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默契合作的“黑牡丹”于丽萍黑鹳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野禽之一,目前的数量十分稀少。它的外形酷似鹤、鹭,长嘴长腿,一对翅膀丰厚宽大,飞翔起来显得极其轻快优雅。它是一种大型涉禽,主食小鱼、小虾、蟹、螺和蛇类、蛙类等,白天喜欢在竹木掩映的河溪之畔散步、觅食和小憩,晚上则成群栖息在高高的树桠上。它体长1米左右,雄鹳除腹肋部的羽毛是纯白色之外,其他与雌鹳一样,均呈深黑色,并泛出一种浓淡变幻、富丽秀美的紫青色光泽,曾被称为鸟中的“黑牡丹”。黑鹳是一种十分友爱的野生禽类,配偶之间在共同生活中,合作得十分默契,特别是协力捕鱼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2、。在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中,一对比翼飞来的“黑牡丹夫妇”徐徐降落在清流溪畔。个头稍矮的雌鹳,首先警觉地前后扫视一番,就跨入一段较为狭窄的溪中,缩起长脚,静静地伫立着,做好守溪待鱼的准备。个头高大的白肋黑鹳,一直用温柔的朱红色圆眼,看着雌鹳做好了准备,便展翅飞到水面较宽的溪水上游,放开两条健壮的长腿,使劲扑打着翅翼,快速地从溪中朝下奔去,身后溅起了一道白练,“哗哗”地响个不停。溪中的鱼儿,受到雄鹳的惊扰驱使,无不惊恐万状,成群结队地顺流逃逸,自然要冲过雌鹳守着的浅水窄口。于是,恭候在一旁的雌鹳,只需举“颈”之劳,便可啄住活蹦乱跳的小鱼、小虾,当做美味。当雌鹳在下游吃饱之后,就会飞向上游,让雄鹳去守
3、口,自己到上游赶鱼下来,让雄鹳也美美地享受一番。当然,除了抓小鱼、小虾当“点心”外,“黑牡丹夫妇”还能抓鳝鱼当“大餐”呢。生活在水田、沼泽淤泥中的鳝鱼,善于拱泥入洞,隐居其中。生性孤癖的鳝鱼,只在夜间出来觅食,白天一般躲着不出来。对于涉禽来说,黄鳝的外表溜滑,易于吞吃,且营养丰富、热能耐久,是难得的美味佳肴。夏秋之交,鳝鱼特别肥腴,自然会成为“黑牡丹夫妇”的捕食对象。“夫妻”俩成天徜徉在黄鳝出没的荒沼野塘中,常以自己的长喙当做犁头,耐心犁开洞穴,寻找着鳝鱼起居留下的蛛丝马迹。一旦发现鳝鱼的泥穴,双方就会轻轻地拍起“翅语”,并配以短促的低叫,示意齐心协力。于是,两只黑鹳摆开围堵的架势,轮番对着泥
4、穴口察看。如发现成功在望,雄鹳就跃入水中,使劲将长喙插入泥穴,朝两边翻动;雌鹳则屏息静气地严阵以待,准备举喙擒捉受惊逃出来的鳝鱼。由于鳝洞一般都打得很深,很难挖掘,雄鹳经常要累得抬头小憩,只好由雌鹳来继续完成。经过反反复复的轮流苦战,终于逼得鳝鱼夺路逃窜。这下子正中“黑牡丹夫妇”的下怀,两鹳立即伸颈夹击,才将鳝鱼擒拿到嘴。当然,这种功到垂成的概率还是很小的,因为鳝鱼也是个聪明的求生者,常常是“狡兔三窟”。当“黑牡丹夫妇”在洞外忙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滑溜溜的鳝鱼早已悄悄溜走了。“夫妻”俩运气不好,苦苦地折腾了大半天,却是徒劳无功。遇到这种情况,雄鹳便显得暴躁不已,连连仰天长鸣,并使劲儿用翅膀抽打着
5、水面。雌鹳却很有耐心,常常柔声柔气地应答着,紧紧地依偎在“丈夫”的身旁,不停地用翅膀梳理着“丈夫”的羽毛,极力安抚它。经过雌鹳一番安慰,雄鹳的情绪开始稳定下来,恢复了平静。接着,就交头接耳一番,似乎又有了好主意。一会儿,双双展翅飞起,在绿野清流的视野里,两只优雅的“黑牡丹”飞向新的地方。(选自科学之友2009年第4期)5.本文第二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 参考答案:紧扣文题, 抓住黑鹳特点, 概括本文写作重点, 统领下文。6.文章最后一段说,“鳝鱼也是个聪明的求生者”,作者为什么这样说?答: 参考答案:(1)鳝鱼善于拱泥入洞,隐居其中;(2)只在夜间出来觅食,白天一般躲着不出来;
6、(3)鳝洞一般都打得很深,很难挖掘;(4)鳝鱼常常是“狡兔三窟”,当发现危险时就悄悄溜走。7.“黑鹳是一种十分友爱的野生禽类,配偶之间在共同生活中,合作得十分默契”,从全文来看,黑鹳的“友爱”和“默契”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 参考答案:(1)能够关爱、理解和体谅对方,真诚为对方着想。雄鹳总是主动承担重担,具有奉献精神。雌鹳也不是坐享其成,而是尽其所能。双方既分工又合作,齐心协力,相互配合,轮流上阵,互助互惠,满足双方的需求。(2)注意情感交流。在遇到挫折雄鹳情绪不稳定时,雌鹳理智劝慰、安抚,使其平静,共同寻找新的起点。8.作为科普文章,本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举例加以赏析。(答出两条即可)答
7、: 参考答案:(1)拟人化。本文把黑鹳比拟成人,按照人物的心理活动想象动物动作的目的,写得像人那样有思想、有情感,生动活泼,十分亲切,富有浓郁的人情味。(2)强烈的感情色彩。本文字里行间浸透着对黑鹳默契合作互助友爱的喜爱、欣赏和赞美之情,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如“个头高大的白肋黑鹳,一直用温柔的朱红色圆眼,看着雌鹳做好了准备”一句中“温柔”一词,赋予黑鹳以人的情感,用词生动亲切,既写出了雄黑鹳与“妻子”的“友爱”和“默契”,印证了作者的观点,又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与赞赏之情。(3)准确。举例、赏析略。(4)生动、形象。举例、赏析略。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114题。我国人造天然橡胶研究获进展中国
8、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物理和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崔冬梅课题组聚焦我国在人造天然橡胶方面的重大需求,经过几年的艰苦拼搏,在稀土催化合成高顺式异戊橡胶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日前,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美国化学会志上。我国橡胶,包括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的消耗量已超过美国、日本和欧盟,跃居世界第一,2005年已达436.5万吨,并以每年大于10%的速度增长。单以汽车为例,2010年产量将达到1000万辆,保有量将增加到6200万辆,轮胎总需求量约3亿条。与此同时,我国的橡胶生产能力却远低于发达国家,天然橡胶产量为51.6万吨(2006年),合成橡胶的生产能力为168.17万吨(2006年),
9、即60%以上需依赖进口。聚异戊二烯是重要的合成橡胶品种,当其顺1,4含量大于98%、分子量接近100万时可以替代天然橡胶,被称为“人造天然橡胶”。因此,我国及其他天然橡胶缺乏的国家一直致力于异戊橡胶的工业化,其瓶颈问题是异戊橡胶的链结构即顺1,4含量与天然胶有3%5%的差异,这一差异导致产品的性能低于天然橡胶。另一方面,随着乙烯工程的大规模扩展,累积了丰富的碳五副产品,其中约1/5为异戊二烯单体,目前只作为燃料烧掉。因此 ,开发催化体系有效利用碳五资源,将其用于合成聚异戊二烯橡胶已成为国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崔冬梅课题组以国家需求为己任,以研发稀
10、土催化合成高顺式异戊橡胶为主题,以解决碳五资源高值化利用为目标,采用芳香双亚胺钳型有机化合物为配体,创新性地合成出了一系列结构表征完整的新型稀土氯配合物。该类配合物在烷基铝及有机硼盐的活化下,可以生成一种均相的齐格勒纳塔催化体系,对丁二烯和异戊二烯聚合有非常高的催化活性和大于98%最高至100%的顺1,4选择性,突破了传统体系97%的极限。特别是此类催化体系对稀土元素表现出较高的普适性,除了钐、铕、镱等具有还原性的稀土元素外,其他的稀土化合物都表现出较高的选择性。催化体系还对聚合温度表现出很高的耐受性,即顺1,4选择性在80聚合温度下仍能保持在97%以上,而目前多数催化体系在高温条件下选择性会
11、大幅下降,这使得该催化体系具有工业化应用前景。另外,他们还通过核磁共振分析技术原位跟踪活性种的生成过程,证明了其稀土金属铝双核阳离子的结构,并提出了配合物顺1,4选择性由配体几何构型控制的机理。该项研究成果不但丰富了双烯烃聚合理论,同时也将为合成高性能稀土异戊橡胶及其工业化提供了有力的后续技术支撑。该项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百人计划”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的资助。11.下列选择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崔冬梅课题组在稀土催化合成高顺式异戊橡胶研究方面已经取得成功,其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美国化学会志上。B.我国橡胶的消耗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但其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在2006年
12、总生产能力只有219.77万吨,只能满足不到40%的需求。C.乙烯工程的碳五副产品异戊二烯单体有1/5被作为燃料烧掉。D.文中加点的“该类配合物”指的是以芳香双亚胺钳型有机化合物为配体,创新性地合成出的一系列结构表征完整的新型稀土氯配合物。E.齐格勒纳塔催化体系对稀土元素表现出较高的普适性。【答案】AC【解析】A项,原文第一段说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没有说“已经取得成功”。C项,第三段是说“其中约1/5为异戊二烯单体,目前只作为燃料烧掉”。12.文中的“瓶颈问题”指的是什么?答: 【解析】答题时首先要对“瓶颈”的概念有所了解,它通常用于比喻易生阻碍的部分。再结合具体的对象“异
13、戊橡胶”,找到答题区间,筛选出关键词句就可以得出答案了。参考答案:“瓶颈问题”指在异戊橡胶的工业化过程中,异戊橡胶的链结构与天然胶有3%5%的差异,这一差异使其产品性能低于天然橡胶的问题。13.第三段说“开发催化体系有效利用碳五资源”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别表现在哪里?答: 【解析】“社会效益”主要集中在第二段和第三段。第二段谈到我国橡胶极度缺乏的问题,第三段谈到异戊二烯单体刚好可以用于合成聚异戊二烯橡胶,解决这个问题。“经济效益”集中在第三段,做题时要抓住“副产品”“燃料”等关键词。参考答案: 在我国,聚异戊二烯是重要的合成橡胶品种,而乙烯工程中碳五
14、副产品的约1/5为异戊二烯单体,如果将其用于合成聚异戊二烯橡胶,将极大地提高合成橡胶的生产能力,解决我国合成橡胶的消耗量巨大,生产能力却远低于发达国家的问题,这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因为碳五副产品中的异戊二烯单体目前只作为燃料烧掉,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而把它用于制造合成聚异戊二烯橡胶,经济效益会大大提高。14.崔冬梅课题组的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百人计划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等多项资助。请联系全文,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资助科学研究和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的看法。答: 【解析】答题时首先要结合全文,抓住“崔冬梅课题组以国家需求为己任,以研发稀土催化合成高顺式异戊橡胶为主题,以解决碳五资
15、源高值化利用为目标”等句子,概述该项目受到资助的原因。然后联系所学的知识,结合实际谈自己的看法。参考答案:崔冬梅课题组以满足国家需求为己任,致力于我国人造天然橡胶方面的研究,这项研究不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有效地解决我国橡胶60%以上依靠进口的问题,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是巨大的。多方的资助,可以使项目组有足够的资金,使研究得以顺利进行,使目标尽可能早地实现。现在科学和技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人们进行科学研究主要是为了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应用科学成果,而这种应用可以更好地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7题。100多年前的某个10月24日,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
16、明了塑料袋,这种包装物既轻便又结实,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从此以后,人们外出购物时顿感一身轻松,不需要携带任何东西,因为商店、菜场都备有免费的塑料袋。可舒施尼做梦也没有想到,到塑料袋百岁“诞辰”纪念日时,它竟然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塑料袋“糟糕”,是因为它大多是用不可降解和再生的材料生产的,处理这些白色垃圾很多时候都只能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据科学家测试,塑料袋埋在地里需要200年以上才能腐烂,并且严重污染土壤;而焚烧所产生的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同样会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个形象的比喻,说如果把人们每年使用的塑料袋覆盖在地球表面,足以使地球穿上好几件“白色外衣
17、”。一时间,“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禁用塑料袋”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事实上,要在短时间内完全禁止使用塑料袋是不现实的。积极的态度是依靠科技进步,即采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去解决。工业包装膜、商品包装袋(膜)用后较干净,应作为主要回收利用对象,分类收集再生利用,这在国内外都已有许多成功经验。而对于那些量大、分散、脏乱、难于收集或再生利用经济效益甚微的一次性塑料包装袋,则应该使用可降解塑料生产。然而环保意识不是一夜之间就能树立的,一方面,塑料袋像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因为它的确有它的便利之处;另一方面,许多消费者认为,塑料袋是免费赠送的,不花钱的东西不用白不用。针对这种
18、情况,1989年7月起,美国近半数的州实施了塑料袋禁用法,禁止所有不能分解和还原处理的食品塑料包装袋上市。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禁用厚度不到20微米的塑料袋,并控制生产这种塑料袋的原料。意大利则实行塑料袋课税法。这些法律的推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以爱尔兰为例,自从征收塑料袋税之后,全国塑料袋的使用量降低了90%。与此同时,各国都加强了对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的研制,并加大了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舒施尼那项“最糟糕的发明”将以一种全新的形式继续为人类造福。15.如何理解“塑料袋像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答: 参考答案:“臭”,是因为它造成了环境污染;“香”因为它的确有它的便利之处。16.塑
19、料袋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文中指出的其原因有哪些?答: 参考答案:(1)塑料袋大多是用不可降解和再生的材料生产的,造成的白色垃圾难以处理。(2)处理塑料袋造成的白色垃圾,一般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但挖土填埋污染土壤,高温焚烧污染大气环境。(3)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的塑料袋,虽轻便结实,但造成了环境污染。17.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请你提出我们在对待这项“最糟糕的发明”时,可以采取哪些积极的态度?答: 参考答案:(1)控制使用量,加大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2)禁止所有不能分解和还原处理的食品塑料包装袋上市,控制生产这种塑料袋的料。(3)加强宣传,树立环保意识,尽量少使用塑料
20、袋。(4)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对可降解塑料袋包装材料的研制。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绿色的追逐我们常说生命是绿色的,而对于生命的追逐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绿色的追逐,这种追逐本身也彰显出绿色是一种生机勃勃斗志昂扬的颜色。动物的追逐中有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那就是长途跋涉夸父追日的精神。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夸父精神,首先是对目标的心无旁骛,在卡拉哈里沙漠和东非平原上,我们找到了这样的矢志不渝。干旱的卡拉哈里沙漠,象群发起了寻找水源的跋涉。这里曾经拥有非洲大陆上最大的淡水湖之一马家迪加底湖,如今却只剩一片烈日下的盐和沙子,但那一脉淡水保留了下来,像卡拉哈里沙漠的一块宝石,一旦有降雨,沙漠
21、的某一角,总会再现昔日琥珀般的辉煌。旱季过后的第一场降雨即将来临的时候,远方飘来的新鲜空气的味道,引起了沙漠上寻找宝石的迁徙。躁动从象群开始,水牛、斑马、跳羚都加入进来,迁移的队伍越来越大。它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向沙漠深处走,那里会有新的草场。东非草原上聚集了近150万头的角马,为了寻找更好的草场,它们现在必须向南迁徙。它们将途经肯尼亚和坦桑尼亚,跋涉800多千米。角马必须在5月之前抵达塞伦盖提大草原。5月旱季开始之后,塞伦盖提的沃野也会变成荒原,它们将转向西北方向寻找新的草场。角马中的很多已经不止一次参加过这种长途跋涉,对于那些新生命来说,这却是一次全新的体验。这一路有太多的岔路口,生还是死
22、甚至由不得自己。“夸父与日逐走,入日”,山海经上寥寥片语,对夸父这一路的艰辛只字未提,我们只能靠想象来填补这一空白,山路漫漫,夸父磨破了脚,又结了茧。猛兽窥伺,夸父流了血又结了疤,太阳还在前头,脚步不能停下,这就是夸父精神不畏艰难,执著、坚韧。角马的一路颇为凶险,从出发的那天起,鬣狗就一路潜伏在角马群左右,伺机而动。它们是小角马最大的威胁,在草木丛生道路狭窄的地方,行进的速度不得不放慢,碧草环绕的池塘对角马而言简直是伊甸园。然而悲剧发生了,天堂顿时变成地狱。一些小飞虫也来落井下石,飞虫顺着角马的鼻孔飞到他们的脑腔中,大脑受损的角马只能曝尸荒野。角马准备通过狮子的领地,每次他们都会给狮子留下丰厚
23、的礼物。混乱,一片混乱。混乱给角马群带来很大的损失。小角马也容易在这个时候和它们的妈妈走散。失去母乳的哺育,新生不久的小角马会脱水,再难支撑着走下去,这是它第一次上路,也是最后一次。有死就有生,如果这一路只有悲伤,即便伟大,那也只是个无趣的过程,追逐也失去了它的意义。追逐中一定是有快乐的,这快乐在死亡的衬托下,显得高贵。现在是2月,是角马繁殖的季节。一头小角马出生之后,5分钟内就能学会走路了。再过2个星期,它们就能和妈妈跑得一样快了。这新生命不但令它们的父母雀跃,也给这片将要告别的土地平添了一股生机。角马走到了格鲁麦提河边,要达到目的地,它们必须穿过这条河流,这河流见证了角马家族千百年的跋涉,
24、见证者还有格鲁麦提的主人尼罗河鳄鱼。鳄鱼早已知道这是角马群的必经之地,它们盘踞在塔利,等待上门的美餐。角马群犹豫了,沉默了。不是在沉默中死去,就是在沉默中爆发。角马选择了后者,一只角马向河对岸冲了过去,紧接着第二只、第三只、第四只整个角马群。乘着这胜利,角马群一路高歌,想必夸父也是快乐的吧。“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追到太阳要落下的地方,似乎还分不出胜负。遥想一路急奔的夸父,该是怎样的血脉沸腾。他低了头,继续奔跑,丝毫没有畏惧下一刻他可能被太阳灼伤,又或许他渴望那样的燃烧。追逐本来就是这样,生和死,地狱和乐土,就这样手牵手地交错在一起,追逐原本就这样痛并快乐着。经历了一年多的跋涉,角马群的面
25、前也只剩下最后一条河。越过这条河它们就可以尽情地享受对岸的青草了。它们争先恐后地跳下了河,又相互践踏着往岸上爬,其中有些角马恐怕永远也爬不上岸了。伤痕累累的尸体铺满了河床,被活下来的角马遗弃在那里。但那些幸运的、强壮的,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角马的乐园。它们将在这里稍作停留,然后继续重复着祖先走了千百年的道路。夸父追日,太阳西行,它们都一样执著,然后追逐多一个注脚永无休止的跋涉。(节选自CCTV科教文行动之绿色的追逐)18.下列关于本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两项是 ()A.作者将动物对绿色的追逐,比喻成夸父追日,表达了作者对动物这种精神的礼赞。B.动物的长途跋涉,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天敌的伤害,但是它
26、们跋涉途中往往会遇到更多的敌人。C.每年5月,东非草原上的150万头角马就会向南迁徙,它们沿途经过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最后到达塞伦盖提大草原。D.角马在长途跋涉的过程中,既要面对残酷的死亡,也能迎来新生命的降临,而且新生的小角马具有非凡的适应能力,2个星期就能跑得跟成年角马一样快。E.本文虽然是一篇科普文章,但读起来并不枯燥,这主要是因为作者在科学知识的介绍中穿插了“夸父追日”的神话,而且善于运用想象、描写、拟人等多种写作技巧。 【答案】BC【解析】B项“避免天敌的伤害”错,角马迁徙是为了寻找更好的草场;C项,“每年5月”是角马到达塞伦盖提大草原的时间,出发应是前一年旱季之后。19.角马在迁徙过
27、程中经历哪些凶险威胁?请简要概括。答: 参考答案:沙漠干旱的威胁。鬣狗、狮子、鳄鱼等强大肉食类动物的威胁。来自无法防备的小飞虫的威胁。来自渡河时相互践踏的威胁。20.结合本文的内容及自己的认识,探究作者为什么以“绿色的追逐”为标题。答: 参考答案:“绿色的追逐”指动物在迁徙、追逐过程中显示出来的一种生机勃勃的昂扬斗志。“绿色”是生命之源,而动物的迁徙、追逐是为了物种的生存、延续,所以是“绿色的追逐”。“绿色”象征希望,象征角马在跋涉中永不言弃的精神。“绿色的追逐”富有诗意,造成悬念,引起读者注意,饱含作者的礼赞之情。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绝妙的错误刘易斯托马斯大自然迄今取得的唯一最伟
28、大的成就,当然要数DNA分子的发明。我们从一开始就有了它。它装在第一个细胞之中,那个细胞带着膜和其他东西,在大约30亿年前这个行星渐渐冷却时出现在某个地方的浓汤似的水中。今天贯穿地球上所有细胞的DNA,只不过是那第一个DNA扩展和惨淡经营的结果。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因为生长和繁衍的技术基本没有变。可是,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尽管今天再来谈论进化方面的进步已经不时髦了,因为如果你用那个词去指称任何类似改进的东西,会隐含某种让科学无能为力的价值判断,可我还是想不出一个更好的术语来描述已经发生的事情。毕竟,从一个仅仅拥有一种原始微生物细胞的生命系统中一路走来,从
29、沼地藻丛的无色生涯中脱颖而出,演进到今天我们周围所见的一切巴黎城,依阿华州,剑桥大学我后院里的马栗树,还有脊椎动物大脑皮层模块中那一排排的神经原从那一个古老的分子至今,我们真的已经走得很远了。我们绝不可能通过人类智慧做到这一点。即使有分子生物学家从一开始就乘卫星飞来,带着实验室等等一切,从另外某个太阳系来到这里,也是白搭。没错!我们进化出了科学家,因此知道了许多关于DNA的事,但假如我们这种心智遇到挑战,要我们从零开始,设计一个类似的会繁殖的分子,我们是绝不会成功的。我们会犯一个致命的错误:我们设计的分子会过于完美。假以时日,我们终于会想出怎样做这事,核苷酸啦,酶啦等等一切,做成完美无瑕的一模
30、一样的复本,可我们怎么想也不会想到,那玩意儿还必须能出差错。能够稍微有些失误,乃是DNA的真正奇迹。没有这个特有的品性,我们将至今还只是厌气菌,也绝不会有音乐。一个个地加以单独观察,把我们一路带过来的每一个突变,都是某种随机的全然自发的意外。然而,突变的发生又绝不是意外,因为DNA分子从一开始就命中注定要犯些小小的错误。假如由我们来干这事,我们会寻求某种途径去改正这些错误,那样,进化就会半路停止了。试想,一些科学家正在专注地从事于繁殖文本完全正确的、像细菌一样的无核原生细胞,而有核细胞却突然出现,那时,他们会怎样地惊慌失措。我们讲,犯错误的是人,可我们并不怎么喜欢这个想法。而让我们去接受这样一
31、个事实犯错误也是所有生物的本性,那就更难了。我们更喜欢立场坚定,确保不变。可事情还是这样的:我们来到这儿,就是由于纯粹的机遇,也可以说是由于错误。在进化路上的某处,核苷酸旁移,让进了新成员;也可能还有病毒迁移进来,随身带来一些小小的异己的基因组;还有来自太阳或外层空间的辐射在分子中引起了小小的裂缝,于是就孕育出人类。不管怎样,只要DNA分子有这种根本的不稳定性,事情的结果大概只能如此。说到底,假如你有个机制,按其设计是用来不断改变生活方式的;假如所有新的形式都必须像它们先前那样互相适配,结成一体;假如每一个即兴生成的、能对个体进行修饰润色的新基因,很有可能为这一物种所选择;假如你也有足够的时间
32、,那么,这个系统注定要迟早发育出大脑,还有知觉。生物学实在需要有一个比“错误”更好的词来指称这种进化的推动力。或者,“错误”一词也毕竟用得。只要你记住,它来自一个古老的词根,那词根意为四处游荡,寻寻觅觅。(选自水母与蜗牛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续),有删改)1作者在第一段里说“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但在第二段里又说“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答:_【解析】考查对文章关键句子的理解。要结合上下文和全文的主旨进行综合分析、整体把握。【答案】“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指的是生长和繁衍的技术基本没有变。“我们在其他方面却
33、取得了进步”指的是我们从那一个古老的分子至今,我们真的已经走得很远了。(抓住语句在段中的前后文去理解句子的含意)2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在文中加点词中任选两个,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特色。答:_【答案】“惨淡经营”移用手法,把用于人的词语用到细胞的演变上,生动形象。“让进”一词把分子演进过程用拟人化的手法表达出来,形象生动。“白搭”是口语化的语言,明白自然地把某些科学家的不出错误的研究加以讽刺。“玩意儿”也是口语化的语言,同样清楚明白地说明了“完美无瑕的一模一样的复本”的分子。(抓住科普小品的语言特点进行说明,可分为生动形象、口语化)3作者为什么
34、将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请结合全文分析。答:_【答案】“绝妙的错误”指的是DNA的演变过程,在不断的“错误”中由单细胞生物逐渐形成不同的生物。之所以称为“错误”是指演变过程中“每一个突变都是某种随机的全然自发的意外”,比如“在进化路上的某处,核苷酸旁移,让进了新成员;也可能还有病毒迁移进来,随身带来一些小小的异己的基因组;还有来自太阳或外层空间的辐射在分子中引起了小小的裂缝,于是就孕育出人类”这些错误。说错误是“绝妙”的主要是说这一个个的意外,才成就了今天的生物。所以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天坛之美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的天坛,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品。它具有一种独
35、特的意境,它以凝练的艺术形式表现了博大深邃的精神内涵,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的思考和想象。天坛的意境美,可以归纳为:高、圆、清。“高”是天的一种特性。天坛的建筑是连续性的逐渐上升的完整体,从南北中轴线上看,南端的圜丘高5.18米,皇穹宇高19.2米,祈年殿上升到38米,成为中轴线的高峰。故宫太和殿是永乐以前全城最高的建筑,是帝王的象征,而祈年殿比太和殿还高出3米,成为天帝的象征。祈年殿的主体建筑四周,墙外低矮,空间开阔,祈年殿和圜丘的整个外轮廓直接与天空连接,祭坛仿佛高入云霄,人站在祭坛上也好像升上青天。天坛的崇高感中,蕴含着敬天的思想。“圆”不仅指外形,而且是一种科学境界。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圆
36、代表着生命流转,蕴含着宇宙万物,体现了一种“天行健”的思想以及祥和的精神。天坛建筑群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大量圆的造型。圜丘、皇穹宇、祈年殿都是圆形,每一个建筑又形成很多同心圆,一直扩展到与穹隆形的天空成为一个圆融的整体。“清”是天的一种特征,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美学范畴,体现一种人格精神或艺术境界,例如清新、清真、清淡、清妙等。“清”由“青”而来,通常我们称天是“青天”“蓝天”“苍天”。天坛的基本色调整体是青色,不论是天空还是琉璃瓦都属于青色。“青”是祥和、安宁的象征,也体现了一种空灵的美。天坛建筑中,祈年殿、皇穹宇都采用蓝色琉璃瓦,深蓝的琉璃和浅蓝的天空形成色彩上深浅的对比,更显示出天的澄清、明朗
37、。反过来天的澄清、明朗,又与祈年殿的外轮廓虚实相生,唤起观赏者的审美想象。以上高、圆、清三点体现了天坛的崇高、祥和、清朗的独特意境。如果比较一下,就会发现:故宫拥有庞大的建筑群,以气势取胜,天坛的建筑少而精,以宁静深远而著称;故宫以封闭式的一道道门、一道道墙为特点,而天坛以天高地阔的开放式为特点;故宫的空间造型是方的,而天坛则是柔和的圆;故宫的颜色以红为重,而天坛则是幽静的青绿色。天坛之美,耐人深思。(选自杨辛天坛)1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天坛的建筑风格是以气势高耸、铺天盖地取胜。B故宫太和殿是明清两代北京的最高建筑,是帝王的象征。C天坛的大量圆形建筑表现了中国古人生生不息的宇宙观。
38、D天坛的琉璃瓦采用蓝色,与蓝天相互融合,虚实相生。【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通读全文,从整体上把握天坛的建筑风格特征;其次,逐项与原文进行对照,在范围、程度、时间、主次等方面进行辨析,排除错误选项,得到正确答案。原文段“圆代表着生命流转,蕴含着宇宙万物”中的“生命流转”就是“生生不息”的意思,“蕴含着宇宙万物”便是一种宇宙观的体现。【答案】C2根据文意,下列对天坛建筑“高”这一特性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渐次升高,表示对上天的挑战。B节省占地面积,突出幽静之美。C高入云霄,表达“羽化登仙”的愿望。D突出崇高感,强化敬慕上苍的心情。【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要把握住相关词语的含义。“高”是天坛的特
39、征之一,地势的逐渐增高只是其形式,而内在含义是崇高,原文中也有“天坛的崇高感中,蕴含着敬天的思想”句,表达的便是对天的尊崇与敬慕。【答案】D3作者从审美角度,指出天坛的意境是崇高、祥和、清朗,请你根据文章提示的故宫的建筑特点,也从审美角度,用三个双音词概括一下故宫的建筑意境。答:_【解析】正确解答本题需抓住两个关键点:其一是从“审美角度”,把握住故宫的意境特征;其二,故宫的意境特征正是和天坛形成对比的,其意境特征正好与之对应,这是答题的关键的切入点。准确把握住故宫建筑的规模、气势以及色彩给人的感受是答题的关键。【答案】雄伟(雄壮、雄浑),威严(庄严、森严),厚重(凝重)4天坛大约有十万株树,你
40、认为这些树木的作用与本文所概括的“高、圆、清”三点中的哪一点关系最大?为什么?答:_【解析】天坛的树木以松柏为主,因为在天坛这些树木一直都受到保护,大多数树木均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这些常青的树木使天坛显得格外的清朗、幽静,无论是色彩还是意境,都与“清”的特征相吻合。综合以上分析,再扣住文中所概括的“清”的具体特征,便可得出答案。【答案】与“清”关系最大。大面积的树木突出了天坛青色的整体色调,同时增加了空灵之美。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众所周知,以煤炭、重油为燃料的火力发电厂在生产电力的同时,又会制造出大量的导致温室效应和酸雨的元凶二氧化碳废气。如果工业社会继续将二氧化碳废气排向大气或海洋
41、,温室效应必将愈演愈烈,地球环境遭到的污染也必将变本加厉。由此,科学家们正想方设法为掩埋二氧化碳废气寻找合适的“垃圾场”。美国哈佛大学环境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史拉格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海底也许是永久掩埋二氧化碳废气最理想、最安全的“垃圾场”。他指出,水深3 000米以下的海底,具备掩埋二氧化碳废气最理想的物理条件:水温仅为2摄氏度左右,而深海底层的水压非常高,处于这种高压条件下的二氧化碳即会很快液化。而液态的二氧化碳密度高于水,因而不会上浮,自然也不会自储藏处逸出。他还强调,为排除二氧化碳重新气化的危险,二氧化碳废气还应该被深深注入海底以下至少300米的深处,因为该处还可能是海底底层产生汽水化合物
42、的地方,而注入深海地底的二氧化碳与其接触后,就会产生固态结晶体。假若史拉格的理论能够成立,那么二氧化碳重新气化的危险就被全数排除了。这是因为:这种二氧化碳“垃圾场”不仅具有300米厚且充满孔隙的海底岩石的保护,而且在“垃圾场”顶端还将自行产生犹如密封圈的固体水化合物。这也就为二氧化碳废气安全永久地停留在海底深处提供了双重保障。尽管史拉格的研究尚处于理论假设阶段,但他断定付诸实施并无大问题。他解释说,今天一些设于深海油田的钻孔,完全有能力深入海底沉积数千米以下。此外,海底可供储存二氧化碳废气的“掩埋场”几乎取之不尽:如美国,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全国所有火电厂排除的二氧化碳废气,深深掩埋在200海里
43、宽的领海水域的深海沉积层中。虽说此项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按照史拉格的说法,在最近数十年内,人类“必须”将数十亿吨的二氧化碳废气深埋于海底,不然地球环境就可能发生“灾难性”污染,此外原有的掩埋废气、废油的垃圾场也早已不复使用。至于如何将二氧化碳废气导引至深海“垃圾场”,他也提出了两种设想:一是铺设一条自海岸通向深海底层的导管,将二氧化碳废气从陆地抽吸至海底;二是将废气装入油轮,再从船上将之注入深海沉积层(油轮将石油自中东运往美国后的返程中,就可顺带将二氧化碳废气装船,再运往深海“垃圾场”)。史拉格透露,他已计划与英国BP公司等超级石油公司合作,不久之后就要展开第一次的海底现场实验,地点定在墨西
44、哥湾。二氧化碳废气将首次被注入海底沉积层,届时地质学家将检验二氧化碳是否真如他们设想的那样,“安分”地呆在深海海底。5史拉格对永久掩埋二氧化碳废气于海底有个什么样的假设?答:_【解析】此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对应大纲对科普文阅读要求的第一点:分析综合C。【答案】将二氧化碳废气深深注入海底以下至少300米的深处,使被注入深海地底的二氧化碳与海底底层产生的汽水化合物接触后产生固态结晶体,这种二氧化碳就有了海底岩石和固体水化合物的双重保障,二氧化碳废气也就安全永久地停留在海底深处了。6史拉格不久就要在墨西哥湾展开第一次海底现场实验,你认为实验能否成功?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答:_【解析】此题考
45、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的能力。对应大纲对科普文阅读要求的第三点:探究F。【答案】能成功。首先,现在的深海油田钻孔技术完全可以将二氧化碳废气深入海底沉积层数千米以下;另外,海底岩石和固体水化合物的双重保障,也应该能使二氧化碳如他们设想的那样,“安分”地呆在深海海底。7史拉格的永久掩埋二氧化碳废气于海底的假设,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答:_【答案】现代工业废气的排放,使地球环境遭到的污染愈来愈严重,这必须引起全人类的高度重视;科学家史拉格设想在海底找到最安全的“垃圾场”来掩埋二氧化碳废气,其大胆设想、敢于创新的精神值得现代人学习;科学家史拉格仅是假想安全掩埋二氧化碳废气,这还不是科学的
46、最高境界,科学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合理运用二氧化碳废气。(言之成理即可)【解析】此题考查探究文中的疑难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对应大纲对科普文阅读要求的第三点:探究F。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我国人造天然橡胶研究获进展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物理和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崔冬梅课题组聚焦我国在人造天然橡胶方面的重大需求,经过几年的艰苦拼搏,在稀土催化合成高顺式异戊橡胶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日前,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美国化学会志上。我国橡胶,包括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的消耗量已超过美国、日本和欧盟,跃居世界第一,2005年已达436.5万吨,并以每年大于10%的速度增长。单以汽车
47、为例,2010年产量将达到1000万辆,保有量将增加到6200万辆,轮胎总需求量约3亿条。与此同时,我国的橡胶生产能力却远低于发达国家,天然橡胶产量为51.6万吨(2006年),合成橡胶的生产能力为168.17万吨(2006年),即60%以上需依赖进口。聚异戊二烯是重要的合成橡胶品种,当其顺1,4含量大于98%、分子量接近100万时可以替代天然橡胶,被称为“人造天然橡胶”。因此,我国及其他天然橡胶缺乏的国家一直致力于异戊橡胶的工业化,其瓶颈问题是异戊橡胶的链结构即顺1,4含量与天然橡胶有3%5%的差异,这一差异导致产品的性能低于天然橡胶。另一方面,随着乙烯工程的大规模扩展,累积了丰富的碳五副产
48、品,其中约1/5为异戊二烯单体,目前只作为燃料烧掉。因此,开发催化体系有效利用碳五资源,将其用于合成聚异戊二烯橡胶已成为国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崔冬梅课题组以国家需求为己任,以研发稀土催化合成高顺式异戊橡胶为主题,以解决碳五资源高值化利用为目标,采用芳香双亚胺钳型有机化合物为配体,创新性地合成出了一系列结构表征完整的新型稀土氯配合物。该类配合物在烷基铝及有机硼盐的活化下,可以生成一种均相的齐格勒纳塔催化体系,对丁二烯和异戊二烯聚合有非常高的催化活性和大于98%最高至100%的顺1,4选择性,突破了传统体系97%的极限。特别是此类催化体系对稀土元素
49、表现出较高的普适性,除了钐、铕、镱等具有还原性的稀土元素外,其他的稀土化合物都表现出较高的选择性。催化体系还对聚合温度表现出很高的耐受性,即顺1,4选择性在80聚合温度下仍能保持在97%以上,而目前多数催化体系在高温条件下选择性会大幅下降,这使得该催化体系具有工业化应用前景。另外,他们还通过核磁共振分析技术原位跟踪活性种的生成过程,证明了其稀土金属铝双核阳离子的结构,并提出了配合物顺1,4选择性由配体几何构型控制的机理。该项研究成果不但丰富了双烯烃聚合理论,同时也将为合成高性能稀土异戊橡胶及其工业化提供了有力的后续技术支撑。该项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百人计划”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50、的资助。1下列选项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A崔冬梅课题组在稀土催化合成高顺式异戊橡胶研究方面已经取得成功,其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美国化学会志上。B我国橡胶的消耗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但其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在2006年总生产能力只有219.77万吨,只能满足不到40%的需求。C乙烯工程的碳五副产品异戊二烯单体有1/5被作为燃料烧掉。D文中加点的“该类配合物”指的是以芳香双亚胺钳型有机化合物为配体,创新性地合成出的一系列结构表征完整的新型稀土氯配合物。E齐格勒纳塔催化体系对稀土元素表现出较高的普适性。【解析】选AC。A项,原文第一段说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没有说“已经取得成功
51、”。C项,第三段是说“其中约1/5为异戊二烯单体,目前只作为燃料烧掉”。2文中的“瓶颈问题”指的是什么?答:_【答案】“瓶颈问题”指在异戊橡胶的工业化过程中,异戊橡胶的链结构与天然橡胶有3%5%的差异,这一差异使其产品性能低于天然橡胶的问题。3第三段说“开发催化体系有效利用碳五资源”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别表现在哪里?答:_【答案】在我国,聚异戊二烯是重要的合成橡胶品种,而乙烯工程中碳五副产品的约1/5为异戊二烯单体,如果将其用于合成聚异戊二烯橡胶,将极大地提高合成橡胶的生产能力,解决我国合成橡胶的消耗量巨大,生产能力却远低于发达国家的问题,这会带来巨
52、大的社会效益。因为碳五副产品中的异戊二烯单体目前只作为燃料烧掉,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而把它用于制造合成聚异戊二烯橡胶,经济效益会大大提高。4崔冬梅课题组的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百人计划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等多项资助。请联系全文,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资助科学研究和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的看法。答:_【答案】崔冬梅课题组以满足国家需求为己任,致力于我国人造天然橡胶方面的研究,这项研究不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有效地解决我国橡胶60%以上依靠进口的问题,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是巨大的。多方的资助,可以使项目组有足够的资金,使研究得以顺利进行,使目标尽可能早地实现。现在科学和
53、技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人们进行科学研究主要是为了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应用科学成果,而这种应用可以更好地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解析】答题时首先要结合全文,抓住“崔冬梅课题组以国家需求为己任,以研发稀土催化合成高顺式异戊橡胶为主题,以解决碳五资源高值化利用为目标”等句子,概述该项目受到资助的原因。然后联系所学的知识,结合实际谈自己的看法。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绿色的追逐我们常说生命是绿色的,而对于生命的追逐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绿色的追逐,这种追逐本身也彰显出绿色是一种生机勃勃斗志昂扬的颜色。动物的追逐中有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那就是长途跋涉夸父追日的精神。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夸父精神,
54、首先是对目标的心无旁骛,在卡拉哈里沙漠和东非平原上,我们找到了这样的矢志不渝。干旱的卡拉哈里沙漠,象群发起了寻找水源的跋涉。这里曾经拥有非洲大陆上最大的淡水湖之一马家迪加底湖,如今却只剩一片烈日下的盐和沙子,但那一脉淡水保留了下来,像卡拉哈里沙漠的一块宝石,一旦有降雨,沙漠的某一角,总会再现昔日琥珀般的辉煌。旱季过后的第一场降雨即将来临的时候,远方飘来的新鲜空气的味道,引起了沙漠上寻找宝石的迁徙。躁动从象群开始,水牛、斑马、跳羚都加入进来,迁移的队伍越来越大。它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向沙漠深处走,那里会有新的草场。东非草原上聚集了近150万头的角马,为了寻找更好的草场,它们现在必须向南迁徙。它们
55、将途经肯尼亚和坦桑尼亚,跋涉800多千米。角马必须在5月之前抵达塞伦盖提大草原。5月旱季开始之后,塞伦盖提的沃野也会变成荒原,它们将转向西北方向寻找新的草场。角马中的很多已经不止一次参加过这种长途跋涉,对于那些新生命来说,这却是一次全新的体验。这一路有太多的岔路口,生还是死甚至由不得自己。“夸父与日逐走,入日”,山海经上寥寥片语,对夸父这一路的艰辛只字未提,我们只能靠想象来填补这一空白,山路漫漫,夸父磨破了脚,又结了茧。猛兽窥伺,夸父流了血又结了疤,太阳还在前头,脚步不能停下,这就是夸父精神不畏艰难,执著、坚韧。角马的一路颇为凶险,从出发的那天起,鬣狗就一路潜伏在角马群左右,伺机而动。它们是小
56、角马最大的威胁,在草木丛生道路狭窄的地方,行进的速度不得不放慢,碧草环绕的池塘对角马而言简直是伊甸园。然而悲剧发生了,天堂顿时变成地狱。一些小飞虫也来落井下石,飞虫顺着角马的鼻孔飞到它们的脑腔中,大脑受损的角马只能曝尸荒野。角马准备通过狮子的领地,每次它们都会给狮子留下丰厚的礼物。混乱,一片混乱。混乱给角马群带来很大的损失。小角马也容易在这个时候和它们的妈妈走散。失去母乳的哺育,新生不久的小角马会脱水,再难支撑着走下去,这是它第一次上路,也是最后一次。有死就有生,如果这一路只有悲伤,即便伟大,那也只是个无趣的过程,追逐也失去了它的意义。追逐中一定是有快乐的,这快乐在死亡的衬托下,显得高贵。现在
57、是2月,是角马繁殖的季节。一头小角马出生之后,5分钟内就能学会走路了。再过2个星期,它们就能和妈妈跑得一样快了。这新生命不但令它们的父母雀跃,也给这片将要告别的土地平添上一股生机。角马走到了格鲁麦提河边,要达到目的地,它们必须穿过这条河流,这河流见证了角马家族千百年的跋涉,见证者还有格鲁麦提的主人尼罗河鳄鱼。鳄鱼早已知道这是角马群的必经之地,它们盘踞在塔利,等待上门的美餐。角马群犹豫了,沉默了。不是在沉默中死去,就是在沉默中爆发。角马选择了后者,一只角马向河对岸冲了过去,紧接着第二只、第三只、第四只整个角马群。乘着这胜利,角马群一路高歌,想必夸父也是快乐的吧。“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追到太
58、阳要落下的地方,似乎还分不出胜负。遥想一路急奔的夸父,该是怎样的血脉沸腾。他低了头,继续奔跑,丝毫没有畏惧下一刻他可能被太阳灼伤,又或许他渴望那样的燃烧。追逐本来就是这样,生和死,地狱和乐土,就这样手牵手地交错在一起,追逐原本就这样痛并快乐着。经历了一年多的跋涉,角马群的面前也只剩下最后一条河。越过这条河它们就可以尽情地享受对岸的青草了。它们争先恐后地跳下了河,又相互践踏着往岸上爬,其中有些角马恐怕永远也爬不上岸了。伤痕累累的尸体铺满了河床,被活下来的角马遗弃在那里。但那些幸运的、强壮的,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角马的乐园。它们将在这里稍作停留,然后继续重复着祖先走了千百年的道路。夸父追日,太阳西行,
59、它们都一样执著,然后追逐多一个注脚永无休止的跋涉。(节选自CCTV科教文行动之绿色的追逐)5下列关于本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两项是()A作者将动物对绿色的追逐,比喻成夸父追日,表达了作者对动物这种精神的礼赞。B动物的长途跋涉,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天敌的伤害,但是它们跋涉途中往往会遇到更多的敌人。C每年5月,东非草原上的150万头角马就会向南迁徙,它们沿途经过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最后到达塞伦盖提大草原。D角马在长途跋涉的过程中,既要面对残酷的死亡,也能迎来新生命的降临,而且新生的小角马具有非凡的适应能力,2个星期就能跑得跟成年角马一样快。E本文虽然是一篇科普文章,但读起来并不枯燥,这主要是因为作者
60、在科学知识的介绍中穿插了“夸父追日”的神话,而且善于运用想象、描写、拟人等多种写作技巧。 6角马在迁徙过程中经历哪些凶险威胁?请简要概括。答:_【答案】沙漠干旱的威胁。鬣狗、狮子、鳄鱼等强大肉食类动物的威胁。来自无法防备的小飞虫的威胁。来自渡河时相互践踏的威胁。7结合本文的内容及自己的认识,探究作者为什么以“绿色的追逐”为标题。答:_【答案】“绿色的追逐”指动物在迁徙、追逐过程中显示出来的一种生机勃勃的昂扬斗志。“绿色”是生命之源,而动物的迁徙、追逐是为了物种的生存、延续,所以是“绿色的追逐”。“绿色”象征希望,象征角马在跋涉中永不言弃的精神。“绿色的追逐”富有诗意,造成悬念,引起读者注意,饱
61、含作者的礼赞之情。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多重宇宙是怎么回事?雷庭在各种神话、传说里,都有天堂、地狱的说法。我们也许可以认为,这就是多重宇宙的滥觞。然而,多重宇宙这种想法绝不是来自神话和传说。目前为止,这只是一种物理学的假设。那么,这个假设是解决什么问题的呢?那就是量子物理学中的测量问题。多重世界的理论认为,对测量装置的观察,会使得测量装置被分解为两个。并且在这个测量链上,这种分解会不断地进行下去。伴随着这种分解,一定有一个完全的宇宙的复制,因此,这种理论也被称为“分支宇宙”。也就是说,只要有一个量子测量发生,那么,每个宇宙分支以及这个分支中的分量就会导致一个可能的测量结果。每个处
62、在特殊宇宙分支中的人都会认为,他的测量结果和所处的宇宙是唯一存在的。也就是说,一次测量产生了一次新的宇宙。这些各自不同的新宇宙,除非完全相同,否则绝无重合的可能。这种多重世界的解释只能说是一个想法,在许多地方无法令人信服。可是,其有用之处恰恰在于,对于量子物理学中的测量问题,这种想法可以加以部分的解释。我们以“薛定谔的猫”来阐释这种理论。如果用多重世界的理论来看,我们无需担心这只猫的死活,我们认为一只猫被分解为两只猫,一只死了而另一只活着,两只猫处在不同的宇宙当中,并且有两个观察者分别打开他们自己宇宙中的箱子,并且得出猫的状态。多重世界的解释看起来是如此简单,不需要什么数学工具。也正是因为这一
63、点,这个理论在普通大众中容易被传播。当然了,在传播过程中往往夹杂着曲解和讹传。大众不喜欢数学计算和推导,这些对他们来说太遥远了。多重宇宙理论认为,有可能存在许多别的宇宙。而且,其中一些宇宙只是与我们所在的宇宙略有不同。所以,这种理论引起人们的很多猜想:也许会在很多宇宙中,会有同样的地球和同样的人类,也许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与自己一模一样的人。诸如此类的想法无疑是很有趣的,但是,对于理论物理学家来说,这些只是笑谈。因为他们很清楚,科学不拒绝任何猜想,但是,猜想如果陷入荒诞,无疑是可笑的。用多重宇宙解释测量问题,很多推理就变得非常简单。但是,这种理论也会带来很多问题。例如,究竟有多少宇宙呢?依
64、照多重宇宙的说法,因为每个量子事件都可能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结果,那么,如果我们假设在任何一个宇宙中有10的80次方个基本粒子,那么,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多重宇宙的数量要远远高于这个数字。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所有这些各自不同的宇宙在哪里?这是该理论无法回答的问题,也是人们无法想象的问题。(选自新华文摘2007年第2期) 8下列内容与原文看法不相符的两项是()A在量子测量中,另一个完全宇宙的复制,必须随着测量装置不断被分解才会出现。B只要有一个量子测量发生,每个宇宙分支及其分量就会导致一个可能的测量结果。C每个处于特殊宇宙分支中的人,都只认定自己所处的宇宙世界和他的测量结果。D在测量中,每个宇宙都
65、有可能产生新的宇宙,这些宇宙不但相似而且绝不重合。E在多重宇宙中,也许会找到同样的地球和人类,甚至找到与自己一模一样的人。F对多重宇宙的理解,可进行各种各样大胆的猜想,但这些猜想必须有其合理性。 【解析】选DE。D.“这些宇宙不但相似而且绝不重合”与原文“这些各自不同的新宇宙,除非完全相同,否则绝无重合的可能”意思不符。E.表述只是人们的猜想,并非本文看法。9以下说法谈及“多重宇宙”问题的两项是()A在现今我们的天文观察还无法企及的地方,也许还有和我们相同的宇宙存在。B宇宙中正常物质总量无法遏止宇宙无限膨胀趋势,宇宙将永远不断膨胀扩大。C现在的宇宙诞生于上个宇宙的尘埃中,这种从生长到消亡的循环
66、将永不结束。D当前看见手里拿着的那片树叶,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上其实是无数片的树叶。 10文中用“薛定谔的猫”这一例子想说明什么? 答:_【答案】说明“多重宇宙”理论可以对量子物理学中的测量问题加以部分的解释。11对“多重宇宙”作者是如何评价的?请分点概括。答:_【答案】多重宇宙是一种物理学的假设;可以部分解释量子物理学中的测量问题(无法回答和解释相关的各种问题);易传播并引起曲解和讹传。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经络究竟是什么东西?方舟子中国传统医术之所以始终在臆想和经验之间徘徊,未能跨进科学之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人体解剖学知识。中国古代医生只热衷于背熟经典著作的论断,很少有人
67、觉得还有去解剖尸体对人体器官做实际观察的必要;即使有人有这样的想法,也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愚昧观念,不敢真对尸体动刀子。但是在上古时期中国的医生显然是可以对尸体做解剖的,因为内经有“若夫八尺之士其死可解剖而视之”的说法,以及难经对一些人体器官的形态、尺寸和重量都有具体的描述,虽不甚准确,但显然是解剖而得的。只要对尸体做过解剖,就不可能不注意到有一些线路遍布全身,即血管和神经干,为何中医经典著作对此没有任何描述?其实有的,只不过它用的是别的名称经络。现在有人说经络是具有特异功能的古人“内视反观”而发现的,其实内经说得明明白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
68、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也就是说,经络是通过对活人外表的度量和尸体的解剖发现的,而且十二经脉中都含有血,只不过里面的血有的清有的浊有的多有的少,这就明白无误地说明了所谓经脉就是指的血管。内经还有“脉者,血之府也”的定义,此后的中医经典著作也经常见到“血之随气,循环经络”、“血循经脉”等说法。中医号脉,号的是十二经脉中的“手太阴肺经”,并称脉的跳动是气的运行。但是他们号的地方,明明就是桡动脉,所谓气的运行,也就是动脉的搏动。内经说“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这个数据虽然不准确
69、(呼吸频率和脉搏频率的比大约是14),但也证明了所谓经脉就是血管,脉动就是动脉的搏动。那么为什么中医会认为经脉除了走血同时还走气,有的经脉血多气少,有的经脉血少气多呢?这也是由粗糙的观察所导致的:在人死后,动脉中的血迅速排空,在解剖尸体时会发现动脉是空的,只有静脉中含有血,这让研究者误以为动脉不是运输血而是运输气的。古希腊医学也有这样的误会,认为动脉的作用是供“气”,静脉的作用才是供血。因此动脉的搏动,就被中医当成是气的搏动,号脉因此被中医认为能探测出人体气血、脏腑的状况,能够借以诊断出种种疾病,甚至连妇女的怀孕、绝经都号称能号得出来,无限地夸大了脉搏的重要性。在现代解剖学传入中国,人们发现古
70、人所描绘的经络图与现代解剖学所发现的血管、神经的分布都不符合之后,有人就认为古人所说的经络是一个现代解剖学还没有发现的系统,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验证这一系统的物质基础。但这些研究都是抱着先入为主的想法,进行“循经”测量的,实验设计本来就有问题,实验结果也就无法令人信服,无法获得国际生物医学界的认可。有人认为针灸的有效性证明了经络理论的正确性。这个推理是错误的。许多实验已经证明针灸是通过刺激神经系统发挥其作用的,与“经络”无关。其实正如一位临床医生所指出的那样,用简单的推理就可以否定这个神秘的经络系统的存在。外科医生在做手术时必须清楚地知道每一个局部、每一个层次的神经解剖和血管解剖,如果误伤
71、了神经、血管,后果不堪设想。但是却没有一个外科医生下刀时需要了解经络,不必担心他的刀会割断经络、会刺伤穴位。经络据称对一根小小的毫针都会有反应,为何会对粗鲁的手术刀倒无动于衷?经络为什么不怕手术刀?合理的答案是所谓的经络并不存在。根据经络理论,人的下肢分布了六条最重要的经脉,分别属于脾、胃、肾、膀胱、肝、胆等最要害的脏腑。但是,双下肢截肢的病例并不少见,病人除了不能行走外,其他生理功能与常人并无二致。这一简单的事实也说明了经络理论的荒谬。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基本观点。答: 【答案】中医所说的经络是根本不存在的。古人所说的经脉其实是血管,古人把动脉的搏动当成了气的搏动;由现代的一些研究和
72、外科手术的病例可推知经络理论的荒谬。2.文章为什么先从中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说起?答: 【答案】文章首先阐述中国传统医学缺乏人体学知识这一重要缺陷,一方面自然引出经络这一话题,同时也为下文证明“经络不存在”这一观点提供了基本前提,作了重要铺垫。3.根据文意,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1)第段中引用中医经典内经中的话,有什么作用?答: (2)第段中为什么要提到“古希腊医学也有这样的误会”?答: 【答案】(1)文章所引内经中的话明白无误地说明,所谓经脉就是指血管。用中医经典的材料来证明经络的不存在,特别有说服力。(2)作者认为中医因解剖观察粗糙而误以为动脉不是运输血而是运输气的,这时指出“古希腊医学也
73、有这样的误会”,说明这类误会在古代实属正常,从而使自己的观点更加可信。4.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作者却在文章开头说中国传统医术“始终未能跨进科学之门”,从而将中医排除在科学之外,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请结合本文文意和你对中医或其他中国传统文化(如戏曲、饮食、风水等)的了解,阐述你的看法。答: 【答案】(示例)同意。与西医的科学和严谨相比,中医的确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非科学性,正像文章所说,“始终在臆想和经验之间徘徊”,虽然有时也能治疗一些疾病,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科学依据和严格的操作程序,总让人无法信赖。本文作者将其排除在科学之外,是有道理的。不同意。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维护民族的生存和保障国人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是只靠“臆想和经验”完全无法做到的。本文作者将中医一棍子打死,将其摒弃于科学大门之外,是十分错误的。- 24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