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选修2/唐宋散文选读(粤教版)黄州快哉亭记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苏辙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译文:我们离别的太久了,已经是七次中秋。去年的今天在东武之地,我望着明月,愁绪万千。没想到在彭城山下,一起泛舟古汴河上,同去凉州。有鼓吹助兴,惊起汀上的鸿雁。坐中的客人,穿着华丽。月亮无情,不肯为人留下而西沉。今天晚上有酒待客,明晚又要孤独地住在船上,离愁依旧。就怕像王粲那样,不得返乡,只能登楼相望。
2、赏析:苏辙来到徐州,与苏轼相聚。兄弟俩七年未见,自然十分欢喜,一起登楼赏月。苏辙特作一首相和,虽有“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州”的重逢之乐,但苏辙想到中秋一过,两人就要再度分开,宦海沉浮,变幻莫测,再聚不知何时,心中满是不舍。“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他忧伤地想:我们千万不要像怀才不遇的王粲那样,后半生流落天涯,登楼望故乡,归期终未卜啊!螳螂捕蝉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
3、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说苑)译文:吴王决定攻打楚国,他对左右的人说:“谁敢劝阻就处死谁!”一个年轻侍从官员想要劝吴王却不敢,便每天拿着弹弓、弹丸在后花园转来转去,露水湿透他的衣鞋,接连三个早上都像这样。吴王觉得奇怪:“你为什么要像这样打湿衣服呢?”侍卫对吴王回答道:“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停留在高高的树上一边放声地叫着一边吸饮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自己的身后;螳螂弯曲着身体贴在树上,想扑上去猎取它,但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自己身旁;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个人举着弹弓在树下要射它。这三个家伙,都
4、极力想要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它们身后有隐伏的祸患。”吴王听后,说:“好啊!”随后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一、基础考查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肆大(s)倏忽(sh)谪居(zh)开阖(h)B瓮牗(yu) 洗濯(zhu) 指数(sh) 憔悴(cu)C骇目(hi) 舟楫(j) 骋骛(w) 庶人(sh)D沟壑(h) 飒然(s) 衣襟(jn) 骚人(so)解析:B项,“数”读“sh”。答案:B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窃会计之余功窃:利用B其势益张 益:更加C不以物伤性 以:因为D此皆骚人思士而不能胜者 胜:成功解析:D项,胜:忍受、承担。答案:D3下列各组句子
5、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至于赤壁之下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B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C玉之言,盖有讽焉盖失强援,不能独完D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此世所以不传也解析:C项“盖”,为“大概”,连词,表原因。A项是“至,到了;于,介词,表动作对象”。B项是“却、竟然”。D项均表示“原因”。答案:C4下列各句句式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B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C有风飒然至者D以其无礼于郑,且贰于楚也解析:C项是定语后置句,A、B、D三项都是状语后置。答案:C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南合沅、湘,北合汉沔_即其庐之西南为亭_而余兄子瞻名之
6、曰“快哉”_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_王披襟当之_将何往而非病_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_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_今张君不以谪为患_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_玉之言,盖有讽焉_乌睹其为快也哉_答案:南、北:名词作状语,向南,向北即:靠近名:名词作动词,命名玩:观赏,欣赏披:敞开病:忧愁变:不同与:参与性:本性适:往患:病,忧愁所以:的原因盖:大概乌:哪里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3题。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
7、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州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
8、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一)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南合湘、沅合:汇合B以览观江流之胜 胜:景观C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 睥睨:傲视D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数:计算解析:C项,睥睨:斜着眼睛看,谓伺机夺取。答案:C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至于赤壁之下即其庐之西南为亭B波流浸
9、灌,与海相若 若入前为寿C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 乃设九宾礼于庭D以览观江流之胜 亦足以称快世俗解析:B项,相似/代词,你。A项均为“助词,的”。C项均为“介词,在”。D项均为“目的连词,来”。答案:B8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亭的建造和命名写起,极力描绘渲染江景的壮观,以及观览江景、凭吊古迹的快意B长江流出西陵峡以后,地势逐渐平坦,汇集了湘水、沅水、汉水、沔水后,水势进一步增大。正基于此景,张梦得先生建了快哉亭C对于这个亭子,苏轼十分喜欢,不仅因为这所亭子所见宽敞,能够看到方圆几十里的风景,更因为这个面临长江的亭子能给人以开阔的心情D文段辞采精美,运用对偶,音韵和谐,
10、婉约含蓄,表现作者的赏景之乐解析:D项,“婉约含蓄”错,应是“雄放雅致”。答案:D9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_答案:现在竟然可以在亭子里的茶几旁座位上欣赏这些景色,就张开眼睛看个饱。(2)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_答案:他们流传下来的风采和古迹,也能够用来让世人称为快事。(二)10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披襟当之当:面临B将何适而非快 适:往,到C而人有遇、不遇之变 遇:遇合D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穷:困窘解析:D项,穷:用尽。答案:D1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即其庐之西南为亭 与庶人之所以为忧B昼
11、则舟楫出没于其前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C此独大王之雄风耳 庶人安得共之D以览观江流之胜 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解析:B项都是“介词,在”。A项“为”动词,建造;动词,作为。C项“之”助词,的;代词,指“风”。D项“以”连词,用来;介词,用。答案:B12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紧扣题目,七次说及“快”字,借景抒情,巧妙道出人生哲理:心中坦然,无所不快。B全文围绕“快哉”二字立意,从写景、叙事中引出议论,景、事、情、理四者互为交融。作者畅言“快哉”,不仅因为快哉亭所处地理位置的景象使人心旷神怡,而且因为宦途失意之人如果“不以物伤性”,则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能“自放山水之
12、间”而独得其快。C不仅今人登临这个地方高兴,古人曹操、孙权、周瑜、陆逊,甚至楚襄王、宋玉等人每每到达长江之滨,也都十分高兴,并留下了遗迹典故。D其实,不论风景是不是美好,一个人只要能有一个好的情绪,并不为时运、官运等左右,他就能怡然自得,就能达到“快哉”的境界。解析:C项说“曹操、孙权、周瑜、陆逊”登临长江高兴,在文中缺乏依据。原文的意思是:至于长江的岸边,古城的遗址,曹操、孙权蔑视对方的地方,周瑜、陆逊纵横驰骋的所在,他们流传下来的风采和古迹,也能够用来让世人称为快事。答案:C13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_答案:这只是大王您的雄风罢了,老百姓怎么
13、能和您共同享受它!(2)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_答案:这种景色都是满腹牢骚的诗人和有家难归的士子触景伤情、痛苦难堪的,哪里看得到它是快乐的呢!三、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武昌九曲亭记苏辙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然将适
14、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
15、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选自栾城集)注:此文作于元丰五年(1082),当时苏氏兄弟贬官黄州与筠州已经三年。陂陁(p tu):不平坦。褰(qin)裳:提起衣服。洒然:惊异的样子。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庐:结庐,居住B仰瞻陵阜,旁瞩溪谷 瞩:注视,观望C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效:验证,证明D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斥:开拓解析:C项,效:呈现。答案:C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不知其久也其皆出于此乎B而姑寓焉 盘盘焉,囷
16、囷焉,蜂房水涡C不足以席宾客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D相携徜徉而上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解析:D项均为连词,表修饰。A项代词,三年时间/大概;B项兼词,于之/形容词词尾;C项用来/因。答案:D1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本文看,苏轼身处逆境,能通过遨游山水,结交朋友来自得其乐,冲淡与化解通常贬谪必然造成的度日如年的痛苦。B苏轼面对废弃的九曲亭“睥睨终日”,表现出对败落的九曲亭的痛惜以及对“遗址甚狭”难以重建的无奈;这和后文“子瞻于是最乐”形成对比,趣致盎然。C文章最后议论苏轼的“以适意为悦”“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这暗合了苏轼建亭的意图,但也流露出一丝为人处世的消极情怀。D结合
17、苏氏兄弟两人的政治处境,苏辙写这篇亭记,意在赞美其兄旷达洒脱的思想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作者本人的乐观态度和坦荡襟怀。解析:C项,“消极情怀”属无中生有。答案:C17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_答案:“这大概是(老天爷)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事情吧?”于是大家一起重修了这座新亭子。(2)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_答案: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觉得)万事万物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已经厌倦(兴尽)的时候,又没有不感到吃惊,自我嘲笑的。参考译文:子瞻被贬到齐安,在长江边上建庐居住。齐安没有出名的山,而长江南岸武昌的群山,高低起伏
18、,连绵不断,山谷幽深寂静,里面有佛塔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它们背靠山梁,面对山沟,隐蔽在茂密的松树枥树丛中,寂寞清静,与世隔绝,见不到车马和来人的痕迹。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江面波平浪静的时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着美酒,乘坐渔船,横渡长江,直奔南山而来。山中有几个人,热情好客,喜游山水,听说子瞻到来,都裹着头巾,欢笑着迎上来,然后携手同行,逍遥自在地拾级而上,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筋疲力尽了,方才停下歇息,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彼此举起酒杯,互相问候,玩到心情舒适时,竟至忘记了回去,就往往留在山上夜宿。因为过着这样惬意的生活,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都不觉得时间过得很久。然而
19、将往西山去时,就要从青松翠柏之间经过,走过弯弯曲曲的羊肠山路,才会见到稍微平坦的地方,游览者一定会在此休息。人们倚靠在嶙峋怪石上玩赏,躲在茂密林荫下小憩,向下可俯视滚滚大江,向上可仰望巍巍高山,旁边可扫视小溪幽谷,风云变化和树林山脚正面、反面的种种景象,都在人们身边呈现出来。平地上有一座破旧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能够坐下许多游客。亭子旁有几十棵古木,似都有百围之大、千尺之高,不能够用刀斧来砍伐。子瞻每次一到树下,就整天(无可奈何地)斜视着它们。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古木被连根拔倒,(子瞻)趁机将那倒下老树的地方收拾平整,亭子的地基才得以扩大。子瞻与朋友们进山看了看,相视而笑,说
20、道:“这大概是(老天爷)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事情吧?”于是大家一起重修了这座新亭子。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才算完备了,子瞻对这件事极为高兴。从前我年轻时,跟随着子瞻游览各地。遇山就登山,遇水就泛舟,子瞻都未尝不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走在我的前面。有不能到达的地方,子瞻就总是为这事成天不愉快。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悠闲自在地在泉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拾取着落在山沟中的果子,从溪中舀取水来喝,看到他这样子的人往往把他当成神仙一般的人物。其实天下的乐事无穷无尽,而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最叫人喜爱。而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觉得)万事万物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又没有不感到吃惊,自
21、我嘲笑的。好比喝酒吃饭,五花八门的菜肴摆在面前,总之是为了一饱肚腹,而吃下去后,那些事物(无论好的还是不好的食物)同样变成了腐臭的东西,有谁还会去管哪道菜对人有益,哪道菜对人有害呢?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就不妨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尽情享受它)。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四、能力迁移18(胜)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刑人如恐不胜,杀人如不能举(鸿门宴)(尽,完。读音:shng)B日出江花红胜火(忆江南)(胜过,超过;读音:shng)C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优美,美好。读音:shng)D悲不自胜(柳毅传)(禁不起,受不住)解析:禁得
22、起,受得住;读音:shng。答案:D19(使)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鸿门宴)(派遣)B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方山子传)(放纵、放任)C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假使、如果)D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郑伯克段于鄢)(让)解析:C项,让。答案:C20(诗歌鉴赏)阅读下面两首送别诗,回答问题。江上看山苏轼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江上看山苏辙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云霭新画。前山更新色更深,谁
23、知可爱信如今。惟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1)两首诗中画线词句的作用是:飞鸟:_依然不负远来人:_答案:比喻“帆”,写舟行之快。形容巫山景色浓秀。(2)这是苏氏兄弟在游三峡时写的同题诗,都是写江上看山,但描写的方法不同,说出其不同点。 _答案:苏轼诗着重动态描写,以动写静,节奏急促、迅捷。苏辙诗着重静态描写;层层铺垫,注重色彩;节奏舒缓从容。21(语言运用)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另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像。挫折纵然无情,却给人无尽的砥砺;失败固然残忍,却能使人趋于顽强。一湾溪流,曲折回转中却能荡出山鸣谷应的回响;_答案:(示例)一株寒梅,风刀霜剑中却能吐放沁人心脾的幽香;一波巨澜,腾起跌落时却能激起惊心动魄的雄壮。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原文: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大学)译文: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评析:“在明明德”是相对静态地要求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从动态的角度来强调不断革新,加强思想革命化的问题,展示的是一种革新的姿态,驱动人们弃旧图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