了,手也哆嗦不己,但岁月还在流逝,生活
88、还在继续。岁月在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憧憬永远不变。15作者在第段写年轻人“把那一摞用过的台历捆起,随便扔到什么地方让它蒙尘”,在第段写“年终时我将用过的台历用线绳串起,然后放到抽屉里保存起来”,有人说这是作者与年轻人之间产生了代沟,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_答案不能算是代沟。(1)年轻人是作者为了更好地表达主旨而虚构的,并非实指。(2)用了衬托的手法。用年轻人不吝惜时光的消逝,也不怕面对时光,衬托出已去岁月的沉重,表达出人生如梦的沧桑感。(3)台历有意无意成了作者的简易日记本,有收藏价值。(4)收藏起旧的日历,是为了在新日历上写更新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作者对逝去的日子、青春,坦然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