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观察下列图片,从图一到图三的变化主要说明了( )。 图一 骨耜图二 石犁图三 铁制农具 A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 B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C工具改良是古代农业的重要特点 D生产工具的改进经历了三个阶段 2在十二生肖中,牛是最勤劳的动物,也是人类的朋友。牛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直享有尊崇的地位,因而常常受到人们的称赞。下列关于牛的评说中,不具有可能性的是( )。 A牛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殷商时牛已经拉着犁给人耕地了 B古人以竹蒲作画,以牛拉车载书,所以有“汗牛充栋”的故事 C唐诗“
2、牛咤咤,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描写老牛田地耕作时的劳累 D东汉时期,珠江流域使用牛耕 3右图所反映的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在春秋时期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 A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 B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 D贵族争夺土地 4范喜良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一位农夫,他可能使用过的日常生产生活用品是( )。 A铁锄 B曲辕犁 (:,翻车 D棉布 5中央电视台曾有一则广告语:“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四川旅游依然美丽”。广告中提到的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它最早形成于( )。 A春秋 B秦朝 C西汉 D战国 6右面的汉代画像石拓片和民间剪纸作品,形象地
3、反映了中国古代( )。 A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C封闭的地主庄园经济 D乡村生活的祥和富足 7若探究青铜器文明进入繁荣时代,应是哪一时期( )。 A商周 13春秋 C战国 D原始社会 8中国古代瓷器生产技术高超,咏“瓷”诗句众多。如:“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诗中的“越窑”和“大邑”分别以生产什么瓷器出名( )。 A青瓷、粉彩瓷器 B粉彩瓷器、白瓷 C青瓷、白瓷 D白瓷、青瓷 9史书中关于“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的记载直接反映了景德镇制瓷业中( )。 A规模大,分工极细 B与传统官办
4、手工工场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 C形成了雇用和被雇用的劳资关系 D机器生产形成发展 10自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用暮息而归。这种现象也出现在江南其他一些城市。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 A生产力的发展 B粮食产量增加,富余了一定的劳动力 C劳动力专业化出现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普及 11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变化,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书,你为这本书选择一个最合适的书名( )。 A坊墙倒塌以后 B汴河两岸 C长安城的落日 D宋代东京城的辉煌 12.平遥是著名的晋商发源地之一。清道光四年
5、(公元1824年),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日升昌”票号在平遥诞生。三年之后,“日升昌”在中国很多省份先后设立分支机构。19世纪40年代,它的业务更进一步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从上述材料中我们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有了新的发展 B晋商活动范围广泛 C山西是近代中国的经济中心 D汇兑事业在中国开始发展 13 下列符合我国古代对外贸易发展史实的是( )。 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唐朝在广州设立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明清时期在广州设“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元代广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A. B. C. D. 14.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
6、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15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的主要途径是( )。 A各诸侯国实行税制改革 B各诸侯国实行变法运动 C私田的大量开垦 D铁犁牛耕的逐步使用 16.农耕文明催生了较为完善的土地制度。“这是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但仅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不触动地主的原有土地。”对这段材料描述的土地制度理解不正确的是( )。 土地兼并是其产生的原因之一
7、 反映了土地制度日益完善 不能反映出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 A B C D 17.汉初规定:商人不许穿丝绸衣服,不许持有武器,不许乘车骑马,不许仕官为吏,不许购买土地。这反映汉初实行( )。 A.海禁政策 B抑商政策 C奖励农耕的政策 D闭关锁国 18.明初政府规定,凡外方来使发给凭证,因国家而异,来华贸易时间有限制,如许日本商人10年来华一次,且船舶有定数,人员有定额,在指定港口勘合凭证、检验,然后商货运京师开市。若非入贡,则不许来华互市。同时严禁民间入海“通番”。该材料反映了( )。 官方独占对外贸易,属于朝贡贸易性质有效地制止了西方殖民者的入侵限制了海外贸易的正常发展影响
8、了中国资本的原始积累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A. B C D 19.某中学学生在课余探讨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时,得出了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A.清朝时开放广州一处同外国通商,说明并不是真正“闭关锁国” B“闭关锁国”这一政策产生的根源在于统治者盲目自大、不思进取 C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成为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D“闭关锁国”虽然妨碍了自身发展,但同时也削弱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力量 20明清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最重要的影响是( )。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繁荣 B增强了明清的国力 C丧失了发展经济的最好机遇 D导致科学技术落后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21题
9、14分,第22题22分,第23题14分,共5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钱神也怕,无钱鬼亦欺。(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 孙阳春在万历年间(15731619年)弃儒经商他的商业信誉极好,明朝灭亡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钱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明清史散论 材料二在繁花似锦的明代商业文化的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虚假性。如往酒中掺水,甚至妄称所卖的酒是陶渊明埋下的千年古酒,在鸡的肚中塞沙,往猪肉和鸡肉中注水,伪造古董和家谱等。明清史散论 材料三地方商帮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例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明清晋商的经营文化 请回答: (1)
10、请你为上述材料确定一个较为恰当的历史主题。(2分) (2)指出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哪两种不同商业经营现象并从经济文化方面简要分析其原因。(4分) (3)明清时商帮出现的背景是什么?当时实力最强的商帮有哪些?(4分) (4)依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商业经营活动及其理念的认识。(4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1牛耕画像石图2图3老农锄水子收禾,老妇攀机女掷梭;黄绢已成空对喜,纳官还主外无多。图4北京天坛祈年殿皇帝祭天并祈祷五谷丰登 材料二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
11、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三下面这两幅选自曾经来华游历的英国建筑师设计家Thomas Allom( 1804 - 1872)的画册CHINA ILLUSTRATED(18431847年,伦敦)。画册出版后在近代西方颇具影响,被视为了解神秘中国的一扇窗口。 材料四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英国公使马嘎尔尼在1794年写道“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间没有沉没
12、”。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的图片指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状况,并说明历代统治者重视或鼓励农业的举措。简述小农经济发展受到哪些条件的制约?(4分) (2)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列举其泛起“微澜”表现。明朝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唐宋相比有着怎样的突破性?(4分) (3)材料三中两幅画透露出当时中国社会的哪些特征?西方人能从中了解到中国怎样的风土人情?这位建筑师所画的中国建筑有什么特色?(6分) (4)18世纪康乾盛世的“太平辉煌”指什么?作者说它“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政治依据是什么?“人们感到切肤之痛”的最典型性历史事件是什么?你认为马嘎尔尼的感慨符合历史实际吗?为什么?(8分) 23.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代以前,珠江三角洲发展较为缓慢,沙田的形成主要靠自然因素,即由三江挟带泥沙淤积而成。明清时期开发进一步加快。明代人们通过抛石、种草实行人工促淤,加快了沙田的淤涨。清代人们又与海争田,堤围修筑迅猛发展,沙田开垦进入前所未有的历史时期。谭棣华清代珠江三角洲的沙田 材料二 明初,人们只在低洼地方挖塘,环水筑基。他们在塘内养鱼,又在堤围上种植桑树、果树、甘蔗等经济作物,形成了独特的“桑基鱼塘”、“果基鱼塘”、“蔗基鱼糖”模式,它改变了以往单一种植水稻的农业形态,发展了商品性的经济作物,使珠江三角洲成为富庶的鱼米之乡。到清代后,随着基塘利益不断增加,人们逐渐开始把一些肥沃的沙田
14、也挖为鱼塘,“广州诸大县村落中,往往弃肥田以为基”,结果使得农田面积日益减少。特别是乾隆二十四年后,广州成为一口通商,对生丝的需求扩大,从而刺激了人们大量地发展基塘农业,出现了“弃田筑塘、废稻树桑”的热潮,耕地被大量的挖塘,稻作生产受到排斥。(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四食语谷和卷二十二鳞语鱼 材料三 为支付战争赔款,政府规定各商行必须摊派的款项总计达300万两银元,令不少行商破产。条约还规定,广州行商不得垄断贸易,最终为十三行的特权画上了句号。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具有150年历史的商馆毁于战火,十三行从此退出历史舞台。根据央视国际系列电视帝国商行整理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沙田形成的主要
15、方式,并分析当时沙田的开发和修筑堤围的意义或作用。(6分) (2)“弃田筑塘、废稻树桑”的原因是什么?对当时形成的“三基鱼塘”,你有什么看法?(4分) (3)依据材料,概括十三行衰落的原因,从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4分) 参考答案 1C 2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B、C、D三项可根据一般常识推测是正确的说法,而A项说法不准确,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才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答案:A 3B 4A 5D 6B 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答案:A 8C 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材料中“过手七十二”这
16、一信息,是指手工业制作工序及分工细。这也说明了瓷器生产的规模大、分工细。 答案:A 10.解析:由材料中“掌握纺织专业技能”可知,出现了劳动力专业化现象。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没有普及,故D项错误。 答案:C 11.解析:唐、宋商业活动的大变化在于“坊”和“市”的变化。唐代对于“坊”和“市”有严格的规定,“坊”、“市”严格分开。宋代“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坊”内也可买卖。对比四个选项,只有A项体现这一变化。 答案:A 1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由“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雏形”、“票号”可知,A、D两项正确。由“很多省份先后设立分支机构”、“业务扩展到日本、
17、新加坡”可知B项正确。C项从材料中无法确定。 答案:C 13.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元代泉州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错误,排除带的选项。 答案:A 14.解析:鲁国的“初税亩”规定一律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征税,实际上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答案:A 15.B 16.解析:材料内容所述是均田制。由均田制的推行原因、特点可知只有错误。 答案:C 17.解析:由政府对商人的种种限制可知,反映的是抑商政策。 答案:B 18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明朝实行的“海禁”政策,当时对外贸易由官方控制,对海外贸易发展极为不利,使中国在向近代的转变过程中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这一政策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18、,但却不能有效制止,的说法不正确。 答案:C 19C 20C 21(1)明清商业诚信问题。 (2)经营现象:诚实守信,注重声誉。掺假造假,骗取钱财。原因: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人们追求财富。一部分人遵守传统道德,合法经营;但有的人为谋取暴利,坑蒙拐骗。 (3)背景: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徽商和晋商。 (4)商业活动要遵守诚信,奉行商业道德,取信于民;要重视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要树立顾客至上的思想,持续发展;要提高文化素质,营造良好的商业气氛。 22(1)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祭祀农神,祈祷丰收,修建水利工程等。过分依赖自然;生产技术简单;天灾人祸。 (2)指商品经济。表
19、现:城市经济繁荣、清明上河图、“瓦肆”、夜市、交子、外贸港口等。突破性: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3)封建专制统治、自然经济、鸦片输入、社会稳定等,清朝统治出现危机。风土人情:城镇经济发达,人口众多;人们的发型、服饰奇异;生活节奏缓慢。建筑特色:高墙深院、土木结构、雕梁画柱、布局整齐等。 (4)封建经济繁荣与发展;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等。西欧确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中国封建专制统治却长期延续。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与影响。符合实际。原因:英法美爆发革命确立起民主政治;工业革命在欧美迅速扩展。而中国,封建专制统治,自然经济延续。不符合实际。原因:中华帝国经济繁荣与发展,多民族国家巩固,清朝成为当时富有的大国,而世界其他地区处在战乱和动荡中,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23(1)方式:自然因素和人工开发。作用:暂时减轻了广东人口压力和粮食紧缺状况;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洪保收;促进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推动了该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2)原因:广州通商后,生丝需求量扩大,人们为逐利盲目开挖鱼塘。看法:改变了单一种植水稻的农业形态,促进了经济作物的种植,使珠江三角洲成为富庶鱼米之乡。但盲目开挖破坏了生态环境。 (3)原因:清政府的压榨和勒索,贸易特权的丧失,战火的破坏。认识: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外之间的经贸联系,另一方面垄断对外贸易权,限制了中外贸易的发展,是闭关锁国的必然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