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4单元 15荔枝赋并序.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40767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3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4单元 15荔枝赋并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4单元 15荔枝赋并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4单元 15荔枝赋并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4单元 15荔枝赋并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4单元 15荔枝赋并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4单元 15荔枝赋并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4单元 15荔枝赋并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4单元 15荔枝赋并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4单元 15荔枝赋并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4单元 15荔枝赋并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4单元 15荔枝赋并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4单元 15荔枝赋并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4单元 15荔枝赋并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4单元 15荔枝赋并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4单元 15荔枝赋并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4单元 15荔枝赋并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4单元 15荔枝赋并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4单元 15荔枝赋并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4单元 15荔枝赋并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4单元 15荔枝赋并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语文选修2/唐宋散文选读(粤教版)荔枝赋并序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译文: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赏析: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五、六句以“谁知”急转

2、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草木照应,意旨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王冕僧寺夜读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为通儒。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

3、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王冕)于是学成了博学多能的儒生。一、基础考查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环诡(u)西掖(y)迁累(li)惊仡(y)B大谬(mu) 暇日(xi) 绀理(n) 蠲忿(sh)C黛叶(

4、di) 蓊郁(wn) 沮洳(j) 绮缋(u)D攒萃(cun) 骈比(pin) 冏然(jin) 嘉宾(ji)解析:A项,“掖”读“y”;B项,“谬”读“mi”,“绀”读“n”,“蠲”读“jun”;C项,“蓊”读“wn”,“缋”读“hu”。答案:D2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世务卒卒,此志莫就卒卒:勿促B因道扬其实,遂作此赋 道扬:彰显,表彰C乃作酸于此裔 作酸:变作酸味D下合围以擢本 合围:双手合抱解析:C项,作酸:植物生长。答案:C3下列加点虚词的含义与用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其实乃熟乃:副词,于是,就B故微文而妙质 而:连词,表并列,相当于“又”C味以无比而疑 以:介词,

5、因,表原因D诸公莫之知 之:代词,它解析:C项,以:连词,表原因,因为。答案:C4下列对句子的翻译,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皮龙鳞以骈比。译文:外皮像龙鳞一样紧密排列。B虽琼浆而可轶。译文:味道比琼浆玉液稍差一点。C心恚可以蠲忿。译文:心里生气就可以拿着荔枝泄愤。D援蒲桃之见拟,亦古人之深疾。译文:用葡萄来和荔枝相比,可见古人病入膏肓了。解析:B项应为“味道超过琼浆玉液”;C项应为“(吃了荔枝)心头的愤怒可以平息”;D项后半句应为“也是古人产生的错误”。答案:A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12题。南海郡出荔枝焉,每至季夏,其实乃熟,状甚环诡,味特甘滋,百果之中,无一可比。余往在西掖,尝盛称

6、之,诸公莫之知,而固未之信。唯舍人彭城刘侯,弱年累迁,经于南海,一闻斯谈,倍复喜叹,以为甘旨之极也。又谓龙眼凡果,而与荔枝齐名,魏文帝方引蒲桃及龙眼相比,是时二方不通,传闻之大谬也。每相顾闲议,欲为赋述,而世务卒卒,此志莫就。及理郡暇日,追叙往心,夫物以不知而轻,味以无比而疑,远不可验,终然永屈。况士有未效之用,而身在无誉之间,苟无深知,与彼亦何以异也?因道扬其实,遂作此赋: 果之美者,厥有荔枝。虽受气于震方,实禀精于火离,乃作酸于此裔,爰负阳以从宜。蒙休和之所播,涉寒暑而匪亏。下合围以擢本,傍荫亩而抱规。紫纹绀理,黛叶缃枝,蓊郁而霮,环合而棼。如盖之张,如帷之垂,云烟沃若,孔翠于斯。灵根所盘

7、,不高不卑,陋下泽之沮洳,恶层崖之崄巇,彼前志之或妄,何侧生之见疵?尔其勾芒在辰,凯风入律,肇允含滋,芬敷谧溢,绿穗靡靡,青英苾苾,不丰其华,但甘其实。如有意乎敦本,故微文而妙质。蒂药房而攒萃,皮龙鳞以骈比,肤玉英而含津,色江萍以吐日。朱苞剖,明珰出,冏然数寸,犹不可匹。未玉齿而殆销,虽琼浆而可轶。彼众味之有五,此甘滋之不一。伊醇淑之无准,非精言之能悉。闻者欢而竦企,见者讶而惊仡。心恚可以蠲忿,口爽可以忘疾。且欲神于醴露,何比数之湘橘?援蒲桃之见拟,亦古人之深疾。(一)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状甚环诡,味特甘滋 环诡:珍贵奇异B弱年累迁,经于南海 累迁:多次贬官C远不可验

8、,终然永屈 终然:最终D傍荫亩而抱规 抱规:环绕成圆形解析:B项,累迁:连续升官。答案:B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每至季夏,其实乃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B以为甘旨之极也吾欲之南海,何如C下合围以擢本又试之以鸣D果之美者,厥有荔枝天下者,高祖天下解析:D项都表停顿。A项,“乃”,副词,才;介词,在。B项,“之”,助词,无实义;动词,到。C项,“以”,连词,用来;介词,用。答案:D7下面对文章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以前在中书省的时候,曾经大力赞美荔枝,由于当时没有人知道荔枝,所以没有人相信荔枝的甘美。B作者认为魏文帝将葡萄、龙眼跟荔枝相比,是由于盛产荔枝的

9、南方与盛产葡萄的西方之间不通往来造成的。C荔枝生长在偏远的南方,接受天地日月的精华,历经寒暑才长成大树,既鄙视洼地的低湿,又厌恶层崖的高险。D作者由荔枝联想到一直没有获得声誉、未能施展才华、没有人推荐的人士,于是写这篇文章告诉他们要像荔枝一样。8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解析:D项,“写这篇文章告诉他们要像荔枝一样”一句,理解错误,本文中作者托物言志,为没有施展才华机会的士人鸣不平。答案:D(1)诸公莫之知,而固未之信。_答案:诸公没有人知道,当然不肯相信我说的了。(2)夫物以不知而轻,味以无比而疑。_答案:事物因为不为人知而被忽视,味道因为无法比较而受到怀疑。(3)彼前志之或妄,何侧生

10、之见疵?_答案:那些以前的记载有的是错的,为何指责荔枝生于侧枝?(二)9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肇允含滋肇:开始B如有意乎敦本 本:根本C此甘滋之不一 滋:水分D非精言之能悉 精:美丽解析:C项,滋:甘甜。答案:C10下面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肤玉英而含津B未玉齿而殆销C闻者欢而竦企D皮龙鳞以骈比解析:A、D两项均为“连词,表修饰”;B项,连词,表转折;C项,连词,表递进。答案:AD11下面的句子分为四组,完全属于赞美荔枝甘美的一组是()芬敷谧溢微文而妙质肤玉英而含津 虽琼浆而可轶此甘滋之不一 口爽可以忘疾A BC D解析:写花香,写木质,写荔枝内膜,均不合题意

11、。都赞美了荔枝的甘美,符合题意。答案:B12下面对本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荔枝在春天开花、结果、成熟。B文段详细地描写了荔枝果的外形、内膜、果肉,运用的是由外到内的顺序,很有层次性。C文段在正面描写荔枝甘美的基础上,又用人们对荔枝的态度来衬托,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D作者盛赞荔枝是为了托物言志,以荔枝之甘美比仁人志士之才德,抒发仁人志士连遭贬谪、正义不能伸张的苦闷和无奈。解析:A项分析有误,荔枝的果实成熟在夏季。答案:A三、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8题。吏部侍郎李林甫,柔佞多狡数,深结宦官及妃嫔家,伺候上动静,无不知之,由是每奏对,常称旨,上悦

12、之。时武惠妃宠幸倾后宫,生寿王清,诸子莫得为比,太子渐疏薄。林甫乃因宦官言于惠妃,愿尽力保护寿王;惠妃德之,阴为内助,由是擢黄门侍郎。初,上欲以李林甫为相,问于中书令张九龄,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于是上罢九龄政事,以林甫兼中书令。上即位以来,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张嘉贞尚吏,张说尚文,李元绂、杜暹尚俭,韩休、张九龄尚直,各其所长也。九龄既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无复直言。李林甫欲蔽塞人主视听,自专大

13、权,明召诸谏官谓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补阙杜琎尝上书言事,明日,黜为下邽令。自是谏诤路绝矣。李林甫谨守格式,百官迁除,各有常度。虽奇才异行,不免终老常调;其以巧谄邪险自进者,则超腾不次,自有他蹊矣。林甫城府深密,人莫窥其际。好以甘言人,而阴中伤之,不露辞色。凡为上所厚者,始则亲结之,及位势稍逼,辄以计去之。虽老奸巨猾,无能逃于其术者。(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一)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阴为内助阴:暗中B一鸣辄斥去 辄:就C百官迁除 迁:贬官D各有常度 度:制度解析:C项,迁:任命官职。答案:C1

14、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九龄既得罪相如既归,赵王为贤大夫B诸君不见立仗马乎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C悔之何及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D凡为上所厚者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解析:A项都是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完结,可译为“以后”“已经”;B项,句末语气词,表疑问/介词,相当于“于”;C项,疑问代词,怎么/副词,多么;D项,介词,跟“所”结合,表示被动关系/动词,是。答案:A15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宦官及妃嫔)伺候上动静,无不知之B惠妃德之,阴为内助,由是(李林甫)擢黄门侍郎C明日,(杜琎)黜为下邽令D及(上)位势稍逼,辄以

15、计去之解析:D项,应为“为上所厚者”。答案:D16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林甫为人阴险、玩弄权术的一组是()深结宦官及妃嫔家林甫乃因宦官言于惠妃,愿尽力保护寿王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百官迁除,各有常度虽老奸巨猾,无能逃于其术者A BC D解析:写李林甫在官员队伍管理工作中安于常规,埋没人才,不是“为人阴险,玩弄权术”;从侧面表现李林甫玩弄权术的程度,不是“直接写”;均为直接描写李林甫为人阴险、玩弄权术。答案:A17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林甫特意收买宦官和后宫嫔妃,刺探、揣测皇帝的心思,是为了自己能够“奏对称旨”,无所顾忌地行奸作佞。B张九

16、龄虽然以文学为玄宗所重,而且也看出了李林甫的险恶,但由于皇帝昏聩失察,终究不免为李林甫所陷害。C为了尽快树立自己的个人权威,李林甫明目张胆地恐吓谏臣,使其缄口,企图在朝中形成万马齐喑的局面。D在李林甫的掌控下,朝中的许多才俊被束缚在难以发挥才智的职位上,而善于搞歪门邪道的人却能得到重用提拔。解析:C项,根据文义,“蔽塞人主视听”,使皇上耳目不聪,以便把持朝政,才是李林甫这样做的真正目的。答案:C参考译文:吏部侍郎李林甫奸猾狡诈,与宦官以及后宫中的嫔妃交往甚密,让他们暗中伺察玄宗的行动,掌握了他的一举一动,因此每次上朝奏事,常符合玄宗的意图,深受玄宗的喜爱。当时武惠妃在后宫的嫔妃中最受玄宗的宠爱

17、,生子为寿王李清,诸皇子难以为比,因此太子渐渐被疏远了。李林甫于是托宦官告诉武惠妃说,自己愿意尽力保护寿王。武惠妃听后十分感激他,就暗中为助,因此李林甫被升为黄门侍郎。先前,玄宗想要任命李林甫为宰相,向中书令张九龄征求意见,张九龄回答说:“宰相一身关系到国家的安危,陛下如果任命李林甫为宰相,恐怕以后要成为国家的祸患。”玄宗不听。当时张九龄因为有文学才能,正受到玄宗的器重,李林甫虽然怨恨他,但表面上还不得不奉承他。这时玄宗做皇帝已有多年,生活逐渐奢侈腐化,懒于处理政事。而张九龄遇到事情,不论大小(觉得有不对之处)都要与玄宗争论。李林甫却善于窥伺玄宗的意图,日夜想着如何陷害中伤张九龄于是玄宗罢张九

18、龄政事,任命李林甫兼中书令。玄宗即位以来,所任用的宰相中,姚崇善于沟通各方面的关系,宋璟执法严厉,张嘉贞重视吏治,张说善于写文章,李元绂与杜暹能够节俭治国,韩休与张九龄个性直率,这些人都有所长。张九龄因罪被罢相之后,朝廷中的百官从此都明哲保身,没有人再敢于直言。李林甫想要堵塞住玄宗的视听,自己大权独揽,就把谏官们召来明确地告诉他们说:“现在有贤明的君主在上,群臣顺从皇帝都顾不过来,哪里还用得着再多说什么?你们难道没有看见那些立在正殿下面用于仪仗队列的马匹吗?虽然吃的是三品等级的粮料,但如果要嘶鸣叫唤,就要被剔除下去,到那时后悔怎么来得及?”补阙杜琎曾经向玄宗上书谈论政事,第二天就被贬为下邽县令

19、。从此玄宗的谏争之路断绝了。李林甫严格地遵守各种规则,对于百官的升迁与任命,李林甫都按照固定的制度办事。虽然有的人有特殊的才能,也不免老死于难以发挥才智的职位上,而那些善于阿谀奉承搞歪门邪道的钻营者,却能够从其他门路得到打破常规的重用提拔。李林甫的城府极深,人们难以摸透他的心思。他善于当面奉承,而暗中陷害,从来不露声色。凡受到玄宗优待的人,开始时李林甫总是跟他们相接拉近关系,等他的地位权势稍微接近自己时,就千方百计地除掉他。就算是那些老奸巨猾的官吏,也逃不脱他的手段。 四、能力迁移18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洛_阳_之_俗_大_抵_好_花_春_时_城_中_无_贵_贱_皆_插_

20、花_虽_负_担_者_亦_然_花_开_时_士_庶_竞_为_游_遨_往_往_于_古_寺_废_宅_有_池_台_处_为_市_井_张_幄_幕_笙_歌_之_声_相_闻。最盛于月陂堤、张家园、棠棣坊、长寿寺东街与郭令宅。至花落乃罢。(选自欧阳修洛阳牡丹记)答案: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张幄幕/笙歌之声相闻19(就)下列各项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辞不就职(陈情表)(赴任、到任视事)B见有就死,知其当然(与尹师鲁第二书)(于是)C予亦就睡(后赤壁赋)(接近)D而世务卒卒,此志莫就(荔枝赋并序)(实现)解析:B项,接近

21、。答案:B20(本)下列各项中,错误的一项是()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名词,根本、基础)B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原来)C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副词,本来)D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孔雀东南飞)(本自为同义复词,本来)解析:B项,动词,考察、推究。答案:B21(致)下列句子中,解释错误的一项()A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隆中对)(使到来)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到达)C不爱珍器重宝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招徕)D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孔雀东南飞)(招致)解析:B项,达到。答案:B22(何)下列句子中“何”的意义相同的

22、一组是()童子何知?躬逢盛饯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孟尝君曰:“客何好?”日:“客无好也。”孟子者何?昭公夫人也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寡人有哀,子独大笑,何也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ABC D解析:代词,什么。哪里,表反问。谁。为什么。多么。答案:C23(诗歌鉴赏)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春江晚景张九龄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那:同“哪”。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1)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_”和“客船”。答案:津亭(2)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用典与写

23、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解析:A项,诗中并未用典,所以用典与写实结合有误。B项,从题目看,这是一首写景诗,而不是咏物诗。C项,两联对仗并不工整。答案:D(3)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_ 答案: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24. (语言运用)厦门市会展中心东北侧靠海广场上有一座关于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的大型石

24、雕,雕塑作品上镌刻着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不少人对“生”字提出质疑,而应该是上升的“升”。专家告诉他们,这个“生”字能不能改成大家熟悉的上升的“升”字。请你对市民进行解释“生”字为什么不能换成“升”。_解析:B项,接近。答案:B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句话出自唐朝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这句话完整的解释应该是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就像海面上生长出来的一样。作者明是写景,实则抒情,抒发的是和家人天各一方的相思之情。“生”字说明海月一体,而“升”字只能说明上升的动作。因此,用生活的“生”来得更加传神。知人性原文:夫知人性,莫难察焉。美恶既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为诈者,有

25、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占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诸葛亮将苑)译文:世界上没有比真正地了解一个人的本性还要困难的事情。每个人的善、恶程度不同,本性与外表也是不统一的。有的人外貌温良却行为奸诈,有的人情态恭谦却心怀欺骗,有的人看上去很勇敢而实际上却很怯懦,有的人似乎已竭尽全力但实际上却另有图谋。然而,了解一个人的本性还是有七条办法的:一是用离间的办法询问他对某事的看法,以考察他的志向、立场;二是用激烈的言辞

26、故意激怒他,以考察他的气度、应变的能力;三是就某个计划向他咨询,征求他的意见,以考察他的学识;四是告诉他大祸临头,以考察他的胆识、勇气;五是利用喝酒的机会,使他大醉,以观察他的本性、修养;六是用利益对他进行引诱,以考察他是否清廉;七是把某件事情交付给他去办,以考察他是否有信用,值得信任。评析:本篇论述识人问题。文章一开头指出:“了解人的本性并不是一件难事。”这种欲扬先抑的说法,恰恰说明,善于认识人、了解人,是为将之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一员将领如果连这点本领都没有,又何谈用人?何谈带兵?更不用说克敌制胜了!作者在这里明确指出四种表里不一的人,一再提醒担负重任的将领警惕各种小人,教给他们看人的诀要:不但要看外在方面,更要考察其本性,而不被表面现象迷惑。从现实情况看,这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常言道:“知人知面不知心。”可见认识人的“本性”是多么不易。诸葛亮不仅让人警惕四种表里不一的人,还提出了七种考察识别方法,这就是他高明和独到之处。这七种方法都很实际,很具体,有实用价值。当然,这七种方法在当今社会并不一定都适用,例如,用利去引诱人,从而考察人,以及把人灌醉,考察其本性等方法,我们不适用。但从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看,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认识人必须多方面考察,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不仅在正常情况下考察,还应在特殊情况下考察,总之,要“知人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