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学道临川学校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生物学科试卷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卷(选择题)1. 下列关于人体淋巴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T淋巴细胞可参与细胞免疫B. 效应T淋巴细胞可攻击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C.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发育成的D. 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不能使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增殖【答案】D【解析】【分析】在人体中淋巴细胞分为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由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而成的淋巴细胞叫做B淋巴细胞,由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而成的淋巴细胞叫做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效应B细胞(浆细
2、胞)可以分泌抗体,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效应T细胞可以与靶细胞(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结合,并能够释放淋巴因子。【详解】在胸腺中发育而成T淋巴细胞,既可参与细胞免疫,也可参与体液免疫,A正确;在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T细胞可以与靶细胞(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结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B正确;在人体中淋巴细胞分为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它们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发育而来,C正确;在体液免疫中,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能促进受抗原刺激的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少量记忆细胞,D错误。故选D。2.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同一种植物的幼芽对生长素的反应
3、敏感程度高于幼根B. 棉花表现出的顶端优势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有关C. 在番茄花期喷洒一定浓度的2,4D可防止落花落果D. 用一定浓度的IBA溶液浸泡葡萄插条基部可诱导生根【答案】A【解析】【分析】1、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2、植物的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到侧芽的部位积累,使顶芽的生长素浓度相对较低,促进生长,侧芽生长素浓度相对较高,抑制生长。3、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用于培育无籽果实);
4、(3)防止落花落果,可用于棉花的保蕾保铃;(4)控制性别分化此外生长素类似物还应用于除草,作为“除草剂”。【详解】A、同一植株中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敏感,其次是芽,最不敏感的是茎,因此同一植株的幼芽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低于幼根,A错误;B、顶端优势是指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生长受到抑制的现象,这种现象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有关,B正确;C、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可以防止落花落果,因此在番茄花期喷洒一定浓度的2,4-D可防止落花落果,C正确;D、生长素能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因此用一定浓度的IBA溶液浸泡葡萄插条基部可诱导生根,D正确。故选A。3. 有一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由于患者
5、体内某种T细胞过度激活为效应T细胞后,选择性地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导致胰岛B细胞死亡而发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这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B. 患者血液中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生理水平C. 效应T细胞将抗原传递给胰岛B细胞致其死亡D. 促进T细胞增殖的免疫增强剂可用于治疗该病【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自身免疫病是指免疫系统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该病的患者将自身的胰岛B细胞作为抗原进行免疫,即该病为自身免疫病,A正确;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合成和分泌,因患者体内一些胰岛B细胞死亡,导致其血液中胰岛素水平降低,即低于正常生理水平,B错误;由题干可知,效应T细
6、胞能够选择性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则胰岛B细胞为细胞免疫的靶细胞,效应T细胞是通过特异性识别使得胰岛B细胞裂解死亡的,C错误;该糖尿病的起因是由于患者体内某种T细胞过度增殖,则要治疗该病应用抑制T细胞增殖的免疫抑制剂,D错误。4. 如图表示在一个10 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 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B. 可用数学模型NtN0t表示C. 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D. K值约为120 000个【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初始阶段增长缓慢是由于种群数量太少,A错误;B图中显示酵母菌的数量呈现“S”型增长,而“S” 型增长曲线不能用数学模
7、型Nt=N0t表示,因为“S” 型增长曲线的增长率是不断降低的,不是不变,而数学模型Nt=N0t中,增长率是-1,是不变的,B错误;C应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数量估算,而取样器取样法是用于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C错误;DK值为12000个/mL10mL=120000个,D正确。故选D【点睛】5.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有高度变异性,感染机体后可损伤多种免疫细胞,并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HIV感染人群比健康人群更易患甲型H1N1流感B. HIV的高度变异性,致使疫苗效果难以持久C. 被HIV感染的细胞表面没有HIV蛋白,利于病毒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
8、击D. HIV破坏免疫系统,机体无体液免疫,不能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感染【答案】D【解析】HIV感染人群的免疫能力降低,因此他们比健康人群更易患肿瘤,A正确;HIV的高度变异性,致使研制具有持久效果的疫苗很难成功,B正确;被HIV潜伏感染的细胞表面没有HIV蛋白,利于病毒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C正确;HIV主要攻击T细胞,导致体液免疫能力降低,因此机体仍存在部分体液免疫应答,能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感染,D错误。【点睛】关于“艾滋病”,可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
9、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6. 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 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B.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C. 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需要消耗ATPD. 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答案】B【解析】【详解】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其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会产生大量的ATP,A正确;神经递质是通过胞吐的方式被释放出来,这个过程要消耗ATP,但释放之后,穿过突触间隙属于扩
10、散,不需要消耗ATP,B错误;蛋白质的合成都需要消耗ATP,C正确;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过程中,将Na+排出细胞,同时将K+摄入细胞,此过程为逆浓度的主动运输,消耗ATP,D正确;故选B。7. 下图表示正常人分别快速饮用1 L清水、1 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和血浆渗透压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曲线c表示饮用1 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的变化B. 饮用大量生理盐水后循环血量出现暂时性增加C. 曲线d表示饮用1 L生理盐水后血浆渗透压的变化D. 饮用大量清水后垂体合成和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答案】B【解析】【详解】AC.当饮用1 L NaCl溶液后(09%的生理盐水),细胞外液渗
11、透压不变,则b代表静脉输入1 L NaCl溶液后血浆渗透压的变化,曲线d表示饮用1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的变化,A和C错误;B.饮用大量生理盐水后循环血量出现暂时性增加,B正确;D.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脑合成的,D错误。故选B。【定位】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体内水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8. 有人从真菌中提取到甲、乙和丙三种生长素类似物,分别测试三种类似物的不同浓度对莴苣幼根生长的影响,结果如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 甲、乙和丙对莴苣幼根生长的影响均具有两重性B. 在020 ppm范围内,甲对莴苣幼
12、根的促进作用大于丙C. 乙的浓度大于20 ppm后,对莴苣幼根生长起抑制作用D. 据图推测,用30 ppm的甲处理莴苣幼芽可抑制其生长【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根、芽、茎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曲线分析:(1)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效不同。(2)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效也不同,这是因为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敏感性大小:根芽茎),也说明不同器官正常生长要求的生长素浓度不同。(3)曲线在A、B、C点以上的部分体现了不同浓度生长素不同的促进效果,其中A、B、C三点代表最佳促进效果点。(4)“高浓度”生长素是指分别大于A、B、C点对应的浓度,
13、“低浓度”生长素是指分别小于A、B、C点对应的浓度。(5)图中AA、BB、CC段体现生长素的促进作用,变化特点是促进作用逐渐降低。A、B、C点的作用特点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详解】由图可知甲、乙和丙对莴苣幼根生长在一定范围内有促进作用,超过最适浓度后促进作用下降,然后有抑制作用,A正确。由图可知在020PPm范围内,甲对莴苣幼根的促进作用大于丙,B正确。由图可知乙的浓度大于20ppm后,对莴苣幼根生长起抑制作用,C正确。据图推测,用30ppm的甲处理窝苣幼芽促进其生长,只是促进作用下降,D错误。故选:D。9. 下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结构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
14、能量B. 当兴奋传导到时,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C. 递质经的转运和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D. 结构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不消耗能量,不需要结构线粒体提供能量,A错误;当兴奋传导到突触前膜时,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B错误;递质经突触小泡的转运和突触前膜的胞吐作用释放至突触间隙,C错误;结构膜电位的变化,若是兴奋型神经递质,则是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说明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D正确。10.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 浆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B. 饥饿时,血液流经
15、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C. 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使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D. 肾小管细胞和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答案】B【解析】【详解】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饥饿时,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形成血糖,因此血液流经肝脏时血糖浓度会升高,B正确;寒冷环境下人体体温保持相对稳定,产热量和散热量都增加,故寒冷环境中产热量高于炎热环境中的产热量,C错误;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则其上含有抗利尿激素受体,即其细胞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不能受其调控,则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中不能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D错
16、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和稳态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免疫调节过程中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理解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理解体温调节的相关过程。11. 如图为一种植物扦插枝条经不同浓度IAA浸泡30 min后的生根结果(新生根粗细相近),对照组为不加IAA的清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对照组生根数量少是因为枝条中没有IAAB. 四组实验中,300 mg/LIAA诱导茎细胞分化出根原基最有效C. 100与300 mg/LIAA处理获得的根生物量相近D. 本实验结果体现了IAA对根生长作用两重性【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IAA的浓度,因变量是平均生根数和平均根长;与对
17、照组相比,随着IAA浓度的增加,平均生根数先增加后减少,平均根长先增加后略有减少。【详解】对照组生根数量少是因为枝条中IAA较少,A错误;据图分析可知,四组实验中,300mg/L的IAA浓度下平均生根数最多,说明诱导茎细胞分化出根原基最有效,B正确;图中显示,100与300mg/L处理获得的根的长度相近,但是数量不相等,因此两者获得的根的生物量不相等,C错误;与对照组相比,高浓度下没有体现抑制生根数和根长的现象,因此不能体现出IAA对根生长作用的两重性,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于柱状图的分析,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并与对照组相比得出平均生根数和平均根长随IAA浓度的变化规律。12
18、. 驻渝某高校研发的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对该菌引发的胃炎等疾病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实验证明,一定时间内间隔口服该疫苗3次较1次或2次效果好,其主要原因是A. 能多次强化刺激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B. 抗原的积累促进T细胞释放大量淋巴因子C. 记忆细胞数量增多导致应答效果显著增强D. 能增强体内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免疫记忆【答案】C【解析】【详解】在机体进行特异性免疫时可产生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人类以此为原理发明了疫苗,使用后能使记忆细胞数量增多免疫应答加强,而浆细胞、抗体、淋巴因子存在时
19、间短,吞噬细胞无记忆功能,不能起到较好的预防作用,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免疫原理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13. 如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K+的大量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B. bc段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C. cd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D. 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答案】C【解析】【分析】静息电位的产生和维持是由于钾离子通道开放,钾离子外流,使神经纤维膜外电位高于膜内,表现为外正内负;动作电
20、位的产生和维持机制是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使神经纤维膜内电位高于膜外,表现为外负内正。【详解】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钾离子通道打开,钾离子外流,A错误;bc段动作电位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开放,Na+内流造成的,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B错误;cd段是动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的过程,该过程中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C正确;在一定范围内,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而刺激强度较小时是不能产生动作电位的,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静息电
21、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和维持机制的理解是本题考查的重点。14. 如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B. 阶段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C. 阶段与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D. 阶段沙丘上的群落物种丰富度较低,结构较稳定【答案】A【解析】【分析】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
22、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详解】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正确;B、阶段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的垂直结构不明显,B错误;C、阶段到阶段发生的演替是优势取代,不是完全取代,所以阶段与阶段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不是完全不相同,C错误;D、阶段为森林阶段,物种丰富度较高,D错误。故选A。【点睛】15. 在一片约33hm2的林地内,调查者第一次捕获了25只大山雀,用较重的铁环套在了大山雀的腿上作为标记,然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
23、了33只大山雀,其中有5只是有标记的。据此推算,该林地中大山雀的种群密度(只/hm2)大约是 ( )A. 大于165B. 小于165C. 大于5D. 小于5【答案】C【解析】【分析】(1)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某动物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第二次捕获第二次捕获标记个体数;(2)当标记物脱落或标记后对于生物生命活动有影响时,该结果可能偏大或偏小。【详解】根据公式该林地中大山雀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第二次捕获第二次捕获被标记的=25335=165,密度=16533=5;由于第一次捕获的大山雀各用一个较重的铁环套在大山雀的腿上作为标志,会影响被标志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容易捕捉到,故第二次捕获的
24、33只大山雀中有5只是有标记的是偏高的,所以求出的数值偏小,实际数值应略大一些,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标记重捕法的注意点: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被标志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标志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16. 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 成年后生长激素不再分泌,身高不再增加B. 体内多种激素具有直接降低血糖的作用C. 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通常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D. 神经中枢只能通过发出神经冲动的方式调节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
25、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体液调节指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详解】成年后仍然能够分泌生长激素,A错误;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血糖的激素,B错误;神经调节比较迅速、短暂,而体液调节通常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C正确;神经中枢也可以通过分泌激素的方式调节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若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D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点,理解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17. 动物受到惊吓刺激时,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
26、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B. 惊吓刺激可以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C. 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D. 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频率减慢、心率减慢【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动物的生命活动由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神经调节比激素调节更加迅速准确,激素调节在神经调节的影响下进行。肾上腺素具有促进肝糖原分解而升高血糖、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等作用。【详
27、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突触部位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传递,A正确;惊吓刺激可以通过图像、声音、接触等刺激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B正确;由题中信息: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从而加快心跳,说明神经系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由题中信息: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效应器即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心脏),说明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心脏活动,C正确;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加快、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D错误。故选D。18. 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
28、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h、10h、23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B. 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C. 在培养到23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D. 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可知,更新培养基时间间隔越短,细菌甲的种群数量随培养时间延长数量越多。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3h(对应a曲线)时,种群增长为J型曲线,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10h(对应b曲线)时
29、,种群增长类似于J型曲线,但增长速度较缓慢,而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h(对应c曲线)时,种群增长为S型曲线。【详解】细菌甲是异养生物,通过分解培养基中的有机物获得无机物,给自身提供养分,A正确;更换培养基,为细菌提供了新的营养物质并除去了代谢废物,因此,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B正确;根据题图可知,在23h前,a组细菌甲的生长曲线呈现J型增长,说明a组培养基中资源和空间充足,C正确;由题图曲线可知,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h时,种群在早期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D错误。故选D。19. 如图为燕麦胚芽鞘经过单侧光照射后,甲、乙两侧的生长情况,对照组未经单侧光处理。下列叙述
30、正确的是A. 甲为背光侧,IAA含量低于乙侧和对照组B. 对照组燕麦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C. 若光照前去除尖端,甲、乙两侧的生长状况基本一致D. IAA先极性运输到尖端下部再横向运输【答案】C【解析】【分析】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胚芽鞘产生的生长素在尖端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尖端的生长素向下进行极性运输,导致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背光侧细胞生长比向光侧快,进而导致胚芽鞘向光生长。据图分析,与对照组相比,随着单侧光处理时间的延长,甲侧的细胞生长比对照组和乙侧快,说明甲侧的生长素浓度比对照组和乙侧高,促进生长的作用比对照组和乙侧大,因此甲侧表示背光侧,乙侧表示向光侧。【详解】根据以上
31、分析可知,甲侧为背光侧,其生长素(IAA)的含量高于乙侧和对照组,A错误;对照组的燕麦胚芽鞘没有受到单侧光的照射,因此不弯曲,但是其尖端可以产生生长素,因此其应该直立生长,B错误;若光照前去除尖端,则没有尖端感受单侧光刺激,则甲、乙两侧生长情况应该基本一致,C正确;生长素先在尖端进行横向运输,再向下进行极性运输,D错误。20. 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 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最大数量B. 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C. 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D. 植食动物在自然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答案】B【解析】【详解】A、环境容纳
32、量是指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并不是指种群数量的最高值,在某些时候种群数量可能高于环境容纳量,A错误;B、种群的内源性因素会影响种群数量,但不会直接影响环境容纳量;环境最大容纳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环境条件,B正确;C、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可呈现“J”型增长,不存在环境容纳量,C错误;D、植食动物在自然条件下,食物丰富的季节,生物的食物充足,环境容纳量最大;冬季食物贫乏,环境容纳量较小,D错误。故选B。第卷(非选择题)21. 人体通过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对各种应激刺激(如寒冷刺激、病菌入侵等)做出反应。(1)某人全身突然被冰水浇湿,躯干、四肢的骨骼肌会产生战栗,此反应的神经中枢位于
33、_。在该过程中皮肤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以_形式沿着传入神经传导,并在_完成信号转换后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2)受寒冷刺激后,人体通过图10所示途径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以保证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其中激素A、B分别是_、_;过程的调节机制称为_。(3)儿童按计划免疫接种卡介苗以预防结核病,机体会产生抗体,记忆T细胞和记忆B细胞等。此后当外界结核杆菌侵入机体,机体启动特异性免疫,一方面由_产生特异性抗体进行体液免疫;另一方面进行细胞免疫,具体过程是:_,并与宿主细胞结合导致其裂解死亡。从细胞的生命历程来说,被感染的宿主细胞的清除过程称为细胞_。【答案】 (1). 脊髓 (2). 神经冲
34、动 (3). 突触 (4).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5).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6). 反馈调节 (7). 浆细胞 (8). 记忆T细胞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 (9). 凋亡【解析】【详解】(1)无意识的应激反应中枢在脊髓。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并在突触中完成由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换后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2)图示为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过程,与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过程相似,由此可推知激素A是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激素B是垂体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当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这属于负反馈调节。(3)在体液免疫过
35、程中,浆细胞可合成并分泌抗体。在细胞免疫过程中,记忆T细胞受到相同抗原刺激后,迅速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与宿主细胞结合,使其裂解死亡,宿主细胞裂解死亡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22. 生长抑素(SS)是一种含14个氨基酸的直链多肽,由下丘脑合成并释放,可直接影响促甲状腺激素(TSH)的分泌。(1)合成1分子SS可产生_分子H2O;下丘脑分泌的SS经_运输到达靶器官。(2)急性高血糖和药物A均可促进SS的分泌,进而影响TSH,有人对健康志愿者进行不同处理,测定其血浆中TSH水平,结果如图(注:TRH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给予受试者葡萄糖处理造成急性高血糖后,受试者胰岛细胞分泌的_将减少。
36、用TRH处理后,受试者体内_分泌的TSH含量升高,导致机体_激素分泌增多,细胞代谢速率加快,产热增加。由实验结果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TSH的增加量较_,说明SS对TSH的分泌具有_作用。从总体趋势看,与急性高血糖相比,药物A对SS分泌的促进作用更_。设置处理组3的目的是探究_。【答案】 (1). 13 (2). 体液 (3). 胰高血糖素 (4). 垂体 (5). 甲状腺 (6). 少 (7). 抑制 (8). 强 (9). 急性高血糖与药物A共同对SS分泌的影响【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激素调节,考查对血糖调节和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过程的理解。根据图中各实验组变量分析可实验自变量与图中曲线
37、升降之间的关系,进而得出实验结论。【详解】(1)SS是一种链状多肽,合成时产生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数-1=14-1=13。SS由下丘脑分泌,属于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达靶器官。(2)急性高血糖后,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TSH由垂体合成并分泌,促进甲状腺激素分泌,促进细胞代谢,产热增加。由图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TSH的增加较少,说明SS对TSH的分泌具有抑制作用。据图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TSH的增加量均较少,说明SS对TSH的分泌具有抑制作用。比较处理组1和处理组2,处理组2TSH水平较低,说明与急性高血糖相比,药物A对SS分泌的促进作用更强。处理组3用葡萄糖处理和药物A共
38、同处理,目的是探究急性高血糖与药物A共同作用对SS分泌的影响。【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急性高血糖和药物A与SS分泌和TSH分泌之间的关系:急性高血糖和药物A均可促进SS的分泌,SS对TSH的分泌具有抑制作用。23. 正常人体感染病毒会引起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下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是为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 。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激素甲的名称是_,激素乙通过_的途径作用于甲状腺。(2)体温上升期,人体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即出现“寒战”,有助于体温_。综合图解分
39、析,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有_。(3)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_(在“大于”、“小于”或“等于”中选择)散热量。此阶段人体有时会出现脱水现象,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_,从而减少尿量。(4)体温下降期,机体增加散热的途径有_。(5)体温上升期,人体会出现心率加快、血压轻度升高等症状,易引发慢性心血管疾病急性发作。请解释血压升高的可能原因:_。【答案】 (1).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2). 体液运输 (3). 上升到已上调的体温调定点(上升到38.5 ) (4).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5). 等于 (6). 重吸收水的能力增强(重吸收水量增加) (7). 汗腺分泌增加
40、,皮肤血管舒张 (8). 心脏血液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收缩【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示为体温调节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激素甲表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乙表示垂体细胞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图示增加产热量的方式有骨骼肌战栗和甲状腺激素调节,减少散热的方式是皮肤血管收缩。【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激素甲表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乙表示垂体细胞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其中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的途径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的发育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2)体温上升期,人体骨骼肌收缩有助于体温上升到已上调的体温调定点;图示增加产热的方式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即体
41、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3)高温持续期,人体温度维持相对稳定,因此人体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进而减少尿量。(4)体温下降期,机体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以增加散热量,还可以通过汗腺分泌增加散热量。(5)体温上升期,由于心脏血液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收缩,导致人体出现心率加快、血压轻度升高等症状,因此易引发慢性心血管疾病急性发作。【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体温调节的过程和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判断图中两种激素的名称以及各自的作用,明确任何条件下只要体温恒定,则产热量一定与散热量相等。24. 甲、乙、丙三人在
42、一次社区健康日活动中检测出尿糖超标,为进一步弄清是否患糖尿病,依据规范又进行了血液检测。图1、图2所示为空腹及餐后测定的血糖及胰岛素浓度。糖尿病血糖浓度标准为:空腹7.0 mmol/L,餐后2h11.1 mmol/L,请回答下列问题:(1)正常人进食后血糖浓度上升,胰岛素分泌增多。胰岛素可促进血糖进入细胞内_、合成糖原或转变为非糖物质,并抑制_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同时胰岛A细胞分泌_受抑制,使血糖浓度下降。(2)据图初步判断_是糖尿病患者,需复查血糖。患者常因血糖浓度升高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_产生渴感,表现为多饮。(3)除糖尿病外,尿糖超标的原因还可能有_(填序号)。一次性摄糖过多低血糖
43、患者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4)结合图1、图2分析,乙出现上述检测结果的原因可能有_(填序号)。自身抗体与胰岛素结合自身效应T细胞持续杀伤胰岛B细胞自身抗体竞争性结合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胰岛B细胞膜上载体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下降【答案】 (1). 氧化分解 (2). 肝糖原分解 (3). 胰高血糖素 (4). 甲、乙 (5). 大脑皮层 (6). (7). 【解析】【分析】由图1可知,空腹时甲和乙血糖浓度偏高,丙的血糖浓度正常;餐后一段时间内甲、乙、丙的血糖浓度均有所上升;餐后3h甲、乙的血糖浓度下降但是仍然高于正常值,丙的血糖浓度恢复正常。由图2可知,甲餐后胰岛素含量稍微有所
44、升高,幅度较小;乙和丙的胰岛素含量先升高后下降,乙的胰岛素含量高于甲和丙。【详解】(1)正常人进食后,血糖浓度升高,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并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或转化为非糖物质,并抑制肝糖原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同时胰岛素分泌量增加会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进而引起血糖浓度下降。(2)由图可知,甲和乙餐前和餐后的血糖浓度均高于正常值,符合糖尿病的血糖标准,故可能是糖尿病患者,需要进行复查。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升高,一方面引起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水的重吸收,另一方面将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
45、动饮水,从而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3)糖尿病患者会出现尿糖,一次性摄糖过多也会出现暂时性尿糖;低血糖患者血糖浓度低于正常值,不会出现尿糖;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不会引起尿糖;肾小管会重吸收水、葡萄糖、氨基酸等成分,若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则可能会出现尿糖。故选。(4)由图可知,乙餐后的胰岛素分泌量很高,但是血糖水平远远高于正常值,故可能是自身抗体与胰岛素结合或自身抗体竞争性结合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胰岛素不能与受体结合,导致胰岛素不能发挥降血糖的作用,正确;若自身效应T细胞持续杀伤胰岛B细胞,则会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与题意不符,错误;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是几乎全身细
46、胞,若仅仅胰岛B细胞膜上的载体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下降,其他细胞上载体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正常,则乙的血糖应该正常或稍微偏高,胰岛素水平也会正常或稍微偏高,错误。【点睛】糖尿病的病因大致分为三类:1缺乏胰岛素;2体内有胰岛素的抗体;3体内有胰岛素受体的抗体。第一种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2、3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25. 图1为T细胞通过表面受体(TCR)识别抗原递呈细胞呈递的肿瘤抗原后被激活,进而攻击肿瘤细胞的示意图。图2为肿瘤细胞的一种免疫逃逸机制示意图。肿瘤细胞大量表达PD-L1,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抑制T细胞活化,逃避T细胞的攻击。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抗原递呈细胞
47、通过_方式摄取肿瘤抗原。(2)图1中T细胞识别肿瘤抗原后被激活,增殖并_形成效应T细胞群和_细胞群。(3)图1中效应T细胞通过TCR只能识别带有同样抗原的肿瘤细胞,故发挥的免疫作用具有_性,效应T细胞分泌毒素,使肿瘤细胞_死亡。(4)为阻断图2中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通路,利用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制备了抗PD-L1抗体。该抗体注入体内后通过_传送与_结合,可解除T细胞的活化抑制。(5)为应用于肿瘤的临床免疫治疗,需对该抗体进行人源化改造,除抗原结合区域外,其他部分都替换为人抗体区段,目的是_。【答案】 (1). 胞吞 (2). 分化 (3). 记忆 (4). 特异 (5). 裂解 (6). 体液
48、(7). 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 (8). 降低免疫排斥【解析】【分析】由图1可知,TCR是T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可以识别肿瘤抗原。TCR识别抗原递呈细胞呈递的肿瘤抗原后,T细胞可以增殖分化出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可以识别并攻击肿瘤细胞,引起肿瘤细胞的裂解死亡。由图2可知,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通过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特异性结合,抑制T细胞增殖分化,从而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详解】(1)抗原属于大分子物质,抗原递呈细胞通过胞吞摄取肿瘤抗原,处理后呈递给T细胞,引起T细胞的增殖分化。(2)图1中,T细胞通过表面的TCR识别肿瘤抗原后,可以增殖分化出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
49、其中的效应T细胞会攻击肿瘤细胞,引起其裂解死亡。(3)效应T细胞通过TCR特异性识别携带同种肿瘤抗原的肿瘤细胞,该过程具有特异性。由图可知,效应T细胞可以分泌毒素,引起肿瘤细胞的裂解死亡。(4)由图2可知,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通过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特异性结合,抑制T细胞增殖分化,从而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故可以通过注射抗PD-L1抗体阻断肿瘤细胞的逃逸通路。抗PD-L1抗体进入人体后,通过体液运输与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结合,从而解除T细胞的活化抑制。(5)由于单克隆抗体是利用鼠骨髓瘤细胞与浆细胞融合而成的杂交瘤细胞分泌产生,对人来说是异物,将该单克隆抗体注入人体后会引起免疫排
50、斥反应。为了降低免疫排斥,需要对单克隆抗体进行改造,除抗原结合区域外,其他部分都替换成人抗体区段。【点睛】由图分析可知,肿瘤细胞的一种免疫逃逸机制即通过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特异性结合,抑制T细胞增殖分化,从而逃避T细胞的攻击,故可以用抗PD-L1蛋白或抗PD-1蛋白的抗体进行治疗。26. 海带中含有植物生长素(IAA)和脱落酸(ABA)等激素,为研究激素对海带生长的影响,某研究组开展了系列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左图为海带中的IAA和ABA与海带生长变化的关系,海带增长率与IAA含量呈_(填“正相关”、“负相关”或“不相关”),海带在后期生长缓慢,原因是_。(
51、2)已知海带成熟区段各部位ABA的分布无显著差异,则其在成熟区段中的运输方式_(填“是”、“不是”)极性运输。某研究组参照11月和5月海带样品的数据,配置了两份IAA+ABA的混合液,研究了在增加紫外线光照射条件下,混合液对单细胞绿藻生长的影响,结果如右上图,分析可知ABA对绿藻的生理作用分别是_。【答案】 (1). 正相关 (2). IAA降低,ABA增高 (3). 不是 (4). 有提高抗紫外的能力【解析】【详解】(1)由题图曲线可知,生长素含量高,海带月增长率大,说明海带增长率与IAA含量呈正相关;由于后期生长素(IAA)含量低,脱落酸(ABA)含量高,因此后期生长缓慢(2)极性运输是从
52、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在形态学下端积累,如果海带成熟区段各部位ABA的分布无显著差异,则其在成熟区段中的运输方式不是极性运输;由柱形图可知,正常培养条件下,与缓冲液相比,11月份高生长素和低ABA,细胞数量多,5月份生长素浓度与脱落浓度相当,细胞数量少,说明生长素促进单细胞藻类生长;与正常条件下培养相比,增加紫外光后,11月份脱落酸含量低,细胞数量下降多,5月份脱落酸含量高,细胞数量下降少,说明脱落酸具有抗紫外线的能力27. 请根据图所示“种群增长”的坐标曲线,回答有关问题:(1)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
53、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_符合马缨丹疯狂蔓延趋势。(2)自然界中种群增长曲线表现为图中的曲线_。(3)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曲线_,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_。若出现cd段则表明人口出生率_死亡率。(4)太湖蓝藻事件使太湖美的形象大打折扣,若此图表示太湖蓝藻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_点后,增长速率为0。(5)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_点后进行,原因是_。(6)若图中曲线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如果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采取措施后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你依图提出更有效
54、的控制鼠害的方案:_。(7)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_(填图中的字母)点之前进行,而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_(填图中的字母)点。【答案】 (1). (2). (3). (4). 55亿 (5). 小于 (6). f (7). e (8). 再生能力最强 (9). 增大老鼠生存环境阻力(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考虑),使其环境容纳量降低 (10). e (11). e【解析】【分析】1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无限、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
55、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曲线I表示“J”型增长,曲线表示“S”型增长,e点时增长率最大,数量达K/2。f、c都表示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稳定,增长速率为。【详解】:(1)马缨丹被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说明该段时间内马缨丹过度繁殖,呈“J”型增长(对应曲线I),原因是食物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2)自然界中种群增长曲线表现为图中的曲线。(3)根据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曲线。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时
56、(A)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55亿(K/2)。若出现cd段则表示出现了负增长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4)曲线中当种群数量达到f点即环境容纳量(K)后,种群数量稳定,增长速率为0。(5)曲线中e点(K/2)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有利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后种群数量的恢复。(6)通常对有害的种群控制常采用增加有害动物的环境阻力,即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考虑,使其环境容纳量降。(7)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e点之前进行,而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e点,有利于捕捞作业后种群数量的恢复。【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意在学生识图和判断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J型曲线和S型曲线出现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