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年高考生物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25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40831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3.1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高考生物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25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16年高考生物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25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2016年高考生物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25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2016年高考生物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25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2016年高考生物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25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2016年高考生物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25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2016年高考生物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25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2016年高考生物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25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2016年高考生物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25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2016年高考生物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25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2016年高考生物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25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2016年高考生物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25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2016年高考生物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25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2016年高考生物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25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2016年高考生物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25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2016年高考生物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25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2016年高考生物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25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2016年高考生物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25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2016年高考生物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25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2016年高考生物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25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2016年高考生物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25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5页
2016年高考生物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25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5页
2016年高考生物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25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5页
2016年高考生物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25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5页
2016年高考生物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25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频考点解读】1.种群的特征()。2.种群的数量变化()。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热点题型】题型一 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例1. 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 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 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 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 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答案:D【提分秘籍】 1.种群数量特征的分析(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2)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4)除以上条件外,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高考警示】使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的三点提醒(1)适用范围: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某些昆虫卵也可用样方法调查。(2)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3)样方面积:与调查的植物有关,如乔木的样方面积为100 m2,灌木为16 m2。【举一反三】 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

3、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由此可以估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的密度。后来发现这次估算的结果与实际误差较大,分析其原因不正确的是()A. 捕鱼用的渔网网眼太大B. 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C. 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小D. 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答案:D【方法技巧】减少害虫种群数量的生物方法(1)使用性引诱剂控制种群性别比例;(2)引入天敌;(3)培养寄生在害虫体内的寄生虫;(4)培育抗虫作物;(5)轮作:改变营养结构,减少病虫害,同时可防止土壤营养枯竭。题型二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增长曲线分析 例2. 下图表示将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4、 A. 绵羊种群的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保持恒定不变B. 绵羊数量达到K/2时,绵羊出生率最大,增长率最大C. 种群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这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的体现D. 绵羊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答案:C【提分秘籍】 1.两种曲线模型比较项目 “J”型曲线 “S”型曲线增长模型形成条件理想状态:资源无限、空间无限、不受其他生物制约(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现实状态: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其他生物制约(种内斗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种群增长率K值有无无K值有K值联系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因环境阻力大小不同,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不同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分析

5、(1)K值及其变动示意图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机制使种群密度回到一定范围内。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2)封闭环境中的种群数量变化模型在封闭环境中,无外源物质和能量的补充,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后随资源的消耗和有害物质的积累,最终K值不断降低,种群数量减少甚至消亡。如恒定容积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增长曲线如图所示:【高考警示】(1)增长率:为某时段结束时种群数量为初始数量的倍数,而非增长率。增长率(末数初数)/初数100%(N0t1N0t)/N0t1

6、00%(1)100%。(2)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能达到的最大值:种群数量能达到的最大值是种群数量在某一时间点出现的最大值,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大于环境容纳量。【举一反三】 如图为种群增长的“J”型和“S”型曲线数学模型,结合所学的有关知识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一项是()A. 只要环境中的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足,种群就按“J”型曲线增长B. 从模型建构来看,可以将“S”型曲线的开始阶段视为“J”型增长C. “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随密度增大种内竞争增强D. 种群的“S”型曲线增长受种群自身密度的影响解析: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动的两种模型。A错误,“J”型增长的理想条件不但包括食物和空间,还有其他条件;B错

7、误,“J”型增长没有环境阻力;从模型来看,“J”型曲线反映的是种群在没有环境阻力时的数量增长曲线,而“S”型曲线反映的是种群在存在环境阻力时的数量增长曲线,虽然“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受到的环境阻力较小,但是仍然不能等同于没有受环境阻力的“J”型曲线;C错误,“J”型增长的理想条件下没有种内竞争;D正确,种群密度会影响种群的增长,故“S”型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制约。答案:D【高考风向标】1.(2015浙江卷.5)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 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 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 中灌木呈随机分布, 大灌木呈均匀分布,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

8、平结构发生变化 B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 C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竞争 D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答案】B2.(2015江苏卷.22)研究人员在不同季节对一小型湖泊水体进行采样,调查浮游藻类的数量和种类,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 )A. 温度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B. 如果该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的种类会有所增加C. 夏季可能是该湖泊中浮游动物种类最多的季节D. 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会有10% 20%进入浮游动物【答案】AC【解析】不同季节的温度不同,则不同水体中藻类种群不同,是影响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A正确;该发生富营养

9、化,则藻大量繁殖,数量增加,种类不一定增加,B错误;图示表明夏季藻类种类最多,以藻类为食的浮游动物种类可能最多,C正确;浮游藻类的能量大约有1020%进入浮游动物,元素等物质不存在该比例关系,D错误。3.(2015北京卷.4)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m10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进行比较,结果见表。处理区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定时灌溉不驱走大蚂蚁增加35驱走大蚂蚁增加70不灌溉不驱走大蚂蚁减少10驱走大蚂蚁减少

10、2对本研究的试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是( )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 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答案】A4.(2015广东卷.4)图1表示在一个10ml的密闭培养体系中酵母菌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菌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 种内斗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 B 可用数学模型Nt=N0t 表示C 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 D K值约为120 000个【答案】D 【解析】种群数量在初始阶段增长缓慢的原因是种群刚迁入新环境中需适应一段时间,A项错误;由题图可知酵母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数学模型Nt=N0t表示“J”

11、型增长曲线,B项错误;应采用血球计数板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C项错误;在10 mL培养体系中培养到50 h后,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K=120 000个, D项正确。1 (2014四川卷)下列有关实验方法或检测试剂的叙述,正确的是()A用改良苯酚品红染色观察低温诱导的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B用健那绿和吡罗红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C用纸层析法提取菠菜绿叶中的色素和鉴定胡萝卜素提取粗品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及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答案】A【解析】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是观察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形态的优良染色剂,可用于染色体数目的观察,A项正确。健那绿是活细胞中线粒体染色的专一性染料,B项

12、错误。纸层析法可用来分离色素,而不能提取色素,C项错误。土壤小动物由于个体小,活动力强,不宜用标志重捕法,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D项错误。2. (2014浙江卷)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3(2014江苏卷)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D洪泽

13、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4(2014四川卷)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3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下图所示。(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用样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属于_,它和鸭舌草之间构成_关系。(3)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_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呈_型增长。(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_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_为主的

14、水生植物群落。(5)若实验结束后除去福寿螺和杂草,该生态系统的_稳定性将降低。【答案】(1)福寿螺的密度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2)消费者捕食(3)大于S(4)次生狐尾草(5)抵抗力【解析】本题以稻田生态系统为背景,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1)通过题目可知,人为改变的变量为福寿螺的种群密度;样方法中最常用的取样方法为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2)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为消费者。随着福寿螺的种群密度增加,鸭舌草种群密度增长率下降,且鸭舌草为水生植物,可推知福寿螺以鸭舌草为食,它们之间的关系为捕食关系。5(2014山东卷)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

15、发展息息相关。甲乙(1)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_点。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2)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结构。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蛎等,该过程称为_。(3)图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中_和_(填字母)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_。(4)海洋会受到石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_,海洋生态系统

16、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答案】(1)b偏高(2)垂直(群落的)演替(或初生演替)(3)AB(注:两空可颠倒)20%(4)自我调节能力(或自净能力)6(2014福建卷)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答案】B【解析】据图中数据分析可知,1972年北点地梅种子与1975年相比,从萌发数到幼苗的数目再到成熟株数

17、,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幅度均比较大,所以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高;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约为55%左右,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死亡率约为23%左右,可知B项正确;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取所有采集数据的平均值;从1971年到1975年该种群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所以5 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是错误的。7(2014福建卷)为研究汽车尾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对人成熟T淋巴细胞的影响,用含不同浓度颗粒物的培养液培养T淋巴细胞,48 h 后检测NaKATP酶活性及细胞活力。实验结果如下:组别颗粒物浓度(gmL1)NaKATP酶活性(Umg pro1)细胞活力(相对值)A0

18、35.81B5030.60.98C10020.50.87D20012.40.48SDH是有氧呼吸的关键酶。细胞活力通过测定各组细胞SDH总活性来表示,用于反映颗粒物对细胞的毒性,SDH总活性由该组细胞数及每个细胞SDH酶活性共同决定。(1)根据表中相关信息将柱状图补充完整。汽车尾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对T淋巴细胞NaKATP酶活性的影响(2)细胞培养时,需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请用方框在下面血细胞计数室图中标出计数区域。(3)本实验毒性评价指标所反映的颗粒物对T淋巴细胞的毒性,或表现为杀伤作用致细胞数减少,或表现为抑制了细胞的_(生理过程)。实验数据表明,随着颗粒物浓度的增加,颗粒物对T淋巴细胞

19、的毒性_。(4)汽车尾气中含有的多种致癌因子会损伤DNA,使_基因和原癌基因表达异常。长期汽车尾气暴露的人群,其T淋巴细胞执行的_免疫功能障碍,导致识别、攻击癌细胞能力降低,癌症发病风险提高。【答案】(1)如图所示汽车尾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对T淋巴细胞NaKATP酶活性的影响(2)如图所示(3)有氧呼吸增大(4)抑癌细胞 (3)题干中叙述“SDH是有氧呼吸的关键酶,细胞活力通过测定各组细胞SDH总活性来表示,用于反映颗粒物对细胞的毒性”,根据表格中数据分析,由A组到D组随着颗粒物浓度的增加,细胞活力逐渐降低, 可见颗粒物通过抑制与有氧呼吸有关酶SDH的活性来影响细胞有氧呼吸。并且随着颗粒物浓度增加

20、,颗粒物对T淋巴细胞的毒性逐渐增大。(4)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中的DNA分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T淋巴细胞执行的是细胞免疫的功能。8(2014广东卷)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B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C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有滞后性9 (2014江苏卷)机场飞行跑道及场内小路旁多是大片草地,有多种动物栖息。下图是某机场生态系统

21、食物网的主要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1)此食物网中,小型猛禽分别处于_营养级。(2)机场内的小鸟初遇稻草人十分惊恐,这种反应属于_反射。(3)工作人员根据生态系统中_信息传递的特点,释放训练过的猎鹰来驱赶小鸟。(4)为了进一步驱鸟,某机场先铲除原有杂草,而后引种了虫和鸟都不爱吃的“驱鸟草”,机场内小鸟大为减少。以后“驱鸟草”逐渐被杂草“扼杀”,这种生物群落的变化过程属于_演替。(5)为了解机场内蜗牛密度,三个调查人员各自随机布设样方如下图所示(图中阴影带为水泥小路,其他处为草地),其中最合理的是_(填序号)。调查中某个样方内蜗牛分布示意图如上,该样方的蜗牛数应计为_个。【答案】(1)第三、第四

22、、第五(2)条件(3)行为(4)次生(5)6 或7 (4)机场环境原有植物和鸟类等生物构成了群落,通过引种来改变原有生物群落,属于次生演替。(5)调查生物的种群密度要求随机取样,图示水泥小路和草地蜗牛的分布肯定不同,调查其种群密度时应该兼顾都取样,选择区域最合理的为。每个样方计数时应计数样方内任意相邻两条边线及其顶角内的数量,对照图示该样方的蜗牛数应为6或7个。【高考押题】 1. 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图示中黑点表示统计的个体,下列各图中有关取样的方法统计有误的是()解析:利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应该统计样方内和相邻两条边上的植物个体数。答案:D2下列不属于对种群特征描述的是()

23、A. 蒲公英杂乱无章地分布在操场上B. 某市男性公民与女性公民的比例为11.5C. 某池塘生活了约150种生物D. 某市近三年迁入的人口约为3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5%答案:C3. 下列表示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的是()解析:A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说明该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答案:A4. 某同学为了调查某区域内麻雀和黄鹂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捕获结果统计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捕获总鸟数 麻雀 黄鹂第一次捕捉10046(标记后放生)43(标记后放生)第二次捕捉10242(其中6只标记)36(其中9

24、只标记)A. 为了结果的可靠性,标记物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不能有影响B. 该区域麻雀大约有322只,黄鹂大约有172只C. 该区域所有的麻雀和黄鹂分别构成一个种群D. 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计算的结果应偏小答案:D5. 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A. 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B. 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C. 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D. 将M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解析:本题考查了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A正确,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

25、法,样方法常用的取样方法是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B错误,对于蛇等活动范围较大的生物应当采取标志重捕法;C正确,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只是估算值;D正确,这是标志重捕法的计算方法。答案:B6.运用标志重捕法对动物进行野外调查,下列哪一个假设不符合要求()A. 被标记的动物在种群中完全混合B. 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C. 被标记的动物物种有明显的群聚现象D. 动物在行为上不受标记物的影响,标记物不易脱落解析: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是建立在以下假设之上的:被标记的动物在种群中完全混合;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动物在行为上不受标记物的

26、影响,标记物不易脱落。答案:C7.把添加少量饲料的一定量的自来水均分到两个大小相同的水槽甲和乙中,再分别投放少量并且相等的同种草履虫。以后只对乙水槽给予一次适量的饲料补充,在其他培养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情况下,分别对甲、乙水槽中的草履虫进行培养。以下哪项预期结果较为合理(图中:表示甲中种群,表示乙中种群)答案:B8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可用一定的数学模型表示B. 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C. 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D. 研究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的增长速率可预测其K值解析: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当地环境可

27、能不适宜其生长繁殖,故B项错误;呈“S”型增长的种群,其增长速率最大值一般出现在K/2时,只要统计此时的种群密度就可估算出K值。答案:B9.关于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A. 酵母菌既含有核基因,又含有线粒体基因B. 酵母菌无氧呼吸的终产物经主动运输运到细胞外C. 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在培养早期呈“J”型增长D. 碳源充足和不充足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不同解析:酵母菌是真核生物,含有线粒体和细胞核,因此含有核基因和线粒体基因;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有酒精和CO2,它们通过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不是主动运输;在培养早期,外界环境对酵母菌生存非常有利,食物充足、生存空间无限、无天敌,因此早期

28、可以看做是“J”型增长;环境容纳量(即K值)与食物(碳源)有关,因此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不同,K值就不同。答案:B10. 如图是某种生物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由此可以判断()A. 种群数量先增大后减小B. B点时种群数量最大C. 影响A点和C点增长速率变化的因素不同D. B点对应的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答案:C11. 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饲养虎纹蛙蝌蚪,正常情况下,由蝌蚪发育成幼蛙的过程中,不同种群密度对虎纹蛙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 不同密度下,虎纹蛙蝌蚪发育成幼蛙时的平均体重都是0.75 gB. 随种群密度的增加,种间竞争加剧使虎纹蛙蝌蚪体

29、重增加减缓C. 高种群密度下,蝌蚪达到发育成幼蛙所需最小体重的时间更长D. 低种群密度下,饲喂甲状腺激素蝌蚪发育成幼蛙所需时间延长。答案:C12.生态学家高斯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0.5 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24 h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第五天后大草履虫种群数量维持稳定,K值是375。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该实验需设置重复实验,减小误差B. 该实验中大草履虫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 培养液种类或体积的改变可导致K值发生改变D. 如在培养过程中加入3个双小核草履虫,K值保持不变解析:当向大草履虫培养液中加入双小核草履虫后,两种生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最终导致大草履

30、虫数量减少。答案:D13. 在生态学中,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有两个层次,即个体的年龄组成和组成个体的构件年龄。组成个体的构件年龄是单体生物所没有的。例如,一年生苔草的分枝可以月龄画成椎体,下图是施肥对某种苔草的无性系构件月龄结构的影响。请回答:(1)与对照组相比,施肥使苔草_的分枝成为优势。此现象说明_。(2)苔草的幼枝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它会吸引更多的植食性动物,如五趾跳鼠。若在理想状态下,对苔草施肥后,短时间内五趾跳鼠种群数量的增长将为“_”型增长,其年龄组成类型最接近于_。(3)五趾跳鼠是危害三北地区的主要害鼠之一,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提出两种有效控制五趾跳鼠数量的具体措施:_;_。答

31、案:(1)月龄较小施肥有利于幼枝的发生(2)J增长型(3)养殖或释放五趾跳鼠的天敌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其他合理答案也可)14.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指导草原牧民更科学地放牧,对草原生物种群进行了各项调查,请回答以下问题:(1)为确定放牧量,该兴趣小组对该草原上的某种优质牧草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所用的调查方法应该为_,为减小调查的误差,调查时应注意:_;_。(2)在某一时刻有一田鼠种群迁入该草原,以优质牧草的根为食,该兴趣小组对这一田鼠种群进行了长期的追踪调查,并绘制了以下两图:图甲中虚线表示在_条件下田鼠种群的增长方式。如果迁入时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而且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比原来增加m倍,则在此条件

32、下繁殖n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_。图甲中实线表示田鼠种群在该草原上的实际增长情况,AB段实线与虚线重合的原因是_。图乙表示某时刻该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则图甲中_点不可能出现此种年龄组成。答案:(1)样方法 随机取样 样方大小适宜 取足够多的样方(任选两点) (2)理想(营养、空间充足,没有天敌等) a(1m)n 迁入之初草原的食物和空间充足,并且没有天敌等,近似理想条件 D15研究人员对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学调查。在无迁入、迁出的情况下绘制出某昆虫种群数量的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该种群在前5年种群数量的变化类型是_曲线增长,5年后值开始变小的原因是_。(2)该

33、草原在第10年曾发生火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对火灾过后草原生物群落发生_过程的真实写照,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稳定性。(3)为提高牧草产量,计划在该草原上喷施某种化肥,若要探究这种化肥是否不利于上述昆虫的存活,请完善以下实验设计并预测结果。实验步骤:将生理状况相似的该昆虫分成数量相等的两组。_。_。一段时间后,分别统计两组昆虫的生存率。结果预测:_。答案:(1)“J”型 环境阻力增大(其他合理答案也可)(2)次生演替 恢复力(3)实验步骤:实验组昆虫用喷施过化肥的牧草饲喂,对照组昆虫用喷施过等量清水的等量同种牧草饲喂 将两组昆虫置于相同的适宜环境中 结果预测:若实验组昆虫的生存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此种化肥不利于该昆虫的生存;若两组昆虫的生存率基本相同或实验组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只答两组基本相同也可),说明此种化肥对该昆虫没有不利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