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章末过关检测( 五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A级合格达标检测山东多杨树、柳树等落叶阔叶树,福建多樟树、榕树等常绿阔叶树。据此完成12题。1山东境内的杨树、柳树之所以落叶,主要是因为冬半年()A风力强劲B旱情严重C寒冷干燥 D土壤盐碱化2导致山东和福建两地树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 B土壤C水分 D热量解析:1.C2.D第1题,杨树、柳树冬半年落叶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同时还能减少因进行蒸腾作用而导致的热量散失,避免因温度过低而冻伤甚至冻死,因此冬季落叶是植物对冬季干燥、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第2题,山东地处暖温带,地带性植被是落叶阔叶林,福建地处亚热带,地带性植被是常绿阔叶林。因此不
2、同温度带的热量差异导致植被类型的不同。现在有很多手机软件,对着植物拍摄,软件能立即对比辨认出植物。下面是某同学周末在野外使用某软件时显示出的三幅图片。据此完成34题。3根据图片中的信息判断,该同学拍摄地最可能位于()A太行山区 B长白山区C昆仑山区 D武夷山区4一个植物群落往往由乔木、灌木和草本等组成,它们高矮不一,错落有致,分享着阳光雨露。三幅图片显示的植物从上层到下层排序正确的是()A BC D解析:3.D4.A第3题,图片中有茶花,属于亚热带植物,该同学拍摄地应在亚热带地区,最可能位于武夷山区。太行山区、长白山区、昆仑山区均位于温带。第4题,是蕨类植物,喜潮湿环境,分布在最下层。茶树是灌
3、木,适宜在中层,便于采茶。樟树是高大乔木,位于上层。从上层到下层排序正确的是。早春类短生植物在早春时期开始生长,气温回升后生长迅速,多生长在乔灌木层下,并在林冠充分郁闭前完成开花、结果,之后地上部分枯萎,植物进入长达9个月以上的休眠期。下图为早春类短生植被景观图。据此完成57题。5早春类短生植物多生长在()A热带雨林中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C温带落叶阔叶林中D亚寒带针叶林中6乔灌木层下早春类短生植物形成的主导因素是()A光照 B热量C水分 D土壤7部分早春类短生植物存在于新疆天山山麓的荒漠边缘,主要是因为该地春季()A土壤肥力高 B土壤粒径大C土壤孔隙大 D土壤湿度大解析:5.C6.A7.D第5
4、题,由材料可知,早春类短生植物生长地区森林有落叶现象,应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故选C。第6题,早春类短生植物在林冠充分郁闭前完成开花、结果,之后地上部分枯萎,植物进入长达9个月以上的休眠期。主要原因是森林郁闭之后,到达地面的光照减少,光照对其生长具有重要的作用,A正确。第7题,新疆天山山麓的荒漠边缘非常干旱,但在早春季节有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土壤湿度大,有利于植物生长,D正确。土壤肥力高、粒径大、孔隙大不是早春类短生植物生长的主要影响因素。骆驼刺(如图)是一种沙漠植物,根可以扎十几米深,而地上部分只有一点点。据此完成89题。 8骆驼刺反映出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是()A光照强烈,地形平坦B植被稀少,土
5、壤肥沃 C气候干旱,日较差大D水源充足,矿物质多9骆驼刺所在区域的自然带主要属于()A温带草原带 B温带荒漠带C寒带苔原带 D热带草原带解析:8.C9.B第8题,地形平坦,无法体现出来,A错误;骆驼刺是一种沙漠植物,沙漠地区植被稀少,土壤贫瘠,B错误;沙漠地区,降水少,多晴朗天气,气候干旱,日较差较大,C正确;该地气候干旱,地表景观以荒漠为主,水源短缺,D错误。第9题,骆驼刺所在区域属于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对应的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B正确。科学家在黄土高原某地考察,研究土壤剖面发现最上面是黄土,下面土壤发红,最下面含有大量的鹅卵石。如图为黄土高原地区某沟谷剖面图,完成1011题。10鹅卵石
6、的存在说明在黄土形成之前,这里的地理环境是()A荒漠 B水乡C森林 D草原11土壤发红反映当时的气候特点是( )A炎热干燥 B温暖湿润C寒冷潮湿 D寒冷干燥解析:10.B11.B第10题,据图并结合材料可知,黄土高原地区最上面是黄土,下面土壤发红,最下面含有大量的鹅卵石,且图中有流水沉积物, 鹅卵石的存在说明在黄土形成之前,这里的地理环境流水作用较强,应为水乡。第11题,由碳酸盐类或含其他富铁铝氧化物的岩石在湿热气候条件下风化形成的土壤,一般呈红色,所以土壤发红反映当时的气候特点是温暖湿润。下图为土壤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示意图。据此完成1213题。12图中土壤形成的先后顺序是()A BC D13
7、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是()A气候 B地形C生物 D成土母质解析:12.D13.C第12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壤的形成过程为基岩经风化作用逐渐形成破碎的岩石,随着时间的推移,风化的岩石逐渐形成成土母质,成土母质在风化的过程中其表面逐渐形成腐殖质层,随着腐殖质层的加厚,土壤结构形态逐渐成熟。综上,土壤形成的先后顺序是,D正确。第13题,影响土壤发育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14如图是全球植被、气候地带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森林分布的极端界限条件大约是年平均气温_ 以上,年平均降水量_ mm以上。(2)在年平均气温20 的条件下,若年平均降水量从01 500 mm,地面
8、植被依次是_、_、_、_。(3)森林对改善环境有重要作用。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森林对环境的主要作用是_;从全球范围看,森林对环境的主要作用是_。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横坐标代表年平均降水量,纵坐标代表年平均气温,故可判断森林分布的极端界限条件大约是年平均气温6 以上,年平均降水量400 mm以上。第(2)题,读图可知,在年平均气温20 的条件下,若年平均降水量从01 500 mm,地面植被依次是半沙漠、多刺灌木、草地、林地。第(3)题,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水土流失较严重,森林对环境的主要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从全球范围看,森林对环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气候,净化大气(释放O2,吸收CO2
9、,减轻温室效应)。答案:(1)6400(2)半沙漠多刺灌木草地林地(3)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大气(释放O2,吸收CO2,减轻温室效应) B级等级素能演练下图为陆地不同植被类型与纬度、干燥度关系示意图(图中不同序号表示不同的植被类型)和某植被类型手绘景观图。读图,完成12题。1决定一个地区植被类型的根本因素是()A纬度不同造成的热量差异B距海远近不同造成的水分差异C各地区水分和土壤差异D水分和热量及二者的配合状况2景观图中的植被类型在左图中的序号和名称是()A热带雨林B热带稀树草原C常绿阔叶林D落叶阔叶林解析:1.D2.A第1题,纬度不同导致热量差异,海陆位置不同导致水分条件差异;同
10、时,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降水不断发生变化,水热组合不断发生变化。水分和热量及二者的配合状况差异是决定一个地区植被类型的根本因素,D正确;A、B选项表述均不全面,故错;植被类型与土壤差异有一定的关系,但土壤差异不是根本因素,C错。第2题,景观图中,植被高大茂密,植被群落垂直分层明显,符合热带雨林的植被特征,雨林位于热带,降水丰富,干燥度最小,对应图中,A正确;位于热带,干燥度最大,应为热带荒漠,B错;是温带落叶阔叶林,不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错误;位于寒带和温带交界地带,是亚寒带针叶林,D错误。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图1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
11、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图2是不同气候下(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3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密切相关的因素是()A生物 B地形C降水 D成土母质4能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的组合是()A甲与 B甲与C乙与 D丙与解析:3.A4.D第3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有机物能够腐烂形成腐殖质,形成土壤中的有机质。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密切相关,故选A项。第4题,由材料可知,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因此湿润地区的淋溶层最厚,半干旱地区次之,干旱地区
12、最薄。图2中丙的淋溶层居中,属于半干旱地区,对应的植被为草原。草原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因此有机质主要分布在土壤的表层,对应图1中的,故选D项。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塔斯马尼亚岛有“世界最纯净岛屿”之称,是著名的“苹果之岛”。塔斯马尼亚岛上植被茂密,土壤肥沃,果蝇少,苹果种植环境绝佳,苹果园和农场多分布于谷地排水较好地带。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大批游客。研究显示,近几年塔斯马尼亚岛的土壤厚度不断变薄,对苹果的生长开始产生不利的影响。下图示意塔斯马尼亚岛的位置。(1)比较M、N两地土层厚度及土壤肥力的差异
13、并分析形成原因。(2)分析该岛土层变薄对苹果生长的不利影响。(3)为防止岛屿土层变薄,简述应采取的主要措施。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M地位于河流下游,流水沉积作用明显,土壤厚度大、肥力高;再加上M地纬度及海拔更低,且位于阳坡和迎风坡,水热条件更优越,植被生长更为茂盛,有机质来源更加丰富,因此,M地土层厚度大于N地,且土壤肥力高于N地。第(2)题,土层逐渐变薄,土壤肥力不断下降,使苹果产量减少;再加上土壤中有利于苹果生长的养分不断流失,因此有可能导致苹果品质下降。第(3)题,应先找出土层变薄的主要原因,然后针对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答案:(1)差异:M地土层厚度大于N地,且土壤肥力高于N地。原因:M地位于河流下游,流水沉积作用明显,土壤厚度大、肥力高;M地纬度及海拔更低,且位于阳坡和迎风坡,水热条件更优越,植被生长更为茂盛,有机质来源更加丰富。(2)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使苹果产量下降;土壤中有利于苹果生长的养分流失,有可能导致苹果品质下降。(3)保护岛上植被,减少流水对土壤的侵蚀;控制苹果种植的规模和密度,保持土壤肥力;合理控制游客数量,减少游客对土层的踩踏;对已破坏的土层,进行人工修复;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保护土壤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