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7 ,大小:31.50KB ,
资源ID:540232      下载积分:4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4023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2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时同步练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2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时同步练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

1、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基础巩固(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5分,共45分。)1人才选拔关乎国运兴衰。中国古代有一时期由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九个等级,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这种官吏选拔制度是A世卿世禄制B军功爵制C察举制D九品中正制【答案】D【解析】抓住题文信息“中正”“九个等级”可以判定这种官吏选拔制度是九品中正制,故选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C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2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下列关于科举制的发展历程表述错误的是A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B唐高祖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C武则天首创武举

2、和殿试D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而不是唐高祖,所以B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A、C、D三项表述都符合史实,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3唐朝诗人孟郊有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描述了他登科后骑着马在京城游街时志得意满的情景。从此可以看出A科举制体现了九品中正制的原则B科举制改变了个人命运C选官偏重人才品行D进士科是步入仕途的唯一途径【答案】B【解析】题干中“登科”成为诗人命运转折点,结束“昔日龌龊”的日子,开始“春风得意”的仕途,说明唐代读书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改变个人命运,

3、A项表述错误,B项表述正确;C项是对汉朝察举制的表述,D项表述绝对化,均排除。4汉承秦制,唐袭隋规。隋朝开创的政治经济制度为唐朝沿用且得以完善的有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 租庸调制 两税法ABCD【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时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唐朝继续沿用并进一步完善,对此后历朝产生深远影响;隋炀帝始建进士科,形成科举制,唐朝继承和完善了科举制,都符合题意。魏晋时期就开始实行租调制,唐初实行以庸代役,唐中期(780年)开始实行两税法,所以都不符合题意,含有或的组合B、C、D均排除。5中国古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形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

4、之职,以相互牵制。下列明显属于后者的是A秦朝三公九卿制B汉武帝中外朝C唐朝三省六部制D明朝的内阁制度【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相互牵制”,并结合所学知识“隋唐时期三省长官共议国事,均执宰相之职,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可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符合题意,故选C项。秦朝三公之中一个宰相,权力很大,对皇权形成威胁,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汉武帝起用身边亲信近臣形成中朝,削弱了相权属于第一种类型,B项表述不符合题意;内阁只是皇帝的顾问班子,没有宰相之名更无宰相之实,亦不符合题意,故A、B、D均排除。6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

5、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A剥夺中枢与门下省的权力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答案】D【解析】从材料信息看,中央和地方机关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唐朝前期尚书省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中书省、门下省的信息,排除A项;起草诏令是中书省的职权,排除B项;尚书省管辖全国行政有利于加强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故C项错误。7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的一夫一妇,可以享受和承担的权利和义务有:从政府受田承担定额租(纳粟)调(纳布或帛)成年

6、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不去服徭役的男子可以纳绢或布代役A BC D【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先立户口确定人数,按照人数授给田地,分为露田(种谷物之田)和桑田;受田农民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要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都符合题意和史实;以庸代役是唐朝初年的规定,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8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和布代役,称为庸。以庸代役对农民来说最大的积极意义是A增加了绢布负担B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C保障了政府的赋税收入D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答案】B【解析】题干要求选择以

7、庸代役对农民的最大积极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庸代役保证了农民较充分的生产时间,B项符合题意;增加负担不是积极意义,排除A项;C项表述是对政府的影响,不符合题文要求方向,排除;以庸代役实行的前提是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亦排除。9据资治通鉴:“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资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由此可知两税法扩大了收税对象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简化了税收名目减轻了对农民的赋税剥削ABCD【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

8、信息“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可知扩大了收税对象,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符合题意;根据“其租庸调、杂徭悉省”可知简化了税收名目符合题意;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材料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带的A、C、D组合,故选B。二、拓展提升(单选3个,每个5分;材料解析题2个,13题24分,14题16分)10唐代后期,“阙下科名出,乡中赋籍除”。韩愈也自称“家贫不足以自活,应举觅官,凡二十年矣”。对此解读准确的是A科举成为享有经济特权的依据B科举有利于造就新的社会结构C唐代后期国家的财政负担加重D唐朝科举制越来越受政府重视【答案】A【解析】材料前半部分说明通过科举考试可以跻身上

9、层,后半部分说明家庭贫困的下层民众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摆脱困境,A项正确。科举制有利于社会流动,但不是再造社会结构,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财政负担加重的信息,C项错误;材料说明的是科举制对下层民众的作用,D项错误。11有人认为,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上是指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起到了分散相权、加强皇权的作用,同时,三省分工明确、各司

10、其职,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故选A项。B、C两项并没有体现出加强皇权的实质,均排除;D项犯了绝对化的错误,可直接排除。12历史学家武建国先生指出:“均田制的最后废弛,不复再现,并非完全是由于国家无田可授,其真谛,乃是庶族地主的发展壮大,土地私有制的日益发展和深化。”这一分析旨在说明A两税法的实施是均田制实施的必然结果B均田制的瓦解是两税法实施的必然结果C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均田制瓦解的主因D庶族地主势力壮大是两税法实施的主因【答案】C【解析】注意题干信息“乃是庶族地主的发展壮大,土地私有制的日益发展和深化”,可见C项正确。封建经济和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导致均田制难以维持,与之相

11、关的赋税制度租庸调制也无法实施,因此唐朝后来改为实施两税法,A、B、D三项说法错误,均排除。13(24分)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不仅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面貌,也影响着士人阶层的个人命运。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材料一 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材料二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晋书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

12、考试来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樊树志国史概要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与之相符的选官制度及其选官标准(6分)。(2)据材料二,指出两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弊端(8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积极作用(6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选拔标准和选拔方式的角度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4分)。【答案】(1)制度:察举制(2分)。标准:德行、才学、明法、意志谋略(4分)。(2)制度:九品中正制(2分)。弊端:中正官独揽人才的选拔与评判;世家大族垄断高级官职;寒门才俊遭到埋没(6分)。(3)

13、积极作用: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相对公平公正;逐步放宽录取标准,扩大了统治基础。(6分)(4)趋势:选拔标准从重品行、重门第到重才学;选拔方式从地方举荐、官员个人评定到国家统一考试选拔(4分)。【解析】第(1)小题第一小问,制度,据材料一出处后汉书及“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得出;第二小问,标准,据材料一“德行高妙”“学通行修”“明达法令”“刚毅多略”得出。第(2)小题第一小问,制度,据材料二“九品访人,唯问中正”得出;第二小问,弊端,据材料二“唯问中正”“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并结合所学得出。第(3)小题

14、,积极作用,据材料三“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并结合所学得出。第(4)小题,选拔标准,据材料一“德行高妙”、“皆有孝悌廉公之行”、材料二“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材料三“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并结合所学归纳得出;选拔方式,据材料二“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材料三“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并结合所学归纳得出。14(16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材料一 今制度弛紊,疆理堕坏,恣人相吞,无复衅(指田界)限。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依托豪强,以为私属;贷其种食,凭其田庐,终年服劳,无日休

15、息;磐输所假,常患不充。有田之家,生食租税。贫富悬绝,乃至于斯,厚敛促征,皆甚公赋。陆宣公奏议材料二 “户无主客,以居者为簿,人无丁中(丁:指21岁以上的男子,中:指16-20岁男子),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入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新唐书材料三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陆贽翰苑集卷22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村料四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

16、。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白居易集2重赋依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两税法的背景、基本内容和利弊。要求表述成文,不超过200字。(16分)【答案】背景:唐中期,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的赋税负担沉重(4分)。内容:以土地和财产多少,一年分夏秋两季收税;取消租庸调制及各项杂税(4分)。利弊:利,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多少改变了贫富负担不均的现象;扩大了纳税面,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4分)。弊,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造成农民负担加重(2分);地方官吏把苛捐杂税并入两税,加重了农民的负担(2分)。【解析】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评述历史事件的能力。根据材料一阐述背景,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表述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三、四阐述利与弊。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