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讲练: 第4单元 第16课 过小孤山大孤山(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41498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讲练: 第4单元 第16课 过小孤山大孤山(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讲练: 第4单元 第16课 过小孤山大孤山(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讲练: 第4单元 第16课 过小孤山大孤山(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讲练: 第4单元 第16课 过小孤山大孤山(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讲练: 第4单元 第16课 过小孤山大孤山(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讲练: 第4单元 第16课 过小孤山大孤山(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讲练: 第4单元 第16课 过小孤山大孤山(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讲练: 第4单元 第16课 过小孤山大孤山(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讲练: 第4单元 第16课 过小孤山大孤山(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讲练: 第4单元 第16课 过小孤山大孤山(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讲练: 第4单元 第16课 过小孤山大孤山(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讲练: 第4单元 第16课 过小孤山大孤山(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讲练: 第4单元 第16课 过小孤山大孤山(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6课过小孤山大孤山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手法。2.领会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在记叙的基础上插入一些议论。3.体会本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趣和韵味。4.掌握并积累文言字词知识。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赏析作者自题“咏梅”,全词却以托物言志的手法,描绘了梅的纯洁自爱,不同流俗。作者以梅自喻,意在言外。上阕着重写梅花的处境困难,“外”“断”两字,写出梅的所在,乃无人问津的荒凉偏僻之处。下阕则托梅寄情,表现陆游性格孤高,即使遭受打击,也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小人为伍的高洁品格和不畏谗毁

2、、坚贞自守的傲骨。咏物传神,比拟贴切,寓意深远,表现了作者的信念和品格。一、作者简介详见书愤。二、背景简介1170年,陆游46岁时,奉命到四川担任夔州通判。5月18日由绍兴启程,10月27日抵夔州,历时五个月零九天。其间,诗人饱览祖国的壮丽山川,凭吊了屈原、杜甫等著名诗人的遗迹,把溯江而上的所见所闻所感,一一写进日记体游记入蜀记中。本文选八月一日、二日两天所记。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烽燧(su)潦缩(lo)翠蔓(mn)营葺(q) 开霁(j) 葭苇(ji)溯流(s) 迥异(jin) 渺弥(m)2辨形组词。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杰然特起:形容高大的样子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所说的信造化之尤物

3、也:特异之物,这里指风景最优美的地方与江山相发挥:辉映徙倚久之而归:徘徊不忍去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形容水势浩淼,广阔无边4文学文化知识。陆游,南宋时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人称“小李白”。主要作品有示儿、书愤、钗头凤等,结集为剑南诗稿渭南文集,他是中国古代最高产的诗人,有诗九千多首。一、知识梳理1古今异义。(1)上干云霄古义:插,冲。今义:担任。(2)不与江水乱古义:混杂,混淆。今义:没有秩序,没有条理。(3)凡江中独山古义:所有。今义:平凡,凡是。(4)虽无风,亦浪涌古义:即使。今义:虽然。2一词多义。(1)幸(2)临(3)以3词类活用。(1)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名词作动词,下雨。(2

4、)如宝装屏风:名词作动词,用宝石。(3)掠江东南去:名词作状语,向东南。(4)岸上赤而壁立:形容词作名词,红土;名词作状语,像墙壁一样。4翻译句子。(1)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译文: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稍微用楼台亭榭装饰,与水光山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2)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译文:(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像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3)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

5、,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译文: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像用宝石镶嵌的屏风。(4)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译文: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诚然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二、文本研习5文中作者用精彩的变化的笔墨,抓住各处景物特征进行描绘,只寥寥几笔就描绘出鲜明独特的形象。找出文中描绘景物的句子,填写在下面横线处。烽火矶: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峭石: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小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澎浪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

6、。大孤山: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6本文所写景点多,但不是孤立地写出其特征,而是注意了景点间的联系。结合文章分析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答:_答案一是各处景物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与江水相互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二是注意各景点地理上的联系。文章屡次写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至于写澎浪矶和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山作比,更见出其间的联系,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完整的长江山水图。一、中心主旨这是两则日记,又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通过对小孤山、大孤山一带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他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了他志在抗击金人

7、、收复中原的情思。二、写作特色1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的过程中,随时融入抒情和议论,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2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的过程中,将有关的传闻轶事、前人诗句都信手拈来,还随笔写出郡县沿革、地形防戍等情况,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同时亦为景物添彩生色,使一景一物似乎都带有诗的灵气、文的雅致、神话的氛围和历史的积淀,诗文传说与胜景,相互辉映,更为引人入胜。3运用对比手法写景。主要是小孤山与大孤山的对比。通过对比,使所写景的特征更为鲜明,如“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三、结构思路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满怀对理想的执著和追求

8、,而现实社会却使他的理想难以实现。于是诗人便通过发挥充分的想像,或运用独特奇妙的夸张,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现实中无法实现的雄心壮志。陆游的诗中,还有不少篇章韵致翩翩,风采流溢,恰似画轴,有如乐曲,描绘了祖国山河的美好,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9、(剑门道中遇微雨)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文章)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一生不作牛衣泣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一书中说:“放翁诗余所喜诵,而有二痴事:好誉儿,好说梦。”这里,钱先生不乏讥讽,当出于对陆游及其诗歌的研究而从严谨的治学态度出发的,何况从钱先生谈艺录和宋词选注中关于陆游的论述来看,他对陆游及其诗歌的评价亦有前后不一的地方,不宜细究。然而,“誉儿”“说梦”倒确是陆游之“好”。“好说梦”,大抵是匡扶社稷、恢复中原之“梦”,是书生笔端剑气的愤世之“梦”,是屈辱偏安时政和奢糜痿痹世风的先觉之“梦”、醒世之“梦”;至于“好誉儿”,陆游诗集中充斥着大量的寄儿

10、、示儿之作,反映出作为父亲的陆游对子女的教诲、期望、褒扬,爱怜深切。其实,综观陆游生平“喜诵”之“痴事”,远非止此,他性好山水、痴花恋草、结友金兰,且诗若泉涌、语无遮挡,这也是他磊落飒爽、豪放不羁的性格使然。谢灵运有云:“山水,性之所适。”陆游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山川清丽、钟灵毓秀。会稽山、镜湖、兰亭、禹迹寺、若耶溪、山阴道著称于世,自小就濡染了山水之“好”。加上诗人一生遇合不偶,颠沛流离,得意时纵情山水,失落时寄情山水,与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陆游一生钟情山水,遇到稍纵即逝的美景良辰,更是坐花醉月,秉烛夜游。由于“喜论恢复”,为当权者所嫉恨,屡遭贬谪,因而足迹遍天下,江、浙、闽、赣、川等当

11、时偏安小朝廷的大部分疆域,都留下了他迁谪的身影。诗人追踪先贤胜迹,抚今追昔,诗词篇章喷薄而出。“细雨骑驴入剑门”为其“自画像”,虽然带点戏谑,但更多的是睥睨古今的自信和纵横天下的豪情。陆游爱花,日久成痴。开遍成都诸家园林的海棠,海云寺“一树千苞”的茶花,临安深巷叫卖的杏花,更有那故乡镜湖边的临水桃花,都是他的羁旅良友,穷途佳人。陆游尤爱梅花,一生写了一百六十多首咏梅诗词,翻翻剑南诗稿,所涉梅花诗,就达四百余首,足见爱梅之深。他的咏梅诗词中,尤以卜算子咏梅最为人所熟知。陆游为何如此爱梅?许是“独标高格”的梅花最契合诗人性情。陆游一生“许国虽坚”,但“朝天无路”,受尽当权者的排挤与打击,但他坚持自

12、己的主张,从不动摇,哪怕因此而遭讥讽,丢官帽,断生计,始终不屈不挠,就像他说的“一生不作牛衣泣,万事从渠马耳风”。从陆游开始,梅花便成了士大夫节操坚贞的象征。陆游还在花时遍游诸家园一诗中说“为爱名花抵死狂”,爱花不仅成痴,而且疯狂,纵观古今,能望其项背者鲜也。陆游好交友,无论仕宦文武还是方外僧道,无论名流雅士还是落魄书生,乃至江湖侠客,深山隐逸,只要性情契合,便不拘一格,倾心交往。他虽说始终反对朝廷的“和戎”政策,并对以出卖抗金英雄为晋身之阶的权贵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显示出壁垒分明的政治主张,但对于品行端良的朋友,并不苛求主张同一,显示出他宽容的胸怀。陆游曾试图劝说范成大积极筹措,蓄力反攻,但范

13、成大权位日高,深知朝廷对金求和政策的牢不可破,故对抗金这一“雷池”不敢轻越一步。即使这样,也没有影响他们情谊日笃的交往。海棠盛开的季节,范成大常常与幕僚诗友在制置司西园设宴观花,锦亭美酒,舞衫琵琶,座上必邀陆游。两人虽为上下主宾,但全无官场俗套,吟诗作句,唱酬不绝,每每篇章一出,士大夫争相吟诵,一时洛阳纸贵,传为佳话。“淡交如水,久而不坏”是陆游一生不变的交友原则。他与辛弃疾,两人都是名震当时影响深远的文坛巨擘,都有救国救民恢复中原的志向,都亲历过雕弓宝马的生活,都曾因主张抗金被朝廷长期投闲置散,性格特点和政治主张上的相似,使他俩引为莫逆。陆游晚年赋闲二十年,后来甚至饲禄也不再向朝廷申请了,忍

14、饥裁句,枵腹读书,均能排遣自如。他在镜湖边上的那几间茅草房年久失修,在风雨中摇摇欲坠。辛弃疾豪侠仗义,多次向陆游提出为他建一栋“精舍”,皆为陆游坚拒。其实,早在三十年前,陆游任职嘉州时,朋友晁公武欲以别墅相赠,他也婉言谢绝了,性情如此。与陆游至交终生的,同僚中除上文涉及的,还有周必大、韩元吉、杨万里、张季长、朱熹,名士中有谭德称,隐士中有师伯浑,释道方外之士也不少。陆游虽然爱国抗敌的政治主张始终如一,对卖国求荣的人和事也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但他的性格也有其双重性,比如说他既佩服“奉命于危难之间”的诸葛亮,又佩服擅长黄老之术的安期生;既以邦国济世为己任,又相信老庄学说的释道精神;既希望效法吐哺周公

15、,又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为精神皈依。这种看似摇摆、反复、矛盾的思想,交织郁结于诗人内心,表现出深沉的愤懑和痛苦。陆游壮年入川,九年间做过幕宾,任过小吏,皆不得志,常常花前纵饮,月下畅言,终于被朝廷以“宴饮颓放”罢归。按常情受到这种打击,表面总该有所收敛才是,但他不仅不思悔改,反而自号“放翁”,公然叫板。这就是陆游之所以成为陆游的关键,放言无忌,酣畅淋漓。赏析陆游虽然仕途蹭蹬,命运多舛,但他并不消沉颓唐,个人荣辱从未放在心上,只念念不忘请缨杀敌。但是朝廷上的派系倾轧,使他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他只能赋诗言志,发泄自己的感慨。透过他的诗句,我们看到了陆游内心的隐痛。一、基

16、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屏风(pn)宿松县(xi)上干云霄(n)B惠济(j) 载其事(zi) 楼观亭榭(un)C渺弥(n) 泊湓浦(b) 徙倚久之(y)D溯流(s) 烽火矶(j) 鸥鹭灭没(m)答案D解析A“宿”读s。B.“载”读zi,“观”读un。C.“弥”读m。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又秋深潦缩潦:积水B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 幸:幸而C信造化之尤物也 信:相信D尝加营葺 葺:修补答案C解析信:诚然。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信造化之尤物也B与江山相发挥C首尾才六日D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答案C解析副词,

17、才。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的一组是()A.B.C. D.答案D解析D到,来到/靠近,接近。A.混淆。B.看,往远处看。C.经过。5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倒影水中 B泛彭蠡口C今为定江军 D其间一日阻风不行答案D解析D为被动句,其余为省略句。二、文本阅读阅读文章第二段文字,完成68题。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戍:把守B已非它山可拟 拟:模仿C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 干:插D与江山相发挥 发挥:辉映答案B解析拟:比拟,相比。7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B.C. D.答案D解析D即使。A.大概/伞。B

18、.助词,的/助词,起补足音节作用,不译。C.用/来。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一篇日记体的游记散文,描写了饶有韵味的山川景物形象。B这段文字抓住景物特点描绘出了鲜明独特的形象。C这段文字运用了对比手法。D这段文字在记述事物的同时,插入了适当的议论及说明。答案D解析没有插入“议论”性的文字。三、课堂延伸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龙洞山记(元)张养浩历下多名山水,龙洞为尤胜。洞距城东南三十里,旧名禹登山。按九域志,禹治水至其上,故云。中有潭,时出云气,旱祷辄雨,胜国尝封其神曰灵惠公。其前,层峰云矗,曰锦屏,曰独秀,曰三秀,释家者流居之。由锦屏抵佛刹山,巉岩环合,飞鸟劣及其半

19、。即山有龛屋,深广可容十数人,周镌佛像甚夥。世兵,逃乱者多此焉。依上下有二穴,下者居傍,可逶迤东出,其曰龙洞,即此穴也,望之窅然。窃欲偕同来数人入观。或曰是中极暗,非烛不能往,即遣仆燃束茭前导。初焉,若高阔可步;未几,俯首焉;未几,磬折焉;又未几,膝行焉;又未几,则蒲伏焉;又未几,则全体覆地蛇进焉。会所导火灭,烟郁勃满洞中。欲退,身不容;引进,则其前隘,且重以烟,遂缄吻、抑鼻、潜息。心骇乱恐甚,自谓命当尽死此,不复出矣。余强呼使疾进,众以烟故,无有出声应者,心尤恐然。余适居前,倏得微明,意其穴竟于是,极力奋身,若鱼纵焉者,始获脱然以出。如是,仅里所。既会,有泣者,恚者,诟者,相讥笑者,顿足悔者

20、,提肩喘者,喜幸生手其额者,免冠科首具陈其狼狈状者。惟导者一人年稚,形瘠小,先出,若无所苦,见众皆病,亦阳慑为殆。其宴于外者,即举酒酌穴者,人二杯。虽雅不酒,必使之酹,名曰定心饮。余因默忆,昔韩文公登华山,穷绝顶,梗不能返,号咷连日。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尝疑许事未必有。由今观之,则韩文公之号为非妄矣。呜呼,不登高,不临深,前圣之训较然,而吾辈为细娱,使父母遗体几同压没不吊。其为戒,讵止殁身不可忘。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误及此,故记其事以告焉。游洞中者七,某官某;洞之外坐而宴饮者四,某官某,凡十有一人。时延祐龙集丁巳八月也。(选自钦定四库全书归田类稿)注胜国:前朝。劣:仅仅,才。磬折:弯腰。较

21、然:明显的样子。吊:悲伤。9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会所导火灭会:适逢B意其穴竟于是 意:料想C亦阳慑为殆 慑:害怕D窃虞嗣至者或不知 虞:欺骗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A.“会”可联想“会天大雨”,推测其意义为“适逢”。B.“意”可联想“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推测其意义为“料想”“考虑”。C.“慑”可联想“威慑”一词,推测其意义为“害怕”。D.“虞”可联想“无冻馁之虞”,推测其意义为“忧虑”“担忧”。10下列四组中,全都间接表现龙洞艰险的一组是()是中极暗烟郁勃满洞中心骇乱恐甚如是,仅里所有泣者,恚者,诟者喜幸生手其额者A B C D答案D解析本题从文章的思想内容角

22、度考查信息筛选。句说洞中光线暗,是直接写龙洞的艰险;句说洞中烟雾弥漫,这是由火种熄灭造成的。两句都不符合题目要求,采用排除法,可排除A、B、C三项。1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龙洞山自古以来就是名胜,山势险峻,有上下两个山洞,位于下方的一个叫龙洞。B龙洞深邃,里面越来越低矮狭窄。作者与同游者备受惊恐,好不容易才得以出洞。C按照当地的风俗,在洞外饮酒的人要为入洞游玩的人喝两大杯酒,名为“定心饮”。D作者游历龙洞后,想起“不登高,不临深”的前圣之训,为告诫后人写了这篇“记”。答案C解析本题从无中生有、曲解词义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按照当地的风俗”在原文中没

23、有依据。“其宴于外者名曰定心饮”是说那些在洞外饮酒的人敬进入洞穴的人每人两杯。这里曲解了词义。12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初焉,若高阔可步。译文:_(2)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译文:_答案(1)起初,(洞)似乎高大宽敞,可以行走。(2)听到的人替他报告了县吏,(县吏)就派人把他从山上救下来。解析(1)本题涉及一词多义、双音节词、语气词、词类活用和省略句。翻译文言句子要注意抓取关键点。(1)句中“焉”(语气词,可不翻译)、“高阔”(双音节词,高大宽敞)、“步”(名词用作动词,行走)等是关键点。(2)句中“为”(替)、“白”(报告)、“遂”(于是)等是关键点;“闻者为白县吏”

24、是省略句,即“闻者为韩文公白县吏”。参考译文济南有很多有名的山水,龙洞山尤其突出。龙洞山距离城东南三十里,以前的名称是禹登山。按照九域志里的记载,大禹治水来到这座山上,因此得名。洞中有潭,有时冒出云气,天旱的时候祈祷就能降雨,前朝曾经封它的神为灵惠公。洞的前面,山峰层峦,耸立云端,有锦屏,有独秀,有三秀,佛家一类的人居住在此处。从锦屏到佛刹山,陡峭的岩石环绕相合,飞鸟仅仅能飞到它的半山腰。登上山有佛龛屋子,深广可容下十多人,周围镌刻着很多佛像。世上发生战乱,逃乱的人大多来到这个地方。依傍山势有上下两个洞穴,下边的洞穴在旁边,可蜿蜒向东,被称作龙洞的就是这个洞穴,望去幽深遥远。(我)私下里想和一

25、同前来的几个人进去观看。有人说这里面特别黑暗,没有火炬是不能前往的,于是吩咐仆从点燃干草在前面引路。起初,(洞)似乎高大宽敞,可以行走;不一会儿,就只能低头前行了;又过了一会儿,就只能弯腰前行了;又过了一会儿,只能屈膝前行了;又过了一会儿,就只能匍匐前行了;又过了一会儿,就只能全身趴在地上像蛇一样前行了。正赶上引路的火种熄灭了,烟雾弥漫在整个洞里。想要退出,身体不允许;想要前行,前面更加狭小,并且烟雾也更浓,于是闭口不说话,抑制鼻子呼吸,屏气。内心十分害怕恐惧,自认为性命就要了结在此处,不能再出去了。我大声疾呼奋力前行,大家因为烟雾的缘故,没有出声回应我的,我内心里更加恐惧。我正好在队伍前面,

26、忽然看见些许光亮,料想这洞穴就到这里为止,(于是)极力使身体奋勇向前,像鱼儿纵身一跃,终于脱险出来了。像这样行走,仅仅走了一里多路。等到大家相聚,有哭泣的,有生气的,有大声辱骂的,有相互讥笑的,有跺脚说后悔的,有耸肩不停喘息的,有庆幸自己生还用手拂拭额头的,有摘下帽子露出头展现自己狼狈不堪的样子的。只有引导的人年纪尚小,形体瘦弱,先出来了,好像没有受什么苦,看到众人都困苦不堪,也假装害怕,身体疲惫。那些在外边饮酒的人,就举起酒杯敬进入洞穴的人每人两杯。即使儒雅不喝酒之人,也一定让他把酒洒在地上,称其为定心饮。我因此暗地里回忆原先韩文公登华山,登上绝顶,道路阻塞不能返回,一连几天都放声大哭。听到的人替他报告了县吏,(县吏)就派人把他从山上救下来。我曾经怀疑这件事情未必有过。从今天的情形来看,韩文公放声大哭也不是荒诞不合理的了。唉,不登高山,不临深渊,古代圣贤的训诫(虽然)明显,我等众人却认为是娱乐,让父母给我们的身体几乎被埋没也不(知道)悲伤。这作为警诫,岂止是身体死亡不可忘记。(我)私下里担心后代的子孙来到这个地方或许不知道情形,误入此地,所以记下这件事情来告诫他们。到洞中游览的有七人,是做什么官的某人;在洞外坐着饮酒的有四人,也是做什么官的某人,共有十一人。当时是延祐龙集丁巳八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