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必修1(人教版)6鸿门宴题乌江亭唐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乌江亭宋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夏日绝句宋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赏析:杜牧的题乌江亭由项羽兵败自刎之地兴发感慨,对项羽不能忍辱负重总结失败教训予以批评与讽刺,并对其雄图大业归于覆灭深表惋惜。本来,楚汉相争,早已是既成历史,而此诗却别出新解。先说胜败乃兵家之常事,但却不能预先测定,因此大丈夫自应胜不骄、败不馁。后说项羽兵败后应当重返江东故地,以图卷土重来。杜牧咏史诗,多以重写历史的见识与气势,予人以深刻的启迪与思考
2、,此诗即其中杰出代表。王安石的乌江亭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项羽的霸业以“鸿门宴”为转折,此后逐渐从顶峰走向下坡,到了“垓下一战”,已经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彻底失败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了。项羽失败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他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倒行逆施,失尽人心。更为可悲的是,他毫无自知之明,至死不悟,“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他临死前的这番话,可为“壮士哀”作注脚,也可为“势难回”作证明。所以,三、四句诗人进一步深入剖析:“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以辛辣的反问指出:即使项羽真的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吗?“卷
3、土重来”实在是痴人说梦而已。王安石的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觉得自己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
4、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卮酒(zh)刀俎(z)鲰生(q)瞋目(chn)B戮力(l) 杯杓(zhu) 犒劳(ko)樊哙(fn)C不者(fu) 美姬(j) 崤山(xio)玉玦(qu)D彘肩(zh) 参乘(shn) 侍坐(sh)目眦(z)解析:A项,“鲰”应读“zu”;B项,“杓”应读“sho”;C项,“玦”应读“ju”。答案:D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毋内诸侯B令将军与臣有郤C秋毫不敢有所近D张良出,要项伯解析:A项,“内”通“纳”;B项,“郤”通“隙”; D项,“要”通“邀”。答案:C3下列句
5、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因击沛公于坐不如因善遇之B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王曰长于臣C公为我献若属皆且为所虏D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解析:A项,都是介词,趁机;B项,介词,比/介词,对;C项,介词,被/介词,替;D项,动词,送给/介词,和。答案:A4从句式角度分析,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A此天子气也B吾属今为之虏矣C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D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解析:B项为被动句,A、C、D三项都是判断句。答案:B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他刚说过他能处理好自己侵权这件事,现在又矢口否认,这种首鼠两端的态度让人实在不解。B美国游泳天才菲尔普
6、斯在北京奥运会上,凭着他绝对过人的实力,如探囊取物般地轻松夺得八枚金牌。C有些领导干部,在会上侃侃而谈,实际工作中却述而不作,会上讲的事情不能得到落实,这种工作作风在群众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D漫步万盛石林景区,石林、溶洞、飞瀑显露出鬼斧神工的魅力,浓郁淳朴的苗家风情及丰姿绰约的民族歌舞增添了人文情趣。解析:B项,“探囊取物”指伸手到口袋里拿东西。比喻能够轻而易举地办成某件事情,符合语境。A项,“首鼠两端”指迟疑不决或动摇不定。C项,“述而不作”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D项,丰姿绰约:形容女子姿态柔美的样子,不能用于形容歌舞。答案:B6找出下面文字中的五处语病,先写出有语病句子的序
7、号,然后加以修改。在空军航空兵某师飞行大队长孟凡升参加一次集训时,驾机升空不到两分钟,突然发现飞机发动机转速异常、温度下降。他迅速反应到发动机有重大问题。在生死考验的瞬间,他立即与指挥员报告。收到指令,他果断操纵飞机寻找场地,在确认飞机无法迫降后,才请示跳伞。为了避开村庄,直到允许跳伞的最后时刻之际,他才跳伞。伞刚打开,人就着地了。孟凡升多次在短短的48秒内主动放弃跳伞机会,有效避免了更大损失。48秒,生死关头见素质,更见精神!序号修改 解析:“在”放在句首,造成句子没有主语;“反映”与其后的宾语不搭配,改为“意识”就可以了;介词“与”引进比较或动作的对象,改为“向”有“对”、“朝”的意思,引
8、进动作对象。“之际”与“时刻”重复,要删除;“多次”是修饰动作“放弃”的,应紧跟在“主动放弃”前。答案:“在”调至“参加”前。“反映”改为“意识”。“与”改为“向”。删除“之际”。“多次”调至“主动放弃”前。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摩擦力 供认不悔 对称(chn) 穷源朔(shu)流B一拉罐 转弯抹角 隽(jn)永 令人发(f)指C纪传体 多难兴邦 叨(to)扰 一气呵(h)成D化装品 整齐划一 倾轧(zh) 囤(tn)积居奇解析:A项,供认不悔供认不讳,“溯”应读s;B项,一拉罐易拉罐,“隽”应读jun;D项,化装品化妆品,“轧”应读y。答案:
9、C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周立波的“海派清口”与郭德纲的相声,都将自己的艺术视野_在原生态的市井小民身上,具有“草根文化”的喜剧属性。(2)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初试考卷备受关注,考卷_PM2.5、郭美美等热词,考生大呼雷人,业内人士却一片叫好。(3)网络拒绝谣言,也拒绝“垄断”。但许多官僚却这样_:网络上没有对衙门的批评,没有质疑,才算工作平妥,才算治理有方。A聚集囊括误解 B聚焦包括曲解C聚集包括曲解 D聚焦囊括误解解析:(1)“聚焦”比喻视线、注意力等集中于某处;“聚集”集合,凑在一起。(2)“包括”,包含;“囊括”,把全部包罗在内。(3)“误解”理解得不正确或
10、不正确的理解;“曲解”错误地解释客观事实或别人的原意。答案:B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危言危行,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强烈抗议,也将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唾弃。B南朝宋国的谢灵运怀瑾握瑜,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诗作家。他的诗善于刻画自然景物,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C中国是一个大国,人口众多,国情复杂,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的所思所盼,要不断增强工作能力,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意识。D面对东北黑龙江流域几十年不遇的洪水灾情,大家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你五十,我一百,二一添作五,不一会儿工夫就捐了5 000多元钱。解析:C项,“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11、”指如在薄冰上行走一般,如同处在深渊边缘一样。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极为谨慎。A项,“危言危行”指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B项,“怀瑾握瑜”指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志向。D项,“二一添作五”是双方平分的意思。答案:C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经贸方面,不管中美经贸关系将因中国入世而变得更加密切,但同时也应看到,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和纠纷不但不会减少,很可能还会增加。B历史文化名城塑造工程将加大对全市历史文化资源研究与保护、开发与利用的力度,以扩大扬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全国的知名度。C他俩表演的节目,总是想让观众抹几把感动的泪水,人们看得多了,不免产生煽情之嫌。D接到火警报告后,这个镇的派出所
12、所长立即率领12名干警赶到现场,组织灭火,挽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力求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解析:A项,搭配不当,“不管”应改为“尽管”。C项,偷换主语,“不免产生煽情之嫌”的主语并不是“人们”。D项,搭配不当,“挽救”不能与“生命财产安全”搭配。答案:B5依次填入下面文段中画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作品的独创性亦称作品的原创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的直接创作活动产生了作品。_,_二是作品表现出作者的个性特点。_不同的人对同一题材的创作也是常见现象。_。作品的独创性是针对作品的表达形式而言,并不延及作品的主题思想,也不涉及未加提炼、加工的社会生活本身。_。只要是独立创作的作
13、品,即使使用了相同的题材,也会产生出与他人作品不相同的表达特征作者运用自己独到的眼光、技巧,独立地选择了自己满意的色彩、旋律、动作、语言等,形成对自己的思想、观点、感情的表达形式作者的创作活动表现为对素材的取舍,运用,素材是构成作品的原始材料,它本身不是作品但只要是作者本人独立创作的,必然表现出与他人不同的个性特点任何人的创作都离不开对前人文明成果的传承、借鉴,也离不开时代人的互相影响A BC D解析:说作者的创作活动,说作者的个性特点,紧承“不同的人对同一题材的创作也是常见的现象”,总结上文内容,作尾句。答案:C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610题。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
14、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
15、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
16、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解析:B项,要:通“邀”,邀请。答案:B6对下列句
17、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沛公军霸上军:驻军B张良出,要项伯 要:要求C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籍:登记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道歉解析:B项,要:通“邀”,邀请。答案:B7下列对活用情况说明有误的一项是()A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常以身翼蔽沛公(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B籍吏民,封府库(名词用作动词,登记在册)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沛公欲王关中(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D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作动词,交好)拔剑撞而破之(形容词作动词,击碎、击破)解析:C项,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答案:C8下列六句话,分
18、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沛公行事果断的一组是()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沛公已去,间至军中,立诛杀曹无伤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A B C D解析:表现沛公的惊慌;是曹无伤告密的话;只是提出疑问。答案:B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伯为报私恩,夜访张良,泄露了机密;刘邦大难临头,趁机拉拢项伯,与之“约为婚姻”,并向项伯说明了真实的情况,表明了对项羽的忠心。B项羽听说“沛公欲王关中”,勃然大怒,当即决定进攻刘邦,而在刘邦亲自前来谢罪,作出一番解释后,改变了进攻的念头,表现了项羽好大喜功的性格。C
19、刘邦一向待人傲慢,但在项羽面前却谦卑有加,唯恐有所不周。在宴会上虽屈居下座,却能泰然自若,这都表现了他能屈能伸的性格。D本文围绕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全脱险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故事一波三折,波澜起伏,险象环生。“鸿门宴”因此也成为尽人皆知的历史典故。解析:A项,“并向项伯说明了真实的情况,表明了对项羽的忠心”不对,应是“并花言巧语为自己辩护”。答案:A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_答案:在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了他;现在有了紧急的情况,幸亏他来告诉我。(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_答案
20、:之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出和意外的变故。(3)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_答案: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举起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项王默默地没有反应。(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欧阳生文集序曾国藩乾隆之末,桐城姚姬传先生鼐,善为古文辞,慕效其乡先辈方望溪侍郎之所为,而受法于刘君大櫆及其世父编修君范。三子既通儒硕望,姚先生治其术益精。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犹前世所称江西诗派者也。姚先生晚而主钟山书院讲席,门下著籍者,上元有管同异之、梅曾亮伯言,桐城有方东树植之、姚莹
21、石甫。四人者,称为高第弟子,各以所得传授徒友,往往不绝。在桐城者,有戴钧衡存庄,事植之久,尤精力过绝人,自以为守其邑先正之法,襢之后进,义无所让也。其不列弟子籍,同时服膺,有新城鲁仕骥絜非,吴兴吴德旋仲伦。昔者,国藩尝怪姚先生典试湖南,而吾乡出其门者,未闻相从以学文为事。既而得巴陵吴敏树南屏,称述其术,笃好而不厌,而武陵杨彝珍性农、善化孙鼎臣芝房、湘阴郭嵩焘伯琛、溆浦舒焘伯鲁,亦以姚氏文家正轨,违此则又何求?最后得湘潭欧阳生。生,吾友欧阳兆熊小岑之子,而受法于巴陵吴君、湘阴郭君,亦师事新城二陈。其渐染者多,其志趣嗜好,举天下之美,无以易乎桐城姚氏者也。当乾隆中叶,海内魁儒畸士,崇尚鸿博,繁称旁
22、证,考核一字,累数千言不能休,别立帜志,名曰“汉学”,深摈有宋诸子义理之说,以为不足复存。其为文芜杂寡要。姚先生独排众议,以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必义理为质,而后文有所附,考据有所归,一编之内,唯此尤兢兢。当时孤立无助,传之五六十年,近世学子,稍稍诵其文,承用其说。道之废兴,亦各有时,其命也欤哉?欧阳生名勋,字子和,殁于咸丰五年三月,年二十有几。其文若诗,清缜喜往复,亦时有乱离之慨。庄周云:“闻人足音跫然而喜,而况昆弟亲戚之謦欬其侧乎!”余之不闻桐城诸老之謦欬也久矣,观生之为,则岂直足音而已!故为之序,以塞小岑之悲,亦以见文章与世变相因,俾后人得以考览焉。注:襢,同“禅”,传授。跫
23、(qing)然:形容脚步声。謦欬(qng ki):咳嗽声,引申为谈笑。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门下著籍者门下:指弟子B其不列弟子籍,同时服膺 服膺:衷心佩服C海内魁儒畸士 畸:畸形D深摈有宋诸子义理之说 摈:排斥解析:C项,畸:奇异。答案:C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善为古文辞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B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自以为守其邑先正之法C襢之后进余之不闻桐城诸老之謦欬也久矣D各以所得传授徒友未闻相从以学文为事解析:D项,均是介词,把、将。A项,动词,写/介词,对。B项,语气副词,大概/代词,他的。C项,代词,代前面的“先正之法”/用
24、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答案:D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对桐城派代表人物,特别是姚鼐,表现出崇敬之情,进一步肯定了姚鼐“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的文学思想。B作者曾经对湖南没有人学习姚鼐的文章感到奇怪,后来获知一些人喜欢并学习姚鼐,而这些人中最优秀的是作者朋友之子欧阳勋。C文章虽然是为欧阳生文集作的序,但对该文集着笔不多,更多是介绍了姚鼐之后桐城派的衍演发展、流传分布和主要成员。D文章指出桐城派延绵而有生命力的原因,张扬了桐城派的思想,揭示了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颇有现实意义。解析:B项,“最优秀的是作者朋友之于欧阳勋”错误;文中并未提到。答案:B1
25、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举天下之美,无以易乎桐城姚氏者也。_答案:就算集中天下全部精美事物,也无法能替代他们对桐城姚氏的仰慕。(注意“举”、“美”、“易”、“无以者”的翻译)(2)考核一字,累数千言不能休。_答案:考证核对一个字,堆砌几千个字还不能停止。(注意“考核”、“累”、“休”的翻译)(3)观生之为,则岂直足音而已! _答案:那么,看了欧阳生写的诗文,难道只像是听到脚步声而已?(注意“为”、“直”及反问语气的翻译)参考译文乾隆末年,桐城姚姬传先生姚鼐,善于写古文,仰慕、效仿他的同乡先辈方望溪待郎(方苞)所作的文章,还向刘大櫆和他的伯父姚范学习写作道法。这三位先生已是学识渊博
26、名望极高的儒者,而姚鼐先生研究文章道法更加精湛。历城的周永年为此说道:“天下的文章,大概就在桐城吧!”因此学习的人大多归依桐城,号称“桐城派”,好比前代所称的江西诗派一样。姚鼐先生晚年在钟山书院主讲,列名弟子的,上元有管同、梅曾亮,桐城有方东树、姚莹。这四个人称做优秀弟子,各自把学习所得传授给学生朋友,所到之处衣钵相传,没有断绝。在桐城的,有戴钧衡,跟从方东树学习很久,更是刻苦用功超过众人,他自己觉得坚守本乡先辈贤人的学说,传授给后辈,在道义上不应该谦让。那些没有列入弟子名册而同时衷心敬服自许弟子的,有新城鲁仕骥,吴兴吴德旋。从前,我曾经奇怪姚鼐先生在湖南主持科举考试,而出自他门下的我那些同乡
27、士人,没听说跟从他把学习文章作为事业的。不久得知巴蜀的吴敏树,称扬述说姚鼐的学术,深深喜爱而不满足,而武陵的杨彝珍、善化的孙鼎臣、湘阴的郭嵩焘、溆浦的舒焘,也都认为姚氏是文人写作的正道,违背了这个还追求什么呢?最后得知还有湘潭的欧阳生。欧阳生,是我朋友欧阳兆熊的儿子,他跟从巴陵的吴君、湘阴的郭君学习为文之道,也师从新城的二陈。那些接触了同派学说而深受影响的人很多,他们志趣爱好所向,就是集中天下全部精美事物,也无法替代他们对桐城姚氏的仰慕。乾隆中期,海内的大儒奇士,崇尚宏大博杂,旁征博引,考证核对一个字,堆砌几千字不能停止。另树旗号标志,叫做“汉学”,十分排斥宋代诸子的义理之说,认为不值得再保留
28、。他们写的文章杂乱无章,不得要领。姚鼐先生独自排除各种议论,认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有所偏向或废弃。一定要以义理为实质,然后文辞才有所依附,考据有所归依,一篇文章里面,只有这个特别要小心谨慎。当时孤立没人支持,传授了五六十年,近来的学士,逐渐诵读他的文章,接受他的学说。思想主张的废弃和兴旺,也各有时机,这大概就是命吧!欧阳生名叫勋,字子和,在咸丰五年三月去世,年龄二十几岁。他的文章像诗篇一样,清新细密,喜欢酬答唱和,也不时有乱离的感慨。庄子说:“听到人的脚步声就高兴,何况是兄弟亲戚就在自己身边谈笑呢!”我没有听到桐城各位老先生的谈笑很久了,那么,看了欧阳生写的诗文,难道只像是听到脚步声而
29、已?因此替他作了序,来弥补他父亲欧阳小岑的悲痛,也可以(从这篇序中)看出文章和世道的变化相关联,使后来的人能够查考审视。 三、语言运用15根据下面一段文字,在“设计理念”、“住宅特点”下的方框内填写恰当的词语。(每空不超过5个字)设计理想住宅,应从科技服务于人类出发,以人类的健康幸福与文明发展为核心。按照上述理念进行设计,住宅区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树林、溪流、湿地形成有机整体,为人们提供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良好生态环境;采用高科技的毛细管冷暖传递系统调节室内空气,为人们提供恒湿、恒温、“恒氧”的舒适生活空间;采用雨水收集和生活用水净化处理系统以实现水资源的多次使用,高效采集太阳能以满足家庭用电
30、需求,为人们提供最佳的节能生活方式。_解析:理想住宅设计理念就是陈述对象,修饰语是“服务于人类”、“以人类为核心”所以概括为“以人为本”。句陈述对象是“生态环境”,修饰语是“和谐”“良好”,概括为“生态和谐”。句的陈述对象是“生活空间”,修饰成分是“舒适”,概括为“空间舒适”。句陈述对象是“生活方式”,修饰成分是“最佳的节能的”,概括为“生活节能”。答案:(示例)以人为本生态和谐空间舒适生活节能住宅人性化环境生态化空间舒适化生活低碳化等,符合句子意思即可。16住集体宿舍,大学生大都要经历。刚进大学时,第一次离开父母的乐妮同学一天往家里打几个电话,还经常偷偷哭鼻子。而今,重感冒的乐妮同学却对室友
31、念琳同学说:想家,却不敢打电话。下面是她们交谈的部分内容,请你补写出其中的空缺部分。要求:符合情境,简明得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念琳:_ 乐妮:谢谢你!你对我真好!念琳:_ 乐妮:很想家,但不敢打电话。念琳:_ 乐妮:你不记得我刚住宿舍时,偷偷地哭了几次,结果嗓子有些嘶哑,妈妈在电话里听了,以为我感冒了,特地从千里之外的家里赶过来。她自己的身体本来就不太好,结果是我没事,妈妈回家后倒是病了好几天。念琳:_ 乐妮:是啊,所以我没有给家里打电话了。幸亏有你这样的姐姐,叫我如何感谢你呢?念琳:互相帮助嘛。你要赶紧好起来哦。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连贯、得体、简明的能力,并且注意标点中的问号。根据两位室友的
32、对话语境,体现出一个关心同学、一个逐渐理解母亲的内涵。答案:(示例)乐妮,感冒好些了吗?要记着吃药。想家了吧?给家里打电话了吗?哦?这是为啥?你是担心妈妈又为你着急,又会累着了。天地苍茫一根骨庞进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仔细看,司马迁的
33、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不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
34、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已。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
35、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作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狗,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